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荒原同行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32768554
作者:约翰·麦克菲
页数:223页

内容概要

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从1963年起,他一直为《纽约客》撰稿,他大部分书的素材都脱胎于为这份杂志撰写的报道中。麦克菲曾四度入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作品提名,并于1999年获此殊荣。他被公认为“创造性非虚构写作” 的开拓性人物,2008年,美国新闻界的重要奖项George Polk Awards给他颁发了职业成就奖,以表彰其“半个世纪以来对于美国新闻界难以磨灭的影响和印记”。

作者简介

美国,1960年代。
“如果要去荒原,你会与谁同行?”
“戴维•布劳尔。”
戴维•布劳尔,美国《荒原法案》主要推手,塞拉俱乐部执行董事,地球之友创始人。他是同行眼中“荒原保护的代言人”。
在布劳尔担任执行董事期间,塞拉俱乐部的会员从七千增长到七万七千人。在他的领导下,俱乐部影响着美国有关土地、海洋和大气利用方面的立法。对于美国垦务局而言,布劳尔简直就是一个恶魔,他以一己之力,将大峡谷中两大水坝的建设至少推迟了两代人的时间,并有可能永远都造不起来。
这本书记录的是布劳尔的三次荒原之旅。与布劳尔同行的分别是:
查尔斯•弗雷泽,“美国最顶级的两位地产开发商之一”,自认为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他觉得很多所谓的环境保护分子,其实是环境保存分子。
查尔斯•帕克,美国地质学家,矿业工程师。他认为,“如果在白宫底下发现铜矿,那么白宫就该移走”。
弗洛伊德•多米尼,美国垦务局局长,职业生涯的目标是有一天能建造两百米高的大坝。他觉得“大自然毫无恻隐之心”,而布劳尔“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保存主义者”。
三场旅行,一个时代的声音。危机与变革、环境与发展、争执与妥协,所有这一切,都将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我们,是否还能与荒原同行?


 与荒原同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文/宋薇棠“水流从岩石的裂缝中喷涌而出,越过崖壁边缘,一泻而去。水沫四溅,雾气升腾,飞流直下,纯净,阴寒。当天上不降水时,太阳将高山之上的积雪融化,溪流沿着暗绿色的山坡顺势而下。在山坡的林线之上,在裸岩的衬托下,水流闪闪发光。”这就是约翰•麦克菲笔下《与荒原同行》里未经开采的荒原,美得纯净无害,是美国人民未曾涉足的最后一片土地,也是全美国最原始也最漂亮的自然景观。而面对这样的风景,在与约翰•麦克菲同行的一群人中,却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戴维•布劳尔认为“要保护这里的环境,最需要做的就是拒绝人类靠近,保留最完整的自然风貌”,弗洛伊德•多米尼等人则认为“这不是环境保护,而是一种变相的环境保存,只要人类有足够的金钱与环保意识,环境开发依然可以看作是一种环境保护”。这两个人,前者是美国《荒原法案》的主要推手,塞拉俱乐部的执行董事,荒原保护的代言人;后者则是美国垦务局的局长,职业生涯的目标就是有一天能建造两百米高的大坝,然而前者戴维•不劳尔凭借一己之力,就让两大水坝的建设至少推迟了两代人的时间,并且可能永远都造不起来。两个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死对头”的环保主义者,在茫茫的荒原之上开始了他们的雄辩。一句句地看过去,总有种心里两个小人在打架的感觉,只不过我们再难分清楚这两个小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不断地倡导“环保,环保,不能停”,但是到底应该怎样环保,我们真的清楚吗?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环境保护,只是随手捡起一片垃圾放进垃圾桶里,但是当我们远离城市,到达难以企及的荒原,站在一个巨大的人类环境规划之下,环保又该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呢?