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无泪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44737531
作者:李伟
页数:232页

章节摘录

邵力子先生二三事    20世纪60年代,邵力子偕夫人傅学文南来。我与邵夫人有乡谊(同为江苏宜兴)且是晚辈,曾往访两老于南京旅次,这就有了亲聆邵先生謦敦的机会。    记得两老下榻之地是南京有名的AB大楼(今华东饭店),因先生尊贵的身份,门禁盘查甚严,我等待颇久才能人见。    邵先生我是先闻其名,后见其人。邵力子先生,原名闻泰,字仲辉,1882年出生在浙江绍兴陶堰乡邵家楼。早年在私塾攻读,21岁(1903年)考中举人,后两年在震旦公学、复旦公学求学。他是新闻界前辈。1907年负笈日本学新闻,加入同盟会。归国后与叶楚伧等共办《民国日报》,任主笔10年,名副刊《觉悟》也是他主持,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曾记得我登报坛不久,一位老报人就和我讲到邵先生在“西安事变”时的惊险故事。其时蒋介石与张学良的矛盾已激化,张学良与杨虎城正酝酿对蒋进行“兵谏”,正进行着准备工作,起事日期尚未确定。邵力子是陕西省主席,杨虎城与邵力子,一个是驻军首脑(杨),一个是封疆大吏(邵),一文一武之间关系不错。事变前四天,即12月8日,杨虎城和邵作了一试探性的谈话。杨问邵对当前时局的看法,邵的回答,使杨惊心动魄。邵说:“我担心可能发生类似日本的‘二二六事变’的事情。”杨大吃一惊,夹在手指中的香烟随之落地。杨虎城想,难道自己和张的密谋暴露了,可自问安排很周密,连中共也不知道(中共是12月13日接到刘鼎电报才知道,事变已在12日发生),应该不会有问题。然而邵力子当时也看到了杨的色变,但并未作他想。这边杨心中忐忑不安。第二天发生了一个小误会,杨虎城错认为东北军已先动手,命令他的警卫营,把中央要员在里面看戏的剧院团团包围,连张学良也在内。幸误会立即消除,杨自己也去看戏以补救。散场后,要员们还认为西北军警戒有方,纷纷夸赞。至于邵力子事先是否知道张、杨将要“兵谏”?其实并不知道。他只是察觉东北军的下层不满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张学良对部下的统驭又不可靠,随时都会闹出事来。邵是无心插柳,却几乎把杨虎城吓坏。这一故事使我对邵先生留了极深的印象。    1949年前,借赴南京采访新闻之便,我曾在公众场合几度见过邵先生,但从未近距离接触。这次来到邵先生尊前,第一印象是:他个子不高,已满头银发,剪得很短,面带笑容,走路慢腾腾的,衣着非常朴素,言谈幽默,真是长者风范。    两老同时接待我。面对邵先生,开初我有些拘谨,谈开后也就放松了。话题也极广泛。    当时人口问题已很严重,但计划生育推行不力,邵先生引以为忧。他早于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邵先生谈起,他曾听人说,吞食蝌蚪可以避孕,他曾在某次人代会的发言中介绍过。这个偏方是否有效需要验证,但邵先生关心计划生育,却不能不说是有先见之明。后来曹聚仁的四弟曹艺也说到这事。曹聚仁是名报人,当年他从杭州浙江一师毕业,到上海谋生,一时间无立足之地。后经邵力子援手,终在上海立足,当上教授,跻身报坛。