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530214659
作者:余华
页数:220页

内容概要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书籍目录

一个记忆回来了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一个国家,两个世界
哀悼日
奥运会与比尔• 盖茨之杠杆
最安静的夏天
七天日记
录像带电影
给塞缪尔• 费舍尔讲故事
一九八七年《收获》第五期
巴金很好地走了
我的文学白日梦
荒诞是什么
飞翔和变形
生与死,死而复生
奥克斯福的威廉• 福克纳
西格弗里德• 伦茨的《德语课》
我的阿尔维德• 法尔克式的生活
伊恩• 麦克尤恩后遗症
两位学者的肖像
罗伯特• 凡德• 休斯特在中国摁下的快门
我们的安魂曲
一个作家的力量
失忆的个人性和社会性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大仲马的两部巨著
关键词:日常生活
在日本的细节里旅行
耶路撒冷& 特拉维夫笔记
篮球场上踢足球
南非笔记
英格兰球迷
埃及笔记
迈阿密&达拉斯笔记
纽约笔记
非洲
酒故事
儿子的固执
写给儿子的信
……

作者简介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余华自2003年以来的首部杂文集。
十年来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对我们生活的时代进行了由外而内深刻反省,亦在与世界的踫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崛起、变迁中的中国。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 余华10年首部杂文集
· 从中国到世界,从文学到社会,以犀利的目光洞见时代病灶,以戏谑的文字戳穿生活表象。
· 当社会面目全非,当梦想失去平衡,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书名取自书里的小标题,实则并无多大关系,不如直接叫做《余华杂文集》,但那样的话或许销量有所下降,因为标题党太多,好吧,我也是被书名吸引来的。初次知道余华,是初中看的电视剧《福贵》有说明改编自余华小说,说真的,那部电视剧至今印象深刻,那个残酷的时代,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时代的写照很悲哀。余华这样说过:“写实小说走的是康庄大道,荒诞小说是抄近路,是为了更快而不是慢慢抵达现实。”是的,他笔下的故事或许有些夸张,但这就是现实。这本书看得很慢,每看一段总会思考良多。他的读后感、生活点滴随记以及对社会的种种看法,时而普通时而用字斟酌,我的思绪也由此跌宕起伏。一本书塑造一个作家,那个时代,那个十年成就了现在的余华。我们一直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社会财富权利地位的落差不平衡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进而我们有影响着社会,一个个恶性的循环。他说的很对,社会的弊端我们人人有份。“伟大的阅读应该是后发制人,那就是怀着一颗空白之心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里内心迅速丰富饱满起来。”很喜欢这句话,一直不明白文学的意义,总想着给它做个框架总结一下。然而发现自己想错了,一本书是文学,一篇文章也是文学,文字没有界限,永远不要带着期许去阅读,背负的太多,也许并没有办法去理解一个故事或一本书的意义。希望以后自己也可以尝试放空思想去阅读,读出作者的思想以及共鸣。
  •     现在的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病人,都在寻求治疗。“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财富,也是每个人最后的希望。即便什么都没有了,只要还有梦想,就能够卷土重来。可是我们今天的梦想已经失去平衡了。”这本书的尺度还是很大的。提到了那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还多次嘲讽新闻联播。没有太多的风花雪月,更多的关注时代的人性与兽性,欲望与希望,荒诞与逼真,文学的书写与力量。还是那个熟悉的余华,先锋派的余华。
  •     看了看评论,非常寒心。一个出版商的,被定为“卑劣”的行为,最后变成了好像是作家需要对这个行为负责,这是令人难过的事。因为相比于出版商的一些商业手段,读者的愚昧令人更加让人担心。当我们阅读他早期的中短篇时,当我们再去阅读他后来的长篇时,我们所阅读的本并不是一位作家,而是一部作品。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似乎读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在读他的人,就好像是这些人给予了作者说话的权利一样。于是,当他们离开那些小说,离开那个他们在一部部作品中所以为的余华,而看到这个琐碎的,生活的余华之时,就像皇城中的太子走出了宫殿,人们对他如此的不习惯,甚至因为巨大的落差而产生了厌恶。