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而后见斯人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15403779
作者:章子仲
页数:236页

内容概要

章子仲,祖籍湖南长沙,1923年夏历癸亥年8月27日生于武汉。1948年毕业于前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受教于沈祖棻和程千帆。曾在汉口某中学执教,后入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执教。退休之后,旅美十年,九十年代回国。著有《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南史自述》等。

书籍目录

前 言 北斗七星
第一章 家世及早期新文学创作
第一节 江南庭园里的故家
第二节 文学师承和别具一格的历史小说
第三节 爱情诗及其他
第二章 鼙鼓声里的《涉江词》
第一节 流离转涉的生活纪程
第二节 苦涩的田园与“入世”的游仙
第三节 讽刺与抨击进入了婉约的“词”
第三章 珞珈行吟
第一节 万劫生还
第二节 “真悔懵腾盼凯旋”
第三节 与阮嗣宗“异代同悲”
第四节 愤然结束了词人之路
第四章 生活的又一页
第一节 新的生活新的向往
第二节 作古人知己 继先贤绝学
第五章 暮年之歌——《涉江诗》
第一节 浩劫降临与罪人之家
第二节 文章知己 患难夫妻
第三节 留给诗人的一丝温暖——天伦之乐
第四节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尾 声 “才与命相妨”的结局
附录一程千帆作《沈祖棻小传》
附录二 沈祖棻足迹追踪
附录三沈祖棻著作目录
附录四本书相关人名、校名简注
附录五 沈祖棻白话散文示样《悬崖上的家》
附录六沈祖棻历史小说示样《辩才禅师》
后 记 海归幸事

作者简介

另一种风格和命运的“民国女性范”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被遗忘的一代女词人,民国爱情的又一传奇.
在那个时代,我们不仅仅只有林徽因,我们还有沈祖棻。
那一代知识分子“南渡北归”、“西迁东还”式命运的又一个“个体样本”
沈祖棻(1909—1977),诗人、作家、学者。1931 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课堂上的一阕《浣溪沙》,为23岁的她赢得了民国词坛上“沈斜阳”的美誉;其后因与丈夫程千帆的诗旅婚姻而被誉为“古之赵李今程沈”;其于战乱流离之际写的《涉江词》,曾随烽火流传,并被谱曲传唱;在珞珈山下,她虽饱经苦难,但仍教书育人数十载,桃李满天下……
本书是迄今为止海内外出版的第一本系统论述和研究沈祖棻的生平、作品、学术成就的作品。
【名家评点沈祖棻】
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棻品性纯淑端和,宓所见女士中第一。
――吴 宓
诸作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
――汪 东
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身遭离乱多忧患,古今一例以诗鸣。
――朱光潜
鼙鼓声中喜遇君,硗硗头玉石巢孙,风流长忆涉江人。
画殿虫蛇怀羽扇,琴台蔓草见罗裙,吟情应似锦江春。
――刘永济
锦水行吟春复春,词流又见步清真。重看四面阑干句,谁后滕王阁上人。
剑器公孙付夕曛,随园往事不须云。东吴文学汪夫子,词律先传沈祖棻。
――章士钊
昔日赵李今程沈,总与吴兴结胜缘。我共寄庵同一笑,此中缘法自关天。
――沈尹默
屯溪往事鹃能话。素黛愁难画。几人过路看新婚,垂老客,无家者。
娃乡归梦今无价。梦斗茶打马。何如写集住西湖,千卷在,万梅下。
――夏承焘


