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05732155
作者:﹝美﹞威尔•施瓦尔贝
页数:352页

内容概要

威尔•施瓦尔贝
世界知名出版公司Hyperion Books的高级副总裁和总编辑,也曾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出版过《长尾理论》、《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等知名作品。在事业达到高峰而疲惫不堪时,却得知母亲癌症晚期。陪伴母亲最后的时光中,通过和母亲阅读相同的书,彼此分享各自对人生的态度和观点,他辞职创办了自己喜欢的烹饪网站。

书籍目录

终得安全
相约萨马拉
七十空性论
初恋
霍比特人
每日的力量
禁忌祈祷书
我悲痛
非普通读者
蜥蜴笼
博来•法拉先生
大陆漂移
面纱
大教堂谋杀案
正念

盐的代价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不可思议的一年
奥丽芙•基特里奇
像我们这样的女孩
法兰西组曲
芒果的滋味
刺猬的优雅
龙文身的女孩
布鲁克林
父亲的眼泪
太多的幸福
后记
感谢

作者简介

◆美国独立书商联盟2012年10月新书首选
◆Amazon2012年10月选书与2012年度好书
◆Publisher’s Marketplace 评选为Best of the Best of 2012非文学类第五名
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威尔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并自然地跟母亲沟通。偶然的一天,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为了在母亲之后的化疗中两人可以一起探讨这本书。两个人的读书会就这么开始了。
在固定进行的读书会期间,他们开始了一段阅读广度和人生深度的对话之旅。从热门惊悚小说到 经 典畅销书,从诗歌到悬疑故事,从异想天开到精神层次探讨……穿插着作者对儿时的回忆、母亲的不平凡经历、各自的人生际遇,借阅读,他们探讨了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最终,他们可以真诚地交换彼此对死亡的观点了。正如作者所说:书让我们彼此更贴近,让我更了解母亲的一生和她的选择。
这本书是作者与母亲的亲身经历,笔触温暖,整本书不只是对母亲的追忆,也是爱书人的飨宴。
“书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它对抗恶、死亡与恐惧。
这本书彷若家庭版的《相约星期二》,是母与子的最后对话,但其中不乏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让我们看后从中感悟:
《在切瑟尔海滩上》让人充分体验爱与耐性;
《七十空性论》让人读后感到平静;
面对抉择时,《灿烂千阳》是个不错的选择;
谈到人生哲学时,《刺猬的优雅》让母子两人讨论不停……
每一场母与子的精彩对话,都是日常生活的智慧浓缩,通过阅读书籍,他们分享了关于信仰、感恩、接受、宽容、勇气、信任等各自的看法和体会。读后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平静,让我们的心变得宽广而坚强。
【名家推荐】
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那情景,就像站在峰顶俯视晚霞下一座座自己曾经翻越过的远山,充满着沁凉而又恢宏的诗意。——余秋雨
关于母爱最初的记忆,是每晚她在床前念的睡前故事,关于母爱最后的记忆,是在她的病榻前和她共读一本书。母子二人谈论信仰、友谊、自我拯救,二人的关系在他人的命运中变得更加紧密。正如书中的母亲所说:“书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它对抗恶、死亡与恐惧。——蒋方舟
这是一本关于母子关系及其之间深远联系的书,也是一部关于多部文学佳作的文学佳作。这个创下销售佳绩的故事,让人掩卷之后,久久难忘。——米奇•阿尔博姆 《相约星期二》及《时光守护者》的作者
十分迷人,爱不释手。倾听施瓦尔贝讲述一个无私、仁爱的人对这个世界所能产生的影响,悲伤却并不沮丧,而且,对每一个可能的读者而言,在个人层面上将深受鼓舞。——英国《独立报》
施瓦尔贝的热情确实有感染力。阅读时我发现自己在一张纸上涂写标题,这样我就能订购他和他母亲所关心的书籍。施瓦尔贝不仅是热心读者,他也是支持者、啦啦队长和信徒。——《纽约时报》
这本书歌颂了书籍在我们各自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威尔对弥足珍贵的母子关系做出了温柔感人,诚实生动的刻画——这本书是一曲对美好的颂歌,而那件美好的事,叫做爱。——塞莉西亚•埃亨 《PS:我爱你》的作者
...(展开全部)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6条)

