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6-1
ISBN:9787544265492
作者:[日] 小津安二郎
页数:20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二、今后的日本电影 幸好这部《电影法》在本届议会中被废除,形式上,电影界又回到昭和十四年十月以前的状态,从束缚电影的种种制约中获得解放。审查改由盟军总司令部实施,期待电影界遵循这条确立民主主义的路线,有活跃的表现。但因为器材等其他关系,我不认为会很快出现大制作。 我在新加坡看了一百多部美国片,主要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一年上半年之间的电影,感觉这期间美国电影的动向和日本电影的倾向如出一辙。 这期间的美国电影大致可分为文艺片、明星片和特艺彩色片三大类,但主流还是文艺片。舞台剧大卖座后搬上银幕的《烟草路》和斯坦贝克原作、约翰·福特导演的《怒火之花》,虽然也属于这个领域,但这两部作品非常写实地描述了美国贫穷农民的悲惨生活,主演不是所谓的明星,而是非常纯朴的演员。曾经是美国电影主流的上流式影片,从这时起开始衰微,被这种写实主义电影取代。这种不以揭发美国现实为乐,而是更脚踏实地坚持审视现实精神的电影,形成今日的主流。 另一方面,明星制的片子一如过去,在数量上远比前者多。 特艺彩色片借着庞大的电影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美国率先出现,作品数量相当可观。其中也有像一九三九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乱世佳人》这样的佳作。另外,特艺彩色的卡通片中也有不少优秀作品,如《小飞象》、《幻想曲》。目前为止,都是欢快的明星制电影,如果不能预期有极高的票房成绩,就无法拍成特艺彩色片。 战后的日本电影也循着美国电影的路线前进。战争带来的疲敝、战后的混乱,加上民生极度窘迫,国民陷于非常绝望的情绪中。在这种情势下产生的主流电影,大概是回避生活现实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片子。但我不以为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陷于疲敝困顿的德国,艺术运动并没有奔向浪漫主义,反而比战前更加强了写实的倾向。我想,今后的日本电影也与此相同,正视严酷现实并致力解决这现实的写实主义电影即使数量少,也会成为主流,而且会比战前更为彻底、更为深入,也必须如此。

