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32770206
作者:[法] 大卫·冯金诺斯
页数:344页

内容概要

大卫•冯金诺斯(David Foenkinos),生于1974年,索邦大学文学专业,同时学习爵士乐,法国当今最炙手可热的小说家、电影导演、剧作家。
冯金诺斯擅长以幽默的口吻与温暖的目光,为平易近人的故事平添无限张力。从2002年处女作《傻瓜的倒置:两个波兰人的影响》一举 夺得弗朗索瓦•莫利亚克奖起,他就是伽里玛出版社的重要新生代作者。2004年,他凭借《我妻子的情色潜能》获得罗杰-尼米耶奖。2007年,《谁还记得大卫•冯金诺斯?》夺得纪奥诺奖,2009年创下百万销量奇迹的《微妙》和2011年的《回忆》均获龚古尔奖提名。 2014年,他突破自我的诗小说《夏洛特》一举摘得雷诺多文学奖和中学生龚古尔奖桂冠。

作者简介

“那活着却无力应付生活的人,需要用一只手,对笼罩命运的绝望稍加抵抗……但同时,他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他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虽然生时已死,他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弗兰茨•卡夫卡
《夏洛特》的主人公夏洛特•萨洛蒙是一位德国犹太裔 女画家,在世时籍籍无名。26岁时,怀有身孕的她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死在毒气室,身后留下大量惊人的画作,被誉为“艺术界的安妮•弗兰克”。
冯金诺斯从寥寥史料出发,以梦幻般的诗小说抒写了夏洛特惊人的艺术才能和不幸的一生:以主线记录下夏洛特沉湎幻想的童年、醉心艺术的少女时代、燃尽激情的爱情、灵感迸发的创作和在纳粹阴影下注定走向悲剧的命运;而副线则是作者本人对女画家人生轨迹孜孜不倦的追寻,柏林——南法——阿姆斯特丹,他重新站上夏洛特人生的每一个中途站,与见证者们的后代交谈,他仿佛夏洛特的兄长、情人、儿子,将她从死亡与遗忘中拖出,重新来到我们中间……


 夏洛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文/吴情绘画是一门妙不可言的艺术。所谓“妙不可言”,一指艺术技巧的精湛,一指个人天才气性。当人与绘画作品相遇的时候,人总是不自觉会为之一振,两股战战。看似生活中寻常之物,一到杰出的画家笔下,便会生发别样的光彩,无论是整体的布局,还是色彩的搭配与选择,以及明暗、远近的调节。绘画中的人物画尤其如此,无论是现实主义的肖像画,还是带有印象主义色彩的现代画,在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的同时,又令人思索画中人与自我的关系:画中人与观画者,其实早就脱离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而是两个主体间的沟通交流。你会为他(或她)的瞬间情态而微笑,而流泪。《夏洛特》,一部以真实的女画家夏洛特·萨洛蒙为主要人物的诗体小说,语言简洁凝练,文字清新典雅。作者大卫·冯金诺斯,法国著名小说家、电影导演、剧作家,堪称文艺界的多面手。除《夏洛特》(获雷诺多文学奖和中学生龚古尔奖)外,冯金诺斯的作品还有《傻瓜的倒置:两个波兰人的影响》(获弗朗索瓦•莫利亚克奖)、《我妻子的情色潜能》(获罗杰-尼米耶奖)、《谁还记得大卫•冯金诺斯?》(获纪奥诺奖)、《微妙》、《回忆》等。诗小说《夏洛特》的主体内容比较简单,它主要讲述了夏洛特的成长经历、爱情生活及最终过早殒命的结局。“夏洛特”之名是母亲为纪念自戕长姐夏洛特而起,父亲曾为此与之争论。夏洛特的成长,似乎也被这一名字蒙上了阴影:母亲常提及抛弃她的姐妹,夏洛特的姑姑;而后更是在夏洛特幼年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使她失去母爱的呵护。