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死亡纪事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32769313
作者:艾哈迈德·于米特
页数:613页

内容概要

艾哈迈德•于米特是土耳其现当代最顶尖的犯罪惊悚作家,至今已出版二十多部作品,仅在本国销量便超过一百万册,新作动辄首印十万册,往往一上市就立刻再版,并已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丹麦文、希腊文、保加利亚文、阿拉伯文和韩文十种语言。于米特年轻时曾在莫斯科留学,是热血的共产党员。在80年代土耳其军事独裁统治时期,他积极参加地下民主运动。他以诗和短篇小说进入文坛,以推理小说闻名于世,成功将政治和历史感与谋杀谜团熔铸于一炉。

作者简介

在土耳其著名城市伊斯坦布尔,七天之内接连发生七桩命案。负责案件侦查工作的是总探长内夫扎特•阿克曼。随着案件的发展,内夫扎特发现了一个离奇之处:七桩命案的死者皆被丢弃在城中的著名地标性历史建筑附近,譬如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的大理石雕像、君士坦丁纪念柱、黄金城门、圣索菲亚大教堂、法蒂赫清真寺、托普卡帕皇宫、苏莱曼尼亚清真寺,等等。凶手到底是谁?是与死者关系密切且为了经济利益大肆破坏历史遗迹的阿戴姆•耶兹丹,还是为保护城市遗迹不惜一切努力的伊斯坦布尔防卫联盟?抑或对伊斯坦布尔这座古城的历史和遗迹都非常熟悉和了解的女专家莱伊拉•巴尔肯?通过巧妙的设计,于米特带领读者亲历了伊斯坦布尔一千多年来的重要时刻,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与残破,让这座古城的风采跃然纸上。


 伊斯坦布尔死亡纪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消亡的历史,泯灭的人性-评《伊斯坦布尔死亡纪事》文/信实的精灵在美国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笔下的《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中,描写了被金钱蒙蔽的一群商人的卑鄙嘴脸,他们甚至于想到利用克隆出来的恐龙来大做文章。这本书中,有人为了历史的存在和传承拼命去做些什么,有人却为了暴利拼命去利用历史,去利用古迹。为了金钱和暴利,有人迷失了自己,有人却还在坚守自己的原则——对于历史的敬畏感和尊重。伊斯坦布尔,在最开始建造这座城市的时候,它是一个叫拜占的国王建立的叫做拜占庭的城市。后来它又更名为君士坦丁堡,再后来才是现在的名字。历史可以有很多种写法,比如纯粹的人文科学类的历史,又或者如同作家笔下的写法一样,把一座城市几易其名的历史糅合在一个他虚构的故事中。土耳其作家艾哈迈德·于米特作为现当代最顶尖的犯罪惊悚作家,他同时也是一个讲故事和刻画历史的高手,在我们面前他展开了这样的一个个故事。或者可以这样说,他所讲述的故事恰好代表着他自己对于历史的观点,他之所以因为自己的推理小说闻名于世,大概也是因为他将政治和历史感与谋杀案谜团熔铸于一炉。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连续几桩杀人案件中,被杀者都死于一个历史性的建筑前面,并且他们死时双手被绑成一个箭头的方向,经过最终调查发现方向都是直指下一个即将受害的人的位置。然而警察在明,杀人犯在暗,犯罪分子似乎总是可以抢先一步执行自己的恶行。不可否认,作者采用这样一种讲述一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和古迹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一本推理小说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把历史事件学习进去。于米特可以称之为“有良心的业界作家”,他应该也是有历史情怀的作家,从书中也可以看出来他对于自己所在的城市的历史和每一处建筑的来历、甚至于神话传说都了如指掌。虽然是在借助于一桩桩刚好被弃置于每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比如土耳其的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的大理石雕像所在的萨拉基里奥角,比如君士坦丁纪念柱子,比如黄金大城门,比如圣菲索亚大教堂,比如法蒂赫清真寺——它是伊斯坦布尔被攻占的标志等等。)