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08641652
作者:[英]朱利安·巴吉尼,[英]安东尼娅·麦卡洛
页数:248页

内容概要

朱利安·巴吉尼
英国作家、哲学家。被誉为“英国畅销哲普天王”,《哲学家杂志》的共同创办者和主编,《卫报》、《独立报》和BBC撰稿人。他的著作包括《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哲学家在想什么》等。他的书总是能切中当代人切身的思想和伦理困惑,以生动的故事或语言作为思想实验场景,为人提供多种哲学选择的可能性,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另辟险峰。
安东尼娅·麦卡洛
英国知名心理治疗师。她在治疗成瘾症方面有着多年的临床经验。

书籍目录

引言
亚里士多德的智慧
上篇 向你的杂乱人生告别
1. 为什么追求完美的生活却越来越混乱?
心理医生:你应尽力做到最好,同时欣然接受不完美的必然性。
哲学家:积极的追求,是用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来定义自己。
2. 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哲学家: 顺应我们作为理性动物的真正天性来生活,善用头脑,积累智慧。
心理医生:发现那些日常生活中真正带给你满足与快乐的东西。
3. 为什么一直追赶目标,却永远是失败者?
心理医生: 目标就像是你在旅途中想参观的景点,而价值观才是真正的方向。
哲学家:最好的目标是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4. 为什么无法做“真我”,总是要戴着面具生活?
心理医生:你真实的自我,其实就是被你丢在办公室里的那个。
哲学家: 几十年保持不变的人,并不是忠于真我,而是忠于虚假的自我观念。
5. 怎样在有限的人生里让生活更加丰富?
心理医生:丰富的生活就是所做事情的不多,却体验得很深入。
哲学家: 享受一顿美餐并不仅仅与食物有关,时间、地点、与谁共进晚餐,都会产生极大影响。
6. 为什么信奉婚姻忠诚却无法抗拒诱惑?
哲学家:你的选择不一定必须是完美的,只要足够好就行。
心理医生:学习观察自己的欲望。
7. 应该听从内心生活,还是用理智牢牢控制自己?
哲学家:心灵提供同情与动机,头脑做出深思熟虑的判断。
心理医生: 内心的情感不是无法控制的过山车,而是可以冲浪的潮汐。
8. 到底应该谦虚谨慎,还是要高调做人?
哲学家:谦虚并不总是关乎感觉如何,而是关乎行事如何。
心理医生: 骄傲的人渴望把自己看作命运的缔造者,所以往往低估了运气的作用。
9. 作决定的时候,应该相信直觉吗?
心理医生: 这并非头脑与心灵相对立的问题,而是头脑与心灵的持续对话。
哲学家:直觉不是理性的替代,而是必不可少的“同伙”。
10. 外在美和内在美,哪个更重要?
心理医生: 我们不得不通过呈现自己的方式来与世界交流,因此从外在方面进行一些思考是有价值的。
哲学家: 人们呈现自己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他们真正的价值观是什么。
11. 为什么下定决心后总是无法坚持到底?
哲学家:此时最需要的是理清信念,而非鼓起勇气。
心理医生: 你需要防备两个小鬼:一是不经思考即刻行动;二是自我辩解。
12. 为什么不管多努力,还是觉得自己远远不够好?
心理医生: 要注意,富有同情心的自我纠正是渴望改进,而基于羞愧的自我攻击是渴望惩罚。
哲学家: 如果你对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想得太多,那么思考一种行为是对还是错就会更难。
13. 为什么难以正视现实,永远活在自我欺骗中?
心理医生: 我们完全能够看到眼前的事实,但自以为是误导了我们。
哲学家: 我们以为自我是个独奏者,而其实每个个体的思想更像是一个爵士乐队。
14. 为什么地位高的人总能得到一切,该怎样看待地位?
哲学家: 我们能做的最实用的事情就是确保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周围的人与我们看待地位的方式是类似的。
心理医生:成功就是按照我们的价值观来生活。
15. 为很多事感到内疚,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吗?
哲学家: 不管我们有没有感觉到责任的重要性,我们对控制范围内的一切都负有责任。
心理医生: 我们必须努力避免两种错觉,以为自己无比伟大或把自己视为可怜兮兮的受害者。
16. 人生那么多苦难,一定得乐观面对吗?
心理医生: 理想的状态是一边意识到可能发生不好的事,另一方面心怀感激、具备反弹力,在这之间找到平衡。
哲学家:不要做悲观主义者或乐观主义者。而是两者都做。
17. 为什么对于过去,心中总有无限后悔和遗憾?
哲学家: 如果我们想欣然接受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就必须接受昨天所做的一切。
心理医生:当你与现实争辩时,你就失去了100% 的时间。
18. 活着如此空虚,人生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心理医生: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创造、体验、态度来找到人生的意义。
哲学家:任何我们觉得有价值的事,都可能是意义的来源。
19. 应该积极行动,还是活在内心世界之中?
