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美丽新世界

出版日期:2015-4-15
ISBN:9787807699426
作者:[英]阿道司·赫胥黎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阿道司·赫胥黎,英国文豪,著名的赫胥黎家族最杰出的成员之一,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赫胥黎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最著名有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社会学论著《重返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1958)和纪实文学《卢丹的恶魔》(The Devils of Loudun,1952)等。他对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有着常人望尘莫及的洞察力,因此使其成为二十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作品中的诸多预言在今时今日看来竟已多数成真。
庄蝶庵,作家、翻译,著有小说《反西游记》《濠上忆旧》《植物人》等,译有《点评本福尔摩斯探案集精选》《重返美丽新世界》《卢丹的恶魔》等,现任教于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书籍目录

译者序
重返美丽新世界
1 人口过剩
2 量、质、德
3 组织膨胀
4 民主社会里的宣传术
5 独裁体制中的宣传
6 兜售的艺术
7 洗脑术
8 化学药品之诱导
9 潜意识劝导
10 睡眠教学法
11 教育为自由
12 尚有可为否?
美丽新世界
1—18

作者简介

《重返美丽新世界》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晚年最重要的包含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论著,也是其内容最精简、信息量却最庞大的作品。书稿出版于1958年,而本书是国内第一个未删减版本。该作品对二战后人类社会的命运进行了精彩绝伦的分析,预言了世界两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未来;同时他还对自己的经典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著名小说《1984》做了详细的比较。舆论认为,赫胥黎对现代人类社会的认识超出普通人50年,在今时今日阅读他的作品,能让读者有一种重新认识了人类社会本质的感觉。
※随《重返美丽新世界》附录《美丽新世界》最新译本。
----------------------------------------------------
在这部新作中,赫胥黎再次运用了他对人类关系的博识,将我们周边的这个真实世界和他那个预言性的1931年进行了比较。这确实让人感觉毛骨悚然,因为你会发现他对遥远未来的那种讽刺性预言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现实……在这个处于变动之中的世界里,《重返美丽新世界》在为心灵增添力量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重返美丽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严肃而具有清晰逻辑的思考后的产物,其中传达的信息绝不该被忽视。他在其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批判精神早已超越了其早先作品中那种单纯的愤世嫉俗。最后几页尤其令人震动,其中传达了这样一个悲伤的信号:或许人类本身并不希望获得拯救。
——曼努埃尔·布拉干萨,《时间和潮汐》
在《1984》中,人们被对痛苦的恐惧所控制;《美丽新世界》中,人们则被对快乐的盲目追逐所控制。
——《娱乐至死》作者 尼尔·波兹曼
反乌托邦的思路则提醒我们,未来也可能是坏的,今天的一切未必事事胜过昨天,而明天的一切也未必事事强似今天。
——王蒙


