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最后的小孩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1
ISBN:9787535777522
作者:理查德·洛夫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他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中,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令人惊异的断裂,今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缺少与自然的接触,洛夫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这是第一本总结了系统研究成果的书籍,指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与成年人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洛夫不仅仅敲响了警钟,也为恢复这一至关重要的联系提供了实际的方法。


 林间最后的小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更喜欢在屋里玩——《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屋里才有电源插座”——这句出自美国圣地亚哥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话,在这本叫《林间最后的小孩》的书中出现过两次。本书作者美国人理查德•洛夫是一名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并长期关注儿童与自然议题。他在书中列举了大量儿童与自然疏离割裂的现象,山川、森林、溪流、原野已经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消失,即使特意去寻找有时也难见踪影,这些都是工业文明特别是互联网高速发展、过快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是喜是忧,已经不用争论。 我时常想我们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至少没有像现在孩子们那么依赖电源插座,至少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还是在户外玩耍。不过那时候,任天堂的红白机已经开始侵占我们很多的时间了,再后来是x-box,局域网对战游戏......直到2000年,红遍了互联网中国的大江南北。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确实有什么东西改变了。我们和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更多的深陷到电子世界中。"去自然化童年",这个在书中出现的字眼,刺眼,扎心。作者写道,"我们都过早地和自然母亲断了奶,过早地钻进了只和人交往的社会"。如果孩子是更多地和人交往,多少还好,我们眼前的景象是孩子更多地在和机器交流,电视、手机、电脑、互联网,这些冷冰冰的工具,这些机器构建了孩子们,甚至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我们不是在使用它们,而是我们的生活被它们劫持,我们,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已经被机器驯化了,被驯化很久了......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一出生,就在各种智能设备的包围之中,他们将读过怎么样的童年呢?“爸爸,”我晚上下班回家,儿子会马上迎上来,兴高采烈——不过不是欢迎我,“手机”——他是在欢迎那个放在我裤袋里的不是人的物件。我本人属于作者在书中提及的开始慢慢和自然疏远的那代人,黑白电视,彩色电视,数码电视;寻呼机、平板手机、智能手机;486电脑、Windows、局域网、互联网……我们这一代的童年,基本上是室内一半户外一半,但红白机、大型游戏机、PS、局域网对战的电脑房还是占去了我们很多的童年时光;2000年,我考上大学,第一次接触腾讯QQ…..现在的我们变成了如下特征的物种:1. 起床前, 看看手机2. 工作累了,看看手机3. 吃饭时候,看看手机4. 睡觉前, 看看手机想到这些时,我还是想到我儿子——零零后们,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然没什么自然的痕迹了,即使生活在城郊,也是高楼林立,就连树木花草都没有太多了,更别提荒原、树林了。作者在书中指出了这些变化的原因,城市的过度建设、互联网的兴起、还有家庭和学校教育观念的变更使得孩子和自然渐行渐远。而这些内容,对于生活在不同国度的我们,其实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我们也在经历着类似或者说大部分都相同的事情。不过,我们似乎面临着更多的问题,比如,严重的环境污染——雾霾。出于对孩子的保护,现代社会的家长们似乎更希望孩子留在室内,户外是危险的,天气的不规律,严重的环境污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户外,除了林立的高楼,就是交错的公路,好像户外就只有两样东西了;绿色的树木,略带香气的花花草草,偶尔能在高楼的园圃里看到,但对于孩子已然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他们能从手中的iPad、iPhone们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并且更容易。 