前言

终导演小津安二郎一生,虽然在日本影坛地位显赫,继沟口健二之后更成为首届一指的人物,但与沟口和黑泽明等人不同,他的电影受众基本上一直局限于日本,到了晚年,日本电影界更有批评指他过时了。然而时至今日,若列举世界电影史上最具普遍性和永恒性的作品,我们恐怕首先就要想起小津,所提到的还会不止一部——如《东京物语》,而是很多部。这倒好像让“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话变得有几分道理了。维姆·文德斯甚至说:“如果我来定义为什么发明电影,我将这么回答:“为了产生一部像小津电影那样的作品。”有的导演令人敬畏,小津则使人觉得亲近——我是说,使处于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觉得亲近,而且深深为之感动。这种感动还不是“一次性”的,小津的电影最当得起“常看常新”、“愈看愈深”了。    不过在世界级大导演中,最容易被误解的就是小津。观众即便认为他好,也未必真正看出他的好,他的好可能另在别处。或者说,兴许看到的只是表面,深藏其下的才是他用心所在。所以看他的片子之外,大概还有必要听听明眼人的点拨。有关小津的评传、论著不步,已先后翻译出版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唐纳德·里奇的《小津》、田中真澄的《小津安二郎周游》和莲实重彦的Ⅸ导演小津安二郎》,都很有分量,里奇和莲实所著尤其精彩,即便我们把小津的电影一看再看,也很难比这两位分析得更细致,更深人和更周全了,尽管莲实对里奇的意见不尽认同。现在小津文章和访谈的汇编《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一书又译介了过来,不妨再听听他自已如何说法,也许比研究者们更能揭示小津电影的奥秘,亦未可知。    相比之下,小津所说更其明确,没有那么复杂。他是实践者,不是理论家,往往只述事实,不讲道理,或者从事实层面上去讲道理。譬如关于有名的低机位拍摄,小津解释说:“我是好恶分明的人,作品会有种种习癖也是没办法。其中之一是摄影机的位置很低,总是采取由下往上拍的仰视构图。这始于喜剧片《肉体美》的场景。虽然是在酒吧中,但拍摄能用的灯比现在少得多,每次换场景就要把灯移来移去,拍了两三个场景后,地板上到处是电线。要——收拾好再移到下个场景,既费时也麻烦,所以干脆不拍地板,将镜头朝上。拍出来的构图不差,也省时间,于是变成习惯,摄影机的位置越来越低,后来更常常使用被我们称为‘锅盖’的特殊三角架。”讲得毫无玄机,有论者看了慨叹。小津安二郎很难再作偶像”。我倒以为就中仿佛不经意道出的。拍出来的构图不差”一语,或更值得留意。    又如关于对特写和远景镜头的独特用法,小津说:“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特写也开始用于捕捉表情的微妙变化,在表现激动的感情时使用特写也成了一种‘文法’。但我觉得在悲伤时用特写强调未必有效果,会不会因为显得太过悲伤而造成反效果?我在拍摄悲伤场面时反而使用远景,不强调悲伤——不作说明,只是表现。但我会在不需要强调什么的场景时使用特写,因为拍远景时背景太辽阔,我嫌处理背景麻烦,于是采用特写消除周围的背景。我认为特写还有这样的效用。此外在刻画节奏等诸多方面也很有效。”“处理背景麻烦”云云,与谈到低机位拍摄时意思相去不远。然而重要的可能仍是对于如此拍法效果究竟如何的把握。他说:“弟弟死时,画面是主角整张悲伤的脸的特写,哥哥死的时候再放大一点,那么母亲死的时候只剩下鼻子和眼睛,到了最爱的恋人或妻子死的时候,画面岂不只剩下眼睛了吗?那独生子死的时候该怎么表现呢?”作为一种审美体验,视觉较之触觉、嗅觉、味觉,乃至听觉,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距离最远,可以说是最安全的;其他感觉,稍稍过分,就会让人受不了。但是正因为如此,视觉也更容易被轻易滥用,被轻易拉近距离,结果同样也会因为过分而“造成反效果”。    如果结合小津另一处所说:“导演要的不是演员释放感情,而是如何压抑感情。”就知道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如何运用技巧,乃至一己的习惯或风格之类的问题。与其说小津在被动避免什么,还不如说在主动追求什么,或者说,为了追求一些东西,要避免另外一些东西。再看他对曾被认为“不会演戏”的原节子的评价:“依我看,她不是用夸张的表情,而是用细微的动作自然表现强烈的喜怒哀乐的类型。换言之,她即使不大声呵斥,也能够表现出极度愤怒的感情。原节子这样的表演能轻松展现细腻的感情。反而是有些被誉为‘戏精’的演员,该怎么拿捏分量都要我一一说明,实在困扰。例如演个老人,就会模仿得过头。要不就是没有个性,老是问我想要怎样。”也是中意原节子的表演最合乎“压抑”,而非“释放”。显然这里小津阐释的是一种电影美学观念。总的来说,是“不必那样”和“应该这样”。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他有所不为,有所为,而且一以贯之。呈现出来,就是风格。但也可以反过来说:风格毕竟只是呈现,背后的东西更为关键。    而当小津说:“我认为电影没有文法,没有‘非此不可’的类型。只要拍出优秀的电影,就是创作出独特的文法,因此,拍电影看起来像是随心所欲。”也应从坚持自己的电影美学观念这一层去理解。小津的电影乍看似乎比黑泽明或晚辈的大岛渚、今村昌平等有所拘束,其实这是只留意影片内容所导致的误解t小津拍电影时更其无拘无束,从对“电影没有文法”的实践来看,他或许比黑泽、大岛、今村等还要彻底。至于影片内容,就更应该视为小津随心所欲的体现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我认为,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最近似乎很多人认为动不动就杀人、刺激性强的才是戏剧,但那种东西不是戏剧,只是意外事故。我在想,可以不要意外事故,只以‘是吗’、‘是这样啦’,‘就是那样啦’的腔调拍出好一点的故事吗?”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其实是最高意义上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对小津来说,不干什么丝毫不影响他的成就和地位。    小津说:“有人跟我说,偶尔也拍些不同的东西吧。我说,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哩饭或炸猪排。不可能好吃。”对此莲实重彦在《导演小津安二郎》中说:“我以为这种味觉的比喻是小津——针对其晚年遭到许多批评家攻击——的防御性姿态所虚构出来的多少有点抽象的概念。至少若据小津本人的原话,就认定他的作品是不做炸猪排的豆腐商的一种工匠活,是过于简单了。”在我看来,小津仍然是在强调自己的电影美学观念,而不是对某种类型或风格的描述。当莲实指出某些论家陷入硬性划分。纯粹的小津与不纯的小津,或者完成了的小津与不完全的小津”这样。一个对立图式”,而。把矛盾和对立从视野里排除掉之后,我们所能得到的只是一种抽象”,所言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不是从风格而是从风格背后的电影美学观念上去做这种划分,就未必是不对的。对小津来说,风格绝非是单一的,褊狭的。但他的电影美学观念却是明确的,排他的。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所选录的不止是小津谈电影的言论,还提供了他的不少生平材料。这就要提到书中。酒与战败”,“战地来信”两部分了。而原编者在卷末声明:“书中即使有现在看来不适当的语句,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表现意图,仍保留原文。”大概也是针对这些内容而言。这里强调一句,我们现在读到的是全译本,没做任何删节。我觉得,删节是一种剥夺读者知情权的行为,粗暴并且愚蠢,原编者和中译本出版者的态度则值得称道。小津当年曾参加侵华战争一事,早已由田中真澄等学者披露,《小津安二郎周游》译本既已面世,对于我们就不再是什么秘闻。而且这只是小津一生中的一段经历,后来他拍了著名的反战电影《风中的母鸡》,不能说对那场给中国和半个世界,同时也给日本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没有反思。虽然他自称这部电影。实在不是好的失败之作。但在佐藤忠男看来,乃是,深刻地挖掘了战败的根本问题的作品”。    二○一三年三月十一日

