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书评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09759331
作者:唐启华
页数:397页

唐启华新作

这是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夹缝中漏出的外交

作为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此书值得收藏。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喜欢外交风云与事件考据的读者,推荐阅读。

一战百年之巴黎和会

结束一战的巴黎和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巴黎和会之中国外交,一直是近代外交史研究的重点。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台北近史所档案馆发现的“错置”于驻比利时使馆档案的和会重要文献,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做了系统阐释,诸如和会前的筹备、代表团的组成、北京政府在签字问题上的决策、代表团内部的不同意见、内争对外交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

本书主要论述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问题,本书依据大量的一手资料,着重于史料的搜寻和爬梳,力图还原历史场景。特别是在台北近史所档案馆发现的“错置”于驻比利时使馆档案的和会重要文献,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做了系统阐释,诸如和会前的筹备、代表团的组成、北京政府在签字问题上的决策、代表团内部的不同意见、内争对外交的影响等。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是一段极其复杂的历史,国内外各种因素作用期间,简单的结论看似清晰,却难以反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历史本相。

中国外交的一段往事

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一方面有出自自身需要的缘故;另一方面,则来自新的史料、新的理解方法的出现。对我而言,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唐启华的这本《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其重要性,来自第二个方面,也就是来自对新史料的掌握。根据新史料,作者更加令人信服地提出了:“在欧战停火之前北京政府已经长期筹备和会”的结论(P94),并且在“欧战停火后,北京政府在很仓促的时间内,完成了和会的预备工作”(P160);并对后来和会的过程、国内种种反弹的原由等等,做出了令人信服地解释证明。可以预见,这部著作定会成为了解巴黎和会乃至五四运动这一段外交往事不可逾越的史学著作。既然本书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巴黎和会的外交历史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得那么儿戏,那么“为何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百年来被严重低估?”作者认为原因与“”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之民族主义口号密切相关”(P379)作者继而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操,在近代中国接踵而来的外患之中,每每能凝聚民心低于外侮,发挥救亡图存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情况下,“找卖国贼为失败苦难负责,至于是否符合事实,并不特别重要”(P379)。但作者也认为,在当下中国“想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需要重新检讨民族主义,就这一段外交往事而言,要做的就是尊重历史事实,“突破当时的历史宣传,超越悲情民族主义”,能够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历史,从而真正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到这一段外交往事,不能不提所谓中国有两个半外交家中的半个外交家——顾维钧。有一部电影叫《我的1911》,就是从顾维钧的视角展现这一段外交往事。电影与史事自然有诸多出入,但陈道明饰演的顾维钧,特别是在和会上与日本外交官的唇枪舌剑,的确不能不令人感到震撼,这种外交努力,显然超越了国内党派冲突,值得所有华人共同敬仰。这部电影拍摄于二十多年前,可以说,从那个时候,我们便已经明白跳出五四仇情,尊重外交战场上中国外交官们的爱国热情与付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唐著给出的期许,显然并不是那么震耳欲聋。在这里,我倒觉得真正值得关注的,倒是当年从北京政府,无论是袁世凯、段祺瑞乃至徐世昌,从外交参与者,无论顾维钧、陆徵祥乃至伍廷芳、梁启超以及诸多外籍外交顾问等等,对和会的期待,无不是以“公理战胜强权”为主旨,这一期待,可以说延续了整个民国,特别是到蒋介石时期的几次国际会议,概莫能外。“公理战胜强权”不对么?当然对!但值得期待么?唐著最终落脚在中国如何反思民族主义的问题上,可以说恰到好处,但反思民族主义,并非放弃民族主义,恰恰是要巩固民族主义,而绝非陷入“公理战胜强权”的外交期待上。对“公理”的热爱非但不能以牺牲“强权”为代价,恰恰需要以不断增强“强权”为前提,须知真正的“公理”恰恰需要“强权”之护卫。我们耳熟能详克劳塞维茨氏所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何尝有人言“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战争与外交,不过是一硬一软两种政治手段,为何有人称许战争而无人称许外交?百年前的一次大战,我们趁机派出工兵加入战争,成为战胜国,如果说这是一种战争行为,倒不如说是外交行为,乃是为了赢得和会席位的外交伎俩。而没有真正的战争实力,又如何能赢得真正的外交胜利呢?巴黎和会如此,雅尔塔会议何尝不是如此?且看雅尔塔会议后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如何丧失外蒙古。真正的外交只能诞生于战场之上,历史把这个成就留给了抗美援朝、留给了真正具有大国实力的新中国。自古以来身为东方大国的中华,只有拥有与自身地位相称的硬实力,才是唯一可以超越民族主义的有效途径,硬实力的丧失必然导致列强的围猎,这也才是导致民族主义的根本原因。

