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近代中国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101092981
作者:李怀印
页数:332页

内容概要

李怀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历史系副教授。198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1993年赴美,入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师从黄宗智教授,研究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2000年获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ViIlage Governance in North China.1875-1936(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中文版《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和Village China under Socialismand Reform:A Micro—History.1948—2008(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本书获第三世界研究协会2009年度最佳图书奖及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9年度杰出学术贡献奖。目前正在从事两项课题的研究,一是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意识形态与历史叙事,初步成果发表于Modern China及History and Theory等英文学术期刊:另一项则为从全球史的角度对清代以来中国国家的现代改造和社会转型所作的比较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
中文版附记
第一章 导论
政治认同和历史表达
历史表述中的真实与虚构
1949年前的对立叙事
从学科化到激进化:毛泽东时代
从新启蒙到现代化:改革时代
在全球化时代重写历史
第二章 现代化叙事之起源:1949年前的民族主义史学
现代化话语
中国的现代化
历史和政治
1930年代的实用主义转向
第三章 革命叙事之起源:1949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现代化抑或革命?
走向毛泽东式史学
民族认同、国家建造与历史写作
第四章 制造新的正统:195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化
阶级斗争抑或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说的胜出
新正统所含的悖论
第五章 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毛泽东时期的史学激进化
“史学革命”
捍卫历史主义
李秀成降清之争
“史学革命”的继续
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之外
第六章 挑战革命正统:1980年代的“新启蒙”史学
挑战正统史学
卖国还是爱国:重新评估洋务运动
英雄还是愚昧:重新评估义和团
黎澍与新启蒙史学
1949年后的中国自由主义
第七章 从革命到现代化:改革时期史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
从近代化到现代化
在中国发现“现代性”
改革时期的乐观主义
第八章 危机中的主叙事
革命叙事的退却
超越主叙事
中国史学的“后现代转向”?
探寻历史“真相”
第九章 结语
历史之作为实际与作为被建构的叙事
解构叙事
在时和开放的中国近代史
前瞻:全球化中的中国
注释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当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历史问题时,很少有人关注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产生的?建构这些历史进程的史学家有着怎样的现实关注和心路历程?这些历史进程是否真实无误?所有答案似乎都可从《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中去寻找。