  •     这是一本以书为媒,超越疾病,与母亲、死亡对话的书。一本本伴随着不同生命体验的书籍,如珍珠般串联起母子的读书会。在这样一场持续近两年的读书会中,患癌症的母亲最终寿终正寝,玛丽·安·施瓦贝尔,以她的一生为引子,以一本本让我汗颜几近陌生的书籍,带领我这位局外人去重新思考阅读、善行的力量。生命之光,用在玛丽·安身上,丝毫不夸张。玛丽·安,她是国际救援委员会的领袖人物,她是很多人的榜样、朋友、导师。她一次次以身犯险,长期深入阿富汗、巴基斯坦、非洲救助难民,即使罹患癌症,她依然四处奔波为阿富汗筹建图书馆,并坚持为被绑架的大卫每日祈祷。通往死亡之路上满是荆棘,如此有信仰的基督徒,见证了爱的真谛。死亡,我们总是避之唯恐不及。身患绝症的亲人,我们是否想过给他们恰到好处的临终关怀?我们是否想过在他们生命最后的旅程中,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如正常人一般的与我们吃饭、聚会、交流?在死亡的魔爪前,我们总是手足无措,显得过于脆弱而无力。我们更像乞讨者,眼睁睁看着亲人与死亡斗争,缠绵病榻,一天天磨蚀着我们对亲人离去的恐惧感,却忽略了“好的生活品质比延长生命更重要”,与亲人读一段故事或闲话家常,其实比等待死亡更有意义。威尔·施瓦贝尔说,“你无法阻止波涛汹涌,但你可以学会踏浪而行。”威尔·施瓦贝尔,以博客向亲友不间断地传递着母亲的近况,以几十本书陪伴着母亲一次次坐在等待化疗的休息室,与母亲一起分享、回顾人生,欣赏不同的生命体验与感悟。书籍,让岁月逆转,时间定格。“书籍是带领我们探索彼此想法的媒介,让我们可以自然地探讨那些我们关心但又难以开口的话题,也一直能让我们在焦躁紧张时有话可聊。有时我们很深刻地讨论一本书;有时我们在谈话中发现了自己,而其实这些与那本触动我们的书及其作者并无关联。”“书告诉我们不必退缩和孤立自己;即使母亲和我行走在不同的人生旅途上,我们仍然可以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不必在意生病与否,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携手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阅读接近尾声的时候,在某个晚上的十点多,我忍不住分享的激动拨通了王丽洁老师的电话。那一刻,我很想告诉她,我有多么幸运,在我们之间也有着一种类似读书会的互动,我急吼吼地想要把这本书第一时间快递给她,让她与我共享阅读此书带来的慰藉。书籍,让我们越来越亲近。最后,借书中的一段祈祷文献给我的亲人与朋友:愿世间众生,远离苦难;愿世间众生,忘记仇恨;愿世间众生,不受伤害;愿世间众生,免受病痛;愿世间众生,守护幸福。
  •     对于爱阅读的人,读到这样一本书,应该都会心生欢喜,感动与启发吧。都说生命是一场旅程,那我很有幸,去阅读,去感受书中玛丽安这位女士生命最后的旅程。疾病,苦痛是贯穿全书的,但是这种看似压抑看似可怕的主题却被书籍,被亲情,被母亲那坚强乐观智慧的个性所打败。也许死亡不可避免,身体的恶化与衰老难以控制,再先进的药物也阻止不了死神带走生命的结果,但是精神上,这位母亲把生命最后的旅程活到了极致活到了无憾。我不懂哲学,我也不懂信仰,但是我总觉得,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分,活着,就是一种参悟吧。通过忍受苦痛,通过与亲人朋友交集,通过读书。。。肯定在最后那一刻,会被某种光辉,某种超越小我的东西所触碰。人生之美,就美在它的脆弱,它的不确定性,它的戏剧性上吧。不管怎么说,热爱阅读,热爱生命,热爱每一个爱你的人吧。
  •     文/严杰夫《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是这样一本书,它记录了一场发生在母子二人间的“读书会”。作者即故事的主人公施瓦贝尔是出版公司的总编辑,他母亲则曾是哈佛招生办的负责人,且长期从事国际公益事业。有一天,母亲不幸被查出罹患胰腺癌。此后,在作者每次陪同母亲去医院治疗检查时,母子二人便会借机讨论一本书籍。慢慢地,在母子之间便形成了一场“二人读书会”。母亲一生坚信基督教,因此在读书会中,信仰成为最核心的阅读主题。有趣的是,相较于母亲和哥哥的笃信,施瓦贝尔一直都对信仰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显然,对于这个基督教家庭来说,施瓦贝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者。为了让叛逆的小儿子能成为“回到羊群的羊”,母亲可谓是费尽心机。她制订计划来“威逼利诱”施瓦贝尔参加教会,希望他能熟悉教会生活,最终接受信仰。然而,直到成年,施瓦贝尔还是认为“宗教无论在当时或之后都不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查出癌症以后,母亲就更急切地期望施瓦贝尔能够走上信仰的道路,“她的信仰给予她无穷的愉悦和安慰,这也是她希望我能从中得到的。”于是,母亲开始将读书会导向那些以基督信仰为主题的书,玛丽莲·鲁滨逊的《吉利德》就是其中的一本。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位牧师在不久于人世时写给他七岁儿子的信。它描述了一个基督徒如何生活在充满不公和种族歧视的美国,并借此阐释了什么是慈悲、信仰和幸福生活。