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的最新力作

本书是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作者唐启华教授1955年出生于基隆,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国际关系史系博士,现任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著有《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等,是民国外交史方面研究的权威学者。

【开启尘封档案 还原历史真相】

巴黎和会、无私运动、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对于这段历史,这大概已经成为定论。但作者依据最新考察的档案资料,逐渐使巴黎和会参与者的形象清晰、全面起来。对于谈判的艰难、国内的影响、国际的施压,如果不是通过此书深究,可能这样的历史将永远尘封。

爱国牌:梁启超、林长民这样玩死曹汝霖

  5年前,因参与《“五四运动”90周年》专题,翻了不少档案,读了10本书,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爱国运动”之类标签,虽不以为然,但几个疑点,始终未找到答案:  1、北洋政府对巴黎和会为何毫无准备?  2、美国总统威尔逊干吗百般提携中国?  3、梁启超、林长民(林徽因的父亲,林觉民的哥哥)怎么偏跟曹陆章(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不对付?曹汝霖在《一生之回忆》中,给了个奇葩解释:林长民曾向他借几千元,曹没答应,林因此衔恨。  4、巴黎和会如此失败,两年后的华盛顿会议,为什么中国又能如愿?  读了唐启华先生新作《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顿觉冷汗直冒,回想曾经的文章,在在皆错,好在《三联生活周刊》等一流媒体当年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们都不太知道“五四运动”,乃至巴黎和会。  北洋政府未必昏庸  本书第一章略显枯燥,作者罗列了“保和会准备会”百余次会议的研讨内容,对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会感到大开眼界。  首先,北洋政府对“巴黎和会”早有预判,准备了近四年,成立了专门的“保和会准备会”,并非过去所说的愚昧颟顸。甚至后来对德宣战,也为了确保参加和会的资格。  第二,“准备会”遍请学界高人,研讨水平极高,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能做出那么精彩演讲,即为重要成果。  第三,注重细节,甚至考虑到中国离巴黎远,怕错过会期,先将驻美大使顾维钧等人派往欧洲等待。  可见,当局苦心孤诣,志在必得。  美国突然送来“秋天的菠菜”  1916年—1918年,中日关系有所缓和,寺内正毅内阁上台后,改变了大隈重信内阁(曾逼迫中国签《二十一条》)的霸道作风,以极优条件借给段祺瑞政府1.45亿日元,并通过密约攫取在中国东北筑铁路、采矿等权利。  在此氛围下,中日同意在巴黎和会上互相支持,步调一致。  恰在此时,美国也对中国频送秋波,美国总统威尔逊正拼命推销“民族自决论”,即“各民族有权按自己意愿处理自己的事物”,但列强反应冷淡,他们明白:美国作为新兴大国,想用唱高调来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这是欧洲早就玩剩下的把戏。  可对积弱的中国来说,很难抗拒这个诱惑,而中国的积极回应,又让威尔逊大为振奋。