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族》书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08642970
作者:[美] 阿亚娜·梅锡斯
页数:281页

错爱

这本书,其实除去“黑人文学”的外衣,就是一本讲述普通人故事的“绝望之书”。普通人,普通的家庭,日常的生活(拮据而卑微),日常的情感。只不过,这个家庭是破碎的。父母都在,彼此相诅咒而又相依傍;孩子一个个在冷漠和压抑的氛围中长大,散落在四方,各个拥有自己的爱恨情仇。家庭的每一个人,都不快乐,都不幸福。——这种故事,跟人物的肤色其实相关不大,跟族群、国家、时代,其实都相关不大。这种故事,就是人们自身的故事:我们懂得爱的意义,却不能处理好爱的方式。      作为封底文案着重书写的海蒂,其实只是个线索人物。她是她所有不幸孩子的母亲,而孩子们的不幸其实都跟她有很大关系。海蒂15岁便离开家乡佐治亚(南方),千里迢迢来到费城(北方)。她早早就成为母亲(16岁),第一双儿女在十个月大的时候便夭亡——无论她如何想让他们活下去。也许正是因为双胞胎的死,让海蒂本来燃烧的母爱从此冷却,让海蒂本来拥有的对生活的希望从此沉寂。此后,虽然她不断一个又一个地生出孩子,却再也没能像当初疼爱双胞胎那样疼爱他们。无论是佛洛依德、希克斯、爱丽丝、贝尔、谢泼德,还是卡西,他们都没从海蒂身上得到过温暖、亲切的爱。海蒂作为母亲,竭力做到的是不让他们挨饿受冻,让他们在残酷冷漠(她没有料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其实就是冷漠的)的世间活下去;奥古斯特虽然可以陪孩子们玩,逗孩子们笑,可是他酗酒,还常常不在家(他的理由是去到处找工作)。在孩子们的成长记忆中,父爱和母爱都是不完整的。他们在一种缺乏关爱的情境下“野蛮生长”,长成什么样子,拥有什么性格,连带日后的人生会有什么境遇,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父母也未必关心。      海蒂肯定是爱孩子的,不然当艾拉被送走(即使是送给自己的妹妹)时她不会那么痛苦,而当卡西住院时她也不会一直守护。她不知道如何迎合孩子们的精神,她以为,奋力地让他们活着,让自己活着,就足够了。她以为,她和他们,一起变成小小的光亮——在黑暗的上方闪着微光,忽明忽暗,哪怕无法逃脱最终变成灰烬的宿命,但是尽量让自己亮得久一些,就足够了。她以为,她把所有的爱用来给他们准备吃的穿的,让他们准备去迎接这个世界,就足够了。而她和她的孩子们那么用力地终于去除了一个又一个压力,却怎样都无法逃脱自己的压抑感。   让人生幸福起来,绝不仅仅是解决温饱、活下去就够了。贫穷的生活和巨大的无望影响着这户人家的每一个人,而最最贫瘠和无望的,其实是他们的内心。卡西的想法也许反映的是她所有手足一致的想法:母亲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我无关,与兄弟姐妹们无关。海蒂的一生都是愤怒着的,可是无论年轻还是年迈,她的愤怒都没有给她带来过什么帮助,也让家人们痛苦。      每一个章节说的都是一个被海蒂生出来却没能好好去爱的孩子。海蒂是一个严肃的黑影,站在每一个孩子最深的记忆里。所有的故事都是悲伤而挫败的,再说一句,这些悲伤和挫败,与主人公的肤色真的没有多大关系,与物质上的贫穷真的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巨大的无望和荒凉,全都是因为爱错了。海蒂觉得,这个世界是不会去爱他们的,这个世界是不会慈爱的。海蒂不知道,世界可以不慈爱,而自己可以,一个母亲的慈爱,比世界的慈爱,要珍贵而美好得多。      《十二族》是一本令人感慨和尊敬的书。它展示的其实是一个非正常家庭的心理研究。人生中许多的愁苦,其实只是我们付出、交流感情的方式搞错了。人生中许多的愁苦,需要花费一代代人的精力去疗愈。这个过程不是从佐治亚到费城就可以完结,不是六十年的时光就可以完结。对我们已经受伤的心灵的治愈,永远都是现在进行时。

十二族

看到书的时候,我在想,她只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亦或是个坚强的母亲?仅此而已么?拿到书的时候,还真没有从平凡朴实的书本中看到那样一种伟大与骄傲!宣传的文字是这样的:“让全美国掀起“美国梦”的疯狂讨论,激励了正在奋斗或堕落中的所有人”,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觉,确实如此——讨论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借道流行的“中国梦”,我期待完美的思维碰撞!话说小说很不错,我虽不太懂那些纷繁复杂的文学流派和小说思维,但朴实的文字叙述却深深的打动了我!“她嫁给一个除了失望以外什么都不能给她的男人,她只能靠生下一个又一个孩子,来为自己制造亲人”,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凄凉与震撼?“黑人女子海蒂就一直在迁徙,从南方到北方,从乡村到城市,无间断的漂泊和挪移并未带来美好安定的生活,反而让她遭遇意想不到的厄运”这又是怎样的艰辛与劳苦?如果仅仅是为了诉说人生的艰难,我看大可不必这么周折麻烦,但故事的曲折与主人翁的人生境遇,确实让我感触到了那种扑面而来的冲击!小说整体布局和构建很不错,从很多个维度的在重新改写着“母亲”的定义,这当然是个伟大的名词!从书中可以看到一个家族信念的传递,也能从海蒂的母亲,以及海蒂作为母亲后的种种行为去看到一种挣扎后的希望!在很多时候,海蒂都在无可奈何中挣扎,眺望,绝望和无奈中等待,但这种无奈和挣扎中她做了身为母亲所能做的一切努力(虽结果不总是完满的),这种努力和付出,需要思考和铭记!我们或许无法完全理解那种海蒂那样的无奈和真爱,但艰难的生活境遇背后,海蒂还有着广阔的希望。这就是海蒂告诉我的启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生活;想对待快乐一样,对待一切生活中的不如意……总会好起来的,会好起来的!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低沉、不如意的时候,但如何从那些个人生的低谷中寻找出金灿灿的“人生真谛”和“至理名言”出来,则是看这本书收获的知识之一。我们不能永远把一切的美好都寄托在希望和期许身上;更多的艰难困苦,或许,还需要那些日夜的操劳和长久的付出及日夜的坚守,而希望,就是那些个无数不可能后,最可能出现的光明!不信,你也看看这本书吧

