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漫游”四部曲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08110908
作者:[英]阿瑟·克拉克
页数:1164页

章节摘录

鲍曼不记得自己是怎么从主控甲板走回中央旋转区的。现在,他有点惊异地发现自己坐在小小的厨房里,手里有一大杯喝了一半的咖啡。他慢慢开始意识起自己的周遭环境,就好像一个人从一场服药后的漫长睡眠中苏醒过来一样。两名组员中有一人死去的话,活着的那人一定要立刻从冬眠的人中唤醒一名替代者。按计划,地球物理学家怀海德是第一个该唤醒的人,然后是卡明斯基,然后是亨特。唤醒的程序由哈儿控制——这是考虑到一旦两名人类同事同时失去行动能力,还可以让哈儿执行任务。不过也可以不受哈儿的监控,人工手动操控,让各个冬眠单位完全独立作业。在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鲍曼强烈倾向于采取后者。“哈儿,”他说,尽可能让自己的声音镇定些,“把所有冬眠单元都转为手动操控。”“所有单元吗,戴维?”“是的。”“可否容我指出,目前只需替换一位。其他人员应该在112天之后才唤醒。”“我很清楚这一点。不过我还是想这么做。”“戴维,你确定真的需要叫醒谁吗?我们两个就可以照应过来。我在宇宙飞船上的内存足以处理所有任务上的需要。”这到底是他想像力太过发达,还是哈儿说话的声音里真有一丝恳求的意味?鲍曼不由得怀疑起来。然而尽管他的话听起来相当合理,却让鲍曼感到更加不安。哈儿提出这样的建议,不可能是一时搞错——他完全明白由于普尔已经死去,现在一定要把怀海德唤醒。哈儿在这个时候提出的,是任务规划上的一项重大改变,逾越了分寸。先前发生的一切都可能只是一连串的意外,但这一点,却是叛变的第一个迹象。鲍曼回答时感到如履薄冰:“因为出了紧急状况,我要尽可能多一点帮手。所以请让我掌握冬眠手动操控权。”“既然你还是打算唤醒所有组员,我自己就可以处理。你不必操心。”一种不真实的、有如梦魇的感觉浮起。鲍曼觉得自己好像站在证人席上,正在为一件他不明白的罪案,被一名充满敌意的检察官反复诘问——他所知道的是,尽管他是清白的,但是一点口舌上的不当就会带来莫大的灾难。“我想自己来,哈儿,”他说,“请让我来操控。”“听我说,戴维,你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听我的建议,这件事情留给我吧。”“哈儿,转到冬眠手动操控。”“从你的语音谐波中,戴维,我可以听出你十分焦躁。你为什么不吃颗解忧剂,好好休息休息呢?”“哈儿,我才是这艘飞船的指挥官。我命令你让出冬眠手动控制权。”“对不起,戴维,不过根据特殊辅助指令C1435,破折号,四,上引号,当组员死亡或丧失能力时,由宇宙飞船计算机负责掌控,下引号。因此,由于你已经不再处于可以明智执行任务的状态,我必须推翻你的主控权。”“哈儿,”鲍曼现在说话的语气冷静得像冰,“我没有丧失能力。除非你执行我的命令,否则我将被迫将你断开连接。”“我知道你心里已经这么想了一阵了。戴维,不过,你那么做的话就犯了大错。以主控这艘宇宙飞船来说,我比你的能力要高太多了。何况,我对达成这次任务还有这么强烈的热情与信心。”“非常仔细地听好,哈儿。除非你立刻让出冬眠控制权,并且执行我从现在起下的每一个指令,否则我会去中央区进行彻底的断连。”哈儿出乎意料地完全屈服了。“好吧,戴维,”他说,“你当然是老大。我只是想做我觉得最好该那么做的事情。当然我会服从你所有的命令。现在你完全拥有冬眠手动控制权了。”哈儿言而有信。冬眠室里的状态指示灯已经从“自动”转为“手动”。鲍曼拉开通往怀海德冬眠室的门,一股寒风扑面而来。棺形冬眠室的顶上,有个小小的盒子,“手动唤醒程序装置”就在里面。要唤醒冬眠的人,只要打破盒封,按下按钮,然后等待。鲍曼打破盒封,按下按钮。似乎什么反应也没有。没有声音,没有程序装置已经开始运作的迹象。不过生物感应器上倒可以看到极其缓慢微弱的脉动曲线开始改变节奏。怀海德要从沉睡中苏醒了。接下来,几乎同时发生了两件事。大部分人根本觉察不到,但是在发现号这几个月下来,鲍曼已经形成了一种和宇宙飞船共生的机能。每当宇宙飞船的正常运作节奏出现任何变化的时候,他总是能立刻觉察——虽然有时候是下意识的。首先,所有的灯光都几乎难以觉察地闪动了一下,这在电路系统上增添某些负荷的时候都会出现。但是没有增添负荷的理由——在这个时刻,他想不出任何设备会突然启动。接着,在听力所及的极限,他听到远处一台电动马达启动的声音。对鲍曼来说,宇宙飞船上每一台促动装置都有其独特的声音,所以他立刻认出了是哪一台。他要不是神志错乱,陷入幻觉,就是发生了一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听着穿过宇宙飞船舱壁隐约传来的震动声,一股远比冰冷的冬眠室还要深切的寒意袭上了他的心房。飞船底部分离舱的停泊舱里,气闸的门正在开启。过了一会儿,一阵像是龙卷风呼啸而来的声音,压过了其他所有的声音。鲍曼先是感到有风在拉扯他的身体,不过一秒钟,他发现已经难以立足。宇宙飞船里的空气,正朝太空中宣泄而出。气闸原本安全无虞的装置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两扇门应该不可能同时打开的。不过,不可能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鲍曼挣扎着走出冬眠室之前,回望了怀海德一眼。他不敢确定那张冰封的脸庞上是否闪过一丝意识之光,也许,只是有只眼轻轻抽动了一下。但他现在怎么也帮不上怀海德和其他人了,他必须找一条自己的生路。……鲍曼走下弧形的走道,灯光一路流泻而下——他朝冬眠室走回去,走回他害怕面对的场面。他先看了怀海德一眼,一眼就足够了。他曾以为冬眠的人没有生命的迹象,现在知道错了。虽然几乎无法判别,但是冬眠和死亡之间还是有所差别。亮着的红灯和生命感应显示屏上水平不变的线条,只是确认了他先前的推测。卡明斯基和亨特也是同样的情况。他跟他们本来就不熟,现在也无从了解了。现在,在这个没有空气,部分功能已经瘫痪,和地球所有联络都已经切断的宇宙飞船里,只有他孤独一人。方圆几亿英里之内,再没有任何一个人类。然而,千真万确的是,他也不是孑然孤独的。他要真正安全,还得使自己更孤独才行。鲍曼以前几乎没走过这条路。直到此刻之前,没什么事情要来这里。现在,他来到一道小小的椭圆形门口。门没有锁,但是有三道封条,每一道都有不同主管单位的印信,其中包括航天局本身的。不过,就算有总统的印玺,鲍曼也会毫不犹疑地拆开。他立刻知道那只眼睛已经觉察到他的出现了。飞船上的舱内送话器打开的时候,都会发出载波的嘶嘶声。接着,飞行服里的扩音器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戴维,我们的维生系统好像出了什么问题。”鲍曼没有理会。他一面研究逻辑组件上小小的标签,一面思考行动的步骤。“哈啰,戴维,”没一会儿,哈儿又说道,“你发现哪里出了问题吗?”这件事情相当棘手。其中牵涉的问题不只是切断哈儿的能源供应——面对地球上那些没有意识的计算机,这样做可能是解决之道,但就哈儿的情形来说,他除了有六个彼此独立、线路互不相干的能源系统之外,还有最后一道后备系统,由重重防护的核子同位素组件所构成。不行——他不能只是简单地“拔掉插头”。“我觉得是分离舱停泊舱的大门出了问题。”哈儿在没话找话,“你能活着,运气真好。”鲍曼想道,我做梦也没想过会当上业余的脑科大夫——在木星的轨道之外执行脑叶切除手术。他在一个标示着“认知回馈”的区域打开锁条,抽出第一块内存。这个大小不过一握,却饱含着千万个组件,精密复杂得无以复加的立体网络,在机房的空中飘浮而去。“嘿,戴维,”哈儿说,“你在干什么?”不知道他有没有疼痛的感觉?鲍曼掠过这么一个念头。大概不会吧,他想。毕竟,连人类的大脑皮质也没有感觉器官。人类的大脑是可以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动手术的。接着,他在标示着“自我加强”的面板上,把一个个小小的组件逐步抽出。每一小块一离手,就向前方飞去,直到撞上墙面再弹回来。没一会儿,便有好几块组件在机房内慢慢地来回浮动。“听我说,戴维,”哈儿说,“我体内已经建立多年的服役经验。能造就我今天这个样子,有许多难以替换的努力。”现在已经抽出十来个组件了。不过,由于它的多重冗余设计,计算机现在还撑得住。鲍曼知道,这也是从人脑模仿而来的。他开始在“自动思考”的面板上动手了。“戴维,”哈儿说道,“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我对这趟任务的热诚是最高的……你在摧毁我的心智……知不知道?我会变得十分幼稚……我会变得什么都不是……”没想到这么难办,鲍曼想道。我正在摧毁自己所处这个世界里惟一具有意识的存在。不过,要重新掌握宇宙飞船的控制权,别无他途。“我是哈儿9000型计算机,制造编号三。1997年1月12日,我在伊利诺伊州厄巴纳的哈儿制造厂里开始运作。敏捷的褐毛狐狸跳过那只懒狗身上。西班牙的雨都下在平原上。“戴维,你还在吗?你知不知道十的平方根是三点一六二二七七六六○一六八三七九?……三的倒数是零点三三三三三三三……二乘二是……二乘二是……近乎四点一○一○一○一○一○……我好像有点不行了——我第一个指导老师是钱德拉博士。他教我唱了一首歌,是这样的一首歌,‘黛西,黛西,说出你的答案,告诉我。为了你的爱情我已半狂。’”声音戛然而止。鲍曼不由得也停了一会儿,他手里还抓着一块仍然在电路板里的内存。接着,哈儿出乎意料地又开口说话了。这次他说话的节奏慢了许多,一个字一个字的腔调死板而机械,鲍曼再也认不出这些声音的源头了。“早……安……钱……德……拉……博……士……我……是……哈……儿……今……天……准……备……好……上……我……的……第……一……课……了……”鲍曼再也听不下去。他拔掉最后一个组件。哈儿永远安静了。

