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200句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35460790
作者:邓中好
页数:20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06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原文翻译: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实现。 深入解析: 不淡泊名利,或者说,不把世俗的小名小利看得很轻,人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就会失去正确的努力方向。情绪不稳定,忍受不住寂寞,人就不能刻苦钻研,就提不高思想境界;不能排除各种日常杂务的干扰,不能抵制眼前各种现实利益的诱惑,人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诸葛亮从小就树雄心,立壮志,胸怀天下风云。为了实现理想,他隐居茅庐,闭户潜修,提高自己,然后择机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蜀国,最终形成汉末三国鼎立格局,成就自己的大事业。诸葛亮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提炼,最后得出这个基本结论,十分深刻。毫无疑问,理想是人前进的动力。理想远大,动力就大,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的眼光、胸怀就不一样。 06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原文翻译: 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深入解析: 蜀国本来很弱小,它之所以能够抗衡吴、魏,成为汉末三国鼎立格局中的一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刘备重视道德培养,通过自己的道德力量征服人心,取得老百姓的支持。总结生活的政治的经验,他在临终前留给他儿子的遗嘱中就突出地强调道德建设。在他看来,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要从小事情具体事情做起。只要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不论大小,就绝对不能做;而只要是道德的,对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有利的,不论大小,都要去做,并努力做实做好。这是十分深刻的。首先,道德作为人们社会行为规范,要形成重大影响,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十分重要。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其次,量变引起质变。道德的发展变化也是这样。 062弗思弗虑,情则不生; 情既不生,乃为正思 李翱:“弗思弗虑,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 ——《复性书》 原文翻译 没有思没有虑,情就不会产生了;情既然不产生,那就是端正的心了。 深入解析: 李翱认为人的性是先天的,是善的,人人都一样。圣人就是完全保持了人的善的本性,所以成为圣人。而普通人就是因为他们的善的本性被某些欲望所浸染而产生情所致。如果普通人能够去掉情,恢复人的善的本性,就可以成为圣人。那么,怎样去掉情呢?他提出了“不动心”的修养方法,就是弗思弗虑,就是“心”不受外物和情欲的诱惑,永远保持“清明”的状态。要做到这样,李翱认为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什么都不想”,就是说,人的心进入一种虚静状态;第二步是连“什么都不想”也不要想,人的心完全进入一种绝对静止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情欲不再发生,“善”的本性便恢复了。达到这种状态的人就是圣人。他还认为,在这种状态中的人,不是不与外物接触,不见不闻,而是虽有见闻而不动于心;也不是没有喜怒哀乐之情,而是虽有喜怒,却如同没有喜怒一样。

前言

前言国学已经热了起来,这是一个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国学热”中又有许多虚假浮泛的成分,这也是无可置疑的。热有热的理由,虚也有虚的理由。热是因为大家需要它,虚是因为大家还不能真正了解它,所以“国学热”是应该一直热下去的,但须得是根基牢靠的热,不能还是虚热。开始时虚热没什么,但如果一直虚热,那就麻烦了,热就只会是短暂的。因此,现在是需要让“国学热”踏实下来的时候了。怎么踏实?其实很简单,只要大家认真地来学习国学,就可以了。不过学习国学本身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目前大家爱好国学,大多数还停留在从二手、甚至三手的材料来了解国学,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国学里面有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东西。但很多人也就停留在此,因为他们或者不知道如何深入下去,或者在接下来读经典的时候遭受到巨大的挫折,不得不就此止步。因此,我们现在需要一种既能让大家直接接触第一手的经典原文,同时又能很好理解它的读物。这就是这本书的写作初衷。国学的内容宏大无垠,但其核心却是有脉络可循的,这就是由个人领域的学习、修养,到公共领域的齐家、治国,再到个人境界的圆满人格、天人合一。这是一个由自己出发,经过在社会中的磨炼,最后提升、完善自己的一个过程。国学中的三教儒、释、道,无不含具了这样一个过程(当然它们各有侧重);国学中的四部经史子集,也都是这一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它们所属的阶段自有不同)。所以,这本书的次序,将按照这一顺序展开。我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将选取的经典语句展示给读者,然后对经典进行必要的注释和翻译,最后对经典予以解读。为了呈现国学的全貌,所选的内容从先秦一直选到清代,并尽可能地将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重要内容都予以收录。但为了呈现历史上国学的真面目,在选择的时候也有轻重之别,比如儒家一直是国学的主流,所以语句中儒家的分量最重。国学是需要普及的。要普及,就要求文字的通俗化。但是,过分强调通俗化,反而会让国学失掉真相。就古代社会来说,广大普通群众实际上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当然这和古代文化教育很不普及相关,但毕竟这也表明学习国学是需要一定文化程度和一定思考能力的。所以即使现在的文化教育非常普及,但要真正学习国学,还是需要一定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而且就现代社会来说,其一大病症就是过分的通俗导致了庸俗,把一切高尚的东西都弄得很低俗,这很不好。因此我在进行经典解读的时候,虽然尽可能地把文字予以了通俗化处理,但其中很多内容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思想性。这是希望能让读者真正理解国学,而不是简单地概念化、符号化地了解。尽管现在国学热了,但是社会上还是有一批文化虚无主义者,大谈国学的意识形态化、国学的无现代意义等。这其实都是殖民主义思维的后遗症。对他们最好的回应,就是让国学对我们的生活发生作用,也就是让人们亲眼看到:国学有用。为此,我的解读将在阐释经典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它们的现代意义,以求能对读者的现实生活有作用。不过这种解读只是我自己的理解,还很不完善。而且因为自己对国学仍只是在路上的状态,对其中很多内容思考得并不透彻、实践也很不到位,因此对有些语句现代意义的阐发也只能暂时付之阙如。如果以后能有再版的机会,我将再予以补充。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复兴虽不以文化的复兴为全部内容,却绝对以文化的复兴为其最高标志。中国的文化复兴某种程度上乃是以经典意义与社会运作和生命存在之间的有机联系、积极互动为标志的。这种联系和互动既取决于经典的神圣性,也取决于将此基本价值落实为有效应对现实方案的现实努力。孔子总结三王之道提炼出“仁”的价值理想;董仲舒根据这一价值理想对《春秋》重新阐释,为秦之“纯任霸道”向汉之“霸王道杂之”的历史转变提供了解决方案;朱熹则为确保所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代“祖制”的有效实施,提出了以心性修养为致思重点的理学体系。正是从这样一种“道由人弘”的思路出发,我们现代人应当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自觉和勇气,将国学的基本精神与自己生活和生命中的真实问题结合起来,形成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国学论述、国学生活。如果我的这本书能在这方面,对读者诸君有所启发的话,那么就算是有意义的了。