坚强的母亲

我是那种看电影都会哭到不行的人,看这本书的时候,看了三次才看完的,几次因为心里太难过,而先看别的书,转移一下注意力,。公正的说翻译的挺好的,扣一星是因为没注释,我觉得翻译外文书籍,注释是书籍的一部分,翻译的一部分,不是每个作者都对美国历史像编辑和译者那么了解。尤其这种贯穿美国文化(种族歧视)、历史(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宗教复兴、战后经济繁荣、越战等)、人文传承等等,所以评价的时候扣一星。马上我也做母亲了,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是两代母亲的励志书。海蒂的母亲和海蒂都在无可奈何,无助的情况下做了身为母亲的所有努力。虽然她们也偶尔有过失误,判断错误的情况,但这都不影响她们对孩子的爱,不影响她们对于生活的希望。虽然丈夫和情人都没能支持海蒂,但是这个坚强的女人还是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自己的生活,从孩子到外孙女,海蒂都奉献了无私的爱,虽然她不富有,但她竭尽所能的用自己的一切爱孩子们。她不是个温柔的女人,从她坚定的离开家乡开始新的生活,到她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她对情人的态度,都让她显得很倔强,当读到尾声的“原来人为劳碌而生,如同火花向上飞扬。”我才理解,或许在那个特殊环境下长大的她,为了活下去,已经习惯了坚强。。

只要活着,便一切都好

看书的时候喜欢一口气读完,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让人很是陶醉,但是这本书看了很久,每次都是看完一个章节就放下,要过上个好几天,等心里那种沉重的压抑和钝痛感渐渐消失以后才会拿起来继续看下一个章节。书的开头中一段节选自《申命记》中的话,似乎解释了书名《十二族》的由来。你们所有人来到我面前,然后说:“让我们派些人去为我们开辟道路,然后给我们带回来一条路线,让我们沿着这条线路,去到我们想要去的城市。”这个计划于我而言似乎不错,于是我挑了你们十二人,每个族里一人。我不知道对于这本小说来说,十二族的意思是不是海蒂和她所生育的十一个孩子。从海蒂最开始跟着自己的爸妈从南方迁移到北方的时候,作为一个黑人,她将要面临的或许就是开辟一个新的族人。“在佐治亚,传教士把北方成为一个新的耶路撒冷,所有这些从南方掏过来的人,他们的精神在北方城市凛冽悲惨的寒冬里,闪耀起希望的光。”海蒂通过生下一个又一个孩子,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国度。黑人母亲海蒂,无人可以依赖,十五岁和男人恋爱,十六岁生下第一对双胞胎。十六岁的海蒂,几乎还是个孩子,母亲死去,姐妹们回到了佐治亚,而丈夫更是指望不上,她无法妥善地照顾孩子,眼睁睁看着她的第一对孩子在自己的怀中死去。双胞胎死去的悲伤弥漫了海蒂的一生,她一生的奋斗目标,便成为了如何确保自己的孩子活下去,确保自己活下去。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虽然海蒂无疑是书中叙述的主角,但是它并没有单一从海蒂的视角来描述这个母亲在如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把自己的孩子养大,孩子们对她感激涕零,塑造一个光辉而伟大的地母形象。——那是我们经常能够在中国文学或者影视作品中见到的母亲形象,母慈子孝,即使生活困苦,也是一副其乐融融的美满景象,如同童话般引人艳羡。作者的笔调一直很克制,冷静而且自持,她并没有刻意去放大海蒂的痛苦或者不堪,甚至在全文中只有三个章节是直接描写海蒂的,而其他的章节,都是通过海蒂长大成人后的孩子们在面对生活的不同选择时,无意间透露出这个豹子一般顽强的母亲对于他们人生的影响是如何的深远,他们与海蒂之间的羁绊又是如何坚不可摧。迷茫中的弗洛伊德在街头给海蒂打电话,他无法向母亲袒露自己的遭遇,袒露埋藏在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法向人诉说的念头,但是,在那个时候,我相信,海蒂的声音,是可以给他安慰的。为了挽救希克斯的性命,并不信仰上帝的海蒂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教堂,他成为了一个牧师,这或许是另一种救赎,对海蒂来说,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活下去就好,她并不介意他们的身份或者信仰。海蒂本来有机会跳出自己糟糕的生活,带着和另一个男人生的女儿离开这个家,但是,最后,海蒂还是在黎明时分回到了自己丈夫和孩子们的身边,她永远没办法舍弃自己的孩子们,即使她将要为此一生忍受贫穷和困苦。将自己的小女儿艾拉送给自己的妹妹,她比任何人都痛苦,即使艾拉会有更好的生活,但是这是她的孩子,她不愿意失去她,即使她已经有了那么多的孩子,但是她仍然不愿意失去其中的任何一个。送走了艾拉之后,海蒂觉得自己已经没什么可失去的了。对海蒂来说,没有什么痛苦比失去自己的孩子更加让人无法忍受了。……在孩子们的心中,海蒂甚至并不是一个好母亲,她过于严肃,从来都不会笑,总是在发脾气,总是板着一张脸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她从不关心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她不知道该如何迎合孩子们的精神,可是她回奋力让他们活着,让自己活着。”当自己的女儿贝拉企图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海蒂一直守护在她身边,这个同海蒂面容相似,在年轻时候勾引母亲情人的女儿,终于在那一刻,明白了母亲的温柔——“海蒂的温柔,总是那样冷酷。”贝拉以为母亲最痛苦的事情是自己的情人被女儿勾引,可是海蒂说,最痛苦的事情是失去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个孩子企图自杀。贝拉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报复”是多么幼稚可笑,而真正能够让海蒂伤透心的事情,是自己不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海蒂的人生信念是如此的简单而又顽固,生下自己的孩子们,忍受所有的艰难把它们养大,不管他们的生活是好或者是坏,只要能够活下去,便足够了。海蒂的那些孩子们,并没有生活的特别幸福或者轻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向人言说的痛苦,但是,即使如此,他们依旧活下去了,带着海蒂留给他们的血脉和信念。他们或许并不自知,并不懂得母亲的坚持,但是,他们依旧如同蒲公英的花朵一般四处散开,深深地扎根在了这片本事陌生之地的土地上。“他们所有人——都是小小的光亮,他们在黑暗的上方闪着微光,忽明忽暗,他们尽量让自己亮得久一点,尽管无法逃脱最终变为灰烬的宿命。他们几乎快要熄灭了,却又在下一秒变成橙色,发起光亮。”只要生命不止,只要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就是坚强的,就是能够发出光亮的。海蒂是这样相信的,也是这样坚持的,甚至,她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坚持下去的。这本书无疑是好书,扣一分确实因为注释,因为注释实在是太少,对于美国历史,不甚了解的估计是大多数,所以注释还是必要的,省去太不应该了。

