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什么?人生本来就不确定

出版日期:2014-11-1
ISBN:978751581067X
作者:鲍勃·米格拉尼 (Bob Miglani)
页数:177页

内容概要

鲍勃•米格拉尼和我们中很多人一样,对过去不甘心,对未来不确定,他焦虑过,恐惧过,挣扎过,逃避过。但一次次的印度之行,让他终于明白,那些因为不确定而生出的恐惧,终会化成力量坚强自己。
别怕,人生本来就不确定,所以我们更要前行。路途或许荆棘曲折,颠沛流离,但生命终会庇佑你,与最好的自己温暖相遇。

书籍目录

part 1 人生本不安定
part 2 一切焦虑都是自作多情
part 3 因为不确定,所以才要前行

作者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都不确定的时代——无论事业、情感、日常,这一刻料想不到下一秒的颠簸动荡。我们害怕这种不安,试图扭转困局,一边努力,一边恐惧。慌乱时愤怒地哭泣,绝望时战栗着放弃。丝毫没有意识到,生命本就如此不定,自生至死。我们在不确定中出生,又在不确定中结识朋友、伴侣,经历一件件生命大事,未来将以何种方式结束生命,谁都不能确定,但谁也无法逃避。


 怕什么?人生本来就不确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背景:毕业后八个月内历经两次失败的职业生涯的我,想要引导自己自我调节、疏导、融入社会,上亚马逊看着书名和评价差不多的就下单。扛着一背包的书来到一个安静的小城市一本一本读完,希望结合自己的反思发现点不一样的东西。拿到这本书,撕开封住它的塑料纸,翻了翻前言和目录,不得不佩服出版社编辑对英文书名的神翻译!原书名叫Embrace the chaos:how India taught me to stop overthinking and start living,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会是《拥抱混乱:印度是如何教会我别多想、投入生活的》,显得很不接地气并且不知所云。鉴于很多国人对阿三有些歧视(比如我身边有不屑于看印度电影的电影迷),并且焦虑和恐惧这种情绪在同龄人当中非常普遍,挺感谢编辑的神翻译让我这个焦虑恐惧的小青年不假思索地买下书的。这是一个印度裔美国人在美国生活惯了之后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比如陪朋友出差、参加婚礼、看望亲朋、大学毕业前全家旅行等等)回到印度的故事,不同于国内装逼小清新的游记,作者是个典型的移民二代:父母来到美国辛苦经营一点小生意为生,他经过贫苦的童年一路成绩优秀,商科硕士毕业后在某大公司从事销售。看上去非常的人生赢家不是?然而作者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无法避免种种焦虑:还账单、房贷、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子女到了工作年龄是否拼得过来自中国上海的优秀同龄人。。。挣扎在焦虑和对未知的恐惧的失控感中,没办法安心享受当下的每一刻,幸福感非常低。这和在第二份工作中的我是何其相似!公司发展模式遇上瓶颈、老板转让股份,产品和营销双双问题重重,我陷入了患得患失的焦虑:我好歹"名校"出身,实践经历也不少,只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和想弯道超车的捷径思维让我不想和同学一样去投靠各种大组织,而偏偏想要从创业公司里挑工作机会。我想借助一个高速增长的商业团体来让自己水涨船高,但并未考虑清楚自己要和外界交换什么、以什么方面的能力混社会,只是满怀着功利心希望增长快速的公司带给我模糊的"一切"。当那个顺风顺水的期望达不成的时候,看到大学同学在一个风险不那么高的组织里按部就班学习和产出,无需担忧方向性的风险,我的心理落差非常巨大。如果说这是处境不同造成的不同感受,那么我和相同处境的同事对比呢?他们该吃吃该玩玩该睡睡,该加班加班,虽然也会感到压力,但似乎都没有像我这样自己给自己背上那么沉重的心理负担解不了套:我焦虑得失眠,变得更加木讷,更加封闭,只剩下自己在内心的小角落里自怨自艾。第二天依然的强迫自己起床去做那我已经不知道在干什么的、非常无所事事但是内心痛苦的工作。最终我不堪自己给自己的压力裸辞了,当时给自己划定的规则是:除非理清楚下一步的方向,和制定好失业期间的计划,我才能放手离开。否则失业期间很容易堕落。虽然说当时制定的规划遇上了很多变数基本没能按部就班地实行,但是有一些方向性的规划仍然会让我感到安心不少------我想这本书反对的应该不是"规划"这种行为本身,而是试图减少人们在规划达不成时的焦虑感,以及引导人们检视自己做出的规划是否过于严苛、不切实际。对于习惯性对自己有过高要求、神经常常处在紧张状况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以下是正文的昏鸽线==========以前通过道听途说,大概知道印度的宗教信仰和他们纷繁复杂的各种神,流连于各种旅行攻略上的照片:带着复杂金饰的印度美少女、印度河边祈祷沐浴的人们、空中洒满各种颜色粉末的荷利节、苦行僧深邃的目光和蓬乱的花白胡子,当然还有破败的贫民窟、成堆的垃圾和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奶牛。加上我两年前去尼泊尔待了一个月,书中描述的场景我大概都能在记忆里寻回。