名人推荐

如果我来定义电影是为什么发明的,我将这么回答:“为了产生一部像小津电影那样的作品。”——文德斯在古寺里想侧耳倾听蝉声时,特意出去又嫌麻烦,就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岩井俊二有的导演令人敬畏,小津则使人觉得亲近。我是说,使处于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觉得亲近,而且深深为之感动。这种感动还不是“一次性”的,小津的电影最当得起“常看常新”、“愈看愈深”了。——止庵最喜欢的是《晚春》,小津四十六岁时拍的,透彻极了,厉害。——侯孝贤小津一辈子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拍电影。而且拍他自己想拍的,更重要的是用他自己想法来拍,这就是所谓的小津美学,小津安二郎。——马家辉小津将自己比作做豆腐的人,将人生况味比作秋刀鱼之味,将京都的山脉比作红豆布丁的颜色。不知有没有人收集过他的电影里关于食物的比喻。一定有很多。他用这些比喻把世界装进他的一桌永续的筵席。——张悦然

内容概要

小津安二郎,日本电影导演。1903生于东京,1923年进入松竹蒲田制片厂,1927年正式成为导演。1962年2月,小津安二郎的母亲不幸病逝(他的父亲在他三十岁时过世),这是对小津安二郎晚年人生的最大打击,从此一病不起。次年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病逝,是日正好是他的六十 岁寿辰。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墓碑上只留下了一个字:無。
2002年,小津安二郎入选英国《视与听》杂志“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十位导演”。在《视与听》2012年评选的“史上最伟大的十部电影” 中,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东京物语》名列第三。2000年,小津安二郎入选日本《电影旬报》“二十世纪十大日本导演”,名列第二名;在《电影旬报》2009年评选的“日本十佳电影”中,《东京物语》位居第一。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说:“如果我来定义为什么发明电影,我会回答:‘是为了产生一部小津电影那样的作品’。”

书籍目录

导    读  小津讲如何拍电影(止庵)
第一章 我是电影小导演
第二章 电影没有“文法”
第三章 酒与战败
第四章 战地来信
第五章 活在对电影的爱中

编辑推荐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是世界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亲自写下的人生故事,唯一授权中文简体版隆重出版,并由著名学者止庵作序导读。拍电影四十年,小津安二郎只走自己的路,不求新颖技法与电影文法,只拍普通人,说简单故事。因为他相信:电影和人生,都是以余味定输赢。