 重返美丽新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重返美丽新世界》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晚年最重要的包含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论著,也是其内容最精简、信息量却最庞大的作品。书稿出版于1958年,而本书是国内第一个未删减版本。该作品对二战后人类社会的命运进行了精彩绝伦的分析,预言了世界两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未来;同时他还对自己的经典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著名小说《1984》做了详细的比较。舆论认为,赫胥黎对现代人类社会的认识超出普通人50年,在今时今日阅读他的作品,能让读者有一种重新认识了人类社会本质的感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以为是跟《美丽新世界》没关系的一本书 结果只是另外一个版本的翻译 有一百多页是赫胥黎为此书所作的解读 属于浓缩的精髓部分 钦佩于他的思想 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这部反乌托邦小说真是爱到极点了。
  •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     恐怖中略带滑稽,却又是不远的现实。
  •     读了其中的《美丽新世界》
  •     许多老生常谈的东西比如人口危机,赫老果然技术控,更新了一个频闪操纵潜意识的黑科技。对《1984》的评价挺有趣。
  •     看看
  •     我爱这个翻译版本
  •     评论家认为赫胥黎在<重返>中的言论过于悲观,我不这么看待。他的焦虑正在我们的时代悄然搬上荧幕:统治者塑造的"普世价值"在潜移默化之中吞噬着人们自由思考的心灵,那以后,人生的意义便只是娱乐与各司其职。这是赫胥黎隐忧的内核。
  •     看完《美丽新世界》后,再看这本,想想现在…… 2016年最后一本
  •     一本书是否好看,在我定义里,就是产生阅读幸福感,不能抑制地想看完,又害怕看完,而这本书做到了。
  •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     难看死了
  •     人类社会在向前走,思想统治也逐渐“润民细无声”
  •     似想非想
  •     幸福可能比恐怖还要可怕
  •     评分仅针对前半部分。肤浅极端而粗糙的精英吐槽书,老生常谈。
  •     在这本书里看的《美丽新世界》,恩,要随时保持警觉啊~~想想还真有点不寒而栗呢~~~
  •     未来简史连着这本书读,觉得未来世界会专制但未必是人类政权专制。
  •     人类的终极难题,盲目的驯化式快乐,还是痛苦而有意义的存在。科技的走向,所谓的进步文明,一定是好事吗?
  •     一口气看完,饿到没有力死去活来。一些现实的预言,重返美丽新世界的确让我越看越惊怕。因为太过美好,倒现得没有自由。说出点奇怪的话,我挺喜欢这样的世界的,也许就是那样变态的我吧。喜欢结局,惊异的感觉奇妙得很。你害怕吗,没有自由?我不太有所谓,我感觉既然制定,那么从上到下都应该制定。没有保留区,元首也是。每个人都是无知的,才是真正的美丽的新世界。说起来,还是一点都不公平,元首们的世界。
  •     虽然赫胥黎教过奥威尔,但就两人对极权社会的理解和构想而言,前者还远不如后者。奥威尔所描述的1984流淌着真实的恐惧,而赫胥黎构建的美丽新世界则在政治上苍白许多。《重返美丽新世界》算是对小说的补充性解说,但事实证明,无论是思想的深度性还是文字的驾驭能力,赫胥黎都不会是我的首选。
  •     作为现代人都应该好好看看。工业化、商品经济带来的富足是一种幻觉,比原始社会只有不自由。拒绝幸福比抵御痛苦更难,却更有必要。
  •     从起初的隽永警醒到末了未免显得有些杞人忧天的恐慌推演。七十年后的今日,人们也确实如赫胥黎所忧虑的“幸福化”了。 文末的质问,我无法回避,只能尽力维序思考:自由的意义 现在的多数人真的需要自由?自由是什么。是面包与戏剧罢? 不由和作者一同想到了 卡拉马佐夫兄弟 中 宗教大法官 一节
  •     买这版就够了,不用另外买小说了……
  •     小说部分没看,等着听喜马拉雅。重返读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这些见解还是很睿智的,很多内容还存在于今天。喜马拉雅读书:http://www.ximalaya.com/23764705/album/4488619
  •     小说部分到没有那么可怕。而重返部分,部分提出的观点已经被碾压,我想如果换到现在,作者会再重返一次。不过提出的思想操控法,让人视压迫为自然,还真是管用,比如我的身边,就有这种被操控的人
  •     这一版翻译的有些奇怪
  •     赫胥黎的经典著作,美丽新世界,重返美丽新世界。
  •     还好只是小说...
  •     痛苦能够抵御,幸福却不能/驱赶我们进入美丽新世界的三股势力:人口过剩、组织膨胀、社会工程师。第一个不禁让我联想到目前的二胎政策/投票权本身并不能保证公民的自由
  •     美丽新世界真是一个残忍的故事,充斥着深深的讽刺意味。看着这些文字,简直就像在做文明世界的噩梦,人类的繁衍生长衰老,伦理道德爱欲孤独科学,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
  •     已然在不远的将来
  •     温水煮青蛙这种事情, 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恶梦, 而且预见与否都无甚关系。此想更想读那斯蒂芬平克那本讲长期回报与短期回报的书。