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第一次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各个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书写,包括1949年以前现代化史学与革命史学的平行发展和对抗、195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化以及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激进史学”、19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引进、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史学主叙事危机和史学的“后现代转向”,并深入探讨了主叙事构建背后的复杂原因。由此得出结论:尽管史学家们努力如实还原历史,但最后总是不可避免地写出既符合现实议程,又为政冶合法性服务的历史。在解构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叙事之后,《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提出了一个在时的、开放的历史观,以期有助于辨清现今的中国在通往最终目标的漫长道路上所处的位置,从存在诸多可能性的、杂乱无章的过去找出线索,以把握中国未来社会改造的轨迹。


 重构近代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张耐冬/文胡适在某个地方说过,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忘记补充一句:无论怎样打扮,那面容看上去总是不够真实。对历史的妆扮,并非虚构与编造,而是将业已发生的事情按照某种线索性因素编排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历史过程,并通过对历史过程的叙述,强化线索性因素的正确性。靠着线索的作用,历史被建构成这样或那样历史主题下的运动轨迹,所有历史叙述都围绕着主题而展开,这就是所谓“宏大叙事”。宏大叙事本身和化妆术并无本质区别,它们都以实际存在为依据,通过某种手法突出其要突出的部分,淡化与妆扮目标不一致的存在,以求创造出一个整体协调的全貌。显然,妆扮过后的面貌,与最初的真实存在并非同一事物,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善”、“美”与“真”的距离。但这并不意味着宏大叙事是对历史的刻意扭曲,它只是试图从纷繁多变的历史事实中寻找一以贯之的主题,把某段历史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同时,在一定的篇幅内对一段历史做概述,也必须要做内容的剪裁,这种剪裁也只能以叙述主题相关的内容为重点,使其在历史上的特殊意义越发突出。在宏大叙事展开时,近代史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页。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史的叙事结构、时代主题与历史走向,都曾备受关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史学危机”以来,宏大叙事日趋式微,而代之以个案研究。在今日,这一问题不但在专业领域处于失语状态,在公共史学领域也被各类趣闻轶事所遮蔽。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如果只强调旧有叙事方式的缺陷,只不过是重弹“史学危机”的老调,若没有对先前各种叙事结构的理性分析,恐怕很难从泥沼中抽身。从方法论上,美国中国学的研究者有着高度的自觉。无论是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德里克的《革命与历史》,还是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从研究取向、学理与学术实践以及叙事结构与叙事手法上,部分回答了中国史历史叙事的困境问题。在这方面,中国学者的反思确实不及这些美国学者那样深入并全面。不过,美国华人学者李怀印——他曾有中国大陆的学术背景——新近出版的《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对近代史的叙事这一问题进行了回应,他的著作专门讨论了中国近代史写作中宏大叙事的形成与形成动因,以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叙事目的的转变,和主叙事(与“宏大叙事”同义)衰颓时代如何重建叙事结构。李怀印认为,“现代化叙事”与“革命叙事”作为中国近代史叙事的两种主要取向,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前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就是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历程,二十年代国民党通过军事手段建立民族国家的举动能够推动现代化的实现;后者则认为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在外有列强欺凌、内有王朝压迫的环境下,革命成为时代主题,一次次的革命不断涤荡着旧时代的基础,而这一阶段的历史更应以共产革命的胜利作为终结。