在没有母亲的日子里,夏洛特常常沉醉于大人们为她精心编织的谎言中:母亲已去了天国。父亲阿尔伯特一心埋头于医学研究和工作事务,无暇(或不愿意抑或不能够)在夏洛特身上花费太多精力。夏洛特渐渐“学会习惯孤独”,也学会“所有的情绪都自己品尝”。不久之后,夏洛特遇到了保姆哈瑟,并以之为依靠,弥补母亲不在时匮乏的母亲般眼睛的注视和关爱。父亲后与女歌唱家葆拉并与之结婚。夏洛特重又开始了对葆拉的依靠和占有。虽然小错不断,一家人却也其乐融融,生活幸福。不过,彼时德国境内对犹太人的仇恨一浪高过一浪,打砸抢烧事件接二连三。夏洛特一家面临着生存危机,安逸的家庭生活刹那间被卷入风暴之中,直至夏洛特在二十六岁时英年早逝。作为一名画家,夏洛特总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人物瞬间的神态和外表情,并化瞬间成就永恒。无论是自画像,还是为他人摹像,无不传神生动,呼之欲出。这部分与她的感情经历相关。在动乱的日子里,夏洛特爱上了葆拉的钢琴老师阿尔弗雷德·沃尔夫松,几近于无可救药。阿尔弗雷德懂画,也能解读出画中隐藏的夏洛特的心事。夏洛特最终决定将身心全部交付,无奈战争年代里,夏洛特被迫先行逃离,而与阿尔弗雷德间来不及的“再见”,竟成了永别。逃乱至法国的夏洛特在奥蒂丽的帮助下走向安定,也在孤独寂寞之中开启了新的感情生活,可惜接待她灵魂的法国背叛了她,夺去了她获得幸福的权利。夏洛特死时,正怀有身孕。小说《夏洛特》中共有两个层面:叙事层面和话语层面。叙事层面主要讲述了夏洛特的故事,而话语层面则是叙述者“我”一路打听夏洛特,并对她从出世到陨灭的凡俗一生的创造想象。在叙述者“我”的想象与追索中,夏洛特一生中最短暂也最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被挖掘出来。她的绘画中多用亮色,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她的热烈爱情。她追求幸福,却又不断被时代辜负,在她不间断的努力与尝试下,有着太多命运的必然与偶然,既像爱的牵绊,又像刻毒诅咒。无疑,她是一位优秀的画家,本应有着大艺术家的才华和光明的前途。不过,在现实面前,全被无情击碎。在很大程度上,她只是一个无能的弱者,像你我一样,无法控制命运的走向,随意被四处潜伏的危机践踏。世界舞台,人生如戏。生命短暂,追求幸福的人却永不会老。即便失败了,却依旧给人希望。我们总能从夏洛特身上看到自己当初的模样。人生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愿望的最终达成,而在于敢于同命运斗争、竭力摆脱命运的勇气和努力。尽管知晓自己在做无用功,西西弗斯终日往山上推大石头,便是这个道理。一次两次的失败算不得什么,失败千万次也无可哀叹,因为你时时刻刻在突破自己,你的意义因而早在这一过程得到凝练和升华。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     命运到底是不可掌控的东西。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倒也并不算坏。因为一切都在确凿可信的脚步声中,走向不曾预料的终点。没有人知道雀跃的音符会在何时戛然而止,是什么力量粉碎了延续的妙趣——唯有记忆永驻。《夏洛特》是一本所谓的“诗小说”——我倒更倾向于把它当作是一本用成行的句子写成的带有私人体验性质的人物传记。夏洛特•萨洛蒙,一位过早陨落的天才画者,一个悄无声息经受着无妄之灾的犹太女孩,所幸还有爱她的人们,于风暴之后仍存于人世。他们把她的画作整理展出,给所有幸存者和好奇者观赏。展出的作品里,自然也包括被夏洛特称作是“我人生的全部”的组画《人生?如戏?》。2004年,年轻人大卫•冯金诺斯偶然间发现了她的画作——“我的心被完全占据”。这邂逅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感,2014年,《夏洛特》问世。冯金诺斯的创作动机完全是私人化的,而他的手法同样也是个人风格的。成行的句子连缀而成的故事,是为了回避写作这个故事的沉重与压力——甚至包含了某种负罪感,“在这些死者面前,任何生者都无法免罪”。