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死亡录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100106281
作者:[英] 西蒙·克里切利
页数:336页

内容概要

著者简介:
西蒙•克里切利(Simon Critchley) 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教授,洛杉矶盖蒂研究院访问学者。他继承欧陆哲学的研究传统,研究方向涵盖哲学史、政治理论、宗教学、美学等领域,著有《不过如此》(Things Merely Are)与《无尽的索求》(In finitely Demanding)等。
译者简介:
王志超 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目前任教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著有《德摩斯梯尼与雅典对外政策》。
黄超 文学硕士,目前任教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书籍目录

序言
学习怎么死——苏格拉底
笑着去死
关于已故哲学家的书
190余位已故哲学家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自然哲学家、贤人与智术师
柏拉图主义者、昔勒尼派、亚里士多德派与犬儒派
怀疑主义学派、斯多噶学派与伊壁鸠鲁学派
古代中国哲学家
罗马人(严肃的与不严肃的)与新柏拉图主义者
基督教圣徒们的死
中世纪哲学家:基督徒、伊斯兰教徒和犹太教徒
中世纪晚期的哲学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
理性主义者(唯物论与非唯物论)、经验论者以及宗教异见者
启蒙哲学家、唯物主义者与感伤主义者
德意志哲学家群体与一些非德意志哲学家
怀疑论学者和一些不怀疑的美国人
漫长的20世纪I:战争时期的哲学
漫长的20世纪Ⅱ:分析哲学家、欧陆哲学家、数名濒临死亡和一位有过临死体验的哲学家
最后的话
地理信息与致谢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探讨哲学就是学习如何去死 。
——西塞罗
如果让我写一本书,我将会做一个记录各式死亡的登记簿,再加上我的评论。教会人们死亡的人也将教会他们活着。
——蒙田
自古以来,如何建构一种“好的死亡”,始终是哲学家们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
本书收录了190余位已逝哲学家的死法,跨越 几千年。它调侃地介绍了历史上那些最出色的思想者,并对人类幸福的意义及可能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学习如何死亡,我们学会了如何活着。
------------------------------------------------------------------------------------------------------------------------------------------
难得的哲学家写就的畅销书,有太多好玩的段子,但是在很严肃地思考死亡与虚无主义的问题。
——开卷八分钟
关于190余位哲学家之死的精彩而又搞笑的奇闻轶事……不要看到上下几千年就晕……这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
——《纽约时报》
西蒙•克里切利或许是当代英语世界最犀利、最晓畅易懂的哲学家。
——汤姆•麦卡锡
可与伍迪•艾伦的散文相媲美……在按照时间顺序研究哲学家历史的时候,顺带也将哲学本身的历史梳理了一遍。
——《爱尔兰时报》
这本书强烈地吸引人们去思索人类的处境以及哲学在解释这种处境时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金融时报》
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是人人都会死。本书表明,通过学习善终的方法,我们都可能成为哲学家。
——理查德•霍洛威
让哲学再次被重视起来的一本书。
——《书单》
这本入门级读物由一些短小精湛的文章组成,考察了近200位思想家,介绍了重要的思想学派——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到基督教圣徒再到当代的理论家们。通过讨论这些哲学家生活、死亡及其作品,克里切利希望我们能从对“湮灭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这种恐惧统治并抑制了我们的生活……克里切利的书是进入这个日常不友好世界的一张入场券,他对哲学在日常生活——以及死亡——中的践行的热情令人精神振奋。
——《旧金山纪事报》