事实上,从多年的小说阅读中走出来,看看那个亲切的,走到你身边说话的余华,也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余华的各类杂文随笔,不管是从见识上还是从智慧上,似乎都如同常人一样。他像北京城里的一个出租车司机一样,关心着国家的历史和前程;像一个板凳一样,在国外的体育场里看球;像一个中学生一样谈论着爱情;像一架病床一样,观察者手术室里飞溅的鲜血和身体组织……他如同我们一样观察着世界。有一点不同的是,那有时候突然体现出来的一点点深入的挖掘,比如一个音乐家作曲时的心理,一位作家手指上的老茧,一个吃豆人脸上的表情…这些突如其来的细节使人感到满足,因为它告诉了我们,这个作家就是这样的。事实上,从那样的年代和经历走过来的人,如果拥有着这些,那就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人。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我觉得我的想象力已经枯竭了,像在一片焦木林中裸露出的枯骨,被囚禁于此。所用比喻都来自于他人书中的闪光,可是这闪光一旦被我偷来就立刻变得暗淡。
  •     当社会面目全非,当梦想失去平衡,当久久被压抑的人之本能被最大限度的释放,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
  •     在商场的卫生间看完了最后十页,第一次仿佛像完成任务般结束阅读。与余华的小说比,真是算不上精彩。如此庞大主题的书名,里面却收录着一篇又一篇短小的碎碎念。主要讲了他的一些阅读经历,旅游经历。不过通过这样一本书来熟悉一位喜欢的作家也是足够了。后面慢慢看余华的小说吧。
  •     完全是拼凑的合集
  •     其实挺无聊的,很多都是类似于碎碎念,当然某几篇也会有惊喜
  •     像是一本日记
  •     标题其实是里面的一篇文章 其实更多的是讲述了一些书籍 以及旅行的一些笔记
  •     负能量爆棚的人看这本书没什么说的...第一本余华的书,看了1/3 感觉没什么内容 都是他在吐槽。
  •     非常不喜欢南非那一段日记,因为很讨厌足球。其他的都值得细看
  •     书名很棒。这是一部有书评和游记组成的杂文集。感谢余华老师推荐好书,不过余华老师的书我好多还没看呢
  •     其实还好吧,也是从这本书接触到了福克纳,飞翔和变形写的很好,渔夫的那几个故事我跟喜欢,“我还没有愚蠢到花钱让别人替我去看”深以为然,这本书下还有的人一直在批评《第七天》,其实第七天中我读到了余华在《活着》序言中写到的高尚,即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
  •     可以作为余华近几年创作的辅助读物,但余华对于社会的认识出乎我意料的单薄平面。另外封面太丑了。
  •      作为一名小说家和读者的余华无疑是优秀的,这一类的散文无疑是本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本书三分之二的文章本该是很私人的日记之类,不应该出版,但出版了,因此作者将一些文章思想强行拔高,看的不伦不类,满脸尴尬。
  •     余华站在差距的另一端,说着生活在差距的这一端人们的话,很无力
  •     批评文学的余华好,批评社会的余华差。
  •     大多是写一些牛逼的国外作者和他们的作品以及写作方式和风格。
  •     与其说是杂文集,不如说是文学随笔
  •     很深刻,但有的部分读之无味
  •     一般
  •     一本文雅的吐槽大典
  •     哈哈,余华的豆瓣主页
  •     点下两颗星时手一抖,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苛刻了,可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真的不是很酣畅愉快,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看了大半本书了,每个话题都说的非常马虎,比如讲文学的想象力,点评少,太过依赖例子,还要搭上四分之一的篇幅诉说童年经历,深度浅而没逻辑。比如谈哈金的南京安魂曲,用词夸张宣泄感情,在豆瓣书评里也就三流水平。比如谈论任何作家都讲的只是他们的生平轶事和自己的阅读初体验,丝毫没法谈论这些作家和他们背后更深幽复杂的文学帝国。杂文本来就是比较松散的题材,可是也会有扎实的作家反复锤炼文字,在短篇幅内展示笔力和态度。如果作者真当抱着一种“”知名作家如我随便给你们丢点什么都好好给我享受的吃下去”的心思填字,估计也就离完蛋不远了。
  •     杂文还是不如小说。~很喜欢早期的作品风格
  •     的确需要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有共鸣 有些地方看不太明白
  •     语言平实幽默 针砭时弊 但也懂得能通过审查的尺度 碍于杂文的写作形式 跟他的小说比显然更易读 但也只是权当一笑 一抹佐料罢了 深度不够 不过可以算是当作了解余华这个人思想的一个窗口。
  •     开始时失望大于希望,后来是惊喜大于失望。怀着一颗空白读者的心去读,还是会有收获的。
  •     前面写的很好,看得我浑身发抖。看了中后段感觉被骗了。
  •     小说让我们爱上故事,杂文才会了解作者。以前只喜欢余华的小说,以后连他这个人也觉得闪闪发光起来。
  •     在书店一下午看完了这一本,余华写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书评太惊喜了。余华的童年,余华和苏童的《收获》,可爱真可爱!
