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选65家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62478737
作者:[美] 福克纳 等
页数:504页

书籍目录

J.S.曼尼福(1915—1985)
1. 梦魇_1
A.D.霍普(1907—2000)
2. 新娘_7
3. 病床_9
亨利•劳森(1867—1922)
4. 街上的面庞_13
克里斯托弗•布伦南(1870—1932)
5. 因为她会问_21
约翰•肖•尼尔森(1872—1942)
6. 爱情正在来临_25
肯尼斯•斯莱塞(1901—1971)
7. 天外来客_29
威廉•哈特-史密斯(1911—1990)
8. 当你抚触 _35
罗斯玛丽•多布森(1920—2012)
9. 等待召唤_39
班卓•帕特森(1864—1941)
10. 雪河之子_43
朱迪斯•赖特(1915—2000)
11. 无名花 _53
约翰•肖•尼尔森(1872—1942)
6. 爱情正在来临_25
肯尼斯•斯莱塞(1901—1971)
7. 天外来客_29
威廉•哈特-史密斯(1911—1990)
8. 当你抚触 _35
罗斯玛丽•多布森(1920—2012)
9. 等待召唤_39
班卓•帕特森(1864—1941)
10. 雪河之子_43
朱迪斯•赖特(1915—2000)
11. 无名花 _53
12. 夜鹭_55
13. 琴鸟_57
布鲁斯•道(1930— )
14. 舍弃汽车_61
15. 存在_63
16. 不行_65
杰弗里•佩奇(1940— )
17. 我枕边的脑袋_69
18. 路景_71
19. 凌晨四至六时之间_72
20. 发现_74
21. 维利耶-布列东涅的墓志铭_76
22. 静静的听筒_78
大卫•坎贝尔(1915—1979)
23. 夜播_83
24. 霜冻的日子_85
25. 城市规划_86
26. 母与女_88
27. 艾尔斯利 _89
28. 狐狸_90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
29. 虚掷的年华_95
30. 航行印象_97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 )
31. 赛壬之歌(外三首)_101
32. “睡”的变奏_104
33. 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一夜_106
34. 最初,我有几个世纪_110
35. 大街上,爱情_113
36. 治疗者_117
玛格丽特•艾维森(1918—2007)
37. 在失业的季节里_123
阿尔弗雷德•珀迪(1918—2000)
38. 一个印第安村落遗址_129
莱昂内尔•吉恩斯(1937— )
39. 同党_135
帕特里克•莱恩(1939— )
40. 野马_139
菲丽丝•韦伯(1927— )
41. 嫉恨的种子 _143
厄尔•伯尼(1904—1995)
42. 她是_147
欧文•莱顿(1912—2006)
43. 高效能望远镜_153
莱昂纳德•科恩(1934— )
44. 赠安妮_157
多萝西.李夫西(1909—1996)
45. 伤悼_161
46. 孩子们的信 _165
47. 不请自来的人_167
莫琳•海里斯(1943— )
48. 又是夏娃_171
49. 我们众生之母_172
艾德丽安•里奇(1929—2012)
50. 天象仪_177
51. 歌 _181
52. 生活的必需_183
53. 潜入沉船_187
华莱士•史蒂文斯(1879—1955)
54. 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_195
55. 彼得•昆斯弹奏古琴_200
56. 星期天早晨_206
57. 瓮的传说_215
58. 一个高音调的基督教老太太_216
伊丽莎白•毕肖普(1911—1979)
59. 一种艺术_221
60. 人蛾_223
德尔莫•舒瓦茨(1913—1966)
61. 在柏拉图的洞窟里,在一张光秃秃的床上_229
62. 笨重的熊与我同行_231
唐纳德•霍尔(1928— )
63. 踢树叶_237
64. 死亡机器里的人 _246
简•肯庸(1947—1995)
65. 高士_251
66. 伤悼_253
67. 它匆匆进来,匆匆地说_254
希尔达•杜利特尔(1886—1961)
68. 勒忒河_259
69. 群星在紫光中盘旋_261
70. 奥里亚德_262
71. 热_263
e.e.肯明斯(1894—1962)
72. 在我从未到过之处_267
73. 柏拉图告诉过_269
埃兹拉•庞德(1885—1972)
74. 这是一小时_273
75. 花园_274
76. 地铁车站_275
罗伯特•潘•沃伦(1905—1989)
77. 深夜读书,水银柱不断下降 _279
78. 红尾鹰与少年时代的火堆_292
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
79. 边缘 _303
80. 话语_305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
81. 不远也不深_309
82. 火与冰_311
埃德加•李•马斯特斯(1868—1950)
83. 《匙河集》_315
84. 理查•波恩_317
卡尔文•赫顿(1932—2001)
85. 遥远的鼓声 _321
路易斯•辛普森(1923—2012)
86. 美国诗歌 _325
罗宾森•杰弗斯(1887—1962)
87. 黄昏的退潮_329
西奥多•罗特克(1908—1963)
88. 天竺葵_333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
89. 致海伦_337
90. 长眠者_339
91. 致一位在天国的人_343
92. 黄金国_345
93. 孤独_347
玛克辛•库明(1925— )
94. 你来到熊的家乡_351
丹妮丝•莱弗托夫(1923—1997)
95. 哑巴_359
拉里•沃依沃德(1941— )
96. 废弃的厩棚_365
卡尔•桑德堡(1878—1967)
97. 雾_371
艾米•洛威尔(1874—1925)
98. 俳句(两首)_375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