旁边尸体的杀人案件,在我们读来却总感觉他是在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虽然被作者虚构成一个连环杀人案的推理悬疑故事,但是作者字里行间他的人文情怀随处可见。作者对于伊斯坦布尔这个城市仿佛是了熟于心,他对于自己的城市有着“无与伦比”的感情。甚至于他笔下塑造的男主人公警察局长内夫扎特的身份在某一方面也就是他自己的一个缩影。作家通常擅长用他笔下的人物和他所描述的事情去表达一种观点。很多时候,作家最擅长写的人物其实往往有他自身的某些方面的影子。他们喜欢用笔下人物对某一件事情的态度来寄托自己的想法。正如严歌苓她本身作为一位女性作家,所以她最擅长去刻画一个个女性角色的影响。比如《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的角色,她敢于坚持自己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态度和责任;比如《小姨多鹤》里面的日本女孩多鹤,她对于爱情和亲情的坚持。于米特他把自己对于这个警察局局长的刻画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他不仅仅是参与办案,他还是一个正常的男人,有着自己隐忍的感情的男人。一个活泼开朗的女性厨师埃弗盖尼娅出现在他的生命当中,他的内心也曾泛起一丝丝涟漪。他不再是一个冰冷、无情单薄的人物角色,对于自己死去的妻子古泽德和女儿艾松,即使过去两年的时间仍然不能释怀。他每每走进一个人的家庭的时候,对于他们家的摆设甚至于抬眼望出去的风景和建筑他都能进行细致刻画。比如第一个被杀死的考古学家、钱币收藏家、历史学家,他的托普卡帕博物馆董事兼前妻莱伊拉·巴尔肯的家,还有他前妻的现任丈夫——一个致力于工作在“伊斯坦布尔防卫联盟”来保护消亡的城市的男人的家——从他屋外望去就是著名的穆拉·泽伊雷克清真寺(旧城耶稣修道院)。每一个出现的人物都足够饱满,也都有自己对待历史和传承的态度。作者在这个时候,就会停下来紧张的情绪,他会仔细介绍每一个建筑的名称和它的由来,它存在的时间以及历史意义。此外,正如很多作家的写法,任何一部作品最终都离不开爱情的衬托。于米特的笔下当然不能免俗。随着案件抽丝剥茧般地展开,局长内夫扎特和埃弗盖尼娅小姐之间的感情在升温。阿利和扎因奈普的感情也在经受着考验,这对貌似总是在争执的警察署的欢喜冤家也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感情。原来很多人的感情都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其实内心里面早已经波涛汹涌,激情澎湃。整本书虽然是一个推理悬疑故事,作者却没有刻意像通常的类似题材一样,去营造一种紧张刺激的节奏,反而他把事件发生和时间前进的节奏把控得游刃有余。本来觉得一天之内不能发生太多的事情,然而在他的笔下两桩本来连续发生的杀人案件竟然可以在中间穿插那么多的故事。或许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高手作家对待推理悬疑的态度。当然,对于推理悬疑作品来说,最重要的部分,或者说不可或缺的就是考验对于人物对话的巧妙拿捏,在人物面对面的谈话当中去刻画一个个人,巧妙理智或者机智应对,又或者脾气暴躁如同阿利,总是忍不住就要拍案而起,而局长总是按兵不动,默默观察,在关键时刻一句话发轫。一部作品可以承载的内容可以有很多,关于历史感,关于爱情,关于金钱和利益的驱使,关于真理和正义的坚持。关于一个看似简单的推理悬疑故事的推进,于米特或许给出了很不错的范本。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     一我的脑子里有过很多很多构思,想要写成小说或是剧本。然而基本都没成形。有一个构思是这样的,以一枚硬币为主线,穿插起六个故事,贯穿历史上数个时期。这个小说的背景放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我现在还能想起六个故事中的一个:一名犹太少女爱慕着一个奥斯曼少年,少年带她走过城市的大街小巷,然而有次两人发生了争吵,少女愤而将一枚硬币扔进了马尔马拉海。后来硬币被渔夫下网时捞起,引出了别的故事。为什么选择君士坦丁堡(恕我在这里使用它的旧称,以示对此城的尊敬)作为背景,主要原因不是为了装逼,而是我对这里的情结。这是座极有历史厚重感的城市,只要中学历史及格,都不会不知道它的地位。我觉得君士坦丁堡与南京颇有相似之处,历史悠久,多朝故都,文化灿烂却又多灾多难。这也是座适合被在文学作品中重现和创造的城市。虽然身暂未能至,但去过土耳其尤其是伊斯坦布尔的亲友都众口一词的表示,非常值得一去。(提示成这样都答不出来,真替你们捉急啊,你们这样是不行的!)