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篱笆到围墙:一个村庄“被现代化”的背影

出版日期:2014-8-1
ISBN:9787218094597
作者:胡永良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胡永良,笔名江南一散人。出生于江西新余农村,当过农村小学教师,现为机关干部。为江西省作协会员,新余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在喧嚣中听见宁静》,文学评论专著《解构之美——鲁迅〈故事新编〉思想艺术探索》,另有书评与散文作品见于报刊。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林溪之影
故园林溪
橘乡
在林溪逛荡
三月菜园
林溪之冬
十月/冬月/腊月
村庄的底面
林溪风物•农具
第二辑 林溪之痛
城市梦想
七月严寒/地平线上的城市/狭窄的道路/在村里寻宝/在简家小学/关于城市的谶语/走异路
味道芳香
记忆中的那抹香/第二事业/屠夫候/诱惑难耐/食品站
稻子金黄
五月稻田/抚育稻子的一生/堆积的粮食
天亦有疾
第三辑 林溪之殇
2006年的村庄
悬案/撕裂/沉沦/疾病
土地,土地
最后一个清明
从篱笆到围墙
故园飘摇/切割/还在切割/散失的篱笆/最后的风景
田园将芜
明日漂泊/当时年少/逃离
因为土地
土地与革命/祖父的土地/父亲的土地
消失的村庄
第四辑 林溪之风
金子菩萨
归去来兮
怀念一个颓废的人
最后的穷人
无人继承的秘方
附录 撕裂的疼痛

作者简介

作品共由四部共23篇长短不一、独立成篇的散文构成。
第一部,林溪之影,主要是对林溪自然风貌与人文风物的描述,展示林溪村自然的丰茂和野地的生机。
第二部,林溪之痛,主要是通过作者本人的经历对林溪农民生活的再现,以及对农村生活欲罢不能的复杂情感。
第三部,林溪之殇,主要是讲述林溪村在开发区一轮又一轮征地拆迁下日渐衰败并最终消失的过程。
第四部,林溪之风,主要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讲述了林溪在现代化面前的无奈和失落。
此书部分章节已在《散文》《创作评谭》《文学与人生》等文学报刊发表,引发众多评论。
作品于2013年6月参加凤凰网首届原创文学大赛,从3000余部稿件中脱颖而出,荣获非虚构类作品二等奖。


 从篱笆到围墙:一个村庄“被现代化”的背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对现代化的一种观察——关于《从篱笆到围墙》的写作(2014年8月1日,贵阳)十七世纪中叶(1637年,明崇祯十年),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伟大科技著作《天工开物》在我的故乡诞生。作者是在我故乡江西新余当教谕的宋应星,他几乎是以津津乐道的口吻,历数着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场景、劳作工艺与劳动工具,中国农耕文明在他的笔下煜煜生辉。他在书中描述的农业社会,自上绵延了数千年,向下一直延伸到了我所生所长的当代农村。虽然时间过去了五百年,书中很多场景,在我故乡依然寻常可见,时间在这几百上千年里几乎停止了。但是,自我出生之后到今天的短短四十年间,故乡却又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宋应星所描述的千年不变的农村生活场景今天却渐渐少见了,因为我们遭遇了当年宋应星所未料到的东西,它就是城市化,就是农村的现代化。我的作品《从篱笆到围墙》的写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我曾经用过三句话进行概括:从细部观察中国当代社会的宏大变迁,在底层体味中国失地农民的家园情怀,用良心反思中国城市化中的伦理困境。不管做到了多少,我都承认,这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初衷与理想。如果从中国现代化的宏大历史视野去看,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值得书写的年代。自近代以来开启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虽然几经艰难困苦,几经波折坎坷,但仍然跌跌撞撞地、同时也矛盾重重地进入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新的时代。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规模的巨大体量,使得中国这艘巨轮正驶向广阔的大洋,中国在世界面前变得更加自信。在中国社会的内部,则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从前现代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从半自给自足的社会过渡到高度消费社会,从高度控制的社会过渡到半自由流动的社会,加上经济结构、人口结构、阶层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这几十年来的变迁是宏大而深刻的。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个体,或许全面理性地把握这个宏大的社会变迁会很困难,但是,这个宏大的社会变迁却会映射到每个个体的身上。这些个体从某一个侧面感受了这个大过程,形成了自己对“现代化”的经验,这些经验共同构成整个宏大的社会变迁全过程。所以,我同意一些评论家讲的,生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的作家是幸福的,因为他有幸参与了大历史,近距离地观察了大变迁。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农村,在某种意义上,我成了这数十年历史变迁的一名亲历者、见证者、近距离观察者。所以,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也有便利成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和思考者。为此,我想谈谈这本书的涉及的几个有关问题:一是关于城市化。除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变化,城市化是这次社会变迁在农村可以感知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大量农民涌进城市,城市郊区大片土地被推平建成城市。前两年,中国的人口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这意味着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城市里生活。