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807696834
作者:[英]斯蒂文•朗西曼(Steven Runciman)
页数:282页

内容概要

作者:斯蒂文• 朗西曼(Sir James Cochran Stevenson Runciman CH,1903-2000),英国著名拜占庭史、中世纪史专家。他出生于贵族世家,精通多种语言(英语、拉丁语、希腊语、俄语、保加利亚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亚美尼亚语、 叙利亚语、希伯来语、格鲁吉亚语)。自剑桥三一学院毕业后,周游列国,于多所大学任教,尤其在拜占庭历史及十字军史方面颇有造诣。1965年,《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迅速成为该领域经典之作,近半世纪以来,备受推崇,至2008年,原版已重印十八次。生动谨严,繁姿庄重,并存一书。

书籍目录

序 言 /1
译 序 /3
前 言 /6
第一章 帝国迟暮 /1
第二章 奥斯曼崛起 /20
第三章 皇帝与苏丹 /43
第四章 西援之殇 /56
第五章 准备围攻 /69
第六章 围城开始 /82
第七章 金角湾失守 /96
第八章 褪色的希望 /105
第九章 拜占庭的末日 /116
第十章 君士坦丁堡陷落 /126
第十一章 战败者的命运 /136
第十二章 欧洲与征服者 /150
第十三章 幸存者 /169
附录一 关于君士坦丁堡陷落的主要参考资料 /179
附录二 征服之后的君士坦丁堡教堂 /186
译 注 /192
译者后记:论书中一处地名错误 /219
参考文献 /230
索 引 /240
————————————————————
(以上为首印与二印目录)
序 言/ v
译 序/ vii
前 言/ x
第一章 帝国迟暮/1
第二章 奥斯曼崛起/20
第三章 皇帝与苏丹/43
第四章 西援之殇/56
第五章 准备围攻/69
第六章 围城开始/82
第七章 金角湾失守/96
第八章 褪色的希望/105
第九章 拜占庭的末日/116
第十章 君士坦丁堡陷落/126
第十一章 战败者的命运/136
第十二章 欧洲与征服者/150
第十三章 幸存者/169
附录一 关于君士坦丁堡陷落的主要参考资料/179
附录二 征服之后的君士坦丁堡教堂/186
译 注/192
译者后记:论书中一处地名错误/219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通往东方的桥梁/229
参考文献/236
索 引/246
————————————————————
(以上为四印目录,微有变更。内容中读者在12.22前的指疵,幸得改正。书其他不足,敬请赐教。以后版次中,您的编校心血,将造福后来读者。)

作者简介

本书据剑桥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斯蒂文•朗西曼(Steven Runciman)所著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译出。全译本。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千年帝国的落幕,新兴伊斯兰强权的崛起,更为欧洲、近东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甚至一度被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在长达7周的战役中,双方不论民族、信仰,均表现出惊人的英雄气节与坚韧,荡气回肠,令人动容。英国历史学家斯蒂文•朗西曼196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在大量西方同类专著中,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篇幅适中,已成为此领域备受推崇的权威著作之一,累计重印达18次之多。 本次出版,从正文、附录到索引、原注,均忠实于原作。
译者马千现为高校教师,出于个人喜好,费数年之力,对原书细致考证,对译稿精心打磨。考虑到国内读者时空隔膜,译者倾注大量心血为本书加入译注,并补录最新资料;在保持语言自然生动以外,亦尽力还原了原书雅正庄重之风。国内拜占庭史权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为本书指导,并推荐作序,在此深致感谢。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教授、《卫报》(The Guardian)、《历史》(History)推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就阅读过斯蒂文•朗西曼的多本作品,其中包括这本书,作为拜占廷历史与文化的初学者,当时便深有感悟。