内容概要

陈明,中国新儒家领军人物,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儒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的领域是中国思想史,比较关注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当代意义,著有《儒学的文化历史功能》、《文化儒学》、《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2001年对谈录》等等。1994年创办《原道》辑刊并任主编。邓中好,哲学博士,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长期从事理论工作,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出版专著:《瞿秋白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论纲》、《和平外交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论》等多种图书;校点出版古籍《南海康先生口说》;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有多种论著获国家级奖项。

书籍目录

前言1 国学的基础 学习——为何以及如何学习 001学而时习之002 00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003 003食无求饱004 004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005 005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006 006反身而诚,乐莫大焉007 00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008 008格物致知009 009博学之,审问之010 010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011 01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012 01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013 013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014 014知不知,尚矣015 015人皆可以为圣人016 016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017 017天下之物,莫不有理018 018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019 019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020 020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021 02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022 022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023 023博学于文,行己有耻024 02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025 025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026 026体用一致027 027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028 028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029 02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030 030唯读书可变化气质031 国学的功夫 修身——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0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34 03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035 0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036 034小不忍则乱大谋037 0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038 03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039 037笃信好学,守死善道040 038吾日三省吾身041 03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042 040我善养吾浩然之气043 041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044 042君子必慎其独也045 04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046 044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047 045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048 046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049 04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050 048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051 049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052 05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053 051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054 052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055 053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056 054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057 055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058 056知其愚者,非大愚也059 057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060 058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061 059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062 06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063 06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064 062弗思弗虑,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065 063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066 064无欲则静虚动直067 065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068 066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069 067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070 06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071 069养生之法约有五事072 070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073 071天理存,则人欲亡074 072心主于身,其所以为体者,性也075 073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076 07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077 075性也者,岂一受成型,不受损益也哉?078 国学的小用 齐家——怎样对待家庭和朋友 076今之孝者,是谓能养080 07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081 07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082 07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083 08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084 081听其言而观其行085 08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086 08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087 084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088 085一家仁,一国兴仁089 086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090 087积善之家,必有余庆091 088骄、奢、淫、佚,所自邪也092 089人能群,彼不能群也093 090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094 091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095 092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096 093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097 094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098 095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099 096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100 097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101 国学的大用 治国——怎样服务社会和治理国家 098礼之用,和为贵104 099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05 100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106 10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07 10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08 103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109 104忧民之忧着,民亦忧其忧110 10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11 106人无礼,则不生112 10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113 108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14 109无偏无党,王道荡荡115 110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116 111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117 112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118 113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119 114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120 115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121 116循名而责实122 117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123 118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124 11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25 120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126 121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127 122治大国若烹小鲜128 123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129 124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130 125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131 126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132 127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133 128生民之本,足食为先134 12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35 130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136 131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137 132势者事之所因,事者势之所就138 133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139 134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国学的理想141 国学的理想 人格——什么是完满的人 135三十而立142 13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43 13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44 13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45 13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46 140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147 141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8 142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149 14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50 144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51 14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52 146莫非命也,顺受其正153 14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154 148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55 149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156 150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57 151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158 152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159 153道乃久,没身不殆160 15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61 155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162 156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163 157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164 158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165 159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166 160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167 16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68 162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169 163夫仁义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170 164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171 165出淤泥而不染172 16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73 16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174 168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175 169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176 170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177 国学的终极 境界——人人都可实现的“天人合一” 171尽心知性知天180 172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81 173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182 174乾道变化,各正性命183 175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184 176复,其见天地之心乎185 177一阴一阳之谓道186 178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87 179天行有常188 180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189 181致虚极,守静笃190 18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91 183物无非彼,物无非是192 184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193 185天地有大美194 186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195 187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196 188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197 189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198 190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199 191天与人交相胜200 192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201 193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202 194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203 195在天为命,在义为理204 196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205 197心即理206 198天人之蕴,一气而已207 199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208 200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209

编辑推荐

《国学经典200句》编辑推荐:学习国学是一种自我修炼。老祖宗的圣贤经典,是当下虚浮社会中全新自我的强大武器。著名“新儒家”代表陈明先生重新梳理学习国学脉络,搭建最简明、最直接的修炼阶梯。

作者简介

《国学经典200句》由陈明、邓中好所著,是中国当今著名的“新儒家”代表陈明先生精选了中国历代200句国学经典语录,潜心写就的一部著作。《国学经典200句》共分国学的基础、国学的功夫、国学的小用、国学的大用、国学的理想、国学的终极六章,循序渐进地梳理出学习国学的脉络,是为当今宝贵精神食粮。


 国学经典200句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解读好,唯一一点不好的是没有拼音,有些字要查一下字典
  •     还不错吧,算是蛮有诚意的文化快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