自然会因此退出我们的视野吗?作者说,可能出现两种可能:1. 像作家比尔.麦克基本所说的“自然的终结”;2. 不是自然的终结,却是奇迹甚至是欢乐的重生。书中提到了“疆界理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对于自然,从功能型的利用,到浪漫的眷顾,再到电子时代的隔绝,美国人拓展的不只是一道边疆,而是三道。而我们正处于第三道疆界之中,我们不再清楚食物到底从哪里来;机器、人类、动物界线越来越模糊;人和动物之间联系的知识不断增加;野生动物入侵城市;新郊区形态的兴起。这些奇怪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感受系统。孩子们认为,肉是从袋子里长出来的——这叫人觉得可笑,可笑之后是心酸。而所谓智能工具,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角,我们在没有活力、感觉钝化的生活之中,慢慢得成了那些只会高速计算的工具的附属品——我们只是操作者,我们只按动按钮,而它们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而我们的孩子们还小,我们绝不希望他们像我们一切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中焦虑挣扎,不知所往。作者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去讨论这些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园艺疗法、宠物疗法、生态教育…..不同的社会力量也在从不同的角度为改善我们的生活做出来相应的努力,环保主义、商业组织、政府机构、教育学校……这本书在某种层面上,也为我们了解美国的相关社会状态提供了很充足的资料。在几年前,我还不认识任何一个美国人,从媒体里看到的美国人,是崇尚户外运动的野营远足是美剧中常能看到的场景。后来,从美国朋友那里了解到的美国,基本和中国没什么区别,甚至连教育制度都有几分相似了。我将信将疑。看到作者的描写时,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所谓“全球化”——世界在慢慢趋同,美国孩子也开始更多地沉默于电子世界里。“我们的感官被电子化了”——作者如是说。于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和美国的家长和那些关心儿童成长,关心这个世界的人站到了一起,我希望把这本书作为一个起点,能引起我们多一点思考,为了孩子们,为了我们的未来…..
  •     如果理查德•洛夫没有在2008年出版他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的话,恐怕不会有多少人能够将美国日益增长的儿童肥胖率、儿童多动症、忧郁症及其他心理疾病发病率同孩子们“在外面玩的少”这种小事联系起来。这本书被翻译成十种语言,在十五个国家出版,引起了国际范围内对儿童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关注。同年,他因在儿童与环境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认可,被奥杜邦学会授予“奥杜邦奖章”(Audubon Medal),也正因如此,他的名字开始同与他获奖经历类似的著名女海洋学家雷切尔•卡逊相提并论,而《林间最后的小孩》也被视为可与《寂静的春天》相比肩的开山之作。书中以雄辩性的数据、优美的文笔和严谨的逻辑,向我们展示了被家长们用爱意与现代文明包裹起来的孩子们是怎样同最初哺育人类的自然割裂开来的,而这种割裂又是如何年复一年的扼杀着我们孩子的健康、心智以及想象力的。作者特意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来描述这种可怕的景象,作者列举了大量的数据,用以说明这些年我们为了避免孩子们和自然接触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我们的孩子正在日趋枯萎,他们不能感受到青草的芬芳而沉醉于人工合成香精的味道,他们拒绝聆听溪水潺潺而沉迷于流行歌手的靡靡之音,他们开始厌恶在丛林里追逐玩耍而一头扎到电子游戏构成的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家长们用种种借口将孩子们和自然分开,而最终有一天这些孩子只会用干涩的“红”、“黄”、“灰”来形容自己身边的色彩,弗罗斯特如果活在当世,看到这种场面,不知道还写不写得出来“每当看到桦树枝,弯弯地,左一下,右一下…… 我总想,是小男孩把它“荡”弯了吧?”这种句子?自然,弗罗斯特已经作古,我们是无从得知这位诗人的想法的。同样我们也没法得知曾经在向人行礼的时候从帽子中掉出来过青蛙的西奥多•罗斯福看到今天的家长们一边向孩子们讲述他当年的光辉事迹一边勒令孩子远离那些“危险”的自然生物时会作何感想,而那个光着屁股躺在米尔池塘里放风筝,任由风把浮在水面的自己吹走的小男孩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见到今天美国小学的自然课程已经几乎完全变成了一门理论课程之后会有怎样微妙的表情。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只有这些年来居高不下的儿童肥胖率、儿童多动症及抑郁症发病率,以及“在接触了大自然之后,几乎所有的病情都得到了减缓甚至几乎消失了”的事实。