是罪恶的纳粹结束了夏洛特富有创造力的生命,但这个曾被评价为有张“有力的面孔的女孩”,她的生命或许已然注定早夭。当冯金诺斯追溯夏洛特的生命历程,这个女孩的名字便来自于自己从未谋面,自杀而死的姨妈。母亲选择了夏洛特这个名字,本是希望让自己的妹妹可以重生,可不久之后,她自己却选择了同样的方式结束生命。年幼的夏洛特是不知道其中原委的,直到她长大,她还以为自己的母亲死于一场急转直下的流感。可当生命的力量逐渐注满这个女孩的身体,她的才华与她所拥有的空间渐渐不成正比。她开始叛逆,开始富于野心的占有。可时局越来越像一根套在犹太人脖子上的绳索,它渐渐勒紧,最迟钝的人也只能小心翼翼,用忧伤替代不自意的悲哀。夏洛特也很小心,而当她拿起画笔时,她终于找到了让自己得到满足的方式。她的情感得以在画布上,以最显眼的色彩,最张扬的线条进行舒展。可这微小的快乐终究抵不过渐渐聚拢的乌云。出于安全考虑,夏洛特不得不离开德国,去往外祖母所在的法国南部寻求避难。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这里风景如画,却也是自己母亲故去的地方,而随后不久,外祖母也以同样的方式告别了世界,情绪濒于崩溃的外祖父近乎恶毒地告诉了夏洛特有关她的外祖母和母亲、姨母死亡的真相——那几乎是一个家族性的诅咒。原本情绪激动的女孩却变得释然了——她甚至默默盘算好了自己的死期,为的是在那之前,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告别。所以其实,我们以为的罪魁祸首,到最后也不过是命运本身。可我们并不能向它倾注忿恨——即使它喜欢做作的玩笑,但却总会给所有人理所应当的安排。夏洛特完成了她的画作,把它们交给了自己最可靠的朋友。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甚至体会到了不曾有过的家庭的温暖和满足。她结识了一个并不强壮,却可以依靠的男人。她怀孕了,尽管那个生命最后也不曾降生。倘若凝视一位逝者的名字,人们自然难免想要揣度她的一生,她的喜悦与悲伤,以及她临终时的渴望。我们悲伤,是因为我们以为,那死者再也无法兑现她可能的美满。可她的狂喜与牵挂最终被记下,或许已经是命运对一个人莫大的仁慈。
  •     文/ 海蓝蒲雨夏洛特的画作当我无意中翻到夏洛特的自画像时,心头一凛,被她的眼神直直刺入,内心震荡。她的目光凛然,犹豫、坎坷、恐惧的感情在眼神中交杂,微微翘起的右嘴唇带着一丝戏谑,一丝倔强,一丝怀疑,一丝惊讶,眉头微微皱起。这位天才少女画家,仅仅用一幅自画像,将我探究的欲望勾撩得愈发不可收拾。作家大卫·冯金诺斯看了夏洛特的《人生?入戏?》一系列画作之后,被深深的震撼住,他如饥似渴地追寻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也深度去挖掘夏洛特整个人生故事,如一位痴迷的粉丝。他去过夏洛特学习的学校,去参观过她小时候的旧居公寓,去拜访过夏洛特最后居住的桃源别墅,也跟曾经帮助过夏洛特的奥蒂丽和莫里蒂医生的后代联系并探访,获知了不少真实的清晰的那些未曾被披露的重要讯息。一个从小被死神环绕,最后依然无法逃脱死神魔爪的少女翩翩而来,眼神里的才华光芒万丈。面对天才少女的时候,唯有用诗小说这种形式才能展示她的不同和区别。大卫平静地诉述着这位天才少女的生长史,同时也描述着他自己去搜寻这些故事的经过。两者完美结合,将夏洛特的人生铺陈开来。夏洛特在父亲护翼下,不知晓母亲家族里的自杀史,独自封闭在自己创造的小世界里。与外祖母的一场意大利旅行,开启了夏洛特非凡的绘画之旅。她醉心于画纸上的缤纷色彩,她笔下的世界色彩鲜艳,不设轮廓,随心恣意,总是能够让欣赏的人一下子被擒住心魄,她的画带着一种迷人的魔力,将一颗颗心脏收入囊中。纳粹的魔爪越来越深入,天才少女的绘画之旅有些艰难,被学校拒绝,后又收入,作品获奖但是被拒绝署名宣布,离开学校,但这些打击没有打垮夏洛特,在她的笔下,世界依然在转动,只是由原先明快的色彩,变成了粗糙暗淡。