弯路与青草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12626215
作者:梁国栋
页数:276页

内容概要

梁国栋,祖籍山西定襄,1941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1960年考入呼和浩特大学中文系,1962年毕业于呼和浩特师范专科学校。先后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中学、师范学校、企业职工业余大学任教。1983年之后,在包头市党政部门工作,2001年退休。2004年客居北京至今。

书籍目录

序一

往事的价值

刘树珍


是谁说过,一个人获得灵魂的方式是通过往事。生命是个流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消逝是人的宿命。可是,如果有可供怀念的往事,消逝的价值便可以被挽留。可是,什么样的人才会拥有往事呢?一定是那些对生命、对世间物事怀有无限爱意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对眼前消失的花光云影、燕语人声心怀不舍与惋惜,从而永远的、真切的将其留在心灵的谷仓里。
当然,在这个日益功利、冷漠、浮躁的世界上,我们完全有可能活成另外一种人:万事匆忙,来不及感受。对眼前流走的光阴从不往心里去,毫无察觉,毫无感知。如若活到如此地步,纵使生年过百,老来并没有多少往事可以回首,这样的人生,灵魂不过是一具空壳。
由此看来,丰满的生命正是源于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往事使灵魂具有了深度和广度。在这样的灵魂里,往事都继续活着:小时候村里一起玩耍的伙伴还那么顽劣;小院里菜叶上的露珠还在闪亮,早已去世的亲人依旧在和你说着什么……透过往事看今天,会获得当时并不具备的意义。
读梁国栋老师的《弯路和青草》,就是在读他的生命之河,沿河源款款走下来,心思一半陷在回忆里,一半陷在沉思中。
梁老师是我读师范时的老师。那时他是中文老师,我是英语班的学生,他并非我的科任老师,认识他,是凭了些机缘。这是30多年前的事了,那场旷日持久的运动终于结束,我们家终于不再被歧视,我也不再为家人提心吊胆,终于允许读书、允许出身不好的人参加考试了。我欣喜若狂,用乡下年轻人的一双眼睛大胆的眺望仰慕已久的城市,似乎一夜之间我看到了未来。那种怀揣录取通知书,背着铺盖卷走在漫天黄风中的感觉,至今忆起时都血脉喷张。于是,我借作文将心头往事及种种复杂情绪宣泄出来。正是这篇《当我走进师范校门的时候》,在语文组老师传阅时让他读到了。初次接触他给我亲切、平易、持重、豁达的印象。他表态说全力支持我阅读和写作。
我入学的那个年龄是会被今日的孩子们笑话的年龄,因为在这个年龄他们研究生已经毕业;还有我那个被追认为“知青”的称谓,也荒唐。我是青年无疑,十年不读书,思想禁锢,腹内空空,既无知又无畏。该唤作“无知青年”。没时间调侃了,唯一补救的方法就是让求知的愿望强烈到身心,向师者请教,让自己燃烧。与其他各科老师相比,我向梁老师问学的频率应该是很高的,且时间、空间不限。课后操场边、夏日梁老师家瓜果飘香的宅院里,秋夜星空下的菜窖顶上……从现实生活的疑虑到历史问题的纠结,从文学的功能到散文的写作的方法,他的答疑从来是笑呵呵的。梁老师知识渊博,他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很多,解答问题简洁明快、思维敏捷,尤其是他对当时一些焦点问题的解读,完全会让我震惊,今日回味起来我深感困惑的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他身上竟然会拥有浓厚的非政治意识,照理说经过文革的“涤荡”,不论什么人,也都近朱者赤了。他的文化思维不知如何存活下来的。
待到后来,我尝试着捉笔写点什么,有一阵子热衷于自由诗,且产量极高,写了便给梁老师拿去,拿去了他就现场批改,批改了就说好,这越发激起了我的写作热望。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和老师们同坐在一个会场里,遇到无关紧要的会议,我会不失时机的当场作诗,然后借同学之手,手手相传到梁老师那里,接到本子的老师会用目光搜寻到我,会心一笑,而后低下头去修改,改完了再传回来。写的好一点的习作我会在文学社里和同学讨论、分享,并发表在《春华》油印刊物上,遇到再好一点的,梁老师也会记在心上。记得是一个秋日,自治区级的一个会议要在我校召开,作为会议的主办方,他忽发奇想,建议在会上由我朗诵我的一首百行长诗。我的朗诵在校内曾拔得头筹,这些他是知晓的。后来他的想法被会议采纳了。在今日看来那是一个级别较高的会议,也一定是一个所谓的重要会议,可是,却能够在会议议程里,给一位学子切出一点时间,给高雅的诗歌让出了一个位置,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场景,在当今教育行当乃至整个社会恐怕不多见了吧!
终于,在梁老师及各位老师的指导和期待中,我在《鹿鸣》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
入学时就听说,恢复考试后的师范教育,并没有教材,教材是梁老师带领几位老师编写的。曾经在一个很大的场合聆听他的发言,厅内坐满了前来取经的外地同行,内容谈及教改,时值教育改革的初春,人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观念还少有人敢去触碰,不谈不行,这是绕不过去的话题,直面去谈又难免招来麻烦。结果是谈了,谈得独到而深刻,他的谈吐充满了善意、理解和包容,真诚与坦率是有魔力的,谈笑中,语惊四座,听者如浴春风。他以一个教研组长的身份代表学校在谈教改,在化解一些教育工作者心底的残雪与坚冰。可是在论题之外却能让人隐隐感到他身上蕴藏着巨大的生命能量,有着更为广大的生命疆场。后来梁老师的人生走向也印证了这样的判断。
……
一连几天,断断续续的读着,想着,我重新置身于从前的世界里。那是一个由平房、菜地、菜窖、操场、白杨、天空组成的世界。那个世界几年前我重游了一回,可是它已然破败了。在空荡荡校园里,在残留的校舍前,我徘徊良久,校舍门口的那两棵柏树还在,居然没有死去,在依旧存活的几株老白杨下,在已然废弃的菜窖旁,我真的听到了梁老师及同学们的说话声。夕阳将我的身影长长的留在地上。一位荷兰诗人说,只有回到了荷兰才会怀念荷兰。我只好说:当我回到师范时,我才真正的想念师范了。
梁老师赋闲在家已多年,我也要在今秋告别工作的岗位。在此,愿我的老师健康长寿,依旧充满爱意的用心生活,不断孕育和创造往事,怀念和书写往事,拥有丰满的人生。

