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红的花朵》书评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44750337
作者:[英] 约翰·高尔斯华绥
页数:217页

请你取走我胸前这朵花。

我很庆幸自己能和这本书相遇。当时只是在书店闲逛,无意之间发现了这本书。它的装帧和书名吸引了我,当时拿起这本书时我在想为什么书名《The Dark Flower》要翻译成《殷红的花朵》?等到我把它买下来读完它后,我才明白其中的深意。“殷红的花朵”在文中反复出现,它象征热烈恋情或强烈情欲的殷红石竹花。而这也恰好就是整本书的主题。由此可见,如果此书名翻译成“黑色之花”或者“堕落的花朵”就难以达到整本书的精神高度。翻译真的是一门艺术。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看这本书前对这个作家,我只知道他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出版于1913年,距今恰好一百来年,但这个故事却没有时代的限制,因为它所讲述的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它所涉及的婚外情,忘年恋放在当下这个时代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整本书分为三部:春,夏,秋。也即是主人公莱恩南在他生命中三个时期发生的三段完全不同的爱情故事。春——莱恩南正值十八年华,青春热血又多情浪漫,他爱上了他大学导师的妻子安娜。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貌美又风情万种的少妇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在这里他的感情更像是一种母性崇拜。他们的感情也有诗化的瞬间,让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安娜把象征强烈情欲的石竹花撒在他的头上,透过花瓣的皱缘他直视安娜的双眼。只可惜年轻人的爱慕经不起考验和试炼,当初的爱恋和煎熬很快化为灰烬。这一个故事里,安娜这个人物颇为亮眼,她热烈向欲却又理智聪慧,在得知对方的感情冷却后,她迅速收手回归现实。对她来说,这也是一种无奈。她渴望这个年轻人的爱带她逃离乏味归俗的婚姻,带她回到激情迷人的青春,但她却深知,青春的疯狂和迷魅只属于年轻人,她已经老了。夏——莱恩南去巴黎和罗马学习艺术,六年后学成归来。相比于“春”,这时他对感情的态度要明确得多。他遇到了和自己年龄相仿又爱好相同的议员夫人奥莉芙,炙热的夏季正象征着她们炙热的爱情。奥莉芙端庄贤淑,温柔迷人,徘徊在道德和情欲之间。这时的莱恩南更大胆也更加执着,他看到了那燃烧在爱情里的欲火,在无数个日夜里折磨着他。他会踯躅在她的窗下,也会独自在小舟上畅想。所以的纠结,徘徊,折磨最终成就了他们的私奔计划。这个故事最令人痛心之处就在于结局,在他们私奔的那个夜里,他们驶向幸福的小舟倾覆,奥莉芙死在了那条诗化了的爱情之河中。秋——四十六岁的莱恩南成为了知名的艺术家,也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陪伴在她的身边。偶然一天遇到了老同学,也见到了老同学的私生女儿,十七岁的娜艾尔。他教她作画,陪她赛马,甚至陪她出席社交舞会。对于这段感情,莱恩南一直处于隐忍状态,他已经老了,再也无法拥有不顾一切的情欲。而十七岁的娜艾尔简直就是来自仙境的小精灵,她大胆热烈,奔放不羁,当她意识到自己爱上了莱恩南起,她就利用自己惹火的身体和撩人的姿态去引诱莱恩南。莱恩南爱他的妻子,也爱这个青春的少女。他想要凭借娜艾尔那年轻的身体和心去寻找自己的青春美好,这大概是每一个中年男人自私又高尚的梦想吧。这个诱人的少女娜艾尔无疑有一定程度的恋父情结,他的亲生父亲没有莱恩南那样的品味和魅力,也没有给予她应有的父爱。她对莱恩南的感情更像父爱的投射,只是年纪尚小错认为那是不可抑制的爱欲。她和四十六岁的莱恩南不正像当年的安娜和十八岁的莱恩南吗?故事的最后,莱恩南做出了一个符合道德以及主流价值观的决定,他给娜艾尔留下了一封诀别信,带着妻子远赴欧洲。 包括莱恩南妻子在内的四个女人中,我觉得他最爱的只有属于夏日恋情的奥莉芙。那时的他处于青涩和成熟之间,不顾一切的炙热情欲,无眠之夜的相思之情,触手可及的执手相伴,一起汇聚成了难忘的爱情。而奥莉芙的意外死亡则能够在“难忘”两个字前加上“一生”。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在你的眼前,她的死无疑令他心中对她的爱升华到了其他女人无法达到的高度。能将婚外情写得如此欲说还休,这个作者颇有点才华。这本书之所以触及婚外情这个雷区却又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它刻画出了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不再是书中的虚拟人物,更像是现实生活中拥有七情六欲的人。作者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渲染都达到了极致。炙热的情欲在他的笔下变成了可以感知的东西,让读者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这本书没那么戏剧化,却也正因为它平淡又细腻的文字才使它别具风味。不谈爱情,这本书对道德,艺术,社会的分析解读也是颇有意义的。曾经感受过爱情的人大多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吧,无论是爱情诗化的瞬间,还是情欲的折磨,皆在其中。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本书里的人没有道德不道德之分。他们在情欲这座火炉中试炼出了他们人性的优点以及缺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忍和无奈,挣扎和痛苦。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觉得最正确的选择,当然,选择的后果也得自己承担。 爱也罢,念也罢,恨也罢,悔也罢,这都是伟大又肮脏的爱情。

