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书评

出版日期:2014-8-15
ISBN:9787506374811
作者:尹建莉
页数:361页

这个教育

1.透支与欺骗透支与欺骗是这个教育的最大特点。因为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导致竞争畸形。于是,在违背规律提高招生标准的同时权钱交易大摇大把。畸形竞争就像多米诺骨牌,开始幼儿园学小学,小学低年级学高年级,高年级学初中,初中学高中,直到高考接棒。孩子们把知识吞了下去,也在考试中熬了过来,但代价是透支了他们自己。因为违背了教育规律,欺骗必然粉饰登场。最常见的首先是自我欺骗,上个好小学就好了...上个好初中就好了...上个好高中就保险了.....其次是欺骗孩子,就上一个奥数班......再上一个英语班......要不,再来一个钢琴班?“现在吃苦,将来才可以幸福”.....十几年这么过去,到了大学以后,透支的就要来收账了,这债不知道能不能还得上?2.退出竞争?父母的选择实际上是以透支孩子的未来为代价去参加竞争,不可避免的攀比使得透支额度逐渐提高,直至孩子被榨干。这场竞争有人先撞线,但却无一人胜利。因为在这个变态的评价体系中,家长和孩子的表现越好,他们就离正常越远。所以,我们不如考虑退出?至少,我们不要去参加十项全能。3.可怜又可恶的家长尽管我们是纳税人,但是,我们现在只能得到这样的服务。被逼的神经质甚至发疯的父母,怎么能教育出好孩子?所以,我们做父母的,首先必须神经足够强大,内心足够坚定。抱怨和痛骂体制并不能显示我们对教育的觉悟,说到底,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人。教育到了现在这步田地,其实做家长的都有脱不了的干系。我们总是希望搭便车,共享改革成果,却不为改革浇点水;我们总是心存侥幸,先让自己的孩子突围,然后再对其他人表示同情。正是有许多这样的父母,我们的教育才有了中国特色。送棉棉上幼儿园,我看到许多小朋友的家长,我马上就想到那句话——历史总是在重演,而历史的最大教训是人们总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4.家长为什么发疯?不说其他,但说家长为什么把自己投进竞争的漩涡,自虐式地抽自己的鞭子,和其他陀螺比赛速度而无视是在原地打转。说到底,是因为知识虚无和恐慌。家长往往无心(即使有心也无力)教育孩子。我们从上一辈那里学了多少育儿之道?可是,那时的环境就像当时的空气质量一样。现在不同了,常见的雾霾天,我们除了愤恨的捂住鼻子就再也无计可施了。我们这一代人就是无视常识、无视公民教育的牺牲品,我们通过一次次公共事件来真正学习化学和物理的知识——当年我们的分子式学得多棒啊,以至于我们今天有如此强的生存能力,全拜在这些学习过程学会的忍耐所赐。5.行动吧思考永远不会有答案,答案只会在艰难的行动中偶然出现。行动的纲领一点都不复杂——教育孩子,先从自我教育做起。德国人在幼儿园阶段主张的两项:事实与环境教育、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我们做父母的本身做到了多少?我们自己过得快乐吗?我们能有效应对工作和生活吗?如果没有,我们又有多少资格去要求孩子们呢?