曹聚仁因而师事邵力子,两家有通家之好。当邵力子听到曹聚仁的四弟曹艺因子女众多为累,就要曹聚仁转告曹艺妻,让她食蝌蚪以避孕。哪知她见到蝌蚪就好恶心,没有试验,后来有了十一个孩子。曹艺妻后来谈及此事大有悔意。    邵先生为人正直,对人对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傅先生谈到这样几件事。    每逢“十一”国庆,通常在街头悬挂“庆祝国庆”的四字横幅。邵先生认为“国庆”就已有庆祝的意思,再加上“庆祝”两字显然重复了。后来邵先生的意见被接受,街头的横幅改为“国庆”。    另一件事是,党员在成为正式党员前,有一个“候补期”,通常称为“候补党员”。邵先生认为这是用词不当。因为事实上并不是缺了一个,候补就上一个,候补期是一个考察期,考察合格,到时就成为正式党员,应该叫“预备党员”,“候补期”改为“预备期”。    邵先生对事常独立思考,考虑每一件事的利弊。北京市曾计划在西单盖一个大百货店,那店的面积将要超过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几倍。邵力子知道此事后觉得不妥,认为这会造成交通拥挤,建议不如用这资金建十个中型百货公司分布在十个地方。他的意见通过有关渠道反映到北京市委。北京市委接受他的意见,取消盖大型百货店的计划。    我问傅先生:“邵先生这样的性格,为什么在多次运动中能安然无事呢?”    傅先生笑着回答:“你问得有道理。其实并没有什么奥秘,因为他是1949年开国前的国共和谈代表,和谈破裂他又是自愿留在北平的。再由于他在国共谈判中的贡献,毛主席称他为‘和平老人’,所以他是中共中央的保护对象。还有,邵先生为人低调,深居简出,不惹人注意。”    “不过,‘反右’那阵子也有人提出邵力子是个大‘右派’,应该把他划为‘右派’。邵先生的许多部下当了‘右派’,纷纷向他诉苦诉冤。邵先生对他们说:‘如果不是中央保护我,我也是大“右派”。’这些部属成了‘右派’,生活困难,邵先生给他们帮助,每月寄10元20元不等,因为人数多,要寄掉工资的一半。”傅先生又说。    那天,我向傅先生问到邵先生一件生活趣事。这是我从曹聚仁的文章中知道的。曹说,邵先生早年在上海《民国日报》任夜勤。他的睡眠分段应付,随时随地可以呼呼入睡,却也可以随时醒来工作。有时他在会场上入睡,有人就贴过他的大字报。曹聚仁为他的恩师辩说:“依我所知,他这么大的年纪,要参加那么多的会议,精神本来不济,就因为他能随时随地入睡,才有足够的精神来应付工作的。”傅先生证实有这样的事,她说曹聚仁说得对。    邵力子先生逝世于1967年12月25日,享年86岁。    邵先生在垂暮之年,也遭遇“文革”祸殃,红卫兵要揪斗邵力子,被有关人员劝阻。红卫兵又提出条件,一定要邵力子本人到场。邵先生来了,有关人员要红卫兵搬张椅子让他坐在台前,面向台下。那次批斗的是另外一个人。批斗开始,红卫兵挥舞宽皮带抽打这人,要在场的人都鼓掌。邵先生面无表情,自始至终不鼓掌。红卫兵喊:“邵老头,你为什么不鼓掌?”他侧着头问:“你讲什么呀?”红卫兵又讲了一遍,他佯作应付,鼓掌几下。    “文革”中有人到邵府“外调”(即外单位来人调查)。“外调”人员认为邵先生没有老实提供情况,拿出小红书(毛泽东语言摘录),读了几段语录,邵先生不为所动,镇静自若地说:“我从来没有在毛主席语录中看见有这么一句,就是‘老年人不准忘记’。”    邵先生在“文革”中的事是我后来听到的。    P9-13

