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所以节制》书评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51083998X
作者:[美] 布伦达·加里森,[美] 凯蒂·加里森
页数:224页

度过叛逆期,重建亲密关系的法宝--《因为爱,所以节制》

度过叛逆期,重建亲密关系的法宝--《因为爱,所以节制》看到这本《因为爱,所以节制》是被封面所吸引,绿色的封面上有一个穿黑色衣服的大人牵着一个同样穿黑色衣服的孩子,不过感觉这父子俩的行进方向是相反的。这也正是作者想阐述的如何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而不是与孩子渐行渐远。本书的作者是一对母女,她们是怎么一对独特的母女呢?母亲布伦达•加里森,她是一位见解独到的作家和富有激情的演说家,但她更愿意向人介绍自己是一位妈妈。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与家庭关系研究,曾在《今日家庭生活》杂志、Moody广播电台,The Harvest Show等多家美国媒体演讲,听众包括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特别是面临教育问题的妈妈。布伦达和她的丈夫吉恩生育了三个女儿,生活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女儿凯蒂•加里森,她是一名颇有艺术天分的大学生,在她父母的家里,到处都摆满了她的艺术作品,也许有一天她的艺术品会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就是布伦达的女儿和本书的主角,也正是在她的磨练和激励下,布伦达创作了这本书。本书的两位作者一开始并不是和谐相处的母女,而是两个针锋相对的母女,那么是什么让她们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答案是母亲的观念上的一个小小的改变。仅仅观念上的一个改变就能改变我们的亲子关系么?就能让我们头疼不已的那些坏孩子变乖孩子么?作者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就是父母要先优化自己。要想与孩子保持密切的关系,做父母的必须真诚,实实在在地关爱孩子,而不要想着怎么搞定他们,更不能担心别人怎么看我们。在超市里经常看见那种因为想要玩具或者糖果而父母不答应就嚎啕大哭的孩子,如果是服务型的家长肯定就会早早的给买了。但是,大多数的父母即使觉得买那些玩具没有必要,但是觉得在超市里那么多人在看着,就给孩子买了。这只是一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也只有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看到。但是那些十几岁的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他们想要的可就不仅仅是玩具跟糖果了。那个时候我们的父母又该如何做呢?我们养育的是孩子,并不是一个听话的木偶。首先我们要做好孩子跟我们会有思想上观念上的不一致,这样即便到时候孩子的选择跟我们的预想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也能坦然接受。这本《因为爱,所以节制》中给我最大的收益就是:父母一定要把孩子当成跟自己对等的朋友关系来看待,而不是觉得我是你父母,我就有权利让你这么做,你做了其他的选择就是不对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对错那么分明的,只是选择不同而已。如果你还在为孩子的叛逆而忧心忡忡的话,如果你还在为孩子不听话而忧虑的话,那么是时候来看看这本《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会教会我们如何重建亲密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公式能保证最终结果