因为对近代历史的最终方向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在叙述历史过程时,现代化叙事与革命叙事各自选取最能体现其叙事主题的事件作为历史的关键点。比如,现代化叙事会选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三民主义”作为重点描述对象,除了义和团运动作为反面例证外,其他几个被描述对象都是被充分肯定的。与之相对应,革命叙事则会选择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作为正面描述对象,强调这些运动的抗争色彩与革命性,而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正如《重构近代中国》指出的,在1949年之后的“十七年史学”中,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化,革命叙事经过历史学专业内的修正,已经成为中国大陆近代史叙事的大宗;之后的十年左右时间里,因受到政治的左右,并非出自学术表述的、非理性的对革命的强调,扰乱了已经成型的近代史表述。因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近代史叙事既要清除非学术性的历史叙述,也要对“现代化”的时代主题有所反馈。学者们受到欧美学术界研究取向与研究方法的影响,通过对个例的分析,对既有的叙事模式进行颠覆,使近代史从整体变成碎片,这就是近代史叙事的现状。作为后现代史学批判的对象,“宏大叙事”被认为是一种主观建构,且被视为“合谋”的一部分。正如我用化妆术所做的类比,历史叙事本身并不是对全部事实的再现,而是在某种观念下对历史线索的梳理,和依据线索对历史本身的重新编排,其本意不在于制造历史或篡改历史,而是突出某种观念的力量。展现全部历史事实,无益于我们了解过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未曾记述单纯的文化与经济活动,正是此理。呈现混乱的历史现场,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活力之外,恐怕我们能够体会的,只有喧嚣与骚动。我们需要宏大叙事,特别是作为与现实联系密切的近代,需要被反思。被解释,被叙述。近代并不单纯是当代的昨天,也是古代的明天,任何近代史书写者都不可能只谈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历史,他们审视近代的参照系不可能只有当下,还应包括古代。当下作为思考某段历史的出发点存在,但古代作为思考近代的前提存在,过多地强调现实对近代史叙事的影响,而忽视建构近代史过程中对古代史的思考,可以说是《重构近代中国》的遗憾所在。另有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是,无论是现代化叙事还是革命叙事,都被视为“线性历史”,受到后现代史家的质疑。所谓线性历史,就是从一点到另一点,有明确轨迹的发展过程。在结果已经被知晓的情况下,很容易将此前的历史按照这一结果编排起来,造成一个线性的发展序列。线性的历史描述会剔除很多偶然性因素,也会对很多对历史结果不造成影响的事件采取忽略的态度,比如近代史叙事中,可能徐悲鸿个人绘画风格的转变就不会作为重要的环节被考察,蒋介石在某一天的日记里表现的个人情绪也不会被看做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但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当代的很多史家非常强调这些历史细节的意义,并以书信、日记、档案等材料为依托,展开他们的研究,对原有的线性历史叙述进行冲击。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生动鲜活的细节考察,很多时候是在线性叙述的框架下展开的,如果线性结构的历史主叙事是坐标系的话,他们的研究就是在确定某一个坐标点的位置,或者其位移过程。一个又一个坐标点的发现和确认,有时会对坐标系的绘制提出修正,但不能取代坐标系,更无法取消坐标系。在专业领域,作为历史坐标系的宏大叙事不可缺席,在公共史学领域,它也同样重要。趣味性的历史阅读是消费行为,而非完整的认知行为。坐标系的重新确立,对于“述往事,思来者”的意义不言而喻。重建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的坐标系,总容易让人忧虑,学者和公众都认为重建近代史叙事会与曾经烜赫一时的革命叙事相冲突,事实未必如此。在李怀印的分析中,现代化叙事在二十世纪末遮蔽或者说代替了革命叙事,而从线性的近代史叙事来看,革命叙事未必是不正确的。只要不将其作为近代史的终结点,就有可能重构完整而立体的近代图景。如果说,过去的近代史叙事有一种“淡扫蛾眉朝至尊”的霸气,未来的近代史叙事,因其对历史和学术的敬畏,应该有点“画眉深浅入时无”的羞怯吧。
