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何处来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18702584
作者:董波
页数:338页

内容概要

董波,男,1984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自由撰稿人,陕西多家媒体专栏作家。主要从事文化哲学、人文哲学和人文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新儒学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代表作有:小说《定军山剿匪记》《双百老人》,长篇纪实文学《汉江寻石记》 ,长篇组诗《拯救》《我不从》《曙光》等。同时,还发表过诗评《〈仓央嘉措诗集〉读后》,以及多篇评论性文章。

书籍目录

导论 中国文明起源的一般特点............................................................. 1
第一章 玉与青铜:共同背景抉择........................................................ 13
第一节 特殊的载体:“玉能通神”........................................... 13
第二节 理性的光辉:“君子比德于玉” ................................. 21
第三节 永恒的向度:青铜时代................................................... 25
第四节 共同背景抉择:“金声玉振”...................................... 36
第二章 商朝:多维信仰中的普遍与特殊........................................... 63
第一节 商代的“上帝”(帝)信仰........................................... 66
第二节 殷商人对祖先神灵之崇拜............................................... 79
第三章 神巫本位:世界文明的共同性起源..................................... 101
第一节 神巫本位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 101
第二节 中国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比较................................ 109
第三节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分野................................ 123
第四章 周人出现:从“上帝”到“天本位”的嬗变..................... 139
第一节 殷商的上帝信仰............................................................. 140
第二节 周人的上帝信仰与“天本位”信仰............................ 146
第三节 周人的本土信仰:“天”与“天本位”.................... 155
第四节 周人之天的特性:“以天代帝”的基础.................... 163
第五章 第一背景抉择:信仰背景——以天代帝............................. 174
第一节 来自史诗的文本昭示..................................................... 174
第二节 “天”与“上帝”的并列出现.................................... 190
第三节 上帝之“分解”:不可视价值观向
可视性价值观的转化..................................................... 204
第四节 可视性价值观:将中国文化导入人间........................ 209
第六章 第二背景抉择:道德背景——以善代恶............................. 235
第一节 中国人性论的提出与人性善之根源............................ 236
第二节 孟子“性本善”与荀子“性本恶”的
对比与抉择..................................................................... 243
第三节 弃恶取善:宋后人性善恶的抉择性判定.................... 277
第四节 天良高峰:中国“性善论”的普遍价值和意义........ 288
第七章 儒家中心理想:天下世界与天下人间................................. 299
第一节 “天下”概念的基本含义............................................. 300
第二节 天下世界与天下人间..................................................... 307
第八章 第三背景抉择:文字背景——以形象义............................. 317
第一节 中国文字与中国文明一脉相承.................................... 318
第二节 中国汉字:以义立形的可视性文本............................ 329
主要参考书目....................................................................................... 336

作者简介

颜子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百年国人,于自身文化,患在不自知,因而不自爱。本书追根溯源,揭明中国文化之重大特征,其为文化中国自知之书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弘道书院院长 姚中秋
中华文化的起源,是一个长期争论必将继续争论下去的话题。董波先生从玉崇拜、青 铜器、汉字来分析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流变,自成一说,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读完此书,我更能理解当时被中原人视为南蛮的楚子向周天子的使节问九鼎之轻重的文化背景,以及使节的回答——“在德不在鼎”。
——文史作家 十年砍柴

本书从中国文化的源起、特有的形成发展机制,以及独特的价值观等进行深入分析,从古典中国的信仰背景、道德背景和文字背景所构成的可视性价值观入手,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文化核心内容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文化具备一种卓越的功能,即几千年来并非依赖宗教把众多不同民族及数亿人口紧密地围绕在一个统一政治实体里”,而是以“天人合一”、玉与青铜,以及以形象义的汉字为载体的可视性价值观,即“一种建立在文化认同和伦理本位上的自然观念”,充分肯定了中国文化的这种天下观及其所贡献的政治学说。