然而这个奇妙荒诞的社会有什么引人深思的地方呢?为什么这里盛产带有"灵性"气息的一切?这是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从来没弄明白的问题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描述了印度人在不确定和无序中仍能保持善意、喜悦、热情向前走,和这种情况对他一个习惯计划、安排、执行、总结并且为之焦虑的西方人的冲击。总结一下我获得的两方面启发:【1 价值的产生:跨界传播】作者是印度裔,整个青少年时期在印度度过,在神奇的土地上有亲人和朋友,这样的背景能让他回到印度时相比于一个白人游客有更深层次更本地化的生活体验。而塑造作者的心智的是西方生活和西方思维,他和他所在的社会习惯PDCA的行为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在逐渐走向混乱失控的社会的推进下开始显得不合时宜。这个时候,他的跨界背景能让他有机会透过不一样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反省自身,把这些感悟传递给陷入同样焦虑但是没能有不一样视角的人们。换句话说,他是印度美国两个社会沟通的桥梁,而这样的桥梁至少对一边是有利的。这让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些事情:1 丽江东巴博物馆的解说员,送她九岁的儿子去学英语。她自己这一辈人只能听懂东巴话,不会写东巴文字,而她的儿子这一辈人完全不懂东巴语言了。2 在中缅边境瑞丽市遇上的边防检查站站长,千方百计想把他儿子送到滇中教育资源稍好的玉溪市上高中,然后和千军万马一起挤独木桥(再然后可能是毕业即失业)。3 中缅边境的少数民族布朗族,以种植茶叶为生,经济观念淡薄,目前还在维系以物易物的原始经济形态,他们聚居的地方被评定为国家级贫困县。4 我的初高中同学中有两位后来去学习艺术,现在合伙开了个艺术工作室,打造适合年轻人的珠宝品牌。哦,对了,我是云南人,而通过百度指数可以看到,关于"文艺"的词语,云南省搜索的频数都显著高于其它词语搜索频数。你猜到我要说什么了吗?在旅游业兴起、消费升级的中国,人们花钱去当地体验的、花钱在网上网购的,是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带有异域风情的服务和商品,以充实头脑,丰富认识。这就需要有人在当中发挥桥梁的作用,这些桥梁人需要懂得拥有庞大消费力的人群的消费习惯(例如团购),也懂得某种好产品的好处(例如布朗族在中缅边境种植的绿色茶叶),更重要的是懂得怎么把产品按照消费人群的特点卖出去(也就是品牌包装)!工业化方式生产的人才,随着培训机器(大学和各种培训机构)的蓬勃发展,和常规化工作岗位的饱和,供给充分而需求下降。社会对一个平淡无奇的会计或是一个"photoshop操作员"的需求不会那么饥渴,自然这两类人就难以卖出一个好价钱。去接近拥有庞大消费力的人群,摸清和他们连接对话的方式,再把他们往真正的local好产品那里引流,想想都性感。世界是平的,充分利用自己已经有的资源,塑造出独一无二的竞争力。(不好意思,我只是一个身陷职业困惑的穷逼青年,自然倾向于把本来文艺美好的事用商业规律的视角来拆解观察。)【2 关于书的内容本身:生活本来就不会一帆风顺】(累了,未完待续)社会前进,生活的效率提高,做事指定计划,做完了总结衡量成果的直线思维。人类本能的适应不确定性的适应力矛盾在矛盾中发出的适应方法:-活在当下,我切肥皂,张正学习的故事-调整预期相信自己有适应的能力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主要讲述印度国家的人民坦然的生活态度,值得学习。
  •     当我看到这本书,仅仅是书名的时候,内心腾地一下变亮了。 在我对自己的人生无力做出任何举措,如同坐以待毙的缓刑期里,我偶然遇见这本书,它躺在一堆未规整的杂书中,我无意间从上头瞟过,内心变翻江倒海,“啊,这就是了。” 因为害怕,我们忘了生活本是如此,充满不确定,他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专门为会你困顿而一夜之间长出来的,而是徜徉于生命之中,自源头而来,流向生命终点。至于那些因为不确定而生出的恐惧,它们终会化成力量,坚强你。你会发现他一直在暴走,从身影浩大到姿态渺小,从吐丝结茧到化茧成蝶,渐渐温柔了整个世界。 所谓人生,就是我们计划之外的事情。 我们所有的颠沛流离,都是为了和更好的自己温暖相遇。 愿我们的心能容下这一生的动荡不安, 因不确定而产生的恐惧,最终化成力量,坚强你。
  •     一本心灵鸡汤,通过作者在印度的经历表达未来并不可怕,而且计划总会出意外~有些事情本来就会脱线,来什么应付什么就好~看淡一切,不必为之焦虑~
  •     因为人生的未知,很多事物都是不确定的发展,不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就像计划赶不上变化,蝴蝶效应一般受到变化,我们只能努力做好自己的确有把握、能确定的事情,确定驾驭自我!
  •     无常的世俗故事版,不过更显切近日常生活。“你是你自己的神。所有问题,无一不解;所有愿景,无所不应。”
  •     美国阿三黑本土阿三还非要冠以积极主题。。博客摘抄这也太。。坑你中国爹啊,难怪没人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