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08655613
作者:[美]尼古拉斯·卡尔

内容概要

毕业于哈佛大学,著名科技作家。出版有《浅薄》、《IT不再重要》、《要紧吗?》等著作,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英国《卫报》、《连线》杂志及其他报刊上经常发表文章。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 传媒即思维
推荐序二 挡不住的“浅薄”
序言 看门狗与入户贼:我们遭到了互联网的侵犯
1、我变成了机器人
2 我们的大脑如何被改变了
3技术一直都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4大脑的力量:从图画的演化说开去
5 互联网的超凡魔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
6互联网改变不了的事实
7被重塑着,被折磨着
8 谷歌是上帝还是恶魔
9 记忆哪里去了:做互联网的奴隶还是看客
10 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
后记 计算机的智慧

作者简介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效率的提升和生活的便利,但卡尔指出,当我们每天在翻看手机上的社交平台,阅读那些看似有趣和有深度的文章时,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渐渐丧失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优化、消费最优化的伦理——如此说来,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浏览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卡尔认为这是一种信息技术带来的智能伦理。
在由美国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所著的《浅薄》一书中,有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有大众科学的普及知识,有文化批判的真知灼见,全书处处闪耀着令人难忘的智慧之光,这些内容恰似对我们现代人的心智状态所做的全面而深远的拷问。这本书必将永远改变我们关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以及大脑的思考方式。


 浅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互联网重塑我们的大脑文/小暴萍我做家务之前习惯做一件事:启动电脑,打开优酷,全屏播放一档节目。然后一边做家务,一边听节目,偶尔瞥一眼电脑屏幕。在这个过程中,屏幕不时会有弹窗,比如腾讯推送了新闻,360加速球建议清理等等。这时,我不得不停下手头的工作,评估现状,并做出选择:或者是做出回应,比如点击头条链接,浏览八卦新闻,同时把手头上的工作抛诸脑后。或者是忽略它们,把鼠标光标在播放屏幕上晃一晃,甩掉这些干扰。这看起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一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认为,这些小小的干扰足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干扰思维的流畅性,最终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浅薄。互联网的特点是交互性、超链接、可检索、多媒体,这给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卡尔却为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互联网正在不知不觉改变我们的大脑!互联网的交互性让网上即时互动成为可能,于是谁也无法阻止人类频繁地刷新朋友圈了。超链接方便读者迅速切换到不同的网页,因此网民经常在沉浸在各种网页之中,而忘了最初要查找的东西。可检索帮助我们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学者们省得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进行多维发散,学生们不用苦思冥想找寻作业的标准答案。多媒体更是把我们从一件专注的事情之中解放出来,从此变得三心二意、囫囵吞枣。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行为,还包括我们的大脑。梅尔则尼奇的研究发现,我们的一切感觉、行为、思考、记忆等都会激活一批神经元,不同的神经元通过神经递质连结起来,形成全新的神经回路。大脑的这种可塑性是普遍存在的,且无时不刻地在改变。