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06055246
作者:朱大可
页数:21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张爱玲的自恋,是遭到小资热爱的第三原因。一个孤芳自赏的女人,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尔客索斯,狂热地爱着自己的水中倒影,并且因得不到这倒影而憔悴至死。她的早期小说就是这样一种照镜叙事,其间每个人物都含有她自身的代码。而这正是她备受宠爱的原因。张爱玲是照亮一切小资的镜子,她们在她的面容里窥见了自身的影子。而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则更是浪漫派小资的样板,让她们从一个被拒绝的失意女人身上获得慰藉。 正如其小说《流言》所暗示的那样,张爱玲就是市井流言的轴心,受困于世人对隐私的狂热爱好。她甚至就是所有都市流言的总体性象征。她的早期小说,仿佛是一种经过美学包装的流言,叙说着那些微妙琐碎的人情世故。不仅如此,她本人的身世和履历,更是流言飞旋的焦点。在其自传体小说《小团圆》问世之后,她的私生活再度被各种流言和猜测所环绕,迅速演化为21世纪的人肉盛宴。张爱玲本人的“裸体”出演,满足了市民的窥私渴望。她是自我献身的文化烈士。 这就是“张爱玲魅力”的四种根源,大致可以成为读者热恋张爱玲的逻辑依据。张谢世之后,她的读者变得更加狂热,在每一场与张爱玲有关的狂欢(如电影《色·戒》的公映)中粉墨登场,扮演她的守望者,继续为她的身体和文字造魅。没有任何一个作家拥有如此坚贞的粉丝群众。张的拥戴者,早已跟张的骨肉融为一体。 但上海沦陷期的张爱玲,并非就是其全部表征,而只是其人生多面体的某个侧影而已。张的一生,至少分为三个时期:租界小资期、反乌托邦期和人格分裂期。但她却遭到粉丝团的严重误解,以为她们所触摸到的单一的肢体,就是张爱玲的全部。

后记

承蒙东方出版社组织编辑班子,耗费人力和精力来研究我的作品,将新作和旧作重新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新的图书系列——“朱大可守望书系”。对于许多作者而言,这似乎意味着自己正在被“总结”和“清算”。    自从1985年进入公共写作状态以来,除了《流氓的盛宴》、尚未完稿的《中国上古神系》,以及刚上手的《中国文化史精要》三部专著,这些文字几乎就是我的全部家当。  我的书写历程较长,但作品甚少,跟那些著作等身之辈,相距甚为遥远。  这是由于近三十年来,我始终处于沉默和言说、谛听与絮语的交界面上,犹如一个持续运动的钟摆。话语是一种魔咒,它制造狂欢,也引发忧郁和苦痛。我无法摆脱这种周期式的涨落。    即将出版的几部文集(《神话》、《审判》、《时光》……),其素材选自两个方面,其一为已经出版过的旧作,如《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话语的闪电》)、《守望者的文化月历》、《记忆的红皮书》等;其二是一些从未结集出版的文章,分为建筑、器物和历史传奇等三种母题。它可能会面对更为广泛的读者群落。东方出版社以打散重编的方式重出这些旧作,是因为大多数文集印数甚少,传播的范围极为有限,其中《话语的闪电》又被书商盗版盗印,状况甚为糟糕。我之有幸被出版人选中,并非因为我的言说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在中国文化复苏思潮涌现之前,需要有更多反思性文献的铺垫。    在自省的框架里反观自身,我此前的书写,经历了三个时期:狂飙时期(青春期)、神学写作时期和文化批评时期。其中30~40岁有着最良好的状态,此后便是一个缓慢的衰退和下降过程。我跟一个不可阻挡的法则发生了对撞。我唯一能做的是减缓这种衰退的进度。如果这衰退令许多人失望,我要在此向你们致歉。但在思想、文学和影像全面衰退的语境中,如果这种“恐龙式”书写还能维系住汉语文化的底线,那么它就仍有被阅读或质疑的可能性。    好友高华不久前在邻城南京溘然去世。他的辞世令我悲伤地想到,在这变化跌宕的岁月,有尊严地活着,就是最高的福祉。2012,玛雅人宣称的历史终结之年,犹如一条乌洛波洛斯蛇(Oumboros),头部衔住尾部,形成自我缠绕的圈环。这是时间循环的连续体,接续着死与生、绝望与希望、终结与开端的两极。它描述了世界自我更新周期的刻度。今天,我们正站在这个伟大的刻度之上。历史就这样垂顾了我们,令我们成为转折点的守望者,并握有转述真相的细小权利。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呢?是为跋。    朱大可    2012年9月18日    写于上海莘庄

内容概要

朱大可,生于上海,祖籍福建武平(客家)。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作为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朱大可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为当时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其涉足领域包括文化哲学、中国文化、上古神话及当代大众文化等诸多方面,思想和语体均独树一帜,在文化研究和批评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书籍目录