育儿之路任道重远

在儿子还没有出生时就读了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受益良多;后来得知尹老师又出了这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于是又买来学习。为人父母是一项既具有难度又弹性极大的人生体验。难在,大多数人,都会成为父母,而大多数父母,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就当了别人的爸爸妈妈;弹性又在于,如果我们用百分制给父母们打分,各个分数段的父母都不计其数。由于幼儿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只能被动的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来自家庭的成长环境,所以无论好坏褒贬,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散落在千万个家庭。深知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妈妈,希望给儿子我能达到的最健康,最快乐,最适合的童年经历。这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仍旧采用案例式写作的行文方式。书中有部分案例,或极端,或不具普遍性,不适合大多数家庭。正如没有完美的家庭教育,也没有完美的家庭教育书籍。一本书,肯定有精华,有糟粕。作为读者,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对我们有用的,忽略那些不适合我们的。书中有很多观点,方法,值得我去学习和实践。1.阅读的重要性2.家长的榜样作用3.给孩子自由4.情绪、细节、尊重、信任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关于如何育儿的思考。姐姐家的两个孩子,一个10岁的姑娘,一个8岁的小子。小姑娘的学校会不定期的进行各种考试,她有时候会考得很好,但也有时候会考得不那么尽如人意。考的好的时候,当然会兴高采烈的和家里人分享,并让家长签字,写评语。考得不好的时候,小姑娘都不敢告诉姐姐和姐夫,每次都是偷偷告诉我,然后让我帮忙签字,写评语。而那个8岁的小子呢,不爱按时吃饭,每次吃饭时都要大人催促很多遍,有时候甚至需要大声吼,才会做到饭桌旁。如果家里有他喜欢吃的零食,他会饭前吃零食,吃饭时想方设法少吃饭,吃完饭然后再去吃零食。小男孩很调皮,每次放学回来,羽绒服都弄脏一大片,好像去土堆里钻了似的。平时在家写作业或者玩手机游戏时,会趴在地上。小小年纪,还学会了说脏话。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还在家长。大人们总喜欢向孩子传达要学习好,考试要考高分的意愿,甚至还说,期末考试时考前五名有双倍的压岁钱奖励。大人们营造的氛围,让小姑娘只敢报喜不报忧,万一哪次考试成绩不好,心里就像揣着小兔子,一刻不得安生,生怕家里人谁知道她考得不好了。而那个8岁的外甥,每次姐夫教育他,轻则讲道理,重则在屁股上扇几巴掌。简单粗暴的管理,只起到了临时的约束作用。没读这本书以前,会觉得姐姐姐夫这样管孩子没什么大不了的。读了这本书以后,孩子们身上表现的种种,让我不得不思考,到底是家长种下什么样的因,才在孩子身上结出这样的果。想要结好果子,我们又该如何做。或许我改变不了姐姐姐夫的育儿方式,但我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尽量以我认为的最合适的方法,给孩子们以宽松,快乐的童年。

头脑简单\黑白式思维的怪胎

作者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包括教育学的训练;写作随意发感慨,把个人感受发挥成"教育",总之,这是一本不伦不类的书籍,适合小学文化(最多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合适自己孩子,才是最好的

1、每个章节都是日常的一个主题,这有助于家长以此为线索,进而正视和重视自己孩子可能相关的主题。2、针对每个主题,归集每个主题作者的建议只是方案之一,家长还需要寻找更多可能的方案。3、最终以自己孩子为中心,来探究合适的方案。适合自己孩子的,适合自己家庭的,才可能是最好的。

行不言之教

教给孩子什么东西最重要?1.阅读阅读,塑造智力和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影响。2.自由选择权,尝试权,犯错权。从自由走向自觉自律。3.良好表率与人相处,与孩子相处,与己相处,表里如一,行为的力量。本书理念倡导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回到家庭的最初,“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可以作为育儿教育的补充书籍

这是今年暑假做"育儿书籍”主题阅读中的一本,尹建莉老师继《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后的又一本书。也许距离我看她的上一本书太多年已经过去了,我也陪伴孩子成长到了她10岁,所以这一本书也并未带给我太多触动,里面的很多案例自己都已经经历过了,而且这本书中的案例和一些想法个人觉得有些极端,而且也比较片面。不过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寻找课程一些案例的补充,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很多丰富的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家长们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才艺兴趣班的选择问题?学习和电脑游戏兼顾的问题?培养好习惯的问题?......这类育儿手记的书籍我感觉只能作为系统和理论教育书籍的一个补充,如果全部看这类育儿案例书籍,看再多还是不会育儿、不会教育。

有点极端,说理逻辑性也不强

看了前面部分,文科生赚眼球卖书的节奏。一些极端的后果,是因为一些极端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孩子极端的放纵和极端要求,都是不对的。书里讲了一堆对孩子极端苛求的例子,然后描述了一下这样的后果,最后得到的结论不是说“不要走极端”,而是不应该对孩子提要求,不知道各位作何感想。特别是马云那一段,那句话就是作为电商老大卖狂抖机灵的话,竟然被当做正面的典型放到这里,是为了说明不要让小孩子有竞争意识?