甚至于我们都无法区分“环境保护”与“环境保存”的区别,因为如果说人类任何所谓的适度开发,对于自然而言都是一次痛苦的折磨,那么“环境保存”难道不是最好的“环境保护”吗?我记得中国三峡水坝建成时,所有的人都为之自豪,因为这是中国了不起的水利项目,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环境而言没有污染,利大于弊。但是十几年过后,人们开始发现,没有水坝的曾经所能带来的新鲜而丰富的水产品与泥藻,都在水坝的严格控制下日趋零落。可现实又是那样的令人无可奈何:中国稠密的人口使之不可能像美国一样将环境完全地保存下来,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度开发,将锋芒毕露的自然雕刻得圆润光滑。而从某种意义上来发问,这种取自人工的雕刻,会不会让大自然变得更加和谐美好?环境的适度开发是不是也是一种“环境保护”?艾伦•韦斯曼在《没有我们的世界》中提到:“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不管地球上还有什么生物存活,它们还是得面对四百四十一座核能发电厂所遗留下来的致命残渣。”也许时间与环保并不能完全消弭我们留给这个世界的伤害,但是艾伦•韦斯曼也说过:“就算我们没能找到实现生态平衡的方式,既然地球能从二叠纪的废墟中复活,那么它也必然能从人类的蹂躏中康复。”“没有我们的世界会想念我们,而不是如释重负地大出了一口气,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呢?”没有我们生活的孤岛荒原会记住我们,而不是庆幸人们收回去的魔爪,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呢?关于这些问题,约翰•麦克菲并直接给予我们答案,他只是忠实地记录下荒原之旅中每个人富有意义的一言一行。站在现今科学高度的我们,似乎依然看不清未来环境发展的方向,人类生存的航标,就像“环境开发”与“环境保存”,明明是两个对立的存在,却依然奇迹般在“环境保护”的大概念里并肩而行。
  •     读完《与荒原同行》的最后一页,我竟然迫不及待翻回第一页,重新开始新一轮阅读。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应该是我阅读过的最优秀、最迷人的环保作品。本书作者约翰·麦克菲是美国新闻界知名学者,曾四次入围普利策,并于99年获此殊荣。他跟随美国“荒原保护代言人”戴维·布劳尔进行了三次荒原之旅,与他们同行的分别是查尔斯·弗雷泽(美国最顶级的两位地产开发商之一)、查尔斯·帕克(美国地质学家)、弗洛伊德·多米尼(美国垦务局局长)。在这三场分别名为“荒原”、“小岛”、“河流”的旅途中,作为环保积极分子的戴维·布劳尔,一直与三位倡导开发的同行者进行着激烈地辩论:环境保护的实质究竟是适度合理开发还是毫无变通的环境保存?在经济至上、人类至上的现世生存法则下,当危机与变革、环境与发展、争执与妥协交错缠绕,所有的思考与辩驳都将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我们,是否还能与荒原同行?我非常欣赏约翰·麦克菲的行文风格,作为知名记者,他完全有能力通过文字力量引导公众站在他的立场,或依照他的方式理解这场时代思辨,而他却选择用最理性、公正、客观的记录方式,如实呈现旅途过程中几位美国大佬的唇枪舌剑与荒原风情,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进行思索与选择。在网络媒体轻易就能引发民意聚啸的今天,约翰·麦克菲理性、客观与留白的职业素养更值得媒体人反思与学习。本书翻译岳韦是难得一见的好译者,《荒原》具有一定专业性,绝不是通俗易懂的小说,但中文译本文字极其优美,如画风景跃然纸上,让这本半学术作品极具阅读美感。敲上我尤为中意的一段话肯定一下这位幕后英雄吧:“山谷对面的山峰之美,冷峻而至高无上;帕克掌心的石子之美,温暖又直指人心。它挑动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我们的食欲,渴望,抱负,贪婪,从纯美的欣赏到掠夺的本能,全在石子和我们眼睛之间流淌。”超真诚全五星推荐。PS:推荐译文纪实系列作品,真的是本本精彩!