话说回来,近日我读到一本书,居然发现故事就发生在伊斯坦布尔,串起全书的线索也是硬币。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才想起自己当年还有过如上的构思。出名要趁早,写东西也要趁早。马尔克斯曾经构思了一个故事,然后无意中发现有个叫索福克勒斯的古希腊人早他两千多年就写了。(不过,只要胆子大,别说构思撞车,直接拿别人的故事来用都不是事儿,说不定还是大IP呢,我说的真不是《幻城》哦)。二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伊斯坦布尔死亡纪事》的第二天早上,土耳其就搞了个大新闻,部分军人发动政变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军队为了维护世俗化社会而与要搞宗教复辟的总统开撕么?土耳其历史上有过此类先例,再上溯到奥斯曼帝国,耶尼塞里禁卫军甚至直接干掉过苏丹。然而这次政变到现在仍余波未熄,很多谜团还没解开。就此打住吧,我们还是谈谈小说本身。《伊斯坦布尔死亡纪事》的作者艾哈迈德.于米特是一名犯罪惊悚作家,年轻时参加过地下民主运动,并且加入过共产党。在这本小说里,我们也能充分看到这位“红色作家”对土国政治与宗教的观察与思考。“头儿,这个地方看上去更像是伊朗,而不是土耳其。这些人……”(P154)“他开始激动起来,指向两个裹着黑色面纱的年轻女子‘看看那些女孩子,她们还只是孩子。她们对于头巾,罪孽、信仰又有多少了解呢?她们为什么要在乎这些?显然是她们的父亲强迫她们这么穿。’”(P155)“他对我们关了紧闭,带来伊玛目,在孤儿院给我们组织《古兰经》阅读课。我们还是孩子,还在努力学习土耳其语,阿拉伯语课程对我们有他妈的什么意义?”(P157)上述这几段话出自小说中一个头脑简单、莽撞易怒却充满正义感的年轻警察之口。不难想象,这其实就是作者的春秋笔法,流露的是于米特本人对土国宗教问题的看法。世俗化与政教合一的矛盾,长期以来都是伊斯兰世界的一大问题。同样是突厥国家,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就曾公开表示反对妇女黑袍,因为作为哈萨克人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哈萨克议会甚至讨论过要立法禁止女大学生和各级教师在校园内穿着穆斯林罩袍、戴只露出双眼的面纱。又扯远了,再往下写要成国际问题分析了。我只想说,某些宗教的政教合一逆流需要警惕,这不仅仅是绿色世界的问题,当下的天朝亦感同身受。欢迎大家搜索沙甸、临夏、化隆这几个地名。而土耳其这个国家,与天朝的稳定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土国知识分子的见解,不妨作为他山之石以供镜鉴。三关于伊斯坦布尔的书林林总总,大多是文学、历史或是旅游方面。这么多书里我却对《伊斯坦布尔死亡纪事》心心念念,早在去年上海译文的公众号推送新书介绍时,我就记住了书名。该书的推荐里抓人眼球的就是将历史与谋杀融合在一起。这对我来说绝对是有吸引力的。等到买回来,因为种种原因又耽搁了一阵才读,毕竟这本书有600多页,也不是短时间能看完的。作为对推理小说只有些皮毛认识的我,觉得《伊斯坦布尔死亡纪事》可算入社会派推理的范畴,毕竟除了破获谋杀案,书里还充斥着历史介绍、社会观察、人性分析、现实批判等元素。不过七天内七起命案,每具尸体都被放置在城内一个地标性建筑旁边,每个弃尸地又对下一个弃尸地有提示作用,看似也有本格派的影子。阅读之际,倒有种其实难副的感觉。特别是全书中对历史人物与建筑的介绍,实在有些生硬,给人“为写而写”的感觉,虽说这些介绍可以给没去过伊斯坦布尔的人描绘城市面貌,但毕竟小说的主线是破案啊,非要套在一个个历史背景下,未免刻意了。对比下我很喜欢的一本也出自土耳其作家之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你们听到土耳其作家第一反应都是奥尔罕•帕慕克吧),就要高明不少。虽然《我的名字叫红》内涵也很丰富,同样包含了一个谋杀与破案的线索,但各种元素融合的就很自然,值得人回味,而不像本书把力气大都花在了表层。当然了,《我的名字叫红》毕竟是诺奖得主的作品,《伊斯坦布尔死亡纪事》走的也不是经典路线,作为通俗小说,《伊斯坦布尔死亡纪事》还是比较有深度的。满分10分的话,我给7.3分。四既然说到了帕慕克,有个词就不能回避——呼愁。所谓“呼愁”,即土耳其语的“忧伤”,源自《古兰经》,在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里被书写的淋漓尽致,然后在天朝被不少真伪文青用滥了。虽然用滥了,但我没想到更符合伊斯坦布尔的词汇。“呼愁”其实是音译词,不过单一个“愁”字,就给这个词披上了忧郁色彩。