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球游戏

出版日期:2014-6-1
ISBN:9787532152413
作者:[德] 黑塞
页数:498页

作者简介

《玻璃球游戏》是黑塞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出现,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它用一系列象征和譬喻编织起一种哲学上的乌托邦设想,虚构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后未来世界的寓言。


 玻璃球游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想起韩寒有本书叫《她的国》。也许每个艺术家倾其一切,都是在构建一个封闭的世界。比如卡夫卡的城堡,伍尔夫的禁闭,狄金森冷清而孤独的晚间。加缪笔下曾有个循环推石的西西弗,雨果直接大笔一挥以“悲惨”作为“世界”的定语。08年左右我曾在一本杂志读过《西西弗之海》,那种带着80年代作者特有的绝望而迷茫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黑暗从森林尽头隐隐怔怔,游离光明的一些光影宛如海浪一样划过背脊。在欧洲世界的很多作家之中,我对法国人写作者总是情有独钟,或许是他们过去久远历史之中数度暴力武装和革命,又或许是路易十四年代对艺术极尽推崇的呵护和鼓励,法国人的热血、暴力、激情、爱与生命的流动,看上去总是那么美妙、纯粹、厚重而令人叹为观止。法国人的艺术是美轮美奂而激动人心的。伏尔泰、狄德罗、加缪、卢梭这些耀眼的名字如果只是因为特殊的年代而愈加金光熠熠,那么当法兰克王国还未分化,当凯尔特人的高贵而强壮的品质和体格已经发挥出某种神奇的壮美之感。而德国的艺术则是规则的,像光滑而稳重的大理石,以其出类拔萃的中规中矩的规格和蕴藉的内涵奥妙阐述着另一番奇境的真谛。德国与中国之间似乎天生具备某种难以理清的联系,仿佛跨越了奇妙时空的逻辑,在精神纽带之中打了一个小小的结。你看到了黑塞,而他似乎从对中国人而言都绕口难读的《易经》中得到了某种引力。黑格尔依靠演绎和推理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继承了一部分然后这个在伦敦作了宣言精神上却归属于德国的学术大师最终成为了现在中国建党理念的创始人。康德对中国充满了好感,尤其是对这个国家“奇妙、整齐的伦理和道德”。冥冥之中,德国与中国,在精神上什么时候竟有了这样诡谲的默契和神人难投的羁绊?黑塞走来,他似乎感应到什么。你可以听见弥漫在他作品之间那种狂喜的战栗与低沉的哭泣声……世界在朝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倾斜?但它透明可感,像玻璃球坠地一样迸发好听的像水晶碎裂一样的声音。没有人知道生命的价值究竟是怎样,但在黑塞那里,这种价值是真实可触的。它不再像耸人听闻的历史一样逼得人毛骨竦峙,它也不再像浩荡的大海一样深不可测,它是宁静而幽微的。就像伊丽莎白的微笑,来自另外一个与此世界碰撞时,中间会有一瞬间美得令人窒息的空气的变化和动摇……世界就在那里,全部的意义也都在那里。他说,笑吧,当你知道它有多神圣。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有意思。虽然开了男主光环,但是思绪才是最精湛的。
  •     不论世俗还是贵族。大师还是奴仆。都是在人间的一次尝试。一段旅程。没有弱者只有懦夫。#黑老师的同性友谊却是发光#
  •     很有教育意义
  •     这几天在看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球游戏》,也是这位诺奖获得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还有一本感兴趣的赫尔曼作品,是《荒原狼》)。第一次看这样充满哲学讨论性质的小说,感觉全书写的很晦涩,仿佛每行字都充满着隐喻,进度自然就比较慢。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赫尔曼虚构了一个传奇性质的圣人形象,然后又杜撰了这个虚拟人物的生平故事,写成了一本传记式的小说。我知道这个故事中充满着黑塞式哲学的智慧(赫尔曼好像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特别的研究和偏爱),但目前真心觉得许多地方没太看明白,毫无疑问:这是本非常经典的书,值得收藏和反复品鉴
  •     自傳式小說!
  •     学者式小说,开始读的时候很艰难,后来读进去以后就再也放不下。黑塞在这玻璃球游戏中演绎了一种活生生的东方玄学和释迦轮回观,当中克内希特之死更是蕴含了一种中国的入世哲学以及对世界的个体责任意识,正是后者一直吸引着我。
  •     在世俗世界和“卡斯塔利亚”之间的桥梁究竟何以可能?有的书果然要遇到一些人事之后才能获得感性认识。 大师出走是必然的,然出走之后是去从事教育启蒙学生,似乎并不是一个对他所探寻的一个令人满意的解答。
  •     我是真喜欢黑塞啊,内省抒情的美妙
  •     要先看黑塞别的书才能看得进去这本 且看三遍才能窥其一毛