最深的感悟是作品具有的浪漫情调,远非学院派著作可比,不仅读起来平实无华朗朗上口,毫无学究气,而且内容易懂贯通性强,凸显学养之厚重。他的作品在国际拜占廷学界浩繁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果不是独树一帜的话,那也称得上是特立独行。相信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能够联想到这位睿智的作者,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陈志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拜占庭史专家)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又一次向我们展现了他过人的历史叙事功底,这段精彩的传奇在他雍容高雅的文笔下,显得跌宕起伏、令人唏嘘。——《历史》(History)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一位以其权威著作改变了我们对拜占庭、中世纪教会及十字军认知的历史学家。——《卫报》(The Guardian)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最近華文圈推出了兩本以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為主題的著作,加上以前南開大學教授陳志強跟鹽野七生寫的,總共就有四本可供選擇了。陳氏的那本我沒機會拜讀,而鹽野的已經寫過一篇書評,這次先介紹比較一下新的兩本好了。社會科學文獻在去年就有放出風聲,要推出Roger Crowley的《地中海三部曲》,這是以伊斯蘭土耳其跟基督歐洲在十五、十六世紀爭奪霸權的對決為背景所撰寫的專書,分別有《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海洋帝國:地中海大決戰》跟《財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權》。到目前為止,已經出了前兩本。然後差不多同時間,北京時代華文也推出了Steven Runciman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由於書名都差不多,接下來都以作者指代書)克勞利跟朗西曼都是拜占庭學的知名學者,但在撰寫這個主題上的方向顯然不同,前者把重心放在了戰爭的細膩片段,在攻堅、海戰中都花了不少筆墨去描述,很有畫面;反之,後者就放大的視角,對於交戰雙方的歷史淵源都拉的很遠,天主東正教會的交惡,穆罕默德二世父祖三代的與拜占庭的恩怨等都交代的很清楚,而戰後的影響,相關人物的下落也都有充分的介紹。就我看來,這兩本書比較接近是互相補強,取向不一,各有各的特色與優點。如果加入鹽野的版本,我個人是認為,她的寫法比較像是小說或者是故事,學術性淡薄,只是可讀性來說,其實新書的兩本也毫不遜色就是。君士坦丁堡陷落,就朗西曼所指,只是時間的問題,歐洲的經濟重心逐漸往北轉移,威尼斯都將不可避免的衰落,又如何指望早就已經如冢中枯骨的拜占庭重新再起。只是說,當它的滅亡成為事實,或許還是有許多人為之悵然,不過,也或許有人從此得益,比如說北方那個號稱第三羅馬,隨時都想接手東正教共主跟世界霸權的俄羅斯人....不管怎樣,這都是一個很有話聊的主題。一戰剛結束,鄂圖曼帝國土崩瓦解,要不是天不亡土耳其,橫空出世個凱末爾,或許希臘人早就完成它們的拜占庭夢了,不知道今天是不是不用悲慘兮兮的仰德國鼻息呢?:P但事實是,幾年前土耳其人也拍了一部〈1453〉的電影,水平是比不上好萊塢,但還可以看,只是劇情嘛,我想應該沒有希臘人願意付門票。最後要提的是,不管是克勞利還是朗西曼的書,兩位譯者都展現出了專業的水平,滿滿的譯註上可以看見其用心,無疑為這兩本書添上了更多的光彩,非常值得鼓掌。與大家分享。
  •     抽空看完了《1453》一书,原本以为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看起来会比较吃力,谁知读着相当顺利,很快就读完了。作者对于这段史实的梳理很仔细,译者的翻译读起来也非常流畅。对于我这个更为偏好思想或以史实为基础论述思想的人,不过瘾之处在于该书作者并未提及任何理论,所以给了四星而非五星。对于特定的人名、地名等专业名词我很不了解,我主要是当故事看的,呵呵。此外,在阅读中看到有几处小的问题:P108:第四行,“之上”似乎应为“身上”,“皇帝将希望寄托在威尼斯海军司令罗瑞丹身上”比“之上”要更通顺一些;P115:第一行第一个字“的”似乎应删去,“这一征兆表明”中间多了一个“的”;P127:最后一段第一句有个错别字,“使”应该为“是”,“这不过是一次孤立的夜袭”。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理解不当,但即使存在这三点小小问题,也并不影响整本书的流畅阅读。总之,我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都能饶有兴味地一口气读下去,可见这本书的写作和翻译肯定是很好的!最后,谢谢编辑老师的赠书,赠书只是给予我接触和阅读这本书的绝佳机会,与本人对该书的评价无关啊!