99. 红色手推车 _379
玛丽安•摩尔(1887—1972)
100. 致蜗牛_383
哈特•克莱恩(1899—1932)
101. 桥 _387
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1892—1982)
102. 诗的艺术_391
威廉•福克纳(1897—1962)
103. 我的墓志铭_395
104. 绿枝_396
105. 海伦_397
佚名
106. 周小姐在自助餐厅里写诗_399
沃莱•索因卡(1934— )
107. 安魂曲_405
108. 电话交谈 _409
安东尼奥•马查多(1875—1939)
109. 那青青的山_417
110. 索里亚的田野_418
111. 长裙曳过崎岖的土地 _419
古斯塔沃•阿道弗•贝克尔(1836—1870)
(选自《韵诗集》)
112. 微风_423
113. 什么是诗_424
114. 叹出的是气_425
115. 灰色的燕子_426
116. 你是暴风雨_428
117. 咆哮的巨浪_429
塔米尔•格林伯格(1959— )
118. 忧伤 (三首)_433
哈娃•品哈斯-科恩(1955— )
119. 她的声音_443
120. 地方_446
121. 别的_449
122. 疆域_450
托马斯•哈代(1840—1928)
123. “啊,是你在我的坟上挖掘么?” _455
阿尔弗雷德•诺伊斯(1880—1958)
124. 强盗_461
罗伯特•勃朗宁(1812—1889)
125. 我上一位公爵夫人_471
西格夫里•萨松(1886—1967)
126. 大合唱_477
泰德•休斯(1930—1998)
127. 神学_481
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
128. 告别西盖罗斯_48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诗集共收录了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先生历年来的译诗126首,涉及65位诗人,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几个英语国家,另有一小部分是西班牙、以色列、尼日利亚等国家的诗人。其中既有文学史上殿堂级的人物,例如勃朗宁、哈代、王尔德、福克纳、聂鲁达、沃莱•索因卡等,也有在现代诗坛留下深刻烙印的诗人,例如庞德、伊丽莎白•毕肖普、泰德•休斯、西尔维娅•普拉斯,还有对诗歌的文本形式作出了大胆的实验性探索的诗人,例如e.e.肯明斯、莱昂内尔•吉恩斯,以及民谣摇滚明星莱昂纳德•科恩等。
译者简介
李文俊,广东中山人。1930年生,著名翻译家,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在《译文》与《世界文学》工作多年,1988-1993年任《世界文学》主编。李文俊以翻译和介绍福克纳的作品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熟悉,他翻译了福克纳的六部作品,即《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我弥留之际》、《去吧,摩西》、《福克纳随笔集》、《大森林》。他也是海明威、塞林格、卡森•麦卡勒斯、爱丽丝•门罗等英美作家的译者。另有著作《美国文学简史》(合作)、《妇女画廊》、《纵浪大化集》、《福克纳评传》、《寻找与寻见》、《天凉好个秋》等。


 外国诗选65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赋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莎士比亚的作品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个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他的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他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在他的故居,已竖起了近200多个国家的国旗,每一面都代表一个国家翻译了他的作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也成了一门学问,叫做“莎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其诗作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都很高,几乎每首诗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莎士比亚在运用这个诗体时,极为得心应手,主要表现为语汇丰富、用词洗练、比喻新颖、结构巧妙、音调铿锵悦耳。而其最擅长的是最后两行诗,往往构思奇诡,语出惊人,既是全诗点睛之作,又自成一联警语格言。在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当得起空前绝后的美称。           丁尼生(A.L .Tennyson,1809-1892),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著名诗人,1851年继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后的获桂冠诗人称号。他的作品音韵优美,文字纯净,激发了众多英国美术家的创作灵感。丁尼生诗艺精湛,被誉为“可能是耳朵最灵敏的英国诗人”。丁尼生根据老子的生平和著作创作了长诗《先贤》。他把《先贤》当作自己后期最好的诗作之一,诗中“先贤”或先知指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这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挽歌之一,也是丁尼生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作品。《伊诺克·阿登》是丁尼生最著名的诗歌之一。他的优美的短篇抒情诗《过沙洲》展示了丁尼生恬静的宗教信仰。