做父母是这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可是我们都没经过培训就上岗了!《因为爱,所以节制》在书里写了我们都只能作为新手上岗的原因: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公式能保证最终结果。我数学特别不好,从小就不好,一年级入学考试,从一说到一百,五个孩子一起背!我蒙混过关才得以入学!我特别努力希望能赶上其他孩子的成绩!但是还是没有及格!老师很生气,让我拿着试卷回家让我妈签字!我妈给我讲了个故事:小鼹鼠在地底下流浪,对于流浪的人来说,好象拥有着全世界,又好象什么也不属于他。   他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挖掘着道路来前进。   他倒不只是一个人,心里放着自己所爱的姑娘。然而,只是放在心里,谁会愿意跟随他过这样的生活。   有时鼹鼠想起她对自己说的一句话,“让我爱你什么呢?”   鼹鼠认真地想了一想,就放弃了追求。   他只在地下漫无目的地长期挖掘,偶尔也会碰见其他的鼹鼠,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谈话也永远是千篇一律;“怎么样?”“就这样,很累呢!”   茫然得太久就成了盲目。   所以我们的小鼹鼠只是前进啊前进。铲子不停地击碎着泥土和石块“啪嗒!啪嗒!”   “哎哟!差一点!”他突然猛地停下来。眼前有一颗小小的土豆,黄绿色拳头一般大小,小鼹鼠把它握在手里,就仿佛能感觉它的颤动。奇妙啊!土豆在他手中像是一颗满怀希望的小小心脏。   “也许,我该结束流浪的生活。做一个农夫,拥有自己的土豆,我在这世界不再是一无所获了。”小鼹鼠告诉自己说。   于是,小鼹鼠从此真的在土豆旁的地下住了下来。“这可是我自己的土豆啊!这是我的事业。”   他真的热爱自己的土豆,每天都用水浇好几遍,细心地为它松土。   甚至到了晚上,也忍不住关了灯,又打开,再关,再打开,为的是可以多看几眼自己的小土豆,多抚摸一下。   然后就在黑夜中傻傻的笑起来。“是的!这是我的小土豆啊!我可以告诉她,她可以爱我,我有一份事业了。”   想到两个人可以一起守着自己的土豆,她一定会很快乐。小鼹鼠真的很满足,一切的辛苦也完全值得,小土豆就是他理想的全部。   小鼹鼠每天都在盼望土豆可以快点成长,到时候就可以请她来看,爱情可以变得很实在,因为我有自己的土豆了!   然而美好的事,也难保没有意外。小鼹鼠一天正在帮土豆擦身子,突然听到一阵轰隆隆的脚步声——这是一大堆甲壳虫冲了过来。   甲壳虫是能在片刻之间啃光一根老树根,而且它们见什么就吃什么。   “走开!这是我的土豆!”小鼹鼠大叫起来。然而甲壳虫一点也不听,它们好象一群没有脑子的咬噬机器,一个劲地冲过来。   小鼹鼠拿起铁铲战斗,像个保护自己田地的农夫一样勇敢。当!当!当!虽然没有脑子,可是它们的脑壳还真是硬呢!铁铲都弯起了小口,小鼹鼠仍是拼命地打。   一场恶斗,甲壳虫们终于放弃了,灰溜溜地逃跑了。   小鼹鼠还是不放心,他决心要造一个大围墙来保护他的土豆。小朋友,如果要在地面上用大石头搭一个围墙,你们想是多么吃力啊!何况是地底下呢!   不过小鼹鼠不怕辛苦,这是他自己的小土豆呀!   小土豆终于安全地长大了,小鼹鼠高兴极了。他大声说:“好了!现在可以请我的姑娘来看了!”   鼹鼠姑娘的家里来了许多的追求者。有的挖到了钻石矿,就带来了钻石。有的是金矿,或者石油。   他们真的很幸运,生活有时的确要看运气,谁也不知道会挖到些什么。   正在大家吵吵嚷嚷争执谁的东西更有价值一些时,突然,“咚隆!”墙壁轰然出现一个大洞。   “抢劫啊!救命啊!”里面的鼹鼠吓得一片惊叫。他们的确格外的非常非常地恐慌,因为——他们都很富有。   洞里出来的只是一只小鼹鼠。   “吓死人了!当心点!这里的财宝少了你可赔不起!”鼹鼠们纷纷叫嚷着。   “嘘!”小鼹鼠管不了那么多,他对鼹鼠姑娘轻声说,“你等着,我拿给你看!”   说完,又一头钻回洞里不见了。   大家看着那个黑黑的洞口,大气也不敢出,心里可都有些发慌。“怪了,他要拿什么给我们看呢?”   富有的人总是担心人家比他还富有。   等呀等。小鼹鼠终于又从洞里出现了。他满脸的快乐,两手撑开,似乎在比划着一个尺寸。可是手里什么也没有。   “是什么呀!”鼹鼠姑娘也好奇地问。   “该不是这么大一颗钻石吧?”有钻石的那位担心地问。   小鼹鼠还是一脸欢乐地摇摇头。   “难道,是珍贵的文物?”   “天哪!是这么厚一叠钞票!”一只鼹鼠脸色发白地猜。   还是摇头,小鼹鼠的笑容让每个人感到担忧。   “到底是什么呀,亲爱的小鼹鼠?”鼹鼠姑娘更好奇了。   “我没有把它带来。”小鼹鼠终于开口说。“因为它是有生命的。——一颗这么大的土豆!”   一片安静,鼹鼠们个个以为耳朵出了毛病,他说什么——土豆?土豆里藏了钻石?黄金做成的土豆?会喷出石油来的土豆?还是——只是土豆?   终于,所有人都怪笑起来,好象这是一个小丑来表演节目。   鼹鼠姑娘失望地走到小鼹鼠身边,轻声叹着气对他说:“唉!为什么你总是这样?你瞧,你不是想我将来也像今天一样让大家这样嘲笑吧!”   小鼹鼠终于明白了,他悄悄地在笑声中退回到洞里,悄悄地填上洞口的土,悄悄地消失在黑暗的地里。   黑暗里,他感到一切都丧失了,完全地没有目的,只想找个没有人见到的洞里,把自己静静隐藏。   不知不觉,他又回到了土豆身边。土豆不再让他感到喜悦,没有什么让他感到喜悦。他倒下了,在土豆旁的床上。   床啊!让走不动自己生活的人,可以在它上面永久地跌倒不起。   漫漫的沉睡,再也不想起来,也没有什么令我值得站起来。   像是进入了长久的冬眠,睡了多久?不用计算时间,时间有什么用?它只是用来失去的。   土豆是不管人希望还是失望,它只是生长,继续不断的生长。不管小鼹鼠如何的放弃,它越长越大,一点一点推动着小鼹鼠的床,把床一点一点逼到墙边。   终于“哗啦!”床经受不了土豆的挤压,一下子散架了,小鼹鼠被摔到了地上。   当他昏昏沉沉爬起来时,他看到了什么?土豆已在不知不觉中硕大无比,高过小鼹鼠两个头。浑身沾满了泥土和石子,可是骄傲自豪地呈现在面前,像个活力充沛的巨人。   可怜的小鼹鼠呆呆地望着它,这曾经是自己全部理想的土豆,他还在成长。   我们赖以生活凭得是理想,不是欲望。   望着自己的土豆,小鼹鼠长久沉寂的心脏又开始渐渐跳动起来。   他站起来,平静地为土豆擦去泥土,继续浇水。接下来,修理好自己的床。   这仍是我的事业,不管在别人眼里怎样,这仍是我的理想。   一切的勇气与欢乐又回到了身体中。   土豆在小鼹鼠的精心护理下,越来越大,它就像小鼹鼠的希望,也越来越坚强。   一天,他正在为土豆浇水,土豆摇晃起来,仿佛自己会动了,变活了!小鼹鼠正目瞪口呆的时候。   “扑”土豆一下子离开了地里,小鼹鼠忙跳上去拉住根须,他也一起被带    出了地面。   原来是一个农夫在拔土豆呢。   “这是我的土豆!放开!这是我的!”小鼹鼠大声叫道。   “不!这是我种的,你瞧,这片田地里的全是!”   真的,农夫脚下放着几个大筐,里面全是一模一样的土豆。   现在只剩下小鼹鼠孤零零的一个和地上一个个空空的坑。他觉得现在应该痛哭,然而没有。他生来第一次来到阳光底下,看着太阳照耀下的一切花朵,树木,草地,他,只是安静地望着,望着。听完故事!我妈说:“这世界什么都可能不是你的,无论你曾经付出多少。”她没有打我,更没有骂我,只是平静的签了字。一个暑假过后,我也跟其他小朋友一样,能熟练的加减乘除。《因为爱,所以节制》里强调“我们要努力向前,做孩子需要的父母,跟他们建立终身的亲密关系。”每个人在学校或多或少都遭遇过负面伤害,我很感谢我的妈妈教会了我远离负面伤害,远离不了就勇敢应对!这种能力让我至今受益!!!我初中的时候在一个特别糟糕的班主任的班上。糟糕到什么程度,她的弟弟也在我们班,她弟弟喜欢一个漂亮的女孩,要让这个女孩当女朋友,这个女孩不愿意,他弟弟让全班都不许跟那个女孩说话,班主任就默许这种行为。这还不算什么,班主任也不喜欢我,不记得是因为什么了。她劝我和另外几个她不喜欢的女孩,不要好好学习,及格就行了,不及格也没关系,她有关系,可以办弱智的证明,有证明也可以毕业,以后学个美容美发过的比上大学好!解释一下她为什么这么做啊!因为当时北京地区的教学改革,初中班主任奖金从原来的毕业率,改为升学率。她把班级里大多数学生忽悠退学、提前招生、不参加中考了。剩下十多人参加中考,这些人参加中考之后,要么考上了,要么她给联系上私立高中了。她的升学率就是百分之百了,就能当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拿奖金了。我回家跟我妈说这事,我妈说“那她干嘛上大学当老师,她怎么不给自己办弱智证明,学美容美发。”我当时就被我妈的话说明白了!现在想想真是感谢我妈,当初一起被讨厌的女同学,除了我,大多放弃学业,真是被班主任毁了一生呀!初三那年,学校请了一位外校的老师给讲考试的重点,会议室不够大,每个班前10名去听。我在班里排第6。她公开把我刷下来,用她喜欢的一个男生替换了。到家我就把这事跟我妈说了,我妈打电话给班主任,班主任说不是她做主,是物理老师的意思。我妈马上给物理老师打电话,物理老师根本不知道这事,物理老师人很好,告诉我明天去问教导主任。我妈问我自己去行不行。我说可以。我妈说她会一直在家,如果有事就给家里打电话。第二天周六,虽然我被刷下来了,但是我还是去了学校,班主任看到我去了,开始很不屑的说“名单里没有你!你来干什么?!”我说“我想听,一会儿问问教导主任能不能听。”她赶紧说“那我跟老师说一下得了,教导主任今天不来!”我去传达室给家里打电话,告诉我妈已经解决了。虽然进去的时候,同班同学诧异的眼神,让我有点别扭,后来看到物理老师在窗口出现,冲我笑了笑,我鼓起勇气,认真听完课。那天放学回家,我骑着车觉得自己充满力量,有能力解决问题了!看完《因为爱,所以节制》才知道当年我打破爸爸用了一辈子的心爱的紫砂壶,他有多大的自制力才没有发火!而这种节制,包含了多大的爱,对我有多大的影响。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放手,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喜欢帮孩子设定好未来,是因为害怕他们走歪路,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希望孩子能够在父母受控的范围内生活。我们往往把这种“设定”以为是爱的表现,可事实上,这是孩子需要的吗?日剧《一公升的眼泪》中,女主人公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有的时候应该要走些弯路,如果不走弯路,你就无法知道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自己,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作为孩子,就是这样的心态,父母一味的说教,并不能约束孩子,甚至有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人生的路有很多种选择,未必父母的选择就必然是适合自己孩子的,而当孩子所做的决定超出父母的预期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在震惊之余是压制他们,还是任其发展?在《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的开头,作者讲了这么一句话:“令人遗憾的是,关于怀孕期间应该期待什么的书,很多父母们都会买来看,但是关于孩子上初中以后父母该如何与之相处的书却很少有人问津。”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往往会忘记初心。就像小时候,孩子学走路,磕磕碰碰,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摔倒,父母要做的只是在孩子跌倒后,受伤后,搀扶一下,关心一下,终于他还是自己学会了走路。人生就是这样,由这些种种磨练印刻出了一条成长的轨迹,而不是父母用笔为孩子划出的一条直线。记得有一次看鲁豫有约,采访的是梁家辉,问及他女儿的事情,他如是说:“我不能强求她按照我设定的轨迹前进,她走着走着可能会走出一条又一条的分支,但是我会告诉她,无论怎样,我始终会在她身边牵着她的手。”我很欣赏他的态度,因为他在给予孩子选择权,可又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只是告诉她,你可以去闯荡,可以去探索,可以去冒险,我,作为父亲,无论怎样都是你的指引者,避风港。正如《因为爱,所以节制》一书说写得那样:“在人生旅程中,父母和孩子都满怀希望。我想再一次提醒各位家长们,生活的目的不是把孩子送到我们所期盼的生活面前,那不是我们该做的事情。我们所期望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与孩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希望以此为孩子们走向真正的自我扫清道路,让他们听从自我的引导,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对孩子,我想每个家长都是充满了爱,而正因为充满了爱,我们才更应该尊重孩子。放手,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把孩子的生活交还给他自己

