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肉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65111235
作者:朱赢椿,沈昌文,钟叔河,麦家,蒋方舟,张嘉佳,那多,殳俏,苏童,池莉,等
页数:363页

内容概要

主编:朱赢椿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总监,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
他设计或策划的图书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大奖,并数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称号。他的原创作品《空度》获得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作者:
沈昌文、钟叔河、吕敬人、苏童、叶兆言、麦家、曹文轩、鲁敏、殳俏、沈宏非、蒋方舟、张嘉佳、那多、余斌、池莉、费振钟、林达、薛冰、何平、王寅、申赋渔、李洱、成公亮、阿乙、华明、丁方、喻恩泰、刘晓庆、许戈辉、左小青、杨澜、郎昆、赵传、海岩、程志、王小柔、邦妮、朱疆源、赵本夫、赵允芳、施正东、俞子正、常万生、黄蓓佳、刘春杰、陈丹燕、蔡玉洗、虹影、黄集伟、苗炜、扫舍、王行恭、朱赢椿、冯唐、马铃薯兄弟、虞梦令、车前子、赵波、陆新民、欧阳江河、陆建芳、顾铮、张洹、郑郑小囡、洪亦涵、朱润、桑子意、陈卫新、梁凡、左骏、靳卫红、路发今、朴尔敏、郭平、吴聪灵、蓝薇薇、雷淑容、师永刚、老猫、二刚、古十九、叶倾城、孙洁、王一方、须一瓜、丰玮、范志红、王斯琳、陆漫漫、大初法师、噶陀仲巴仁波切、傅一清、毫克(德)、秉德(德)、何安娜(德)、李起雄(韩)、梅丹理(美)、海纳(德)、大出哲(日)、李津、俞洁、徐冰、姚媛、丁大钧、孙少斌、车向原、印芝虹、陆小晟、璞石、成红雨、刘思岑等。

书籍目录

【熏】
沈昌文 补脑药
钟叔河 肥肉
吕敬人 在“文革”中蹭饭
赵本夫 肥肉
苏童 肥肉
薛冰 黑吃“四寸膘”
俞子正 肉票的样子
曹文轩 关于肥肉的历史记忆
池莉 革命肥肉
朱疆源 三块肥肉
常万生 饥饿年代的肥肉传奇
王行恭 肥肉
蔡玉洗 过节
丁方 关于肥肉的隔年记忆
林达 明香
申赋渔 找肉
施正东 不该忘却的记忆
黄集伟 琐忆如蚂蚁上树
黄蓓佳 红烧肉—— 缺失的记忆
二刚 偶忆
俞洁 一碗肥肉(油画)
虹影 梦里掉下红烧肉
路发今 一碗肉圆
刘春杰 猪肉会有的
华明 萝卜炒 ……
陈丹燕 幼儿园的肥肉
喻恩泰 肥肉
阿乙 解决
陆建芳 肉与玉
顾铮 由举世闻名的东坡肉想起的
朱赢椿 听来的肥肉故事(整理)
【煎】
秉德(德) 肥肉的昨日和今天
大出 哲(日) 草莓浓汤
李起雄(韩) 韩国的猪肉
何安娜(德) 错谬的世界
梅丹理(美) 养肉千日 用在一时
毫克(德) 肥肉
海纳(德) 肥肉对话
【烩】
余斌 肥肉
叶兆言 万恶之首的肥肉
费振钟 与肥肉有关的三种诉求
何平 人民需要大肥肉
苗炜 粉蒸肉
殳俏 即使是油渣
靳卫红 烧一碗红烧肉
沈宏非 和猪油偷情
成公亮 红烧肉
扫舍 猪油香
赵允芳 大席
左骏 形骸可放纵,肉食不却减
【炙】
余斌 肥肉
叶兆言 万恶之首的肥肉
费振钟 与肥肉有关的三种诉求
何平 人民需要大肥肉
苗炜 粉蒸肉
鲁敏 其实,只是脂肪……
须一瓜 肥肉可能是显像管
蓝薇薇 烟火肥肉
古十九 翻身肥肉