丁尼生的短篇抒情诗非常精彩,对英国景色、自然风光和天籁的描写十分出色。他的创作技能几乎是完美无暇。           威廉·华兹华斯他以表现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反映他个人与自然的交流,以及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闻名于世。从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中,华兹华斯领悟到我们应在自然面前保持一种“明智的消极”,对自然虚怀以待,积极回应,避免过度的理性干预,这样才可能领会到自然的真谛。他认为自然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囊括人类世界及整个外部自然界,人类及自然界中各种物体都是其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将自己的生命融于自然,从自然中汲取欢乐、智慧与力量,华兹华斯领悟到了自然是一具有生命的有机整体这一最为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并将它通过诗歌传达给读者。就此而言,华兹华斯不愧是一位自然的先知。我们应向他致以高度的礼赞。华兹华斯的诗歌里面充满了种种宁静、和谐和哲理。在他看来:大自然就是一个老师,就是他心灵的指导、卫士和道德生命的灵魂。大自然能分享人的感情,能同情人类。华兹华斯笔下的自然就是如此。大自然给了他生活的目标,纯净了他的心灵,激发了他的灵感,开拓了他的视野,升华了他的境界。华兹华斯在大自然中不断地去完善自己,在大自然中开拓出一种新的和谐与统一的境 界,在大自然中去发现人生的真谛,在大自然中去领悟永恒的生命。 华兹华斯感到自然有一种巨大的魅力,大自然处处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伟大力量, 这力量给人们以福泽,以启示,同时也唤醒、教育人们。 被称为"自然诗人"的华兹华斯,一生对自然关注的目的是拯救人类。他认为人类要从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的灾难性后果中得到拯救,其出路是接近自然、重返自然.他的到自然中去不是一种逃遁或逍遥,而是一种救赎。他的诗是人类共同精神财富宝库中的珍宝!           自觉的灵、英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小说家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作品在20世纪初世界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吉卜林的“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他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第一位获此奖的作家,也是至今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得者。吉卜林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既有反映他的印度生活现实的小说《山中故事》(Plain Tales From The Hills), 也有儿童读物的经典童话著作《从林故事》,The Jungle Books)和《如此故事》(Just So Stories),还有为儿童创作的充满神奇色彩的小说《基姆》(Kim)、游记《从大海到大海》、 诗集《营房谣》(Gunga Din)、短诗《如果》(If—)以及许多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吉卜林的《丛林之书》里的动物故事,已被译成数十种语言,传遍了全世界。吉卜林丰富的知识,奇妙的想象力,幽默的文笔,创造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话世界,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受孩子喜爱的故事之一。有人评论道:“它们不像是在现代炉火旁讲给孩子听的童话,而更像是在世界的清晨讲给成人听的故事”。吉卜林也被誉为是“短篇小说艺术创新之人”,在短篇小说方面,他是无与伦比的。吉卜林曾被授予英国爵士头衔和英国桂冠诗人的头衔,但都被他放弃了。吉卜林也以其作品高超的文学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吉卜林对科幻小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科幻小说家们表露出来的,科幻小说家坎贝尔评价吉卜林为“第一位现代科幻小说家”。吉卜林的诗词创作同样丰富多彩, 感情真挚, 一首在英国脍炙人口的的著名短诗《如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在1995年BBC的“英国人最喜爱的诗”的民意调查中,这首立意于克制主义和淡泊主义的诗被选为吉卜林最著名的诗。以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写给他12岁的儿子的诗,短短的一首诗,语言质朴,风格简约,平淡之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令人久久回味。           威廉.布莱克,是个神圣、无畏、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虽然布莱克现在被誉为伟大及独一无二的富想象力的英国诗人,但对于他,我们知道的无疑太少了。布莱克是想象力的先知,和经验的忠实记录者。布莱克最被人们引用和传诵的,也是后代文学大家反复赞美的几首诗歌如《擦烟囱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皆可以看作构筑布莱克之“天国原形”的一部分,并且可以用一种亲喃的语言和“白色诸神”寂静的交谈,尽管世风低落,但布莱克怀着壮丽的想象力与战斗力,投入了 “世俗反讽”运动中。