原始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必须时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因而人类的天性习惯于注意力的分散。然而,到了文字和书籍的年代,人类竭力排除外界的干扰,训练自己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阅读和写作之中。通过深度阅读、反复朗诵、笔摘抄默,人类激活的神经回路让自己开启联想,做出类比,进行推断,创造性地综合前人的智慧,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深度阅读创造了人类现在的文明。在留声机、广播电视电影到来之后,图书依然坚强地存活着。现在,电子书开始攻城略地了:亚马逊2009年报告称销售的电子书占全部售出图书的35%。但是,民意调查显示,网上阅读不能带来专心致志的体验,读完之后也很难记得其中的内容。究其原因,无非是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干扰,比如超链接,邮件来了,QQ闪了,新闻推送了,广告插播了,这些干扰使得阅读频频中断。在阅读时,大脑会激活语言、记忆、视觉相关的区域;而在决策时,大脑会激活解决问题的前额叶区域。在网上阅读的时候,每次窗口一闪,我们的大脑就不得不停下文字的处理,转而启动决策的神经活动。如此一来,网上读者的大脑极其活跃,认知负荷过大,超出了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所读的内容也无法储存在长期记忆中,阅读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只能停留在浅薄的层面上。既然网上阅读效果不好,读纸质书就能抵制大脑的改变吗?很多爱读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现在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很难全神贯注地投入,注意力时不时地游移,好像患上了慢性注意力分散症。这又是为什么呢?人类已经熟悉了互联网快速浏览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和思维活动,相关的神经回路也越来越得到强化,甚至时刻渴望着被激活。当我们偶尔阅读纸质书时,大脑启动的还是网上阅读的神经回路,导致我们没读几行就要寻求其他的刺激,从此阅读变得三心二意,心绪难安。我们失去了专心致志的能力,失去了流畅的线性思维,而失去了这种深度阅读的能力,我们终将失去我们个人的创造性思想。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出现,许多人选择把记忆外包给互联网。过度依赖这些电子产品将会导致我们个人智力的下降。比如,GPS导航的使用必定会削弱司机的知识库,从而改变其大脑中的海马状突起。更可怕的是,如果注意力过于分散,我们就无法体验他人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互联网不仅让我们思想变得浅薄,也让我们情感变得浅薄。卡尔警告我们:人类正在失去思想,正在失去身份。而没有思想、没有身份的我们,与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     找到此书之前,在另外一本Clay A Johnson 的《信息节食》中已获知作者Nicholas Carr想传达的主要观点:互联网在改变我们大脑,在让我们一步一步变得“浅薄”,浅薄在此是贬义。在《信息节食》一书中,作者将信息消费行为与人们的饮食行为类比,廉价且随处可得的信息对大众的诱惑简直跟不要钱的汉堡包一样,稍不留神就摄入过量成为了一个“胖子”。但让我们逐渐肥胖的原因并非是农业革命、商品经济带来的食品廉价且广泛易得,而是我们自身的行为方式,我们不会一口吃成胖子,也不会在一天两天就吃成胖子,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缺乏节制的饮食习惯必然会让我们变成肥胖一族。与之类似,数字化信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经济带来的衍生物,这并非什么坏事,也是我们无法抵挡的必然趋势。但糟糕的是,形色各异的信息诱惑力太大,我们因享受盛宴而心花怒放,而渐渐失去部分理性。我们总是倾向于去获取更多的信息,总是渴望被更多的新信息“提示”刺激,我们不但不会节制,相反,我们裹挟于这股信息洪流里一直都心甘情愿且心花怒放着。在重新思考关于个体信息行为这个主题时,我试图避免去接触以前看过写过的论文,几年的时间让我以为已经遗忘了过去感兴趣的东西,我可以找到一些新的方向和灵感。通过观察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我确实察觉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背后可以去探寻的一些有意思的答案。在逐渐形成一些思路,构建一些观点的时候,我又重新回去看了以前的论文。