  •     环保主义者的呼声——《与荒原同行》书评文/青禾"你就那么喜欢眼前的世界,希望把它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这是布劳尔时常对别人说的话,但他就是那个想要把这个世界原封不动保存下来的人。《与荒原同行》不是一场环保行动,而是一次穿越荒原的谈话纪实。布劳尔,美国《荒原法案》的主要推手,与帕克、弗雷泽、和多米尼三人,发起了一场环保主义者的行为艺术。在这一场活动中,布劳尔分别与三人结伴而行,依次穿越山脉、岛屿和河流,呼吁人们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并将徒步过程中双方的对话记录下来,行文成书。有趣的是,同行的四位分别是环保主义者、地产开发商、矿业工程师和政府官员,这样的组合,刚好可以折射出美国社会各界对于环保问题的不同认识。布劳尔,是凭借一己之力,将大峡谷中两大水坝的建设至少推迟了两代人的时间,并有可能永远都造不起来的人。布劳尔,还是一个孜孜不倦布道的人。年近60的布劳尔,一头白发,容光焕发,仍在美国全国各地不停地向各色人等宣传环保理念,他将这种行为称为布道。在这一次荒原之行中,布劳尔与帕克、弗雷泽、和多米尼辩论环保问题,比如是否应该将资源留给下一代人、是否应该对矿区进行开采、采矿法是否合理等等。帕克不赞成为了后人着想而委屈今天这一代人,布劳尔却认为——“荒原”是地球多样性的一个储存所,我们正把我们还剩的一点点家底以可怕的速度耗费掉。我们现在就要把它止住。只要还未开发,就不再开发。地产开发商弗雷泽建立了全美国最奢华的度假胜地,他感兴趣的是土地的使用。弗雷泽有宏大的计划,在大陆沿海规划社区。布劳尔则认为,这些项目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多米尼的职业生涯目标是有一天能建造两百米高的大坝。作为美国垦务局局长,多米尼指责布劳尔想要建截流把和分流坝来保护景观,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反而更大,并且引用地质学家的观点证明,静止水对桥基损害要远小于流水冲击的损害。布劳尔则不相信,认为蓄水建水库会导致泥沙淤塞水库。四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发出了四种关于环保的不同声音。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普通人,与其他人一样,命中注定要利用地球上的资源,要污染空气,要增加人口密度,但同时,也有责任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很好,但很难读。
  •     结构很巧妙。通过David Brower 和地质学家山地,房地产商的岛屿,还有垦务局长的科罗拉多河之行把这位传奇的环境保护主义(被另三人称为环境保存主义)和三钟主张开发自然的人物放在荒野之中去前行去交锋。书中提到的地名很多都是在西部时去过的,关键事件也是美国环境运动历史课上曾经学到过的。展现的观点没有绝对的对错,而在Sierra Club内部的董事会关于Brower的选举中也是矛盾重重,为了达到保护自然而可以忽略方法的近乎宗教式的热情曾经并没有那么阻力重重,比如Brower的偶像John Muir就是这样的一个神。然而当科学理性的叙事越来越主流之后也越来越被反思。可是问题依然没有绝对的答案,当环保主义遭遇的对手过于强大,对抗的方式是否一定要遵循同样的游戏规则呢?
  •     文笔一流
  •     “环保要赢,赢,赢,不停地赢。别无出路。”
  •     。。。。。缺乏地理知识读不进,不过好酷。
  •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经济收益和生态环境的思辨
  •     发生在美国的三次荒原之旅的实录。同行的四位分别是环保主义者、地产开发商、矿业工程师和政府官员,因而这样的旅途交流,刚好可以折射出美国社会各界对于环保问题的不同认识。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形式很有意思。遗憾在于,作者的文笔较之同系列的何伟、迈克尔·麦尔等人要逊色一些,文字张力略有欠缺,对可读性有一定影响。
  •     有趣的议题,把环保人士和所谓的“破坏”分子拉到一起一次旅行一次对话,彼此就自己的立场坦诚的沟通。但作者的主观偏向也感觉有点太严重了,是非虚构不错,但是选择性的呈现部分事实和争论内容,和一次次的“祭司”帽子扣下来,也是觉得对Brower有点不公平。翻译得有点生硬,部分物种或者关于地质、生态方面的翻译不是很准确,但其实此时如果能够加一些备注在页脚就很好,这样可以方便在书没有看懂的时候,自己可以去网络上查证更多信息了解,但本书并没有,但上海译文这一系列的其他书在这方面其实都做得不错。发现两个地方翻译不合逻辑有错误。