布莱克同时代的人除了为他的不同寻常的举止和热情四溢的精力而感到困惑外,还为他的高深与可敬而感到迷惑。布莱克显然不是为属他的身体命运的那个时代写作的作家,他藉一种基于神秘与特有经验而“对感官不同程度”的扰乱,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赞美的 “天国诗歌”的归依与信仰。也许,这就是布莱克为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经验与价值。 布莱克一生浓厚的天启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预言性、宗教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特点。他对英国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诗作内容以神秘、宗教及象征为主要特征。布莱克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亦长期倍受冷落,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重新发现了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日渐成为热点。自觉的灵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出生于缅因州波特兰城一个律师家庭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牛律大学和剑桥大学曾分别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他是获得这种尊荣的第一位美国诗人。他一生创作的大量抒情诗、叙事诗、歌谣和诗剧曾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传,受到赞赏。    1807年2月27日出生于缅因州波特兰城一个律师家庭。1822年进入博多因学院,毕业后去过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地,研究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学。1836年开始在哈佛大学讲授语言,文学长达十八年,致力于介绍欧洲文化和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成为新英格兰文化中心剑桥文学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 183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夜吟》(Voices of the Night),包括著名的《夜的赞歌》、《生命颂》(即《人生礼赞》A Psalm of Life)、《群星之光》等音韵优美的抒情诗。1841年出版诗集《歌谣及其他》,其中有故事诗《铠甲骷髅》、《金星号遇难》,也有叙事中含有简朴哲理的《乡村铁匠》、《向更高处攀登》等。诗中充溢了淬质奋发的精神和乐观情绪。这两部诗集在大西洋两岸风靡一时,他从此以诗人闻名于世。1845年发表诗集《布吕赫钟楼及其他》,因收有《斯普林菲尔德的军火库》、《桥》、《努伦堡》和《布吕赫钟楼及其他》等佳篇而为人称道。《海边与炉边》(1849)包含了诗人向读者宣告创作意图的《献辞》以及通过造船的形象讴歌联邦的缔造的长诗《航船的建造》1850年发表了《李君裕的悲惨命运》。朗费罗的主要诗作包括3首长篇叙事诗,或“通俗史诗”:《伊凡吉林》(1847)、《海华沙之歌》和《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1858)。1854年辞去哈佛大学教职,专事创作。次年发表《海华沙之歌》。这是采用印第安人传说而精心构思的长诗,写印第安人领袖海华沙一生克敌制胜的英雄业绩,以及他结束部落混战,教人民种植玉米,清理河道,消除疾病等重要贡献。在美国文学史上这是描写印第安人的第一部史诗,但诗的素材主要来源于斯库尔克拉夫特的著作,作者缺乏直接的生活体验;诗的韵律完全模仿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当时虽然受到了读者的赞赏,却遭到后代一些评论家的责难。从1843年起,朗费罗夫妇在幽静的克雷吉别墅中度过了17年幸福的家庭生活。1861年他的夫人不幸被火烧伤致死,这一直使他无比悲痛,为了摆脱精神上的重负,他投身于但丁的《神曲》的翻译,还写了6首关于但丁的十四行诗,是他最佳的诗作。《路畔旅舍的故事》(1863)大体上仿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以《基督》命名的三部曲诗剧于1872年完成。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很多诗人有惊喜之感
  •     深得我心的诗歌选,最爱《因为她会问》和《当你抚摸》。
  •     有不错的,但是翻译得还是给理解带来很大困难。
  •     所选诗阅读难度不大,可以看看各家风貌。ps:大卫坎贝尔《狐狸》;莫琳·海里斯《我们众生之母》艾德丽安·里奇《歌》;华莱士·斯蒂文斯《彼得·昆斯弹奏古琴》《星期天早晨》;德尔莫·舒瓦茨《笨重的熊与我同行》;埃兹拉·庞德《花园》;埃德加·李·马斯特斯《理查·波恩》;西奥多·罗特克《天竺葵》;哈特·克莱恩《桥·序诗》;佚名《周小姐在自助餐厅写诗》;托马斯·哈代《“啊,是你在我的坟上挖掘么?”》
  •     一般吧 翻译后语言的隔膜感比较强烈
  •     喜欢的不多
  •     翻译...
  •     大部分诗译得极好,可惜很多诗人只被选译了一二首诗
  •     读的时候觉得不大好,后来简直无记忆……
  •     诗选的不好
  •     不同国家的几个代表诗人,可以作为诗歌参考,喜欢那个再细读。
  •     参差不齐……好的又少,坏的想跳。
  •     对比了其中一些诗人其他译本 译的不错
  •     不错,开拓了视野。
  •     不错不错
  •     因为她会问 当你抚触
  •     槽点~部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