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柴家族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62473503
作者:迪米特里·维尔胡斯特,Dimitri Verhulst
页数:161页

内容概要

迪米特里•维尔胡尔斯特(Dimitri Verhulst)是荷兰和比利时最著名、最受读者欢迎的当代作家,从1994年至今一共发表了13部小说,其代表作《废柴家族》仅在荷兰就卖出了18万册,而荷兰仅有1600万人口。

书籍目录

俏丫头…………1
溺婴塘…………17
环法赛…………27
唯有寂寞…………49
老爸的新女友…………65
讲讲我妈妈…………75
“清教徒”…………81
收藏家…………89
改过自新的人…………111
接班人确立…………125
民俗学者之喜…………135
儿子的叔叔…………149

作者简介

该书是一本半自传性质的小说,描述了一名自幼在男人窝中长大的孩童,家中除年迈祖母外只有一群平日喜爱胡作非为、惹事生非的叔伯父执辈,专门带着他干尽了天底下的荒唐事;然而男孩挺起胸膛引以为傲的家族血缘,终究也成了他深陷其中、难以逃脱的人生困境。


 废柴家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迪米特里·维尔胡斯特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还略微陌生。但在是荷兰和比利时,他是最著名声名卓著、却又最受读者欢迎的当代作家,在仅有1600万人口的荷兰,其代表作就卖出18万册。一般而言,能够得到传统文学界认同的作家,其图书的市场销量并不见得支撑其文学地位,而畅销书作家又往往缺乏传统文学界的认同。迪米特里和他的《废柴家族》算是一个例外。好奇这本书有何种魔力如此受读者欢迎,一直想探个究竟。无奈此前只出过英译本,现在好了,中文版的《废柴家族》终于在国内面试了。其实对于国内读者而言,《废柴家族》反倒比作者本人具有更高的知名度。这是归功与一部名为“De helaasheid der dingen”的电影。它的港译名为《废男家族》,其实也就是改编于迪米特里的这部书。废柴一词最早源于粤语,多数是骂人用的,一般是指没有用到一无是处的地步。通“废材”、“脓包”、“草包”,用来形容人时带有强烈鄙夷。所以,当你看到书中维尔胡斯特家族的男人们早上穿着三角裤走下楼梯,一只手还插在松紧带里面搔痒;摊开身子躺在电视机前吞云吐雾,汗涔涔的脚丫子架在桌上;随意打嗝,连放屁都有高低音;无由来的爆粗口,牙齿被尼古丁染黄,嗜酒成性,不时还有警察和法警找上门……综上所述,“废柴”也好,“废男”也罢,都算是再贴切不过的名号。问题随之而来,它的阅读价值何在?,就会觉得这书名再适合不过了。其实,《废男家族》这部电影在国内的文艺青年心目中的知名度与引发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在他们心目中,与之同类的电影包括《12岁的少年》《半熟人生》《古怪因子》,还有大名鼎鼎的《猜火车》。线索逐渐清晰起来。在这一系列文艺作品的背后,有人提出了“颓废主义”的概念。确实,《废柴家族》也好,《猜火车》也好,通篇似乎都是对人性懒惰、堕落、无聊的描摹,没有英雄、没有阳光,颓废的气息难以抑制。但如果这般理解,不仅是对“颓废主义”的误读,对这部小说的误读,也是对关注这部小说并且喜爱这种类型的文艺作品的读者的误读。所谓“颓废主义”,最早出现于对19世纪末期一群法国艺术家的描述,诗人魏尔兰创办了《颓废者》杂志,便是宣告了接受“颓废主义”的名号。它的核心思想是,否认艺术的社会性,单纯强调其艺术性,所谓“为艺术而艺术”, 宣扬悲观、颓废的情绪,特别是从病态的或变态的人类情感中以及与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去寻求创作灵感。在魏尔兰之后,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中塑造了一个精神烦躁、道德败坏的“世纪末颓废者”的形象,成为了“颓废主义”文学的代表。反观《废柴家族》与《猜火车》,它们的本质特点,恰恰与“颓废主义”的宗旨相反。在它们大量描摹颓废、堕落的生活场景背后,其实乃是想通过对读者的大量刺激性阅读,来激发人们的思考。思考大致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对于人生意义的探寻与思索,二是考量社会体制对其中个体发展所起的作用。就如同《废柴家族》中描写的荷兰家庭。说起来,翻完《废柴家族》会发现其实废柴与地痞、小混混是一个等级的,但是跟中国的地痞、流氓又有本质的区别。说是一个等级,因为他们都不被社会认可,都是反面教材。说有本质区别,是因为在荷兰废柴已经是最底层人民了,他们靠救济金过活,每天虚度光阴,放纵生命。而中国的废柴,虽然也挥霍人生,吃喝嫖赌,但是社会的最底层绝不仅仅是他们。荷兰的废柴无所事事,却有国家的救济金过活,他们再穷,打上几个月的工会有能力买一辆崭新的山地车。