难以想象的是,你以为你遗忘的那些概念、模式以及一些遵从的观点居然与此时所思考的内容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是个人经验,几年之后唤回的记忆叫做“长期记忆”,近期所读所思都在“工作记忆”里,一点点与大脑皮层里储存长期记忆的建立关联,最终轻松的激活,一切又回来了,但又不再是原来的记忆了。《浅薄》一书中,有很大篇幅都在试图用神经学、认知学、遗传学、社会学等各种学术实验的结论来论证一个观点:我们每天漫游在互联网之中时,我们的大脑是真的在发生改变。大脑对于我们而言,真的太过于神秘,我们只知道有一颗脑袋管控我们思想和行为,但至于它里边神经细胞怎么工作的,我们又何必知道呢?据个人经验,知道一点比不知道要好。知道更多一点,我们不仅只是受控于大脑的灵长类动物,反过来,我们还可以想办法去改变大脑,从而进一步改变自己。《浅薄》一书的内容,我并不准备透露太多,保留一点想象的空间,也许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去阅读。当然,肯定还会有更多人会在百度里或豆瓣里,输个关键词,接着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概念、作者简介、图片、书评、销售链接等等就会迅速地展示在你的面前,然后你大致点击一二,浏览一下,知道个大概就可以了。这就是这个时代我们的典型行为模式,正如此前关于微信用户信息行为调研,绝大部分人都在弱信息需求引导下用一种快速浏览的方式从事着消遣性的信息行为,90%以上的所阅览的信息在我们的短暂记忆临时停留了一下,就消失了。信息变成了一次性消费品,大量的信息如同“蜉蝣”一般,朝生暮死,甚至更短,只是进入我们视野的那几秒而已。就个人而已,我已不再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用户,我没有时间来浏览那些眼花缭乱的链接。我也不再是一个典型的“低头族”,比起看手机我更喜欢捧一本书。但我依然觉得过去与现在“有所不同”,我想了解这种不同所在以及这背后的原因。《浅薄》是目前与脑袋里所想契合度很高的一本书,这是我会推荐的原因之一。其次,Nicholas Carr并不试图做一个说教者,他引用了许多正面或反面的研究数据、结论,用以支持自己观点。全书的逻辑相对比较严密,推理也较为谨慎,与我所想的“畅销书”差异较大,风格比较温和,适合边读边思。第三,对于当下每个人,无论互联网依赖度深或浅,在我们遵从互联网逻辑享受每一次技术进步或变革带来的狂欢时,请读读此书。一本书改变不了一个人的行为,更无须说大多人的行为,当然更阻碍不了互联网继续带领我们走进下一个新时代,但在集体狂欢的时候,哪怕多一个人稍微冷静一下都好。此书此用。2016年7月18日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2016年第100本书。一方面我们利用互联网创造了便捷,另一方面,互联网反过来从生理上改造我们的大脑。 改造的后果则是专注力的匮乏、深度思考的缺失,从而越来越“浅薄”。
  •     阅读一本完整的书籍,可以分析得到一个完整的体系,做到深度思考才能厚积薄发。大量被碎片化信息填满的大脑估计就是浅薄吧。
  •     麦克卢汉在数字时代的注脚
  •     这本书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从印刷品的起源到多媒体、互联网的泛滥,到大脑神经网络的动态重构。这是我看过的相同主题的作品中比较有深度和广度的一本书。强力推荐!
  •     比较难得的一本具有批判式思维和深度反思的一部作品。看到了《娱乐至死》的影子。
  •     随着互联网的变革也许读书会变成有时间,有脑力的精英人群会做的事情,读书已经成为一种能力
  •     1、看第一章:想到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第二章:介绍神经可塑性中规中矩~第三章:我对于那些没有高级相关分析,比如没用时间序列相关分析揭示先后顺序或者用统计方法剔除混淆变量而叙述出来的文字充其量只看成对因果关系做出了一种符合逻辑的假设,这种假设虽有启发意义但很可能将复杂的现实情况简化成了一个容易理解的故事; 2、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写了这些内容那这本书就不那么通俗同时还有大量”通篇废话“之类的评论了。 3、总的来说观点不新但写的通俗易懂也有启发,是一部能引发反思的作品
  •     记忆外包、沉迷于碎片化、把收藏等同吸收,舒服地滑入精力分散状态,让大脑变得只能进行浅层思考,忙碌却懒惰,无法深入阅读、进行创造性智力活动。如此,认知将被锁死。大脑可塑,但可塑性不是弹性,塑造同时也是改变。放任其变得浅薄,智能将退化,想重塑将更加困难。利用互联网,而非甘愿被其奴役。
  •     有点老生常谈中透着故事新编的心机,比起理论观点更爱通篇的废话,调节了阅读节奏,也让想要传达的观点深入浅出,触达率提高自然没有什么错
  •     1、互联网能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人的大脑是“非常可塑的”;另一方面,互联网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塑造工具,然后工具塑造我们。” 2、就像我们永远记不清楚城市拥挤的街头走过多少人开过多少车,我们也始终无法理清互联网上爆炸的信息。 3、现代化在带给我们高效便捷的同时,拿走了我们的部分注意力和深入探索问题的能力。偶尔到自然中去吧!去舒缓为海量信息所累的大脑,去认识那个沉静平和的自己。