  •     如果说《1984》是一部围绕“表面的”反集权政治的高水平小说,那么《美丽新世界》才真正是将“反乌托邦”赋予了终极人文关怀的伟大作品。前者的乌托邦冰冷恐怖浅薄,人类对它有恐惧;后者的乌托邦幸福快乐,人类无法拒绝。 在《1984》里,权力欲的满足通过暴力、控制、恐惧,是一种承载痛苦的方式,斯大林、希特勒们短暂实现过。但很显然,从人性本质上来说,天生对其是极度害怕的,它终究不会长久。这就好比一个没有源动力的机器,只依靠外部的施压,是没有办法维持长久运转的。 而在《美丽新世界》里,却是一种可以给予人们无限寻欢作乐的方式,娱乐至死,没有痛苦,更没有思考。这跟我们平常谈到的“政治”关系不大,因为它已经渗入了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细节,最可怕的还不是对思考方式的毒害,可怕的是:根本就没有思考了
  •     一切皆为虚妄
  •     先写小说,再写社会观察杂文。完整了许多。单单就小说里的意像电影已经使用太多遍了
  •     一个反乌托邦文学的标志性人物最在最后一章的意见看起来有点乌托邦。大半实现了的预言,潜意识操控已经在缓步进行,不管是有意或无意的,感觉剩下的基因调控也不远了,惊恐。
  •     这是我看的反乌托邦三部曲的第二部。谈到这本书自然就免不了要和1984比较,两者相比1984的行文与叙述更合我的口味,但是美丽所描绘的世界太容易实现了,也就是娱乐至死,所以美丽对于我们的意义更大。毕竟比起压抑苦难,人们更难去抗拒欲望满足的幸福。书名“美丽”反讽双关,那个世界很美好却又没那么美好。最后约翰说不想要快乐想要痛苦,这大概也就是痛苦就是活着的那种感觉吧。现在每天生活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与娱乐,分分钟兴奋的跟吃索玛一样,然而一天过去,想想自己却好像什么都没有收获,脑中被没用的信息塞得满满的,真正有用的信息却很难就收进去。娱乐本没有错,但是不应让其占据生活的主要位置,也不应成为逃避现实的方法,它只能算是生活的调味剂。遇事喜欢逃避的自己就像书中吃索玛的人一样,依靠着精神胜利法来欺骗自己。
  •     重返的部分值得一读,内容没太大新意,但是讲得简单明白,自己现在讲话真是越来越没逻辑了要好好反省TAT,不过后附所谓美丽新世界的最新译本翻译真是醉醉的==
  •     顺便重读了美丽新世界,1984中的世界虽然更能激发自由斗士的热情,老大哥很多,但1984似从来没有完整的出现过。美丽新世界虽然很科幻,但其本质却经由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全民娱乐化的到来,与我们的的时代如此贴近。民主或非民主国家,在大潮流席卷下,要么面对民粹的威胁,要么让极权的阴霾隐藏的更深。赫胥黎是进化论的拥泵,其观点更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甚至纳粹种族主义所借鉴。作者自己解读了美丽新世界所阐释的观点,很多社会性的议论,在21世纪的历史中都有所印证,作者不忘阐释一些技术性的宣传教育手段,试图说明自由民主的脆弱。人口的迅速膨胀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作为基本论点,作者有所预计,但显然又不完备,组织群体的扩大化,保障秩序可能就意味着单一化,自由只是少数人的精神追求,文明的进程终将终结于科学化的管制,困惑不解
  •     #書友集推书# @書友集 反乌托邦的扛鼎之作,前面的部分更加详细地阐述了作者的政治哲学理念。
  •     反乌托邦经典之作
  •     那时候读完只觉得世界观崩塌
  •     主福特的原文是什么?起名字就看出了作者见识广好任性!想读莎士比亚想读英文原版。东城区图书馆 I561.07/1029 012T00222828
  •     赫胥黎的恐慌都是真的,集权,科技进步,人口膨胀。消费主义是无法抵御的幸福诱惑。但是一切都停不下来回不了头了,就像有天早上起来突然停电了,我们的生活好像就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脆弱的现代人特别是城市人…
  •     之前读《1984》,觉得是一本恐怖小说。这次读《美丽新世界》,书中生活在福特纪元中的人们无比幸福,但感觉比《1984》更加恐怖,因为这个幸福完全是放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思想得到的。人们确实很幸福,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除了吃喝玩乐没有任何价值。作者赫胥黎些这本书应该多少也是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因为这个美丽新世界中控制一切的元首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是如此之像!
  •     1/人口过剩逼迫结果趋向美丽新世界,2/医学进步妨碍优胜劣汰,3/科学让多数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推动组织形成减少个性差异,4/理性面对被合理化的激情或许也会被折损如动物农庄里一样,5/倒向一边地重复陈词滥调会激发本能和不理智的情感冲动而置于群体中毒状态,希特勒是个中好手,6/简单地在人们的恐惧、希望与象征物划上等号是商业宣传也是政治宣传的最佳选择,而从小培养的超短注意力也能配合上简短有力的非理性宣传,7/乘人之危即灌之压力至崩盘重塑,8/药理学、生化学等都会成为索玛的的奠基石给控制或自由更多可能,9/潜意识投射-频闪输入法-联想劝导,10/浅睡眠式催眠的睡眠教育法应对暗示感受性,11/避免管制社会就要相信个体差异和个别重要人物而正确使用语言帮助爱和理解力达成自由,12/不自由 毋宁死
  •     细想之下,媒体有时候也是一种恐怖
  •     这本书已经在我心中埋下了自由的种子。
  •     《重返》只占了不到一半的内容,建议买电子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