对于这样一本“主题正确、文字优美”的作品,母亲极力希望儿子能够拿起来读一读。一开始,施瓦贝尔可能是出于对基督教本能的反感,很难进入到故事中。但在尝试了六七次后,施瓦贝尔如母亲所预料的真正喜欢上了这本书。他体会到了母亲所说的这本书的优美如“唱诗班的音乐”,以及和教堂礼拜契合的节奏,最重要的是,玛丽莲·鲁滨逊那“无所不言”的描写方式,十分符合施瓦贝尔的胃口。遗憾的是,施瓦贝尔接受并喜爱上了《吉利德》,却还是没能接受母亲递过来的“信仰礼物”。饶是如此,我们还是能明白,借着交流阅读感受,母亲最后一定坦然接受了儿子对待信仰的态度。这对母子借着书籍所进行的动人交流,在《生命最后的读书会》里俯拾皆是。就这样,借着作者的笔端,这场“生命的读书会”从一场私人的“二人读书会”,变为了一场面向所有读者的“公共读书会”。施瓦贝尔不仅成功展现了母亲所拥有的坚定、智慧以及无限的温柔,而且令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阅读中所蕴藏的力量:它如此微妙而神奇地改变着我们对待亲人的方式和看法,它不一定会完全抹平彼此的分歧,却无疑是浓稠了互相的理解和爱。在那些作品中,无一不在流淌着生命的热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上流阶级 享受得越多 越懂得感恩
  •     玛丽·安目睹过最艰险的事情,却对美好的事物深信不疑。
  •     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物质财富或是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走到生命的尽头才恍然觉其虚无,作者与母亲通过读书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探讨了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话题。以及关于如何让病人体面的离开,这本书在那段黑暗时期给了我面对死亡的勇气。
  •     「人对于命运承担了选择后的结果」「书能帮我们诉说,在我们不愿意谈及自己的时候」
  •     非常好的题材 有意思的书单 令人尊敬的母亲 知道生命即逝 应由病人自己来选择如何走完最后的路
  •     两年前读的书,印象还是很深,虽然是平平淡淡的生活,买书、读书、分享书,但是着实被感动了。以共同的阅读的方式陪完母亲走完最后一段路,这是心灵的旅途。里面推荐的很多书也找过读过,平凡人不平凡的真挚,真好。
  •     我希望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友善、睿智、勇敢、充满爱心的母亲。
  •     如果要我喜欢这本书,我想首先我要先对作者的母亲产生兴趣——可她只是无数“别人的母亲”之一并无特点;所以我觉得应该对他们读的书感兴趣——可我们对同一本书的关注焦点不一样;至于"共同读书"这个卖点,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读书毕竟是件发生在自己和书之间的私人事情,以至于难以对别人营造出的(基于书的)亲密关系产生共鸣。因此除非这本书能给我超乎这种亲密关系的、更高层次的交流,否则还是把它视为一本回忆录的好。
  •     以后组家后,也要办个读书会
  •     当时刚读完《相约星期二》,听书友介绍本书时,觉得两本书很像,果然如此,本书作者和病重的母亲阅读同样的书并探讨,涉及“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母亲是位十分优秀、伟大的女性,乐观坚强,“她深信书籍是人类兵工厂最为有力的武器”。
  •     生命没有那么多时间留给阅读
  •     临终关怀,是我从这本书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     透过一些媒介,更好的了解身边的人
  •     文中妈妈的美德 不仅影响了子女 而且也影响其他千千万万的读了这本书的“孩子们”。
  •     书中提到作者和母亲一起读过的书共121本,全部在附录里。一直想读一本有关抗癌的书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继续读书,通过书籍给予自己力量,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也是不错的选择。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自己。
  •     “你无法阻止波涛汹涌,但你可以学会踏浪而行”——卡巴金,《恢复理智》
  •     与妈妈一起读书讨论,陪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也许只有近距离接触生命的流逝,才会让我们更加警醒珍惜所拥有的。一切都会过去唯有爱永存。
  •     王小波说:“手里有本好书在读的日子,就像是节日一样。”看本书、笑一笑,一天便足以快乐。如果不够,就看两本。
  •     我很久没有读“含有感情”的书了。其实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心情。庆幸阿富汗的图书馆建成,难过罗杰的自杀,他曾经那么阳光向上,感慨母亲患病后的平和,她是个有魅力的女人。
  •     永远让父母和爱人知道你爱他们
