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梵高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01245079
作者:卡罗尔·华莱士
页数:297页

内容概要

卡罗尔•华莱士(Carol Wallace)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艺术史专业硕士学位,已出版著作多部。其第一部历史小说《告别梵高》在手稿阶段即获出版商青睐,售出多国版权。该书从加歇医生的视角描述了梵高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出版后即以其新颖独特的视角、扎实深刻的功力、饱满深沉的情感和细腻优美的文笔获得众多读者、书评人以及相关研究者的一致好评,更被《埃及艳后》作者斯泰西•西弗盛赞为“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令人魂牵梦萦,余味无穷”。作者网站:www.carolwallacebooks.com

作者简介

“这是我和文森特共同保守的秘密,他将之带进了坟墓……”

一部历史小说。从加歇医生的视角,描写了梵高生命中最后的日子,深入他的内心和艺术,展现了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深不可测……


 告别梵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这是本好书。撇开这本传记的真实性程度不谈,此书的最大贡献是提供了别样的角度去看待所有人、事、物,因为事情的真相远比它所呈现出来的要复杂得多。梵高是个痛苦的天才,他那么有艺术才华有天分,不仅绘画的,还有写作的,但在生前得不到主流社会和大众的认可。得不到艺术资助,为生活困境和精神疾病困扰所迫,而自杀。留给后世一笔笔绚烂不朽的艺术杰作。他的同代人应当觉得羞愧,他弟弟、加歇大夫等友人除外。为什么我们要指望一个以自己的方式作画和写字的人平静而理性地对待生活呢?他看待世界的眼光是那样不同,他那样善于发现和捕捉美,也那样地具有敏锐精准洞悉世人和世事的穿透力。他注定孤独和不能及时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的遭遇让人好同情,他忘我地将自己奉献给艺术,也令人尊敬。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连男女之爱情也拯救不了他。加歇大夫的女儿玛格丽特是个好姑娘,如果那时的民风世情没有那般保守、陈旧,事情是否会有转机?是否天才不必过早离世?多么遗憾。而书中的“我”——加歇大夫,是个有同情心、同理心、具备阅历和理解生活和艺术能力的人,同样值得尊敬。读过此书,开始喜欢梵高的作品了。
  •     1972年,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荷兰人文森特》,其中有如是断语:“在西方,就如何看待身边的世界而论,几乎无人不受文森特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有机会,就要对他进行颂扬。”自梵高1890年自杀弃世以来,有关梵高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卡罗尔·华莱士女士这部“新鲜出炉”的《告别梵高》,就是又一部“颂扬”之作。与一般的研究性著作不同,这是一部以加歇医生的视角写成的历史小说。1890年5月,梵高离开圣雷米精神病院,来到了巴黎西北部的奥维尔小镇,在此地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六十余天。加歇医生就是他要投奔的人。在绝大多数梵高的传记作品中,诸如德国早期传记作家朱利叶斯·迈耶-格雷夫所写的《文森特·梵高的一生》,美国人欧文·斯通的风靡全球的《渴望生活》,法国学者大卫·阿兹奥近年出版的《梵高传》,涉及加歇之处基本草草带过,且对其人评价不高。盖因他们率皆依据的是梵高书信中,梵高对加歇带着负面的评判。实际上,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关于加歇的史料非常之少。这就使得传记作者在论述此人时,只好依赖于梵高的描述。自然,这也为本书带来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从而成功地建构了一个血肉充盈的加歇医生,并通过他的眼睛和内心,引我们进入了梵高的世界。