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后的发明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12129253X
作者:(美)James Barrat(詹姆斯·巴拉特)
页数:344页

内容概要

詹姆斯·巴拉特(James Barrat),科普及解密类纪录片导演,20多年来一直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多次为国家地理、探索频道、PBS等供稿或制作影片。曾采访过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机器人制造专家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等人。

书籍目录

"楔子 vii
1.忙碌小孩 001
2.问题只花两分钟 019
3.展望未来 033
4.艰难之路 049
5.写程序的程序 071
6.四种基本动力 081
7.智能爆炸 105
8.不归路 127
9.收益加速定律 143
10.奇点主义者 161
11.硬起飞 177
12.最后的难关 207
13.本性上的不可知 235
14.人类时代的终结 255
15.网络生态系统 271"

作者简介

人工智能帮你选择买什么书、看什么电影,甚至和谁约会!它把"智慧”放进你的智能手机里,很快它就将驾驶你的汽车了。它掌控着华尔街大部分的交易的命脉,控制着重要的资源的分配,比如水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但是,人工智能也可能威胁我们的生存。 《我们最后的发明:人工智能与人类时代的终结》探讨了一味追求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危险。目前为止,人类的智慧还是独一无二的,然而我们能够和大大超越人类智能的AI共存吗?或者说,它们会允许我们与其共存吗?


 我们最后的发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篇译后记和全书略有唱反调。有可能并未出现在书里(不过我暂时还没收到样书,无法确认)。单纯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我很推荐它,因为好玩、有趣、思路清奇、剑出偏锋,但从知识的角度来说,它其实不是那么“科学”、不那么“理性”。——————毁灭你,但与你无关说起来,我是怀着“机器翻译什么时候会取代人工翻译”这种失业恐惧感开始接触人工智能的话题的。恐惧是很好的动力,而有动力就有行动,这两年先后我完成了《与机器赛跑》、《最有人性的“人”》等人工智能图书的翻译,工作之余阅读的相关论述就更多了。不过这些书大多都是很客观的科普论述,不曾提出惊悚的言论,甚至对人类的未来抱有极乐观的态度。未来几十年即将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再犀利睿智的学者也只能对大趋势进行预测,而无法知道我们会怎样一步步地走到那一天。(换句话说,我与其担心机器翻译取代人工翻译,不如担心电子短阅读时代的到来对出版行业的冲击。——置身夕阳产业就是这一点不好,要担心的可怕未来真是太多了!)不过,《我们最后的发明》很不一样。作者原本是个纪录片导演,拍一些“揭破阴谋论”的纪录片,比如揭破外星人飞碟录像,揭破古墓古书的谜团,等等。或许是出于“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凝视你”的缘故,这本书的立意和笔调都很有点“阴谋论”意味,他采访了一大堆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牛人,只想证明自己的观点:“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但这些专家都是技术人士,比较认死理,坚决不上当,有理有据地向他解释,“你说的这种情况发生可能性比较低,我们的看法是这样的……”作者也是个犟脾气,这位专家不认同自己的观点,下一章又找另一位专家,继续抛出自己的疑问,再继续被专家打脸;他再继续找另外的专家,继续被打脸,如此循环往复了好几章。以至于在前几章,我会忍不住边翻译边吐槽:“作者大哥,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闹够?”书进行到一半之后,好戏才真正上演。作者终于提出了在技术上站得住的观点: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也即机器智能)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大麻烦,但那不是因为它们蓄意如此,而是因为机器智能是一种跟人类智能不同的存在。人不能拿“人之常情”去推测机器之“心”。这就好比,潜艇也能“游泳”,但潜艇不具备任何鱼的生物特征,你无法根据鱼的存在来推测潜艇是什么东西。往深处想,这一点真的很要命。一些科学家反对寻找地外文明的原因也在于此,因为存在的形式不同,人类无法依靠自己在进化中获得的最强大工具“共情”去进行揣测。面对一种自己完全无法预测其行为的智能物体,任谁也会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吧?此外,这两年的一些技术发展趋势也很好地从侧面解释了什么叫“毁灭你,但与你无关。”辉煌一时的诺基亚彻底消失了,可那不是因为有来自同一行业的强大对手,而是因为苹果为“便携电脑”加入了“手机通讯”功能:换句话说,两者从未在传统手机行业展开过角力。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的发展,还间接地毁掉了(或者极大地打压了)MP3市场、便携数码相机市场、电子阅读器市场。这也就是说:“高等级存在”会从“低层级存在”想都想不到的角度,对后者造成毁灭性破坏。不管怎么说,哪怕单纯读者诸君脑洞开得不如作者大,只单纯希望了解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的进展,阅读本书也绝对是场有趣的脑力激荡体验。不过,我毕竟不是相关从业背景,疏漏想必在所难免。有些名词的翻译估计也不甚完美。如果读者朋友们发现错处,还请大力批评。
  •     中文意思是:关于人工智能的风险问题,詹姆斯·巴拉特的《我们最后的发明》一书值得一读。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这本书探讨了我们和AI相处的另一种可能。不同于KK《失控》中所说的“机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的论断,本书作者詹姆斯·巴拉特则提到“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是为小说情节服务的,而不是为人类生存设计的;友好的AI或许是人类为生存构思出来的最佳概念。”,他认为友好AI的出现还面临着诸多困难。总之这本书是我们思考AI的又一本好书,其中提到的AGI、奇点和AI本性上的不可知等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     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     谷歌、Facebook、微软等诸多互联网巨头不惜重金收购人工智能公司,发展人工智能实验室,AlphaGo、无人驾驶……,新技术和产品层出不穷,加上云计算、大数据的辅助,人工智能的未来会有无限可能,这无疑会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大家喜欢看好莱坞有关未来和高科技人工智能的电影,如同里面经常表现的那样,开场总是一片人与机器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让人们麻木,丧失对人工智能灾难风险范畴的严肃考量,紧随其后的可怕场景几近于世界末日。 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但作者所说“整个社会几乎都忘了探索和监控这一危险……我们只有一次机会,与智能……建立积极的共存关系。”如果说开发人工智能,或者从AI到AGI,再到ASI,都是可预见的成功的话,人类也有权了解AI的危险和陷阱。
  •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作为封面党,虽然封面并不算很美,但内容很美~ 人工智能的话题带来了很多衍生问题,是最近比较受关注的题材。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利大于弊亦或是弊大于利?它们会取代人类生活的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取代?电影《伊娃》中的情景会在现实中出现吗?人类和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共存吗?人工智能究竟是我们的附属还是与人类平等?带着这些疑问,翻开这本书,或许会找到你期待(或者意料之外)的答案~
  •     看看
  •     作者的角度很好,我们乐观过多忧虑过少,为什么当可以不断自我创造自我更新的AGI出现后,它必然愿意仅仅屈从于做智商远弱于自己的人生的助手呢?它为了实现自己更强的目标很有可能罔顾人类而自行其是啊。
  •     采访很多。作者对人工智能的态度比较悲观。某些地方会让人想到美剧POI。
  •     刚看完poi和西部世界,再看这本书就感受更深了。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