孤独的背影 加缪:荒谬而勇敢的西西弗 贝克特:一个被等待的戈多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之外的喧嚣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的叛徒与先知 施蛰存:蛰伏中的独立与高洁 张爱玲:优雅小资的造魅与去魅 郑念:向高贵而坚硬的灵魂致敬 迷离的光影 《无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十三钗”:情色爱国主义的高音 《色·戒》:身体叙事的失败者 记忆之白、红、灰——周海婴的镜匣人生 强光的暴行——解读蒋志“光系列”叙事 向日葵与太阳的对白 微笑的蒙娜丽莎密码 变乱的词语 转型中国的三大文化隐喻 丢失的汉字密码 断裂的汉字精神 大话革命和小资复兴 秽语爆炸和文化英雄 汉字新创和词语变乱 人本主义和书法对抗 坍塌的废墟 文化退化与文学断代 1978—2008,中国文学蜡像馆巡礼 诗歌麻将的N种玩法 意见社会的文学丑角 文学的衰微和蝶化 忏悔与救赎——中国文坛的道德清洗运动 忧郁的批评——关于文学批判的精神分析 天鹅绒审判和诺贝尔主义的终结 破碎的面具 中国文化二十年撒娇史鉴 从通俗到丑俗的历史流变 2005,中国文化的全新牌局 “文化大师”的修炼与塑造 《云南映象》与杨丽萍悖论 扇动的翅膀 走出思想的童谣 民族国家的镜子和工艺 时间法则下的集体肖像 剧痛的言说 越过女性主义的感官视界 木刻的黑白使命 大众文化批评挺进娱乐元年 跋 

编辑推荐

《审判》编辑推荐:娱乐至上的年代,人本主义精神何在?“朱大可守望书系”之《神话》被收入第46周凤凰网读书频道好书榜。《审判》为继《神话》之后,朱大可又一力作。朱大可告诉你:何谓文化?何谓大师?余秋雨谈罢,朱大可登场!看什么才是一个真正批评家眼中的文化,眼中的大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其文学造诣深厚高超,还是他暗合了诺奖的得奖定律?《金陵十三钗》,“苦难+情色+爱国”的逻辑为什么不能帮张艺谋捧得奥斯卡金像奖?“草泥马之歌”在欢乐地传颂着,有谁看到了那是草根民众的那一抹眼泪?新流行语本来面目是什么?“洗具”式的“杯具”叙事,粉碎了官方可笑的幸福指数!中国人如今文化精神的缺失竟与推广简化字有关,简化字与繁体字的争论再掀波澜,什么才是可行的道路?在追求速成的浮躁年代,一切信仰和追求变得过于功利和现实。属于精神世界的文学、戏剧、电影、摄影、绘画等文的面孔,也都无奈地罩上了僵硬的面具,无声无息地拒绝起人们的遐想、玩味与陶醉。在混乱而麻木的状态下,无论是文化所表达的,还是人们所需要文化表达的,起先是分道扬镳,进而又走向了一种毁灭性的妥协,这就是人类精神家园荒芜的原因所在。这是一部反思录,也是一首劝世歌。通过描写文学的“式微”、摄影“谄媚”、电影的“无良”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分裂”,向读者展示出宏大而荒诞的狂欢年代里,物质世界的浮华和精神世界的卑微。反思是一把剑,斩断了心里的枷锁;反思是一道光,照亮了眼前的世界。让我们共同反思吧!

作者简介

《审判》是“朱大可守望书系”中的第二部文集,通过对文化、文学、绘画、摄影、雕塑、电影、语言文字、文学大师等各个方面、各个团体的守望与反思,清晰勾勒出了中国当代的文化处境。大片的风起云涌,大师的风云际会,以及大众对文化事件、文化热点的广泛参与,使我们习惯性地相信,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文学已走入末路,只能靠皈依影视而生存;电影除了“烧钱”的盛大场面,其内涵却苍白无力;汉字的再造和词语的创新,戏谑的背后是多少普通人的辛酸和无奈。守望着这种含泪的“繁荣”,朱大可发出声音:当今社会,自我的迷失与彷徨日益严重,重塑人本主义精神才是文化发展的唯一出路。


 审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文化批评
  •     喜欢开始几篇的文学批评,觉得写的真好。后面的也是讨论娱乐,看的比较深刻吧。
  •     这是一部好书,作者引导读者带着批判的态度观察当下的社会生态,同时也可把它视为一面反思自我的镜子。
  •     上朱大可老師課的時候拿過去給他簽名O(∩_∩)O~
  •     对大可的“朱语”话语体系熟悉得有点累了…也就是说,现在多多少少看事物会从大可式的视角去批判去解构。在文化批评方面,他和晓渔确实给我以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类似于“启蒙”吧。
  •     挺亲切的,只是现在看有点晚了,希望看到最新的评论集。
  •     朱大可,文学评论界不错的批评家!
  •     有几篇关于文学的评论还是很不错的,这次东方出版社以主题重新编排的的这套书纸张太差没过多久就泛黄了。
  •     读着玩
  •     有几篇挺受启发的
  •     敢问谁能审判当代社会文化现象,大概只有朱大可一人了。在这个追求资本、追逐权力的社会里,还有谁来审判文学、戏剧、电影等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这是一个票房至上、销量至上的社会,物质的需求第一位,内心的需求成为奢侈品。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没有时间去考虑各种文化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具大信息。肤浅的感动,耀眼的光环,资本的回报,成为检验所有文学作品等精神作品中的唯一标准。这个社会缺少点什么,生活其间的人好像少了点什么。为什么我们享有所有的物质,依然感到空虚?为什么我们的心早已不能真正的感动?为什么我们那么善于忘记?为什么会喜欢那些俗丑恶的文化?是我们错了,还是这个社会错了?可是,没有我们,又哪来社会?第一次看到朱大可的书时,觉得眼前一亮,原来这个社会还有人在关注这些东西。朱老师的书已经看了五六本,不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