我们在从事一项职业前,都会经过专门的培训,取得从业资格证后才能正式上岗。我们作为父母,本身也是一种职业,一种毕生的、非常重要的职业,但我们往往未经任何培训就匆匆上岗,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我们认为自己倾尽所有,给了孩子最好的东西,但孩子却不领情。为人父母者怎样才能更好地与子女沟通交流、更好地与子女相处、给予他(她)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因为爱,所以节制》可以给你答案。这本书是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布伦达•加里森教育孩子的心得,里面穿插了她大女儿凯蒂的想法,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每章后面还有“思考与讨论”,可以引导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更好地理解与思考作者的观点与做法。现在中国的家庭,大部分父母对待孩子,事无巨细地关心过问,所有的事情都代劳,孩子只需要学习就行,就连上学、放学,也是家长车接车送。但这“周到服务”的前提是:你必须听我的,按我的想法来,因为我是过来人,我在这事上吃过亏,我不能让你再跌跟头。父母整天累得不行,孩子却根本不知感恩,反而与父母矛盾渐深,特别是初、高中阶段,所谓的叛逆期,父母与孩子的冲突更加剧了。可这都是孩子的错吗?绝对不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喜好,有他自己独立的思想,我们父母需要做的是放手,自己的生活自己过,让他自己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那样孩子才会有责任心、有担当。前几天,我回老家参加堂侄的婚礼。在农村,婚礼这样的重大场合,本应由我的堂兄(即新郎的父亲)来操办,但我的堂兄坐在那儿,手足无措,有人问他这事那事,他一律回答:“我不知道。”没办法,只好由我大爷和堂嫂跑前跑后张罗。我们姐妹几个悄悄议论:“咱哥都是从小被大爷管的,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原来,大爷是个极其能干的人,家里家外的事一手操劳,堂哥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的大事小情,从不用自己操心,都由大爷包办,而且,大爷对堂兄自己决定做的事情,一向看不惯,堂兄做什么事,大爷都要批评指责。时间久了,堂兄就变成一个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你说咋干我就咋干,你不安排,我就不干的人。现在快50岁的人了,还只能在建筑工地干小工。等堂兄长大了,大爷发现不对头,可已经晚了,自己整天累死累活的,多希望堂兄能帮他,可堂兄就是撑不起这个家。而我三奶奶家的大爷就不同了,他家共有三个儿子,都没有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大爷对他们几乎是不闻不问,只顾拉自己的二胡,整天悠哉乐哉。三个哥哥看看指望不上父母,只好自己奋斗,自找出路。大哥先是学了木匠的手艺,后来又学了驾驶,在驾校当教练,现在进城开了一个小饭馆,也算是一个小老板了。二哥最初进了一个小厂,从最基层的小工人干起,边干边学,现在已在青岛一家著名企业干中层领导。三哥也学了驾驶,帮人跑长途,日子也过得挺滋润。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实例,这就是教训。所以,我们应该放手,把孩子的生活交还给他自己。“如果我们把子女的生活当成是我们的生活来处理,那样只会拉大他们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成了他们的一个问题,他们还要花费精力来应付我们。(053页)”“也许当我们不再为孩子所累时,倒成了更好的父母。(153页)”2016.1.19