  •     怎么说呢,这本书写的,不是一个同行眼中的“佼佼者”、不是后辈眼中的“敬重的长辈”、不是朋友眼中的“人生挚友”也不是伴侣眼中的“完美的另一半”,虽然多多少少可以瞥见影子。而仅是儿子眼中的,由细节组成的可爱又让人心生敬意的母亲。写这本书对于作者和在天国的母亲都是一种莫大安慰吧。我也从这位母亲了不起的生命形态中得到了力量,应该会时时回来翻阅一下激励自己。。。总之,感谢啦。
  •     与爱的人分享喜欢的书籍,谈论书的内容及它所带来的感悟,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不仅是一位好母亲,更是一个值得让人为之骄傲的女性,这种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正是让人所向往的。
  •     母子之间的读书会伴随着一起生活的日子留下轨迹,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     作者是一位同性恋,所以才会写的人物关系比较细腻吧,就像书里玛丽·安说的,可以是一个作家,但不应是一个同性恋作家。对书的评论和理解是我对这本书最喜欢的地方。
  •     乐观,值得学习的女性。
  •     怎么才能跟自己的亲人好好告别呢?
  •     对读书有更多的认识,我爱这位母亲,也许读书让她的生命变得那么美好,对世界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并不是对不人道之事的放任。去通过自己的力量,给他人希望,快乐,这会是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能或离我们异常遥远,大胆去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然后,干些什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会感到幸福吧。
  •     看完挺失望的。一个星献给主人翁对读书的执着,一颗星献给所推荐的书籍。
  •     书真的是很神奇的,能充实、引导、甚至拯救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虽然有些部分阅读起来乏味,但“母亲”面对疾病、死亡的态度,和在生命倒计时中的行动,确实让人钦佩,文中的亲情也让人温暖。珍惜健康的日子,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是幸运的。
  •     母亲是人生导师。
  •     你无法阻止波涛汹涌,但可以学会踏浪而行……
  •     看书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如何跟父母相处,如何理解死亡,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同时也看到了美国的临终关怀有多么人性化。
  •     故事很长,真的就是从一点一滴见证亲朋友人之间的关心关爱,以及对旁人的友善与呵护。看到这些也已足以。
  •     珍惜亲情,珍惜有亲人陪伴的每一天
  •     母子两人读的大都是小说,而我却有点受不了小说中悲催的部分,很久没有看小说了。
  •     所以说,读书真的是神奇又美好的事呢
  •     各种读过的书的介绍吧。。。没啥感觉
  •     剧情很正能量,然而语言实在是如同流水账,看了四分之一就烦躁了,也许是我的阅历不够,大概这本书可以过几年再看看,给三分吧(≖_≖ )
  •     你无法阻止波涛汹涌,但你可以学会踏浪而行。
  •     一本看的时候很难过,收获很多,很难用简简单单几句话评价的书。
  •     读之前很期待读之后有点失望,感觉作者花了太多的笔墨在妈妈的connection上,而对于书评则写的非常平淡。
  •     不许流光如梦来 2014-68 万灵节 2014-69 雅克和他的主人 2014-70 根道果 2014-71 2014-72
  •     虽然略显平淡,还是很戳我心的。这个世界有很多方式能够拓宽你的眼界,而阅读可能是最好的,跨越了学科、种族、时间、心灵与物质、虚拟与现实…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如何面对种种困惑,终有一日,我们会平静、博爱而无所畏惧。
  •     可以一起读书的母亲、父亲或其他什么人是生命中的一件幸事
  •     由于作者的家境(看到作者读圣保罗中学)和作者母亲的不凡经历,总感觉内容离普通人比较远,所以难以打动我。看这本书我是专门挑有书名号的部分阅读,一些关于书的评价和讨论还是值得一读的。
  •     最近半年看了很多关于临终关怀的书!
  •     还有什么比留下这样的记忆更能安抚人心呢
  •     谢谢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一个伟大的女性玛丽·安·施瓦尔贝。女性是人类中的二分之一,应该受到和男性同等的尊重,希望有一天,男女能够真正平等。 这本书里面书籍不仅充当了作者母亲的导师,还充当了她和其他人交流的工具,很有意义。
  •     想成为母亲这样的人
  •     2013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