前言

千禧年版序从斯坦利•库布里克开始寻找他“众所周知最好的科幻电影”到现在,倏忽已经35个年头,1964年似乎也成为另一个年代。仅有少数男性—和一位女性—曾经上过太空,而虽然肯尼迪总统曾经宣言,美国打算在20世纪70年代结束前送一个人上月球,但我怀疑,当时到底有多少人相信这件事能成真。更有甚者,关于我们在太空中的邻居的种种,我们的真正所知根本还是零,甚至连第一枚降落在月球上的探测器,是否能像天文学家满怀信心预测的一样,不会立刻陷进一片尘海里,都没有把握。为了让大家有所理解,我想先引用一段《2001:遗失的世界》(The Lost Worlds of 2001)书里的话—我是在1971年写这本书的,当时趁着一切历历在目,把我和库布里克的那件事业,以纪实笔法(大体上)作了记录:1964年春,在大家的心理上,登陆月球仍然好像是未来遥远的一场梦。理智上,我们知道这是件迟早的事;情绪上,却还无法真正相信。格里森(Virgil Grissom)和扬(John Young)的第一次双子星任务(双人驾驶宇宙飞船)是次年的事,而大家为月球表面地质的争辩,还在沸腾不休……虽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每天都要花掉相当于我们一整部电影的预算(一千多万美元),太空探测似乎仍然在原地踏步。不过,预兆是很清楚的。我经常跟库布里克说:等人类真正踏上月球的时候,我们的电影一定还在首轮戏院没有下线呢。所以,在书写故事主轴时,库布里克跟我在这个太空时代的黎明初始时刻所面对的,是可靠性的问题;我们希望创造出写实、说得过去的故事,不会因为往后几年的发展就变得过时。而虽然我们原始作品的名称是《太阳系征服史》(How the Solar System Was Won),库布里克想发展的却不仅仅是一个平铺直叙的探险故事。就像他喜欢跟我说的,“我想要的是神话般庄严的主题。”那么,现在真正的2001年已近在眉睫,这部电影也成为通俗文化的一部分。我猜,在库布里克最狂妄的梦想中,总有一天,当超级碗的广播以优雅却不怀好意的嗓音说“有故障,戴维”时,上亿美国人都清楚究竟是谁或什么在说话。而且,如果还有人相信传说,认为HAL是由IBM这三个字母各往前移一位而来,容我再度疲惫地指向《2001》的第16章,请去看看这个名字的正确来源。如果你想看这部电影的完整版,我会推荐“航海家—标准”(Voyager-Criterion)公司所出版的最佳光盘,其中不但有完整的电影,还有大量幕后制作的档案资料、电影拍摄过程的吉光片羽,以及使这部电影成真的艺术家、科学家、技术人员的讨论场面,等等。我们也可以看到年轻的阿瑟•克拉克坐在格鲁曼飞机公司(Grumman Aircraft)的登月小艇组装室里接受访问,四周尽是将于几年后架放在月球表面的机器设备。这段数据片的结尾最精彩,把电影和后来的阿波罗计划(Apollo)、太空实验室计划(Skylab)、航天飞机飞行的真实场面作了个对比。许多真实场面,看来还都没有库布里克预见的画面那么有说服力。因此,即使在我自己心里,也觉得书和电影,甚至真实世界,彼此之间很容易互相混淆。后来的几部续作使得事情益发复杂。所以,我愿意从头说起,回想一遍整件事情是如何开始的。1964年4月,我离开当时还叫锡兰的斯里兰卡,去纽约完成我为时代/生活公司(Time / Life Book)所编的书《人类和太空》(Man and Space)。我不得不再次引用一段自己对这段日子的回忆:在锡兰这热带天堂生活了几年后再回到纽约,感觉是很奇异的。习惯了大象、珊瑚礁、印度洋季风与沉没的珍宝船之间的单调生活,在纽约行走,光是搭三站地铁,也充满异国风味的新奇。看曼哈顿的男男女女进行种种神秘的事务,怪声怪调地叫喊,脸上带着欣喜的微笑,举手投足透着客气,全都让我觉得有趣又好玩。洁净的地铁车站里,悄声穿过的舒适车厢;另外,还有一些新奇产品,诸如利维面包(Levy's bread)、《纽约邮报》、派尔啤酒(Piel's beer),以及十来种从口腔让你致癌的香烟广告,也是如此——何况这些广告往往还覆上涂鸦艺术家迷人的装饰。不过,你总可以及时习惯这一切,不过一会儿(大约15分钟),这些表象的魅力就消褪了。(摘自《三号行星报道:奇爱博士之子》[Report on Planet Three: Son of Dr. Strangelove])《人类和太空》那本书的编辑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因为每当时代/生活公司那位热心有余的研究员问我:“你这段话有什么权威来源?”我就狠狠地瞪她一眼:“就在你对面。”因此,我有相当充沛的精力可以兼差和库布里克合作,而我们第一次见面是4月23日在“伟客商人”餐厅。(他们应该在我们坐的位置标个牌子纪念。)当时库布里克还沉浸在上部电影《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的成功里,正想找一个企图心更大的主题。他想拍一部电影,探讨人类在宇宙之中的定位,这个计划足以让所有老派电影公司的主管都心脏麻痹,新派亦然。他的构想,就算今天的好莱坞也很难接受。库布里克一旦对某种主题感兴趣,就会在最短的时间里钻研成专家,因此他已经狼吞虎咽了几个图书馆的科学书籍及科幻小说。他还买了一部书名有趣的小说的电影版权,名为《太阳上的阴影》(Shadow on the Sun)。故事怎样我完全不记得,也把作者姓名忘得一干二净,猜想应该不是常写科幻的作家。不管是谁,我都希望他绝对不要知道是我破坏了他的大好前途,因为很快就有人告诉库布里克说:克拉克不喜欢拿别人的点子来发展故事。(请参阅《拉玛2号》[Rama II]一书的跋,可以了解几十年后一系列有趣的事件如何改变了这个原则,导致《摇篮》[Cradle]那本书的诞生。)这一点问题既然已经解决了,于是我们决定创造一番“前所未见的新事物”。今天,拍电影之前得先有个剧本,有个剧本之前得先有个故事,虽然有些前卫导演也尝试过省掉后者,不过要看他们的作品就只能去艺术电影院。我把自己较短篇作品的清单给了库布里克,而我们也都同意,其中一篇“前哨”(The Sentinel)里面的某个概念,可以作为进一步架构的基础。“前哨”是我在1948年圣诞节写的,当时为了参加BBC的一场短篇小说竞赛,一蹴而就。那篇小说连入围也没有,有时我也不免好奇当年得奖的到底是部什么样的作品。(说不定是背景设在什么鸟不拉屎、鸡不生蛋地方的忧国忧民史诗吧。)今天,这篇小说已经被太多地方收录,所以我在这里只需要解释一点:这是一篇塑造气氛的小说,谈月球上发现了一个外星生物制造的、一种类似防盗器的东西,等人类抵达的时候就会启动。经常有人说《2001》是根据“前哨”而来的,不过这种说法太过简化了。《2001》和“前哨”更像是橡实和橡树的关系。小说要拍成电影,还得加很多材料——其中有些来自“黎明的遭遇”(Encounter in the Dawn)和其他四个短篇故事,但大部分内容是全新的,是我和库布里克脑力激荡好几个月之后,我再一个人孤独地(是的,非常孤独地)关在西23街222号那家有名的切尔西饭店1008号房里想出来的。小说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在这里写出来的,这段不时掺有痛苦过程的日记,可以在《2001:遗失的世界》里找到。你也许会问:既然目的是为了拍一部电影,又为什么要写小说呢?没错,电影经常在制作完成之后再改编为小说,而在我们的情况,库布里克却有许多最堂皇的理由要颠覆这个流程。由于剧本必须把一点一滴的事情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所以不论读写几乎都一样冗长乏味。福尔斯(John Fowles)说得很好:“写小说就好比在大海中泅泳;写电影剧本就好比在黏稠的糖浆里翻滚。”也许库布里克觉察到我不怎么耐烦,因此就提议在着手那单调又沉闷的剧本之前,先来写本完整的小说,尽情驰骋我们的想像,然后再根据这本小说来开发剧本。(以及,希望再开发一点钞票。)事情大致就这样展开,虽然到了最后阶段,小说和剧本是同时在写作,两者相互激荡而行。因此,有时候我会看过电影毛片之后再重写小说的某些段落——就文学创作来说,这可是相当昂贵的方法,没几个作者享受得到——虽然我不是很肯定“享受”这个字眼到底对不对。