爱也需节制

有段时间,孩子每天都对我说无数遍,“妈妈,我爱你!”我每次面面对孩子这样的表达,我只知道我内心也充满着无条件的爱。做妈妈总会畅想孩子长大的情形,不知道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设想出过具体的情景,我不知道我的孩子真的还是要进入青春期时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是否会很好地相处,但幸好我提前阅读了这本书《因为爱,所以节制》看了这本书,隐约印证了我内心对父母形象的定位,我想做的父母大约也是书中唐娜那样。我记得我自己在进入青春期后,并没有特别逆反的表现,这只是因为,我家里有个叛逆的哥哥,因为哥哥,家里里经常火药味浓厚,父亲经常是随时引爆的炸弹,父亲的口头禅就是,现在听我的,将来听你们的,可是尽管我们从内心里并不认可他的主张,也只有哥哥可以公开抵抗。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印象,那时的父亲是爱我们的,他心里只有工作,而我们都是他工作的牺牲品。在他心里,服从才是最好的孩子。现在我知道父亲就是控制型家长,一旦我们出现他控制不了的行为,他就崩溃了。其实父亲代表着国内诸多家长的形象,认为控制孩子是很理所当然的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他们误入歧途。直到到现在父亲也没有改变,每次父亲要带我的孩子,不超过三天,孩子就会向我抱怨,姥爷总是指挥他,孩子很不乐意。其实他很喜欢姥爷,可是就不喜欢姥爷指挥他。到现在我能感到父亲的爱是不善表达,一旦他表达出的爱不被接受,他便不能继续了。现在我也做了孩子妈妈,我并不知道该怎样做也刚好妈妈,但是我力求让自己和孩子成为朋友,我不希望孩子对我怕怕的,有想法不敢说,压制他。我不能确定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依然与我如此亲近或者信赖我,但是我不允许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模式重现在我与孩子身上。读来《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看到书中提及的案例,那些青春年少的孩子开始维护自己的想法时,立刻便会想到自己那个时候自己父母的态度。中外虽国境不同,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一样的。面对同类的情形,书中一些父母的做法令我欣赏。同样是出于爱,他们选择适可而止,从而给了孩子释放自己的空间,也许就是这个阶段,孩子可能会闯祸,会遭到伤害,但是父母却做好了等他们回来的准备。这也让我想起父亲与哥哥当时的持久对峙,最后导致哥哥远走他乡,至今不能团聚的窘境。而今,父亲已须发苍苍,开始想念。我的确为他当时处理问题的态度遗憾,也为亲情背离轨迹而痛心。每每想到此,我便会告诫自己,对于孩子,一定要真的爱他,而不是定要他按照自己设定的轨迹去成长。之所以,作为父母满心热忱为孩子设定成长轨迹,必是充满了最真的爱而做的,可是并没有想到孩子的接受度,是随着成长越来越有选择的。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的天,可以无条件地去呵护孩子,当孩子渐渐懂事便需要父母在条件允许下尊重孩子,节制自己的爱!

