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传

出版日期:2016-4-19
ISBN:9787510455456
作者:问菲
页数:248页

内容概要

王菲,笔名问菲,资深撰稿人。文学功底深厚,眼光独到,文笔极佳,擅长职场生存、历史传记类书籍的撰写。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顽劣少年
王小波从小就喜欢闭目思考,大有一种特立独行与外界隔绝开来的状态。他脸上常常显露出呆呆的表情,母亲怜爱地称他为“傻波子”。如果你因此就认为小波傻,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当年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顽劣少年。“据说我爸用劲大的时候他两脚都能离地。”哥哥王小平这样形容王小波,并且调侃说,父亲王方名接触王小波身体的主要方式就是用手拎耳朵。
世间再无王小波
革命青年
王家小四
迎来曙光
偷书读
第二章 去云南
生在特殊时代的人们拥有特殊的命运。1966年,“文革”开始了。1968年,16岁的王小波不顾亲友的反对,毅然踏上了去云南的列车,成了一名插队知青。这是王小波第一次离开家,是王小波第一次尝试写作的年纪,是王小波并不算漫长的人生中的第一段重要经历。
“文革”开始
顽童时代的结束
坚定地要去云南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第三章 那个特殊的年代
王小波在云南待得并不久,很快,他回到了北京。后来,他又短暂插队去了山东,还在那里当了一段时间的民办教师。在这之后,王小波开始了他的工人生涯。
回京
“失败”的插队
去山东
第一次教师生涯
第四章 终于可以上学了
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是大学教授。“文革”时期,父亲的这个身份给王小波一家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在“文革”结束之后,王小波却因之收获了甜蜜的果实。1977年,高考恢复了,这对于王小波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当别人都在“闹革命”的时候,王小波从未放弃过学习,而父母就是他最好的老师。1978年,26岁的王小波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开启了他的高校生涯。
可笑的城市
革命时期的爱情
萧伯纳与“郭鲁茅巴”
进入大学
最熟悉的校园
第五章 特立独行的爱情
王小波与李银河是中国文坛继钱钟书与杨绛之后的又一对神仙眷侣。他俩结婚是在1980年,当时的王小波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大学生。而王小波与李银河之间的爱情故事也足以称得上特立独行。
《绿毛水怪》
那些花儿
王小波的爱情观
当王小波遇见李银河
第六章 留学与游历
如果不能睁开眼睛看世界,那么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思想家。幸运的是,王小波有这样的机会。1984年,王小波进入了美国匹兹堡大学,师从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留学期间,王小波还与妻子李银河一起游历了美国与西欧,这是他人生见识的又一段快速积累时期。
难得的机遇
艰难的生活
许倬云先生
在路上
第七章 精神自由之路
改革开放之后的20年,是人们逐渐脱离体制的20年。俞敏洪脱离体制去教书,最后创办了新东方;马云脱离体制去办网站,最后创立了阿里巴巴;还有无数普通工人脱离体制,成了个体户,一小部分人成了中国第一批富起来的人。王小波也走上了这条路,但他脱离体制走的却不是致富之路,而是一条精神自由之路,他选择的职业是自由撰稿人。
回国
辞职
获奖
创作高产期
第八章 他们的世界
20多年前,同性恋是一个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群体,但这“人们”中却不包括王小波与李银河。1992年,王小波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在香港出版发行。可以说,在关注同性恋这一社会边缘群体方面,王小波与李银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先驱者。这也造就了日后王小波的葬礼上那感人至深的一幕。
被刻意忽视的群体
巨大的争议
第九章 短促的终结
