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男孩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536078919
作者:丁燕
页数:350页

内容概要

丁燕,诗人、作家。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新疆哈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1987年开始诗歌创作,诗歌被收录进多个选本。1993年移居乌鲁木齐,2010年移居东莞。著有诗集《午夜葡萄园》《母亲书》,长篇小说《木兰》,纪实散文集《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双重生活》《沙孜湖》《和生命约会四十周》《王洛宾音乐地图》《饥饿是一块飞翔的石头》《生命中第一个365天》,诗论集《我的自由写作》等。《工厂女孩》获新浪读书2013年“中国十大好书”、第九届文津图书奖、2013年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第一名;《低天空:珠江三角洲女工的痛与爱》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提名、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断裂人》获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沙孜湖》获第三届广东省“九江龙”散文奖金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电子厂的开工日
第二章 住进B224
第三章 工厂路的秘密
第四章 男工来到电子厂
第五章 午餐风暴
第六章 十九岁出门远行
第七章 母与子的战争
第八章 追时代的“90后”
第九章 错位的学生,错位的人生
第十章 学生工的抗争
第十一章 定过亲的女工
第十二章 给“女神”打电话
后记 为何滞留在樟木头

作者简介

从乡野草莽到钢铁工业,走出田埂的90后工厂男孩,笃定又迷茫地徘徊于车间、宿舍、工厂路。他们的人生像没有顶点的抛物线,看不到终点,也回不到原点。当孤独在工厂路悄悄根植,失落冲击着昨日的预想。青春不再是让姑娘视线停留的新潮发型,取而代之的是日以继夜的机械化劳作。他们渴望融入这浩大都市,也并非不愿返回那遥远故乡。工厂男孩,半推半就的漂泊与流浪。