师永刚 国之大器
雷淑容 属猪这件事
那多 肥肉
老猫 肉配药—— 肥肉就是奢侈的欢乐
邦妮 肥肉是我的好朋友
李洱 肥肉
王小柔 人生就是五花三层
孙洁 肉的杯具
王斯琳 与肥肉的“战役”
王一方 肉的隐喻
王寅 缝纫机上的“肉”
丰玮 屡屡制造事端的肥肉
叶倾城 相信我,死不了
【汆】
刘晓庆 许戈辉 短信说肥肉
左小青 杨澜
郎昆 赵传
海岩 程志
虞梦令 一七令 肉
冯唐 歌德巴赫猜想以及其他人类核心假设
陆新民 肥肉
傅一清 不冤不乐之肉
车前子 肥肉
赵波 肥肉和爱情
欧阳江河 念及肥肉
马铃薯兄弟 追猪
张洹 无题
张嘉佳 肥肉的生命
朴尔敏 有个少年名叫肥肉
吴聪灵 唇膏
郭平 疑似小说:肥肉
麦家 肥肉
郑郑小囡 文 肥肉流浪记
洪亦涵 图
朱润 肥肉语录
桑子意 无法评价的肥肉
蒋方舟 吃肉的日子
陈卫新 肉沙发
梁凡 F先生的房子—— 肥肉
蝎子蓝蓝 金泽椿 肥肉之歌
丁承运 环肥燕瘦
盛梅冰 立冬(油画)
【脱脂】
陆漫漫 素肉
大初法师 吃荤与吃素
噶陀仲巴仁波切 请换一个位置来思考“吃肉”的问题
朱赢椿 编后致谢

作者简介

从8岁到88岁,百余位作者共同讲述有关肥肉的故事
这几代人的胃,比世间所有的档案,都更懂中国
是时代密码,也是集体记忆,一碗肥肉,“吃”透世相
这是一本以“肥肉”为话题的散文集,肥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的背后更有一种记忆,可能是一个年代或者一段往事,也可能是现代社会的缩影。本书邀请了多位作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写下他们对肥肉的记忆,这一段段时光的片段中,有美好,也有无奈,有辛酸,也有大笑,还有不为人知的感动,集中呈现了一个有关“肥肉”这个油腻而有趣的 话题背后的大时代、集体记忆和私人逸事。
本书组稿历时五年多,不仅邀请到许多知名人士的原创稿件,更有多位知名画家为本书制作插画,朱赢椿担任本书主编,并为本书作整体设计。
◆ 本书所有作者版税将用于资助贫困地区儿童改善伙食


 肥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曾几何时,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饥饿是很光荣的事情。看数百位文艺圈内的知名人士群起怀旧,讲述那段与饥饿有关的日子的时候。相信所有人都不会对这样的话题感到疏离和陌生,尽管我们远离短缺和配给这样的字眼已经很久了,但是对饥饿的共同记忆和对肥肉产生的禁忌般的渴望已经成为了每个家庭代代流传的传奇。申赋渔写他小时候被人冤枉偷了肉,差点被爸爸打死,多亏奶奶在猪圈里找到了被猫拖走的肉,才挽救了两个家庭的危机;虹影只因幼时在舅父家吃过一次野山菌烧肥肉,差不多三十多年过去,她都总爱做一个梦,梦见自己抹黑去找一个楼梯,可是总也找不到舅父家,一次次急的满头大汗地从梦中惊醒;俞子正写他小学四年级去领了全家下个月的全部肉票,开心地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一松肉票被吹到了河里,他想也没想,在一月的寒冬跳进了冰冷的河里追出去十几米捞到了快沉下去的肉票……这些关于饥饿的传奇累积起来,便成为了镌刻在我们灵魂深处共同的基因和密匙,从中或可一窥我们民族的群体心理。大家在文中描述的“肥肉”,其实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字典上“肥肉”这个名词的含义。