爱而无言

《十二族》全书二十多万字,从1925年到1980年,跨越整整半个世纪,从海蒂17岁写到72岁,几乎是她一生的时间。然而,这个倔强的母亲却从来没有真正对她的孩子说过一句“我爱你”。在孩子们眼中,海蒂是一个难以亲近的人。每天有打不完的屁股,吼不完的责骂。在家里,他们从未见过海蒂愉快的笑容。“海蒂不爱我。”这个认知根深蒂固地生长在这群孩子心中。于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海蒂。对于海蒂来说,那些漂亮、浮夸的“我爱你”,通通是不切实际的谎言。因为在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的时候,这些轻飘飘的话语根本就没有任何作用。于是这个母亲独自一人扛下了整个家族——败家子的丈夫、一张张永远饿着的小嘴。每天都忙着筹措这一天一群人的食物、衣物,忙着打工、照顾年幼的婴孩……生存,织着一张细密的网,囚住了海蒂。她必须咬紧牙关才能挤出第二天生存的希望。与其吹出一戳就破的泡泡,不如多找一条维持生计的道路。不是海蒂不懂爱,是生活没有给她肆意表达的机会。反而正是因为海蒂的爱太过浓烈,才让她的坚忍造就了历尽沧桑后的平静。可是骨子里那份倔强还在。即使年过七十,依然可以放弃宗教的慰藉,毅然带着孙女走回那条不屈的小路。海蒂是一位黑人女性,可是我想说,海蒂这样的母亲在中国这片大陆上实在数不胜数。那些沧桑的眼眸、斑白的双鬓、纵横的皱纹中,倒映的是期盼、不舍、牵挂……中国的母亲们大多都和海蒂一样,将那些从未倾诉过的爱化作一针一线一分一毫,如同这片土地一般沉默无言却满含挚爱。有些东西总能跨越种族派别找到共鸣。海蒂身上这种母性的力量正是其中一种。------------------我是分割线-----------------其实这本书的时间轴不仅是海蒂和她的儿女们成长的轨迹,也是整个美国一路走来的模样。黑人民权运动、宗教复兴、越战……时代的推手总是和普通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历史知识早就还给老师的人,看到历史实在很难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更别说见微知著了。所以我看到花花公子突然与人搞基却在众怒中胆怯,不敢出声去保护那个人,只感受到了懦弱与无助;看到毛头小子去布道,竟然被人当做了神的代理人,只觉得荒谬和无知……还有很多东西现在的我无法理解,它们隐匿在绝望与挣扎的背后,也许正是照亮时代的希望?又或者是更深层的绝望?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的试炼和忍耐,才能到达“应许之地”?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的试炼和忍耐,才能到达“应许之地”?黑人女子海蒂从1923年开始一直都在迁徙,从南方到北方,从乡村到城市,无间断的漂泊和挪移并没有带来美好安定的生活,反而让她的一生都在遭受意想不到的厄运。她嫁给了一个除了失望什么都不能给她的男人, 她只能靠着生下一个又一个孩子来为自己制造亲人。因为这个世界从不慈爱,也不友善,更不温暖,所以她发誓要训练孩子们有足够强大冷硬的心去面对残酷的现实。她就像《圣经·申命记》里的摩西一样,割开红海,开辟道路,带领着她的孩子们披荆斩棘,为了达到”应许之地“。 命运将15岁的海蒂从佐治亚拉出来,然后养育了十一个孩子,让他们在北方成长,可她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她完全不能面对上天给予她的任务。没有人告诉她事情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奥古斯特解答不了,牧师解答不了,甚至上帝也解答不了。海蒂相信上帝的力量,但她不相信上帝会插手帮助她。他充其量只是旁观罢了。开篇便是海蒂和奥古斯特结婚后的第一个夏天出生的一对双胞胎,他们死去的时间跟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一样,先是费拉德尔菲亚,然后是朱比莉。那个时候的海蒂只有16岁,太年轻的年纪,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处理生活给予的一道又一道伤痛。她仿佛掉进了一场尽是污秽的生活,而这本不该是她的生活。不知是过早的受到命运的残酷对待,还是 一直忍受绝望而贫苦的生活,海蒂从来不是一个能让人轻易爱上的女子。她太过于安静,人们根本猜不出她在想些什么。而且她总是在生气,一旦人们没有达到她的那些高的期望她便瞧不起他们。她总是保持自己和别人的距离,无论别人表现的多么忠诚。然而她的身上总有那么一种力量,她永远站的那么笔直、挺拔,她身上总有那股气质,让人感到卑微。 这样的海蒂,经过了多少的试炼和忍耐,才走到了生命的”应许之地“?小说以海蒂每个孩子长大后的遭遇为叙事主线,讲述了一位母亲独特而坚定的教育理念,人类精神的强悍,以及美国一路走来的模样,真正驱动美国梦的力量。“女人杀手”佛洛依德认为母亲海蒂身上常年散发令人窒息的悲伤,即使鲜有露出笑脸的时候,偶尔只是那么苍白的一笑,但她允许孩子们爬到她的大腿上,给她编辫子,亲吻她的额头,仿佛自己是个洋娃娃。他们是伙伴,母亲与孩子一样的脆弱,一样的有心里的渴望,共同跟随日子的步伐向前漂去。即使现在,佛洛依德已经长大,他与母亲之间还是有一种和旁人没有的默契,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在海蒂面前,佛洛依德是沉静的。贝尔说她的母亲海蒂坚忍和笃定,性格火辣,深邃莫测。她害怕母亲胜过任何人,她生母亲的气胜过任何人,她渴望得到母亲的爱胜过任何人,但母亲总是那样的遥远,像海岸一样,驶出海港的船离她越来越远。孩子们回望童年的每一刻,全部是海蒂扒下他们的裤子的画面,全部是海蒂的愤怒与无言。也许她是在试图保护她的孩子,或者教他们学会守纪与尊重别人,但孩子们实在是想不起有任何一个温柔的词从她的嘴里说出来,想不起她给他们的任何一个吻。然而当孩子们离开了母亲,离开了那个冷酷的房子以后,她们的生活在一点一点的瓦解、破碎。他们也许会懂,他们的母亲天天忍受丈夫在外面寻花问柳,天天省钱交房租,结果这些钱全部用来交电费和给孩子们买衣服。他们的母亲忍气吞声了将就30多个年头,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闭眼,所有的时间都只是在努力让她自己活着,让她的孩子们活着。她知道她的孩子们不认为她是个慈爱的女人。也许她不是,因为她不知道该怎么迎合孩子们的精神。但是孩子们小的时候,海蒂根本没有时间去给予他们温柔。她在许多致命的方面都让他们失望了,可是倘若家里没有任何东西能填饱他们的肚子,整日只是拥抱他们亲吻他们,又有何用?他们不明白,她所有的爱都用来给他们准备吃的穿的,以及为他们准备迎接这个世界了。这个世界不会去爱他们,这个世界不会是慈爱的。她的孩子恨她,为了报复她,甚至主动去勾搭她的情人。在孩子重病之际,她说,虽然那件事伤我伤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但是我还经历过更加糟糕的事情。我的孩子死去了,没有任何事情比这更严重的,也许除了我另一个孩子想要自杀以外。她说,也许我会一直生气,但我气了一辈子,最后我发现我不能再这么气下去。太沉重了,我太累了。时间会解决一切的,它能解决任何事情。她的孩子最后明白,她和她的母亲同时和那个男人在一起只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多年的失望以后才发现了真爱。想要的只是那种幸福,那个男人带给她母亲的那种幸福,她只是想知道她是否也能同样得到。这是一个让人充满了精神力量的故事,尽管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绝望的,悲伤的,然而他们所有人都是小小的光亮,在黑暗的上方闪着微光,忽明忽暗,他们尽量让自己亮得久一点。尽管无法逃脱最终变为灰烬的宿命。他们几乎快要熄灭了,却又在下一秒变成了橙色,发起光亮。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的试炼和忍耐,才能到达“应许之地”?

