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2版-案例版-供临床.预防.基础.口腔.麻醉.影像.药学.检验.护理.法医等专业使用

出版社:王桂敏、 魏铭 科学出版社 (2013-02出版)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030366917
页数:29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合引起的痹证,若以风邪偏盛为主,称为“行痹”(又称风痹),多见游走性关节痛、痛无定处。“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点。如风邪为主导的外感病,一般多发病急,传变也较快;风疹,皮肤瘙痒,此起彼伏;荨麻疹起病迅速,骤起骤消。 (3)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邪致病的先导,六淫中其他病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热、风湿等。因风邪为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又多与其他邪气相合而致病,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又为外感六淫之首。 (4)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外伤后再感受风邪,可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目斜上吊等破伤风症状。 2.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寒为冬季的主气,故冬季多寒病,但亦可见于其他季节。此外贪凉露宿、汗出当风、恣食生冷等均为感受寒邪的途径。 寒邪致病根据其侵犯的部位深浅不同而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另阳虚内寒者,又感外寒,且积久不散时易损体内阳气,亦致内寒形成。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寒”,寒为阴气盛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阴盛则阳病”,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故全身或局部可见明显的寒象。如寒袭肌表,卫阳被遏,则恶寒;寒邪太盛而侵袭脾胃,导致阳气损伤,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喜暖、四肢厥冷等寒盛阳伤的病证。 (2)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有赖阳气的温煦、推动。寒邪侵犯人体,阳气受损,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各种疼痛症状。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多为局部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如寒邪袭表之太阳伤寒证,可见头身痛;寒邪直中胃脘,可见脘腹冷痛;寒客肢体关节,气血凝滞不通,则发为关节疼痛剧烈的痛痹(寒痹),均与寒性凝滞相关。故有“寒主疼痛”之说。 (3)寒主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袭体,使体内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入肌表,可见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寒犯经脉,则血脉挛缩,气血凝滞,见头身疼痛而脉紧;寒犯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挛,肢体屈伸不利,冷厥不仁;寒入厥阴肝脉,则见少腹拘急不仁。 (4)寒性清澈:分泌物或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均属寒邪所致。如风寒束肺,可见咳痰清稀,色白易咳出;寒邪客胃,可见泛吐清水,大便稀溏。 3.暑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暑是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火、暑、温、热属同一类型的病邪,区别只在于程度与季节不同。如发在夏至前,则为病温;发在夏至后、立秋前,则为病暑。暑邪纯属外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故无内暑之说。这与六淫中其余五种邪气又有所不同。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由于夏季气候炎热,暑较其他季节之温热邪气相比,更具独特的炎热性。因此,暑邪伤人多出现一派阳热之象,如发热、面赤、脉洪数等症状。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入机体多直人气分,导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可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脱而致气虚。故暑邪伤人常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严重者可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气津两伤或气脱症状。暑热之邪易扰动心神,可见心胸烦闷、心乱而不宁。 (3)暑多挟湿:暑季除气候炎热外,暑夏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故暑多挟湿侵犯人体。临证除有发热、烦渴等暑热表现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 4.湿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等易招致湿邪侵袭而为病。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等所致;内湿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形成。二者虽不同但又相互影响。机体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易招致湿邪内生;当脾阳虚时,水湿不化,也易招致外湿之侵袭而伤人。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凡湿邪侵犯内脏,可导致气机不利,而发生种种病变。如湿痰阻肺,见胸闷、呼吸不利、咳吐黏液等症;湿邪侵及脾胃,损伤阳气,使运化功能失常,出现脘腹胀满、食欲缺乏、口淡便稀、舌苔腻等症。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1节 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第2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2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1节 元气论 第2节 阴阳五行学说 第3章 藏象 第1节 藏象学说的内容和特点 第2节 脏腑 第3节 精气血津液 第4章 经络 第1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2节 十二经脉 第3节 奇经八脉 第4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5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第5章 病因病机 第1节 病因 第2节 病机 第6章 诊法 第1节 望诊 第2节 闻诊 第3节 问诊 第4节 切诊 第7章 辨证 第1节 八纲辨证 第2节 脏腑辨证 第3节 六经辨证 第4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5节 三焦辨证 第8章 防治原则及治法 第1节 防治原则 第2节 治法 第9章 中药 第1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第2节 解表药 第3节 祛风湿药 第4节 祛湿药 第5节 清热药 第6节 消导药 第7节 催吐药 第8节 泻下药 第9节 祛痰止咳平喘药 第10节 温里药 第11节 理气药 第12节 理血药 第13节 补益药 第14节 固涩药 第15节 平肝息风药 第16节 安神药 第17节 开窍药 第18节 驱虫药 第19节 外用药 第10章 方剂 第1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第2节 解表剂 第3节 治风剂 第4节 祛湿剂 第5节 清热剂 第6节 和解剂 第7节 消导剂 第8节 催吐剂 第9节 泻下剂 第10节 化痰止咳平喘剂 第11节 温里剂 第12节 理气剂 第13节 理血剂 第14节 补益剂 第15节 固涩剂 第16节 安神剂 第17节 开窍剂 第18节 驱虫剂 第19节 外用剂 第11章 内科病证 第1节 感冒 第2节 咳嗽 第3节 喘证 第4节 心悸 第5节 胸痹 第6节 不寐 第7节 郁证 第8节 胃痛 第9节 呕吐 第10节 泄泻 第11节 便秘 第12节 胁痛 第13节 黄疸 第14节 头痛 第15节 眩晕 第16节 中风 第17节 水肿 第18节 淋证 第19节 消渴 第20节 痹证 第12章 妇、儿、外科病证 第1节 月经先期 第2节 月经后期 第3节 崩漏 第4节 闭经 第5节 痛经 第6节 带下病 第7节 不孕症 第8节 痄腮 第9节 疳积 第10节 痈 第11节 疔 第13章 针灸 第1节 腧穴 第2节 常用腧穴 第3节 经外奇穴 第4节 针灸方法 第5节 其他疗法 参考文献 附 方剂笔画索引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学(第2版)(案例版)》主要用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各专业中医学理论课教学,也用于实践教学中的辅导与考试复习,还可以用于提高临床医生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证水平参阅使用,并能作为医师资格考试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人学考试的复习辅导用书。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中医学(第2版)(案例版)》内容简介:为顺应教育部教学改革潮流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适应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现状,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科学出版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独创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编写形式,组织编写了国内首套引领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案例版教材。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案例版教材版权所有,其内容和引用案例的编写模式受法律保护,一切抄袭、模仿和盗版等侵权行为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中医学-第2版-案例版-供临床.预防.基础.口腔.麻醉.影像.药学.检验.护理.法医等专业使用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