它充满了神秘的美,在那个年代的人眼中,它像是“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出浴杨妃,肉呼呼、颤巍巍、白花花,带着一股令人迷醉的香气和热量,激起了人们心中对肉欲的渴求和类似偷窥而产生的罪恶感。如今苏童可以大声歌颂肥肉,称“我认为餐桌放弃肥肉,就像文学放弃诗歌。”但是在那个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任何对于肥肉的歌颂都是不能放到明面上的,曹文轩写他们上大学的时候,晚上睡不着觉的男同学“不是在想女孩,就一定是在想肥肉。”那种对于肥肉的恋慕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熄灯后偷吃猪肉罐头、黑吃三寸膘的趣事,仿佛是一种刺激的偷情行为,和偷看《少女之心》等手抄本一样,成为了当时年轻人宣泄反抗和叛逆的举动。池莉在文中回忆起年少的自己,由于吃得饱饭而产生了严重的羞愧感,她感到自己和“大家是不一样的”,她说:“我怎么可以不羞愧?饥饿的道德力量是这样的强大,肥肉与瘦肉自然前者是革命的而后者是保守的腐朽的修正主义的。我开始反感自己的家族而羡慕穷孩子和他们的饥饿感。我渴望成为中国人民和革命群众的一员。”然而当她成为知青真正地领会了饥饿的含义的时候,她却为吃到了一块宝贵的肥肉而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人类的生理需要是不会骗人的,如果非要将生理需要判定为非革命的或者说是不道德的,最终只会导致人格的二元对立和分裂。细细思量,把饥饿当作是道德的思想并非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新发明。长久以来,儒家就以“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来教导人民,好好的“诗三百,思无邪”也要被他们扭曲为歌颂后妃之德,可谓是真正的“淫者见淫”。但是在这种思想的洗脑教化下,“肉食者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名言俨然成为了一种被大多数人所奉行的道德标准。似乎人的生理欲望是肮脏粗鄙可以厌弃的,殊不知“是真名士自风流”,道德与肉欲并非背道而驰。这仅仅是统治者们的“牧民之术”而已,将饥饿当做道德的标准,束缚人们对于天性欲望的追求,不过是将大众对于施政者能力的关注转移为对自身道德的拷问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本对肥肉大唱赞歌的书看做是一场人性解放的盛宴,每个人可以毫无保留地唱出内心对欲望的赞美。欲望本身并无正邪之分,亦无道德上的高下,压制、仇恨和厌弃并不能使我们脱离欲望的支配,相反会反弹的更为强烈。欲望也许可以看作是人性的弱点,但正是因为欲望的不断驱使,人类社会才能不断革新向前。如果人类的老祖宗没有对肉食的渴望,而满足于用植物充当食物的话,我们今天又何须来讨论“肥肉”这个话题呢?看完这本书,也许你便有了大喊出“我爱肥肉”的勇气,当然,你爱的,不仅仅是肥肉而已。