“应许之地”?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试炼和忍耐,才能到达‘应许之地’”。一开始我以为这里的“应许之地”是里尔克认为的“大开世界”(Das OFfene)---在变化的背后,最本质的纯粹。是一种超脱于心的宁静。后来我稍微查了一下,原来这关乎一个圣经故事--摩西。摩西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带领在埃及过著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神借著摩西写下《十诫》给他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教导他的子民敬拜他。 迦南,“应许之地”。十戒,海蒂的教育。对应这个圣经故事,十二族的疑惑也解开。原来,摩西带领的犹太人分为十二族,正好和这本书的标题契合。书中十二族:海蒂和她的十一个孩子。书中分为十个篇章,以时间为线,分别讲述了十个故事,以海蒂孩子的故事为切入点,拼凑并呈现了这亢长时间下的美国历史和他们历经一切自我救赎的母亲--海蒂。可是你说,对不信佛的人念佛经会怎样,要是对我这种无神论的人说耶稣上帝的前世今生,恐怕我也很难领悟真谛。于是我看到的十二,只是数字十二,是她加上她的十一个孩子,而不是以色列人的十二族,十二种品性。倒是这十个故事并没有被神化的抽象派,而是简朴的平常,在现实里也会时有发生。不过要是每个孩子都这样遭心还凑成一家,那母亲岂可能活的那么久,还早不被折腾死了。我将海蒂读成一位优雅的黑人女士,她将这份优雅藏匿于心,不轻易展现,却在有一部分黑暗的力量来临之际,化作一股坚韧的与之抗衡的力量,即骄傲之心。不会因为失去孩子而彻底放弃,不会因为贫穷而送走孩子,不会因为孩子的报复而在孩子受难之时离开。无能的丈夫,逃避的情人,嚼舌根的邻居,糟糕的环境,心烦意乱的孩子,通通都是筑作内心优雅之剑的烈火。“我”仍会在臃肿衰残的身躯里在厨房做饭的时候,想着“我”会穿上自己的紧身裙,走出房子,再也不回来,可利剑告诉“我”,“我”只是想要橱柜里的甘露酒而已。人生来便是一路向前,孩子出生,就会长大,再去经历,成长和衰老,死亡。哪里是“应许之地”,何时能到达“应许之地”。倒不如抛弃这个目的性的概念,生即生,死即死,不逃避也不莽冲。

种种,在那一刻洞彻

《十二族》的主人公是一位叫海蒂的黑人母亲,但她的美丽与出众并没有给她带来顺遂的人生。15岁与一位少年未婚先孕,在对生活一无所知的懵懂中草草走入婚姻。故事的开篇就是她——一位十七岁的小母亲,只身照看在肺炎中高热喘息的双胞胎儿女,手足无措、四处求救,最后,眼睁睁地望着他们双双在自己的怀抱中离去,让人无比悲怆的是“海蒂的孩子死去的顺序和他们来到这个世上时一样:先是费拉德尔菲亚,然后是朱比莉。”海蒂从此开始生育十一个儿女,但是,她从来没有快活过,大儿子的记忆中,“海蒂鲜有露出笑脸的时候,偶尔只是那么苍白的一笑”,她穿着睡袍在家中游荡,给孩子们准备奇怪的食物,也不按时。这是失去双胞胎儿女后沉浸在无助中的海蒂的样貌。大儿子长大离家,电话中的妈妈,没有责备,讲话的语气仅仅是陈述事实。二儿子被火烧伤50%的身体面积,救护车开到医院的时候,海蒂在孩子身边哭泣,而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孩子都没见她哭过。在对自己的丈夫和生活失望之极的境况中,她遇到了心爱的男人,生下了他的孩子,她尝试过彻底地逃离,当他们一起私奔的时候,海蒂却对自己说:“我不能忍受第二次成为傻瓜,我不能忍受。”即使在情人眼里,海蒂“有一点顽固,有点不可靠近,生起气来腿上像装了弹簧,眼里有一道光。她骨子里的愤怒让她不断前行。她渴望自己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但站在火车站的大厅里的海蒂才是她最真实的样貌,由内到外——“她的样子看起来还是个小女孩,衣衫凌乱,小心翼翼的样子。”海蒂不甘于命运,逃离了自己的家乡——佐治亚,那个黑人备受歧视的地方,进入到一个在她看来孕育着新希望的生活。但在养育十一个孩子之后,她发现自己的命运仍旧没有如自己所愿。丈夫带给自己的尽是失望。而宛如火苗般点燃光亮的情人又不能使她完全彻底地交付。更大的打击不能规避地到来,他的怀抱一边承接了海蒂,一边又揽入了海蒂的女儿,尽管是女儿对母亲的挑战和报复。但真相揭开的时候,海蒂的世界瞬间崩塌。海蒂的母亲不甘于命运,这个受过良好教养的高贵的妇人,带着女儿乘坐火车却因种族歧视,连卫生间都不能进入,被迫屈辱地跑下车在白人的嘲讽中解决如厕。而自己的女儿却又早早地把自己交付给了一个地位更加低下的男人,母女两代人的人生不由自主地步步滑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那么多的渴望,但是每个人又都在命运中起伏挣扎。无论是母亲、海蒂,还是她的儿女。海蒂与她的孩子们“是伙伴,母亲与孩子一样的脆弱,一样的有心里的渴望,共同跟随日子的步伐向前飘流。”如果之前海蒂的所有样貌,都由她的孩子们、她身旁人们的视角一笔笔勾画。那么,这一刻来临的时候,当海蒂被深爱的情人背叛、被深爱的女儿报复,三个人面面相对的一瞬间,是海蒂的身心如狂潮般被打翻的一刻,是在失去双胞胎儿女的绝望、在几十年抵抗生活的侵蚀、在把心爱的小女儿艾拉送给别人,她已经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了”之后,更大的全部的失去。这一刻,当她面对亲手毁了她对生活最后一点念想的亲生女儿时,我看到了在痛苦中煎熬却又用力从深渊中举起女儿的海蒂。她把濒死的女儿送进医院,尽管她“从来不知道我该怎样振作我孩子的精神,对任何人我都不知道这方面该怎么帮。”但她“每日每夜”守在女儿身边,对女儿说,“你只要尝试过了这个坎儿就可以了。”是的。这是世俗的沉重的无望的不知如何从黑暗中救赎自己的如每个人一样无能无助无力的海蒂,她的软弱绝望困顿正如我们每个人本身。这是凡俗中的神祗少有顾盼的众生,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又难以摆脱尘世的牵绊,不仅不能解救自己,更“不知道该如何迎合孩子们的精神,可是她会奋力地让他们活着,让自己活着。”一个被生活挤压得没有时间给予孩子们温柔的母亲,“不相信上帝会插手帮助她”的女人,面对命运的百折不挠,坚韧如丝。在这一刻,终于洞彻。