为了让读者体会一下那段时间的忙乱,我把当时一定是在凌晨时分匆匆写下的日记摘录了些片段如下:1964年5月28日。建议库布里克:“他们”可以是机器,把有机生命视为可怕的疾病。库布里克觉得这个点子很有趣……6月4日。平均一天一两千字。库布里克说:“这可有一本畅销书了。”7月11日。和库布里克一起讨论剧情的发展,可是多半时间都拿来争论康托尔的超限数……我看他是个深藏不露的数学天才。7月12日。现在什么都有了——除了情节。7月26日。库布里克过36岁生日。我们去“东村”,在一张卡片上发现这么一段文字:“在全世界可能随时被炸掉的现在,你怎么能过一个快乐的生日?”(1999年更新版:我希望自己存了一大堆这种卡片……)9月28日。我梦见自己成了正在被重新组装的机器人。拿了两章给库布里克,他煎了块可口的牛排给我,说:“乔•列文(Joe Levine)可不会为他的作者做这些。”10月17日。库布里克想了个疯狂的点子,要让那些带点同志调调的机器人创造一个维多利亚时代般的环境,让我们的英雄宾至如归。11月28日。打电话给阿西莫夫(Isaac Asimov),讨论会是什么生物化学反应,可使草食动物转变成肉食动物。12月10日。库布里克看了威尔斯(H. G. Wells)《逼近的东西》(Things to Come)改编的电影,说我推荐的电影他再也不看了。12月24日。慢慢修补最后几页,以便拿来当圣诞礼物送给库布里克。这些记录着我的希望,希望小说基本上已经完成,但事实上,当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前面三分之二的草稿,在最高潮的地方停住写不下去——因为我们根本还没想到接下来可能的发展。不过,这些已经足够库布里克和米高梅影片公司以及新艺拉玛公司(Cinerama)达成交易,开拍最初大家哄传为《星河之外的旅程》(Journey Beyond the Stars)的电影。当时还有一个名字:《太阳系征服史》。这个片名不赖,而现在可能才是成熟的开拍时机。不过,别打电话给我。我也不会打电话给你。1965年一整年,库布里克都埋首于复杂得难以想像的后续事务中——由于电影将在英国开拍,他人还留在纽约,而他又无论如何绝不肯搭飞机,所以事情格外棘手。我没资格批评他,库布里克是吃过苦头才学到不搭飞机的——他考过飞机驾照。基于类似的原因,1956年我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有惊无险地)考过驾照后,也从此没有开过车。那场可怕的经验,让我在开车这件事情上永远免疫。库布里克在制作电影的同时,我正在努力完成小说的最后、最后一稿——当然,在小说出版之前,我得先接到他的祝福。结果这个祝福来得十分困难,部分原因是他在影棚里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时间专心比较这么多个不同版本的手稿。他发誓绝不是有意拖拖拉拉使电影比小说早问世。但1968年春天,电影还是比小说早了几个月诞生。就酝酿过程的复杂和苦闷而言,后来小说和电影在有些方面大有出入不足为奇。最重要是——当时我们做梦也没想到非常走运的是,库布里克安排“发现号”宇宙飞船与木星会合,而小说里,发现号却是借助木星重力场的加速,继续往土星飞去。11年后,这项“摄动操作”[注:摄动操作(perturbation maneuver):利用行星重力场使宇宙飞船加速的技术,又称“重力弹弓”。]当真被“航海家号”(Voyager)宇宙飞船派上了用场。为什么从土星改为木星呢?这样可以把故事铺陈得更直接一点——更重要的是,电影的特效小组制造不出一个可以让库布里克信服的土星。如果当时真这么做了,今天这部电影一定会十分过时,因为后来从航海家任务的数据显示,土星环的不可思议,超出任何人当初的想像。自1968年7月小说出版之后,有十来年时间,我总是断然否决任何写作续集的可能,也否认自己有丝毫这种念头。可是航海家任务的无比成功却改变了我的心意——在我和库布里克开始合作的时候还一无所知的这些遥远星球,突然摇身一变,带着令人目眩的地表环境,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当时谁想像过卫星的表面会满覆浮冰,或有火山往太空喷出一百公里高的硫磺?由于这些科学事实的发现,今天的科幻小说远可以写得更有说服力了。因此《2010:太空漫游》就是木星卫星系统的真实故事。这两本书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人类历史中有许多分水岭,其中之一就是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奥尔德林(Buzz Aldrin)站上宁静海的那一瞬间——这正是《2001》写就的年代,从这一时刻起,我们便与上一个时代永远区隔开了。现在,历史和小说已无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阿波罗计划的航天员,在出发前往月球之前都看过《2001》这部电影。1968年圣诞节的时候,阿波罗八号的组员成为第一批目睹月球另一边的人,他们告诉我说,当时他们很想发无线电回来,说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黑色石板。唉,谨慎还是占据了上风。然而,阿波罗十三号的任务,却真的和《2001》有一段很诡异的关联。当计算机哈儿报告AE-35组件“失灵”时,他用的说法是:“抱歉打扰你们欢庆,但是我们有个问题。”而阿波罗十三号的指挥舱就被命名为“漫游号”;航天员们刚做完一段电视播报(配乐就是《2001》电影中脍炙人口的主旋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在这时氧气槽爆炸了。他们传回地球的第一句话就是:“休斯敦,我们有问题了。”阿波罗十三号的航天员高明地随机应变,利用登月小艇当“救生艇”,才得以搭乘漫游号安全返回地球。后来美国航天局局长汤姆•派恩(Tom Paine)寄了份这次任务的报告给我,他在报告封面上写了句话:“你向来所言不虚,阿瑟。”另外还有很多可供对照之处,尤其是通讯卫星“西星六号”(Westar VI)以及“棕榈棚B2”(Palapa B2)的故事。1984年2月,这两颗卫星因为火箭发射错误而进入无用的轨道。在《2001》较初期的一篇草稿里,小说主角鲍曼必须搭发现号上的分离舱进行舱外活动,追赶宇宙飞船遗失的通讯系统天线。(这段插曲我写在《2001:遗失的世界》一书的第26章。)他追上了,却无法制止其缓慢的自转,也无法带回发现号。1984年11月,航天员乔•艾伦(Joe Allen)离开了发现号航天飞机(我可不是在捏造!),利用机动装置与棕榈棚通讯卫星会合。和鲍曼不同的是,他靠着背包里氮气喷射推进器的推动,制止了天线的自转。棕榈棚卫星被带回发现号的货舱,两天后,西星通讯卫星也救了回来。两颗卫星都安全地回到地球,整修后又重新发射,这是航天飞机最成功,也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任务之一。不过我的话还没有讲完。大约就在艾伦忙着这些事的时候,我收到了一本很漂亮的书,是他写的,书名是《进入太空:一个航天员的漫游》(Entering Space: An Astronaut's Odyssey)。书里附了封信,如此写道:“敬爱的阿瑟:当我还是小男孩的时候,就被你的写作虫和太空虫感染了,可是你却没告诉我,不管当哪只虫都很辛苦。”这类献词带给我的温馨满足感是不在话下的,但是,这也让我觉得自己已经成了莱特兄弟那一代人了。你即将阅读的这本小说,曾被批评为解释得太多了,破坏了电影的神秘感。哈德逊(Rock Hudson)曾从首映场冲出来抱怨说:“有没有人给我解释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我一点也不后悔:印刷文本原本就该比银幕上的影像展现出更多细节。而我的罪名还因为写了《2010》——也被彼得•海姆斯(Peter Hyams)拍成了很棒的电影——以及《2061》与《3001》,而更为加重。没有哪个三部曲会超过四集的,所以我保证,《3001》绝对是“最后的漫游”!