爱你在心口难开

文/R郭郭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法律规定的成人年龄18岁之间,会经历两个叛逆期。第一个叛逆期是在2周岁的幼儿时期,这个时期被称为“ho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是孩子们寻求自我以及确立自我概念的时期,经常性地跟你说“不”,或者执拗地要按照自己的步骤来做每一件事情,真的很容易让我们哭笑不得。另外个一叛逆期,就是青少年时期——即我们熟知的“青春期叛逆”。当青春期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起来,孩子的样貌体征上越发靠近成年人,然而不成熟的前额叶皮质让孩子们总是误以为自己已经变为成年人,已然拥有了成年人的特性:成熟、冷静和睿智,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我们不赞同却自以为是的决定。当然,我们总得小心翼翼地对待孩子的冲动任性,因为一个不小心,就会惹得口角大战,最终弄得大家不欢而散。我们怎么样才能避开伤害亲子关系的危险而又能让他们自己处理问题呢?美国的教育专家布伦达•加里森和女儿凯蒂•加里森一起合著了这本《因为爱,所以节制》,把青少年这个阶段的诸多问题一一展现给我们,并从父母和子女各自的角度来叙述问题,还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作为参考,让我们更为直观地从他们的亲子关系当中,找到适合自己家庭中亲子问题的解决之道。毕竟,只有试穿过的鞋子才知道是否合脚。孩子所走的每一步总是牵绊着父母的心,很多父母都会陷入一个误区,总觉得孩子哪些方面不好都是父母的错,但当我们背负起孩子的一切责任与对错的同时,我们也在踏入危险的境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我们能做的,就是善意提醒然后退避三舍,回到父母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越权地默默守护孩子,相信孩子,并等待孩子自己的决定。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被旺盛的荷尔蒙烦扰,他们遇事冲动、不考虑后果鲁莽行事让父母担忧不已。有时候,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他们难以接受,我们渴望亲密的关系,却害怕真的反目成仇。青春期的他们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愿意挂在我们身上嬉戏打闹,愿意跟我们促膝长谈说些小秘密,青春期的孩子带给我们的烦恼,总会让我们时常怀念他们小时候,无论小时候离开我们奔向哪里,总会回头张望,他们不仅是在寻找我们熟悉的身影,也是在寻找那一份默默坚守,不离不弃的爱。 我们爱你,却不敢靠得太近,害怕入侵你的领土,就会忍不住指手画脚让你厌恶逃离;我们爱你,却不敢走的太远,害怕远离你的世界,就再也没有机会和你热情相拥。爱你在心口难开,我们只能驻守观望,等待着你,期盼你还会像小时候一样,回头找寻我们的身影,我们的爱,永远都会停留在这里等着你。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爱你

我想,不管是处于哪个阶段的父母,都适合看这本书,都肯定能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样的想法,在初看书名时,就萌发,如今看完了,更有此感觉。书名中的“爱”和“节制”,一个是敞开胸怀的,一个是收起双手的,这样的相反动作的平衡,在亲子关系中,是非常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书中贯穿一个观点:“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爱你”!应该绝大部分的父母都会认同这个观点吧,最起码在最初的想法中,是怀着这样的初衷的。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脚步?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方向?是什么让一切如脱缰的野马失去控制?在读这本书的第一章时,我就对自己深深的共鸣感感到非常惊讶,难道做父母的都无法避免落入这样的境地吗?作者与女儿十多年来,一直在斗争,每天上演着各种形式反抗,针对的全是父母的权威。最终,女儿再也不能忍受跟父母同住在一个屋檐下,选择要搬出去住。作者此时,没有选择继续斗争,而是想起了这段开头的那个初衷:“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爱你 ”,是的,斗争不是目的,出于爱,也许我们已经错过和误会太多,作者在这时,选择尽可能的支持孩子,虽然不赞同,但是她告诉孩子可以帮助她。我开始想起,在面对我家6岁的宝贝时,我也会常常忘记这样的初衷,开始张牙舞爪地指挥她的一切,小小的她在自己的意志和我的权威之间挣扎,认真回想,我开始不确定,自己真的做得对吗。此书的目录,我觉得是最精华的部分,首先提到父母在表达爱时的困难和错误做法,然后分析了各种类型的父母,是如何造成与孩子的渐行渐远。之后给出了实用建议,建议家长们卸下压力,卸下错误的心理负责,给予孩子爱和尊重,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一个合适的角色。书中有收集几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作为分析对象,使读者对困境和解决办法有更直观的感受,虽然其中部分例子我个人并不太能接受,比如有个孩子离家出走去了外国,马上面临签证到期又没钱回家,父母却选择坚持自己对金钱的原则,没有施以援手。对于这样的原则是否真的奏效,是否真的导向理想的结果,我还是持保留意见的。但是对于书中一些大方向的指导,我是很赞同的,比如爱和尊重,允许孩子缓慢的长大,让孩子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别把子女的生活当成自己的生活来处理等等,其实我觉得,就是建立两点概念:【1】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别把他们当作附属品。一旦成为父母,也许很容易就会忘记自己曾经在自己父母手下的各种不满、愤怒、悲伤……各种情绪。甚至直接就变成跟自己父母一样的父母,同样对待孩子的做法,同样希望控制一切的权威。孩子是独立的,如果作为父母,多提醒自己本着爱和尊重的态度,更多时候能将心比心地对待孩子,也许很多时候都会很容易达到“退一步海阔天空”。【2】面对任何事情,我们希望与孩子之间建起一座桥,而不是一堵墙。我们希望的是终身与孩子保持一种健康,融洽,积极的关系,我们不希望孩子远离、嫌弃、甚至水火不容。这其实又回到第一点中的意思,而我理解另外一方面很重要的,是父母别忘记了自己也是独立的个体,在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的同时,别忘记把自己的生活和位置也调整到正常的频道上,维持好自己正常的生活,当我们可以平等对待孩子和自己,会更容易帮助自己进步,孩子的成长也会更趋于正常。这一切,也许就体现在“节制”这个关键点上,平衡即和谐。我想起之前我最喜欢用来形容亲子关系的一个词“守望”,人生旅程,有幸成为亲人,有幸守望一段旅程,即使不完美,却希望能安心守望,在相互陪伴中获取温暖和能量。