  •     友人借给我一本书《肥肉》,一本外观是五花肉,内容也全和肉有关的书。其实除此之外,他还推荐我看关于瓷器、茶叶、绘画等等很有文化的书,但是吃货的本性决定了我肯定是从这块肥多瘦少的五花开始下口。按道理我这种提醒全方位干瘦的女孩,应该是不怎么喜欢吃肥肉的。其实我本就是不爱吃肉的。小时候我被养的特别精贵,特别挑食,吃东西很少很精。我妈妈会给我讲她小时候没啥好吃的,最喜欢的小吃是炼猪油剩下的猪油渣,我爸爸会给我讲他小时候肚子里没有油水时,会偷偷爬到床底去偷奶奶藏着的猪油吃。他们的形容里,舀一勺子猪油放在舌尖,或是嚼一下香喷喷的猪油渣,简直人生就在舌尖上完美了。其实中心思想,就是教育我不要挑肥拣瘦,要均衡膳食。可我依旧会固执地将红烧肉的肥肉和瘦肉用筷子拨开,然后光吃瘦肉,将肥肉嫌弃地留在碗底。第一次我主动吃肥肉,我的爹娘倍感震惊。那个夏天我家的老冰箱终于罢工了,经年的霜雪融化流了一地,冻在冷冻层的大鱼大肉自然也都腐坏变质了。一时半会新冰箱还未买来,爹娘一咬牙,决定一周不吃肉,等新冰箱上岗为止。这可就苦了我了,虽然不嗜肉,但也不能顿顿都是斋菜吧。我们全家斋戒第三天的时候,奶奶送来一小碗粉蒸肉,小小的我终于开荤了简直是要喜极而泣。然而我仍然坚持“无肥肉主义”地吃了几块,却发现瘦肉太少了,我还没吃够呢就只剩下蒸肉粉了。于是我凝视着碗里剩下的肥肉,做了半天的思想工作,终于一咬牙一跺脚抱着必死的决心夹了一块纯肥肉放到了嘴里。那真是一口纯正的猪油啊,一咬下去整个人都不好了。我“噗”地吐了出来,突然觉得悲从中来,于是“哇”地放声大哭,惊呆了我的爹娘。然而他们大概觉得我很是可笑,于是完全没有安慰我的意思,只是捂着肚子相对笑个痛快。初次尝试吃肥肉实在没有留下美好的回忆,于是“纯瘦肉”主义在我的心里根深蒂固。第二次尝试和肥肉化敌为友,是在高中的时期。那时候迷恋着古诗词,听得最认真的应该是语文课。可是有一个词我一只没有领会那就是“隽永”,也就是回味悠长齿颊留香,语文老师咽了把口水,进而解释说“就是吃肥肉的感觉。”吃肥肉可不是什么好的感觉,而这个词从写法到读法都如此高级,我怎么可以无法体会呢!于是痛心疾首捶胸顿足,当天晚自习下课后奔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在饭桌上找肥肉。还真是被我好不容易在娘亲亲手准备的和我胃口的“纯瘦大餐”中,找到了一丝肥肉。真的就是那么晶莹剔透的一丝,挂在瘦肉的边缘,我夹到嘴里嚼了一下,还是给吐了出来,除了“油腻腻”我并没有体会到什么回味,只是鲠在喉头咽不下去。作罢,“隽永”看来与我无缘!我日后时常和大学寝室里的同学们聊刚刚入学的那段日子。我们一入学就在学校里呆足了20天没有回家,除了军训晒得我们在夜里伸手不见五指之外,初次尝试食堂大锅饭的我们,都扎扎实实体会了一把肚子里毫无油水的日子。在食堂里各种明目的“青椒找肉”“木须找肉”“黄瓜找肉”“鱼香No丝“的轮番洗礼之下,我刑满释放一身黢黑奔回家的第一顿,我妈看到的不是归乡的游子而是下山的饿狼,我风卷残云吃得又急又快,而且关键是光拣肥肉。我终于明白了肥瘦均匀的好,终于领会了满口流油的满足,也终于知道了啥叫”隽永“,也终于亲切地拥抱了我多年来无比厌恶的那一块肥肉。人的习惯真的是会改变的,等我已经爱上了红烧猪蹄,红烧肉,梅干菜扣肉等等硬菜之后,肥肉和瘦肉在我口中已经没有了高下之分。而且“纯瘦肉”我还不怎么吃了,特别喜爱肥瘦均匀口感软硬适中的五花肉。能找到一块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的五花肉,真是每一个开荤的日子里最期盼的乐事。我喜欢沈从文先生也是因为他在文章里头对于食物的描写格外的生动具体。《边城》里翠翠的爷爷买肉的那一段,说要软的糯的烧肉下酒的五花肉就特别和我的心意。那时候现代文学史的讲师长得特别儒雅特别帅,他就是专门研究沈从文先生的,他说到读博时期夜里挑灯研究沈先生的文章,里面有湘西的各种肉的做法,写得酣畅淋漓直教人读了口水直流,常常是三更半夜非得寻点东西下肚才算能熬得住。