作者简介

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写下他的人生、他的电影
唯一授权中文简体版
著名学者止庵作序导读
有人跟我说,偶尔也拍些不同的东西吧。我说,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炸猪排,不可能好吃。——小津安二郎
---------------------------------------------------------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写下他的人生、他的电影。拍电影四十年,小津只走自己的路,一直想完美地表现人性的温暖。人生中的执著,天性中的悲悯,都在这数十年间煮成一锅好豆腐。
小津安二郎坚持“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的信条,脚踏实地只开独家的“豆腐店”:“面对摄影机时,我想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通过它深入思考事物,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说那东西是人性可能过于抽象,算是人的温暖吧。我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温暖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上。”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8条)

  •     没看过小津的电影。相对电影来说我更喜欢书。看了他的散文后,我在优酷上搜索了《茶泡饭之味》来看,大约三分之一之后就没再看下去了。如果他在这本书里说的没错的话,他的作品的风格都是一样的,我想那就浅尝辄止吧。很难得,一个人能一直知道自己要拍什么风格的电影,更难得的是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且身边还有几个老朋友和你一起做事,尤其难得的是有这样一个老板了解你的想法,背后支持你。当然,小津也并不是完全不接地气的孤傲之人。他认为拍电影并不仅仅为了拿影评人奖,也要关注市场票房。如果仅仅奔着拿奖去拍,即使拿了奖,如果没有好的票房,也应该感到很羞惭。在松竹匆匆拍摄了他的处女作之后(连结尾都是别人帮忙拍的),他就赴中国战场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从南京,辗转南昌,汉口等江淮一带的城市,不停地占领中国城镇,参与了大小不一的战事,最后又回到南京。虽然我在读到他的战地书信,内心偶尔会有不舒服,但大多数还是看到了,他对战争的另一面的描述。比如,他写到的中国农村美丽的风景,大片的油菜花,在枪炮声中缤纷落下的杏花,他在战事稍闲的时候,月下拉野屎,就着明净的春水洗兜裆布,怀念咖啡和香烟想着战争结束后拍什么样的电影。几乎没有什么残酷的战争描述,除了追忆那个逝去的朋友,并没直面惨谈的人生。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看了铃木大拙说禅。原来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这件事,也是一种日本禅。
  •     早上看到好多美好的句子,小津安二郎《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其中有他的战争笔记,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避过鲜红的彼岸花,拉野屎……”当时他在南京。还有一篇叫《怀念跳骚》,写得好有感觉。在咬紧牙关忍受困苦和匮乏的行军中,他的目光里依然有大片的油菜花田,湛蓝的天空,美丽的人流。并从一只跳骚里面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能理解和体会小津的,需要一定的年龄阅历。他真实、宁静,不设评判,有悲悯的情怀。而且很谦卑。字里行间显示出强大的内在修行。 这可能源于他是一个有热爱的人。一个有热爱的人,能够在某个领域专注的人,往往活得好像与这个世界无关。所以反倒能接受当下的一切发生。并且有出离的心境处处去发现美好。而且从他的战争日记中看,我们平日里接受的日本战争的教育显然是过于片面的。其实战争里肯定有丑恶和暴力、凶残,一切不好的事。但是每个士兵的个体体验,不管在哪个阵营中,并无太大不同。同样,作为一个军队体制来说,也肯定有好和不好的一面。日本兵也未必毫无军纪,到处烧杀淫掠,他们也并非一切都来自掠夺,他们也跟中国老百姓买东西。笔记里记录两个桥段,一个是某日本队长受伤了,被抬着继续指挥作战;一个是炸桥的中国兵被日本兵追赶,其中一个老中国兵跑不动了,坐在那里等死,日本兵队长用枪指着他,却让他快跑,并没有杀他。如果去掉阵营的偏见,我们会只看到勇敢、责任和仁慈。他还有一段写得很有意思,说战败了,很多军人嚷着切腹,他想切腹太为难了,还是吃安眠药就酒比较符合他的风格。结果真战败时,那些叫嚣着切腹的军人认输的姿态实在太鲜明。他说,他心想,日本人一定有战败的传统,虽说历史上不曾输过,但我们血液里一定流传着战败的经验。“虽说历史上不曾输过”,笑。这像不像所有政府的战争历史啊?当权者写历史总是回避自己的失败的。窃以为,他的不设评判的写实,才是最大的反战。 真实会在错综复杂的利益中自然呈现本相被扭曲的样子,无关阵营。会还原悲剧的真相,启发被黑暗湮灭的人的良知。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其实人生最难得的,是晓得自己是谁。