  •     读过世界历史的人都会知道,1453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从这一点开始,盘庚在欧洲大陆上空几乎一千年的黑暗时代过去了。从此以后,教会在欧洲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市民文化崛起。擅长做生意的市民们盘活了整个欧洲的经济生活,并且在经历了黑死病的肆虐之后兴起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欧洲的历史从此脱离了人类其他文明的发展轨道,进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快车道。而为什么选择1453年作为这样一个分水岭,就是因为在这一年的五月底,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了号称固若金汤的东正教都城——君士坦丁堡。如果读简史,总会给人以这样的错觉:好像在苏丹大军攻陷城门的那一刻起,欧洲的文明就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拐点。但是历史从来不会是这样突变的,甚至于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都不算是一件值得特别大书特书的事情。想要真正体会历史演进的道路,读者必须深入沉浸到那一段历史的细节当中来看。比如读这本书,就会让你意识到,欧洲教权的衰败在1453年之前就已经开始,而贸易帝国的崛起也由来已久。至于君士坦丁堡在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这一次易手也不过是一个早晚会发生的必然,只是西欧各国的冷漠和穆罕默德二世的雄心加速了这个过程而已。1453年只是看似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但是若没有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就很难真正定义中世纪绵延的年数。为了认知的方便,设定这样一个日子作为欧洲文明的换线闸也是必须。更何况从这本书当中读者能够读到的,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勉力坚持、穆罕默德二世的雄才大略、西方各国的愚蠢冷漠、意大利水手的重情重义……都不啻为人类文明中的一座值得纪念的丰碑。对于现代人来说,信仰这个东西早已是可有可无。不仅仅是中国人,对于原本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人来说也是这样——我所知道的有很多青年都拒绝信教,也从不去教堂礼拜。但是对于1453年欧亚交汇处的人们来说,天主教、东正教之间可以为了圣父和圣灵之间能否合体吵得六亲不认;基督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更是可以斗成乌眼鸡,这一份坚持在我们看来已经基本无法理解了。然而当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这一段历史,当现代人对古人有那么一些谅解的时候,这也可以视为是一种源自信仰的浪漫。本书战役过程的描写倒不是最浓重,但是隐约能够看到《冰与火之歌》中马丁老头从君士坦丁堡汲取的营养,令我心潮澎湃。运来补给的威尼斯小船和洋葱爵士;“希腊火”和“野火”的明显亲缘关系;君士坦丁皇帝拉起的铁链和小恶魔在黑水河的铁链……有意思的是,这座曾经承载了基督教文明前锋和伊斯兰文明要冲的城市,这座被无数西方历史创作讴歌的城市,现在竟已不是土耳其的首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现代土耳其迁都于不靠海的内陆城市安卡拉。如今不再是都城的伊斯坦布尔仍然雄踞欧亚交汇的位置上,仿佛述说着当年战火中的坚守。最后看一下当欧洲文明坐上直通车的日子里中国人在干什么。1453年,正是明代宗景泰皇帝在位修缮大运河。而四年前他的哥哥明英宗于土木堡被北方少数民族掳走。中国历史在明朝开国后勉强恢复活力的扑腾之后,专制皇权和臃肿的文官系统越来越把中国置于自己的威压之下。欧洲摆脱黑暗时代的那天,中国正慢慢走进她的黑暗时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優秀的作品。對我來說知道了「君堡」原來在此時已經萎縮成了一個 「村落」的聚合體
  •     翻译没有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语言风格妥帖,间歇夹杂着中文古文风格的词句,不够西方史诗风格。
  •     1453年5月,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千年帝国的落幕,东正教中心的北移莫斯科,也标志着伊斯兰势力的强势崛起。自十字军东征以来,十字剑和星月弯刀的对抗又到新的高峰,从此欧洲和近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被人遗忘的史诗,只是这里没有英雄,只有利益。
  •     长度适中
  •     只陳述必要的史實,只在最後表達一點自己的觀點,很喜歡這樣的書。作為一個到過君士坦丁堡的人,書中的地點幾乎都到過,這真是一個偉大的城市啊,不愧為世界的首都。
  •     有了完整的拜占庭陷落史,但是还需要补全更多的知识,像关于十字军东征的历史,玫瑰战争.....
  •     一座老城的终点与起点.
  •     对这一块历史了解不多,但是书读起来还是很顺畅,译者也相当用心。背景及当时国际形式分析全面,无论此战细节如何变化,拜占庭也顶多是拖延数年灭亡。而且拜占庭的灭亡对整个欧洲的影响并不如以往分析的那么大。
  •     一个英明的君主丧失自己的国家,殒命敌中,让人感到悲凉
  •     像这样清清楚楚公公允允的写史书多好。年底了,要加紧读书了。(集其碎片一角)
  •     平心而论,要说叙事的画面感和戏剧性,还是罗杰·克劳利的版本更胜一筹。但朗西曼的版本时间跨度更长,视野也更宽泛一些。而且译注极其丰富,可见译者用心之深。
  •     朗西曼的作品第一次看,优雅的文字行文和宏大的历史观,详尽扎实的史料考究,海战、陆战的过程也描写得极为细致,间或穿插人物的描述,精准到位,却还是难免觉得啰嗦,当然,除了史实以外,也不缺乏情怀,这次拜占庭作为东西方冲突的前哨和衣钵象征,面对崛起的奥斯曼人,及其强大的穆罕默德二世。不禁让人遥想当年罗马帝国唯一的继承人,拜占庭的君士坦丁皇帝站在城头和身边仅剩的两个战友望着在城垛处被坑杀的时候,心中必定充满了悲凉,但也绝不后退一步,头也不回地再次冲锋陷阵,直到被异教徒的大军吞没,以身殉国,以血卫尊严,罗马帝国的皇帝和他的帝国,一并被历史淹没,而那以后,君士坦丁堡,这座伟大的城市,也从人们记忆中慢慢变成了“伊斯坦布尔”。
  •     好久没看欧洲史,需要看地图才可以看这本书...