后来渐渐多多少少读了沈先生得一些文章,果不其然地必须在身边方点吃的及时补充,才不至于胃酸过多难以安眠。如果我早读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定会觉得心有戚戚。她和钱钟书先生留学的时日里,两人第一次初试厨艺,便觉得煮肉是最最简单,只要煮的时间长,只要是放得佐料得当,总不会难吃到哪里去。第一次做菜是在美国。我也许只是自尊心强,想向室友们证明我也是有厨艺的人。我们从沃尔玛扛回来了半片猪肋。第一次买肉我们没经验,买了这么大一个,又没有切好,于是只有我这个夸下海口要做红烧排骨的始作俑者来承担切肉剁骨头的大任。而我翻遍厨房的每一个抽屉和出轨,只找到了带锯齿的一把小刀,根本没有家里那种剁大排骨用的大刀。于是我硬着头皮一点一点将大排骨锯成小块,每切开一点点都费劲无比,我完全不象个厨师,倒是很像个骨科医生。等我终于将这大块骨肉解剖完毕,我照着印象中娘亲下厨的样子,加好水和佐料开始了另一场漫长的等待。我竟然不知道红烧排骨炒一炒才熟得快,而是一味地用水煮。”咕噜咕噜”近3个小时过去了,我守在炉边小心地加水或者加料,已经是N碗水煮成了一碗,这个磨人的过程完全不似炖肉,而是在熬中药。我一遍煮一边尝味道,完全不敢怠慢,最后味觉都麻木了。等肉终于都烂了,我却对这最后成果的味道,全然没了信心。室友们半开玩笑地问“这东西能吃吗?”我还真是不敢做肯定的回答。然而结果是出乎意料地好,我们好久没有吃到红烧排骨这种高级的菜肴了,虽然这绝对是一锅完全意义上的乱炖排骨。我们几个妹子将半片猪肋排外加一锅白米饭一扫而光,甚至第二天还用排骨剩下的汤下面吃了顿早餐。由于我们当时呆在宾州,室友们送我外号“宾州绞肉机”!从那以后,所有的肉制品就都是我包处理包制作了,无论是剁猪蹄、鱿鱼打花、鸡翅除毛还是锅包肉,都是我来负责,那一段日子回忆起来绝对是满手的血腥,回味无比。这么说来好久没有做饭了,手艺不练是绝对的生疏了。学校食堂的几个肉菜做得还是很和我胃口的,吃着现成的也越发没了追求也越发懒得开火了。前几天办公室每人发了一套“双立人”的厨具,里头有一把很漂亮的大刀,得此宝刀,我看我还是注定需要动刀剁肉的。:)
  •     很久以前,有个叫欧阳修的人总结了个三上读书法——马上,枕上,厕上。“马上”读经史,颠簸中阅尽上下五千年风霜雪雨,权当骑马坐轿来次穿越;“枕上”是杂记时间,杂记多简单有趣,会心处莞尔一笑,同乐时击节称叹,枕着这样的馨香入眠,梦都是清亮洁净的吧;“厕上”读辞典小令,文字的清芬逐走满室恶臭,厕上时光顿时旖旎无边。朱赢椿编的这本《肥肉》,窃认为该属“枕上书”,一篇篇娓娓道来,温柔安静——枕着肥肉入眠,这日子该是何等地富足与美满呀。初知朱赢椿,是一本叫《不裁》的书,作者是古十九,一个有着简单古朴名字的南京女人。书的内容大半忘记了,只记得装帧,那该是我见过的最好玩最有趣的了。从扉页里抠出一把裁纸刀来,看一页裁一页,真如二月春风一般,裁出了一个女人的花样年华。这本书大概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典范了。形式过于别致,阅读的快感与互动多了,冲淡了文字带来的愉悦和美感。书店收银台边,一块肥肉静静地趴着,肆无忌惮,全然不顾你上下打量的目光。肥白的膘,夹杂着几丝莹润的瘦,油光呼之欲出。好奇之余拿起一看,原来书名真叫《肥肉》。如果瞧着这样一块白花花的肉不舒坦,那就翻开吧,他很贴心地告诉你,反折一下,“用右页提供的即时贴肉票进行固定”,那是第二个封面。一块塑料做成的红烧肉,颜色形状足以乱真,粉,糯,肥瘦得当,大片留白中只有这块肉,撩拨着你的味蕾。