母亲的名字叫坚强

《十二族》为什么用这个作为书的名字?是一个母亲和十二个孩子的故事?也许吧。黑人的生活我并不了解,但多少知道在种族歧视的西方,他们的生活有多么艰难。海蒂,一个追求幸福、快乐的母亲,第一胎生了一对双胞胎,但疾病却夺走了两个宝贝的生命,于是,她开始了让孩子来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做法,不停地在生孩子。为什么?那些孩子成长过程中真的能实现母亲没有实现不了的美好的愿望?事实证明不能的。不过对于这些生命延续的孩子来说,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他们都在争取得到母爱,在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母亲呢,一如既往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往往却不被孩子所认同。母与子的爱平行中有着交接,爱就这样延续着。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海蒂要和自己爱着的男人私奔,但她放不下自己的孩子,毅然选择回归。家里贫穷得无法生存,需要送出一个孩子,以便让这个孩子能幸福地成长,但临到最终,海蒂放弃了最初的打算,把孩子带在身边了。长大成人的儿子,在异乡的路上,遇到解不开的结,打电话给妈妈,倾吐心声。长大的女儿,为了获得母亲的爱,采取了极端的做法,和妈妈的情人成为情人,当母亲知道这一切的时候,母亲依然爱着自己的女儿。当瘦小的儿子需要远离危险,她作为母亲,毅然决然地送他去当牧师……一个母亲,她到底需要多少付出才能不让那颗心安静?不,永远在付出,无时无刻。这就是母亲。此书作者的表现手法比较独特,并没有以母亲海蒂一个人为主线,而是让她的孩子一个一个成为故事的主角,以此来衬托母亲的不容易,来表现母亲对爱的追去,对孩子的不离不弃。也许信仰不同,也许文化氛围不同,书中有对上帝的崇拜,但并不影响他们胡作非为,虔诚的心与做法相悖的事情时有发生。不过,爱这一主题却是不变的。女人的心,坚强的心是相通的。为了孩子,为了生存,她们时而冷酷,时而温柔,不同的情景发生在一个女人身上太正常了。因为那是母亲。希望与救赎并存,每一本书都有闪光之处,用心去发现。读书如读人,不能只挑毛病,如果欣赏着读,你会发现,书是好的,是最好的朋友。

我想反复读这个故事,不遗余力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觉有点奇怪。因为我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完全理解了这本书的意思。一个美国黑人妇女,从南方到北方,她觉得找到了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却最终失望。她嫁给了自己认为好的男人,却发现生活不像她想得那样轻易就可以改变。她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却又眼看着孩子一个又一个离开。其实就我自己来说,这本书的每个部分都能独立的来看。无论是女人杀手佛洛依德成为了一个不敢承担责任的GAY,还是原本懦弱神经质,最后成为浪子的希克斯,或是想因看不到幸福想报复海蒂的贝尔,不断幻听的卡西,他或是她们都是海蒂对抗这个残酷世界的尝试。海蒂不是个慈爱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的时候,她也不过是个大点的孩子。她只能几乎是本能的反应来对待生活。她没有给孩子们很多温暖的回忆,但是,她所有的爱都用来给他们准备吃的穿的,以及为他们准备迎接这个世界了。这个世界不会去爱他们,这个世界不会是慈爱的。看着书中,海蒂的孩子们一个个的生活,我总在想,如果是我,我还会不会有继续下去的勇气?会不会就这样被生活压垮?在书的末尾,海蒂当着众人的面把莎拉从教堂带走,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那么久的失望之后,她居然说她还来得及再做一次牺牲,这得多强悍的神经才能坚持下来啊!用一句曾经流行的话来说,不管别人能不能,反正我是不能。也就是这样的结局,才让我最终稍稍懂得了这本书。也明白,为什么那句话会放在书的封面上“我想对每个人讲述这个故事,不遗余力”。这是一个异常坚韧的女人的故事,我也想反复阅读这个故事,不遗余力!

她,不向上帝低頭

人類很容易忽視同類的苦難,那些以苦難或歧視為宏大敘事的書,往往讓讀者提卷即止。十二族就是一本關於種族歧視的新著,因為主題讀了幾頁就放下,因為寫法,又在重拾起時滿懷憐憂地讀完。沒有英雄,沒有廢奴運動,沒有彰顯進步的條例叢生,只有一位再普通不過的黑人母親,她的家庭,她的孩子,她卑微的自尊,平庸到受盡折磨卻倔強叛逆的一生。小說圍繞海蒂與孩子們的十二個決定性時刻展開,阿亚娜•梅锡斯用充滿同情的筆觸,記下了每一處屬於命運的堅硬。海蒂與天下的女人一樣,彷彿就是某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卻偉大的祖母或者媽媽,無關膚色。爲了保護孩子,她甚至不向上帝低頭。這本書還是一部美國社會的成長史,有心的讀者可以讀出一切,串起每個被最普通的人寫就的歷史篇章。