加歇并非等闲之辈。梵高在奥维尔见到他时,他已六十多岁,是巴黎屈指可数的精神病治疗专家。同时,他也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与毕沙罗、塞尚、雷诺阿、马奈、莫奈、库尔贝、戈蒂埃等一个个如雷贯耳的人物多有交往,收藏有多幅他们的画作。他自己也兼操画事,与塞尚、毕沙罗共同进行过创作。他是梵高在世时,激赏梵高绘画的少数几人之一。二者合一,似乎使他成为最能理解梵高的人:梵高的心理和梵高的艺术。本书围绕着三条线索展开:一是加歇及其家人与梵高兄弟等人的交往,梵高的绘画活动等,为顺叙;二是加歇在萨佩特雷精神病院的实习生涯,他的所见所感;三是加歇对妻子布兰奇的痛苦而深情的回忆。后两者不时插叙到行文之中。在我看来,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细腻地再现了梵高多幅著名画作的创作过程,并给以深入独到地评赏。梵高在奥维尔生活了不足七十天,却创作了七十余幅绘画作品。其中不乏广为人知的经典之作。如《加歇医生的肖像》、《奥维尔市政厅》、《麦田上的乌鸦》等。本书第四章,作者以六七千字的篇幅,生动地描写了《加歇医生的肖像》的创作过程,加歇对这幅画的评价以及二人的心理活动。众所周知,在一百年后的1990年,这幅画作被正值经济盛期的日本富商以8250万美元的天价购得,一时震惊世界。书中同样描写了梵高为加歇的女儿玛格丽特所画的弹钢琴的肖像,这幅画以长形画布画成。据书中所言,端庄的玛格丽特对梵高产生了单相思。作者同样以很大的篇幅分析了《麦田上的乌鸦》。此外,还对梵高的众多作品进行了审美的鉴赏。当然皆是以加歇的视角。正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听戏,其对《牡丹亭》的赏析正是曹雪芹审美观的表达。书中的此类片段,也正是作者本人审美能力的体现。二是对精神病人外在活动与内心世界的揭示。作者阅读了大量早期精神病治疗情况的资料,全书有多章涉及此点。作者让加歇医生带领我们走进他实习过的萨佩特雷精神病院,揭开其中的神秘面纱。他或是追忆在该医院的生活,医院的景观布局,病人各不相同的症状,与个别病人的对话与交往,“疯人舞会”的狂欢场面;或是重新走进该医院,就梵高的病情寻求著名的夏科大夫的帮助。除了情节引人,亦不乏哲理性的感叹,让人思考精神病人与正常人之间的界限究竟何在。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价值立场,中国史家所说的“理解之同情”庶可当之。这种“理解之同情”,贯彻于全书,既有加歇对梵高的内心世界及艺术世界的理解之同情,又有加歇对妻子布兰奇、对提奥诸人的理解之同情,当然最终是本书作者对书中人物的理解之同情。作者笔下的梵高之自杀,堪称这种理解之同情的最好体现。在梵高研究界,梵高为何自杀,自杀前有无发病征兆,自杀的确切地点,自杀所用手枪从何而来等等诸多问题一直并无定论。书中,加歇医生通过对妻子布兰奇临终前的追述,通过对梵高病情的掌握,对梵高创作状态的直接观察和对面交谈,对梵高极度孤独感的体验,深深地理解了梵高所面临的多重困境。于是,他找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左轮手枪,悄悄放到了梵高的屋子里。在他看来,梵高之自杀,体现出了一种令人敬佩的勇气和力量。所以,在此书结尾,加歇医生认为,自己提供给梵高自杀用的手枪,是一生做过的最好的一件事。作者对梵高自杀的描述,自是一家之言,但却在情理之中,无疑隐含着深深地同情。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作为一部历史小说,除了可能具有的历史价值以外,其文学性同样值得称道。书中文字精练,多用对话与心理描写,给人很强的现场感。其所透出的情感,细腻而真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同情之理解”,给人一种温情与暖意。相信该书会经得住读者与时间的检验。