一次次逃脱纳粹疯狂的围捕,她的画风越加粗糙,线条随意勾勒,却带着天然的渴求,跟时间争抢,一分一秒中都在争取多一些关于人生故事的画作,她的人生、她的亲人、她的朋友、她所经历的纳粹暴行,都一一从画笔中流淌出来,形成了《人生?入戏?》,这不是画,这是历史,这是控诉纳粹暴行的最直接的证据!夏洛特是倔强的,她在面对母亲的死亡真相,在面对家族自杀史,在面对离别心爱之人的撕心裂肺,在面对与父亲和继母的别离,她都在坚持。坚持与纠缠不休的死神抗争,她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结束生命,还有一条是做一件“最最疯狂的事”。她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开启一条不同凡响的绘画之路,在多人的帮助下,夏洛特疯狂地绘画,笔下的世界曲曲折折,一条条不平整的曲线将内心的欲望喷泻出来,一张一张又一张,整整800多张。若没有那一通举报电话,或许留下的珍贵的画作更多,或许另一个小小洛特也会随着母亲的画笔画出人生中的第一幅画作。可惜,一切都没有如果。当夏洛特将画作赠与莫里蒂医生的时候,她就敏感地触觉到了死亡的气息。她要将“这是我的全部生命”完全托付出去,展示在父母面前时,海水般汹涌铺天盖地覆盖过来,如所有人站在她的画作前的复杂感受一样。死神带走了这位天才少女,留下来1300张画,在无声地诉说。经历了时光的摩挲,世间的磨砺,人们终于接纳了她的画作,和欧洲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马克·夏加尔等人跻身在了一起!化为天使的她,一定在微笑,继续画着永不结束的下一张画。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抛除略微有些造作的形式(个人观点),作为素材的夏洛特·萨洛蒙本身已经分量十足。作者的语言也撑得住场面,叙述有节制,有技巧,值得一看。
  •     没想到在这个时候从图书馆借到了这样一本书。战争,抑郁症,死亡。喘息大气目不转睛地一口气看完,小碧池的太阳真刺眼啊。
  •     编过大卫两本书,每一本都是奇怪地读到女儿和父亲的段落狂落泪。。。读过三遍依然还会觉得美丽而哀伤的书。。。
  •     喜欢大卫·冯金诺斯
  •     文字略有矫揉造作,喜欢插图,也被夏洛特的人生吸引
  •     一本不像传记的传记,作者到底是有多喜欢夏洛特…嗯读完之后我也很喜欢她
  •     如此动人~~~除了作者有点自我
  •     夏洛特的画与文字,她心里的音乐,还有冯金诺斯极具个人特色的诗行讲述和流畅运镜——这种联感式的合奏,让阅读此书的过程仿佛一次感人至深的观影。然而,重现一位非凡画家的生命之路,这样的语言和叙事显然过于平庸。
  •     整部作品诗一般的语言,将夏洛特的一生如泣如诉的道来,一口气读完,特别感动。“书里所有的人物都是我。里面所有的道路我都学会去走。如此这般,我终于成为了我自己。”
  •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关于夏洛特的故事。 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它包含着夏洛特的整个家族,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欧洲,包含了好几代人对于过去的认识和表现,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然而整个故事让我们无法不为之动容。
  •     故事里的犹太民族充满了主角光环 对故事不能再鄙夷 但作者的语言如此有力 他的写作目的应该全部达成
  •     虚构与非虚构之间,作者的情感略有泛滥,但不失真挚,好似一首绵延的长诗,是对夏洛特•萨洛蒙和她的《人生?如戏?》最好的缅怀。又,特别喜欢该书的装帧设计。
  •     应该是目前为止最快读完的书,一气呵成,读书的整个过程就像感受夏洛特的一生,好的作者知道怎么讲故事,好的译者也是如此。夏洛特不平凡的家庭,不平凡的经历,构筑她跌宕起伏的人生,亲情、爱情、艺术,她真正活过了。
