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九十九次死亡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63387234
作者:袁凌
页数:400页

内容概要

袁凌,1973年生于陕西。1999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出版诗集《石头凭什么呼吸》。有《我的九十九次死亡》《让沉默之物发声》等作品二百余万字。
长期在财经、凤凰周刊、新京报等媒体任职,现任《博客天下》资深主笔。曾发表《北京SARS后患者骨坏死调查》《血煤上的青苔》《守夜人高华》等有影响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关于高华的特稿获腾讯网2012年度特稿奖励暨南方传媒研究年度致敬。2013年4月发表反映女子劳教所生态的特稿引起国内外重大反响,获得腾讯网2013年度特稿奖励暨南方传媒研究年度致敬。在网易真话频道、百度百家、共识网等媒体发表系列非虚构作品,代表作有《无家可归的娜拉》《不便与不能——重谈布罗茨基与哈维尔的困惑》《掌声献给齐奥塞斯库》等。
此外,曾在《小说界》《作家》《天涯》《中国作家》《书屋》《新世纪》等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思想随笔数十万字。

书籍目录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
序:请留下遗言

红死
敌敌畏和肺
何干爷
打核桃的年轻人
家婆的丧鼓
马桑莓
不善于死的熊
煤炭的耳朵
私娃子
姨爹床上的鬼
发疯的狗
观音土和叫花碗
三个舅舅
牛尾巴炸药包
司命皮
婆婆和拐子树
“羊人”
草地上解剖的姑娘
殉情
安爷爷

大姨和姨爹
王医生
莲花潭的七个小伙子
反革命
粪池婴儿
藤椅里的男人

老王老师
神秘的黄玫瑰
病人的魂
车祸
剧团街的疯
跳楼的书记员
被枪毙的小偷
自杀的嫖客
公路上的脑浆
新房对门的上吊者
预感
火灾中的妻子
失踪者

棚屋里的幼女
回乡的骨灰
水边的王德江
幺姑父出走
两个同学
工程师
母亲回门
灯台树枯死
大学生
教授遇害
路遥
雨夜凶杀案
出租车上的女鬼
硝洞子
山洪中的少女
修车的人
外婆掐死的孩子
“共产党员”
山口的坟
弹匠的命