爱是最好的种子,用尊重与理解灌溉开花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摘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著作《先知》好的教育播下的种子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来。而爱是最好的种子。但有时自认为爱孩子的父母也会伤人,在愤怒与埋怨中构建出一堵与孩子亲密关系之间的墙,把自己和孩子隔离起来,只能无奈而心痛的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看完这本书,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句话:要想与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我们必须真诚,实实在在地关心孩子,不能想着要搞定他们,更不用担心别人怎么看我们。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当时还是炎热的夏天,因为喜欢收集各种玻璃瓶子,于是把家里各处都搜罗了一遍。当屋里再也没有一个玻璃瓶时,我就盯上了家里装满液体的玻璃瓶,当我看到一个装着绿色液体闪闪发光的玻璃瓶时,就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所以我就把那里的水都倒入了家门后的那条臭水沟里,然后宝贝似的把瓶子抱在自己怀里,生怕被人抢走了。等我妈回到家里,热汗淋漓的她想要找什么东西消消暑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突然她发现了抱着空玻璃瓶的我,里面早已没有一点液体了,她问我:“里面的花露水去哪了?”“倒臭水沟里了。”我毫不犹豫地说道。她看着我又好气又好笑,想发火却忍住了,继续问:“为什么把花露水全倒了?”“因为我想要瓶子嘛。”天真的回答。她一双眼睛盯着我看了好久,才叹口气:“算了,以后别做这种事了。”我欢天喜地的抱着瓶子跑远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我妈是压抑住了多大的怒火才没有对我发脾气,也不明白一瓶几块钱的花露水在当时那个一毛钱就能买根冰棍的年代是多么昂贵,但我现在还是很感激她,谢谢我妈没有因为一时冲动而打我,也没有因为我的年少无知而怒吼消灭掉我的好奇心。过了很久之后,我再问她当时为什么没有教训我,她回答说:“因为你诚实。”我看着书中母亲布伦达与女儿凯蒂的故事:她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从一开始的疏远到无比融洽,其中付出的爱与耐心是无法比拟的。虽然凯蒂做出的决定不一定正确,也没有和父母有多少商量的余地,但她还是在不侵犯原则问题的情况下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在这个父母为了子女的将来不停要求他们学习这学习那的时代,能做到真正尊重和理解子女的父母恐怕已经寥寥无几了。在谈到如何与女儿融洽相处时,布伦达这样说道:就我而言,就是摒弃自我。在爱孩子的同时,不因自己的个性打着爱的牌子而过度关注和关心他们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关心过度就会变成控制,也会影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而摒弃自我,摒弃那些“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我说的全部都是对的”这样的想法在亲密关系中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换位思考,想孩子所想,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心灵,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在教训孩子之前多想想这几个问题:“如果自己是他们,在当时的情况会怎么做?”“如果发脾气会有利改善关系和孩子的进一步成长吗?”“我这样做是因为爱他们还是自以为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为了让孩子不再犯错,该如何做?是选择寻找方法改善关系还是只是发脾气?”当我们把这几个问题想通了,也许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也就解决了。毕竟,爱才是最好的种子,只有用尊重和理解才能开花。

不要为了一颗植物放弃整个花园

电视剧中,常常听到有人这样劝:“不要为了一棵树放弃整片森林”。这句话平时都是用在恋爱关系上,但是看完《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我觉得用在亲子关系中却是更适合的。当然,此森林非彼森林。作者之一布伦达·加里森喜欢用这样一幅画面来形容亲子关系:一个装满泥土的铁罐里长着一株植物。这株植物和泥土分别代表你的孩子和他的生活。罐子放在院子里,院子则代表你的生活。植物的根须只能延伸到罐壁,不可能穿过铁罐,也无法延伸到院子里的其他植物上。身边很多人认为,国外的父母是比较冷血的,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他们听说在国外孩子到了18岁就要离开家里,开始独立生活,父母不再对他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书中通过很多的案例侧面让我们了解到,外国父母和我们父母一样,在孩子经历青春期时,因为孩子的很多问题,他们恼怒、心痛、失望、难堪、伤心。且不管国外的月亮是否更圆,天底下的父母大都是这样地为了孩子操碎了心。这本书就是操碎了心的美国教育专家布伦达·加里森教育孩子的心得,也是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她在书中反复告诉读者,如果只能对孩子做一件事,那就是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亲爱的孩子,我们都爱你。”这句话看上去很多余,因为天底下最不值得怀疑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然而,很多父母却常常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状态下,把孩子的生活当作了自己的生活来处理,以致拉大了和孩子间的距离。孩子常常感觉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只觉得窒息、愤怒。可父母却觉得无辜地留着泪:“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啊,你一定要听我们的,你以后吃亏了就知道了……”作者在书中通过一些案例劝解父母给自己成长的空间,也是给孩子成长空间。作者认为:“一旦我们淡化危机,就可以过上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也许当我们不再为孩子所累时,倒成了更好的父母。”孩子总有自己的道路要走,那些看起来像是错误的东西,实际上也是他的成长需要。当然,给彼此成长的空间,并不是说只管自己乐呵。因为孩子是铁罐里的植物,这个铁罐还是放在父母的院子里,父母要做的工作是根据里面的植物,浇水、施肥,喜阳的植物放在阳光里照射,喜阴的植物放在大树下乘凉。时不时的父母可以进行稍微的修剪,这一切,都是根据铁罐里的植物本身特质进行的。而一些父母做错的地方在于,这明明是一盆清香的茉莉,他们不喜欢,于是非要帮他齐根剪掉,让他照着隔壁的玫瑰生长,这不管是对于植物还是花农父母,都是痛苦的一生。当然,这只是父母的一种类型,书中写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家长类型:控制行、对比行、指责型、自以为是型、服务型、甩手型、揪辫子型、消极攻击型、担忧型。并通过不同案例讲述了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方式方法。我觉得我以后有了熊孩子的话肯定是个控制型和担忧型妈妈。各位快去书中看看自己是啥类型吧。