  •     这本小说阅读到后期,越不忍心读下去,越感到书中人物的绝望如书中没过人的稻田般,汹涌而至,令人窒息。虽然并不清楚梵高自杀是否真的如同小说所说的那般,但是感觉这真的是一个很令人痛心,却又觉得非它不可的结局。书中以梵高的医生兼好友的视角重现了梵高在最后的日子里所经历的从充满希望到跌入谷底的心理变化。梵高是那么的敏锐,有时那么的脆弱而有时又过于常人的坚强,他确实不可能是一个凡人。他用他充满热情的画逃避现实的苦难,但苦难终究令他的双手再也提不起笔来。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大概就是加歇医生回忆起他的妻子在她最后的恳求——求他帮助她结束她的痛苦,作为丈夫作为医生, 加歇的矛盾心理令他痛苦不堪,他无奈自己身为医生却无法救助自己的妻子,却又不愿放弃最后的绝望的努力。而加歇医生的这种心理斗争再一次出现在对待梵高的身上。梵高不能画了,他唯一生存的意义失去了,他如同一个活死人一般每天来到那片稻田,却再也无法将一抹颜色添加到画布上去。再过不久,他也许会被监禁在疯人院中永远过着如同死了一般的生活。没有人能评判加歇的这个选择是否正确,因为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没人知道如果梵高不用这种方式自杀,他最终时候会死去,也不会知道他会不会成为这么著名的画家。一切的一切仿佛是上天注定。假若梵高不是这样一个精神与常人不同的人的话,他是否还能够画出这般动人的画作呢?这或许就是这位艺术家的悲哀之处吧。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在火车上读完这本书,望着夕阳的绝美景色到逐渐陷入黑暗,不知为何与这本书那么契合,真的仿佛看到了天黑一群乌鸦飞过的那幅画
  •     唉~
  •     2015-10-25 三星半吧,行文流畅,又觉得缺少新意和刺激,了解梵高同学
  •     写得情真意切,让人心痛。但不知是翻译,还是不习惯外国人写作风格,感觉上有点怪。情感是到了,但行文显得不够!
  •     温柔 细腻的笔触
  •     想了解梵高,结合《渴望生活-梵高传》还有《亲爱的提奥》
  •     因对妻子的追忆 加歇医生对作为病人和朋友的梵高充满理解和同情 没有红肿伤口或发烧 人们通常难以看见一个神志偏离的病人的不适 梵高清楚地懂得此生要做什么 他最后的倾诉令人心疼甚至绝望 “如果我是一个问题 甚至对我自己都是个问题...”“一天又一天 大夫 时间悄悄地溜走了 回想一下 除了破碎的东西以外什么也没有 没什么可期待的了...”“在你的一生中一定有那么一天你不再抱有希望 有某一时刻你明白了那个让你活下去的期待忽然变成了一种可怕的负担 必须放下才行”“对我来说 一直似乎是只要我能画 我的生活 所有的困难都迎刃而解 如果我不能画 这就完了 我没有理由再活着了” 两兄弟的情义和与加歇医生的友谊让人动容 文森特迎接提奥一家来奥维尔时孩子般的期待令我难忘 他画中饱满的感情和力量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
  •     感受最深的是梵高为加歇医生画像那一幕,他能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仿佛没有什么能逃过他的双眼。还有他所热爱的大自然,并把这美好的一切展现在画布上。书中很多关于精神病人的描写,看着真的很揪心,对于他们,继续时好时坏地活着,还是结束生命更了当呢?谁能说清…也许梵高最后的选择,是最好的吧…
  •     看过梵高的家书,对梵高有大致的了解,从医生的角度更深层次的认识梵高,梵高确实是一个天才。 写此书的医生不止医术高明,文笔以及对艺术,对生命的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经历自己妻子的逝去之后,作为医生可以选择去成全梵高,他说道:“我所做的这一切,是我唯一能为他做的事情。”,真是太伟大了。 违背自己曾经的理念或者说作为去成全他人,很伟大。
  •     描述一个“精神障碍?”的艺术家的小说?
  •     看完了想去奧維尓看看,還有那個拉夫客棧
  •     这本书不只是梵高的传记,有一半的篇幅是写到了加歇医生的经历,可加歇医生想一想: “如果我此生唯一的印记是成为文森特所画的人像,哦,那也比大多数人留下的更多。”
  •     “如果人们一旦让自己如此冷静地去想放弃生命,这就像跨过了一种边界。下一次危机再来时,死神就会向你发出召唤,只需弯曲一下干枯的手指。每次你看到他,就会觉得他更为亲切,不再可怕。”
  •     本以为是一本传记,却发现是一本小说,或许梵高就是要永远神秘下去才好。
  •     那种思想的绝望,没有人能切身感受到吧。
  •     独特的视角,不过艺术成分居多啊,真实的梵高究竟如何呢
  •     早起读《告别梵高》,以加歇医生的视角写的。读到麦田上的一阵枪响,书中夹着一只飞蛾的干尸,各种五味杂陈,一阵少有的孤独像海一样袭来,便不忍再读下去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