  •     这本书是我在万圣书店闲逛时,偶然发现的,因为近来阅读兴趣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近代史,就顺手买了下来,今天终于读完了。看豆瓣上还没有书评,就写一篇,抛砖引玉吧在一个历史爱好者的眼中,面目最不清晰的就是中国近代史了,难以想象在接受了从初中到大学的历史教育后,初读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带给人的震撼和冲击,自然就会询问,近代史还有多少被遮蔽?进而会有一种逆反心理,觉得民国前的近代史才是信史,本人就买了两部民国前后成书的近代史著作,购买心理多半是这些书没有意识形态束缚。李怀印先生的这部学术综述性著作,考察了自蒋廷黻、范文澜到200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写作中的思想演变过程,在不同的政治目的和思想范式下,历史事实是如何构建以及一些历史观点的有趣对比和变化。也许,在专业领域,有些已经成为常识,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绝对有种高屋建瓴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的信息量很大,只说几点比较深的体会。1、即使是民国时期,历史学者在历史叙述过程中,仍然有用何种思想组织历史事实的问题,并且受到时局的现实冲击,这些历史学者本身就是历史的参与者,蒋廷黻在历史叙事的客观性可能好于范文澜,但在历史建构上,都有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求和动机。如备受好评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着重点是中国如何近代化,但忽视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政治格局冲击的重大影响,对鸦片战争中的琦善的评价很高,但琦善主持和谈的出发点和决策动机,缺少史料支持,就会沦为作者的主观判断,过于拔高。2、在2000年以后,中国历史学者摆脱了革命叙事,即去毛化,在以现代化理论重新叙述历史,现代化理论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套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并不能完全回答中国的问题。现在历史学者热心于历史实证,但同时缺乏一种有效的范式,重新组织中国近代史的叙说,而中国历史学者,似乎也缺乏重新构造一种全新叙事的兴趣和能力。3、中国近现代史仍然是一种进行时4、历史学在文化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所谓浪漫主义史学。5、在上世纪30年代,申报组织征文,中国如何现代化,征文中选择资本主义的只有一篇,大部分选择社会主义或有限制的资本主义。因为中国当时学者受到德国、苏联成功的影响,同时,一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危机,同时,中国也受到二战前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这是不是也解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得到那么多知识分子的同情和拥护?这本书是对中国近代史这门学科发展比较全面的综述和评论,在写作中,作者十分理性甚至克制,笔触如手术刀般冷静,把有意遮蔽真相的某团体做了非人格化处理,这种处理在学术上无可指责,似乎也有利于在国内出版发行,但削弱了批判力度,最后作者抱怨国内学界缺少方法论的自觉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若不能求真,任何方法论都是建筑上沙滩上的玩具。
  •     “在大多数情况下,历史学家重铸过去实际上是借以表达其对现实的政治的不同理解,或是阐明他们所表达的历史与所支持的政治方案之间的所谓因果关系。”读完了《大辩论》之后读这本,一个是讲述英美政治中左右两派的起源,而本书则可视为是中国政治中左右两派起源的历史。这种谱系梳理的书打开了历史阅读的方便之门。李怀印的历史叙事方法分类,是观察近代以来中国人新路历程的很好指南,尤其是革命叙事模式和现代化叙事模式的分庭抗礼。 “总的来说,有两个宏大叙事在相互竞争,并轮流塑造这中国近代史的表达,即革命和现代化,两种表述均起源于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革命叙事将西方外因视为是打断中国社会自然发展的罪魁祸首,坚持斯大林对社会进化模式的判断,认为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是中国唯一正确地发展路径。而现代化叙事则认为内因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引入西方的知识、制度和文化是中国的根本出路。建国后的60多年,前30年是革命叙事观的延续,而后三十年则是现代化叙事的复兴。这基本塑造了中国当代左右两派的根本观念。