哲学家: 没有丰富内在生活的人就像没有乌龟的壳,过于努力活在内在的人就像是没有壳的乌龟。
心理医生: 最重要的是关注我们的内在生活,并以实际的方式与世界接触。
20. 正念和冥想真的有益吗?
哲学家:你很有必要停下来问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心理医生: 对自己的内在体验、对周围大小事物都保持一种开放、好奇的态度。
下篇 当哲学智慧遇上心理疗法
哲学家眼中的心理学
心理医生眼中的哲学
智慧总结:平静祷语

作者简介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是著名TED演讲人、英国畅销哲普天王、《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作者朱利安·巴吉尼的又一力作。《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用哲学和心理学帮助你摆脱人生中的痛苦、纠结和困惑。
为什么追求完美的生活却越来越混乱?
为什么一直追赶目标,却永远是失败者?
为什么信奉婚姻忠诚却无法抗拒诱惑?
为什么下定决心后总是无法坚持到底?
……
一如我们所知,现实中的人生一点都不安稳,处处是困境,时刻在挣扎。无论是努力、颓废、懈怠、争取、舍弃……无论怎样的自己都无法摆脱昨天的困境。因为人生是流动的,只要活一天,就有一天的困境。
英国畅销书作家、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与英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安东尼娅•麦卡洛,在《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中,为所有想要摆脱人生困境的读者,献上最精妙的哲学智慧与最有效的心理疗法。他们为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20个人生困惑给出了精彩解答,带给你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原料的人生疗愈“处方”。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应该听从内心生活,还是用理智牢牢控制自己? 为什么下定决心后总是无法坚持到底? 为什么不管多努力,还是觉得自己远远不够好?为什么对于过去,心中总有无限后悔和遗憾?”你想知道答案吗?事实上,即便你读了这本书,仍然很难说得到了以上问题的答案,其实这是一个培养理性思维的过程。(这不等于否认这是本好书)书中的20个问题,分别由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发表见解。心理学的本质是一门描述性的学科,目地在于准确描述思维的实际运作方式。而哲学则是帮助你想明白应该做什么,通过了解外界与自我掌控命运。当然,真正知道应该做什么的,只有你自己。我试图理清这本书的脉络,大概能将20个问题分类成在外部世界的追求、自我的内心世界以及外界与自我的碰撞三部分。目标应该用过程还是用结果来表达?心理学家告诉你,不要全心全意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选择一种生存的价值观。哲学家则告诉你要了解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意义和重要性。为什么一直追赶目标,却永远是失败者?对追逐目标这件事上瘾,以至于失去成功的喜悦,而马不停蹄的投入下一场追逐中。“最好的目标是那些关注‘做’和‘成为’的目标,而不是关注‘做到’。”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应该顺应理智生活,才是最恰当的生活方式。人的内心世界很复杂,书中提到,“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自我。”即体验自我与记忆自我,两者的区分在于时间纬度上的现在与过去。我们要谈忠于自我,潇洒的生活,就应该先弄清楚自我究竟是什么。当我们谈论如何让生活更加丰富的时候,就应该先思考我们对丰富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可以让我们在白驹过隙间,体验更深度的生活。不过在这点上,之于不同的人来说,我认为广度和深度是同样重要的,蹦极也未必如作者所言,“是可做可不做的”。二元论把物质和精神剥离,但实际上我们必须承认内心与外部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被地位所迷惑,需要面对苦难的人生,对过去发生的事表示遗憾和后悔。是应该积极行动,还是活在内心世界中?有一段谈论意义的很有趣,“无论我们是否接受未知,存在主义仍然冷酷地传达着这样的信息:人生只在此时此地才有意义,但没有人能保证你可以成功地创造意义,也没有人能保证当你找到意义时会感到满足。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必须尽力利用好所拥有的东西,意义也不例外。”还在寻找活着的意义吗?还需要寻找活着的意义吗?当下拥有的才是最大的意义。我不知道正念认知和冥想是不是属于心理疗法。但我知道,把注意力集中起来,随时关照自己的思想,可以让意识变得有序可循。培养理性思维,顺应理智生活,善于思考,忠于自我,一定能更了解自己,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