当你的乖宝已长大

备孕或怀孕间的父母最好学,看书读帖子找人请教,学习做新父母的新技能。孩子降生以后种种忙碌填满了时间消耗了精力,愿意且能够保持持续学习的父母就越来越少了。待到孩子十几岁,父母也适应这个角色十几年,大多都会觉得自己已经娴熟此道,用不着学习了,但其实,每一个孩子,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其实你都会面临新的挑战,为人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胎教幼教的书很多,关于孩子学习的书也不少,但帮助父母学习如何与青春期逆反期不断长大的孩子们相处的书,甚少,这是《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的选题价值所在。书中探讨的话题其实有一点窄,主要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青少年的家庭沟通方面,大致相当于高中高年级到二十大几基本成熟之间的阶段。写作思路也跟国内习惯的小故事大道理或故事说理+实用技能的路数不一样,夹叙夹议,穿插了几个不同家庭的例子,读起来有点不太习惯,但通读下来,领会精神,比一条一条刻板扣着学更重要。书名其实是很好的概括,文案也准确,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对孩子的爱,是对一个完整灵魂的爱,要尊重,要敬畏,所以要节制自己,要不断学习。人与书的相遇,需要一点机缘恰凑,也许没孩子或孩子很小的读者读这本书不是很有感触,但如果正在跟叛逆期的儿女作斗争的读者看到,会是一剂良药。

如何与孩子间建一座沟通的桥

在我怀大宝的时候,有一天去楼下送朋友。当我套上外套开门要出去时,妈妈突然冲过来脱下她的外套说“你穿我这件吧,这件更暖和,不要着凉了。”当时我立即逃出门外,妈妈却还在背后不停的唠叨,你穿那件衣服不行的会冷的,要不换另外一件?当时只觉得心情不好,但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心情郁结。明明妈妈一直是个真诚关心我冷暖温饱的家人。看到《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即明白了,亲子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节制”。做父母的必须懂得节制自己的感情。当我都已经三十岁,快有自己的孩子时,还有一个妈妈在旁边说,你该穿这件衣服才不会着凉。那时只会给我一种强烈的被干预感、甚至萌生出想要反抗的念头。当孩子蹒跚学走路时,我们不可能阻拦说,“你还小,不会自己走路的,我抱你。”反而会在孩子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后,开心的为她鼓掌。当孩子学会自己拿筷勺自己吃饭,会自己穿衣时,我们都会欣喜他们又朝成长迈进了一步。可是当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却开始苦恼了:“他为什么不听我的?”《因为爱,所以节制》正是这样一本写给所有父母关于节制、关于理解与接纳的书。在对孩子的爱要有所节制,面对孩子自己的选择时需要理解懂得接纳。本书通过许多案例来说明怎么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这里面的案例,不是那些“成功学”上的案例,不是教你去做一个“成功的父母”,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母、平常生活中的父母我们都可能遇到的难题。毕竟我们也受够了那些疑问——“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培养得如此优秀,而我的孩子总是不听话,问题不断麻烦不停?”然而布伦达・加里森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关于父母责任有另外一个真相。只要我们做为更称职的父母,一切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只是一个谎言!而真相则是,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多的为自己做选择,他们的问题都是属于孩子自己的,而不是父母的。为孩子言行负责任的是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我这个妈妈可以以一种平和(而不是充满内疚)的心态去努力修复我们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凯蒂去掌控自己的人生”。父母没有权力去掌控孩子的人生,但有必要提供帮助。确切的说,本书是由母女俩完成的。差点走向“水火不容”的母女俩,最后亲密到可以合作写一本书,共同剖析他们成长路上所遇到问题时,分享彼此真实的想法。在面对与子女的冲突时,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是一架桥,而不是一堵墙。我们的回应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自己受伤的感情、愤怒和失望。” 毕竟当我们陷入自己的情绪时,总会容易决断失误。而面对自己的孩子,这种对情感的把控能力要求就更高。为了更好的提供实际帮助,本书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附上了作者提出的一些思考(提问)。可以帮助回顾每一章节的重点,也正是给读者一个冷静思考与理性面对的提示。如果你正遭遇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阻碍,或许这一些思考能帮助你更准确的找出答案。