城市化是现代化必然伴随的重要内容,因为现代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城市生活。农村走向现代化,最基本和最大规模的方式还是城市化。从其路径上讲,城市化其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农民个体的城市化;一种是农村区域整体性的城市化。农民进城打工、考学离开农村留在了城市。等等,这就是农民个体的城市化。这样的城市化过程虽然也有悲欢离乱,也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但相对还是比较温和与缓慢的。农民离开家园外出打工,基本上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的,它出于农民对一种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作家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所记录的景象,作家江子在《田园将芜》中所看到“后乡村时代”,即是这样一种情况,它普遍发生在中国各地的广大农村。还有另外的情况,就是农村区域的整体性城市化,也即村庄的整体征地拆迁。相比前一种城市化过程,它显得尤为激烈,其间所发生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也要多得多。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每天大约有80至100个村庄在消亡,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想想,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激烈变迁啊,我们的身边每天有多少人在失守家园啊,只是我们常常身处其中而不觉。村庄,是农业社会经过长期演进形成的一种群居方式。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面向都是与村庄这种生活方式分不开的。一个村庄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隐退。相较于个体的城市化,村庄整体的城市化是一个更加激烈的过程。一夜之间,农民生活了数百年的村庄就没有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城市,这样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就“霸王硬上弓”式地开始了。这样的过程,对人的心灵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在这个剧烈的转型过程中,经济问题、权益问题、文化问题乃至人性之善恶、心灵之美丑都暴露无遗。我老家林溪村,这些年正经历这样一个被征地拆迁的过程,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到了这种城市化过程的一些局部与细节。《从篱笆到围墙》正是我对这一观察的真诚记录。所以说,《从篱笆到围墙》是一部从我的自身体验出发,对农村城市化进行观察与反思的作品。二是关于“被现代化”。“被现代化”是我按照时下流行的方式为这本书新造的一个词,这也是我对老家林溪村城市化过程观察中得出的一个基本认识。我发现,林溪村的农民对“征地拆迁”这样一个事情有着非常矛盾的理解与态度。一方面,他们非常渴望村庄城市化,希望从此过上城市人那种体面的现代化生活。大多数农民其实是非常厌倦自己当农民的,但命运让他们成了农民,他们没有更多的办法逃脱。当城市发展到家门口的时候,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的村庄被征去土地拆迁房屋,早日跨入城市行列。因为在他们眼中,城市是文明、进步、尊严的象征。但另一方面,农民对自己征地拆迁过程中经济利益的受损是清醒的、非常不情愿的,对家园更有着一种无限的眷恋之情。这些,使得征地拆迁过程中经常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磕磕碰碰,甚至严重的抗争,农民们心里的不满表露无遗。如果从农民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就会发现,农民在这样一个城市化过程中自己很少有话语权,他们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角色。 第一,农民想过上城市生活,但城市生活却又是外在于农民的,它不是从林溪村“内生” 出来的,不是从农民既有的生活方式中演化进步而来的,而是从陌生的城市横向移植过来的、强加于身的。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让出自己的土地与村庄,自己被“送”进了城市生活之中。没有土地与村庄的林溪人,根本没有其它的选择,城市生活只是一种“不得不为”的选择。第二,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难以维护自己的权利。比如对土地价格的诉求,我在书中也写到,根本不是谈判得来的,而是事先就已经定好的,农民没有谈判的能力与机会。这牵涉到我国当前的土地制度,在此不多谈。第三,农村还是以村庄为单位整体实现城市化的,在此过程中,农民个体的要求往往被忽略。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因为自己不愿意改变生活方式而能够留住村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情感等精神需求完全被置之于外。这些精神需求,就包括乡愁在内。城市化的过程,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旧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突然之间不再继续,家族的纽带变得若有若无,一代代积淀下的精神记忆被突然斩断……这种代价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但现实的逻辑却是:一切都用钱去解决。一些人粗鄙地以为,给钱就可以征农民的地,给钱就可以拆迁农民的房。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照在这个过程中严重缺失了。我看到过一些农民也有抗争,但非常可惜,他们抗争的理由,却只有经济上的条件,没有人去讲精神的价值,比如故乡对于一个人内心的重要性。这是农民不重视精神生活吗?是他们只知道金钱没有内心生活吗?不是。是因为没有人尊重他们的内心生活,精神价值在我们现有的价值体系中没有位置。