书里聚集了几代人对“肥肉”的集体记忆,从8岁到88岁。时代陆离的光影养润了不同的胃。对有些人来说,肥肉是想念了许久的情人,一点点一丝丝都透着潜藏许久的渴望;对有些人来说,肥肉是胆固醇,是脂肪,是让这具皮囊日渐横向发展的罪魁祸首,避之唯恐不及;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肥肉是灾难,是噩梦,是父母夹到碗里扔不掉挥不去艰苦下咽的一块累赘。而对这本书里的更多人来说,肥肉是一场盛宴,是饥饿年代永远的渴盼与慰藉,是与心灵一同成长与丰满的一次美丽的追逐。版画家刘春杰,吃着从狗嘴里抢下来的肉,骄傲地满足着;作家曹文轩在宿舍里偷吃了一只极其隐秘而又神圣的猪肉罐头,香味久久不散,八天以后来的同学依旧能探查到那场饕餮;学者何平,“三里地外,就开始捕捉空气中的肉味,开始双脚跟打到屁股瓣的一路狂奔”……是啊,古人说,未知死焉知生,未曾饱尝过贫瘠与饥饿折磨的胃又如何能消化这样一种对肥肉一厢情愿的苦恋呢?对更多人来说,肉就是肉,吃或者不吃,她就在那里,不肥一分,不瘦一分。无论你是热爱还是厌恶,无论你看出的是黑白记忆里温暖的肉香还是岁月长河中无奈的挣扎。一块肉的使命,只是让你享口腹之欲。不是吗?我们对肥肉的种种记忆,说到底,不过是对生命历程的一次回顾,是对肉里潜藏往事的一次探寻。这其中,有辛酸有欢乐,有劫后余生的云淡风轻,有忆苦思甜的欣慰满足,有对往事的固执,对现在的感喟。肉是肉,我们是我们,她肥硕的身躯承载着我们的欢笑离愁,做出的菜,炸出的油,似乎都透着遥远记忆里飘来的阵阵清香。我是个爱吃肉的人。生于八十年代初期,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普遍从贫穷中脱身,肉一样难得吃到。妈妈时常给我讲一个故事:有一年去一家吃酒席,席间,我不停指着桌上的肉,囫囵说着,“肉,肉”。回家后,妈妈一狠心,买了八毛二分钱的肉,我一个人吃光了——那会的肉价是七毛二分钱一斤。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没有这件事的影子,而那顿奢侈的肉,却成了妈妈挂在嘴边的故事,怜惜中带着调侃。弟弟总说,“走到哪里,还是妈妈做的红烧肉好吃”。是啊,妈妈的红烧肉里有着特别的作料,对孩子的牵挂,日夜的思念,满溢的母爱,还有对孩子日渐长大的欣喜。这样的一碗肉,是万千柔情系一身的美妙。父亲在世的时候,每次都会夹大块的肥肉给我,看着我毫不犹豫一气吃完,他也总会微笑,仿佛吃完这块肉,我便真随了他的性子,豪爽大方。梅干菜烧肉,干豆角烧肉,竹笋烧肉,百叶结烧肉,芋头烧肉,咸鱼烧肉——原来肉是这么随和亲切,和什么一起都能相处融洽,透出别样的味道。老家还有一种做法,旺鸡蛋烧肉。旺鸡蛋就是里面有小鸡的鸡蛋。小鸡已经长得够大了,完整的身子,甚至长出细细的绒毛来。煮熟了剥开,将毛清理干净,与肉同烧,那是待客的一道大菜。阳春白雪看多了,这样一块接地气的肥肉,总能让我想起儿时,想起那一块块肥得流油的肉。那是妈妈的牵挂,满满的爱。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满书基本都是对饥荒时代的回忆 肥肉似乎是那时的催生物 看多了也腻 倒是有个叫黄集伟的编辑写的还行 +最后编后记算是不错的结尾
  •     很早前读的 小学生读物吧
  •     因为封皮眼前一亮,读罢着实觉得极为点题,有些文字真是腻的发慌,该不是写来凑字数的吧。。。
  •     肉票被我顺了 哈哈哈哈 完美 太好看了 都到后来竟然打恶心想吐 最后喊一句猪油万岁!
