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52010479
作者:〔美〕 彼得•索尔谢姆
页数:328页

内容概要

彼得•索尔谢姆
Peter Thorsheim
北卡罗莱那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书籍目录

致谢
第一章 煤炭、烟和历史
第二章 瘴气时代
第三章 被重新定义的污染
第四章 自然的平衡
第五章 污染与文明
第六章 退化和优生学
第七章 环境行动主义
第八章 管制污染
第九章 污染转移
第十章 来自空气的死亡
第十一章 无烟区
结 语 发明污染
注 释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英国在19世纪的霸主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丰富的煤炭储备。煤炭不仅为工厂、船只和铁路机车的引擎提供动力,还用来取暖和烹饪。随着煤炭消费量直线上升,英国城镇迎来前所未有的浓密烟雾。
人们对“污染”的理解因工业革命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前,没人意识到煤烟问题。那时人们认为,“污染”意味着动植物尸体腐烂释放出无色有毒气体,而煤烟中的碳和硫是有消毒作用的,煤烟是消毒剂而非“污染”元凶。到了19世纪晚期,人们对“污染”有了全新的认识:污染不再是来自有机体腐败,而是来自煤炭燃烧。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催生了烟雾减排的治污运动,同时开启了人类、科技与环境之关系的新思路。


 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PM2.5数值屡屡爆表,雾霾之下,身在户外须臾不敢脱下口罩。有人戏言,会不会某天,人类必须带着防毒面具生活啊?这真不是杞人忧天,如果那天到来,可能还得装备上一副能透视厚重雾霾的特制眼镜才行。在《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文化》中,彼得·索尔谢姆详细描述了1952年伦敦大雾霾的场景。烟雾不仅刺激着呼吸系统,感官简直要全体失去作用。在这场死亡人数众多的灾难中,的确有大半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但还有很大比例是能见度太低引发的事故:车祸、失足、误伤。遮天蔽日的烟雾把白昼笼罩得如同黑夜,供电显得微不足道,连室内都充满雾霾。民众猝不及防,此刻焉有科幻小说里全副武装的装备?何况当时,人们根本没料到诡异的天气变化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后果。影响气候的原因繁多,特殊的事件绝不应当孤立来看。事实上,工业革命以来,煤、烟一直伴随着发展的进程,一些人甚至声称“英国的工业和帝国优势更多源于煤炭,而非努力工作和可靠的政府。”尽管此前,对煤烟污染的认识迫使人们开始反思环境保护问题,但对于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来说,实践起来阻力颇大。分析污染物质的组成、搜集烟雾影响的数据、开发清洁可替代的能源、立法约束污染排放,都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索尔谢姆知道,历史的研究只是一个环节,还要从文化层面寻找根源:“态度、思想意识、感性认识同样重要,它们导致了这些污染物的产生,构成了人们对污染物影响的理解。”因此《发明污染》不光讲述空气污染的历史,更关注人们主观的转变。在瘴气时代,人们认为诸如生物腐烂、排泄的气味等自然进程发出的气味是不洁净空气的根源,试图以煤烟燃烧的气味遮掩净化,殊不知,吸入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才对健康更有害。当煤烟把衣物都染成灰黑色、建筑物变得灰蒙蒙时,人们寻找去除颗粒物的办法,却嗤笑酸雨会破坏建筑的说法。又或者,某段时期人们疯狂投身烟气缭绕的工厂,为工业化的繁荣自豪,数十年后又唾弃不止,视其为“社会混乱、环境失衡、经济衰落、生物退化”的征兆。改善污染的最大阻力同样来源于人们的主观,利益冲突首当其冲:煤矿主想要售出更多的煤、工厂主需要用煤带动生产、千家万户需要廉价的燃煤而非清洁但昂贵的新能源。倘非伦敦大雾霾这样重大的事件醍醐灌顶,净化空气的诉求恐怕还会囿于主观一拖再拖。但反观历史,即使在烟雾污染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年代,还是不乏有识之士表现出超前的忧心,他们就像在大雾霾中戴上了特制眼镜的人,雾里看花,率先发现了问题所在。有些灾难原本是可能预防的。在生命面前,阻滞变革的因素显得微不足道,然而人们还是心存侥幸不肯让步,要待事后方才痛心疾首。难道我们非得向未来借一副特制的眼镜才能拨开雾霾吗?科学早赐予我们一双慧眼,如何取舍但凭我们的内心。——乙未年读到彼得·索尔谢姆《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文化》
  •     认知改变环境人类在认知态度上的差别真是很大。在面对一些以前未见过或者完全陌生的事物时,有一些人会坦诚地去面对,去发现,最终将陌生变成熟悉,让未见成为常态;而有些人则排斥这种未知,拒绝这种陌生,于是他们逐渐地落后于社会,活在他们认为的一个小圈子之中;还有些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赋予这种未知的东西一种神力,并利用未知来宣扬自己的某种观点;更多的人则左右摇摆,听从别人的认知而不愿自省。例如原始社会时期,处于对雷电的无知,人们认为那是来自圣灵的某种征兆。再例如清朝末期,西方的工业器械进入中国,却被当权的官员称为不祥之物。认知能力的形成,则是人类文明发轫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对某种事物有了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去接近它、利用它并且让它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从自然界的一员进化为自然界的统治者,人类文明进化的曲折和艰辛广为人知,这中间当然有幸运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人类愿意不断尝试和改进的认知态度。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类似的笑话越来越少,但只要文明稍微回头一看,都能看到我们以前的一些认知上的误差(有时候是误区);这种情形就像我们上初中时,看到自己小学作业中存在那些错题是多么不可思议一样。在不久之前的日不落帝国首都伦敦,也曾经出现过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因为这种偏差,当时的人们在不停地制造污染,所以有些人称当时叫“发明污染”。我试着想发点牢骚,因为雾霾如今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的痛。而在雾霾出现端倪的时期,那时候还有个概念叫PM2.5,刚提出来这个概念时很多人都不以为然,这种可入肺的颗粒物越来越多,硬生生地在天气状况中抢得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时候才慢慢有人重视起来,真正去认识他、了解它。认知的过程还是存在很多的偏差,以至于到如今,雾霾天仍成为中国北部冬天的一种经常性天气。从雾都伦敦到雾霾中国,中间间隔的是煤炭工业文明和石油工业文明的两个时代,如今的伦敦已经去除了雾都的称号,而生活在中国的我们则希望生态环境能尽快地得到改善,让雾霾成为我们认知中的历史。2016-1-20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挺好看的环境史
  •     追溯了人类认为的污染的源头,最终认定雾霾是污染不是驱逐瘴气的好帮手人类所经历的过程。非常长见识。语言也非常诙谐易懂。纸张很俭省,略粗糙略发黄,胜在书的价格很公道很合理。非常亲民的书。
  •     主要观点挺认同,文献之多真是吓到我了,但内容又很亲民不艰涩。吐槽纸张太差了,翻得手很干
  •     为何不标明是以英国为案例呈现的研究结果呢?视角很有趣,文献堆积略多。
  •     有些枯燥无味,但实际上耐人寻味
  •     污染是一种社会概念,但这一概念指示的东西却的确是非常真实的。要应对污染,我们不仅必须理解污染的化学性质和效果,还必须了解让污染得以存在的人的态度、意识形态和观念。
  •     讀起來特別有感覺.估計北方的朋友更加能理解...原來「污染是一種社會概念」,而應對污染則須「了解讓污染得以存在的人的態度、意識形態和觀念。」
  •     历史学家的叙事功底,能抓住主要线索。赞。
  •     11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