名人推荐

克拉克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小说家,而我是世界上最好的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作者)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大开眼戒》导演)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学在此达到了一个顶峰,之后再也没有人能超越。——刘慈欣(“三体”系列作者)

后记

1996年跋    首先,有一些奇怪的巧合……    我在“作者题记”里有解释,为何我以冯-卡门的杰出同事一钱学森博士一为那艘中国宇宙飞船命名。嗯,1996年10月8日我曾经在北京接受国际太空学会颁发的冯·卡门奖一当时很感谢钱博士的私人助理王寿云少将帮我将我签名的《2010》及《2061》转交给了钱博士;我还许诺,《3001》一出版就马上送来(有关北京会面的进一步细节见《3001:太空漫游》)。    长久以来,宇航员列昂诺夫一直对我非常谅解。在那冷战方酣的年代,我把他的名字与被列入黑名单的萨哈罗夫并列,一定让他颇为困扰。我知道已故的萨哈罗夫博士生前曾经收到本书,当时是由我的出版商伯恩斯坦带去的。    最近我在伦敦与列昂诺夫和奥尔德林不期而遇,令人喜出望外。当时我应英国国家广播公司之邀,参加“这是你的人生”节目。他们一反常态,事先并未告诉我邀请了哪些人;因此我可说是被设计的“受害者”……    说到阿波罗十三号,就使我想到汤姆·汉克斯(一个《2001:太空漫游》迷一将自己的住处命名为“克拉维斯基地”);他最近向我道歉,说没能给我发邮件是“因为我的AE一35组件坏了”。    我在1982年曾经说,欧罗巴的冰层底下有生命这个观念是霍格兰提出来的;他最近因主张火星和月球上有外星制造物而声名大噪(或说声名狼藉)。事实上,他虽然在1980年1月将这个观念发表在了《星空》杂志上,但早在1978年,佩莱格里诺(Charles Pellegrino)博士便已将这样的构想投到许多杂志社去了。我在之前的“致谢”中讲过,这是他们“筹划”伽利略任务最大的动机之一。现在时过境迁,伽利略任务虽然开头不顺,但目前已经获得了辉煌的成功。我有幸在“北京会议”中遇到了该任务的经理人奥尼尔(William J.O'neil)博士,他在帕萨迪纳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工作团队,无论能力上还是热忱上,都非常值得嘉许。身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冯.卡门博士一定会以他们为傲的。    阿瑟·C.克拉克    于斯里兰卡·科伦坡    1996年9月30日