每个人都需要走狗,国家亦如此。为了让所有犹豫中的被压迫民族看到榜样,威尔逊决心全力扶持中国。  在赴巴黎前,中国的和会战略是“联美亲日”。  天皇被放了鸽子  但,就在外交总长陆徵祥动身前一周,美国突然提出:在美日之间,中国只能选择一个。  美国在崛起过程中,为了避免触怒英国,重点向太平洋扩张,先后得到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美日形成对峙。美国最担心中日间存在密约,美国不愿帮助一个对日本没牵制作用的中国。  这,迫使中方大幅度调整和会战略,改为“联美制日”。  按计划,陆徵祥先访日7天,再访美,然后去巴黎。驻日公使章宗祥全力斡旋,为陆徵祥争取到和日本天皇见面的机会,可一到日本,陆就“病”了,放了天皇的鸽子,日本首相来探口风,陆徵祥称中国态度不会改变。  日本人认为中国将与他们配合,但陆徵祥认为,双方没有文字确认,无需承担责任。  打了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  巴黎和会上,中国突然抛出“山东问题”。  一战爆发后,日本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界,在巴黎和会上,日方坚持以条约方式,迫使德国先将山东权益转给自己,然后再还给中国,只保留经济权益。  按原计划,中方不准备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山东问题”,因受制于《二十一条》,就算提出也收不回。可在美国的鼓励下,中国代表团决心一搏。顾维钧的演讲极为精彩,他援引《国际法》,提出《二十一条》是在武力胁迫下签订的,并无法律效力,得到列强赞同。  日方大为恼怒,认为是陆徵祥背叛诺言,采取了对立态度,并以退出巴黎和会相要挟。  威尔逊让中国放弃面子要里子  由于意大利已退出和会,如日本再退出,威尔逊力保的“国际联盟”有流产风险。此外,日本也唱起高调,提出国联应“遵守种族平等原则”,当时列强均有殖民地,无人能遵守这一原则,这让“民族自决论”失去了道义上的立足点。  为保住国联,威尔逊只好出卖中国,在山东问题上做了让步:相关条款虽不列入合约,但要求日本在美国总统、法国总理、英国首相前面口头承诺,把山东还给中国。  美国国务卿对顾维钧说:三个大国给中国做保证,你还怕什么?  这个结果大大好于中方预期,不签约,中国就无法取得战胜国地位,中德便仍在战争状态中,得不到战争赔款,还要继续支付德、奥两国的“庚子赔款”,显然弊大于利。北洋政府决定签约。  梁启超还是没玩过陆徵祥  就在此时,梁启超自法国发回电报,称:“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梁启超没把电报发给总统、总理,而是发给林长民、汪大燮。  梁、林同属“研究系”,与新“交通系”对立,后者把持国内铁路。研究系背后有美国大亨支持,欲引入美国资本,将路权收归国有,统一修造,因此被贴上“亲美”标签。而交通系则由留日生曹汝霖把持,被称为“亲日”。  铁路占压资金太多,谁掌控铁路,谁就掌控了权力,从当年李鸿章建北洋水师起,官员们便悟出此道。民国时,梁士诒因掌握铁路,被称为“二总统”。  巴黎和会时,梁启超以采访名义赴会,带着丁文江、蒋百里、张君劢、刘崇杰等人组成的超豪华顾问团,陆徵祥备感压力,甚至不辞而别,远遁瑞士20余天,在各方劝说下,才重回巴黎,继续参加和会。  这一以退为进的让贤,令梁启超失去了直接干预的空间。  林长民的大招多  梁启超发回电报的第二天,在研究系机关报《晨报》上,便刊出林长民雄文《外交警报敬告国民》,高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  林长民的口号体取得了巨大成功,3天后,“五四运动”爆发,学生们打出“威大总统(威尔逊)万岁”的标语,他们不知道,正是威尔逊力劝中国签字。  