没有人想到,王小波会在45岁的盛年骤然离世。这正是王小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给所有喜爱他的文字的人,也给中国文学界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一声惨叫
身后事
轰动
第十章 中国的卡夫卡
在中国的“70后”“80后”的心中,王小波是一面旗帜,是王小波的文字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同样也是王小波,让他们拥有了自由的思想。从这一点来看,王小波是真真正正地影响了一代人的。再加上他的创作风格和个人经历与卡夫卡颇有相似之处,所以称他为“中国的卡夫卡”并不过分。或许,王小波在世界文坛的地位无法与卡夫卡相提并论,但在中国读者的眼中,王小波永远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
门下走狗
文坛的忽视
历史不会忘记
后记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王小波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为自由撰稿人,他犀利的杂文令报社和杂志社的编辑们如获至宝,他挚爱的小说却难以获得发表,这道无形的枷锁王小波一生都没能完全冲破。又有谁想到,在他去世以后,他的所有作品,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和书信都被一版再版,热销至今。
本书以王小波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他在文学、思想、精神世界方面的惊人天赋和才华横向铺展,并着重描写了他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李银河的爱情,是一本详尽客观的王小波的传记,也是一个关于天赋与自由的故事。


 王小波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这一位在大家的心目中基本上等于唐吉柯德—谁都知道他一些不甚如意的八卦故事,可是,除了有点人生阅历的文艺青年,可能还少有人完整而认真的读完那些看似飞扬神气、实则满满书写着他人生的故事。而作者问菲用流畅的笔力为我们还原出了一个文章外过的不那么恣意的王小波。根据不同方面八卦的知晓度,他一生基本上会被这样概括吧:在文字中遍历沧桑,字字句句尽是至情至性的流露,身上始终带着的纯真和浪漫是他敢说敢写的原因所在;他情深开通,却未能与爱人携手直至人生的尽头,共同获取真正不受干扰的自由的情感关系,每每为稻粱谋屈身;他一生都在向往特别认真的活,无奈时代的跌宕使他所做的多数选择看起来反而是连俗人都想嘲笑的“错”—如果不是北京青年们自小儿听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故事,造就骨子中接地气的一份清醒淡定和圆滑不羁,简直以为这位要愁成晏几道。他就是那样,不爱说话,被人欺负了难受了,也不吵也不闹,淡淡然的说理,可是还是有那么多人被刺激的不行,嚷着容不得他—那些被多少人打算暗搓搓编成一本家传厚黑学的话没防备就被他说出来了,而且在他说之前本来还以为这人傻的好欺负;他还说穿了那么多你想也不敢想或者一样亲身经历了但仍想不通透、还想拿来自欺欺人的事,让你气恼于害怕这辈子都在他的预言里打转;他就差直说你的心理疾病已经变异了,可是看着他和他文字的反差,心里嘀咕着其实他是要说你变态了,仔细想想••••••不,不敢想。好吧,看了他的文字,才发现自己这些年比韩剧里的“小公举”们无脑矫情了不是一点半点,虽然明知说破无毒,心里也还是泛起百般的苦辣酸甜。人生的起伏被设置的这般蜿蜒,而让他没有成为另一名婉约词行吟者的,正是他那颗始终坚持求索、过于明白的心,让他选择书写、认定不得不说的则是清扬外表下一腔的悲天悯人。而暮夜里的一声惨然叫号,彻底中止了这位天才继续成长的年轮。被称为“中国卡夫卡”定然也难消除他未能尽展才华的遗恨。余光中先生被称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而王小波则是生活里无界不观、无处不好奇追寻的苦修行者,是位永远闪耀着天才之光的星辰。
  •     提到王小波,必然提到他的《黄金时代》,他自己说,黄金时代是他的宠儿。这本书非非常有趣,在地铁上、班车上、等人的时候,任何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抓起来读。旨趣非凡,足够打发三五分钟无聊的时光。但是如果你没有一点儒释道的底子,没有一点西方哲学的耳旁风,或者没有读过很多很多书,或者对自己正在生活的日子没有非常深入的思考,这本书与你的缘分,也就是一本快速消费的书而已,绝对没有办法成为你的人生之书。世界上既有我们所有人都喜欢的真善美,也有怎么样都不能回避的假恶丑。这就是世界。甚至可以说,真善美和假恶丑原本就是一,而不是二。王小波是这样看待人生的。明白了摧残无所不在,真实的快乐才会切实地产生。