生活在生活之外

有一类书,它的语言仿佛有某种魔力,你的目光和它甫一接触,身心就随之沦陷。好似深沉的流水,把一片偶然落入波心的叶子卷入它的涡漩,叶子所能做的就是和流水一起汩汩而行,或歌或泣,随同裹挟在径流之中的砂砾一起浮沉。当然,还有光。我一直被一种柔和的光包裹。这是一种久违了的从阅读里升起的暖意。在这个无雪的冬天,小说《十二族》带给我的心灵慰藉足以淹没那些干燥的时刻不时涌出的虚无感。一个巨大的意象不可抑制的浮现出来:——一位母亲的双脚深植于她所站立的土地,并在那里繁衍生息开枝散叶,任凭春秋几度,任凭风雪相欺,终于站立成一棵莽莽苍苍童童如盖的大树。就是这位母亲,在尚不知苦难是何滋味的年纪,痛失一双儿女,继而被命运之手推进苦难的深渊,她的日子如同受到了诅咒一般看不到尽头,她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在内外交困的时代,她为这些孩子的一箪食一瓢饮而挣扎,为了让他们有足够的衣物蔽体而费尽心思。一个族群因为自己的肤色受尽排挤、倾轧和屈辱,生存如此不易,但是我们的母亲海蒂,始终没有放弃生的希望,日复一日的家务劳作,没有磨灭她的信念,丈夫和孩子对她的剥夺和索取,没有枯竭她的爱,仿佛她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清泉,流淌在生命之树的每一条枝干和每一条叶脉里。那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那一双双生来就向父母索取的手,在依次成年之后却没有让海蒂如释重负,他们或者自甘堕落,或者埋怨母亲给了自己不如意的童年……但母亲还是那个倔强的母亲,她仍然用她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们,对于他们的误解、伤害和背叛,她选择原谅。她一次次出现在他们需要的时刻。她甚至为了孩子们的孩子还要再做一次牺牲……对于这个庞大的家庭来说,困顿的生活许多天、许多年都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在最深的黑暗里,海蒂的坚韧和付出始终如一,她有过逃离的机会却最终没有选择逃离,她甚至没有哭诉,没有哀怨,没有屈从于命运的摆布,她始终是“小小的光亮,在黑暗的上方闪着微光,忽明忽暗,尽量让自己亮得久一点,尽管无法逃脱最终变为灰烬的宿命。几乎快要熄灭了,却又在下一秒变成橙色。” 她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在物质贫乏的年月,她有那么多孩子需要照顾,她要拼尽全力让他们都活下来,让她自己活下来。活着,就是一切。她无暇走进每个孩子内心的精神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母亲或有疏失,不够慈爱,但是她给了他们全部她所能给予的。在哈姆雷特看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但是在海蒂这里,生存还是毁灭,从来没有成为困扰她的问题,她一直选择和深如大海的无边苦难为敌。她从没想过逃避或者自杀。她对懦弱无能的丈夫不报任何希望,她也没有试图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另外一个男人的身上,她仅有的一次离家出走是出于对丈夫堕落的抗议,她想离开他,但是她无法离开她的孩子们,所以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去。这个能听得到“他们长大的声音”的母亲,不会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妈妈洗菜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仿佛是说,她也想穿上自己的紧身裙,走出这个房子,再也不回来。结果,她说的是:从柜橱里把甘露酒拿出来。她给自己倒了一杯,然后坐在厨房的桌子上小口喝起来。喝完的时候,她把酒杯倒过来,让最后一滴滴在她舌头上。妈妈是个漂亮的女人,这房子太过平庸,太小,盛不下她。我望着她,第一次懂得了,她有她的一个内心世界,那里与我无关,与我的兄弟姐妹们无关。她笑笑,点点头,仿佛是想起来一段熟悉的旋律。”海蒂醉心于她的简陋拙朴的日子,她选择了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选择。全书并没有单纯从母亲海蒂的视角进行讲述,而是选取她的儿女们的成长和生活片段作为剖面,跨越时空,通过倒叙和插叙的方式一点点描摹出母亲的面目。每一个剖面都是一个可以独立成篇的精彩故事,从多个视角多个层次写出一个枝繁叶茂的故事,每个人物都很鲜活。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的无奈,人的局限,命运的无常,和世事苍凉;同时我也看到了人性的顽强,自我救赎的力量,以及生生不息的梦想……作者阿亚娜·梅锡斯的笔触冷静、细腻、舒缓、克制,仿佛小火熬煮着一锅热汤,各种食材杂糅交汇,在海蒂的大厨房里闪耀着蓝色的火焰,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窗玻璃,上面还有艾拉(海蒂最小的女儿)的小手掌印。作者善于把握细节,寻常日子里的烟火在他的描绘下简直透着诗意。“家务活都干完的时候已经是十点半了。海蒂解开孩子,把她放在床上,但她的小腿动个不停,最后跳起来玩梳妆台上的灰,从窗户射进来的光里可以看见飞舞的尘埃。艾拉抬起手,把围巾掉下来的一点毛抓在手里。去年夏天,暴风雨把一朵山茱萸花吹进房间的窗户里来,紫色的花瓣在屋子里打转,落在床上灰色的床单和扁平的枕头上。艾拉还太小,她不懂海蒂的愉悦。”这样的语言就是一种生命力,充满生活气息。只要眼里还能看到这些细微的美好,即便下一顿饭没有着落,又如何?她已经比很多人富有。另外,书中还有一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老威利,一个皮肤呈泥土色,仿佛从鬼屋里出来的年长女人是一个神性的存在。她让我想起《国土安全第三季》第三集里出场的赤脚医生,在破旧的房子里徒手取出子弹救了Brody一命。威利和他一样,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能给人带来“生”的希望。他们善良,掌握着许多生存技能,在艰苦的环境下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总会在那里。他们像蛮荒时代的巫师,有通灵的本事。老威利在海蒂或别的女人生孩子的时候会帮她们把胞衣埋在屋前的橡树下,说“这样孩子的灵魂便永远在家的周围。”威利的住所后面有一个森林房:“长长的绿藤从天花板上的花架上垂吊下来,乍一看是这个房间挂的绿色窗帘。贝尔差点要感觉会有蜂鸟落到锅上,在她面前飞旋了。”这个布满绿植的房间多么像一个隐喻,不论外面的世界如何不堪,她内心的绿洲永远一片生机盎然。威利之于海蒂是一面能够映照出对方的镜子,威利还是海蒂一生的见证,她对海蒂的女儿贝尔说:“你妈妈像个耕地的牛一样健壮,我没见过多少肤色浅的黑人能有她这把力气。你不像她那么健壮,你的内心不够平静。你妈妈有一次也是,不过她最后把躁动的心给打压下来了。你看起来像是在被你的心牵着走。”亨利·米勒在《南回归线》的篇首写道:“我现在有意于写一写从我不幸中产生的痛苦,以便让那些虽然当时不在场,却始终在本质上是个安慰者的人看一看。我这样做为的是让你通过比较你和我的痛苦而发现,你的痛苦算不得一回事,至多不过是小事一桩,从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压力。”没错,与海蒂的遭遇相比,我们平常所觉的烦恼简直不值一提。也许我们就像海蒂的孩子们一样身处各种境遇,在各自的局限里挣扎,但是不论哪一种处境都不会比海蒂的日子更加艰难庞杂旷日持久,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像海蒂那样去爱吧,就让我们像海蒂那样去面对生活吧。2014年1月14日

“原来人为劳碌而生,如同火花向上飞扬。”(代编辑手记)