  •     写书角度很新颖,问题也都问的不错。内容稍许陈词滥调?有两个点很触动我。一个点是人们总是尝试把自己和更“高大上”的人或事联系起来,以提高自尊,或是自我感觉,大意如此。我想的是,把自己与外在连接,是个排解空虚和孤寂的好办法。甚至找一个人一起生活,愿意为他付出,把自己的生活与他相连,道理也类似。或者找到很多爱好。或者从事某些伟大的事业,比如革命,或者学术。可是,能不能不要连接那些高大上的?连接一个人,与一项爱好的区别又在哪儿?能不能不要有任何与外界的连接?中间一个问题答案最茫然。最后一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否认,人不可能是孤岛。再一反应是无奈,为什么一定要有与外界的联系?难道真的就做不到一个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就这样孤立地生活在天地之中么?理论上很想反驳,经验上却只有这一个答案:人需要和外界相连。至于另外一个点:自责并不能推动一个人进步,只有宽容性的自我鼓励才可以。确实如此。自责带来的进步即使有,却难以持久,若是持久,则是伤。而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责的呢?自责的标准又是什么?从整个群体的角度来看,我过着的日子该是中/众位数?为什么我一定要拿完美的标准/竭尽全力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又或者,为什么总是要拿别人的标准过来比较?因为习惯么,改了吧。
  •     首先想吐槽,这里面的心理医生一点儿也不像心理医生,还是像个哲学家,只不过这个哲学家有点儿跃跃欲试想踢你的屁股。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以哲学思维引导人内省的书籍,通过讨论了20个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疑问,与读者探讨如何从思想和行动上改善自己的人生。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思想上,也就是从认知上如何理顺和认清对事物和逻辑的理解的。所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把书籍介绍下的目录看一遍,这二十个问题里面,有没有你自己感到困惑的,绕不清的,想绕清的,可以让这两位哲学家来帮你绕。所谓有惑者解惑。没有疑惑的,不多想的,或者不习惯以这种逻辑推理式方法思考生活的人,可能会有些不太适应这本书。至于我?我自己就经常爱在这种问题里钻牛角尖掰逻辑,看这书有股同行是冤家的感觉……于是我读这书的过程里脑袋里就钻出来两个小人开始打架。一个说:大师兄,师傅说的对啊另一个说:我不听不听不听不听……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没有特别收获
  •     所讨论的正是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     也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什么 不是特别好读 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内容
  •     还是路上看得快
  •     再看一遍,又有收获
  •     相似与心灵鸡汤,但观点很严谨,虽然是心理医生和哲学家对相同问题所作的不同看法,但大体都是老生常谈,并无新意。
  •     书中一共抛出了二十个问题,然后分别运用哲学家和心理医生的角度解读了这些问题,有点像知乎的感觉。读完之后给了我很多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启发,很赞,打算阅读第二遍。
  •     Work hard,play hard.
  •     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有一定启示。但绝对不是正规的哲理和心理学书籍,只能当做畅销书看待。
  •     英国畅销书作家、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与英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安东尼娅•麦卡洛,在《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中,为所有想要摆脱人生困境的读者,献上最精妙的哲学智慧与最有效的心理疗法。他们为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20个人生困惑给出了精彩解答,带给你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原料的人生疗愈“处方”。
  •     心理学和哲学是我喜欢的两个学科,这本书讲二者结合在一起,来诉说同一个问题。洞见了两个学科各自的思维方式,非常好的一本书!!
  •     这本书写的还是挺真知灼见的,里面有些论点非常能让人引起共鸣。提出的几个疑问,也都是现代人所碰到的普遍问题,不过心理和哲学的区别在哪儿,我还是没参透。
  •     心理学很鸡汤 翻译问题吗 觉得可读性太差
  •     没什么条理比较乱……看完了就觉得和鸡汤差不多过肚子就忘了,不是我的菜
  •     昨天和朋友聊到认知疗法,对心理治疗有点兴趣,正好也听说这本书,就用kindle读了。整本书都是提出一个个探讨的问题然后分别用哲学和心理学去解说,单一话题大到可以另起一本书谈都谈不完。也许是我最近状态不太好吧,钻进这个金钟罩之后倒也没有用力去思考,所以觉得书写得不怎么样。但起码,会了解到这两个为什么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了,哲学是无尽的探索,是需要精神寄托的人的避难所,是方法论是你的体系,它不会绝对划界好与坏,而心理学更偏向于行动指引,它通过对人类社会的积累对心理本身作分析,它偏向于情感和注意力以及你的动力等等等等的归宿和反馈的方式
  •     有点鸡汤,要是早几年看就好了,肯定解惑!
  •     粗翻有些泛泛的鸡汤感 细看还是有收获的,有些部分有重复看却也发现这是因为很多问题内在的逻辑路径是相似的,尤其是班会可用
  •     长智慧
  •     终于磨磨蹭蹭看完这本,哲学和心理学从一体到分离,是应然与实然的告别,然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仍需二者相辅相成找到最终答案。只是这样的心灵鸡汤,纯粹的说教,超越15分钟的演讲后,让人下咽起来的确不够顺畅。唯一的收获恐怕是买来了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吧(够了!