全国各界电报如雪片般飞向巴黎,中国谈判代表怕担责,反复问政府意见,可政府也怕担责,拐弯抹角鼓励代表们自作主张。人人都不愿顶雷,只能拖下去,可就在学生们激情渐渐消退时,林长民又玩出大招:抬棺上街。于是,新一轮的激情再度燃烧。  人人都不肯踩刹车,必然是少数人绑架多数人。  时代把读书人逼成了小人  跳出本书内容,有太多疑问引人深思:梁启超、林长民时任总长,肯定有探听机密的渠道,可他们为什么不去问问呢?为什么听风就是雨?梁当年46岁,林43岁,他们真会幼稚到如此地步?  原因也许很简单:那一代知识人机会太少,境遇落差太明显,逼得人不得不投机。  民国教授工资较高,但也不过三四百元,曹汝霖在《一生之回忆》中说,袁世凯拉他入阁,许以月薪2000元,他却认为没他当律师时高。况且,教授工资常被拖欠,且一所大学中,教授职位无多,需使出种种手段,才能获得。教授如此,其他可知,连著名报人邵飘萍都在大搞有偿新闻,为了吃饭,读书人只有降低人格。  本书中有个细节很有趣,顾维钧在美国也收买记者,以刊发对中国有利的文章,他对上级解释说,找个人比找报社划算,费用更省。  在一个充满世俗精神的国家中,很难期望天使降临。要么呼风唤雨,要么生计艰难,梁启超、林长民肯定会算这个账。  学生们为何甘当工具  煽动民意来达成个人目的,本是自古就有的手段,而梁、林的幸运是,当时中国确实准备了一批傻人,供他们驱使。  中国传统学问以育人为主,而现代教育以传播知识为主。近代以降,中国知识人最大短板是知识不足,可吊诡的是,后人却总在批评他们道德有问题。  传统与现代各有所长,关键看怎样结合,直到今天,这个结合仍不完美,“五四”时更明显,那时读书人社会地位很高,可在校园里,他们却要忍受考试的压迫,巨大的落差造成人格扭曲,他们需要一个借口来反抗,而爱国主义最合用。  “五四运动”期间,不少学生不再读书上课,而是到处发名片,自封“学生领袖”,这既极大地满足了虚荣心,又不必付太多代价,还能骗取社会资源。而社会的鼓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激情,甚至不惜乱施暴力。  爱演戏的一代人  爱国主义能被大家接受,因为在西力东渐的大背景下,原有身份共识被打破,人们迫切需要一个代用品,以合理地发泄怨气,将个人不如意的责任,推给别人承担。  于是,我们匆匆建构起来了一个受伤的民族主义,只有在受欺负时,才会想起自己是中国人,高呼你也是中国人,为什么不来帮我?可在平时,很少会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而对别人更好一些。  缺乏共同的认知,则共同的挫折感便成了代用品。它舔舐着我们的伤口,但也让我们沉浸在受害者的感觉中,敏感、冲动且悲情,由于和现实生活差距太大,只好用戏剧化来填充。比如陈独秀,因错过“五四运动”高潮,未能满足他对悲壮入狱的体验,所以他偏偏要在一个月后到街上发传单,得偿所愿。  当人人都有心病时,集体发作在所难免。  谁也别想赢  曹陆章的政治生涯,从此中断,他们的经验、学识失去了发挥的舞台,如果他们能早点高呼爱国,会不会先把梁、林拿下呢?其实,梁、林下场也不好,由于破坏了政治的潜规则,他们从此仕途艰难,梁启超转向做学问,林长民后来只好去投奔郭松龄,结果死于流弹。  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中国最优秀的读书人,可悲的是,他们互相消耗了彼此。  其实,那些参与者、旁观者、反对者们,谁又是胜利者呢?一次无操守的运作,带来了底线不断被突破,而一次次集体狂欢后,曾经的荒唐反而成了神迹,成了精神地标,激励着人们开启新一轮的悲剧。  激情从不会因更多的激情而停步,要打破这个循环,只能回归理性。  历史有太多的侧面,太多的不为人知,这就是为什么,在选择立场前,不如先去追求知识、追问真相。而这,也许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未经作者允许,请勿转载)