  •     这本书收录了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访谈稿、日记与散文中以人生为主题的部分组成。看点是书中也记录了他曾参加侵华战争,在中国的有感,连砍人时也不忘记电影,近乎冷血,但对电影却是忠心不二。这一部分内容的体现,更能客观真实地展现小津安二郎这个人物,还是值得肯定的。他自称为电影小导演,但其实他是电影大师,他不追求电影的一味创新,而是固守他自己的风格,有时甚至只为了图个省事儿,却造就了他独有的风格,天才一般都如此。但是本书的内容还是不够丰富,不足以让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小津安二郎这个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说什么了……
  •     “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
  •     行军避开婴儿那段印象最深刻
  •     没有期待的好,谈电影的过多了。
  •     印象最深的是战地通信,那般恬静美好。对于战事与人心,仍是不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处变不惊的心态带来很大的益处。
  •     3.5/5 导演本身还是很有魅力的,自带激萌幽默感。
  •     小津的语言和他电影一样干净。战地来信和作品自叙格外有趣,那些关于战争的体验读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如果说今村昌平是把残酷无情的现实血淋淋揭开,那么小津则是寻找散落于冷酷世界的点点温情与美好。
  •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只看了一二部,以后会去看完。这部书也是别人推荐看了。觉得挺散乱的,教导后辈做电影的态度我很赞同,描述低机位拍摄起因是为了方便哈哈哈,侵华那里我只记得对景的描写很不错,其他的读过就忘了。
  •     小津逗死了,不光是真の影迷而且是真の吃货,几乎所有比喻都跟吃喝有关。
  •     悬想很久的书,终于找来读完。小津只言片语的合集,有些凌乱,也颇多重复。但看起来很舒服,不偏理论,务实的眼光中也能发现美,有日本小品文的感觉。
  •     导演谈得比较多的就是拍电影要不讲文法,突破套路,自称标志性的低机位固定镜头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片场环境拍摄方便而用,结果效果不差故而常加使用。书中选录的对华战争期间的日记也毫无戏剧性,正如他自己所言参加了一场战争并没有使自己变得怎么样。在文章中看得出导演的率性和实诚,和他的电影一样?我还没看完过他的任何一部……
  •     小津安二郎提及战争的书信里,有一种强烈的抽离感,所言之物不是水就是食物,或者是风景……好像他并未参与战争,仅仅作为旁观者而已。
  •     1、电影没有文法;2、拍电影要务实,别听那些理论家们瞎掰;3、电影以余味定输赢
  •     2014年 好看的
  •     仅凭电影从人性从艺术性去分析是不完整的,看完导演的所思所想,才知道时代环境及所做事业的社会性质对电影风格形成的影响,所以任何艺术也没有纯粹的艺术,一定离不开社会生活,互动和思考,然后坚持去做就好了。参战一段看得很神奇的感觉~
  •     小津安二郎纯粹的生活和有原则的拍电影,专心做好一件事就足够。
  •     /單純浸淫在他的電影(作品)中時,不是很在意風格不風格。就是喜歡、享受他展現的家庭生活、情感矛盾的細節,很生活地道出人生的滋味。 /直到後來偶爾看了一部《大小姐乾杯》,原節子主演。忽然意識到:這一定是其他人的作品。 /這時候,才體會到小津電影風格有他自己多麼深的印記:沈默、少言、溫和、寧靜,喜悅和悲傷,也是相對地淡然。
  •     残篇赘语:被编辑肢解的小津安二郎并无多少营养价值,你还不如去百度百科小津安二郎!
  •     看他战火纷飞时写下的家信,一会想吃这个,一会想吃那个,会拍出那些余味流长的电影,真是一点不奇怪。
  •     1、谈小津安二郎的人比较少?为啥?意识形态吗? 2、看同一时代的作品,小津没有跳出时代,二战后的小津,是否被日本有所包装? 3、先去魅,再看小津,比如战后的人物设定,为啥安排海军?《山本五十六》
  •     小津的文章比电影还平实。
  •     ——"面对摄影机时,我想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通过它深入思考事物,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说那东西是人性可能过于抽象,算是人的温暖吧。我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温暖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上。"