  •     当看到克内希特最后竟这般离奇地死在湖里的时候,我已经不仅仅是不理解了,而是震惊。。。但看完三篇传记后,便也就接受了这样的死。这既是一种牺牲,也是必要的象征意义。既强调了离开卡斯塔利亚并非基于自我,又强调了传承,或者说下一个阶段的超越。。。真是一部美妙的作品,无论整体还是细节。。。
  •     黑塞很有境界,但故事写得很闷。
  •     第一次读,基于对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知识的欠缺,读的一知半解,甚至在一开始读就已经存在困难:序读了2次才勉强读过去。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产生了无以名状的感动,且无形中总感觉有得着。体会不到更宏观更高层次的意义,却能感觉到作品是导向内心,读的过程心境也跟着清洗了一遍,思考方式也有变化,会有第二次第三更多次的阅读。
  •      一本好看的小题大作:明明那么粗浅的道理,非要搭建那么大的舞台,不遗余力地虚构年代和学科,叮叮当当弄一点玄虚——这就是写匠干的事。
  •     神马东东
  •     1711:《荒原狼》开始难啃就放了,玻引言部分也是难啃,可一旦越过去,后面就朗朗上口。文中谈易经,谈卡斯塔利亚脑子立马映射到佛教的密宗、显宗及辩经大会。看完后思索动机应该是觉醒和责任感,也感觉结局突兀。但阅读完西奥多•齐奥科斯基《一面聚焦于想象中的未来的镜子》便认同及释疑,相当赞
  •     "这个伟大的人将成为一个永远的警钟和楷模"
  •     这是我这半年来看过最让我惊喜的一本书了。实在太喜欢黑塞了。首先,这本书的结构简直放在当代也够先锋意识了,用一种论证的思辨方式来书写;其次,语言带着强烈的哲学和美学背景,再次,我十分喜欢黑塞能够将一切“主义”进行拆解和辩证,将我厌恶的精英主义用更人道的方式来进行剖析,克内希特的生活轨迹也说明了黑塞从尼采超人意识到一个更人道主义的方式的转变,而且将一切尴尬和野心也归于舒适的位置了。同时,我还佩服黑塞不仅知识量够,而且感受也强,感悟力能够细腻到细腻之后。唯一让我觉得尴尬的是,他知识量实在太大,导致我读的时候不是很顺。我一定要再读一遍。
  •     主人公选择从卡斯塔利亚逃出,无疑是对任何脱离当前社会现实的独立精神王国的一记耳光。“仆人”克内希特最后的死亡,正如黑塞自述,“他身后留下了一个铁托,为了铁托,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伟大的人将成为一个永远的警钟和楷模”。
  •     大题小作 还真是不厌其烦呀
  •     黑塞晚年最经典的小说
  •     最后三篇传记三种宗教简直三连击 是黑塞的小心思吧 个人感觉比荒原狼还要优秀 这种把轮回化无形的写作像仪式 可以砸满分 // p.289 铁托一脚踏进房间,只见客人半闭双目像雕像一般静坐不动,正在入定状态中散射出平静和谐的光辉,男孩子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打算踮起脚尖悄悄退出门外。这时静坐者忽然睁开眼睛,友好地打了招呼,然后站起身来,指指室内的钢琴,询问道:喜欢音乐么? / p.402 如今,连葬礼也已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艾黛的茅屋里挤满了克内希特的子女,其中有一个男孩的名字也是土鲁。老土鲁已从死后居住的月亮飞回到小土鲁的身子里了。
  •     勉强读完,读完后郁闷了好久。
  •     尽管读得为时过早,无能直接破解所有隐喻,然而这整体性的、巨大的感动数次要把人压垮。
  •     每次读黑塞的作品都会有种前边有点让人昏昏欲睡 而越到后边越想看完的感觉 故事性不强(基本上是平铺直叙的…)但对人物内心活动 思想的碰撞苦痛与成长确是很透明的刻画 主角是一种求索者的形象 玻璃球游戏和悉达多比起来添加了很多黑塞对社会政治等的理解 不过还是更喜欢悉达多一些
  •     喜欢加缪和黑塞
  •     假若把它当做一篇由遥远的未来的某个人所写的传记文本的话,那么其中精神世俗世界这对较为明显的对立可以当做一个耐人寻味的夸张。至少对读者的教育意义是达到了,不过我们也不可以此责备黑塞浅薄或者过于理想主义。
  •     MASTERPIECE.
  •     过于理想就会显得浪漫了。这是黑塞最后一部作品,但却是其主要作品中我能学到东西最少的,也许是我吃的不透,感觉故事性不强,收放不够自如。
  •     没有一颗星星会脱离自己的领域。
  •     黑塞的思想高度总是让人着迷
  •     语言偏抽象;故事性弱。可能20164月不想看这种小说(成长三小说,克里斯多夫,人生的枷锁)内心戏巨多,读起来鸡巴累。作者说好了体验才能改变人。但文字怎么传达升华体验。只能说了一堆顿悟的道理而已。有些句子有共鸣智慧。静修,接地气参与社会,但也不是光行动不想,而是深思熟虑行动,即使人生意义虚无,我们也是可以生存在这世界上的,因为存在本身就是意义,我们本身就是这个世界一部分
  •     【2017005】帅气的作品。取一瓢水的时间,足以过完一生。顿悟过后是全然不同的世界。
  •     第二本黑塞
  •     不懂
  •     黑塞在某方面很像毛姆,细碎的文笔,娓娓道来,却不会枯燥乏味。区别是毛姆是现实里追逐理想主义生活,而黑塞是透过理想的生活去接近现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