2015年10月23日

序二

有情有趣有善意

方金良


我感觉,人的生命轨迹是有其偶然性的,一个人的偶然善念,偶然选择,偶然举手之劳,也许会成就一个生命,成就一段生命的相遇相知。人的生命之途总是被一些偶然事链接着,改变着,推动生命之路走向未知。
我的已过半百生命轨迹缘于恩师不经意的善念。1980年,不抱任何希望几乎绝望的我,以高出录取分数线0.5分的成绩被包头师范学校录取。我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得知录取通知书发到乡里,我不敢去取,对已经到来的希望,害怕瞬间成空,心怀忐忑在徘徊,到乡政府三里的路程我走了半个月。这是我生命的第一个激动,第一个希望,第一个自信,第一个目标,也是自己的名字第一次鲜亮的在乡村出现。
那一年,也许是我的幸运年。梁老师代表包头师范赴固阳县招生,凡是报考包头师范符合出档线的考生,全部被录取。他说:山里的娃娃能考上分数线很不容易,只要报了师范,我就提档,管他是第几自愿。我就是这群受益娃娃中的一员,更可怕的是那年我报师范是最后一个自愿,如果不是老师的这个善念,我的生命旅程也许是另一种状态了。这些话是十几年以后和梁老师聊天才知的。我想,像我这样由此改变命运的山里娃娃,应该还有许多吧,肯定有的。在此,我代表那些不经意受益的山里娃娃们送上老师一个深深的感谢。
老师将至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常常怀有少年梦想,作家梦依然。享受晚年幸福生活之余,完成了自叙式文集。拜读老师文章,我的思绪跟着老师的文字,穿越了老师生命的旅程。有梦想,有拼搏,有挣扎,有失落,有朦胧的爱情,有工作的足迹,有天伦之乐的晚年享受。字句真诚真情流露,娓娓道来。就我对老师的文学功底的了解,完全可以写成一部辞藻华丽,满是心灵鸡汤的散文集,但老师没有那样做,没有那样写,而是选择了质朴无华。用老师的话说:有情有趣有善意,足矣。
30年前,由梁国栋老师作词,何钟涛老师作曲的《人民教师之歌》伴随我们走过校园春秋,延伸到我们的工作岗位:杨柳成行,书声朗朗,迈步走进明亮课堂,张张笑脸像鲜花开放,阳光下小苗儿茁壮成长,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无上荣光……”奔放的歌词,优美的旋律,使我们增加了对未来人民教师的自豪和憧憬。
这些年我曾多次走进已是破败的校园,老师的歌依然回荡在耳畔,老师的辞赋依然传颂在同学们之间,《江城子.送春华诸弟》,是一位同学收藏并最近发在同学圈的:
春华初放信美娇,唱春潮,四十书生,意志荡云霄。漫说朔风欺百草,疏叶处,看新桃。
青灯长夜不无聊,颂诗稿,度良宵。偶遇当年,荒郊见妖娆。笔走龙蛇唤长号,金叶飘,热血烧。
春华,是当年由梁老师等一些文学课老师倡导,筛选了一批文学爱好同学创立的文学社,并创办了《春华》文学刊物。想当年能在《春华》发表文章,并被梁老师点评,是激动而自豪的事情,是同学们议论的焦点和话题,也是女同学仰慕的目光。《春华》培养了一批意气风发的热爱文学的青年走上文学之路,也使一批同学改变了人生之路。
由于和老师交集的地方最多是开篇之作《小院春秋》,在这个小院和老师朝夕相处两年,这是我生命觉醒的两年,也是终生受用的两年。这两年沉淀了我一生的行为养成和寂寞的承受。为了感受小院春秋,我或与同学相约,或默默独行,多次回到了那个已是破败的小院。
老师的小院和我们的校园毗连,曾经满是喧嚣的校园已是满目疮痍。寻觅在已是破败的校园,生命蒙太奇回放着30年前的黑白故事,存在的已消逝了,残留下只有飘忽而去和瞬间定格的记忆。对细节的苦苦追想,心揪着思绪往返遥远。