  •     “性格是什么?就是人。人没有塑造出来就不行。即使感情出来了,人没有塑造出来就不行。哪怕表情做到百分之百,也无法将性格表现出来。极端地说,表情甚至会妨碍性格表现。”
  •     吃货小津~
  •     爱他。
  •     “这个时候的日本电影,观众品味低级,剧本也不得不跟着低级。但是低级归低级,有没有完整的结构、大纲和人物描写等,拍出来的东西仍然有优劣之差。我秉持这些概念认真地写。”
  •     越来越喜欢阅读导演的访谈、随笔和散文了,对理解电影大有裨益。小津对于电影文法、导演、演技和对自己作品的简短阐释都给我带来了启发。有意思的是,小津写随笔时,把地名像空镜头一样当作“标点”使用。
  •     算是小津的一本自传书吧,书中的文章都是小津自己写的短文,通过这些短文可以了解他的历史和他对电影的一些认识,书中简单的一句话就非常经典,比如: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书中最后还附录了他所有电影作品的自述,对东京物语他是这样说的:我试着通过父母与孩子的成长,描写日本的家族制度如何崩溃。这是我作品中最接近通俗剧倾向的一部。我觉得书中最惊奇的是,小津参加过侵华战争,并且是有两章在叙述这些内容,据说是没有删节。
  •     一本精巧的小书,对于外行来说,可以小窥一下电影行业
  •     “面对摄影机时,我想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通过它深入思考事物,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说那东西是人性可能过于抽象,算是人的温暖吧。我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温暖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上。 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墓碑上只留下了一个字:无。 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 性格是什么?就是人。掌握了性格之后,自然会释放出感情。 要强调剧情感觉,有特写和远景两种方法。 用音乐做出双重的感动。 电影应该不做说明,只是表现;身体力行“省略的极致”。 战地日记占据不少篇幅,像散文,有诗意。 导演要的不是演员释放感情,而是如何压抑感情。 拉野屎。 就我长期对女演员的观察,新人时期常常孤单一人的人会成为好演员。经常有好友作陪、走到哪里都结伴而行的,通常成不了大器。因为她们会顾虑彼此。
  •     很朴实
  •     是,人生有如秋刀鱼之味。
  •     电影人的有趣在于总将一切所见所闻都进行电影式的咀嚼 “体验太过鲜明生动,必须压制它、使其沉淀,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     “跳蚤”写的真好
  •     内容有些水
  •     小津体现在电影里的一些东西也在他的文章跟访谈里。受战争的影响,他反倒摆脱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开始展现人坚强的一面。对于电影产业的态度也出乎意料地现实。侵华的部分个人有些受不了,但站在时代角度,应作如是观
  •     通过这本书可以看清导演的一部分,对于电影的热爱,自信甚至到自我,有野心有以日本电影为己任的时代。虽然导演总说是想发掘悲惨生活中的美好,但电影却让人苦涩,通过看这本和是枝的自传,可以看出两人作为男人,所处时代的完全不同?
  •     被盧非易老師安利的,他課上也バレ很多內容了。不過,我大概應該再多看些小津的電影,再來看這書會更有趣味吧。
  •     书分俩个部分,一部分关于电影,一部分关于战争。还是要继续看小津的电影哈!
  •     虽说有些散,但就像在布满细沙的海滩拾捡贝壳,比如小津说自己追求电影的“余味”,希望只拍摄七八分的戏剧性以求剩下的物哀之情,只言片语写原节子等演员。侵华战争时期的战地来信,一个心无旁贷的小津。
  •     本来是想学一些小津的拍摄心得,而此类文章在书中非常少。主要是小津的内心感想和参战时候的心境。但是关于一点是肯定的小津虽说拍电影不需要文法但必须文学是基础。可以说文学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其电影中推崇的“物哀”的概念就是文学性的证明。
  •     小津真的好爱原节子啊。#2016年看完的第101本#
  •     描写战争的地方看到自己家乡的名字,还是五味杂陈
  •     天生的艺术家。
  •     一晚上读完。非常值得如今中国的影视从业者看。
  •     我们只吃小津做的小津豆腐。但这是不可口的纳豆。
  •     初看小津先生的东京物语就被深深的感动,他热爱电影,拍着自己以余味定输赢的作品,他是真正的Master. 书中写到他参加侵略战争的事件,一些原话没有被删除,这样的做法非常正确,这才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真正的小津安二郎,他不是完人。
  •     小津导演的电影艺术访谈。有很多关于战争的亲历,不过都略过了。
  •     太散了。。。
  •     小津侵华战争两年里都没有吃过枪子,天佑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