征地过程中,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农民说自己舍不家园而进行抗争,这首先会被认为是有意阻挠征地,严重的,也有可能要“被精神病”。当前农村基层的现实逻辑就是如此。所以,我觉得“被现代化”这个新词能更准确地反映当前农村变迁的实质:一方面,说明村庄的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包含了这过程中农民作为主体的缺失和诸多的无可奈何。第三是关于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我的书中涉及到的另一个问题。今天在这里,我不想去批评这项制度的不合理性,因为到了今天,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已经认识到了它的不正当性,而且对它的改革也正逐渐开启。在这里,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只有一个农民,才能真正体验到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对人的尊严的严重伤害。这项已经延续50多年的体制化、系统性的不公平制度,不仅造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巨大的社会裂隙,而且深深地伤害了我、我的亲人和我所知道的林溪村人的感情。对林溪的书写,我不能不写户籍制度对人的伤害。在书中,我写到了一个少年的疯狂。他因为听说有人挖到古董被政府奖励了城市户籍,从而整天在村子里搜寻古董宝物,少年的心已经扭曲变形。在另一篇中,我则写到了阿兵为了到城里生活,竟然放弃了当农村小学教师这样一个稳定而相对有尊严的工作,宁肯到城里做一个每天上门敲千家万户门的保险推销员。现在想到我这些被户籍制度作弄命运的朋友们,心里依然有说不清的酸楚。今天,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启动,城乡二元结构终于有一天要消亡的,但户籍制度对人的伤害,则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我相信,只有被记住了的过去才是历史,才能真正给我们的未来以启示,这就是我书写它们的理由。第四是关于故乡书写。在我并不多的写作中,《从篱笆到围墙》是我对故乡的一次集中书写。故乡书写是散文写作的一个老路子。也许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或者因为这是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一个题材,对故乡的书写成为很多作家写作的起点。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心灵写出自己的故乡,对作家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自我满足。可是,我们也见过太多被记忆“醇化”了的故乡书写,那里有太多的小桥流水、童年趣事、老屋炊烟。这样的写作模糊了生活的背景,失去了与当下的血脉关联,其实乃是对故乡的蒙蔽与歪曲。所幸的是,当前仍有一批让我敬重的优秀作家、评论家,敢于从自己的心灵出发,面对真实的故乡,进行着独具个性的书写。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让我超越了那些泛泛的故乡书写,看到了远处的光芒。比如,江西散文作家群中的核心人物江子对故乡的书写实践,以及对“有疼痛”的写作观念的强调;中国现代文学馆评论家易晖老师曾经对我有过“紧紧抓住自己与乡村土地的血肉联系,把自己放进来、裂开去写”的教诲;著名评论家谢有顺关于对散文写作伦理的重申,等等。他们的启迪,让我得以在故乡书写中保持着自己的追求。因此,我尽力避免无谓地美化自己的故乡。美化故乡大概是人之常情,就像“子不嫌母丑”一样。但比美化更高的是忠实。忠实于自己真实的故乡、自己真实的感受,是我写作此书的基本伦理追求。所以,我笔下的故乡不仅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艰辛的劳作;不仅有冬季的闲适,也有贫穷的窘迫;我对故乡不仅有深深的爱,也有幽幽的怨;不仅有真诚的赞美与留恋,也有无情的剖析与反思。这样,在写作中,我才体验到了自己的存在。其次,我也力求自己的写作获得社会学意义。我主动摒弃了所谓的私人写作。我认为,即使是对故乡的书写,也不能沦为个人独自的吟唱,只有把自己的悲喜忧欢置于社会和人性的特定背景之中,嵌入宏大的社会结构之中,写作才具有更广阔的意义。况且,从篱笆到围墙,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浩浩荡荡,蔚为大观,有理由成为我们民族和农民阶层对这个时代的珍贵历史记忆。对它们的忠实书写,乃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再次,我还努力使自己的写作保持在场性。我毕竟离开林溪故乡二十多年了,所以写作时我常提醒自己要避免“高高在上的怜悯”和“文人方巾式的乡愁”。其实,我虽然不在林溪村生活,但我一刻也没有完全离开过林溪。不仅仅是因为我生活的城市离林溪村只有十来公里,我得以时常回到老家,亲眼见到它一草一木的变化;而且还因为我与林溪的关系并没有割断过。我的祖父母、父母、兄弟都在林溪村,他们的喜怒哀乐也都是我的喜怒哀乐;每年清明、冬至的祭祖活动,我是必须到场的;村里本家各种的红白喜事,我都一个不漏地参加。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于林溪而言,我始终是在场的。这些,使我的写作与观察有了一个基本的切入点,也使我的写作具有了更强的“根”性。我常常想起那无数个公务忙完之后的夜晚,我打开电脑,一字一句慢慢地敲打着,抽丝一般让自己对林溪的一腔心声变成文字,然后打印出来交给我身边的数个同道,在欣赏、讨论、批评甚至争论中,既获得了一份不斐的友谊,更磨砺心志,多了一份对文学的不舍追求。我当然也明白,即使用一个基本的标准衡量,我的作品仍然还有许多的不足,相对于林溪村庞大繁复的“被现代化”过程,我所写的还太少,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袭背影,林溪村还有太多太多的人与事我没有去触及。如果说林溪村是一条河,我的作品则只是其中的一瓢水而已。但愿这是一瓢清洌之水,滋润着这个炎热的夏季。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1.图文没借到想看的书,在推荐书架上看到了这本2.感慨于历史变迁3.没有特别打动
  •     我是作者,有关于这本书的任何话题可与我联系385906833@qq.com
  •     我买时以为是类似出梁庄记这类书,结果是象砍柴的进城走了十八年这种,不是太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