对下一代的养育也是对自我心理的治疗

之前一直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不是很重视,因为自认为基于自我成长的经历应该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多好的教育方式以及求知的技巧。非常有幸读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与《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之后,发现自己完全错了。错在发现自己其实是错误的教育理念的牺牲者,错在我始终没能系统性的发现潜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心理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童年教育问题,错在我有意无意的接受了父母的一些错误理念并打算继续把它施加到自己的女儿身上。这两本书惊醒了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始终沉睡的我,让我对亲子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次清醒的认知,同时对于亲子教育的原理以及技巧与策略也有了很多系统性的认识。这两本书及时阻止了我在这个问题上的无知,以及无知惯性继续蔓延可能导致的可怕后果,所幸女儿才7岁,刚刚上一年级,教育的方式与人生的反馈还有很长的修正期。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女儿好好教育好,让她的人生更加幸福。这两本书里面谈到的教育案例以及建议很多,但我认为可以把所有的内容归纳和抽象为三条主要的理念或建议:第一、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与天性的,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束缚、苛求与责难,一切违反自然与常态的方法可能都是有问题的,一切带有成人社会世俗与功利目的的拔苗助长可能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劣后果,应该了解孩子探索、求知、好奇的天性,也要理解人性中喜欢新奇不喜欢枯燥的心理习惯,不要用那种凿壁偷光、悬梁刺股之类的孩子无法理解的坚韧与励志去要求和引导他们。(除非他们把这种勤奋作为一种乐而不是苦)。应该知道,真正的成功和良性发展路径应该是顺应兴趣与成就感的引导,而不是基于理性的刻意结果。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有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古典主义。国家治理经济有两种理念,一种是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自由地发挥作用,政府不应该有过多的干预。另外一种思路是市场往往是失灵的,政府应该主动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这些经济手段调控经济,俗称凯恩斯主义。这两种模式,或许可以类比为两种对待孩子教育的理念,当然现代经济手段更加强调两者之间的融合,所以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或新凯恩斯主义之类的。但其核心更加在于你更认同那种理念并以之为核心,而另外一种则是辅助和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有限与审慎的运用。两者的选取在日常生活中貌视可以平衡与中庸,实则主基调的选取是件很严肃也很核心的问题。第二、父母的层次与境界会决定孩子成长的人生格局与人生境界。一个拥有庸俗价值观和狭隘的人生视角的家长很难有好的教育理念,也很难有符合孩子天性成长的良性反馈机制。第三、给孩子的行为设定框架边界,而不是用列举法规定孩子具体可以做哪些和不可以做哪些。行为框架的边界由安全、道德与礼貌的底线、自由和无条件的爱与安全感构成,在这个框架内,一切皆可为。对亲子教育的研究越多,越发现上一辈的错误理念对我们的伤害,越发现自己身上的诸多心理、行为与习惯、性格缺陷的根源与生长的原理。尽管我们不能过分指责和苛求父母的不是,但我也时刻自觉不自觉的假设如果父母当年如果这样不那样会更好等等。也许我们改变不了上一辈留给我们的人生遗憾,但我们可以尽量避免在下一代的重演。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继《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的又一部家庭教育力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谓是家庭教育著作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严肃性与通俗化结合,专业性与趣味性相融,呈现了最完美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较前一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感性描述略少,理性分析较多,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方式,同时继续坚持雅俗共赏的风格。案例主角扩展为更多的孩子,展示了前一本书尚未涉及的另一部分儿童教育生活。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作者依据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学者的严谨和妈妈的亲和,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读者提供出许多可操作的方法。每篇文章的切入口或核心案例往往很小,司空见惯,陈述的道理却比较大,但这种“大”往往是归于简洁,而不是繁复。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简化教育这件事,让所有的家长都能意识到,原来美好的教育是简单的,自己也可以成为教育专家。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不过,教育的匪夷所思之处,或者说和其它事情最大的区别,就是目的和结果的背离。很多家长的愿望和努力,不但没转化成生产力,反而变成了破坏力,这样令人痛心的例子比比皆是。无数相似的儿童,每天会有千万种不同的生活细节;而当下关于教育的新概念、新名词越来越多,使很多家长反而不知所措——所有这些情况,都让不少家长感叹,教育孩子这件事好难好复杂。教育不是一堆技术指标、专业术语和硬梆梆的言行,教育有其精美的内在秩序,即教育原理。把握到原理,就是把握到教育的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无数症结之锁。这对每个家长来说,其实都不是难事。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手段的差别。人生万事,得体的手段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育更如此,没有一种错误的手段可以达到正面效果。哲学家哈耶克说过,“那些重要的道德规则是神的命令与法律,是人类应尽的义务,而且神最后会奖赏顺从义务者,并且惩罚逆反者。违反这些基本的道德,就是在和神作对。”尊重孩子,是大自然的法则,也是神的命令,是教育最基本的法则。严厉教育的目的虽然也是想给孩子打造出华美的人生宫殿,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说它是危险教育,一点也不为过。父母不仅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哲学家弗洛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我真的觉得现在家长们对孩子的爱是堕落的,已经接近统治和占有了。我们包办了孩子太多的东西,给了孩子太多不自由,扭曲了某种天性,又去指责孩子,你看你,连衣服自己也不会穿,书包自己也不背,上大学也不会洗袜子等等,都是由于我们前期对儿童的自由剥夺的太多。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你可以不去关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认它,但绝不能缺少它。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不是信马由缰,自由是一种可以舒展的空间,是一种能够托举的力量,它让孩子有能力去选择,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父母毫无节制向孩子表达爱是很容易的,有节制的、体面的表达你的爱是很难的,起码你身上具备人文精神,最起码我们理解自由的价值,如果不理解自由的价值,真的很难给孩子很好的教育。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失掉自由不能成人。台湾著名的学者傅佩荣也说过,真正的成长必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规矩”固然是社会生活的必须,人们常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但是,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不要急于给孩子立规矩,尤其在他们认识世界的初期。有人说“规矩是用来打破的”,这句话用在儿童教育上是再恰当不过。儿童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探索的欲望充满体内的每个细胞;而且,他们不知道行为的边界,所以常常会做出格的事或闯祸。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期,家长要以正面心态面对孩子的种种“坏行为”,只要不危险,不妨碍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有的孩子甚至对某种“坏东西”表现出偏好,这种情况下,家长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跟孩子拧巴。其实,在孩子那里,一切东西都是纯洁的、有趣的,“好坏”之别其实常常是成人的一种偏见。家长要正确评估一件事的可行性,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不要简单否定,不要强硬地限制,更不要轻易进行道德的或善恶的评价,哪怕这件事看起来非同寻常。不管不是不负责任地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所谓“不管”是不动声色、没有斧痕地管,即在不跟孩子形成对抗和冲突的基础上,想办法发展孩子的正面潜能。 人不是有了孩子就会做父母的。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越来越觉得自己要学习、要改变、要修炼得还有很多。我们自己都是在不断犯错又改正中成长起来的,又怎么能够要求自己的孩子不犯错误?每当孩子犯了错,我们就如临大敌、厉声呵斥,到底是因为孩子真的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呢?“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常常会陷入“追求完美”的误区。熟不知,求完美就是最不完美的做法。“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天性被过度驯化,其作为独立的‘自我’无法正常舒展,却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适应他人的要求。不求完美,这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成长的背景更是大相径庭,我们又怎能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呢?教养的第一步恐怕就是平静地接纳孩子的不足甚至是与众不同。只有真诚而理性地接纳,才能耐心呵护并正确引导、帮助,与孩子共同快乐成长。教育家卡尔威特说过:“对儿童的教育应该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至于智力的曙光何时出现,也许是从第一声啼哭就出现了吧。只要父母能这样做,再普通的孩子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父母这个职业没有最好,因为永远有人比你做得更好!孩子在悄无息中成长,犹如花蕾般静静绽放,每一天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惊喜、快乐!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并不会轻松,甚至随时可能出现我们无法预料的困难并让我们感到无助与无奈,但如影随形的快乐与幸福与成就感也是其他事物无法取代的。对父母而言,这是一个提升自我、荡涤灵魂的过程。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过程非常漫长,决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你正牵着一只“小蜗牛”前行,你只有把自己步调调整到和他一致,两人才不至于摔跟头,也才能欣赏沿途景致、领略一路花香。手中的细沙会在你越握越紧时不断流下,如果你轻轻掬着,它还会落下吗?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我们来和传统教育方式说不