 易安而后见斯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往往只知闻一多这样的阳刚诗人,却不知还有像沈祖棻这样“幽愤”的女词人。出生于苏州文人世家的沈祖棻从小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中华文化蕴积。齐鲁军阀内战时期,离开苏州,来到上海读了小学和中学,高中回苏州,大学时从性格不合的中央大学商学院转到南京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致力于新文学,创作过小说、新诗、散文等。在国学研究班,结识了人生另一半程千帆。1931年,沈祖棻在课堂上填了一首 《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表达忧国忧民之心,这首词也为年仅23岁的她赢得民国词坛“沈斜阳”的雅号。从1933年起,沈祖棻专注于诗词的创作,尤其是古体词。她“情深才妙,熟谙音律,又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操”;她的词笔意深沉,用辞雅致含蓄不失厚重,颇具时代气息,在当时也被诸多文人墨客赞许,亦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朱光潜曾赞“骨秀神清”;汪东赞曰“诸作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章士钊也很推崇“东吴文学汪夫子,词律先传沈祖棻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大学西迁的流离转涉中沈祖棻作大约400余首《涉江词》;1945年日本投降后,万劫生还的沈祖棻在珞珈度过二十余年教育生涯。历经新中国成立后各种运动与浩劫,理想幻灭放弃创作。有故人总结这一代词人普遍心路历程:青春时期优美多采的画笔,乱离中曲折隐晦的呻吟,幻灭后惨澹深沉的绝望。在失望与绝望中,与丈夫程千帆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直至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似乎迎来新的开始时,却又意外出车祸,延误最佳救治期而不幸去逝。《易安而后见斯人 : 沈祖棻的文学生涯》是沈祖棻的学生章子仲忆沈师当年词作、生平往事的回忆录。作者对沈师了解至深,感恩至深,也以敬仰、惋惜又痛彻的笔吻全面介绍了沈师早年学院中的新文学创作,人生各个不同时期社会动荡背景下,词作创作机缘、风格转变、情感生活、教育生涯等情形。这些透彻而深入的解读,帮助我们了解沈祖棻的词作观点,也对特殊历史时期,文人如絮飘零才华磨灭的不幸命运深表遗憾和愤慨。在阅读中,这位心怀社稷、醉心于古体诗,品格卓而不群、不卑不亢的女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无论是词作,词品,还是人品,皆让我们为之心折佩服不已。可惜,天灾人祸,美才凋零。往事历历,让人又痛心又悲悯。幸运的是沈祖棻留下了创作的心血,长长的著作目录,尽显“作古人知已,继先贤绝学”的薪火相传----而这些也必将恒古流传,弥久芬芳。亦愿沈师天国安好,化作春泥更护花。
  •     前些日子,看到一部电视剧,其中有一位谙熟唐诗宋词的女士,被她所在的办公室公认为是一位“才女”。我不知道如何去定义一位“才女”,但我知道沈祖棻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才女。她,曾经因一首《浣溪沙》中的”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词句,被人称作“沈斜阳”!她,拥有一个由黄侃亲自所取的字——“子苾”,而“苾”的意思就是“馨香”。她,凭借家学渊源而写出的《辩才禅师》足以让她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她,用新诗唤起的是人人可以感受到的“灯光依旧是温暖的,但咫尺有山河之感了”的落寞。她,借出浴的杨贵妃,写出了对美的赞颂。她,多年从事教学工作,金针渡人,把对诗词的热爱和体会传授给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沈祖棻先生生逢乱世,体弱多病,但她把自己的生命写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在她的笔下,有“幽忱沉痛之语”有“家国之痛,身世之感”,以至于他的老师汪辟疆先生写信告诫她不要让词赋创作销蚀了心魂,而过于沉溺于忧伤!的确,词,这种古典文学的体裁,最适合用来抒发缱绻的情谊。而沈祖棻先生又特别擅长书写细腻的情致与微妙的情怀,伤感固然不可避免——在一个多灾多难、朝不保夕的时代中,又有几人会毫无感怀伤时的表现呢?然而,沈祖棻先生并没有把她的词作局限在儿女情长的婉约之中。良宵盛会,电炬通明车似水,炰凤烹龙,风味京华旧国同。金尊绿醑,却笑万钱难下箸。薄粥清茶,多少恒饥八口家。(《减字木兰花 成渝纪闻(其一)》)这首词对当时偏安西隅的国民党政府的揭露与指责,不但让人想起“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而且还能令我们感到沈先生心中的那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慨。也就是说,沈先生把旧有的“刺世诗”的方式,融入到了词的创作之中。