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小文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504669229
作者:李小文
页数:222页

作者简介

这是遥感学界知名科学家、“布鞋院士”李小文去世后,由他的朋友陈安编选的李小文的博文集。


 大师小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  给本书取“大师小文”这个名字有双关意。当然,主要双关在后面的“小文”二字上,一指李先生本人的名字,二指选的都是博客文章,与论文相比自然算是科学家的小文章。只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大师”二字上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制,包括来自李小文夫人吴老师的反对。  很多人反对的原因是“大师”这个词在我国被用烂了,太多与大师不搭界的各色人等纷纷顶着大师的帽子四处坑蒙拐骗,在别人还没有称其为大师之前,自己就慌不迭地自称了起来,然后想以既成之事实将其固化在人们的脑子里,久而久之这类人越来越多,当然会损坏“大师”所代指的人本来天然具备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李小文自己也有过文章反对“大师”,当时反对的是毫不犹豫接过“大师”帽子的那位著名的余先生。  某些名词会在某种语境里、一定时期内被污名化,但是,在去沙存金、泡沫散尽之后,那些人类历史中最为珍贵有价值的东西还是会不断凸显,如同毛遂比喻里的那柄锥子,衣服口袋挡不住它的锐利,也就会在喧嚣之后恢复其原有的含义,恢复名字本身的应有之义,或者更换一个新的说法,总之,可以赢得“照汗青”地位的内容一定是经得起质疑和推敲的。  李小文先生的学问在世俗的浪潮内经历了考验,他赢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包括院士、冠名学者、国内外奖励获得者、973等大项目主持人等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整个生涯的后期浪迹于科学网,与来自全世界华人科学界的学者们或谈笑自若、或针锋相对,就诸多的问题进行了不间断地讨论,乃至近八年之久。在一个以质疑、批判为特色的科学家聚集的网站上能够赢得尊重和地位是十分难得之事,根据我们的观察,科学网上的注册院士就有几十名,其中也不乏比较活跃的,除了院士之外也有不少的科学界的在任领导,不时来驻足观瞧的学术官员就更多了。如果能够历经质疑和批判还能纵横捭阖,那才是中国科学界的真豪杰。  但是,就在这样苛刻的环境里,李小文以其广博和深入的科学思维,平等和宽容的论辩作风赢得了几乎所有人的尊重。  在李小文的怀念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得到他的硕士生导师,被称为“美国地理遥感之父”的David Simonett对李小文的赏识与影响,和他共同创立为遥感学界广为使用的“李-Strahler”模型、后来对自己的弟子李小文给出“吾生亦吾师”评价的Alan Strahler教授,以及因为课堂上李小文敢于质疑自己并帮助弱者的行为而例外地给予研究助理职位的Glen Wade教授,这几位教授均为美国地理遥感学界的一时之选,他们的学问李小文很好地继承了,且在中国地理遥感学界又有很大的拓展与发挥,追随李小文老师学习的学生多达160多人,而直接或间接受他的学术思想影响的后辈学者更是不胜枚举。  如此,李小文在世界地理遥感学界的成果和在国内开创性的工作完全可以为他赢来“大师”的称号,即便这个称号是他本人、李夫人要固辞的,是很多人要联想到那些名不副实的“大师”的,我们还是觉得他当得起这个称号。二  李小文先生之影响中国科学界,并非只在地理遥感学界,事实上,更多更大的影响在各个不同领域。  这当然要依赖科学网这个以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平台为宗旨的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博客网站,上面注册用户已达数十万人,比较活跃的也有上千人,作为游客的浏览者更是遍及全球华人科学界。  颇有些中国的著名科学家不自觉地养成了“发布指导”“指手画脚”的毛病,每每自己的谈话一出、或文章刊出,对于任何反馈都完全置之不理,还有些人则看人下菜,只回复身份地位职位高的学者的提问。相反,李小文先生在科学网上则是朋友遍天下,且他选择朋友不计年龄、性别、职位、职称、身份、所属领域,甚至对待那些他明明不能认可其观点或表达方式的人,他也一直以礼相待。在本书收录的2009年10月发布的博文《百家争鸣的机会,历史上不多》中,他除了称赞科学网提供了一个自由辩论的平台外,还蘸满感情地说道,“上网两年多来碰撞过的青年才俊,自己说过的真心话,超过这一辈子上网以前的总和。所以我个人非常珍惜这样一个机会。我个人在争论中力求做到:只讲道理、不争输赢;对比自己年青、资历浅的争论对方,尽量不挤压别人自尊的空间。”  