他来到世界上,是为了教育我们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而不是朽坏下去--海桑《一个小小孩》《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是尹建莉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姐妹篇,文中大量引用哲学家弗洛姆、英国教育家杜威、卢梭、蒙台梭利和A.S尼尔等伟人的教育理论来说明教育的重要性。每一小章节以一到两个故事来论述该如何引导青少年成长时期遇到的小问题。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常常能遇到这类一群家长,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从婴幼儿时期的体重、身高、抬头、翻身、出牙、说话、走路这些到上学时期的成绩等等,都要比个上下,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了。其实这些生长指标都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这些家长都擅长急于就成,殊不知,他们忘了有个法则也叫着过犹则不及。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倡导孩子要守规矩、从小培养竞争意识,功利教育、过于干扰渗入孩子的生活交际圈、倡导严厉教育,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按传统教育的方式,我们会培养出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或者言从必听、懂事乖巧,或者叛逆嚣张。他会成为世俗眼里的成功人士,但他的内心可能千疮百孔。以前听一个段子说找男票不能找一个太听话的男票,一个懦弱的儿子背后必有一个强势专横的婆婆。这样的家长自己很强势,在工作中也很出色,但过于干预,很容易培养一个希望越大,失望越多的孩子。所以我们要向传统的教育说不,给孩子一个足够大的自由空间,不是去培养一个考试高分机器,而是要引导孩子去形成一个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和生活圈,家长不能过分渗入他们的思维轨迹。有阵子某卫视的《变形记》,让一个城里的嚣张少爷和山区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孩子互相对换身份,去体验各自的生活,以达到一种教育目的。这种方式,短时间少爷可能会有所收敛,但也达不到那种所谓的洗礼。我们能看到很多城里的孩子家里很富有、不缺物质给予,但是孩子的脾气性格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而家长,大多是忙于自己的生意和工作,而疏忽孩子的陪伴,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也有动不动就用拳头来解决问题的父母。节目呈现出来的是个万花筒、很多面,有些习惯有些引导是从小的慢慢培养,我们不能说富人家的所有孩子都是那样,也有很多孩子很有教养很有礼貌。但我不认同让山区的孩子去体验城里的生活,这样的反差带来的不一定是好的一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教育,我们三思而后行。

