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

出版日期:2013-12-1
ISBN:9787506069977
作者:夏凡
页数:293页

内容概要

夏凡,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赴美留学十年,涉猎广泛。
长期从事中国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研究。他继承了范文澜、吕思勉等人的治学传统,博采现代史学家之长,擅于挖掘历史的细节,探索深层的人性问题。

书籍目录

自序:反刍历史,与灵魂相遇
第一章 探寻真相——历史的开端 / 1
一、神话是历史的源头 / 2
二、是什么导致了历史失真 / 9
第二章 秦朝的政权结构——千年不破 / 13
一、千古不变的政局 / 14
二、刻薄的商鞅 / 17
三、六国与统一擦肩而过 / 21
四、秦朝为什么要集权 / 25
五、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演变 / 26
六、历史循环往复的怪圈 / 30
第三章 改革为什么难成功——变革的阻碍 / 35
一、王莽改制,人格分裂的局限 / 37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急功近利 / 45
三、王安石的变法死局 / 48
四、张居正最后的挣扎 / 54
第四章 帝王功业——扭曲的价值观 / 57
一、别仰视秦皇与汉武 / 58
二、天骄成吉思汗背后的血腥 / 64
三、杨广大头症患得不轻 / 68
四、名将与血色残阳 / 73
五、如何看待帝王的功业 / 77
第五章 相权与君权的博弈——胳膊拧大腿 / 79
一、从“萧规曹随”到汉武内朝 / 81
二、东汉的尚书台阁 / 85
三、“杜断房谋”与“三权分置” / 87
四、宋代劝谏文化的形成 / 91
五、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 / 94
第六章 非主流政治——专制下的政治丑态 / 99
一、母后政治 / 100
二、外戚政治 / 107
三、宦官政治 / 111
四、酷吏政治 / 115
五、军阀政治 / 119
六、奸臣政治 / 122
第七章 士精神——中华民族的脊梁 / 127
一、何谓“士” / 128
二、士精神的起源 / 132
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 133
四、忍辱负重的典范 / 136
五、士为知己者死 / 139
六、侠义之士 / 145
第八章 农民运动——被诅咒的历史怪圈 / 149
一、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 151
二、张角的黄巾起义 / 153
三、黄巢与李自成 / 157
四、成功的刘邦和朱元璋 / 160
五、《水浒》只是一个民间梦想 / 164
第九章 隐士风度——逃避还是曲线济世 / 167
一、隐逸思想的来源 / 169
二、竹林七贤的带动作用 / 174
三、佛道合流的出世情怀 / 180
四、隐士的贡献 / 185
第十章 思想的启蒙——重压下的异端学说 / 189
一、汉代经学的不同声音 / 191
二、离经叛道找不到出路 / 195
三、宋明理学的要义 / 199
四、朱子学说成就了谁 / 206
五、陆王心学的出路 / 210
六、对理学的褒贬不一 / 216
七、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 / 220
第十一章 命运走向何处——灭顶之灾的启示 / 231
一、别笑,你就是井底之蛙 / 232
二、到底谁是卖国贼 / 235
三、林则徐真能救国吗 / 239
四、谎言帮与叶名琛的无奈 / 244
五、日本人的选择 / 248
六、清议与反思 / 250
七、思想与现实之间难解的死局 / 251

作者简介

看历史、懂人性、思变革,一本直面历史性格之书。
继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和《许倬云说历史》之后最有观点的书
《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是一本解读中国史的通俗之作,多视角剖析中国几千年来权力核心下的人性之困,探寻国家和民族变革的出路。
全书从大格局、大视角出发,以上下五千年之历史演变,诠释中华文明、文化观念、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思维模式、社会民生百态等。
探讨的问题包括:
封建制和郡县制的优缺点有哪些?
古代的政治改革为什么如此艰难?
君权的常态和变态有哪些?
皇权和相权是如何博弈的?
历史上那些舍身求变的“脊梁”何在?
士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
理学是一种进步还是思想钳制?
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将何去何从?
历史其实很真实,每一种选择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本书截断众流,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历史千古大变局背后,透视出民族性格与文化基因背后的自我繁衍、转变和阵痛。
痛定思痛,是时候化阵痛为力量,锐意变革了……