也因此,他可以和一个还在读书准备未来在特殊教育行业当老师的陈小润当朋友,如老顽童一般地和她开玩笑,也可以面对所谓大海龟拔剑而起,直指这些人的傲慢直接“影响了国家千人计划的实施效果”,李先生坚决反对把中国知识分子等级化的做法再度推到更严重的地步。  他可以和“民科”们打成一片,从中抽取民科们合于科学精神的一面大加鼓励,同时也会对没有科学精神的“文科傻妞”思维进行批评(对象不限于民科)。  他在科学网上一时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并身体力行,鼓励来自全国六个地区十几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学者们合作编撰审读《强震应急及次生灾害防范》一书,并坐上绿皮车长途奔驰一天多的时间从北京前往四川参加该书的研讨会,最后又抱病审读全书并为该书写序。  李小文先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天南海北”均可涉猎,“说古论今”无话不谈,从他1851篇博客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得到他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对于科技界未来发展的殷殷期盼,面对一些不合理的机制和管理“怒其不争”的同时又寄予深厚的希望,并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及合理化改进。  因此,李小文也会不断遭到“凡是派”的攻击、“乐观派”的反驳,以及“悲观派”的批评,但是,他依然心存改善之意,并认为各方面哪怕只有些许的进步都值得赞扬,这也恐怕是一个理性的态度与做法。就如一个年轻人不能只是面对自己所不理解的社会现实而表达愤怒,而要通过改进自身行为并以之影响周边环境使之慢慢地美好,才能够有价值,否则,很多东西可能只是发于愤怒、流于愤怒、止于愤怒。三  自古以来,能以“碎片化”思维影响国人的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位。一是战国时期的孔子,已成“万世师表”,一是王国维。中间即便有些语录体思维的残存,但是对于中国人和中国学术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李小文先生的学术体系是完整的,但是他在科学网上撰写的博客文章却具备典型的“碎片化”特质。  我们从李小文先生第一篇博文开始整理,一直到最后一篇就中国地理的“胡焕庸线”和其他博主的商榷之文,碎片化趋势越发显著,文字越来越少,观点越来越隐晦。  这并不是说李小文先生写不出完整的文章来,事实上我看到过李小文先生在美国时和Glen Wade交往交往的回忆,那就是一篇非常完整的在A4幅面纸上满满打印了四页的文章,有起承转合,有前后呼应,有平淡有高潮。  为什么在科学网上的博文碎片化呢?我想有如下三个原因,一是李小文以“玩”的心态在科学网上呼啸而来、乘风而去,很多早期的网友甚至知道他以游客身份在科学网上逗留的时候,是到处挑战其他博主的,其中苏州大学的周可真教授就是李小文经常挑战的对象,甚有顽童心态;这样,针砭文弊、直刺心脏,就成为他写评论(前期)和写博文(实名开博后)的一个必然选择;二是网络写作和网下写作极为不同,可能就是因前文而发,在文中拉个链接地址就足以说明原委,有些如果是接着前文写的,甚至链接地址都省了,但是这为后期的阅读和整理带来了极大的难题,时过境迁之后,很多风吹过的痕迹就此消失了;网络写作的另外一个自由也使得人在计算机跟前坐着打字容易受到外来的干扰,可能刚要写上几行,突然有网下的事情必须要办,只好先发布了回头再补充,有些可能就停在那里没心绪去管了;三是李小文在写文章的时候,并未设想过这些东西有一天应该连缀成书,这和很多学者的写作不同,结集出版是不少学者在写文章时的通病,对于自己的文字每每“敝帚自珍”,甚至几个版本都要分别留存,等待着哪一天可以将其结集。  孔子的“述而不作”其心态大致也是没想过自己的东西要在未来成为“万世师表”后让全国人民敬仰来着,所以,孔子去世后弟子们觉得其言谈话语都还有继续存在并发扬光大的价值,然后就开始了整理工作,最后这些关乎教育、人生、治国等的系列“碎片化”思维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类似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是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王国维当年就在尝试“微博化写作”,每每三行两行,几十个字就完成了一次写作过程,这些有关诗学、词学、美学等的论述被后来人认为是很有概括性、创新性的价值,然后各类注释、解读、汇校、评述纷纷出笼,且为了那简单的几句话而争执不休的也有之。  对于王国维或者孔子,这些“碎片化思维”的表现形式(语录体文字)都是在教育或者思索过程中的偶得,自己也许并没有刻意当回事,当时却又是自己一生中的精华性总结,所以,弟子们和后人会认为这些都是思想的精粹、精华。  