 工厂男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2013年丁燕出版了《工厂女孩》,那部作品没有今年出版的《工厂男孩》厚重,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但是却是纪实文学中很精彩的一部作品。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丁燕作为一名旁观者,不仅仅是事不关己的旁观,她和当年暑期做拉长的谢欣然(应该还有人记得育秀那本《花季雨季》吧)一样,真实的进入了女工队伍。与后者不同的是,丁燕体验的时间更长,更具体,当然是真实的,而后者只是作家为了小说的艺术创作角色而已。同吃、同住、同做工,近距离的观察、体验,让丁燕写出了那部虽然轻薄但是厚重的纪实文学。暌违三年,丁燕又写出了这本姊妹篇《工厂男孩》,依旧是体验式的纪实采访,选择的地点是东莞樟木头镇,最集中的地点是工厂路,时间是2014年到2015年。凭良心说,丁燕是一名很努力的作家。《工厂女孩》的成功,让她有了更大的创作冲动去体会南下打工者的心理历程,她也很想通过《工厂男孩》完成一些《工厂女孩》没有完成的思索,写出更好、神深入、更具有参考价值,更具有时代意义的纪实作品,但是,但是!我认为她选择失误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工厂女孩》还有继续深入的可能,但是《工厂男孩》注定流于浮表,因为,丁燕是个女的。传统上来说,男孩在面对着女性,更能敞开心扉,但是,丁燕是个作家,是名诗人,还是名记者,她去樟木头,不是去散心,去当知心大姐去了,她是带着目的去的。人是敏感的动物,也许她在樟木头的一年多时间里,能遇到一两个对她敞开心扉的男孩,可是通过阅读,我发现连这个数字也没有达到,但是大多数人都能天然的感受到她的来意,就算不完全明白,但是也能感觉到。另外,工人们很忙,没有时间和你交心,除非你是他们想要找的“马子”,丁燕的气质、性别、身份、目的,都让她在樟木头想要采访这些打工的男孩,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彻底的失败了。另外,工厂有着种种的禁忌,丁燕作为一名女性,有很多不便。不能生活在男孩中,对男孩又没有特殊的吸引力,采访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于是纪实文学的纪实性就失去了一半。通过打边鼓,走走逛逛,乱抓采访对象,道听途说或者是粗浅故事记录,丁燕不得不(又或者她本身想要加入更多自己的感触)进行大段的心理独白,旁观式的评论,让这本书失去了《工厂女孩》的精髓气质。但是,并非不可取。经过几年时光的酝酿,丁燕对“工厂”系列可以说有了更深入的思索。再说,时代飞速发展,以前女工的天下,现在女工难求,这也是《工厂男孩》的意义。当数量上升为绝对数字时,本来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工厂”有所变。其实,我感觉,让一名男性去辅助深入采访,效果可能更好。性别这事,真是无奈的障碍。丁燕前期做了很多准备,但是也有力所不逮的时候,这让《工厂男孩》大打折扣。看书的时候,想起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丁燕采访的樟木头,也如实的记录了河南帮的生存。梁鸿写“梁庄”,是因为她本身是“梁庄人”,也是走出梁庄的高级知识分子。写纪实文学,没有代入,没有根血脉相连,真的难写出震撼人心的感情来。丁燕也写到了三代人,第一代打工者完全灯尽油枯的牺牲,第二代有着沉重的责任,第三代迷惘,虽然她的观察是“在品格和气质上,他们将和大多数孩子并无二致。他们将不再为漂泊无根所困扰,为迁徙衍生的痛苦所纠缠,被累聚的粘稠情感弄得精疲力尽,不在是忧伤的小孩。”但是我却并不这么认为,我想打工者的第三代还是和原生的第三代有根本的不同,漂泊无根的困扰应该是几代人潜意识里共同的苦痛,只是他们现在还小,可能没有那么清醒的意识,但是至少,他们不再是“留守儿童”,或许,这也算某种心酸的进步吧。不知道丁燕的采访还会不会继续下去,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工厂”系列的书,给她造就了多少发放的便利,就带来多少采访的麻烦。很多人会因为她的书开绿灯,当然了,绿灯也不是免费开的,你怎么知道这里面有没有表演成分,并且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别人做了免费广告呢?
  •     工厂男孩这本书写出了农民工的心酸与无奈,心酸到卑微,无奈到有苦说不出。这本书已写了我作为工厂女生的心声,工厂的条件是白领想象不到的苦,夏天在烤炉边工作要预防不能中暑还要预防不能被产品烫伤身体,还要忍受没有电风扇的日子,要忍受没有关系只能做没有人做的岗位,要忍受老板的剥削。重复繁忙的工作之后闲余时间就看看书多学知识掌握一些技能,才能让自己走出底层,才能走出困惑,爱阅读爱生活
  •     P.283 第十一章的開頭一段 眼幕放下,似瞑非瞑...壁上觀...到漆器上了一層又一層,有了重量,有了體積。哇!整段抄襲朱天文的巫言啊,身為一個創作者還有沒有一點自我要求的尊嚴跟羞恥心啊!文章這種白紙黑字印在上面的東西,意象和譬喻幾乎完全不換的照抄。難道大媽你以為你的讀者群是讀郭敬明之流的蠢蛋嗎! 唸的是新聞本科,採訪技巧如此糟糕。作者自介上頒給你的那些文學獎的評審,平常應該也沒看什麼書。看完本書就只有被羞辱的感覺,我怎麼瞎了眼選了這一本來看。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讲真!看的很生气!对作者!
  •     90后的打工仔绝对不同于他们的父辈、兄辈,“工厂男孩”这么好的题材,应该是一本有血有肉有灵魂的非虚构类文学作品。但作者因为其报告文学的功底,时不时就流露出其深厚矫情做作、无病呻呤的一面。比如,对于一个男孩容貌近乎花痴的描写,比如对于自己写作对象下意识地鄙视,比如长而不当的比喻等等,总之,是本失望之作。中国的报告文学为什么会日益衰弱?老一辈的文风其实让人不舒服
  •     凑合
  •     首先是名不副实,题目说是写男工,实际男工内容最多六七成。最受不了的是文字太装逼,几乎每句话都会以一个或者多个以"像","如同"这种词开头的,并不形象甚至怪异的,内容极其空洞的拙劣比喻来结尾,极其影响阅读并且浪费版面。真正的干货最多只有一半,其余都是一个从字里行间不断透露出对青春肉体垂涎的更年期中年妇女在不知所云地叨叨。还有,我从来没看过有哪本正式出版的书,哪怕是满载公式的理工科教科书,能用上这样密集的括号,简直是括号满天飞。再一点章节排班混乱,时间地理人物在书中毫无逻辑地跳来跳去并且有内容重复,难道这样更容易凑字数骗稿费?说实话这样写这本书真是浪费了这极好的选题和辛苦收集的材料,以及我的12块钱。
  •     放假的 三天 不过是日常的吃饭睡觉 读完了本书 还有偶尔的感叹 作者并没有刻意把工厂男孩的境遇描写得很残酷 虽然在城市人看来是现实而残酷的 反而有些语言很诗意 可能受作者诗人身份的影响吧 经常读几页就要停下来缓缓 我们自己何尝不是跟他们一样 虽然处境不同 但被巨大的不可改变的命运挟制
  •     可以到城市工作,但是很难融入一个城市。很多人都对大城市有一种向往,从这本书里是可以找到答案的。一代又一代外出打工的恶性循环、“用工荒”、“工厂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中国社会当下男女性别比例失调,还有90后男孩的故事,这些写得相当不错的,但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     辣鸡!老子还花钱买了
  •     这不是纪实文学,这是抒情散文体诗。对采访对象---工厂男孩内心世界的发掘不够深刻,大多是作者自己诗意的叨叨。
  •     确实不如《工厂女孩》,作者性别所限,对男工采访力度不够,对男工的思想了解不多,不过在当代中国也算是较好的真实记录。
  •     比《工厂女孩》要凌乱一些,文笔还是一样跟内容不是很兼容。
  •     全书叙述偏少,感慨过多,文辞空洞。不过也应承认女作者采写男性确实较为困难。
  •     舍得调查还行,但这文笔也太破了吧,比喻拙劣,括号满天飞,非直接引语里还有“哇靠”这种词,逗我(黑人问号)。关于男工的篇幅甚少,全是这大姐因为功课没做够的内心惊讶状OS。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