 中国文化何处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中国文化特立独行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不争事实,同时中国文化在经历几千年之后还依然蓬勃发展,其顽强的生命力似乎总是让人匪夷所思,那么究竟其背后的深层次渊源以及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呢?董波先生的《中国文化何处来》一书将为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同时也为我们反思中国文化提供了另一个新的视角。《中国文化何处来》这本书从中国文化的源起、特有的形成发展机制,以及独特的价值观等进行深入分析,从古典中国的信仰背景、道德背景和文字背景三大背景抉择所构成的可视性价值观入手,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文化核心内容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文化具备一种卓越的功能,即几千年来并非依赖宗教把众多不同民族及数亿人口紧密地围绕在一个统一政治实体里”,而是以“天人合一”、玉与青铜,以及以形象义的汉字为载体的可视性价值观,即“一种建立在文化认同和伦理本位上的自然观念”。这本书从主要从八个方面的内容去剖析,包括了“玉与青铜:共同背景抉择”“商朝:多维信仰中的普遍与特殊”“周人出现:从‘上帝’到‘天本位’的嬗变”“神巫本位:世界文明的共同性起源”“ 第一背景抉择:信仰背景——以天代帝”“第二背景抉择:道德背景——以善代恶”“儒家中心理想:天下世界与天下人间”“第三背景抉择:文字背景——以形象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比较探究和分析,找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脉络之所在——即实在的“可视性”,其也构成了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抉择。而在这个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认同上,“中国文化所贡献的政治学说就是她的天下观,而当这种天下观中的天与人互为最大的可视性主体时,那种与生俱来的平衡性就达到了文化所及的范围”,也即满足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所有物化想象,这也是中国几千年屡经王朝更迭而中国文化却一直延续不断的缘由之所在,即像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秦始皇创建了一个统一的帝国之后,中国从没有实质上的分裂。常常是一个王朝灭亡,蛮族入侵并且帝国会分裂成数个纷争的王国;但不可避免的是,中华帝国将得到重建”。在中国文化的三大背景抉择里,首先是以“玉能通神”这个温润透明的玉作为神的象征物,其物质载体直接承载了中国人精神上的依托和转换,同时青铜这个中国古典时期的产物成了国家体制与人间秩序的象征,最后玉与青铜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高度集中到了一起;其次是用“天本位”(“天地君亲师”)取代了“上帝”信仰,直接将“天”视为最高的神圣象征,从而解决了信仰的问题;再次用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代替了荀子“人性本恶”的理论,从而长期搁置了“人性论”的争辩,也直接解决了道德信仰的问题,同时儒家的理想人间也建构了一个希望之所在;最后是唯一以形表意、以义立形的文字将可视性推向了极致,其独特的造字方法与风格形成了方块汉字特有的书写体系,并使汉字成为世界上使用人群最多且一直在使用的文字,而且汉字的发展从来都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总之,在这三者的背景抉择共同作用下,以及中国王朝频繁更迭和来不及建构新的秩序框架体系下,其所构成的可视性价值观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也或许可以回答中国文化何以如此的问题了。由此观之,这本书对中国文化形成的独特背景是有着独到的分析和看法的,具有重要的价值性和思考性。因此,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当下,中国社会需要这样的对本土文化进行反思的书,更需要从中国文化的源流演变里去思考未来该何去何从,或坚守或发展或融合或其他。同时,这本书着重于从现存的历史文献中寻找线索与答案,是一本实实在在地探究中国文化发展源流的深度反思之作。但是,正因为这部书的深刻探究之故,其引用的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目众多,东西方文史资料都兼而有之,涉及了陈梦家、胡厚宣、梁漱溟、张光直、饶宗颐、吕叔湘和康德、韦尔斯、海德格尔、弗雷泽、卢梭、马克斯•韦伯、索绪尔等多人的著作,以及殷墟卜辞、甲骨文、哲学、历史学、文字学、宗教学、政治学等众多内容,故而其引用的相关内容的核实和阅读都颇有些难度,更适合文化学、历史学、文字学等专业方向的读者阅读。虽然如此,但其从整体上依然瑕不掩瑜,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向。2016.4.6于北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