李小文先生的这些碎片化的思维其实也是这样慢慢积累起来的,但是,和孔子王国维不同的是,李本人是很好的科学家,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又系统地在美国受了研究阶段的完整训练,其本人的经历又恰逢中国和世界剧烈变革的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人们直接带到全世界的面前,同时将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事件、人物、思想放置到眼前的屏幕上,这些丰富内容的冲突与激荡当然会对李小文产生巨大的冲击,加之他个人深厚的读书积淀和丰富的经历(先后做过采购员、技术员、科学家、文员,接触过的人更是异彩纷呈)基础,自然会形成自己对于时事、历史,科学技术、人文社科,工程、管理,亚洲、西方,教育、科研,等的诸多思索,而这些内容也就慢慢交错融合,最后凝成了李小文先生独特的思维成果。  我们可以看到他除了对于科教方面的简单化原则、科学精神、病态反演、科研项目、科研评价、论文期刊、学术不端、人才计划等有诸多关注之外,还对古籍中的一些字句的含义、八音究竟为何、“二十四孝”根据现象的重新解读与逻辑梳理、以及各阶段的民族政策、突发事件应急、现实危机处置的优劣等有很多思考,并形成了多长或短的文字,除了科研与高等教育外,他还特别关注基础教育,对于不同领域的历史人物也有精到的点评,有些让人叹为观止,读之欲罢不能,只惋惜为什么李小文先生当时写的时候要刻意“留白”,而非纵笔如风、文不加点地将该观点的全部方面都一举抛出。四  通过这么一本编选了李小文先生200篇博文的小书,大家可以试着去理解作为科学家的李小文、作为科学思想传播者的李小文、作为一心为弱者鼓与呼的李小文,专业人士可以体会他的学术创新思想,而更多领域的人则可以分享他的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和宽容意识。  作为各方人士云集“地块”的科学网,尽管可以谈专业,但是大家还是喜欢谈更多人共同关注的话题,李小文先生也是这样,所以,他的本专业科普文章虽然也有,也会更侧重于普及化的思路,这恰恰也符合他所提倡的科学简单化原则。  如果说编辑这本《大师小文》的博文集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在下一轮的编选过程中要不断地减掉本来在上一轮中已经笃定入选的文章,有些删掉的原因是话题不适宜出版,有些则用李小文自己的话说,存在“过度引用”,引文比他的评述文字还多。  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还将他同一话题的博文进行了合并,有些合并是因为他在不同时间写了文章的不同部分,我们只是将其简单地合并在一起;有些则是话题一出下面有网友评论,他基于评论又写了一篇或多篇,这样,我们尽量将一个话题的前后有内容继承性的文章连缀到了一起。  因为上面所提到的网络写作固有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对很多博文加上长度不等的按语和注释,有些注释不见得十分需要,但是考虑到《大师小文》作为一本独立的著述,编选者的责任是使更多对李小文不了解的读者也能不去翻查工具书或相关书籍就能完全读懂,我们做了可能对高端读者显得有些画蛇添足的注释及按语。  在目前科学网上全部都有的1851篇(加上删除的博文还有28篇)博文中选出200篇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最一开始的编选是900多篇,然后,经过多轮讨论,增删五次以上,最后形成这个最后的版本,一定会漏掉大家心目中的好文章,也可能编选进去一些不见得会每个人都感兴趣的文章。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大师小文》的第二册、第三册能够把更多的今天不得不舍去的文章再编选进来,以慰李小文老师之心,以慰对李小文先生博文有阅读欲望的读者之心。  著名科学家而能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人物的不多,能够影响社会的愈发少见了,除了专业方面的因素外,还有科学家过于留恋书斋和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视野不够开阔有关,但是,国人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却是急需培育的,所以,应该鼓励更多的老科学家在让位于青年科学家完成更大的创新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多与社会接触——在这个更需要科学精神的广阔天地,大科学家们一定能如李小文先生一样,会颇有作为!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法无定法,道法自然。文蕴天下,遗世独立
  •     李先生学识很渊博,观点也很新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