粪池里的普法青年
三峡好人
和尚坟
灶屋的“死”气
霸占
凤凰尖
外婆嘴里的橘子
公路塌方
“地质队”
豆腐客

胡河清之死
傅雷
林昭
晏红
女娲山女教师


樊姐的坟
“工程师”
谋杀
一只脑子的死亡

斑点 青苔 报纸
校花失踪
卖报者和保安
羊的哭声
狼狗追杀的村民
9•11

野店被杀的父子
南滨路死去的大树
红卫兵陵
大桥洞里烧死的叫化
大路下的骨头
隐身的长辈
生魂掐鸡子
卖酒人
南非死去的少女
三舅娘的年
【诗】

水潭


边界
没有人

作者简介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以记录死亡为主题,作者从对生命关注出发,忠实平等地纪念了人生中亲历的九十九次死亡,为人、动物或植物留下遗言。从幼年记忆中第一次开石板受伤的“红死”,到饥荒中饿死的年轻人;从遇难的矿工到反革命案件中枪毙的犯人;从生命最后时刻的作家路遥,到重庆红卫兵墓;从狂犬病被打死的狗到面临灭绝的熊……全书以简洁忠实的语言,尽量真切地传达面对死亡的直接体验,努力使这一陌生的经验能够容纳和安放人性,体现在世的艰辛与慰籍。《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不止是九十九位逝者的死亡记录,还是还原了他们的生活场景和生存状态的一部当代中国社会史。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啊!”这几乎已在每个人耳朵里磨出茧子的话频繁见诸于各类影视、文学著作中,呈星火燎原之势。但凡有被救起的自杀者,但凡有人活不下去,甚至只要谁冒出了厌世的苗头,此话便应声落地,不带任何迟疑。可仔细一想,却不免奇怪,死亡明明也和活着一样,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却不见有人珍惜,否则,我们怎么会从未听说过“你只能死一次,一定要珍惜,要选好死的时机,否则万一天堂没想象的美好,可没有另一次死亡的机会让你逃离”?比起经年累月、经风过雨、充满回忆的漫漫一生,顷刻间完成的死亡总是被人们回避忽略。然而,人生的每一步,又何尝不都是在死亡迈进?在英语中作为瞬间动词而存在的“死”,又何尝没有向其生的一端蔓延的延续性?在《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中,作者袁凌以旁人的死亡落笔,感同身受,刻画人、事、物的消逝,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个时代的落幕。开石的工人被砸死,满身血红;矿工死于透水事故,一脸黑色的煤,还有隐藏在他们身体中的,黑色的肺;打核桃的小伙子摔死在树下,染着青皮核桃的气息……这些死者对《我的九十九次死亡》的作者袁凌而言,既相识,却也陌生,作者并不了解他们的生前和过往,甚至从未与他们说上过一句话,可是从作者的记录中我们却能嗅到他们生前的一丝气息,死亡极其色彩总是与生前的活动及生活状况息息相关。如果不是生计所迫,没人会去做那些死亡高悬头顶的工作。艰辛的工作总留给社会的最底层,由此带来的死亡亦然。对人生终点死亡的书写,即是对一生的精准概括。这些生前默默无闻的人,因为意外身亡而被少数几个人记住了他们的死,也许,死才是他们一生中最隆重与严肃的日子,就像作者在《敌敌畏和肺》一篇中提到的才娃的父亲,“生前善弱无比,没有一个孩子怕他的才娃伢,因为死亡忽然获得了令人敬畏的力量”。有那么多的死亡无声无息,如那些早年农村中无名无姓的婆婆,死了,就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死亡。她们生如春天的新芽默默绽开,死如秋日的落叶静默无闻。伴随她们的,唯有院旁的大树和门前的石阶。如果不是袁凌,她们一生可能都留不下任何痕迹,包括她们子女的相册里中都未必找得到一张她们的相片,她们给人间留下的记忆也将随着儿孙的离世而彻底消失。这些作古的婆婆,和那些早已在历史长河中作古的婆婆一样被淹没,不曾在沉沙中留下丝缕折戟的碎屑。代表一个时代的,永远是伟人,他们的名字被史书所镌刻,流传千古;而带走一个时代,或者说是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离去而最后一个逝去的,却注定是散落于时光碎片中的普通人,他们连时代的送葬者都称不上,却见证了一个时代,并陪伴至终。就像安爷爷,他注定作为一个传统守旧的读书人留在他的年代,而无法走进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只在笔墨丹青中享受着方寸天地的神韵。当曾经弱小的肩膀一次次扛起与超出承受的重量,当政治运动的风云打碎了成绩优异的他继续读书的梦想,当一场疾病带走了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几乎生命中所有珍爱的东西都已无端地离他而去,仿佛,他注定孑然一身,如他绝世而独立地站在时代的末尾。安爷爷就像阵地上飘摇的红旗,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也是英雄。尽管如果不是袁凌的记录,他甚至不会被世人的视线所捕捉。而他这唯一的被关注却被他的老伙伴,那个在世人眼中比他成功太多的墓碑雕刻者所艳羡。也许,当人老了,当他们渐渐与鬼的世界相邻,他们眼中衡量价值的标准也会发生不同,死亡及死后的价值才会凸显。我无法得知作为一个健康中年人的袁凌是缘何开始思考死亡的,却深知他记录的终点是自己的死亡----死亡,作为一种严肃的话题,一经开始思考便无法停止,正如生命,一经开启便无法暂停,直至死亡。