不一样的和会外交

这本书结合大量外国使馆史料,对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进行了不一样的展示,看了之后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了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更全面的看到了和会外交的发展,更深入的了解了和会外交的细节,也能更客观的看待和会外交的结果。

理解一战百年却对中国影响至今的书

中国人对一战的印象,主要就是凡尔登英法军队与德军在马克沁机枪下沦为绞肉了。发生在一百年前的一战,中国卷入的远为有限,影视资料保存至今的比二战远为稀少(那时电影刚刚问世不久,不像二战时期,已经有了彩色胶卷,让我们容易从大量的记录影片中看到当时的战况),因此相比二战,从来就没有成为中国人关注的热点——除了巴黎和会。每个上过历史课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基本逻辑:巴黎和会是中国人对资本主义国家彻底失望了,由此发起的五四运动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输送了第一批热血青年。可以说,没有巴黎和会,就没有五四运动,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纵横捭阖和20世纪后半叶在中国发生的悲喜离合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战对中国的意义,远比二战对照中国的影响更为深远。所以,当本书在台北近史所档案馆发现的“错置”于驻比利时使馆档案的和会重要文献的基础上,对巴黎和会还原的历史本相,不是值得我们泡上一杯龙井,细细品读的吗?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主要使用新史料,辅以英日文史料及研究成果,希望经百年沉淀后,能比较平心静气地还原历史真相,摆脱先入为主刻板印象的扭曲,理解陆征祥等外交官苦心孤诣的外交努力成果。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很值得一读!

外交失败or成功

这是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这是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评《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这是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 很好的历史教材,角度很新鲜,史料很充分,观点很有说服力。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大量爬梳整理收存于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推荐大家都买一本看看。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等多个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以及作者精彩的结论,是奉献给近代中国历史读者的一本力作,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

被五四情怀遮蔽的和会外交

听讲座,有礼品拿,还是唐启华的亲笔签名本呦!如此好的书,怎能不推荐给小伙伴呢!小伙伴们快快行动起来吧!【活动介绍】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是中国外交的失败?和会外交,没有失败!为何和会外交百年来被严重低估?民族主义究竟用和会外交做了哪些文章?引发五四运动,导火索又在哪里?如何看待这场百年前的和会外交?2014年8月6日(周三),台湾历史学者唐启华和民国史学者汪朝光,联袂为您讲述:一战百年——被五四情怀遮蔽的和会外交。欢迎现场参加。主 题: 一战百年——被五四情怀遮蔽的和会外交主持人:汪朝光,著名民国史学家。主讲人:唐启华,台湾历史学家,民国外交史研究权威。时 间:2014年8月6号(周三),19:30——21:30地 点 :北京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东四大街口),三联书店地下一层Ps:活动是免费!更有精美礼品等着大家!只需在豆瓣《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标注想读,并写书评!发私信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小站,就可到活动现场领取精美礼品。更有作者唐启华的亲笔签名本等着大家!好礼多多,快快行动起来吧!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书中,作者唐启华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没有准备”“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等问题,依据史料做了阐释,提示我们,史学史实证科学,任何没有史事和史料支撑的结论很难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作者在研究这个问题过程中,无论是史料的检阅还是史事的梳理,有很多有意义或者可以说是有趣的发现。

历史性的胜利

因为和五四运动的发生有直接联系,以往的文学史常常给巴黎和会贴上丧权辱国的标签。实际上,一个内争不断、任人宰割、在国际上几乎没有发言权的国家想要通过一次会议就完成历史性的翻身,几乎是不能实现的。巴黎和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激发了中国民众争取国家独立的民族意识,更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外交家的风采,而加入国联、宣誓主权、一定程度上废除德奥等国对我的不平等条约就更是一种历史性的胜利。

要分开看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失败”

多数人都是认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最大的失败者,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看,表面上是英、法、美三国的“分赃会”,但其实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改变了中国民主进程。本书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大量爬梳整理收存于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此书值得一看。

与唐老师深度交流!

唐启华,台湾历史学家,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国际关系史博士。民国外交史研究权威。本书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