 哲学家死亡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西塞罗:探讨哲学就是学习如何去死。蒙田”学会了怎么死的人们就会忘记如何做奴隶“,结论:预先思考死亡等于提前谋划自由。塞内卡:”不懂好好死的人也不会好好活“;”当过去总是出现在我周遭的罪恶有一天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时,我应该感到吃惊吗?“”并不是我们的生命太短,而是我们挥霍的太多。“作者克里切利:我的信心来自于:通过学习怎么死,我们也可能学会怎么活。史按:不可能。作者认为本书想要展示出:哲学家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正是他们的死亡方式。p265伊壁鸠鲁:要惯于相信死亡是和我们毫不相关的事。因为所有的善恶都存在于感觉之中,而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因而,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毫不相关的事实,我们对于人生难免一死这件事便觉得愉快起来,这种认识并非是给人生加上无尽的时间,而是把我们从对不死的渴望中解脱出来。卢克莱修《物性论》:一旦这种可朽的生命被不朽的死亡所取代,已逝者就再也不会遭受痛苦的折磨,而且不管从哪个方向看,与那些从未出生的人也不再有什么不同。海德格尔:哲学家本人令人感兴趣的地方只有:他生于某时,工作,然后死亡。马基雅维利:如果发难者是狂热分子,君主将难逃一死,因为任何不惧死亡的人都能成功制造死亡。(惩罚的实效)马丁路德:”因此,死亡杀死了死亡,但是这种杀死死亡的死亡就是生命本身。而它被称作死亡之死,因为它是活力四射之精神反对死亡的义愤。“拉罗社福科:死亡同太阳一样,让人无法正视。费希特:在自然中,所有的死亡其实都是诞生,在逐渐消逝的过程中,生命的激烈活力立刻显现。死亡并非结束,与之相反,在衰败的隐晦之后,鲜活的生命生长绽放。生与死仅仅是生命与自身的争斗,为了得以永久的日新月异。海涅临终话:神会宽恕我,这是他的职责。佛洛依德:死亡的感觉肯定是非常甜蜜的。胡塞尔:我已经像个哲学家一样来到这世上,如今我希望能像个哲学家一样离开。克罗齐:我将在我的工作中死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情:我们不会活着体验死亡。如果我们把永恒解释为不朽而非无限的时间,那么永恒的生命属于那些活在当下的人。我们的生命没有终点,就像我们的视野没有界限。海德格尔:死亡是”不可能中的可能“;死亡是”哲学振奋人心的特质“列维纳斯:死亡是”可能中的不可能“阿伦特:我才不会为了健康而活着。加缪: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德勒兹:消亡的是有机体,不是生命。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博观”了众多哲学家的生死观及死亡方式,“约取”如下: 哲学是改造自我的理念,所以哲学与生活应该一致。 死亡或者是一种湮灭,死后不会再有任何意识;或者如有人所说,它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此地迁徙到彼地。 对于我来说,我关心的问题是,能否安详地离开!
  •     哲学家的死亡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吗?当然没有。死亡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平等的。本书的主旨在于深刻思考死亡的意义,培养一种哲学式死亡的理念,将死亡看作生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生的大限将至时,笑着面对死亡,高贵地死去。西塞罗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如何去死 。于是乎,哲学的使命就成了人生的终极目的。
  •     重温西方哲学史
  •     部分文章很好讀 也有意思;有些地方有些遲疑;David Hume寫的應該是On Suicide, On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難度的確不小 但質量而言 與48定價不相稱。
  •     挺有意思的~现代版的《名哲言行录》
  •     额呵呵,这个应该是外国人看的,很多人我压根不认识!不过看了这本书对于那些认识的哲学家有了新的认识
  •     「死亡把事情安排得很好,因为正是你缺席的事实,使这个世界明显更不值得生活于其中了。」——港真,人类思想史有时称得上是人类自恋史了。当然我并不否认它的有趣。
  •     居然有哲学家吃屎死的
  •     从头到尾捋了一遍。看的时候一边哈哈哈,一边呵呵呵。真正的英雄应该像那只猪一样!~~~~~
  •     个人觉得有些零散,可能是我对哲学了解不够吧...
  •     别开生面,诙谐有趣。
  •     猎奇为主
  •     漫长时间长河 人类群星闪耀
  •     喜欢这样的说法,预先思考死亡等于提前谋划自由。
  •     【图书馆借阅】挑着看,没多大意思…
  •     哲学书写成这样颇为不易,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通俗一直存在张力,作者却实现了很好的平衡。值得一读。
  •     不学会死亡 就学不会活着 读完才醒悟到哲学应该被如此重视 然后脑子里不断闪现《殉道者》的片段……
  •     读着会哭的书
  •     琉善的话太过戏谑,作者的调侃有些不合时宜,虽然他是为了表现对死亡的轻视。总的来说,还是一本好书。
  •     本来以为是故事集,结果是关于死亡思考的,非常精彩。其中还有几个中国哲学家(庄子、孔子、老子),读起来趣味盎然,并且收获颇丰。
  •     哲学就是探讨如何去死。我很喜欢这句话。那么哲学家都是如何面对生死的。也是一本奇书。当某星以老子的名字命名时,老子就成为了天体,这如何又不是永生。