于米特在《伊斯坦布尔死亡纪事》也书写了他的呼愁。这种呼愁首先体现在人物的内心中。主角阿克曼探长,挚爱的妻女在一起爆炸中丧生(奇怪的是书里并没有直接提到这次爆炸是意外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他一直沉浸在悲痛中,“对过去的执念和回忆纠缠在人们的心理和脑海中,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悲痛,叫我们变成行尸走肉,叫悲伤愈演愈烈。”这种悲伤一直挥之不去,哪怕是阿克曼结交了新女友(一个很不错的姑娘)后,丧亲之痛还令他纠结。而他的两个好友,也就是命案的元凶(我就是来剧透的),也因为他们仨少年时共同爱慕的女神(后来女神嫁给了其中一人,并生下一个儿子,可惜。。。)死于利欲熏心者制造的人祸,而难以抚平伤口,最终通过连环谋杀的方式完成了复仇。“某些早晨,当你醒来的时候,你找不到一个让自己起床、穿衣、面对这个世界的理由;某些时候,你心如死灰、麻木冷漠,没有情绪,没有感觉。在那些日子里,你曾经问自己,为什么还要继续呼吸下去。”(P604)哀莫大于心死,此之谓也。这种呼愁也蔓延在城市上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伊斯坦布尔与天朝的很多城市一样,都遭到了大规模拆毁古迹而又打着“历史”的旗号新建大规模商业设施的情况。然而普通市民对此无能为力,更多的人既不了解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也对破坏历史的行为漠然置之。“一个一千五百万人口的城市中的几千人,谁他妈的在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人民是未开化的野蛮人,忘恩负义、愚昧无知、毫无顾忌而且缺少良知的野蛮人。他们在乎的只是眼前、当下以及养家糊口。”(P62)“我们对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乡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先将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搁置一旁,就拿奥斯曼帝国来说,我们也是一样毫无头绪。尽管我们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历史茫然无知,我们却热衷于吹嘘和夸耀我们的先祖们的英雄伟业。”(P53)扪心自问,当下很多国人不也是如此么?这,就是城市之殇。五 瞎扯了这么多,最后我要说,这本书充满诗意,寄托了作者的匠心。七起谋杀案,每一起都有弃尸地所在地的历史引出。先配上一张被放在死者手中的硬币图,这些硬币都对应着相关的历史时期。然后是一篇类似历史散文的引子,从神祇、君王或建筑师的第一人称角度看眼前的建筑,包括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的大理石雕像、君士坦丁纪念柱、黄金城门、圣索菲亚大教堂、法蒂赫清真寺、托普卡帕皇宫、苏莱曼尼亚清真寺等。而小说的结尾,又是一篇从主人公朋友德米尔(也就是凶手之一)的角度,从海上回首凝望城市的散文。事实上,所有这些文字都出自德米尔之手。他不仅用文字,更用死亡完成了一部诗篇。“这位诗人开始用尸体而非文字写诗,他的诗歌素材极有可能藏在他构思韵律的房间里。”(P582)小说中主人公和朋友们写过不少情诗,而我记忆最深的是书中记述的米赫吕马赫清真寺的由来。米赫吕马赫是公主的名字,意为“日月”,爱慕她的建筑师米马尔.希南为她在日落之地建了一座清真寺,在月升之地建造了第二座清真寺。公主本人则会在每年的某一天,当夕阳在第一座清真寺缓缓坠落之时,来到第二座清真寺的尖塔之间,观赏缓缓升起的月亮。这首用砂浆和石块创作的诗歌,真是“画面太美不敢看”啊。总而言之,这部小说不止是一部侦探小说,但是丰富的内涵却又没能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个人感觉有些杂糅和稍显造作。不过,如果将之当作为一部了解伊斯坦布尔历史和土耳其当下国情的参考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     在一个看似平静的夜晚,一具尸体被丢弃在拜占纪念碑处。其身体被绑成箭形,被束缚的双手指向城市的某处。警方在他的手上发现了一枚古老的拜占庭硬币,其意似有所指。当总探长内夫扎特和手下的警察们为此伤透脑筋时,第二具血淋淋的尸体已经在另一处古迹附近被发现,接着又是第三具、第四具……这使得探长为此疲于奔命,那些旧日的故事和尘封的记忆逐渐浮出水面,重新走入了公众的视野。