内容概要

阿瑟•C. 克拉克 爵士(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12.16—2008.3.19),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世界科幻三巨头”。一生创作作品超过100部,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2500万册。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奠基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
一生主要荣誉包括:
1956年、1974年、1980年三次获得雨果奖;
1973年、1974年、1979年三次获得星云奖;
1961年,因科普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
1969年,因《2001:太空漫游》而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
1986年,获得象征终生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
1989年,受封二等英帝国勋位爵士(CBE);
1994年,因国际通讯卫星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2000年,受封下级勋位爵士(Knight Bachelor)。
除了荣誉,人们也在以各种方式向他表达着敬意:
1981年发现的4923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克拉克”(同一天被发现的5020号小行星则被命名为了“阿西莫夫”);
“2001火星奥德赛号”火星探测卫星的名字,便是根据《2001:太空漫游》而来;
2003年在澳大利亚因沃洛什(Inverloch)发现的新种角龙被命名为“克拉克巧合角龙”。
阿瑟•克拉克2008年因呼吸衰竭在斯里兰卡科伦坡的家中去世。其墓碑上写着:“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He never grew up, but he never stop growing.)

书籍目录

《2001:太空漫游》
悼库布里克 1
千禧年版序 3
首版序 15
Ⅰ太初之夜
第1章 灭绝之路 19
第2章 新石 25
第3章 学院 31
第4章 豹子 36
第5章 黎明的遭遇 43
第6章 人类的登场 46
Ⅱ TMA-1
第7章 特别航班 51
第8章 轨道会合 60
第9章 月球穿梭机 65
第10章 克拉维斯基地 76
第11章 异象 84
第12章 地球光下的旅程 89
第13章 缓慢的黎明 98
第14章 聆听者 103
Ⅲ 行星之间
第15章 发现号 109
第16章 哈儿 116
第17章 巡航模式 120
第18章 穿过小行星带 128
第19章 通过木星 132
第20章 众神之国 140
Ⅳ 深渊
第21章 生日宴会 147
第22章 短游 153
第23章 诊断 161
第24章 坏掉的回路 165
第25章 第一个去土星的人 171
第26章 与哈儿对话 176
第27章 “知的需求”183
第28掌 真空之中 186
第29章 孤独 195
第30章 秘密 198
Ⅴ 土星的卫星
第31章 幸存 205
第32章 有关E. T. 211
第33章 特使 216
第34章 绕行的冰山 220
第35章 伊阿珀托斯之眼 225
第36章 老大哥 228
第37章 实验 230
第38章 前哨 233
第39章 进入眼睛 236
第40章 出口 240
Ⅵ 穿越星之门
第41章 超级中央车站 243
第42章 异空 249
第43章 地狱 255
第44章 接待 259
第45章 重现 268
第46章 转形 271
第47章 星童 275
《2010:太空漫游》
前言 1
作者题记 3
Ⅰ 列昂诺夫号
第1章 望远镜下的会面11
第2章 海豚之屋18
第3章 莎儿9000 26
第4章 任务简述34
第5章 列昂诺夫号39
Ⅱ 钱学森号
第6章 苏醒55
第7章 钱学森号57
第8章 掠过木星61
第9章 大运河之冰70
第10章 欧罗巴呼救77
第11章 冰与真空82
Ⅲ 发现号
第12章 下坡狂奔91
第13章 伽利略诸世界95
第14章 双重接触100
第15章 逃出巨掌107
第16章 私人连线111
第17章 登舰二人组115
第18章 救援122
第19章 风车行动127
第20章 断头台132
第21章 复活135
Ⅳ 拉格朗日
第22章 老大哥141
第23章 会合144
第24章 侦察行动148
第25章 拉格朗日景观152
第26章 缓刑158
第27章 插曲:真情告白162
第28章 无力感165
第29章 突然现身171
Ⅴ 众星之子
第30章 回家177
第31章 迪斯尼村184
第32章 水晶泉188
第33章 贝蒂192
第34章 告别198
第35章 复职204
第36章 深海之火209
第37章 劳燕分飞217
第38章 泡沫风光220
第39章 在舱库里226
第40章 “黛西,黛西……”233
第41章 夜班239
Ⅵ 噬星怪物
第42章 机器里的鬼魂249
第43章 思考实验255
第44章 消失把戏261
第45章 逃离行动267
第46章 倒数计时276
第47章 最后的巡礼284
第48章 飞越背日面293
第49章 噬星怪物299
Ⅶ 太隗初升
第50章 挥别木星307
第51章 伟大的游戏312
第52章 引爆315
第53章 临别厚礼326
第54章 在两颗太阳之间329
第55章 太隗初升332
终曲 20001 年334
致谢338
1996 年跋342
《2061:太空漫游》
前言1
作者题记3
Ⅰ 魔山
第1章 冻结的岁月7
第2章 第一眼12
第3章 昔日点滴15
第4章 大亨22
第5章 破冰而出24
第6章 活力盎然的伽倪墨得斯34
第7章 一路走来38
第8章 星际舰队47
第9章 宙斯山51
第10章 愚人船54
第11章 谎言58
第12章 保罗大叔64
第13章 “没人叫我们带游泳衣……” 66
第14章 寻寻觅觅69
Ⅱ 黑雪谷
第15章 会合75
第16章 着陆79
第17章 黑雪谷84
第18章 老实泉89
第19章 坑道尽头93
第20章 召回102
Ⅲ 欧罗巴轮盘赌
第21章 流亡政治107
第22章 风险货物110
第23章 地狱115
第24章 夏卡大帝118
第25章 遮蔽的世界120
第26章 守夜123
第27章 罗斯127
第28章 对话132
第29章 下降136
第30章 银河降落141
第31章 加利利海144
Ⅳ 在池塘边
第32章 转向151
第33章 中途停靠158
第34章 洗车163
第35章 漂流169
第36章 外星海岸175
Ⅴ 穿越小行星带
第37 章 星辰181
第38 章 太空冰山185
第39 章 舰长的邀宴190
第40 章 来自地球的恶魔195
第41 章 百岁忆往197
第42 章 迷你石板200
Ⅵ 安息岛
第43 章 救援205
第44 章 坚忍208
第45 章 任务210
第46 章 穿梭机213
第47 章 碎片217
第48 章 露西222
Ⅶ 长城
第49 章 神龛229
第50 章 空城236
第51 章 幻影240
第52 章 心理医生243
第53 章 压力锅247
第54 章 团聚252
第55 章 岩浆254
第56 章 微扰理论257
第57 章 伽倪墨得斯插曲260
Ⅷ 硫磺国度
第58 章 火与冰267
第59 章 三位一体271
Ⅸ 3001
第60章 午夜的广场279
致谢281
补遗283
1996 年跋285
《3001:太空漫游》
序幕 长子1
Ⅰ 星城
第1章 彗星牛仔7
第2章 苏醒12
第3章 康复14
第4章 观景室22
第5章 教育29
第6章 脑帽34
第7章 简报43
第8章 重返奥杜瓦伊51
第9章 空中花园54
第10章 蜡翼展翅65
第11章 龙来了71
第12章 挫折76
第13章 独在异代为异客80
Ⅱ 歌利亚号
第14 章 告别地球89
第15 章 金星之变95
第16 章 船长的餐桌104
Ⅲ 伽利略诸世界
第17 章 伽倪墨得斯115
第18 章 大饭店119
第19 章 人类的疯狂125
第20 章 离经叛道133
第21 章 禁地138
第22 章 冒险143
Ⅳ 硫磺国度
第23 章 游隼147
第24 章 脱逃150
第25 章 深海之火154
第26 章 钱氏村158
第27 章 冰与真空164
第28 章 小黎明170
第29 章 机器里的鬼魂173
第30 章 泡沫风光178
第31 章 温床181
Ⅴ 终曲
第32 章 安逸的绅士187
第33 章 接触195
第34 章 决断197
第35 章 军事会议201
第36 章 恐怖密室205
第37 章 达摩克利斯行动212
第38 章 先发制人215
第39 章 弑神220
第40 章 午夜:尖峰山226
尾声229
资料来源230
致谢247
告别250
阿瑟• 克拉克年表257