左派延续了革命叙事逻辑,强调对抗西方,试图通过返本开新的方式寻回民族自信,并认为中国可以开创全新的模式以挑战现代性。而右派则认为,和世界接轨,在实现经济现代性之后,实现政治和文化现代性是中国地根本出路,中国当下的现代性构建工作紧紧完成了部分,还远不具有制度自信的资本。左派强调大政府、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延续了很强的革命斗争精神,他们的历史和政治观念都是非黑即白的“浪漫主义”式的。而右派是经济学上的保守主义,奇妙地混合了精英主义和民主理念,他们中的极端派则同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当下的政治生态下,中国的左右两派非但未能融合,反而日趋极化。而中国的民智的极化现象也同样严重,难怪乎有人说,中国网民只有两种情绪:感动和愤怒。此外,李怀印的悲观主义、浪漫主义、乐观主义的叙事标签也颇具有启发性。引发我读Hayden White的兴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中国近代史的必读书,对史学史的清理很有“局内人”的洞见。
  •     个人转向更有趣
  •     只看绪论和结语即可。
  •     历史书写是为政治服务的。立场决定观点。说什么不重要,怎么说才重要。
  •     三代。
  •     很好
  •     神书。。
  •     李怀印、王笛等人有相似处,赴美后受后现代影响,但根子上仍在“现代”。怀特的叙事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共时”,被他应用于分析“历时”,颇有新意。问题当然也有,如对大陆近代史学界之把握未必确切。
  •     为了了解中国的现代化,把1,2,7章仔细看了一遍。内容很学术,从革命观点和现代化观点分别重塑近现代中国,十分有意义!准备把剑桥中国晚清,民国史看完以后,再系统看一遍。
  •     15/11/13
  •     解释了“近代史”这个领域内“历史书写”的由来,让人对不同领域之间历史书写的差异性有所了解。读来非常有启发性,建议每个历史学专业工作者都应该阅读。不足之处是,和很多史学史著作一样,对涉及的史学著作介绍过多,其实民族主义叙事不一定是很成体系、有逻辑的,符号和议题更重要。
  •     洗洗被官方教材污染的脑子。
  •     虽然李怀印也脱不开建构的话题,但是还是第一次看这么精彩的梳理~推荐~
  •     好书!书中并没有给出结论,反而考察了各个流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对于只在学校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人来说,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来展现更完整的历史。不过对于建国后台湾对历史的表述没有涉及,略可惜。
  •     现当代史学史,无亮点。
  •     所谓重构亦是困难,更多是梳理和反思吧
  •     很受启发
  •     平庸的綜述性研究,材料不多,適合入門。
  •     嗯哼!那些筛选、融合各种材料的史学工作者永远成不了伟大的历史学家,但我们不可以因此而轻视他们,我们更不可以将他们与伟大历史学家相混淆,因为他们是一些必需的泥瓦匠和为师傅服务的学徒,就好像法国人过去常谈到“梯也尔先生的历史学家”那样。
  •     作为一本2013年出的英文书,从材料、立论到论证是为平庸的不恶……一部细节的学术史 倒是有几条材料有八卦+线索的作用
  •     各种叙事都值得质疑,看到最后作者也没有给出理想的解决方案。思路极清晰。ps原来杨念群这么厉害。。
  •     这种谱系梳理的书打开了历史阅读的方便之门。李怀印的历史叙事方法分类,是观察近代以来中国人新路历程的很好指南,尤其是革命叙事模式和现代化叙事模式的分庭抗礼,甚至是今天左右两派分歧的源头。 此外,他的悲观主义、浪漫主义、乐观主义的叙事标签也颇具有启发性。引发我读Hayden White的兴趣。
  •     一如笔下经历过近现代史而又书写近现代史的史学家有选择地使用史料、挑拣事件、营构叙事和靠拢目的论,经历80年代史学转向、亲炙一时红人再书写这段历史的李氏裁剪硬拗亦多。海登怀特不算时髦,援引西方理论奥援亦未深究自现代化比较史到全球机制史再到后殖民后结构新文化史之社科主骨转换,以此引领游览中国史学亦必多失落,如民国时期现代化与新时期现代化在经济体制、政体偏好、国族建构和全球竞争上理论背景明显不同,后现代+中层转向亦不止杨念群赵世瑜路数。选人确为一时俊杰,但多处失于大段引用(如戚本禹)加强行套用主题,文革激进化几乎全为理论叙述,代表作品缺缺,似未用好海外资源资助。罗荣渠一路现代化史叙事似被过分拔高,传统经学史料训练又似谈及太少。值得一读只有多名马克思主义作者在选萃经典论断上的差异和部分八卦争宠史。
  •     实习读毕。未完成的史学革命~
  •     有些内容不敢苟同,只讲近代化,不讲人们反抗,近代史不是近代化史
  •     Reinventing Modern China:Imagina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2.