前言

收进本书的十七篇文章,属传记文学类,写些消逝人物的旧情往事。当年的新闻记者,于今只写旧闻。    “白头宫女话天宝。”记得名报人徐铸成说过:“老记者如老而不记(写),就只是老者了。”笔者不甘仅做老者,因而不顾两眼昏花,仍敲击键盘,把记忆中残存的东西,把过去的亲身经历、印象深刻的见闻都写出来,也如铸老所说:“像摆旧货摊一样,把破镜子、断木梳都倾箱倒箧翻出来,让有心的顾客来挑选,看有什么还可利用,还可回炉的。”诚哉斯言!我正是按铸老所言,写这些或许可作史料的文章。只要一息尚存,仍会写下去。    本书共分四辑:政海秘辛、将军无泪、谍变寻踪、奇闻一束。    虽说本书副题为“现代武人风云秘史”,因而侧重军人,然也涉及少数政坛要人,如蒋介石、邵力子、许闻天。其实蒋介石也属武人。    第一辑“政海秘辛”,四篇文章都是亲身经历,系亲见亲闻。    有人说得好,渐行渐远的历史,有时会因某种机缘的作用,将曾被长期遗忘或深藏记忆中的人和事,重新显现。    那是2007年的夏天,经南京晓庄学院邵健教授之介绍,我于南京某茶社邂逅山东冯克力先生。冯先生是位资深编辑,主持《老照片》月刊。闲谈中,我谈起当年的记者生涯,说到当年接触的政要,曾随蒋介石游太湖的经历忽从记忆深处冒出。这立刻引起冯先生注意,要我成稿后寄给他。盛情难却,《随蒋介石游太湖》发表于《温故》。这段旧闻此前从未有人说过,收入本书第一辑。    记忆的闸门就此打开,往事一一浮现,《三遇许闻天》接着问世(仍发于《温故》)。记忆这东西,说来微妙,你不去思索它便永远尘封最终也就消失;而经常思索,就能像泉水汩汩流出。我在执笔写许闻天时,当年情景历历如绘,特别是我和许老第三次相遇于船舱中,彼此心领神会、互相默契,写至此禁不住笑出声来。许老逃出立法院后,一度被认为失踪。想来我写这一段可补史料的不足。    第二辑“将军无泪”,收入七篇文章,写的都是军人和战争。《不认输的“战俘”》《黄百韬战死之谜》《魂断淮海》等三篇着重写淮海战役中的时运兴衰,以及国民党军队中高级将领个人的性格和特征,如邱清泉的飞扬跋扈,黄维的孤傲。说来我本和军人无缘,采访生涯中极少采访过军人。能写黄百韬战死之谜,缘于我有位堂兄是黄手下的电台台长,他目睹了黄百韬身陷重围后的悲观失望以至最终自杀的经过。经他口述,我笔录将此事记录下来,曾发表于《民国春秋》,多家报刊转载。    曹艺将军既是我的尊长又是忘年交,1942年曾亲赴印缅抗战,任中国驻印军辎汽六团少将团长。为此他与反攻缅北的抗日名将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及新三十八师师长李鸿多所往还。本书中的《飞鸿人罗网》与孙立人遭软禁始末均由曹将军口述并提供文字史料,不啻为我亲见亲闻。李、孙两篇相互关联,是蒋介石手下将领命运多舛的见证。    第三辑“谍变寻踪”,收入三篇文章,均有一定的史料和思想价值。    世事多歧,常有偶然。军统鬼门关,非死不能出。葛明达却活着出了军统。欲知此中真相,可看《军统百日生死劫》。    另两篇,一写韩国将军李范爽与我国军民并肩抗日并浴血复国的经过;另一写军统头子毛森,曾杀害无数革命烈士,晚年回国探亲,圆了思乡梦。从这两篇可以看到历史潮流中的不同人的沉浮。    第四辑“奇闻一束”名副其实,所收三篇文章,都属使人“啼笑皆非”“令人绝倒”之事。    战犯本非美名,本人人避之不及,可大千世界光怪陆离,竟有人冒充战犯,自愿失去自由,为得一啖饭之所,真使人悲喜莫名。    俄罗斯文学大师果戈理有《钦差大臣》之作,讽刺官吏既贪且愚的丑态。《“调查网”与假钦差》有异曲同工之妙。官吏平日作威作福,俨然不可侵犯,实质外强中干。于是宵小之徒,乘虚而入,抓其软肋,捞得财色,扬长而去。迨真相显露,受骗官吏噤不敢言,实罪有应得。    真是特殊的年代,有特殊的史传。    以上是笔者对本书部分内容的介绍。只是一斑,难见全豹。敬待读者读竞全书的批评与指教!    是为序。    李  伟    2010年10月1日于南京,是年85岁