 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夏凡的自序中有一段话打动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眼睛是长在头顶上的,挫折中失去的痛苦使我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并仔仔细细地总结生命里的得与失。”我认为,经过这样的摔打和思考的人,他写出的东西可以看看了。《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我看的时间真是不短。以我的看书速度而言,这是少有的。字号不大、内容不少,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缘由是,夏凡想讲的想表达的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这家伙憋屈坏了。(以下内容,由于纸媒原因,之后补充)
  •     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家很穷,当时的社会也并不富裕,物质文化生活都比较匮乏。只有相隔一个月左右放映的电,成为饥渴时候的“精神大餐”。那时候的电影,是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轮流播放,我就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跟着反复观看。后来,慢慢地发现:自己对荧幕上那些“英雄儿女”喜爱到熟悉的程度后,反而更加喜欢电影中的“女特务”了。为什么呢?因为“女特务”从来不因为政治需要而掩饰自己的漂亮,即使角色很坏、很蠢、很不怎么样,但也都是真性情。长大以后,学习到了一些文化知识,尤其是对历史知识产生了兴趣之后,逐渐发现自己不怎么喜欢历史“教科书”,反而如饥似渴地捧读 “野史”、“秘史”、 “外史”之类书籍,即使与“教科书”颇有出入、互为矛盾、甚至格格不入,但也都是真性情。阅读了《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这本书从大格局、大视角出发,以上下五千年之历史演变,诠释中华文明、文化观念、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思维模式、社会民生百态等,多视角剖析中国几千年来权力核心下的人性之困,探寻国家和民族变革的出路。难能可贵的是,《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这本书的开宗明义。 作者在一开始,就讨论了“是什么导致了历史失真”的问题。他认为:历史课本与评述全都囿于某种框架,有意无意间,我们被人带着,很多事件雾里看花越看越不清,自然而然就会走进误区。史书究竟应该为古人或死人而作,还是为生人和后人所写?我想,历史失去原来的面目,大致有几种原因:1、年久失传。2、遭到更改。3 蓄意隐瞒。4、写史人主观影响。作者也说:“中国古人写历史,往往把一个部落的全部功劳记述在三皇五帝某一个人身上,民族史的框架等同于帝王的家族史,这种倾向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愈加明显。”难能可贵的是,《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这本书的质疑思维。作者坦言:“我一直是个历史爱好者,青年时代也自认为很懂中国的传统,但随着各种档案和资料的解密以及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问世,我突然发觉自己以前几乎是处于对历史与文化的无知状态。这种无知并非由不读书造成,恰恰相反,是之前读得多了导致的。”基于这一点,作者开始了“质疑历史”的学术生涯。质疑思维,是指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疑问,这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创造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我们迷信历史、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经验。认为凡是伟人、名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是正确的;凡是书上的书本上的知识全是真理,是金科玉律。不想也不敢质疑。长此以往,盲目迷信书本、权威、名人,只会窒息我们的创造力,使我们在权威理论的光环中模糊自己的主张而停滞不前。朱熹曾说过这样的话:“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难能可贵的是,《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这本书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自序写道:“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眼睛是长在头顶上的,挫折中失去的痛苦使我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并仔仔细细地总结生命里的得与失。”在书中,他条分缕析,拨云见日,如:“商鞅刻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制定的法律对待人民从一开始就用严刑峻法;李斯极端自私,只要对秦国国君和自己有利就好,没有丝毫的正义感,更不考虑民众的利益;嬴政好大喜功,他灭六国是满足自己的征服欲,他让全国人民修长城、建宫殿、造陵墓为他一人服务,以致民不聊生。我们会发现,某些影响历史的很重要的法令与决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竟然是出于自私的目的而并非远见卓识。