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101091854
作者:许嘉璐

内容概要

许嘉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
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训诂学、音韵学、《说文》学、古代文化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曲艺创作浅谈》、《古代文体常识》、《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古语趣谈》、《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未成集—一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未辍集——许嘉璐古代汉语论文选》、《未惬集——许嘉璐论文化》等。

书籍目录

服装和佩饰
头衣
体衣
佩饰
饮食和器皿
主食
肉食
烹调

食器和饮食习惯
宫室和起居
宫室
陈设和起居
观阙园林
车马与交通
车与马
车的部件和马饰
乘车的礼俗
车的种类
兵车
步行
道路

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并不是一本对古代典章制度进行考证的著作,作者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古人的服装和佩饰、饮食和器皿、宫室和起居、车马与交通作了介绍,而且其中也有些异于成说的一得之见,为现代社会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必读之书。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插图珍藏版)作者:许嘉璐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2014年11月重印《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从古人的衣、食、住、行方面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现了古代的生活。同时,许嘉璐先生又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载,从而使古人的日常形象鲜明而生动地跃于纸上。古人的衣、食、住、行不单单塑造了古人日常的外在形象,还渗透着古人的文化观念,折射出社会生活的百态千姿与发展变化,影射着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背后巨大的贫富差距。一礼仪之邦“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族。”中国古代的穿戴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作为自古以来的礼仪之邦,“礼制”文化在古代的文化观念中是根深蒂固的。书中这样写道:“在当时的贵族社会,当冠而不冠是‘非礼’的……(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反,不果出,是以不朝。不仅帝王将相如此,有‘教养’的平民也是如此……马援未做官时‘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摘自《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第四页)。此外,书中还引了太子疾数浑良夫三罪——衷甸(卿乘坐的车)、紫衣(国君之服)、袒裘带剑(对君不敬)而杀之的例子。《说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沈纩。”古代的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也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做了外在呈现。所以对于服饰的僭越就是对“礼”的僭越。在一个礼制文化浓厚的社会氛围中,对等级的突破容易引起统治者的威胁感与不满,也是浑良夫被杀的原因之一。除了服饰之外,古人的餐饮、住所,乘车也其身份地位的有效呈现,同时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摘自《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第六十七页)。老妪因刘道真善于歌啸而杀豚款待他。后来刘道真官至吏部郎,为感谢老妪,破格提拔老妪之子。老妪之子为感谢刘道真又以牛、酒前往拜访。就此例,书中言道:“老妪之子进以牛、酒,是因为刘宝的地位变了,礼需与人相称。”(摘自《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第七十页)。《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共叔段对城墙的扩建便引起庄公臣下的极大不满,也是最后庄公伐京逐共叔段的原因之一。而就乘车而言,大约汉代时,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六匹马拉的车。连天子的马也有专称——“路马”。其次,古代的达官贵人也要乘车。晏子有云:“有车之家,是一国之权臣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再者还有一例,颜渊死后,颜路希望孔子能够用他的车为颜渊做外棺,孔子对于自己如此宠爱的弟子都没有同意这样的请求。不是因为孔子舍不得私人财产(马厩失火时,孔子问人而不问马也可得见孔子不是重利之人),而是因为孔子身为鲁国大夫必须乘车出行。这是孔子对于礼制文化严格遵守的体现。车不仅是对身份地位的一种彰显,而且是等级制度的一部分。齐晋鞌之战中,王孙满因秦师超乘而批之轻而无礼。这就是书中说的“超乘”的礼节。在浓厚的等级色彩之下,礼仪之邦自然摆脱不了对人的个性的束缚这一缺点。卫国内乱中,子路因停下来结被砍断了的系冠的缨而被对方杀死。其中就是“君子死,冠不免”的迂腐思想的作祟。臧对鹬冠好之成癖,但他的冠带因不合乎法度而遭到郑伯的厌恶,从而被杀。却还因此被扣上“服之不衷”的罪名,实在是对人个性的残忍抹杀。而封建时期对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要求更是对女性独立与自由的无情剥夺。然而礼制文化也不是仅有弊端,否则也有负“礼仪之邦”的美誉。“礼”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对他人的尊重,是中华民族文化涵养的体现。“头上戴着胄,见到尊者、长者就要摘掉” (摘自《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第十页),表现出了一种尊卑有序的礼仪文化。对于客人的饮食招待,古人总是尽心为之。子路遇隐者,隐者“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陶侃家贫,陶侃的母亲卖发“设精食”以招待陶侃的朋友及其家仆。可谓着实做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此可见,“礼”对于古人的文化观念和生活的影响非同一般。二社会百态古代的衣、食、住、行无不反映着社会生活的现时状态和发展变迁。一方面,我深深体会到不同阶级的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我也对古代社会的不断进步颇有感受。冠是贵族的常服,其制作也十分考究,质料要求以及上面的装饰品更是讲求精致,因为它们标志着他们的身份地位,也彰显着他们的财富。但非贵族中人是不戴冠的,只用“幘”。麻因为可以充饥而列入谷类。《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苔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之。” 