后记

收进本书的十七篇文章,都是近年所写,有些曾在刊物发表过,大部分是新写。这些文章写的都是旧情往事,又多是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在20世纪的国共大角逐中,失败的一方是国民党,最后败退台湾。探究败因也有所来自,自身的腐败该是主因。    应该有所说明的是,我并非国民党的遗老。当年先是学生,踏入社会又当了一名记者,几年后大陆就解放了,与国民党暨国民政府不仅没有半点瓜葛,且对那时的国民党还颇为痛恨,当日寸\、只盼望着漫漫长夜早日结束,光明早日到来。    几十年过去了,自己也从青年走向耄耋之年。国门开启后,港台与海外的资讯如潮涌入,帮助自己思考,作持平之论。奉献给读者的这些篇章就是思考之作。    有一位友人对我说:“你写的多是别人的事,什么时候该写自己了。”我的回答是:“‘六朝旧事随流水’,往事已矣。再说平庸如我,实乏善足述。然生当军阀纷争、日寇入侵、国共内战之动荡年代,身经目接,也并非无可写之处。只要天假以年,当勉力从事。”然而茫茫苍天,能否“假”我余年,殊不可知!只有待诸异日了。    最后,拙作得能问世,深深感谢山东的冯克力先生、台北的蔡登山先生。他们的热情鼓励,是我的最大动力。    李伟    2010年10月1日于南京    时年85岁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李伟,本名李缵绪,笔名韦木。1925 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47 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几度任首席记者与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9 年获中国作协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与奖章。著有传记文学《曹聚仁传》、《报人风骨——徐铸成传》、《神秘的无名氏》、《乱世佳人——苏青传》;纪实文学《喋血国门外》、《功败垂成》、《崩溃的王朝》、《孔二小姐外传》、《台湾第一家庭》等二十余部。另发表杂文、散文、随笔、文艺理论、传记文学约千余万字。获奖作品有:评论《特价乎?涨价乎?》获1985 年全国新闻一等奖,《曹聚仁传》获2005 年江苏紫金山文学奖,《报人风骨——徐铸成传》获2010 年南京金陵文学奖优秀作品奖。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辑 政海秘辛
随蒋介石游太湖
邵力子先生二三事
三遇许闻天
文武虽兼备,其实一书生——曹艺的传奇人生
第二辑 将军无泪
“史迪威事件”始末
不认输的“战俘”——黄维被俘前后
黄百韬战死之谜
魂断淮海——邱清泉之死
飞鸿入罗网——李鸿冤案真相
大象林旺与蓝鹰将军
中国的德赫热拉——吴化文起义过程
第三辑 谍变寻踪
光怪陆离的韩国将军——无名氏与李范奭
军统百日生死劫
毛森浮沉录
第四辑 奇闻一束
扑朔迷离的真假将军
“调查网”与假钦差
战犯所里的假战犯
后记

编辑推荐

炮火硝烟业已逝,战争史传恒长留。    《将军无泪:现代武人风云秘史》作者李伟身经目接,以独特的视角静看过往,写下现代史上一些铁血军人尘封已久的轶事与秘闻:黄百韬的惨淡战死,邱清泉的曝尸沙场,黄维的桀骜不驯,孙立人的沉冤得雪,李鸿的自投罗网,史迪威的壮志未酬…通过这些人物的吉光片羽,还原部分历史真相。    大千世界,光怪陆离;悠悠岁月,迷雾重重。让老人的智慧,引领我们透过历史,将现代武人看得更加真切!

作者简介

●谁曾深得鲁迅爱护与教诲,却最终投笔从戎、血战沙场?谁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却在台湾蒙冤入狱二十余载?谁远渡重洋助华抗日,称蒋介石为“花生米”,不肯领受抚慰勋章?
●民国记者的亲历亲闻,一位耄耋老人的历史记忆。
●现代武人风云秘史。再现民国岁月的壮阔波澜,唤醒中华民族之刚烈血性。
【内容简介】
本书属传记文学,主要讲述的是现代历史上一些消逝的政治人物和军事人物的旧情往事。全书收录十七篇文章,共分四辑:第一辑“政海秘辛”,主要讲述20世纪上半叶政坛的一些鲜闻逸事;第二辑“将军无泪”,主要讲述一些将领的秘闻以及战争场面;第三辑“谍变寻踪”,主要讲述了谍报人员幕后暗战的惊心动魄;第四辑“奇闻一束”所记皆是使人啼笑皆非、读来令人轻松之事。由于多为亲历口述,历史可信性强,还原了部分真相,为解读20世纪初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和视角。


 将军无泪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