教育的真谛,简单而美丽

作者:李兰几年前,曾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阅读了尹建莉第一本家庭教育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为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她“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多年后,在我仍对家庭教育有诸多迷茫时,这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在2014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又再次为我点亮了育儿的心路历程。在我看来,如果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作者的角色更多的是家长,对案例的分析也主要源于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那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她的角色则转向了教育学者的身份,所引用的案例也是更加贴近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她既有学者的理性思考,又有作为一个母亲的感性认识,她的教育理念里充满了对孩子无限的爱和关注。每个孩子都牵系着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也是一个家庭头等重要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培养我们的孩子,但是又在不断地失望和挫折中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一项科学技术,它没有统一的科学标准应用到每个不同的个体上。因此我们又在反思,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父母?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它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种种教育弊端和观念误区,让我们发现其实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可以不用那么剑拔弩张、针锋相对,当我们更了解孩子和自己的时候,教育其实可以变得很简单,并且因为简单而美丽。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尹建莉

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样好,非常好的教育理念。1.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2.第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第三件宝物是“良好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交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3.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4.我们常用“格局”来评判一个人的发展潜力。有的人你会感觉他身上有宏大气场,体内蕴蓄着蓬勃的能量,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我们会说他“格局大”。有的人则心胸狭隘,或有小聪明小心眼小钻营,凡事很用心却很无力,内涵让人一眼望到底,我们会判断他“格局小”。5.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1)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6.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为儿童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以排除社会环境中丑陋现象对儿童的影响。7.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8.竞争的后果往往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击倒自己。9.英国教育家尼尔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发现,“我从未在一个快乐少年的脸上发现过暗疮。”10.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11.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12.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可谓典型的“成功”人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曾经历种种挫败,却一直坚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说:“一流高手眼睛里面没有对手,所以我经常说我没有对手,原因是我心中没有对手。心中有敌,天下皆为你敌人;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这句话道出了他的成功秘诀。13.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14.“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三不原则“核心内涵是两点:第一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第二营造豁达和善意的环境。两者要的都是家长自身的修养。15.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16.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总是被当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家长把管理糖桶的权利从自己手上移交到孩子手上,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小事件,却是一项教育大事件,它告诉孩子,你不必是家长的”臣民“,你是自己的主人。17.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了最大最可耻的错误。这会产生一种后果,即儿童的胆怯。(1)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失去自由,不能成人“。18.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你可以不去关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认它,但绝不能缺少它。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不是信马由缰,自由是一种可以舒展的空间,是一种能够托举的力量,它让孩子有能力去选择,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19.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地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父母不仅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无棍棒是件比手中无棍棒更重要的事。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20.相比”控制“,纵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员相处模式。爱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它比不停地给予更让人幸福。21.冷酷的手段确实能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变乖,但冷酷本身也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儿童是从榜样那里学会如何对待他人的,如果有朝一日他表现出对其他人、对父母或对自己冷酷,请你不要吃惊,也不要委屈。22.父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如果孩子对父母失望了,他就对整个世界失望了。23.溺爱往往是包办,本质是成年人爱自己;爱则是理解和接纳,本质是爱孩子。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多少都不会让孩子变坏,得到爱越多的孩子,成长得越健康。冷酷从来不是教育,它是教育的反义词,冷酷教育职能制造冷酷。24.无论从潜能的挖掘还是幸福感的扩容,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规矩”,而是发展自由意志,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约束。25.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26.亚当斯密认为,具有最细腻敏锐的慈悲性格的人,自然也是最能够高度自我克制的人。27.“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这是自勉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超脱境界。28.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29.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做出行动。30.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的不知不觉的上瘾。31.儿童应该自由成长,对他们来说,最好的习惯就是没有习惯。32.”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3.教育的目标是要尽可能让一个孩子优秀,但教育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心理。不完美是构成完美生命的一部分,它是平衡力,是潜力。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笔记