贫苦人与富贵人的饮食有相当不同。贫苦人认为味道还可以的东西,富贵人却难以下咽。《汉书•董仲舒传》中毫不讳饰地写道:“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小雅•黄鸟》:“交交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后汉•五行志》:“……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 农民因无粮而饥肠辘辘地哀求于黄鸟,而桓帝的宫室极尽了奢华富丽,粮食堆积如山。虽然两句诗不是同一时代所作,却反映了古代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强烈展现了封建社会激烈的阶级矛盾对立。《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则展现的又是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另一面。随着中原地区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古人逐渐摆脱了野蛮之风和落后的面貌,在衣饰上更加讲究齐整。饮食上,富贵之家逐渐以菜蔬为配料。“蔬菜在副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这不但反映着菜圃技术的提高,而且也与烹饪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相适应。” (摘自《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第六十七页)。现代烹调的主要方法在从春秋到秦汉阶段已经具备了,后来又不断改进。古代对“八珍“的烹调方法已经发展为煎、炮、腌、捣、熏烤等十分精细的做法。古代城市的发展也是引人注目的。战国时期,城市便日趋繁荣了。《史记•苏秦列传》中说齐国国都临淄“七万户”、 “车毂击,人肩磨”。到了隋唐时期,长安的规划更加统一、细致,小巷与大街纵横相连。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以后,城镇就更为繁华了。行的进步也不可忽视。《淮南子•说山训》:“见窾木浮而知为舟,见飞蓬转而知为车。”前一句是说挖空木头作为船。对于后一句,书中解释道由于飞蓬与车轮的性质相差太远,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从飞蓬得到启发的。但这一传说突出了“轮”,可以推想,原始的车子只是借助滚动,减少物与地的摩擦力而已。可见,原始的车、船都是十分简陋的。所以交通工具的发展演进必定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看但是相对于船而言,车的发展较为迅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人力——畜力——多种用途、多种形式的过程。畜力也从骈马发展为驷马。在汉代,发展为六马。与此相应,道路设施也越来越发达完善。三与惩罚和刑罚相关古代的衣、食、住、行还与古代的惩罚、刑罚相联系着。古人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犯、异族人和平民。对于罪犯而言,古代有一种刑罚叫做“髡”,即剃去头发。所以剃去头发不戴冠也算是一种刑罚。当时的奴隶多为受了刑罚的罪人,既已剃去头发,就不需要头衣。未受过髡刑的奴隶则以青布束头,“以别于良人”。这就给奴隶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古代的肉酱叫“醢”。与之相应地,有一种酷刑也叫“醢”。《史记•殷本纪》:“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杀之,而醢九侯。”就是对“醢”的一段记载。把肉切成条状叫做“脯”。如此对人,就叫做脯刑。据说,纣王对鄂侯施以脯刑。古人一般都是“席地而坐”,但是“坐阵不席”,“狱讼不席”,“尸在堂上不席”。“三者皆忧也。故不敢以忧侍坐。”这既是以示庄严或者哀悼,也是内心忧虑的自我惩罚的表现。鲁昭公流亡到齐时,因为忧事,所以不设席。车上立盖,是有一定地位和财富的人享用的。而“去盖”就是对有罪的人的一种惩戒。《汉书•王嘉传》:“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冠不盖,随使者诣廷尉。”王嘉身为丞相,有了罪则去盖,与晏子正成对照。(摘自《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第一百五十九页)。《古代衣食住行》一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古代社会浓厚的等级色彩,也凸显了封建制度的残忍与血腥,让人赤裸地看见了封建制度中的愚昧与落后。但仍然会让人在无限黑暗与压制中里窥见一点人性对生命的敬畏,对法制的尊重,对自我心灵的审视,以及对人生追求的渴望。我对本书的全部感悟基本都在于此了。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是在飞机和地铁上翻完的。。很多都是摘录了相关的古代文章字句来说明解释,但木有相对的白话文翻译。。满眼的生僻冷门字。。读起来有点吃力无聊。。可能是本人才疏学浅吧。。随便翻翻大致扫盲下还是可以的~
  •     以诗词中的陌生词汇作为切入点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单个类别的名词讲起来是非常浅的,就是以一个词,出现在什么什么地方,什么意思来讲,没有清晰的行文线索。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其中有很多入门级的错误,比如“步摇",这让读者十分质疑作者的治学态度,很多地方语焉不详,所以花了很长时间读这本书,结果却是不甚愉快的阅读体验。
  •     猛一看以为是地摊盗版书,价格却死贵,加了一些彩图而已就卖四十多!中华书局抢钱真是不带商量的。好在内容还算上乘,衣食住行分章细述,多展现东周秦汉古人生活的相关方面,引用文献与出土实物相互对照也算直观,生僻字词还有注音和简释,省去了不少翻字典的麻烦。个人关注书中的“陈设和起居”及“车与马”章节;至于服饰,还是准备买本孙机的专著读读。
  •     怎么说呢 研究性没那么浓 适合看看玩玩
  •     随便翻翻,比较轻松的讲些古代的事情,什么石头煮谷,醴醪醇,亵衣襦裼,康庄大道怎么来的等等,记住这几点已经很不错了
  •     翻翻也蛮有趣的
  •     莫名看得好痛苦
  •     可做资料留存。读时常常会发现现代一些说法的来源,有一见如故感,比如“康庄大道”。
  •     一本有趣的书。很好玩。
  •     援引了很多先秦时期的著作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对“食”的部分特别感兴趣。
  •     学了不少,要是电子版也有图片就更好了。
  •     入門讀物。
  •     旁征博引,深入浅出。
  •     推荐:去博物馆之前必看!要是图片能再多点就更好了。缺点:引用古文的翻译太少,看起来有点累。
  •     不是学术著作,本可以生动,但读来却很乏味。在这本书里,作者的表现是:有学识,无文采。 配图只能观其概貌,无助于准确理解。 唯一引起人兴味的在末尾一段:步行,颇值得一观。
  •     这本书感觉是大方位概括性吧,关于古代衣食住行的基础性知识,看完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从前看不懂的诗句词语原来是出自于此,觉得是比教科书还要有益的基础知识,相识恨晚呀~
  •     有缺憾
  •     因为这本书被抓包也是意义重大,喷
  •     算是一本不错的工具书。
  •     个别地方也有错误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