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边馀墨(第三版)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511860796
作者:贺卫方
页数:370页

内容概要

贺卫方,1960年生,山东烟台牟平人,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学会副会长和国内多所大学名誉或兼职教授。研究和教学领域包括法理学、法制史以及比较法学等。除本书外,主要著作和译作包括《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书店2003)、《中国法律教育之路》(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法律与革命》(合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法律出版社2008)、《比较法律文化》(合译,三联书店199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合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四手联弹》(合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In the Name of Justice: Striving for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2)、《逍遥法外》(中信出版社2013)等。
入选:《中国青年》杂志评选的“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青年人物”(2000),《南方人物周刊》当今50位著名公共知识分子(2005),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年度全球百名思想家(2011),德国《商报》(Handelsblatt)世界25位思想家(2014)。

书籍目录

上天头会通:法制现代化的一种理想境界
超越比利牛斯山
英美法与中国
法治与所谓大国崛起
取法苏联
日本人的秩序感
西方法学:人类的共同财富
外国人的意见
法律学是一门科学吗?
1949年以来中国的法律翻译
立法与风俗
法官的博学或无知
正义的行头
私权神圣,公权呢?
法律人说外语
法律和语言
法学和医学
“契约”与“合同”的辨析
新闻自由、名人隐私权及其他
关于中国法学家的国际影响
被湮没了的法学家
梁启超的民法研究
杨荫杭不满检察垄断刑事追诉权
刘锡鸿所见英国专利制度
学术通信一封
中地脚伯里如是说
一次旅行两本书
“文革”出版物
香港访书记
学术刊物的编法
就编辑技术答客问
创办初期的《比较法研究》
平淡无奇的八年
关于注释
关于索引
文章大小论
法学文章的风格
教授与书
再谈教授与书
历史
哈维曼生前身后事
国家利益与正义原则
样板戏谈片
像章
进退有馀裕
没有新闻的日子
《西游记》里的国际关系准则
负罪与父罪
帽子与鞋子
胡适评批胡
你还会上当么?
数字
忧世伤生的智者
《人生颂》诗扇亲见记
悼念普西
时代的法学导师
对网友批评的一点回应
下切口微言集

作者简介

《法边馀墨》(第三版)序
《法边馀墨》1998年在法律出版社初版,2003年出了增订版,之后就没有再加印,市面上早已脱销。一些读者朋友跟我说希望能够催促出版社重印或再出一个新的增补本。最奇特的是,2010年我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时,一位同学拿来他新近从北京邮购的一本让我签名纪念。我看到的居然是复印装订本,且索价不菲。有商人以这种简陋的侵权方式赚钱,让我惊愕不已。大约去年开始,法律社的编辑高山君也多次催促,就有了眼前这个第三版。
说是增订版,但这本小书更新出版的过程却如同一辆经过若干站的火车,到了一个站,旅客中有上车的,也有下车的。这次撤下了第二版中的24篇,其中原下编(即名为“切口”的第三编)整体移除了。增补了近年来的新作15篇。虽然篇数少了,不过篇幅却基本持平,因增补者有几篇长一些的文章,加上下编里辑录了我的微博言论的“微言集”,尽管每则微博篇幅不到两百字,但是聚沙成塔,加起来却有近三万言了。
将微博这样的极短篇文字收入书中,于我是一个新尝试。自从2011年初开始,在博客之外,我又有了微博这样的自媒体,三年多的时间里共发表三千馀则。虽说是方寸之地,只言片语,不过那还是特别值得好好经营的所在。对于文化史有一定理解的读者都会知道,文章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篇幅。钱锺书先生的话有点像是为“微博体”言论的辩护词:“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版,页34)是否有新知识,有真情趣,有启人心智的思想,是检验文章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自己在写作中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目标。这次筛选其中一些收入本书,还有一个考虑,就是网络文字的不稳定性。朝露溘至,彩云易散,印成文字,或略胜于沙上作书。当然,也可能更便于在某些场合作为证据使用。
贺卫方
2014年6月20日 五道口