  •     关于很多重点大问题,不提供答案,只告诉你些可思考的角度,最终让自己找寻自己的答案。 以前觉得这种书没用,但事实上,道理只能从自己身上(是的,是身体上)去找。全书关键词:实践智慧。 世界是复杂的。理论无用,需要从实际,从自己出发去找平衡点。但是书中提供了决策变量,可供思考.哲学感觉空一些,更习惯从对定义质疑,厘清开始思考
  •     省图B821-49/7747/01
  •     哲学和心理学是相同的,但是着重点不同.
  •     看看
  •     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分别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
  •     一部让你脱离鸡汤表面的书
  •     小清新就是喜欢这些浅尝辄止的空洞。无所助益但还算愉快的阅读,可惜1个月就会了无痕迹,幸好是在图书馆借的。
  •     有所思考
  •     当当限时借阅。本书副标题是A guide to living,诚如其名。上编是大头,从心理学和哲学伦理学两方面解答20个人生问题,下编篇幅小,写得也一般。对于人生困惑,这本书好在都有观点鲜明的解答,至少不捣糨糊,但是读完又容易觉得这些道理其实都懂,说到底也就是一部较为深刻的正能量心灵鸡汤。适合在情绪不佳的时候读,比如今天我就为2015年以来一直咳嗽而烦躁,读了可平静一些~~~
  •     和读传统哲学和心理学书籍相比,有一个优点是提出的观点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知识也需要更新啊,值得参考
  •     推荐给焦虑的当代中国都市人。
  •     写得很好,但是没有打动我
  •     这很像一个专栏,每期探讨一个“人生重大问题”。好比一位心理学家和一位哲学家分别要写一系列命题作文一样。这种形式很有趣。内容上,两位都过于了解另一领域知识,以至于看不太清楚这两个不同学科就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当然,也可能智慧到后来都是相同的。
  •     读一遍不行,再读一遍的时候会更理解,好多想不通的问题也许瞬间会被秒懂。
  •     挺不错的书,大概翻译的问题读起来不太顺畅,看到最后一段关于现代医学把很多生活中正常的困境与现象归结成病症的讨论,正好也是我最近的体会 :s 英文网站http://www.shrinkandsage.com
  •     在年初读到这本书算是幸运,TA会告诉你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     学习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看完好像有点知道哲学家和心理医生解决问题的大致方向了 如果可能 以后再看会有更多收获的
  •     上篇有几篇挺受启发,但整体偏鸡汤,不够系统。下篇哲学和心理学的相互吐槽挺有趣。
  •     画了些金句,誊抄了一遍,就此而已。PS:中信出版社的翻译果然味如嚼蜡。
  •     相当一般,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不过我发现我一直不是很喜欢欧洲现代作的书,太装。
  •     这种书,讲人生的,说实在的人生谁能讲清楚啊,作者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碎碎念写出来,读者也只是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句子而已,真带着逻辑的眼光,只会感觉他在瞎扯什么呢,不过,讲人生的文字大多如此呀!
  •     四星给的是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小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是全人类每一个个体一生当中需要面对的和困惑的和质疑的,虽然经过哲学家+心理学家的双重剖析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     我不做乐观主义也不做悲观主义,我要的是真实。
  •     更推崇赖声川译本的僧侣与哲学家。
  •     看过一位占星师写的模拟佛教徒和哲学家对话的文章,比较喜欢这种相近领域的专家结合当下人较关心的问题所做的讨论,比起一股脑的让人接受单个人的体验或结论,有反思和碰撞的交流更能学习到思考的方法,这点本书中也有提到,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
  •     观点比较朴实平常,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模糊暧昧。但是!观察角度和语言表达是有特点哒。7.8分。
  •     通过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对谈来达到治愈效果,两人观点基本上都是辩证的中庸的。其实作者想表达的就是最后一页最后一段:我将致力于接受无法改变的,改变可以且应该改变的,并且找到区分这两者的智慧。看,从形式和内容都好中庸,不过中庸也许就是我们该走的路吧!
  •     难喝的鸡汤
  •     【好书推荐】原书名:The Shrink and the Sage: A Guide to Living 虽然有鸡汤的味道,但是当看到康德、蒙田、克尔凯郭尔和丹尼尔·卡尼曼、马丁·塞利格曼的名字,以及各种哲学概念、心理学术语时,就引起了我的阅读快感。比如,开篇讲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phronesis)!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的很多观点在书中得到了印证、疑惑得到了解答。
  •     光是看看各章节标题就很爽了。
  •     因为淘宝阅读要停止服务了而匆匆看完,感觉这类书还是要在特定的心理状态下看才有感觉和作用。现在翻来感觉目录上所有的问题我都有兴趣去探讨,但正文看起来却实在索然无味,可能是写法太干,缺乏例证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