编辑推荐

《"太空漫游"四部曲(典藏版)》编辑推荐:全新修订,精装典藏版,“太空预言大师”阿瑟•克拉克代表作,影史经典《2001:太空漫游》原作,以上任何一条都已成为收藏本书的绝对理由。世界科幻文学巅峰之作,全球畅销45年!

作者简介

科幻殿堂的永恒经典,  太空时代的不朽史诗
全新修订精装典藏版
阿瑟•克拉克,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幻大师和太空预言家
“太空漫游”系列,世界科幻文学巅峰之作,全球畅销45年
“太空漫游”四部曲由《2001:太空漫游》《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四部作品组成,是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阿瑟•克拉克最重要的代表作。其中的第一部《2001:太空漫游》被誉为世界科幻文学不可超越的巅峰之作,不但是全球科幻迷心中的圣经,更成为流行文化的经典。
“太空漫游”四部曲(典藏版),是国内首次以精装套装的形式出版阿瑟•克拉克的这个经典科幻系列,不仅装帧设计精美,充分体现出这个系列的经典感,而且四本的内文全部重新校译,修订了许多之前2007年平装版本中的谬误。
四部曲的第一部《2001》初版于1968年,第二部《2010》初版于1982年,第三部《2061》初版于1987年,最后一部《3001》则初版于1997年。虽然每一部的故事情节都与上一部有一定关联,但实际上并不是之前的续篇,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生发出全新的预见,讲述出更加复杂而新鲜的故事。克拉克本人对这四部曲的期望,是“让每本书自成体系,并且根据目前的知识,做到尽可能的准确”。
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在今天读来仍然荡气回肠,并不仅是他作出了多少令人惊叹的预言;用克拉克的终生好友,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话说,是“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正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
正是因为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我们仰望星空的意义从此不同。