 法边馀墨(第三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0p 是否有新知识,有真情趣,有启人心智的思想,是检验文章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自己在写作中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目标。3p 现代化不应以世界现存的某种文化—即使它是十分成功的文化—作为目标定位,而是在于传统与变革之间良好的互动作用;在于使组成社会的人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拜托不合理权力的奴役和束缚;在于为特定社会建构能够成功地解决它所面临问题的可行机制。这种机制在价值层面上当然应该有一种进步的追求,但同时它们必须是富于成效的,而非制度花瓶,只是一种装饰。而欲使制度富于成效,社会中的传统资源便需要得到与外来文化同样的重视,并且需要两者之间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抵触和排斥。3p 对于一个编辑而言,重要的是在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高级常识,从而培养敏锐的鉴赏力。5p 过去的教训,既来自亦步亦趋的崇尚西法者;也来自鄙薄西人的墨守先型者,是来自重货利轻义理的有限选择派。后者割裂文化的完整性,在文化的借鉴方面设关置卡,底层文化成果放行无碍,偏偏对形上之属拒之于千里而唯恐不远。6p 会通要求有三:一是博大胸怀,对各种文化都采取开放平等态度;二是制度与精神并重,在细节中体现价值;三是博采万国之长,同时化人为我,即使外来事物化为本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28p 在旧的废墟上是否应当建立一个新的法制大厦,历史却显示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停滞。32p 日本天皇是永久的,中国皇帝则可取而代之,于是东瀛的秩序和阶级意识更佳纯粹,相互分离难以流动。这是造成这个社会充满矛盾根本原因,他们对秩序的不满和反抗,同时也就带着顺从与接受的复杂色彩。39p 利玛窦:在清朝人看来,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明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52p 知识的分工,让“同行”的概念胜过“同胞”的概念,职业相比老乡,能获得更多的共同语言和一见如故的感觉。59p G·P·古奇:一切法律本来是从风俗与舆论不是从法理学形成的,是从不知不觉的活动力量而不是立法者的武断意志形成的。61p 博学精思,需要博览群书,不一定是抱着全集啃,追求“莫逆之交”,但至少要有点过往,即“点头之交”(to have at least a bowing acquaintance with)。66p 没有任何一种司法制度可以单纯通过强制力而维系。社会大众对于司法阶层的信任和信心永远是更为重要的。审理纠纷的官员要获得人们的信任和信心,良好的法律教育背景对于法律知识的熟练当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法官丰富的社会经验—有助于培养法官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智慧,从而强化他的个人魅力。75p “存权尺柄,皆属官家”(严复语)并非法制,而是极权。浪漫主义政治学说确与专制政治有暗合之处,其要害正在于它否定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中间社会存在的合理性,而没有这些分享国家公权的组织,孤立的公民必将在专制政治的寒风中无所遮蔽。近代宪法所谓结社自由自有其深意在焉,私权的保护离不开公权的下放,即公民自己组成的社会行使某些公共权力,换言之公民或其组织能办好的事情,国家自当退避三舍。103p 多少媒体都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我们能够记起几位被讲过故事的老百姓呢?106p 对于专家,编辑们喜欢搞“六经注我”,将其言论按需处理,变成为既定主张服务的脚注;对于百姓,则是“招生考试”,将民意众口一词化。115p 可罗齐:由于生活发展的需要,死的历史会复活,以往的历史会再一次变为现在的东西。127p 只言片语,在不同派的学说的语境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133p 伯里:书是天国的甘露,使人性情高洁,消灭邪恶情欲的火焰,化解兽性的蠢动。142p 把“知识就是权力”扭曲为“权力就是知识”,便会思想贫乏而行文武断。153p 色彩繁复不足以成就美的封面,简单美却是一种更不易达到的境界。155p 发展中国家只能有发展中的学术。对学术事业的技术层面的普遍忽视和缺乏有组织的号召或许也是我“发展中”特征的一部分。172p 学术如积薪,每一代人只能在前人之上求得些许进步。178p 大众化和通俗化值得欢迎,但不应扩展到文化的所有领域和所有方面。否则,非大众化文化没有了立足空间,结果不仅会带来整体文化的单调乏味,而去也必然导致其失去应有的追求与发展的动力。188p 欲使一种职业走向低贱,最有效的途径正是选任上的低标准或标准混乱,仿佛假冒伪劣充斥市场足以使一种产品或商标“倒牌子”一样。189p 无论怎样富于生趣、魅力光彩、生机盎然的事物,一旦进入教科书的管辖范围,马上就会变成抽象而枯燥的流水账。简单化的历史只能培养出简单化的大脑,在自己的历史中找不到温暖的民族只能用裸露的躯体对抗现实的寒风。212p 日复一日地被新闻牵着注意力,控制着情感,是不是对人生的一种浪费?286p 和谐源于差异,温良谦和之社会源于利益与观念在规则下的冲突。294p 总是屈从于国内强权的国民遇到外敌来犯也一样逆来顺受,甚至想象外国统治没准儿比一味儿欺压自己的本国统治者更好。295p 爱因斯坦: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因为暴力所招引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300p 谩骂或过于激愤的情绪化表达毫无说服力,不但不能说服对方,也不能造成攻击对象的实质性伤害,更重要是带来了辱骂者的自残。361p 无争吵,非议会,若是千士诺诺,歌颂功德,则不开也罢。367p 钱钟书:偏见是思想的放假,是没有思想者的家常日用,是思想者的周末娱乐。