当然,理查德•洛夫也没有忘记在剖析了孩子们产生“自然缺失症”的原因之后努力的寻找解决之道。作者在本书中满怀憧憬的畅想了“第四边疆”:如果说西部开发的“野蛮与文明的交汇”是美国的第一边疆,西奥多•罗斯福将驯化的田野溪流铸造成美国浪漫的第二边疆,迅猛的城市化与技术革命将人们带到了钢筋混凝土浇筑的第三边疆,那么作者则希望能够通过将自然与城市融为一体的方式塑造美国的第四边疆。作者在书中以那些通过进行自然教育击败了标准化测试的学校向我们展示了一旦我们的孩子重新回到这片天地中,那么他们可能释放出怎样的创造力。作者还不厌其烦的从立法、评估、实施等多个方面对美国的家长们要如何在最大限度保护孩子的安全和自身利益的同时,将自然还给每个孩子,可谓用心良苦。作者当初写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因为他认为美国孩子们的“自然缺失症”已经达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但是他显然不知道在大洋的彼岸,有一群孩子们正在患上更严重的“自然缺失症”。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着又一轮迅猛的城镇化建设,我们正在以另世界惊讶的速度将自己包裹在钢铁和水泥的丛林中。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前进的脚步而骄傲,或是为自己的未来而操劳,对于下一代,我们更多的关心他们是不是有健康的食物和奶粉,会不会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能不能在和同龄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完全忽视了他们和自然的接触。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浮躁的心态让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带着孩子去亲近自然,我见过许多家长,催促着一脸好奇的孩子行色匆匆的从一个景点奔到另一个景点,而只为在他的相机上留下一张记录。我们前进的脚步太快,总是忘记等一等我们的孩子。我们开始相信显示器上的“60赫兹32位真彩色”就真的能代替自然里的种种绚丽色彩,我们开始相信昂贵的早教程序就真的比孩子们在田野里纵情奔跑更能开发智力,我们开始相信不知何处的危险无时无刻的不在威胁着我们的孩子从而给他们加上种种限制,在将他们锁在家里的同时也永远剥夺了他们同自然接触的机会,我们开始额外的付出一点点钱在车的后座装上娱乐系统或是买回来一部游戏机以便让我们的孩子能再旅行的时候不再好奇的东张西望而是沉迷在那些紧张刺激的娱乐中。即使我们有机会能带着他们出去,到那些遥远的地方去走走,我们也要用冲锋衣遮阳帽速干涉水鞋GPS武装好自己,以便能一路横冲直撞踏坎坷如履平地带着我们的孩子享受征服自然的快感。在我们感叹孩子为什么补了这么多课,看了这么多电视还是昏昏噩噩无所长进的同时,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除了以爱为名将他们束缚之外,我们可曾带他触摸过外面的世界?在我们每每为孩子们在我们寻找风景的路上肆意玩耍而不快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自己是不是正在阻止他和自然的交流?我们中国的家长们年复一年的将孩子小心翼翼的包裹在自己构建的安全世界中,竭尽心力的为孩子们提供了自己所能提供的一切优渥条件,却始终想不通为什么这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似乎比以往的我们更加艰难。感谢洛夫,在这个时候为我们带来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如何在滚滚而来的城市化大潮中把我们的孩子带出门外,让他们遵从天性的呼唤,追求同自然的和谐相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
  •     我们中国的家长们年复一年的将孩子小心翼翼的包裹在自己构建的安全世界中,竭尽心力的为孩子们提供了自己所能提供的一切优渥条件,却始终想不通为什么这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似乎比以往的我们更加艰难。感谢洛夫,在这个时候为我们带来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如何在滚滚而来的城市化大潮中把我们的孩子带出门外,让他们遵从天性的呼唤,追求同自然的和谐相处。
  •     从儿童与自然的现实关系说起,讲述了为什么提倡让儿童回到自然、目前有哪些因素在阻碍儿童和自然的关系、现在西方所做的努力包括哪些,以及作者对未来世界的畅想。不仅仅是情感层面,作者还从法律、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作了现实分析,不是很空泛地说一个命题,而是接地气地去探讨。其中,关于野性城市的描写启发最大,一个可以和自然地形、资源、动物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的城市,这个蓝图很美,也很有挑战。在习惯了猎人心态和主人翁视角的城市居民眼中,是否可以容忍藤蔓伸进自家庭院,狼的呼啸响彻在城郊呢?野性而不威胁生存,自由而不失秩序,这是我梦想的未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