  •     “人通常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明白有一些事情会发生,但是他总是自信这件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像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会死,但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来看,没有一点有为死亡做准备的苗头。可是,我们最终都会死去。袁凌的身边有过许多人,他们都死去了,对我们来说,他们的死亡是一个可以叙述的故事,但他们的生活远比死亡这一个故事琐碎、复杂地多。想想我们自己吧,如果真的在某一天死去了,可以写出来的一个故事也就是寥寥上千字而已。我们如果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可能生活就不是现在这副模样。每个人都是普通的,有时候我想以我自己为原型能写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时间每时每刻都在流走,但我做了一些什么值得记录下来的事情呢?人生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能亲自体会、经历的事情写下来就显得那么苍白。但世界上还有书籍,我们可以在短短的阅读时间中经历不同的人生,这就是书籍的魅力所在吧。读完之后来补书评,我已经记不得有些什么死法了。这也不重要,只是想想在我之前有过那么多死亡,我也总会死亡,总觉得内心多了一丝敬畏。
  •     袁凌的这本书,我看了约过了一年了,它记叙了他的家人,乡邻在生活中的隐忍、挣扎与消失。书就如书中的主人公们一样,朴实,真实。全书的创作最成功处在于,我完全相信内容的真实性,那书中的每个生命似乎就是我知或不知的乡邻。每个故事都不是简单的现实中各类矛盾元素的写作堆砌,而是真实的记录。而这些对肉体生命消亡的记录的字里行间,让我似乎与一个同伴又一次交流了灵魂生灭的磷火。书中那些无可奈何地非自然被消灭的真实的生命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具肉体的死亡足以导致众多灵魂的死亡或新生。那些无可奈何还在世上挣扎的所有生命的肉体都是渺小的,尽管有些生命在另些生命眼中,也就如同菜市场,农牧厂,田野中那些或有用或挡碍的生命一样,可以分而食之,可以收割,可以人为消灭,但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在肉体的死亡之前,灵魂不是不断新生便是早已死亡。作者对这些死亡的记述一是安慰祭奠了那些肉体已死的冤屈灵魂;二是为灵魂已死但肉体仍在的生命提供忏悔的祭台。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生,肉体终将死亡,但灵魂最好永远新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读起来口感太一般了 有负期待
  •     深刻的生命启示
  •     死亡的分布在我们和作者身边的比例好像,不太一样。里面的一些事情,好像是很多年前才会发生的那种事。
  •     不适合不敢直面人生的人读
  •     有良知的人活着总比麻木的人要辛苦一些,袁凌就是这样的人。
  •     没有比这更真实更接近我们的了
  •     给你,故事,讲个吧!从前,山,有座。讲完了。
  •     当猎奇故事读读就够了
  •     赤裸裸的死亡实录
  •     文笔很有鲁迅的影子,但是没有鲁迅的简练,有许多奇怪的断句和表达方式,却不能给人感慨的感觉,单句删的太多,一段中废话又过头,所以读起来不畅快,不连续,经常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
  •     命运既公正又势利 让死亡本身千差万别 却又用巨大的连成一体的沉默覆盖了这种差别 甚至消灭了凶手和被害人的区别 无论如何 我们需要记住死者说过的话