在她的词中,有对当时统治者的指责“浑把十年战伐当承平”,有对广大保家卫国战士的同情“谁念玉关霜冷铁衣寒”,有对媚外交际者的嘲讽“只恨鲜卑学语未能工”……这种“刺世词"“本事词”的写法,恐怕是在词的创作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解放后,沈祖棻和程千帆这对患难夫妻,教坛伉俪,也未能过上多少和和美美的生活。在程先生身在牛棚十八年期间,沈先生拖着病体奔波于上海和武汉之间,最终因车祸而离世且身后之凄凉,着实令人叹惋。晚年的沈祖棻先生,放弃了词的创作,致力于古体诗的创作与诗词鉴赏的教学。沈先生旧学丰赡,心思邃密,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学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她的一首《早早诗》,让我不禁想起了流沙河先生的《故园六咏》,而她与程先生合编的《古诗今选》更是我踏上古诗阅读之旅的入门手册,至于她的《唐人七绝浅释》则是令我学会鉴赏的宝典秘笈。然而,读罢这本《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之后,我却在钦敬之余,感觉到有些怅然了——才女从来多命舛,谁能再起唱斜阳。
  •     沈祖棻生于1909年,是中国近代一位深谙文化精髓的诗人、学者,也是热情深蕴而颇富想象力的传奇女子,她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文学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作品《宋词赏析》对于读者的影响,几十年不衰…….《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是沈祖棻的学生章子仲为恩师姑苏词人沈祖棻撰写的传记作品,其中既有对于恩师或鲜花烂漫或流离转涉的生活纪程的叙述,也有对其文学写作生涯中,不同时期创作不同作品的创作机缘、背景以及创作思考的解读与赏析,虽历史几度更迭,但透过作者清丽、严谨的文字记录,那些老去的时光和故事都被新鲜地保留了下来。《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带给我非常轻松的阅读感受,虽然沈祖棻和她的故事以及她那些专注于古典文学的作品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久远了,尤其她的旧体诗写作也更增加了读者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但是章子仲的解析很全面,她将沈祖棻的生平经历与家国命运穿插起来叙述,展现了她不仅自己填词借以抒怀,还以自己对于宋词、李词、苏词的详实的史料研究和精深的考证和理解评析写就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的作品的词人情怀和治学风范: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知识即是罪恶”、“横少一切牛鬼蛇神”,是非混沌不清的非常年代,依然葆有自己持正不阿的学者风范以及怀旧思古的文化情怀,依旧根据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论证在封建社会没有爱情的婚姻制度下,所造成的“正当要求的不正当表现”,而得出婉约词是可供欣赏借鉴的艺术品,而绝非一部指导生活的教科书”的可贵思考……如果说沈祖棻是遵循了鲁迅先生“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的思想,才写就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宋词赏析》的,那么我就想说,章子仲也是深谙了鲁迅先生这一写作教义的。“易安而后见斯人”,本书中作者毫不避讳地将自己的写作触角触及到历史的深处,让阅读者在阅读沈祖棻历经磨难不改理想的传记纪程的同时,也意外获得了关于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中国式黑色幽默下,锦心绣口斐然成章的中国文人“海内知交殊进退,天涯相望各悲欢”的悲惨命运,都如亲闻亲见一样历历可见。另外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沈祖棻诗词作品的解析部分,读来也确实获益良多,并有意犹未尽之感缱绻于心。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火车上读完的。殷殷感人
  •     另一种风格和命运的“民国女性范“
  •     感动
  •     书本身值三星。重抒情而不够详实,大段大段无谓的排比把传记应具备的特征淹没了。不过这也是文人给文人写传常见的毛病。多一星给随传附录的沈先生诗文和程先生所著小传。
  •     个人以为,写的过于平实
  •     唏嘘,沈先生这么一位有才学诗情的人「几乎要以『平安即是福』『无才便是德』来劝勉她的外孙女了」,「不要跨越『书足以记姓名』的文化水平,以免重蹈『人生识字忧患始』的覆辙」。一定是伤到心了,时代的锅啊。
  •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床头捉刀人,乃是真英雄。十六年十二月二日阅讫于宁乡梅家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