亚当斯密说过,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高估各种处境间的差别。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心智习惯总要养成,不论其是好是坏。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事实上她最爱的不是孩子,而是“不吃亏”的感觉。“吃亏是福”强调的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以豁达之心看待世事。所以它不是来自压抑,而是来自气度和容量。母体的紧张、恐惧、愤怒、忧伤等等,对胎儿都没有什么好处。不要让没有意义的习惯或产品统治你的生活,不要让物质太多地介入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准备是研究自己。如何判断一种游戏的优劣,我认为有三点核心判断:第一,孩子的参与程度高不高;第二,孩子投入的主动判断多不多;第三,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三条可以套用在一切游戏中。事实上,真正令人纠结的不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成年人的有用原则和功利原则。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信任本身是一种道德教育。企图把一切娱乐都附加上教化功能,去人性化,假惺惺,才是最不靠谱的道德教育方式。人在感情上很少能愈挫愈勇,越是感情不满足的人,越是变得敏感,斤斤计较。孩子不是无知无觉、没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随意集中,装筐装袋地归类存放。家长和孩子相处从来不“拧”,孩子就能形成很好的理解力与自制力,变得“懂事”。如果成人从不信任孩子的理性,认为孩子不懂事,需要被强行控制,那孩子往往会以“不懂事”的行为,来证明家长的防范是有必要的——这真是个微妙的问题,悟到了,就是海阔天空。脾气很差的人,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身边有个爱发脾气的人,二是内心常常有委屈感。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强烈的母爱不是永恒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不愿分离的妈妈往往会以一个苦情妈妈的形象出现,从年轻到老都活得苦兮兮的,这会让孩子难过和歉疚,对他的成长和幸福并无好处。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当上帝希望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是不会吩咐另一个人去告诉那个人的,他要自己去告诉那个人,他要把他所希望的事情记在那个人的心里。人们在对“习惯”的理解中有一种错误,“把习惯等同于机械和外部的动作模式,而忽视智力和道德的态度。”几乎所有严重的儿童心理障碍,都是亲子关系联结不良的后果。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摘记