  •     聊着聊着,采访对象就哭了,眼泪就轻轻地从眼角滑下来。她在倾诉与她有关的死亡,与这个社会有关的庞杂的死亡现象,是我无法承受的生命之痛。
  •     平实笔调记录的死亡档案,无强烈渲染,故而令观者无太多阴郁、恐怖之感,量化之后的死亡回忆在读罢之后却又生发出“无差别”死亡的“错觉”,九十九个死亡的叙述到底在表达什么意义?九十九次死亡的重量近乎于“草芥”,它们只不过是关联于作者本人的“私有化”记忆,经由文本从“私”至“公”,它又在发挥何样的价值?我们是在追问死亡,还是在追问我们自己?
  •     致郁。偶尔心情不好会去看,看了后更不好,反而好了。这世界,还发生了什么。冷森森的书
  •     我没有读完,用类似于同情的视角来看,悲惨的事件真的过于突如其来,漩涡中心的谁都无能为力。
  •     死中孕育着生,生和死,同样那么简短有力。
  •     九十九次死亡,就是九十九次乡愁
  •     陕南山区版《聊斋志异》。没有读完。
  •     每次死亡都是祭奠一种生,就算看过一百次也还是不明白所谓的生死
  •     ing…
  •     一部分篇幅写的不错,诉说着农村的苦难和对人命的漠视,其他的倒有些像茶余饭后的谣传,配不上书名的悲壮。本以为作者记录这么多死亡,是一个尊重生命的人,没想到竟然陪前女友做过人流,这真的是能写出《粪池弃婴》的那个人么?全书也充斥着农村那种因果报应的迷信,想来也不是一个有大格局的人。
  •     记者味太浓,描写偏少,不喜欢。
  •     鉴于目前农村纪实文学已是一片红海 杀出重围还是需要一些文采的...
  •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篇里关于老人和儿女的关系,读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亲情会这么单薄又沉重
  •     贫穷是最大的恶
  •     好题材。素材也可以。结构不能忍,我连卡内蒂的《耳证人》都没忍。还有某青年女作家写的遇到的多少个女孩?
  •     作者竟然是基督教徒!!!这个发现真是惊奇
  •     写实类有时候比较~嗯
  •     开心的时候读会骤然揪心,难受的时候看会刺骨。就是这么致郁。
  •     命运像是一副巨大的筛篮,只有那些躲过了筛眼,留在筛子里面的孩子能够存活。进入不惑之年,感到以前处在身边两侧,以及在身后撂下的死亡,渐渐地出现在人生的前方。死亡从有些隔膜的祖辈坟头推进到了父母一代。长辈们的日渐凋零,以及同龄人的“英年早逝”,使人不能不想到,这代也终将面对。
  •     有些篇章和奈保尔的《米格街的人》还挺像的。写人的部分很好。写动物的篇章有些怪异。
  •     平淡的文字,不羁的故事,这种反差才是真的要命
  •     期待很久的书,不是很中意
  •     感觉序言是整本书最好的一部分。
  •     袁的文字有冰凉的质感,写死亡不带任何悲悯。
  •     看得很难过,断断续续看了好久。私以为写得最好的就是外祖母去世一文。
  •     大二时读的,当时看不太懂,模棱两可的看完了。
  •     读这本书需要勇气和胆量…
  •     非虚构最后渐渐成为了一种梦魇,你止不住想去确认,去寻找蛛丝马迹,而忘记了沉重的肉身对于现实也是一种损耗。
  •     看前几篇惊艳,后来看到很多都触及鬼神,不免觉得无聊。文笔倒是不错
  •     新闻人擅长的标题制作,内容是有些远离的苦难叙事,既然不能更深层次的远观自己时代的过去,不能说出一切的原因,那么就难逃脱卖弄和市场之嫌
  •     虽然向来喜欢重口 但一股天涯猫扑感
  •     读不下去 半路放弃.......
  •     致郁系。在图书馆站着读的,九十九次太残酷, 我读了三十多次就读不下去了。还是因为序言里噱头实在太大,有些正文实在将情绪表达得过于模糊。像李志那样问一句:这个世界会好吗?
  •     有一些事情是不能作谈资的,记录的行文里看不到善意。 只看了四分之一。
  •     无可辩驳的生存经验,我们是否能承受呢。
  •     这是一部以“死亡”为切入口的关于作者往年经历的亲历书,让读者得以窥见真实的农村与底层社会,以及真切的生活。
  •     很好,比刘亮程的散文好。尤其是平淡叙述中的那种节制,更让人抓狂。相对于记忆来说,每一次死亡都是仅有的唯一的独立的一次死亡。由于个人极度排斥痛恨流产,所以忍不住就少打了一颗星。
  •     没办法读完。文笔很一般,还乱,仓促感,很多并不是他经历的死亡,并且这些死亡也并没有带给他多大的震撼,也没有像他在前言里写的“留下遗言”。总之期望太高了,很难喜欢。
  •     刻意平淡又残酷的描写,不那么害怕和畏惧死亡,而同时又珍爱生命。仿佛死亡距我有那么远又有那么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