  •     内容比较水,装帧下了功夫,观赏起来不错,还送肉票,营销满分?
  •     包装大于内容,不过我就好这口。
  •     这是一本,吃饭前爱不释手,吃饱后看不下去的书。
  •     三颗星全部给本书装帧配图及一首肥肉之歌。好性感。
  •     图书装帧没得说
  •     文章倒是肥而不腻 趣味心十足 用佛教人对肉的看法一篇文收尾也是够够的了
  •     但仍旧不喜肥肉
  •     土匪味儿
  •     设计和概念都是一流。文章就良莠不齐。我想起了幼时关于肥肉的一些记忆。现在的孩子是体会不到的。
  •     有趣,腻,吃肉
  •     收录的杂文挺多,但内容主题比较单一重复,主要是危机年代人们对肥肉的渴望和回忆,和现代人对肥肉的(相似的)杂感。看多了腻,杂文质量也参差不齐,感觉应该精简一下内容。双封面的设计还挺喜欢
  •     吃肉
  •     2014年11月刚搬进湘樟园时,和矮琪一起满减买的书。朱赢椿的设计没得说,本科时我还做过他的专题。只是内容上是名人明星的散文随笔集,读多了稍显无趣,所以没有全读完。
  •     真的仅仅只是在讲肥肉而已。前半部分对于文革时期、物资匮乏的回忆还能看看,后面很多都很生硬,命题作文,强行往题目靠拢,看得我很尴尬。
  •     这本是在去年五月看完的,让我一个月来的午饭和晚饭充满了胃口。开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故事很是珍贵,中间不同人群对肥肉论述生动有趣,而最后三篇关于肥肉的思考足以令人深思。当然,整本书的风格设计就是新奇的,可惜购买时附赠的肉票已过期了。
  •     整体的设计好棒!当年还送猪肉肉票的时候就看上了这本书,嫌贵没舍得买。怎料一直念念不忘,最终还是买回家收藏,真是冤孽。为了让“肉”看上去肥厚些,内文字体被放得很大。收录的文章质量虽说有些参差不齐,但也不是不能读。虽然从小讨厌吃肥肉,可读着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肥肉如何如何珍贵的故事,深感今日之幸福,不觉食欲大增。读此书,当以一坛红烧肉压惊。
  •     这个设计师真会玩!找了那么多人写肥肉,不过大多数都是忆苦思甜,只有少数翻出了趣味。
  •     我爱死了虞梦令的那首诗
  •     人是会醉的,人是会变的,人是会老的。 肉是不腻的。
  •     肥耷耷油腻腻浮囊囊白呼呼我要吐了
  •     内容一般,但是真的不要在晚上看它啊……
  •     选的作品参差不齐,有的写的很感人戳中泪点,有的写的很欢脱很饮食小品,一本关于饮食的随笔这么多笔风变换受不了。作家太多,干货太少,有的感觉是拿来应付了事的。种类多倒是真的,涉猎很广。
  •     3.5星。看了很久的书。集体怀旧,文化意义较大。我幼儿园时喜欢吃肥肉,掉到地上也捡起来吃。