上班路上,遇到一位妈妈送孩子上学,小学生模样的女孩因为外套拉链怎么也拉不上急得哭起来,妈妈骑在电动车上一副马上就要走的样子,不耐烦得埋怨:就知道哭,除了哭你还会做什么?!这时邻居小伙伴来帮忙,妈妈态度更凶了:就知道瘪嘴,你还能做点什么,这么没出息!!以前看到类似的场景我除了一声叹息之外会在心里暗暗的想,我可不要做那样的妈妈。但仅此而已。我们作为旁观者时总是能清晰地看到有些行为不可为,对孩子的伤害显而易见。可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换个场景,换个方式,你真的做到充分尊重孩子,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吗?或者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你会怎么做呢?怎么做才更好呢?读完尹建莉的新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引起我经常做这样的思考。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我还没做妈妈,当时凭着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读完,觉得很多做法太好了,但案例毕竟有限,做了妈妈之后反复看可实践可操作的毕竟有限。育儿的路上问题百出,要是所有问题都有标准做法就好了!可孩子也不一样,有些方法觉得很好,操作起来不见效果。读完这本书的收获是,育儿是一种理念,只要大方向对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不用问别人你该怎么做,你和你的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也最了解她,你最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我自己的总结是:做好自己,尊重孩子,爱他如他所是。将书中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方便自己随时阅读,修正自己,提醒他人。1、送给孩子的三件宝物:第一件宝物是“阅读”;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第三件宝物是“良好表率”。2、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3、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4、“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5、孩子像雷达一样,能准确感觉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开导孩子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孩子是会听出来的。他不但不相信,反而更难过。6、一个人想要在江湖上立足,必须先远离江湖,躲进深山,无打扰地修炼,练好内功,才有笑傲江湖的本钱。培养竞争力的奥秘正在这里。7、成人自己要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8、孩子和同伴相处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9、如果家长平时很少限制孩子的自由,那么遇到个别真正危险的东西或不可为的事情,你告诉孩子不要去动,孩子会很听话的。凡不听话的孩子,是因为他平时听了太多的“不许”,他对这个词已产生“心理抗体”了。10、国际母乳协会有一句著名格言“看孩子,别看钟”,再小的婴儿都不是机器人,母爱的直觉可以胜过任何教科书。母亲不需要计算自己给孩子喂奶的次数,就像她不需要计算亲吻孩子的次数一样。11、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12、请注意,一定仅仅是“建议” ,不是披着建议外衣的说服。13、 培养孩子专注力,这是个伪问题。注意力不需要培养,越培养越涣散,“不打扰”就是最好的培养。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什么东西吸引,分散注意;有的孩子会全神贯 注于一件事,这是个体差异,主要取决于孩子对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感兴趣。心理学能解释注意力现象,但没有谁说可以培养。14、那些对功课不热心的学生,在训练之下念完大学,将来成为没有想象力的老师、平庸的医生和无能的律师;他们本来也许是上等的技工、顶呱呱的泥水匠或第一流的警察。15、严格管教的背后就是心理受阻,法官型父母最容易培养囚徒型孩子。我们是要一个健康快乐的清洁工,还是要一个学富五车的神经病?这是值得思考的。16、条件:要么有懂他的家长,要么遇到理解他的老师。人生只要获得一种幸运, “牛顿”就不会成为“牛倌” 。17、向孩子推荐一些好玩的游戏,或和孩子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加强正面价值观引导等。儿童天然地对邪恶的东西有抗拒和抵触,如果他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他是不会轻易受到坏东西诱惑的。18、判断游戏的好坏原则:第一,孩子的参与程度高不高;第二,孩子投入的主动判断多不多,第三,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19、不管不是不负责任地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20、所谓“不管”是不动声色、没有斧痕地管,即在不跟孩子形成对抗和冲突的基础上,想办法发展孩子的正面潜能。21、是不是总是被孩子的情绪绑架,本来不该买的东西,孩子一哭闹,没办法,就给买了?如果家长的言和行是混乱的,孩子的思维就会乱套。22、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都会健全地发展。”23、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24、大多数5岁前的儿童,尚未形成自我规范意识,要他们静下来学习乐器,对家长、教师及孩子本身都是一种折磨”25、孩子学艺过程中家长进行外围服务就够了,对具体的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不要太深。家长如果表现得太积极,很容易消解孩子的兴趣和责任感,让他觉得是在为爸爸妈妈学。26、有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你在让孩子哭泣、忧郁、屈服,还是让他欢笑、平和、悦纳27、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28、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由于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由于练习自我控制而变得自我控制,由于做出勇敢行为而变得勇敢。”29、 我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好,是不是我做得不如别的家长好?或者是我没看见自己孩子的好?在和孩子相处中,我原谅过他什么错误?对他的什么缺点能一笑了之? 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重要,还是我出口恶气重要?比起那些天生残疾或生大病住院的孩子,我的孩子四肢齐全,身体健康,这是不是他给我的回报呢……这些父母没有 恶意,只是做事不妥,天下没有完美父母,我的父母也可以有缺点。30、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31、以不危险、不过度打扰他人为底线,给孩子充分自由,真正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尊重,孩子就会慢慢变得更懂事可爱。