随着情节的推进和抽丝剥茧的层层推理,以保护城市为己任的伊斯坦布尔防卫联盟成了最大的被怀疑对象,因为死者大都服务于一个不择手段攫取利益的地产集团,他们都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几番试探后这个组织的嫌疑被排除,但是地产集团老板阿戴姆•耶兹丹成为了新的怀疑对象,探长认为他有理由杀死自己的部下以嫁祸给反对自己的伊斯坦布尔防卫联盟。当耶兹丹本人成为第七具尸体时,一切建立起来的推断土崩瓦解。而探长内夫扎特在发现最终真相时,却让人瞠目结舌,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这本书中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当下的时代,其众生相在作者的笔下尽收眼底,人物的描写尤其详细——不仅交代了人物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还不厌其烦的交代了前因后果,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去。除了杀人者之外,连探长自己也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这些旧事缠绕着他,使得他时常透不过气,连新的恋情也时常因此而困扰。中东地区自古战乱频发,如今更是各派势力的必争之地。正因为战争的选拔和淘汰,这里也是人才辈出的殿堂,很多帝王因其雄才大略名垂青史。而在文化断层的年代,人们更加专注于生存的压力和社会头条热点,却早已遗忘了那些逝去的历史和旧日的伤痛。那些古迹的一段段故事因为杀手的光顾才重回视野,无独有偶的和我们国家只有刚去世的科学家才受关注一样,这是一种无奈的悲哀。瞬息万变的资本流动使得整个社会风气浮躁,越来越少的人肯冷眼看事。当时代变迁,那些曾经搅动乾坤的人与事件逐渐被尘封,取而代之的是当下的利益争夺更受关注。曾经有人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彻底的遗忘更使得悲剧一次次重演,历史沦为悲剧的轮回。偌大的三教圣城伊斯坦布尔只剩下势力薄弱的防卫联盟和孤单的连环杀手们在保卫着那些历史,后者甚至采用着极端的手段呼吁起大家的关注。如他们所说,他们在多年前已经死去。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当下的伊斯坦布尔早已不再是旧日的圣城,旧日的荣耀已经日渐凋零,逐渐被鳞次栉比的新生事物所取代。那个精神家园已经不在,他们已经无家可归,所谓的生命早已无足轻重。因为逝去的伤痛逐渐被遗忘,成为一场沉默的悲凉。无论是那些为地产集团服务的死者,还是杀死他们的人,都是被裹挟进这一场时代变迁的受害者,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一场对伊斯坦布尔灿烂历史的巡礼 和对这座美丽的城市的致敬。最为推理迷来看 案件并不算精彩 但是越看越喜欢 我就是冲着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古迹看的 从后者来看非常棒。
  •     作为犯罪小说,线索给的太明显,结局没什么意料之外。作为形象宣传片可太合格了。
  •     个人对资本的绝望的崩溃反抗,一个现代悲剧
  •     最后的谜底令人瞠目结舌。
  •     凶手不难猜 有关历史文化的内容稍微生硬了 不过好想去伊斯坦布尔!
  •     从犯罪小说里读到伊斯坦布尔历史文化深度攻略也是挺有意思哒。不过说实话部分穿插的儿女情长有点烦人,也许是看得时候着重点不一样吧
  •     有些细节描写得不赖~但硬伤在于转折处理得不太好~谜底的铺垫没有层次感~排除嫌疑有种不了了之了的感觉~
  •     里边的人名完全记不住,几十页就能讲完的故事愣是讲了几百页。
  •     实在不甚高明
  •     不仅仅是推理小说,也是伊斯坦布尔的历史简介,情节较曲折,结局的大反转也是蛮出人意料的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翻译太生硬了,书名就译得不好。书倒是不错。不过人物一出场就知道是凶手了。
  •     结局失望
  •     读着读着彷佛旧地重游,好想再去土国!!!!
  •     很厚。剧情和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其实没有太大关系。有些地方翻译比较生硬。作为推理小说而言,质量不错。
  •     真是太精彩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