记载公孙鞅言行和文章的《商君书》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法家名著;李斯用隶书统一中国的文字,其《谏逐客书》也足以称得上千古名篇。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非常大。评价政治家,要辩证地看,应该看他们所建立的功业,这是主要方面,不能囿于道德的框架。”深刻,到位。还有,“周人的史书对纣王有丑化之嫌,但他凶狠残暴搞到亡国的地步应该是史实。”、“天骄成吉思汗背后的血腥”、“到底谁是卖国贼”、“林则徐真能救国吗”……难能可贵的是,《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这本书的概括能力。在《非主流政治——专制下的政治丑态》这一章里,作者概括了六种形式:“母后政治 、外戚政治、宦官政治、酷吏政治、军阀政治、奸臣政治”,很觉新鲜。《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这本书从挖掘历史的细节入手,带着读者探索了深层的人性问题,它的客观公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说:“看古人真的不要人云亦云,而应以史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判断”。 诚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对我们都没经历过的历史呢?其实,就是经历了,就能保证客观上的真实吗?“历史其实很真实,每一种选择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学者,站在历史潮头,为了民族而沉思,而探究,这就足矣。
  •     ————可惜失败了在娱乐致死的消费社会,严肃的事物不是被淘汰,就是选择变质屈服。历史在中国,原本有着尊崇地位,有人因史学著作而名垂千古,有人为秉笔直书而命丧黄泉,以至于有“中国人没有宗教,历史就是宗教”这样矫情的话语,有“历史会证明我的清白”这样宗教式的话语,但,在娱乐化面前,历史也难逃厄运。概因历史充满故事,最易被娱乐调戏。于是先有黄仁宇、许倬云等通俗化史学作者风行,然后又有易中天、当年明月、袁腾飞等风靡。从这些人可以看出一个规律:作者史学底子递减,娱乐精神递增。如果说黄、许、易等人还有不容小觑的科班功底的话,那么易中天之后,历史服务娱乐的媚俗化倾向越来越重,史实和臆想交织,通俗史学越来越随意,比如这本《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像历史又像文艺,像文集又像专著,号称追随范文澜、吕思勉,其实不过是山寨风格而已。作者似乎努力求新,要在大历史中寻找真性情,可惜并不成功,大概因为两点:一是创新乏力。比如开篇《探寻真相》——作者要寻找历史的开端,其实历史如何开始,我们无法得知,换句话说,只要有自洽性,这里创新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作者却使用了“神话是历史的源头”这个老掉牙的观点来炒冷饭,并装出一付俯视的姿态臧否了三皇五帝一番,所用的方法和顾颉刚、范文澜的差不多,但又给不出有力的证据。又如对于农民运动的评论,面对既定的农民运动史实,作者同样没有给出有创新的观点,只不过是一再重复马克思等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再如“君权-相权”一章,概念完全沿用钱穆,只不过简单唱了一下反调。凡此种种,都让人觉得创新的稀缺。二是刻意求新。真正珍贵的新意,是来自厚积薄发的自然生成,刻意求新往往弄巧成拙。比如论证纣王的英武,认为周朝历史夸大了纣王的残暴,但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却没有给出任何证据。只能给人以唱反调的嫌疑。又如认为舜帝是被大禹流放,这个结论有颠覆性,司马迁都得不出来,但同样蛋疼的是,作者只给结论,不给任何证据。虽然是历史散文,但是历史毕竟使历史,没有论据的支撑,一切都变得轻浮,连娱乐的价值都不多。当然,这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对于王莽、王安石、张居正变法的考察,尤其对于王莽没有一味指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王莽改革者的作用,并且分析了王莽失败的影响,都是有参考价值的。概而言之,这本书创新点不多,封面上的推荐语把这本书和继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许倬云说历史》并称,是很不合适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有思考的作者都值得一读。
  •     始终相信,无论作者写的是什么题材,其所体现的,永远是他的个人境界。无意中在王府井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原只是随手翻翻,并不觉得现代的历史会有多讨喜,但翻了几页后,我却决定立马买下这本书。我不敢说作者写得有多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只是从作者的字里行间里看出了一个学者必须有的诚意与良心。看惯了花里胡哨的卖弄机巧之后,我开始喜欢这种令人安静深思的著作,或许,我看完之后,会来写一个完整的书评。或许,我只是因为喜欢,而收藏之,即使束之高阁,亦因曾被感动,而在某日重新翻起时,再次深深地喜欢。
  •     真了不起的学者,大文化脉络,难得一见
  •     理性的思考,LOW逼的书名
  •     书从几个专题方面论述制度、社会、思想、信仰发展的得失,国人深知以史为鉴,针砭时事。泱泱大国,五千文明,标榜舶来意识的先进性和必然性,可终究没摆脱桎梏之久的人治,法制到成了空想布尔什维克。
  •     很不错的书,关于历史的思考。
  •     分析很到位,非常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