可怜的人儿

如果抱着看一本诗集或者散文的心情阅读这篇小说 还是挺不错的 毕竟是高尔斯华绥的作品 但从生活伦理上讲 主人公有些太过于浪漫多情了 是对也是错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情感 放任追求自己的内心向往 值得敬佩 可在现实生活中 这注定会伤害到一些人 毕竟我们不能随心所欲的活 有时候我们坚信的一些东西 无疑是带有牵绊纠葛的 放任自己 就好比断了线的风筝 乍眼看去了无牵绊放空高飞 实则已被自己抛弃

有种深爱叫不能——读《殷红的花朵》

文/吴情最近看了英国大文豪约翰·高尔斯华绥的《殷红的花朵》一书,字数不多,二十多万。情感上虽说不到震撼,但还是有些微微的感动或触动。全书分“春”、“夏”、“秋”三部分(注意,没有“冬”,表示生命完结和季节肃杀的“冬”)。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英国,主要讲述的是男主人公马克•莱恩南经历了三段生活的感情波澜,以及在遭遇这些波澜时面临的两难选择。第一卷是“春”卷,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马克·莱恩南在牛津大学求学时,结识了文学导师哈罗尔德·斯道默年轻貌美的妻子安娜·斯道默,并对其产生了诱惑。他当时只是个懵懂的青年,对于爱情只有精神性的想象,而没有迫切的性需求;而安娜则大他十六岁,对他的喜爱中间多少掺杂了些许母性成分,但最后还是变成了情人间的爱,她不喜欢丈夫刻板严肃的性格,讨厌自己平静如水的死生活,她觉得,马克的介入,“是又冷又闷气房子里的一炉火”(这个比喻打动了我,不管他们俩结局如何,我觉得这种情感上的相互需要,便是爱情的实质)。这一部分写得很克制,接近传统中国人推崇的“发乎情,止乎礼”。这本书写于1912-1919年,当时的英国,唯美主义依然势力不减,高尔斯华绥的《殷红的花朵》,便是这种唯美主义的一个典范之一,其间,安娜和马克一行人多次阿尔卑斯山旅游,高尔斯华绥擅长的风景描写便出现了。当然,高尔斯华绥读过牛津大学,他在小说中对英国牛津大学高级知识分子的刻画也很有一观,几乎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境界。第二卷是“夏”卷,主要描写马克·莱恩南不能接受和教授夫人这种“不伦之爱”,离校出国,去远赴罗马和巴黎专攻艺术。六年之后,他学成回国,偶遇一味欣赏其艺术创造的议员夫人奥利芙,彼此之间年龄接近,又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很快便推为知己。但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由纯粹的友谊过度到爱情,一次,他们俩互诉衷肠,立下盟誓,决定私奔,但不幸的是他们私奔所乘的船沉没,奥利芙去世,马克挣扎着活了下来。热烈的爱慕之后,剩下的只是马克对奥利芙的回忆和追溯。这段故事打动了我,爱情,或许就是一种共鸣,就是你不说出来,我也知道你在想什么,但世事总不圆满,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第三卷是“秋”卷,时间一下子跳到了二十多年后,此时的马克已经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了,他的妻子是他的青梅竹马西尔维娅。酒会宴饮常伴,他遇到了一位早年的同学,见到了同学的私生女,可怜这女孩母亲早逝,父亲好酒色和赌马,终日与孤独为伴,马克有感于女孩的不幸遭遇,决定教授其画画。随着接触增多,女孩竟然逐渐对马克产生了“爱恋”,并展开了攻势,马克最初没放在心上,最后还是不免动摇,最后经过反复斗争,他带着妻子回到欧洲大陆,再不见女孩!这让我想起了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在这样的亦真亦幻的故事中,或许道德评判早就不必,真正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幸福。是的,或许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遭遇类似的情况,重要的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我们做出了我们认为对的选择。译者黄先生作注,说“殷红的花朵”指的是一种石竹。这种花,也是幸福,也是爱情,更是每个人生命的见证,只是很少有人的生命能够像那朵花一般灿烂绽开。值得一提的是,高尔斯华绥对叙述节奏的把握,对文字精工和细致的要求,堪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这里面几乎见不到很做作的部分,故事的推进自然流畅,就像生活本身在运行。本书虽然是小说,却像诗一样精致完满,像一首悲伤的恋歌。


 殷红的花朵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