  •     好好一题材被文笔糟蹋了
  •     翻译不太好
  •     翻译语言太别扭了,减一星。
  •     拆开封套后,那封面的蓝色太好看。
  •     三个部分围绕保留现有的环境,还是对荒原进行开发,也就是环境保护vs环境保存,就像文中提及,开发并不意味着破坏,开发也能带来更好的环境和生存条件。愚以为,对待环保,要有所规划,而不是为了环保而环保。
  •     三个故事,讲述1960年代的美国环保运动。原著作于1971年,写作一流。相比而言,今天中国的非虚构写作,至少环保领域的非虚构写作,还处在荒原时代。
  •     喜欢这种纪实文学,理性客观细腻观察洞悉人性预见未来
  •     写的比较琐碎,难觅吉光片羽,相较于同为“译文纪实”系列的《大灭绝时代》要弱上不少。
  •     最爱坎德勒
  •     从房地产到矿业再到大坝,不管是在那时的美国还是现在的中国,这些都可以称得上的保护的大敌。随着布劳尔和代表三个不同开发方式的人一起走进荒野,争执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保护与开发真的水火不容吗?书里并没有给出答案,但却通过对不同人的观点的客观呈现促使我们思考这个问题……
  •     环境保护还是造福人类,的确是两难的选择!没看过原版,但译者的文字优美,让人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     可读性差。我认为布劳尔其实是被作者给曲解了,读得出偏向性。
  •     看何伟的文章,知道了他的这位老师。找本约翰•麦克菲的书来一读,果真名不虚传,环境保护与矿产开发、房地产、大坝建设,构成三个巧妙的故事,叙述生动、中立,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故事读完,但对何谓环保、如何保护的思索还在。
  •     环境保护还是环境保存,这是一个问题。
  •     “译文纪实系列”第四本。 三段旅程分别对应环保与采矿、房地产、水利工程的矛盾,作者的文笔不错,有野外考察笔记的范儿。这些旅程甚至有点儿让人向往了,尤其是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又立一个flag。 这本书前后无任何序跋,也无背景介绍,完全看不出写于什么年代,在现在的出版业也是很少见了。
  •     这是40多年前的书,书中议题已经进入不同阶段(水坝的影响基本明确,荒野保护也有了新的理念)。不喜欢热衷发展的人的论调,更倾向于人要知道自己的无知(不过敢于先试的总能赚到利益),也不完全赞同环保主义者,conservation不只是protection和保存,而是可持续的使用
  •     这本不如其他几本好看,到底是要保留荒原?还是开发荒原?
  •     以为是本大部头,结果是薄薄的一本。题材不错,可惜作者文笔不行,太过凌乱,像本流水账,再加上翻译也让这本书大打折扣,可读性差,不推荐。
  •     麦克菲写得极好,不过有一处我百思不得其解,书的主角、环保主义者宣扬环保时来了一句“北极企鹅体内发现了敌敌畏”,没核对原文,不知道是春秋笔法(前文有不少)还是译者、编辑犯错,“南极企鹅体内发现了DDT”才对吧。————后续,原文为There is DDT in the tissues of penguins in the Antarctic.事实上整本书里的“敌敌畏”都很有可能是误译了“DDT”,第二部里导致鹈鹕蛋壳变薄的应该也是DDT。另,菲利斯坦疑为非利士人,康拉德应为波兰裔英国作家,埃及王子约瑟夫当为埃及宰相约瑟。
  •     麦克菲笔力惊人,阅读感不逊于观看一部制作精良的风光纪录片。做一流非虚构作家的书,考验的往往是译者和编辑的能力与用心程度,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做得不是很到位。
  •     这本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了,很枯燥乏味
  •     一部可读性差的书
  •     环境保护还是保存,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     对于国内关注环保的人而言,这是一本很好地书,里面的各方理念引人深思,如果有人能综合这本书的理念来改变国家的环保方阵和政策,对于我们国家的自然环境而言,是巨大的福祉。
  •     所谓的环境保护分子,其实是环境保存分子。文字水平一般导致可读性略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