我是夜里一点坐在马桶上打开了记事本。冬至将至,北京冷到不能用有温度来形容,雪却还没落下来。这个密闭空间让我想起台湾作家王文興,据纪录片《寻找背海的人》,他每天在一个不足两平米、有窗有门一木桌一木椅的"房间”里,笔耕不辍,写作时激情澎湃,每每把稿纸戳穿。我不是这样的人,甚至在为文案焦头烂额时认为上天完全没给我一点儿写作的天赋。——我终究不是个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人。这也是海蒂的故事为何使我产生了共振。接手这本书时,内文编校接近尾声,我搜索相关信息,奥普拉极力推荐,其读书会破例选择了这本处女作,媒体好评在amazon.com页面上长篇累牍,普利策奖两位得主推荐,多国版权输出...这对我来说反倒有点压力,我担心的是我自己不喜欢它。我有点儿忐忑地打开了稿子。第一章完,我的担心消失了。海蒂出生在美国南方的佐治亚,《飘》女主角Scarlett家所在的州。南北战争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种族歧视却并没什么好转。一战期间,南方黑人开始奔向北方的城市,持续几十年的美国黑人大迁徙拉开了帷幕。那是1923年,15岁的海蒂随母亲逃到了北方的费城。她结了婚,原以为尊严与梦想终于可以起飞,不料厄运却并未从此远离她。双胞胎相继过世,她无法离开这个除了失望什么也不能给她的男人,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抚养九个孩子,给他们食物,使他们穿暖。命运的艰难冻住了海蒂的心,她也以同样的冰冷对待他们。因为世界从不慈爱,她必须让他们准备好应付这凶残。孩子们渴望母爱却又害怕她,感情的贫瘠,给他们留下了一生的阴影。小说以时间为轴,选取12个节点描述了孩子们生活的经历,一格一格铸起了一位母亲的一生。每个故事都有相应的时代背景,如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宗教复兴、战后经济繁荣、越战等等,因此也被评价为描写了“美国一路走来的模样”。阿亚娜•梅锡斯的笔调极为克制,是我喜欢的那一类型。正是如此,情感克制的海蒂使我产生共鸣,她最终流露出的一丝温柔才显得弥足珍贵。为什么是《十二族》呢?圣经里,摩西挑选了十二族以色列人,割开红海,开辟道路,走在旷野四十年,才到达传说中流奶与蜜的地方;孩子们就是海蒂的“十二族”:平静的生活表象下其实暗流汹涌,孩子们遭受着命运的捶打,她都默默忍受,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带领他们,在所在的地方扎根,开花。或者说,活下去。对文本的逐步深入了解过程中,我找到了极喜欢的设计师,她的前作惊人,这本书能邀请到她设计,实在有幸,感谢她。沟通后三周交稿,收到时我脑子里嗡了一下,Cool(整体感更赞),编辑部内一片好评。封面大快人心,也因此顶住了销售同事的压力,保住了这个不那么"中信”的决定。封面纸选用了高阶莱尼,横横竖竖的天生纹路营造了我们想要的油画感,色彩的饱和使印刷效果显得有点旧,却恰好契合上个世纪的时代色泽。这本书出版过程中,责编MM也升级做了妈妈,在此祝福她和小宝宝。PS:昨晚看国贸快闪,虽然有点精致过了,听到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时还是泪目了,顿觉北京还是worth living in的……快下雪吧,我很期待的。

活着

小时候看童星秀兰.邓波儿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那位天真善良、聪明可爱、性格开朗的小姑娘海蒂,因为自己改变了孤僻的爷爷,也让阿尔卑斯变得温情而让人留恋。这部影片陆陆续续看过多遍,后来又读了电影改编的原著瑞士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小说《海蒂》,也更加完整深刻地为这个山野姑娘小海蒂的纯朴、热情、天使般的笑容和与生俱来的坚强和快乐而感动。初读《十二族》,主人公也是一名叫海蒂的姑娘,于是一度让人怀想,故事里的海蒂,是不是那位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长大后的模样?就像从前看少女时代的《阿信》,后来又看成年后的《阿信》。----女性生存挣扎与不懈奋斗总让人难以忘怀。在阿亚娜·梅锡斯的《十二族》里,同样讲述了一位黑人母亲从1923开始不断迁徙漂泊的生活,从南方到北方,从乡村到城市,总希望有美好而安定的生活,可厄运总是不期而至。这位黑人母亲也叫海蒂,她一生又生了十一个儿女。跟据《圣经-创世纪》记载,耶稣开始传道后,从追随者中拣选了十二个作为传教助手的门徒,其中,为亚伯拉罕孙子,以撒儿子,雅各,又称以色列,有十二名儿子和一名女儿,儿子均为一族族长,是以色列民族的十二先祖。海蒂和她的儿女,就是上帝派来试炼的十二族,饱受生活的打击和磨难,却从未放弃自己追求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小说开篇的悲怆便让人有些不忍卒读。十七岁的母亲,孤身照看生病的孩子,忙碌,慌乱,无药可施,最终他们死在了母亲的怀抱里,“孩子死去的顺序和他们来到这个世上时一样:先是费拉德尔菲亚,然后是朱比莉。”作者的文笔克制而内敛,情感触发间,不动声色。到了后来,海蒂对丈夫和婚姻生活失望,遇到心爱男人的逃离,大儿子的离家出走,二儿子的烧伤,女儿的报复性背叛,伦理的混乱,似乎人世间的一切不幸一骨脑倾泄到海蒂的头脸上。从十五岁被迫成长开始,海蒂一直不断尝试与悲摧生活的倔强抗争,然而命运没有如人所愿地回报她一丝甘甜,而将她拖入更黑暗的绝望深渊。当一个人遭遇绝望的时候,当贫瘠和愤怒填满胸腔的时候,当生活的色彩只剩下悲怆和无奈的时候,当世界转过身放弃你的时候,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因什么而活着?小说中的海蒂并不是一个光鲜高大上的榜样,灰暗的故事,渗入人心却让人思考这些最本能的人性,在海蒂拥有了十一个孩子之后,活着的本能便在母亲最宽厚的包容里----“她不知道该如何迎合孩子们的精神,可是她会奋力地让他们活着,让她自己活着。”。这便是答案。

给无知的女人洗脑来了

书中最后一句:“原来人为劳碌而生,如同火花向上飞扬。”这本书我花了三个月才把它给看完了,却没有任何感动。我只是觉得,你既然养不起,给不了他们温柔和慈爱,你干嘛还要生12个孩子?这就是所谓的美国梦吗?幸福这种东西,不是靠生孩子才能给予女人的;而且,海蒂说她年前时每天得忙着给孩子们找吃的喝的,没有时间温柔地对待他们,你一个女人,连温柔都做不到,以所谓的“坚强”自诩有意思吗?生那么多,让他们每个人都活得那么粗糙,这有意思吗?最可悲的是,文中刻画的海蒂是个“漂亮而出众”的女人,女人长得好看本来就是错误了,你还让她出众,既不能在家相夫教子,又不能安心工作。唉!反正这本书看得我越没那啥兴趣结婚生子了。狗血的广告词:★《十二族》讲述了一位黑人母亲独特而坚定的教育理念,比虎妈更温情,又比虎妈更强悍:除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还必须让他们从小适应这从不慈爱也不友善的世界!"