  •     文盲如我,终于知道小时候心心念念的“油zi儿”(川音)就是“油渣儿”,那时候常常在开饭前用食指和大拇指拎出几个解馋。喜欢看白花花的猪油在热锅里化成一汪亮油,猪油做的番茄炒蛋是最好吃的。我一直不抗拒肥肉,但第一次爱上吃肥肉是在初中午休借宿的家政宿舍,切成小拇指甲盖大小的红烧肉块竟然几乎全是肥肉,心里一阵恶心。左挑右选,夹了块看似有瘦肉的,结果吃到嘴里全是肥肉,但是,真特么好吃啊。原来肥而不腻说的就是这种啊,那种咬一口就肉汁四溢,口内生香,软软糯糯的感觉真好。不过离开那里后,我再也没有吃到过这么好吃的红烧肉了。馋。
  •     装帧设计挺有趣,内容嘛,首先来了一段文革肥肉史,接着……
  •     肥腻腻吖 不过内容太多交织重叠 但也不怪 毕竟那个时代大家的感受很多都是一样的
  •     ?????
  •     为了书皮而买,封面的设计超级博人眼球。算是一本杂文集吧,很多作者,包罗各行各业,还蛮有趣。
  •     酥白肉粉蒸肉东坡肉猪油渣肉沙发肉房子书法fat篆刻肥肉,大几十篇稿子,丰富,但有点篇章太柴~合书百度了一下作者,颜值符合审美,强行给加一星~
  •     Literally,难以卒读,以次充好。
  •     敷衍之感,读了一半竟看不下去了
  •     这本书的创作出发点让人摸不清头脑,我首先给它的定位是“文学创作版装订道场之肥肉小科普” 就是一些不知道哪来的人借肥肉自由发挥作首小诗谱个小曲,这也就算了,甚至有人谈起了我眼中的肥肉。谁要听啊…封面也是哗众取宠,最low的是那个包装盒,有本事像imma boom那样说是牛肉汤就真给你做本能闻出味儿的书来。(不鼓吹,成本高的要命又没啥实际价值,自己拿回家意淫)所以朱老师的sense总是忽高忽低让人又爱又恨。说来说去还是得怪主编...
  •     好油腻~
  •     每晚睡前听,简直是自找煎熬……不过美食之后那些丰富的时代文化令人想起一句话:在文学作品里,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特别的意义。文学不光保存下了肥肉的鲜美,更保存了那么多不一样的人生
  •     流油的肥肉
  •     从肥肉的共同记忆,烹调方法再到社会意义,说好一点是包罗万象,不好一点就是太散乱了,文章水平也参差不齐,很多像是来凑数的。至于设计,封面和整体的设计很有意思,内页没什么亮点。 【不过看了之后确实很想吃回锅肉红烧肉烧白烤五花肉
  •     这书也太不清真了啊喂
  •     生拉硬凑 不超过五篇值得看
  •     设计五分,内容给三分。
  •     这书的装帧真是要给个好评!肥厚肥厚滴[哈哈]内容来说,水平参差不齐,连篇累牍,千人一面之感,这一点不是太好,可能是因为约稿的作者大多都是60、70年代的。相同的历史大背景,相似的经历,造就了不约而同。形骸可放纵,肉食不却减。多少肥与肉,付之笑谈中。
  •     哈哈,很奇怪的一本书,很熟悉的一些记忆
  •     好看!!!
  •     20161129夜19:50读完。
  •     书籍装帧等的整体设计非常棒!不能更肥厚!
  •     仅仅给装帧
  •     毫无诚意的凑数之作,给肉打广告的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