  •     最近在读《极权主义的起源》所以侧重于政治方面,这些关于法律的一些常识我以前很少了解到,文中提到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这点很有意思,德国出了个希特勒,法律注定是被瓦解了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法律建设几乎为零,其实在极权下,任何关系都会被瓦解,只剩下群众和领袖。清末引进法律系统也是大陆法系,符合中国的国情即中央集权官僚制,中国没有民主的土壤,现实性结构决定权力从上到下,没有权力的制约这是相当危险的。书中了解到贺卫方先生喜欢巴金的作品,贺先生也提到不写法律专著的原因『提不起兴趣嗄』,书的后半部分是13_14年的微博,整体上这样的书读起来就像以前网吧看到的那句话『网速太快,请系好安全带』读一些专著有大量的知识要记住,贺先生的文章通俗易懂,有法理的基础,提供给读者一些常识也是好的。永远在讨论的问题具有穿越历史的能力。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很多法律观点和学术常识打开了我的眼界,欣赏说真话的学者
  •     水的很
  •     有点儿意思
  •     在法律社买的签名版,上编还挺有意思,比《西窗法语》略强,中编就比较一般了,倒是忆江平教授给我很深的映像,至于微言集我还是认为没有什么集合出版的必要
  •     比我想象的,还差那么一点点。
  •     现代化不应以世界现存的某种文化—即使它是十分成功的文化—作为目标定位,而是在于传统与变革之间良好的互动作用;在于使组成社会的人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拜托不合理权力的奴役和束缚;在于为特定社会建构能够成功地解决它所面临问题的可行机制。这种机制在价值层面上当然应该有一种进步的追求,但同时它们必须是富于成效的,而非制度花瓶,只是一种装饰。而欲使制度富于成效,社会中的传统资源便需要得到与外来文化同样的重视,并且需要两者之间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抵触和排斥。
  •     都是短篇,浅尝辄止...
  •     贺老师随笔增补本,读起来轻松而愉快。但贺老师自己也认识到自己这几年在学术上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建树,多数是在炒冷饭,更多的将精力放在各地的演讲,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个布道者、一个启蒙者。
  •     贺卫方的文字颇文雅,内容现在看来没啥营养。
  •     书前半部分的那些篇被刊载的文章许多都引人思考、发人深省,但至于后半部分的“微博辑选”,则可以看出贺教授对于自陷于140字的逻辑陷阱一事甚至还颇有些沾沾自喜。总体说来,本书尚可。
  •     老贺更像一个法律散文家
  •     说实话,读完也记不住些什么...零零碎碎的,写法制史论文可能有用?但书的封面手感很棒,跟舒国滢老师那本一样~墙裂推广,嘿嘿
  •     三个部分,法律,书籍与编辑,微博摘录。法律部分最好,易读不失态度。
  •      无论怎样富于生趣的事物,一旦进入教科书的管辖范围,马上就会变得抽象而枯燥。历史便是如此。在历史学教科书中,人类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辩成了一条条干巴巴的粗线条。
  •     这个版本,最后部是微言,前两部分的内容,也是理论不多余墨见长,很多趣味,比如编辑事,考据事,法官法袍等。
  •     文章略短,深度有限,不过也不乏有趣的观点
  •     小文章,读来深思
  •     3.5星,后面比较水,原来贺出身法制史啊
  •     有诚意的修订,贺先生选的论题都很有意义,只是篇幅太短意犹未尽。
  •     2015.8.15
  •     一个法律人的浪漫
  •     说法和观点很凸出,很有锋芒,关乎“法”,但实际正如书题馀墨,在读的时候有时可惜多有些内容难免点到为止,读完后才觉然,也许这些所思所述只应如此,过多了难免说得清。
  •     老文重读,权做消遣。
  •     用词用典倒也见功底不过启发不甚大
  •     这随笔未免也太随意了,不值一读。对贺卫方印象不好。
  •     贺卫方法律随笔,以及工作想法记录。
  •     除了第一部分还有点两点,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注水注得只剩下水了。
  •     通俗易懂,文章小而精悍
  •     确实是“法”边余墨。内容有点水。作者品牌溢价高。
  •     很普通,豆腐块。贺卫方是很有意思的人,但还是找他专著读吧。比较法研究和中外法学可以试着看订不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