  •     工具进步带来了副作用,人们正一步一步丧失将思想转化成文字的能力。
  •     本书非常的好,不过书名翻译有问题,还不如直译。即《浅薄——互联网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本书其实不简简单单地在探讨互联网如何伤害了我们的大脑。作者想与我们分享的是技术,尤其是智力技术的发展与人的关系。作者并非是单纯的抵制互联网,而是提醒我们互联网对人类思维、记忆等人类生而为人的属性的影响,让我们更好地利用互联网,互联网要作为“工具”服务人类。互联网发展的浪潮,就如同书写取代口语那样不可避免。我们必将失去,但也会获得。我们要做的是利用潮流,而不是为潮流所吞没。
  •     我们改变着世界,而世界也在改变着我们
  •     看看
  •     作者对我们做出了警示,互联网何电子阅读方式给我们带来的思维方式阅读深度的变革远比我们想想的重大,或许我们还是应当回归传统阅读吧,至少我已经这样开始做了
  •     网络使人浅薄,系统技术改变人,外部环境改变人,知觉听觉视觉,记忆,思考感情都是在大脑里,想说善良是否也在大脑里。互联网把记忆的功能让给了电脑
  •     对于所有的事物和现象,我们开始看到构成整体的碎片,然后又看到了构成碎片的碎片。
  •     很厉害。其实这本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人们都懂,只是能以事实、完美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人不多。
  •     为什么都电子书容易累?纸书只是调动视觉,互联网却除了嗅觉和味觉,所有感官都调动。互联网目接不瑕的感官刺激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每一次切换到新的信息,大脑都要停下来自我调适下,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脑力资源的消耗。 反过来说,互联网阅读将刺激papi酱之类图文、短视频“写作”。在以后的,“写作”的主流将不是靠对文字的排列组合,即雕章琢句来完成,而是通过对图骗、短视频、网络表情等元素的排列组合,即槽点、梗来完成。因为后者生产上门槛更低,而且更碎片化,更能满足人们表达自我的需要。互联网读者需求的不再是“经典阅读”时代的典雅、含蓄,而是需要对事件的快速、幽默反应,六神蒙咪王五四的写作主动迎合、顺应了这种注意力经济。但现在来看,他们也只是“经典写作”通往“娱乐写作”潮流中的过渡,papi酱才更接近未来写作
  •     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总会失去另一些东西,失去的是好是坏是交给后来人去评论。
  •     互联网制造了更多的精分(精力分散),它将海量信息大杂烩地推向你,你以为自己无所不会搜,其实丢掉了最基本,最关键的学习能力:深度阅读带来的深度思考!!
  •     真是醍醐灌顶,我们正在被互联网改变
  •     为何总有种作者写跑题了的感觉
  •     数字环境倾向于鼓励人们广泛探究许多主题,不过是在较肤浅的层次上探究,用于线性探索和深度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是只看关键词、一次性和非线性式阅读。总之,软件越聪明,用户越愚蠢。所以,还是多读书少玩手机吧。
  •     是否你也曾深陷互联网创造的世界而看不清现实认不清自己呢?挺发人深思的,你还是你自己么?被什么改变?被什么塑造?你看到的听到的离真相有多远……
  •     引起人的深思,“我”正在变成技术的牺牲品。
  •     09年作者完书,15年国内出版,17年读的时候却像是在翻看历史书。 作者带着读者深入解读了互联网对人类的改变,让人知道一些如今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当时是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后记已经提到了人工智能,也算是准确预测到了当今热点。
  •     全书逻辑结构还算清晰,但“记忆外包,文明消亡”的结论未免杞人忧天。这一点上,反而觉得姜奇平的序胜于原书观点。 从人类的大脑认知机制谈到文字等信息载体的流变,互联网确实在吸引我们注意力的过程中又因商家各种小广告弹窗等大大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利在于提高了人们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弊在于削弱了深度思考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工具的好用不是利大于弊吗?而人类区别于动物,最主要的不就是人会使用工具吗?
  •     深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