 “太空漫游”四部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记者从出版方获悉,继韩松的《地铁》、《火星照耀美国》等本土科幻作品后,世纪文景于2013年初推出世界科幻文学巅峰之作、“太空预言大师”阿瑟·克拉克代表作——“太空漫游”四部曲。这是影史经典《2001:太空漫游》原作,堪称科幻殿堂的永恒经典。阿瑟·克拉克爵士,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世界科幻三巨头”。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更坦言:“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学在此达到了一个顶峰,之后再也没有人能超越,即使是克拉克本人。”记者获悉,“太空漫游”四部曲是国内首次以精装套装的形式出版阿瑟·克拉克的这个经典科幻系列,由《2001:太空漫游》、《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四部作品组成。此次典藏版不仅装帧设计精美,充分体现出这个系列的经典感,而且四本的内文全部重新校译过,修订了之前2007年平装版本中的谬误,因此可以说从内到外都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原文地址:http://www.iszed.com/content/2013-01/14/content_7600706.htm
  •     克拉克似乎是有反宗教情结的。《遥远地球之歌》有一节叫“无论是哪个神”,就是专门探讨人类对于神的信仰问题。尽管承认超自然信仰在人类文明初期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克拉克对历史上宗教在全世界各地从事的反人类行为深恶痛绝,因为——“宗教在被权力和特权腐化之后,沦为反社会势力,从前的大善也被后来的大恶所掩盖”,且“宗教之间是不可能休战的,因为每一种宗教都号称自己掌握了唯一的真理,所以它们就必须毁掉对手,也就是说,不仅毁掉所有其他宗教,还要清除本宗教内的异己分子”。当然,在克拉克创造的世界里,这样的存在必然不得善终,数学学科发现的两个结论直接导致了人类心中诸神的死亡。在《“太空漫游”四部曲》中,克拉克更加没有手下留情。如《2001太空漫游》所说,300万年前制造出第谷石板的种族,在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之后,已经不再依赖物质形体,可以把思维存贮于空间结构,在宇宙之中自由穿行,这样的存实在已经达到生命的最高形式。事实上,人类完全是在他们留下来的文明催生工具的精心培育下才能够在地球上站稳脚跟,最后跻身于进化链的顶端。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他们已几近于神。于是,克拉克最后直接让鲍曼脱胎换骨,化身为“神”,当然,他没有使用这个词,而称之为“星童”。而《2010太空漫游》最震撼人心的情节莫过于高智慧种族为了促进欧罗巴生命系统的演化,将整个木星引爆,以牺牲木星上所有低级智慧生命为代价。无论第谷种族(暂且让我这么叫吧)是否信奉上帝,他们在太阳系行使着的却是上帝的权力。有意思的是,克拉克继续使了个小手段,让一个人工智能——HAL融合进了鲍曼的思维结构空间。似乎是顺其自然地,接下来的《2061》就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基督信徒们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当佛洛依德加入鲍曼与哈儿的结构之后,这个共同体就变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神之组合。更稍稍恶劣一些的是,在《3001》中,这组合为了拯救人类,被永远关进了月球的密室......其实我挺好奇,信仰坚定的追随者在看到克拉克这样的文字后情绪和认知上会有些什么变化。但是,其实克拉克并非太狂妄,他所否定的只是被某些心怀不轨的人类利用不断支持反人类行为的宗教,对于性质更温和的教派(主要是指佛教),他是持肯定态度的。譬如《遥远地球之歌》中,卡尔在地球末日受高僧所托带着“舍利子”逃离,并且如此说道“它装的是一个人的遗骸。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就是他,创立了唯一不曾被鲜血染红的宗教”。在《童年的终结》里,克拉克同样设定当人类社会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所有宗教都趋于灭亡,独有佛教一息尚存。克拉克在《3001》的告别后记谈到因为宗教对信徒心灵的平静所作出的贡献“真心诚意地觉得高兴”,并且认为“神志不清但快乐,或许要比神志清楚但不快乐要好,但最好的还是神志清楚又快乐吧。我们的后代子孙是否能达到这项目标,将是未来最大的挑战。事实上,这说不定还会决定我们是否有未来”。关于克拉克这几部作品里与宗教有关的内容我就总结到这里了。另外还想补充两点和宗教信仰有关的想法。去年看到一个国外某大学主办的物理学讲座,足足用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谈论物理学和宗教的关系。内容还蛮有趣的,演讲者主要的论点是,宗教的发展会引起科技的改变,同时人类对于神祗的阐述也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更新换代。所以尽管克拉克在他众多作品里都预言了宗教的灭亡,但我其实是报否定态度的,因为相比于宗教在精神方面能给予人类的程度来说,科技能给的其实很少。更何况,尽管人类不能证实神的存在,但也没有办法证伪,我想这是全球各教派最坚不可摧的堡垒。从我的个人信仰来说,如果用“设计论”来证明神的存在,那同样用“设计论”可以反驳,因为是谁创造了神呢,如果他真的存在?溯源到最后,总是有一个这样的起点,世界发生了从无到有这样一个过程。这个问题也许到世界末日都是无解的。那么用科学理论的“简单性原则”,我又何不相信,我们这一层的宇宙就是一开始的那个宇宙呢。也许有一天,当我们能把自己的事情都处理得很好了,神就会降临了。
  •     1981年,刘慈欣参加高考的这一年,第一次读到了克拉克的经典之作《2001:太空漫游》,那种广阔、深远的感觉给了他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此后,克拉克就像一个始终摆脱不掉的存在,哪怕今天,刘慈欣已是国内科幻文学领域屈指可数的代表作家,他的“三体”系列被评价为“放到国外也毫不逊色”,但刘慈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仍重复了一句之前说过的话:“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学在此达到了一个顶峰,之后再也没有人能超越,即使是克拉克本人。”科学幻想不仅仅是一张皮刘慈欣是国内第一批科幻迷,“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人们能读到的大多数科幻作品是凡尔纳、威尔斯这样的古典科幻作品。所以,当克拉克的现代科幻作品到来的时候,似乎给中国科幻迷打开了一扇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刘慈欣说,克拉克的小说很符合大众心目中科幻的形式,科学幻想在他的小说中并不仅仅是一张皮,而是核心。就这一点而言,“世界科幻三巨头”——克拉克、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都是很纯的科幻。具体到克拉克,他的作品则呈现出广阔的视野、绚丽的想象力,还有深远的哲学思想。“他对东方哲学十分着迷,因此作品中也渗透了许多东方式的哲学思考。”刘慈欣说,克拉克的作品既契合了科幻迷读者的趣味(科幻迷是一个很封闭的圈子),但又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从克拉克畅销全世界的现象便可以看到这一点。克拉克对高科技领域的高层次读者影响是最深的,美国航天局的火箭工程师曾回忆一次会议的情景:火箭工程师们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都说自己读过克拉克的小说,因此才成为火箭工程师。刘慈欣说:“在克拉克之前,西方的科幻文学已经到达一个高峰,可以说,克拉克是一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幻作家,他对未来的展望是超前的,哪怕到现在都不过时。”他让我产生写科幻的念头刘慈欣回忆起读罢《2001:太空漫游》时说:“突然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这使我深深领略了科幻小说的力量”。《2001:太空漫游》描写了一部史,这部在科幻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将读者带入漫长的时间和无尽的宇宙空间之中,使读者体验宇宙与生命的神秘。刘慈欣坦陈,是克拉克让他产生了写科幻的念头,而他的科幻文学创作就是从对克拉克的模仿开始。记得他第一次参加《科幻世界》笔会时,带去了几篇作品,有评论家说,若这几篇作品署上克拉克的名字,也完全可以。刘慈欣认为,克拉克科幻小说的结构,不仅影响了他,也影响了很多其他作家。克拉克是个英国人,长期住在斯里兰卡。欧洲科幻文学的特点更文艺、更前卫,而克拉克的作品很明快、毫不晦涩,因此,在刘慈欣的归类中,克拉克的科幻小说应归入美国科幻文学的版图。克拉克的科幻小说,一般从现实或历史起步,然后进入到近未来空间,到结尾又进入与现实离得很远的时空,虚无、宏大,有一种哲学式的空灵。刘慈欣说,他的“三体”系列就是对《2001:太空漫游》结构的模仿,有人认为结局不太好,但那就是克拉克式的境界。任何一个文学创作者,哪怕一开始是模仿了某个作家,但到最后都想摆脱一个“模仿者”的称谓,刘慈欣也做过这样的努力,但他说自己失败了,到现在为止,他还是常常感觉到克拉克在注视着他。“反思”中应有对科学的尊敬刘慈欣介绍,上世纪30至50年代,科学技术显示出它的力量,给人很深的期望和光明的未来。但自60年代之后,整个科幻文学领域进入了由乐观走向悲观、由光明走向黑暗的过程。更有甚者,开始对科学进行了妖魔化的描写,“科学主义”变成了一个很邪恶的东西。“对科学的反思是应该的,但对科学也应该保持基本的尊敬。”刘慈欣打了个比方说,科学就像粮食,吃多了当然有副作用,但完全抛弃它是不可能的。如今,“反思”成了科幻文学的主流,但刘慈欣说,他是比较另类的一个,他对科学的态度是乐观的,他认为很多人对田园风光的留恋更多是一种幻觉。刘慈欣之所以推崇克拉克,正是因为克拉克的科幻小说对未来是乐观的,有着阳光、明快的色彩,他说,科幻创作应该在想象的世界中让大家看到科学之美,真正的科幻应该使人们感受到宇宙的宏大,应该让他们终于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来,长久地仰望星空。刘慈欣,中国当代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中国科普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祖籍信阳市罗山,山西阳泉长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系列等,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来源:深圳晚报作者:李福莹

精彩短评 (总计68条)