  •     是啊……为什么存在,没有存在的意义的话,还为什么要存在……
  •     另类哲学史,了解到了更多的思想家。
  •     苏格拉底说: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恩培多克勒跳进埃特纳火山,目的是成神,但是他的一只青铜制拖鞋被火焰喷了出来,表明他确实死了。 第欧根尼自己憋气窒息而死。 阿奎那在用脑袋猛撞大树之后,死在了离出生地25英里的地方。 狄德罗吃杏时噎死了,大概表明他直到最后一刻仍旧是快乐的。 尼采在都灵亲吻了一匹马之后,陷入了长期的痴呆,慢慢滑向死亡。 弗雷迪艾耶尔有过濒临死亡的体验,据他说,他被一片鲑鱼噎住之后就遇到了宇宙的主人。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思维或理智是推动宇宙的原则,建议他的米利都同胞们研究日月星辰。当有人问他,你不关心你的祖国吗?他答道,我非常关心我的祖国。然后将手指向了星星。
  •     古希腊部分很赞,后劲不足,感觉越来越乏味(也许是因为现代人就是那么乏味吧)。有些入选者大概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如果其故事本身也不是太有意思的话还不如不要收录,弄得再精悍些。作者自己的思想也夹带了一些,但不是很清晰。可以当哲普书读,章节段落短小语言生动且又有些深度的哲学与哲学史作品值得鼓励。关于 追求哲学就是学习死,可以看 杨绛 译的《斐多》。
  •     忍着看到最后说什么这种学术上较为复杂的非实用性学科应该远离其它人文学科不能让它影响公共生活一刚,序言里居然有脸写的出“哲学不仅关乎知识也关乎爱欲”这种不实安利,欺诈啊简直,闷死宝宝了(ーー;)
  •     哲学家告诉你别去学哲学
  •     据说这是一本关于doxa的书(
  •     有趣
  •     挺有趣的,死亡虽然无法避免,但是死亡的观念却可以拯救死亡
  •     黑色的记录呀,我早上读它,中午读它,晚上读它……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     没什么收获
  •     加缪的死应该很难忘
  •     死亡与其说是哲学上关于存在的一个终极问题不如说是更每个个体在生存所面临的终极。所以这个题目它可以玄奥也可以平易近人,以哲学家之死来反映这个话题无疑是一次有趣的旅程,一方面它有哲学史的脉络(令人欢喜的是里面的人物还比一般哲学史收录得要多),一方面它也是哲人之死的段子大杂烩。作者确实很风趣,常常尖酸刻薄冷冷一句吐槽。翻译和校对还需加油。
  •     对于20世纪的大陆哲学家来说,哲学已经深刻地介入了他们的生活。
  •     神书一本,本书最大看点就是奇葩哲学家们的奇葩故事和奇葩死法。我想说的是身为一名哲学家如果不能选择一种让人过目不忘的死亡方法,那都几乎不能称之为一名合格的哲学家了。毕竟“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怎么死”。
  •     从古至今190余位哲学家是如何死去的,死因各式各样,千奇百怪。通过不同的死亡方式,来看透人类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不过说实话,毕竟是属于哲学类书籍,而且都是不断的在看死亡死亡死亡,看了四分之一就感觉有些视觉疲劳,难免会有些读不进去,还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阅读。
  •     面对死亡吧!
  •     54.
  •     读完后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哲学来说,死亡是喜剧…
  •     一个美好的下午,一本通俗易懂的哲学史,作者你又调皮在黑英美哲学家了
  •     没看完,后面好哲学,前面有趣些
  •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顺带安利《六尺之下》。这段时间又开始莫名严肃脸这样不好不好
  •     毕达哥斯拉一版本:宁死不愿穿豆田,羽扇豆在犬儒学派中非常流行。第欧根尼说想脸朝下埋葬“因为用不了多久,朝下的脸就会翻过来转而朝上”。奇妙的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与古希腊思想是同时发生的。维坷历史循环论。柏格森的死法。
  •     有意思。未知死,焉知生
  •     面向大众的消遣读物,对了解哲学史有些帮助。
  •     里面篇幅不超过两页的哲学家们,我一个都没记住。。。只记得他们差不多都是自己作死的。。。似乎在传递着哲学家们要么智慧且长寿自然死亡,要么自己就把自己作死了的宿命。
  •     这本书通过190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的死,让死亡可以成为挂在嘴边的谈论,达到蒙田的设想,哲学就是练习死亡。此书可以当做世界哲学发展的编年史,按照英美、欧洲、中国划分。最喜欢先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庄,真可谓乘风而去。
  •     一大堆陌生的名字,我果然和哲学不熟
  •     由于对书中描写大多数人物不了解,阅读过程中始终提不上兴趣,但哲学家式的死亡观确实值得反思,后半段进入近代哲学的时候兴趣点才上来,最精彩的是后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