  •     非常喜欢上海译文出版社 不过这本可能期望值太高了吧 并没有感觉那么好看
  •     读这本书是种自我折磨的享受
  •     看这本书时,刚好听的曲子是《A Little Story-Valentin》,不是说这曲子有多好听,但就是陪着阅读这本书,感觉真的太棒了,如果不是听着音乐,大概这排版、这书写的方式也不大合适了呢。 也许是偶然,但音乐的节奏跟上,或者说搭配上了这本书阅读的节奏,像什么呢 我想了想大概是 时间飞快的节奏吧,人的一生有多长多短呢,于时间而言,不过是过隙的瞬间罢了,人的喜怒哀乐,于时间而言,哪里算得上是件些许珍重的事情呢,所有的人与事,所有的诞生、死亡,所有的成长就这样一带而过了。 特别喜欢里面的小句,总会在不经意间就噌出来了。 “夏洛特在一座墓碑上学会了认自己的名字 所以她不是第一个夏洛特“ ”不同的岁月在他的脑海里混淆在一起, 这个小女孩,有着大女儿的面孔,又叫着小女儿的名字” 等等
  •     那活着却无力应付生活的人,需要用一只手,对命中的绝望稍加抵抗。——卡夫卡
  •     读完很难受的一本
  •     几度为之动容。作者的散文诗形式别致,加之法语语言本身的柔美,让一个悲惨人生变得温柔。但作者将小说,纪实,文艺评论,以及收集写作素材的点滴(包括吐槽不愿帮助他的人)揉杂在一起,窃以为有失偏颇。
  •     本来没想长时间坐下来看书,结果翻开之后一口气读完了。不是所有的选择悲剧不快乐死亡都有理由。不是这样的。
  •     居然说我写的短评太长了……
  •     关键是这些词句曾被写出来过。剩下的再也不重要。。。要在我们心里收好书本和回忆。
  •     总体装帧、排版都很棒,尽管一句一句分行太浪费纸张,但仍不失为一本好的传记小说。看到最后眼眶湿润,合上书本,在地铁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于夏洛特来说,苦痛与闪耀事实上是一回事,而这闪耀照进的却是他人的生命。
  •     看中文译本的人可能会觉得作者一句一行很讨厌,但我觉得一句一行的原文真的很棒,节奏感超好,作者用词很准确并且很细腻~反而觉得Charlotte的画没有作者描述的好呢~现在开始觉得当年被自己嫌弃的中文版恶之花是不是同理……
  •     傻逼…
  •     那活着却无力应付生活的人,需要用一只手,对命中的绝望稍加抵抗。然而。生活不能被掌控。
  •     这是一本垃圾
  •     
  •     没什么比消费亡者更令人作呕的了
  •     一首忧伤又美丽的长诗
  •     一开始我是排斥的,以为又是一本散文诗一样的凑页数的小说。读下去,却停不下来。简单的句子和流水账般的记录,竟然有这样神奇的力量。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战争多可怖,比之前看到的图片冲击力还大。那些甜蜜如刀割的痛苦,只有艺术才能承载吧。可是那样的沉痛历史,又该谁来偿还呢?
  •     7分~ 抑郁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吗。。。
  •     喜欢书里插的画作,让冬天明快起来的色彩。。
  •     从《微妙》到《夏洛特》,Foenkinos又一次实力证明其三流作家本色:讲一个故事,讲得不错,仅此而已。中学生龚古尔,年轻人啊品味向来不行,看看当年获奖的围棋少女啊
  •     挺好的題材非要不好好說話,逐句分段是什麼意思!你必須一行一行地寫,你以為你寫的真的是詩嗎,額呵呵呵。失望!星星都給美死的原畫。
  •     这种写作方式很大胆,容易招致批评,但读起来并不算破碎。虚实之间展示了一个年轻女艺术家的一生,配上画作,很精彩
  •     Leban? oder Theater!
  •     内容给5星,但书的文字印刷和装订都有点问题,影响阅读体验,有点减分可能是个别现象吧。
  •     感情有点太多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