  •     看完之后对去土耳其又向往了几分
  •     看的有点累,特别是自己这种什么都不知道的……这就是历史研究,去伪存真,像是一场推理的游戏。
  •     好书,值得一读
  •     感觉比罗杰克劳利的深入了那么一点点
  •     一段悲壮的历史
  •     学者写书就是忍不住要各种抖包袱卖弄学识啊啊啊啊啊
  •     很好的入门读物,对战争背景写的比较详细
  •     和罗杰版相比,简单了点,也不如罗杰版的生动。但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告诉读者1453年前后数百年各种国王之间的关系以及奥斯曼的崛起(虽然那么多人名我也记不住)。
  •     烽火汇诸侯,神似大坂冬之战。宗教:西军纠纷、东军合。二倍速。
  •     伊斯兰与基督的撞击,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土耳其的大国梦,知道了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的重要性。
  •     这书做得值六星,作者译者都很棒
  •     是一本好书,看不懂是因为对这段历史历史背景基础为零
  •     写得很科普,翻译译注得很认真的一本书。读来很扫我的盲。苏丹破城后对基督教还是留了一定空间的。但在178页还是有个前后矛盾处——1453年5月29日是周四?应该是周二吧。
  •     国之将倾危局下,人的选择才是历史的大魅力
  •     每当提及末代皇帝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希腊人)依然不免心潮起伏:君士坦丁被西方盟友们背弃,可他屹立在城墙缺口,决不后退一步,直至被异教徒的大军所吞没——罗马最后的皇帝,连同他殉葬的帝国,永远消失了。
  •     文风严谨,也不失浪漫主义和英雄气概
  •     读起来有些费劲。外国人名不太好记,很艰难的啃完了。译者很用心。
  •     地名人名是真难记
  •     准备有空二刷!
  •     有点难懂,对于不熟悉历史的来说人物地名难记,不过故事还是相当精彩的。
  •     不需要惋惜什么
  •     注释的部分占了1/3强……
  •     比较详实地记录君士坦丁堡的灭亡,这也意味着拜占庭文明的陷落,伊斯兰强权的崛起。令人意外的是,惊喜地发现“第三罗马”的来源。正因为拜占庭灭亡,俄国帝国驱逐了鞑靼人的统治,俄国牧首便认为,既然西罗马和东罗马都灭亡了,第三帝国还在崛起,东正教帝国的统治应转移到俄国。俄国是在拜占庭灭亡后唯一一个受益的东正教国家。而拜占庭辉煌灿烂的文明,则逐渐没落……幸亏后来被人发现
  •     还要再读一遍
  •     王朝崩塌非朝夕之祸,古今中外无一例外,作者视角不错,来回交替。不过我记不住人名的老毛病又犯了。。。
  •     嗯,应该晚上看书。
  •     本书对于理解拜占庭与奥斯曼关系帮助很大,关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描写细致,行文也很不错,是一本好书。不过由于细节太丰富,很多地方都是一扫而过,毕竟我的需求是了解个大概,它们都有出处,对于研究这一段历史的人应该有帮助。除此之外,索引与人名、地名原文等方面都能体现这部书的严谨之处,不像刚刚读完的《战争史》。
  •     土耳其和拜占庭的地缘关系决定了,土耳其意欲崛起,必须打开欧洲的东大门。教廷和欧洲各国的救援不力,导致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之手。试想若教廷早日征集了新的十字军,若威尼斯的舰队提前到达,也许只能些微延续了罗马帝国的生命,无法改变伊斯兰世界崛起和罗马帝国衰落的大势。
  •     这是无法避免的一场历史必然,但当年伊斯兰世界好厉害
  •     波澜壮阔,大气磅礴
  •     原著深细,译笔尤佳。
  •     对拜占庭历史还是蛮感兴趣的,一个帝国能延续千年,确实不易
  •     挺好看的书,特别是从准备攻城到沦陷这一部分,译者翻译也很用心,总体流畅,不过也挑挑不足吧。1,注释和考究太多了,感觉译者有些卖弄,那些东西可以写成论文发表,没必要放书里,这本书完全可以精简三分之一。2,地图为何不重新翻译成中文的?
  •     1453年确是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欧洲的政治版图与宗教、文化与历史进程,都在这一年里有了很大的改变。朗西曼功力确实了得,简洁的笔触,将君士坦丁堡战役写得非常清晰,让人宛如看到了当时的现场。译者也够认真,竟然做了那么多的注释。
  •     谋篇宏大,作者有细腻的人文主义笔法,自己还活在历史中,往事如在目前。翻译也很好的。
  •     这本书的好不仅在于原著和原著作者,更在于译者的翻译质量。翻译真的是目前少有的佳作,特别是译者对地名人名事件等等的考究,而且译者并非专业人士,仅凭爱好,啊啊啊,实在太不容易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