  •     1.我要把里面提到的书都看完再重新读一遍这本书2.后面就是在写余华的游记3.余华是个球迷4.让我知道了作家天天都在干什么在想什么在读什么书去什么地方了,挺好
  •     2017 No.15
  •     度过的杂文集中最差的一个。没什么想说的就别出书,拜托了。
  •     很轻易地看完这本余华的杂文作品后,我产生一个错觉: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余华,而是某个叙述文字更温和的作家。不怪我这么想,因为刚刚读完《兄弟》,我的思绪还停留在那个爱骂娘的李光头,突然接触如此平淡的文字令我不适应。
  •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呢 我觉得很不错啊 哦 标题失误了
  •     一边看一边被安利,中途看完了两本书,又回来继续读。那两本书都很有意思。
  •     写的还是比毕飞宇的随笔集好的,紧凑,清晰,节奏感好。
  •     余华首部杂文集,特别喜欢他对童年的阐述。勾起很多回忆
  •     看完了余华的《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看完这些书再来看这本,能比较好的理解他的讲述。 中间部分的关于球的文章,我看不懂,直接跳过了,这是有效阅读的一种方式,在最契合当下阅读心理的时候阅读对的书是比较高效率的一种方式
  •     不是每篇都喜欢,但有不少篇都有出动
  •     90。标题党!!!分明是散文集!!!陈旧的手稿 日记。高中作文里常写“这是一个浮躁的世界 贪婪背叛 利欲熏心”余华也是这样看待这个社会的 并贯彻到创作中 既无出路 也无实情 到头只是像高中作文一样喊了两声。文章参差不齐 跟余华的小说比起来 实在过于逊色。不过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 我知道余华都读了些什么 我可以参考着读些什么……
  •     因为是喜欢的作者,所以给4星……果然还是比较喜欢故事书
  •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激活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历,延伸想象力的长度。从作品里读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生活。读出些能从自己脑瓜子里迸发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像自己的东西。这可以叫“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吗?这本书倒像是检漏知识的小杂文。细细碎碎的东西自己去找,想到了顺藤摸瓜读书法。可能现在是处于越读越无知的阶段,那还得继续读!
  •     真的,真的,很……
  •     简言之就是余华的豆瓣,但能看到文豪读了什么书,听了什么歌,去哪些地方玩过,家里几口人,儿子乖不乖,絮絮叨叨的样子就像我每次去的火锅店的老板……真的很棒啊!而且,在豆瓣上能见到这样笔力深厚、观察入微的文评、日记的概率,你懂的
  •     很后悔看完这本书,除了前面的同名章节可读性较好,后面的都是旅行瞎歪歪,是出版社饥不择食了,还是作家开始饥不择食了,从七堇年的《灯下尘》,到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反差里》,感觉文章都太不负责了。
  •     连读他的小说的欲望也没有了,这本书的卖点就是封皮,不要期待内容有什么深刻的见解,拉来一些外国人的名字装
  •     余华败给了现实,而虚构已把他甩在了身后
  •     标题跟内容不那么匹配,差异感较弱
  •     以旁观者的角度偷窥了一次一个中国知名作家的生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