幽默,从这个意义上,正是穿透了生命与生具来的荒诞,轻轻触摸到了宇宙的真实。生命是一场游戏,苦与乐都是游戏环节。看透它,才能接受它,才能玩它,而不是被它玩。我喜欢王小波的这个哲学观。比我所理解的佛学教义要坚强和勇敢的多。在生活的反复虐待和强奸中,参透这一场把戏的真谛。这是有趣的王小波,这是跨越时代,直抵生存本质的王小波。而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 他的文字戏谑而且不羁。他不回避性,他是勇敢的。他的某些文字大概可以做一些不良少年的性唤起物。但就是这样的“广场文学”描绘出了纯美的爱情,他的文字里可以看见罗素和卡尔维诺的身影。但是很少人真正谈论他的文体、他的语言、他非凡的写作技巧和他的思辨。记得李银河好像说过,如果中国有一个人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个人应该是王小波。这话是真是假不重要。如果他还活着,为什么不能呢。
  •     永远的王小波每年的4月11日,一个叫“王小波”的名字会被很多人铭记与纪念。虽然,他早已离开人世,可是,他的自由思想、特立独行,同他留下的作品一样影响着很多人。他短暂的生命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迹,似乎,他从没有离开过。和海子一样,他也是死后声名远扬。生前,他并没有进入主流文学层,没有被认可,死后,他的作品也受到过质疑,可是,他作品中所散出来的思想、情感依旧充满魅力,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喜欢。王小波不喜欢被约束、崇尚自由,一生也在追求自由。因此,他并不要求你一定要喜欢他,喜欢他的文字,喜不喜欢,对他来说无所谓。因为,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否则,就不是王小波了。很多人了解王小波是读了他的作品。可是,要真正了解一个完整,不被神话的王小波,认识这个人,还得走出文字之外,了解他的生平故事。读一读问菲 《王小波传》(新世界出版社)应当是个不错的选择。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真实地记录了王小波短暂而又饱满的一生。内容涉及成长、人生、爱情,文学,从多个角度来让我们认识不一样的王小波。他曾经是顽劣少年,从小就喜欢.独立思考,常常一直在呆呆地想什么,仿佛在寻找这世界的趣味。或许,他骨子里就有探索的天生气质。他向往自由,喜欢挑战自己,因此,在16岁时,就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踏上去云南的列车,成为一名插队的知青。要知道,当时的选择,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的,他知道放弃北京的户口,意味着什么,但是,他坚定自己的选择。他宁愿选择去远方,也不愿陷入“小市民”的气息中。可以说,他是活在自己认为的世界里。“失败”的插队生活,让他体会到了梦想与现实碰撞的残酷,更让他反思与觉醒。当然,知青的生活经历也为他今后的文字创作奠定了丰富的素材来源。生活的无聊,让他让内心寄托于写作中去。并且,他的写作风格是不喜欢写主流的东西,他永远以一副边缘人的理智去面对生活。王小波很特别,他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懒散邋遢,根本不愿意向主流靠拢,也不愿意刻意去改变,依旧我行我素。难怪有人评价他是中国的“卡夫卡”。他不会在意周围人的眼光,他追求自由与尊严。保持自我,不被世俗打扰的个性成就了王小波的与众不同。王小波对于爱情也有别于常人。他在给恋人李银河的信中写道:“爱了就是爱了,不爱就是不爱,不用委屈求全,也不用束缚自己和别人,才是最美的爱情。”这份对待爱情的真挚与洒脱让人印象深刻。在王小波的追悼会上,有一群特殊的人士,他们是同性恋者。他们说:“小波先生是好人,他把我们当人。”正是,王小波在生前做同性恋调查时,用尊重与理解得到了这些人的认可,才会出现送别的一幕。王小波永远地走了,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那灿烂的笑容,他作品中散出的持久生命力。纵使时光荏苒,他也一定会活在喜欢他的人心中。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写的内容,都可以从王小波的书中获得,无非是略加完善了一些,内容不太深刻。没有读到想读的东西,读完没有收获的感觉。
  •     智慧,性爱,趣味
  •     比较零散的记述了王小波的生平。
  •     了解了作者才能看懂他的作品
  •     这个作者七拼八凑,写的乱七八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