另外一种温暖的呼唤

《十二族》,每一个章节都是似乎成为一个故事,我们看到的是阿亚娜.梅锡斯的这本是一个关于爱的发声。有人这样评论说:每一个章节说的都是一个被海蒂生出来却没能好好去爱的孩子。海蒂是一个严肃的黑影,站在每一个孩子最深的记忆里。所有的故事都是悲伤而挫败的,再说一句,这些悲伤和挫败,与主人公的肤色真的没有多大关系,与物质上的贫穷真的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巨大的无望和荒凉,全都是因为爱错了。海蒂觉得,这个世界是不会去爱他们的,这个世界是不会慈爱的。海蒂不知道,世界可以不慈爱,而自己可以,一个母亲的慈爱,比世界的慈爱,要珍贵而美好得多。我更欣赏这段评论:在哈姆雷特看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但是在海蒂这里,生存还是毁灭,从来没有成为困扰她的问题,她一直选择和深如大海的无边苦难为敌。她从没想过逃避或者自杀。她对懦弱无能的丈夫不报任何希望,她也没有试图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另外一个男人的身上,她仅有的一次离家出走是出于对丈夫堕落的抗议,她想离开他,但是她无法离开她的孩子们,所以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去。这个能听得到“他们长大的声音”的母亲,不会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妈妈洗菜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仿佛是说,她也想穿上自己的紧身裙,走出这个房子,再也不回来。结果,她说的是:从柜橱里把甘露酒拿出来。她给自己倒了一杯,然后坐在厨房的桌子上小口喝起来。喝完的时候,她把酒杯倒过来,让最后一滴滴在她舌头上。妈妈是个漂亮的女人,这房子太过平庸,太小,盛不下她。我望着她,第一次懂得了,她有她的一个内心世界,那里与我无关,与我的兄弟姐妹们无关。她笑笑,点点头,仿佛是想起来一段熟悉的旋律。”海蒂醉心于她的简陋拙朴的日子,她选择了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选择。自己也在纠结中,母亲,海蒂,……我想,每个人讲述这个故事,但是心是需要温暖的。看了一些评论,呼唤另一种读书的温度-温暖。就这样的,在温暖中,我们前行吧!

一个母亲无法到达的应许之地

在圣经里有一个这样的故事,说有一个叫乔布的人,他正直又虔诚,可是主认为他还应该经受考验。于是他失去了他的房子,失去了骆驼、羊、牛。当他认为他已经经历了最黑暗的时刻时,他又失去了他的儿子们和女儿们,他的妻子对他说:乔布,诅咒上帝然后死去吧。但最终他没有这么做,他说他记得他的孩子、房子、谷仓和曾拥有过的一切。主恩赐了他许多,如此慷慨,即使他不再眷顾于他,他所得到的恩赐也已经够他使用一千年……这是在《十二族》这本书的结尾出现的一场莫瑞尔兄弟进行的布道中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让已经71岁的海蒂在一片错愕与惊讶声中拒绝了外孙女莎拉的受洗,她就好似一个现实中的乔布,只是那万能的主除了赐予让她离开种族歧视严重的佐治亚洲之外,给予她的却只剩下苦难:她的第一对双生儿因为肺结核死去了;她亲手将两个孩子送回那个她再也不愿意回去的佐治亚洲;她爱的人嗜赌如命让她的逃离终成泡影;她不得不忍受来自女儿的报复;她守在自杀未遂的孩子的病房外画着外面的天气,织着毛衣,因为尽管这些苦难都让她不能呼吸,但是不能呼吸已经在她的人生里变的平常——她如何还能像乔布一样继续信仰上帝呢?尽管她已经逃离了那个黑人的地狱——佐治亚洲,新一代的孩子们已经出生并长大,可是她看到他们的挣扎,看到他们的痛苦,和她之前遭受过的一样让人束手无策又毫无准备。这是一本书写苦难与绝望的书,而每个经历过这些并坚强的活过一生的人无疑都是坚强且具有反抗精神的,而海蒂正是这样的人。上帝曾给亚伯拉罕摩西一块叫做迦南的应许之地,却没有告诉他要经历多少的痛苦、漫长且艰难的跋涉才能够到达。而海蒂的应许之地,却一直到书的最后仍然没有到达,生活的苦难接踵而至让她变成了一个不再相信上帝的人,所有的布道在这个苦难的可怜人面前就像是一个个伪装,她可以用她经受的苦难轻易的撕掉那些伪装,让它们无处遁形。没有人能够给予她救赎,她嫁给了一个除了失望什么都不能给她的男人,她又爱上了一个连带她逃亡的路上都要去赌一把才能安顿她们的赌徒,她在这样的生活里挣扎着,她也想像经过她家门口的那些身穿紧身衣的和丈夫有染的女人那样,“穿上自己的紧身衣,走出家门,然后不再回来。”可是生活的艰难不允许她这么做。 她要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爱给她的孩子们准备吃的和穿的,并且用她的严厉来让他们准备迎接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和孩子们眼里的她一样,不会给他们爱与温柔,甚至比她还要严厉。写到这里我回头看了看,在开始写这篇书评时,我本想说一说《十二族》这本小说迷人的结构,本想说一说这本小说的诸多突破和成功之处,可是我的思维却总是被这个叫海蒂的母亲吸引过去,不由自主的就想要去谈论她,想要帮她去倾诉她的苦难,想要告诉别人这个与一个母亲有关的故事。小说作者阿亚娜梅锡斯成功的让这个女人占据了我所有的理性思维,我甚至没有办法站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去评价这本小说,因为这本小说已经将我代入其中,让我深深的陷进那一个个透视海蒂的与苦难相关的故事里,为之着迷,亦为之感动。看了我上面说的这些,你肯定以为这本小说是在叙述这个叫海蒂的母亲的一生的,从她的出生一直到她的死亡,但其实并不是,这个小说讲的都是海蒂的子女们的故事,但看过的人都会明白,作者在透过她的子女们的眼睛描述海蒂的人生,这样的方式却比亲笔写出的她故事更让人感动。不管你看过多少本小说,不管你看过多少叙述方式奇特又另类的小说,不管你看过多少与苦难相关的小说,在你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你应该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原来故事还可以这样讲,原来这样的方式仍然会让人如此感动,原来苦难可以被挖的这么深邃。你还会明白原来人的承受能力可以强大到累似麻木却又从未麻木,原来一个母亲可以如此包容又如此坚强,原来有一些“应许之地”无论经过了多少苦难和坎坷,却永远也无法到达。海蒂站在她苦难又冰冷的人生的尽头告诉你,也许从一开始那片应许之地不过是一个谎言,一个伪装而已,而她人生最大的宽慰则是:明白了这一点。


 十二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