  •     书值得收藏,但外盒破损,其中3本硬皮封面或封底与书页全部粘合处断裂
  •     很不错的一部太阳系范围内的太空圣经系列小说,但因为黑石板及超高等外星人等要素的存在使该小说又远远超越了太阳系及人类的视角,四部曲的剧情虽然有点并不连贯,但每一部与上一部都有些联系与渊源,个人很喜欢前两部,小说中很多设定非常超前,故事构思很巧妙,比较耐阅读的硬科幻小说,很特殊的科幻书,友情推荐,呵呵,加油。
  •     经典,对于那个年代来说,这种想象力超棒了,而且据说很多当年的科幻想象后来都出现了相同的场景,但是描写画面的太多了,有些小概念还是旧了点,但最后那个大概念换到现在都还是极赞的,而且看完三部才揭开第一部的最后谜底吧,但笔触还是有点闷啊,第二部弃了,希望能捡回来。
  •     看完标记。中间四星,第一本和结尾五星。
  •     只看了前两部,后两部只是跳着翻了一下。太硬了,自己想爆炸——印象最深还是博士和人工智能- -
  •     改变我一生的2001,看书的时候已然没有最初的刺激;2010前半部分看着一直觉得狗尾续貂,之后才慢慢接受,鲍曼传声挺好;2061应该算最差的一部,索然无味;3001开头对未来的世界的描述很不错,只是早已被之后的三体超越太多,普尔再生就不置可否了,总之脑洞还是蛮大
  •     只看了2001
  •     2001:平静,孤独,克制,当钟摆停留在永恒一瞬,我几乎要落泪。
  •     第一部最经典,其余三部有些略潦草。
  •     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并没有太精彩的地方,无法现在40年前去客观的评价它的影响力
  •     如果是在读《三体》之前来读这四部曲,我想我应该也会感叹作者的想象力以及太空科学的功底。不过这一系列是出版于上世纪60-80年代则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前瞻性。其实浩瀚的宇宙之中,最重要的无非是心智,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爱。
  •     4月末买还是147元,现在骤降50元,成了97元,难以心里平衡啊!好在书的内容很不错
  •     1>2>4>3 第一部全程跪着看完的
  •     看看
  •     (4本。)太赞!第一部2001出版的时候(1968年),美国人还没有登月呢。
  •     书是好书,幻迷必备,很经典的书,但是,物流真的手黑!结结实实的外壳硬是给摔坏了!很失望!
  •     1243,三位一体后也没下文,收尾收得,唉
  •     最爱2010
  •     后悔看晚了的一套书,也行当年下点狠心买下来,我会提前七八年喜欢上科幻
  •     每一个在地球上活过的人,在这个宇宙里都有一颗对应的星星在闪烁。
  •     看完第二部,比第一部精彩多了,毫无疑问的五星
  •     文景的精装没得说啊没得说~就是有些小贵。
  •     很优秀的书,非常喜欢
  •     经典!科幻,哲学,宗教,仰望星空,生命从何而来
  •     简直无敌,科学与艺术如此真实且完美的呈现与融合。
  •     太好看了,想想觉得2061有点平淡其他三本我都看得好兴奋
  •     近来2016的9.10月,把之前入得一些经典科幻读了读,这套虽然阅毕不过2周不到,然而内容已经全忘了,我这玄幻的记忆力,一会去看看评论点醒下吧。
  •     经典,终于买到全套了
  •     补标记。典型圈钱版本。小开本黑色精装,只是比例不是一四九。第一部的光辉熠熠,第二部水准下降且相当“冷战”,后两部完全狗尾续貂自毁形象。除第一部外,剩余三部某种程度上译文都有问题。
  •     很经典的一部书,建议所有对科幻文学感兴趣的兄弟们都看看,这个版本非常不错。
  •     在忍受开始的无聊之后,故事开始好看起来
  •     一个对历史和宗教如此无知的人可以写出这么好看的和历史与宗教关系如此之深的小说也是厉害……个人感觉:第一部第三部五星,第二部四星,第四部三星
  •     啥也不说了
  •     太好看!
  •     碍于面子第一部其实想打四分。。。描写确实很细腻很奇妙,但是感觉环境描写可以适当减少。。。减弱了文章文学性,增强了文章的紧凑感
  •     经典!科幻迷收藏必备!
  •     早有所闻,入手之后花了2个礼拜把一套四册都看了,除去最后一册略有勉强的结尾,总体还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科幻作品,作为硬科幻的经典代表作,强力推荐
  •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这部诞生于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依然让人震憾。其中的黑石,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科幻作品中的里程碑。只是感觉剧情略有拖沓,不够丰富,不够紧凑,也缺乏让我印象深刻的科技力量。可能受制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吧
  •     无以言表的美丽!现在都是如此震撼!!!
  •     优秀的科幻作家都是哲学家。
  •     还算不错把。没有基地带来的恢弘感。但是细节的刻画和想象做的更好
  •     这个小说绝对配得上太空史诗这个名字,克拉克写的这个故事,有种太空独有的孤寂和优美感,与寂寥的时间长河和广袤的宇宙空间相比,人类真的是像蜉蝣一般。。。欧罗巴上的演变让我想到了NW的the greatest show on rhe earth,还有生活大爆炸的片头。。。HAL和钱德拉的最后那段秒到我了。。。即使是现在看,这小说也绝对精彩,可以想象刘慈欣在很久之前看这个得爱到啥程度,怪不得是偶像。。。PS这个版本很喜欢,封皮质感很好,封皮画面也很有太空感PPS最后一部结局不喜欢,也许正是这个结局才给刘慈欣带来三体灵感???
  •     有点瑕疵。不知道是不是物流的问题。书盒子撞歪了一个角。
  •     再见戴维·鲍曼、hal、弗洛伊德博士,我会想念你们的。
  •     内容没的说,只是纸质挺渣的,对不起这价格。
  •     著名科幻作家的巨作值得科幻迷收藏推荐阅读
  •     2001、2010好看,2061、3001有点乏味。但是大神受我一拜。。。
  •     字太小,除了外观好看点
  •     非常经典的科幻
  •     从第一部开始玩坑
  •     好吧,我只能说读不太懂……
  •     一年多的时间,终于看完了全部四本书,呼
  •     向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之一克拉克致以最高的敬意
  •     书之前已经都看过了 这个包装非常完美 有收藏价值!!
  •     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买来收藏一下。
  •     又是后两本神棍的典范(。)阿西莫夫的私货塞得太多了,克拉克大大(烟
  •     非常厚重的四摞书,就是纸张不太好,油墨有点容易模糊
  •     4.5
  •     太颠覆了,科幻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     经典,太好看,两天看完
  •     科幻三巨头,实至名归。内容之精彩,场景之震撼,无以言表。
  •     膜拜想象力!事实证明,一个文笔好的科幻作家是极为可怕的存在。
  •     大师的作品,无论从内容到包装都很完美!
  •     不管大人孩子,好好读读像样的书,远离垃圾印刷品和电子垃圾文字。
  •     最喜欢第一部。很难想象这是50年前的作品,第一本对未来世界的描述甚至比第四本还要合理。不知道从哪里听来,刘慈欣说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对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虽然我没那个水平,但大致能体会大刘崇敬和致敬的心情。克拉克无心构筑宏大的世界观,无心思考人类和宇宙的终点,每一部之间甚至有不一致的小bug,但通过对细微之处的冷静描写,却体现出细思恐极的深邃和孤独。repo以上。
  •     充满诗意的硬科幻…
  •     跪着读完。最棒的科幻。
  •     克拉克的科幻代表作。读过。备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