32、卢梭说:“当上帝希望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是不会吩咐另一个人去告诉那个人的,他要自己去告诉那个人,他要把他所希望的事情记在那个人的心里。”33、儿童不需要早早形成一种可识见、可总结的习惯,不要先制定出一个“习惯”的框子,然后强制孩子用行为去填充。儿童事事都听命于一个成天教导他的权威,疲于应付,他的能量无法聚集,且越来越不会动脑筋了。34、一切培养习惯的行为都要首先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在愉悦感中去慢慢形成。35、真正的好习惯,或者说最大的好习惯,是孩子有能力也有兴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务。培养习惯的原则应该是“顺应自然,适当推动”这八个字。36、令孩子不快的坏方法来清除坏习惯,几乎都会失败,会制造出更大的坏习惯。37、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天性被过度驯化,其作为独立的“自我”无法正常舒展,却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适应他人的要求。38、一个内心积淀太多负能量的人,最终也许会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别人看来也许很完美,但其内心世界则不柔和不自在,是僵硬的、冲突的,较少体会到生活的幸福。39、老子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盈,即完满,冲,即缺憾。也就是说,有缺憾才是真正的完善,才有永续发展的动力。40、母亲的怀抱、气息、声音等等,所有的陪伴都是孩子的心理奶水。41、你用何种眼光看待孩子,用何种方法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将以何种状态面对世界。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刚推出新书时,作者有关自闭症的观点就被多位行业内专家所批判,因此我一直没有读过这本,昨天试读了该书前面几章,让我彻底失望。不准备再看后面的了。作者对棍棒教育做了批判,这一点我有同感,但是还有更多的观点有失偏颇,举例也很极端,我并没发现作者是怎样用“学者的严谨”来“还原教育的真相”。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本书看完最好接着看看《正面管教》,否则小心中毒。举例极端 不够严谨: 作者认为孩子应该有试错的机会,成人不应剥夺孩子的这份权利。这点我非常赞同,但是她举的例子却不能让我信服。让她两三岁的女儿蘸白酒品尝,且长达一个月,这是什么样的心理?白酒对孩子的身体会不会造成伤害?万一发生酒精中毒呢?家长在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时,是不是也要将安全问题作为首要考虑原则?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看法,引用的例证有时很极端,以此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因为某位月嫂在给婴儿做精油抚触时婴儿哭闹,就说是“折腾孩子”,全盘否定月嫂的工作价值。比如,因为某个孩子使用尿不湿,导致后来的阴道炎,于是全盘否定尿不湿。实际上给孩子用过尿不湿润的家长都应该了解,顶多会有一点红屁股,也会很快恢复,请问使用尿不湿一定会导致阴道炎吗?很显然,这些新兴的事物是作者在育儿过程中没有遇到过的,作者不做过多了解与调查就一概全盘否定,将之归纳为“反自然”,一棍子打死。自相矛盾 快速打脸:第四章中,有关国外流行的金钱观,也就是孩子做家务拿报酬,作者持反对意见,并列举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作为反对的理由,认为会导致家庭观念淡泊,甚至认为美国就是“老人的地狱”,事实真是这样吗?恐怕是作者太天真。这种观点暂不做评论,但是到下一段,作者忽然举例,自己的女儿没钱买心仪的玩具,于是作者提议,女儿做家务,从父母这里拿报酬,筹集起来去买玩具。于是作者大段描述这种做法的好处,似乎忘记了前文自己否定过这种做法。常识错误:作者认为,不能让规矩破坏了孩子的天性与亲子的情感交流,这种观点我赞同。但是请看作者的例证。作者为了论证给孩子设计太多规则的坏处,引用了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孩子在妈妈设立的家庭规则之下,出现了“执拗行为”与“不可理喻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孩子要将掉下的葡萄接回去,开车只能走每天相同的那条路,这两种行为其实正是孩子处于秩序的敏感期,孩子的家长只要尊重孩子,等这个阶段的敏感期过去就行了。但是作者似乎走偏了,她只字不提敏感期,反而将这种行为描述为负面行为,认为孩子“不可理喻”、“拒绝合作”、“膜拜规则”、“逆反冷漠”,将这种行为认定为是家长制定太多规矩而导致的恶果。这种逻辑混乱的事例会给家长带来很多实际教养上的混乱。如果给孩子少点规则,是不是孩子就不会出现这类敏感期表现呢?如果孩子出现这类敏感期表现,家长是不是就应该反省自己哪里出问题了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在出现这类行为时,家长用爱心包容孩子,尊重孩子,所谓的不可理喻很快就会过去。最后的自闭症问题,就不说了,作者想当然地认为,自闭症患者不应该做康复训练,自闭症患者的病因在于家庭教育问题,我虽然了解不多,但是仍然诧异于作者的自以为是,这种言论伤害了多少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以及那些自闭症医疗工作者们。作者的书中确实有一些观点很正确,凭借着中文系毕业生的文笔,确保了语句优美,行文流畅,旁征博引,确保了全书高大上的基调。但是整体上来看,也只是一家之言,某些观点主观臆断,偏激,举例缺少说服力,逻辑混乱,不够严谨。当成鸡汤育儿书看看就行了,毕竟都是育儿书籍的各种冷饭。但是如果拿她女儿的事例往自己家孩子身上套,只会找不到北,如果再掌握不好度的话,很容易从爱与自由走向反面,也就是溺爱与无原则。说是找茬也好,断章取义也好,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想说一句话,想做救世主真的不容易。

不要全部的认同 保留自我

笔者在书中说“规矩”固然是社会生活的必需,但是,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我不是很认同这个观点。每一个我们嘴里被“惯坏”的孩子不都源自于家人的溺爱吗?那到底是墙上作画保留孩子的兴趣天性重要还是规矩孩子的行为且同时保留孩子的创作能力兴趣天性重要呢?可能我这种保守教育派都能分的清晰了。其实此刻的我在这个矛盾里也处处碰壁,我一边巩固自己的规矩也一边否定着我的保守,whatever,关键是度的把握。

值得家长们用心去读

之前读过作者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从妈妈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教育,更加推崇自然、返璞归真的教育,这个观点给我很大启发。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我以为“,太多的事情都是从家长的角度来考虑,以为这样会对孩子好。当然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方法,还有到底什么才是孩子真正要的?这些家长们确实欠缺考虑,结果适得其反。发现孩子、挖掘孩子、保护孩子,这才是家长真正该做的。耐心地浇灌,孩子自然会长成一棵大树。当然书中有些教育理念,自认为有些过时,可以忽略,但总体的理念是很不错的,很可取的。返璞归真吧,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难把握的尺度

家长通用的做法都被批判了一遍。 或许在孩子不同阶段看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