  •     关于三十年代的国家主义转向和激进时期的代际利益斗争的叙述尚有可取之处,除此以外就只是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的大陆近现代史学学术史而已。或许重要,但并不精彩。
  •     作者以较为详实的文献资料,认真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史叙事的演变过程。革命叙事亦或现代化叙事的选择,不但包含了著史者的个人阅历和好恶,更受到作者所处时代及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现代化过程还远未完成,因此超脱的站在更高角度审视这个问题就更加可贵。
  •     汪荣祖的书评正中要害——中国哪来那么多自由主义史学家
  •     展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几种书写方法,及其与政治的关系。但是没看出来作者要怎么重构呢?这里面的历史哲学问题太复杂啦
  •     借用怀特的叙事理论来分析近代史历史书写蛮有意思的.......但是将民国时期现代化叙事与革命叙事对立起来,有点片面化了……
  •     虽然是在简述中国近代史的左右派的观点,但他的结论才是最重要的:“为了理解中国短期和长期发展前景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超越现存的历史诠释体系,无论他们是新自由派的还是修正派的,去构建一个全新的近代中国叙事。二次一叙事的建立,则有带史学家对中国的过去展开不含目的论,在时的探究,并且以终端开放的视角,解读中国当前的未来和发展,并超越任何意识形态的推定和测测。” 真的是一针见血,当前的研究既不能不带目的论,又不能建立新的宏大叙事。
  •     被海登·怀特的“元史学”概念所启发,作者的教育背景让他有优势看清楚中国(大陆)的历史书写,然而最后提出的“在时和开放的中国近代史”说了几乎等于没说。
  •     近代史叙述的不同建构过程
  •     很不错的一本书,可以对中国近代史学家们的历史观做一了解,从中也可以知道现在教科书中的历史由何而来了。
  •     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而如今更大的问题在于人们对历史的不信任、不在乎。
  •     中国近现代史叙事综述,聚焦于“革命”和“现代化”两脉,本着溯因和解构的路数,呈现不同时期高度政治化历史书写之弊,提出“在时”within time“开放”open-ended的编史纲领。全书结构朗目,编史观念基本认同(和反辉格的涉身语境评价后置如出一辙,)行文前后略有重复,内容稍显单薄。汪荣祖的书评和再评眼光老道,前后论辩策略不同,剑锋所向颇值玩味,一并读来获益不少。
  •     历史何止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就是一堆可以随意堆砌的积木!
  •     算是梳理了近百年来有关近代史的”史著思想史“,但感觉对于马克思主义史观在40-70年代着墨有些过多了。另外49以后对于台湾、香港等地的近代中国的话语建构基本没有描述,这部分内容我觉得还是很需要的。
  •     现当代史学史的一个简要版本,前十七年中国史学有很多有趣的面向可以揭示……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告诉我了建构的过程,然而建构之后的驱动型力量是什么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部分,这本书没有回答,真希望日后有人指点迷津
  •     在这部书中,李怀印通过梳理民国至当下对于近代史叙事,发掘出政治、时代对于历史叙事产生的影响,并对于当下史学的发展进行了评估。从全书看,他选取的史学家与著作是比较有限的,但是还是很有代表性。推荐他对于胡绳前后近代史叙事的差异分析。虽然李怀印是最早提出现代化史观的学者,但是很明显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李怀印还是提出了他对于现代化史观的批评。不过,许纪霖等人就缺乏这种应有的反思了。
  •     没有太大的惊喜与意外。
  •     委实不知道蒋经国基金会的赞助用到哪里去了。用怀特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髦,本已勇气可嘉,何况对西方的历史理论全无了解,引用几位学者基本和他在书里提到的50年代史家引用马斯毛差不多。正文完全甩开理论探讨,史料运用居然还少得可怜,二手研究更是几乎没有(或许转引除外)。如果作者本来瞄准的读者是西方三流以下学者学生,就情有可原。
  •     第一次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各个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书写范式。为我们展现了从“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窠臼”到“后现代主义”化倾向的历史书写,再到现在“全民写史”“公民写史”的全景历程。历史长期承载着政治使命,游移于权力和思想中。我们期望着“董狐笔”和“太史简”,可是被裹挟于时代权力旋涡中的历史中,又有多少的言不由衷和微言大义。
  •     讲近代史观史,很有趣。尤其是刚读完就赶上大学近现代史课。
  •     外转内销,政治意义大于学术意义。若荣渠师故去时问世可与《在中国发现历史》同台风光。似合外国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亦能刺激经过历次论争的学人及脑子不安逸的中学历史教师。虽或有删节,且并无理论创新,但能在大陆出版,又看胡绳戚本禹冰点事件等诸多行文,已属难得。
  •     典型拿西方视角生掰硬套的学术垃圾
  •     就是把条线索列出来,没舍深度。
  •     梳理得很好。
  •     非常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