在这个校园我们系统的学习了作为一名教师必备技能和课程,在诸多课程中最有兴趣的是梁老师的文学课。听梁老师讲课,是我的期待,我的享受,我的激动,是我两年中最有意义的时光。从书籍匮乏的乡村走进古今中外文学巨著的海洋,我伴着老师的粉痕和精彩的课堂,如饥似渴汲取滋养。其他同学也有同感吧,同感到崇拜,我们那时的课余争论甚至以梁老师所言为评判标准了。带着这种对文学的兴趣走向人生,一直坚持,再无改变,也不会再改变了,尽管无建树,但学会坚守了一块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
在梁老师的课堂我有了一个属于我一生的歇后语。文学课堂上我用语音课的小镜子感觉舌尖如何顶住上牙床,被梁老师发现,老师笑眯眯地说出:方金良照镜子——自我欣赏。引来同学哄堂大笑。从此这个歇后语跟随我在同学中间相传。
临近毕业了,面对我们这些年龄参差不齐即将回到农村学校的学生,老师给了我们很深沉且影响至深的生命忠告:买牛要买抓地虎,娶老婆要娶一篓油。带着这个忠告,我走上了漫长的爱情和婚姻旅程。几十年了,同学们见面问候往往还为老师的幽默而调侃。当时对于这句话我们确实不太理解,现在想想也许有点道理,“抓地虎”的牛力气大,能干活,“一楼油”媳妇估计也有这个优势吧,至于有多少男同学娶了“一楼油”媳妇,我不得而知了。
时光如斯,世事变迁。30年多年间,与老师始终保持联系,特别是老师刚闲赋在家的那一段时间,我们的联系更多了,每年都要在一起聚上几次,老师很爽朗的谈笑,风度儒雅。记得那年我儿子尚小,很稚嫩的说,梁爷爷像个解剖青蛙的科学家,引得老师很是自豪了一些日子。
老师晚年居住北京,生活幸福,颐养天年。一年我出差北京前去看望,老师说北京一切都好,就是有点想念包头,话语间闪出一丝泪光,我体会到了老师对家乡热土的留恋。老师每年总要回到包头住上一阵子,有机会和老师聚聚,聊聊过去,聊聊未来,总能有些新的收获。特别是老师加了我微信,老给我发些新奇且正能量的文章,每篇都认真拜读,受益匪浅。
老师家境殷实,工资不低,但有一天和老师上午9点左右通电话,他说在公共汽车上,刚看完打折电影。我为老师的生活浪漫而羡慕,为老师节俭的生活态度而钦佩。
值此老师文集《弯路与青草》出版之际,写下上面的文字。以表师生之情,以谢师恩。

2015年10月10日
小院春秋 001
两个魏老师 008
麻池小学 017
请珍惜十分之一秒 021
走马涉水驮口粮 027
西滩和东河槽 033
口袋坊巷里的大杂院 038
两座庙前的红火 043
听书、看戏、坐席 048
诗情画意姥姥家 052
大出旗开花六瓣瓣 058
初二来了新同学 062
包头城西一先生 069
作家梦和北大梦 076
“8•18”不眠之夜 086
热情的本溪,舒心的天津 090
第一次远游 099
旧乡长回乡记 117
家里的故事 128
我上过的私塾房 163
名人,有过一面之交 166
初识北京 175
最后一次招生 181
信访七则 191
领上孙儿逛北京 213
五环边上的万科星园 227
展销会情趣 235
北京吃货 244

后记 256

作者简介

本书是从作者自身的故事讲起,记下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故乡的人和事,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和谐的大家庭,难忘的感情经历,我的工作生涯、人生感悟和一些经历等等事情,通过学习、感悟、借鉴和反思,终于形成了这本《弯路与青草》,与其说是一本书,其实更像是自己个人心灵的回忆录,一本写给自己的书。


 弯路与青草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