而在我们周边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他们会穷的吃不起饭,治不了病,穷的用绝食来表明不想让父母再辛苦的赚钱为自己治病。《废柴家族》中讲述的荷兰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西方十大经济体之一。荷兰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相当广,包括覆盖所有荷兰公民的普通保险项目和覆盖雇员的雇员附加保险项目。迪米特里·维尔胡斯特将读者带入了这个国家的最底层,一个没有教养、不知廉耻的世界,那里的人们脱离社会,权利匮乏。但是他们不会有人被社会彻底抛弃,哪怕烂醉如泥倒在路边,会有警察送他们回家。觉得家庭没有办法让孩子健康成长,福利社会认真调研,然后寻找合适的寄养家庭。他们的贫穷是精神上的,而我们的贫瘠是考虑三餐温饱,发自骨子里的穷。这不禁让我想到国内作家贾平凹、陈忠实等人描写的北方农村的那种贫穷,那种为了半个馍大打出手的贫穷,那种一个月的工钱仅够买一木盒豆腐然后饕餮一顿被廉价的豆腐撑得呕吐的贫穷。这时,我的思想就从对《废柴家族》里具体人物的命运描写过渡到了对社会体制的探寻、对幸福定义的思考等等。顺着这条路想下去,不同知识结构、不同阅历的人,自然会得出不同见解。但不管如何,思维已经发酵,拷问已然成型。这就是文艺作品的社会性质。激发人们的思考。这与真正的“颓废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强行否定文艺的理性方面的初衷自然背道而驰。所以说,《废柴家族》不是颓废主义,《猜火车》也不是,《发条橙子》也不是,《12岁的少年》也不是……这个名录还可以列很长。而喜爱读这些书的读者,自然是从中获得真正的启迪与收益。促使人们思考的,总有很多东西。有些是让人遐想的美曼的朝阳旭日,有些则可以是黄昏落寞凄凉无助的悲伤。本以为只要解决温饱,社会保障健全,人们就会像童话故事中一样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通过这部小说以及其它像《猜火车》等西方堕落文学作品不难发现,真正的自我满足感是来源于社会、自身的一种认可和被需求。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以国仇家恨、生活疾苦为主,而西方的作品大多则以酗酒、吸毒、滥交为主。他们的生活显然以及极早的摆脱了饿肚皮这一窘迫,但是他们任然焦躁不安、依然用酒精毒品麻醉自己。可见,物质的生活只是一种保障,内心的一种强大和充实,才是让生活充满意义的关键。迪米特里·维尔胡斯特不是第一个将堕落生活写入文学的人,但是他以一个冷静老成的孩童身份观察其家庭,独特的视角即使是我们这些和他不属于一个大环境下的读者,也极易引起共鸣。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当代外国文学出彩的众多作品中,这一部绝对不可或缺
  •     脏袜子满天飞,呕吐物一大堆的家里,住着作者的童年。
  •     这本小说不厚,内容却非常扎实,情节紧凑,而且据说这本书拍成的电影获得过奥斯卡奖,赞一个
  •     和洽拉尼克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我觉得,每篇的开头都不够好。
  •     在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外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主人公父亲死后,他去扫墓那里写的最得我心。
  •     感觉这种黄暴的三观跟我还是不符 喜欢描述妈妈那一章
  •     怎么说呢 刚开始是匪夷所思 后来真的觉得蛮温馨的
  •     痞气中透露温馨
  •     好看。
  •     太噪了~
  •     “人生就像毫无意义的永恒接力赛,每个人抓着接力棒不肯放手,执着于过去而懊悔不迭。”// 妈的今天本来心情就不好看了这本心情更不好了,浑身充满了戾气。
  •     我是因为书名才读这本书的,现在感到很是失望,原因是这本书非常无聊。这些家庭故事一点也不有趣,而且很难想象他们吃生绞肉。在比利时销量高是因为人们憧憬这种生活吗?难道比利时人都吃生绞肉?靠。
  •     比利时版《无耻之徒》
  •     在高中时逛书店发现的书
  •     荒诞颓废下还挺温情的
  •     穷不在身,而在心。在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在满足了自己最基础的吃饱穿暖以外更要丰富到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实现更好的自己。
  •     以为只是接接地气,结果看完了竟若有所思。
  •     超级棒。
  •     大梁笑死我
  •     没看过原著诶,不过总觉得翻译不够给力,一点都不刺激
  •     废男家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