旷远的爱

女儿出生之后,我陆续读了一些育儿的书籍,既有育儿健康,也有心灵沟通,但我仍旧感觉一天天之中,有一些东西白白流失,我没有把握住每一次教育的机会,或者说没有把握住每一次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我以前读过《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现在又读到《因为爱,所以节制》,这其中都是在对某一种距离的把握和双方的权衡。这样一种节制的爱,令人不得不想到相互取暖的刺猬。   亲密关系是一切教育问题的基础,也是一切教育之前的必备功课。“因为没有了与孩子的融洽关系,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影响力,没有了帮助孩子的途径,也没有办法引领他们走向成长。”如何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这正是《因为爱,所以节制》一书追问的话题。也许你会想着要搞定孩子,教育孩子就像一个伴随着孩子出生而来的工作任务,于是你上班要面对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下班回家要面对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工作任务,表面上看你是把孩子当成了你的仇人,实际上你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糟糕的生活一部分,就像一个人抱怨说,“孩子就知道玩,每天还得盯着他,他那么不听话呢”。是的,你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生活,也当成了自己糟糕的生活。难道这就是上天给你的礼物吗?“实实在在地关爱孩子,而不要想着怎么搞定他们,更不能担心别人怎么看我们”。   “如果把孩子的生活当作我们自己的生活来处理,那样只会拉大他们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成了他们的一个问题,他们还要花时间应对我们”,你要从“自我”中走出来,孩子不是要处理的工作任务,也不是你的附属。这样一种距离你该如何把握呢?它不是你与办公桌之间的距离,也不是你的腰围,而是你与孩子牵起的手。当他把手放到你的手里时,当他终有一天抽出手要脱离开你的时候,你的每一次选择都决定了那爱变得更加旷远,还是隔阂在建立。   我一直都在这种亲密关系流失的诚惶诚恐之中,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这种亲密关系,就像把握自己生命中的一天。我有时会想起叔本华论述中的那两只战战兢兢的刺猬,有时我又会忘掉它,想起别的事情。比如说,想到两个柔软的水母,它们看到的不是距离,而是眼前共同的海水。我希望孩子怎样呢?她要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呢?有一天她会像我现在一样糟糕吗?还是过着另一种不同的糟糕生活呢?“如果只能对孩子做一件事,那就是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亲爱的孩子,我们都爱你。’”

如何去爱?《因为爱,所以节制》

说起育儿图书,似乎都是给学前和小学的家长看的,上了中学似乎就很少能看到合适的育儿书了。也许上了中学孩子就进入了逆反期,你说什么也没什么用了。不过要是上了高中,你才会明白什么是逆反。不仅仅是逆反,而是很可能就不理你了。孩子一下子就长大了。这时候你看到孩子的问题和毛病,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说了人家也不听,不说吧又觉得没有尽到责任。教育孩子真是一件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不信你看看孔子,大教育家吧,万世师表,可是他的儿子呢?也没培养得有多么的成功啊!和孩子相处,真不容易啊!而且你想逃也逃不掉,想不管也放不了手。真的太难了。这本书的作者孩子凯蒂就在上高中,开头就说孩子,而且是一个女孩子,要搬出家去,她还没有能力养活自己,也不在乎她的决定会毁掉她一生的计划。可是她就要搬出去,为了能够逃离这个家,她不惜牺牲和舍弃一切。凯蒂不是和父母商量要搬走,而是通知他们要搬走,搬走和男朋友住,可是父母并不放心这个男朋友。但是你能怎么办?孩子大了就要有自己的生活,就不听你的。呵呵,原来这位母亲也遇到了和我们一样的麻烦,那么不妨看看她的这本书吧。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中间部分的彩页,彩页上都是漫画,看起来轻松又有趣。里面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家长。有控制型家庭,什么都要管,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人生被父母控制,孩子想要避开父母越远越好。有对比型家庭,这样的父母总是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去比较。有指责型家庭,指责型父母擅长的是,利用孩子的善良和对父母的爱,让孩子背负内疚的包袱,以为自己是父母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有自以为是型的家庭,妈妈永远都是对的。还有服务型家庭,什么都听孩子的,孩子不用付出,就可以轻松的从人际关系中不断获得。最后还有甩手型家庭,表面看是和孩子在一起,其实心却不在孩子的身上。还有揪辫子型家庭,抓住孩子的小尾巴,就不放过……这么看来好像做家长的怎么都不对了,太近了就是控制型的,太远了就是甩手型的,管吧,就是指责型的,不管吧,就变成了服务型的……是如果教育那么容易,世界上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了。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永远都是新手,永远都需要学习。

孩子,我要怎样爱你

所有涉及实践的科目都天生带有“马后炮”的性质,育儿尤其如此。正是因为有无数在教育子女方面或成功、或失败的家长愿意把他们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拿出来给我们借鉴,才有了如今的育儿学。我记得中学时,最流行的育儿书籍是《哈佛女孩刘亦婷》这类“成功”育儿学,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在育儿书籍市场占据榜首的已然变成如本书这类”失败育儿学”。这是育儿教育在我国发展数十年的转变,也是大众心理从盲目转为现实的进步。是这些书提醒我们育儿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实现我们的人生愿望,而是帮助孩子走上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本书并非是育儿过程中排忧解难的万能药,而是给父母们强调了一些最应该被铭记却最易被人忘记的事实,而又恰恰是这些事实让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而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养儿莫忘初心。有多少父母在最初孕育孩子的时候对孩子的期望通常只是最简单的健康快乐。随着孩子顺利出生,逐渐长大,我们的期望值也会在舆论的裹挾中水涨船高:他是否没有别的孩子漂亮,是否比别的孩子瘦小,是否走路说话晚于别的孩子,是否在校表现不如人意,是否成绩落后让我们失望,是否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没及时婚假生子让我们安度晚年……最初的简单期望被攀比心和控制欲替代,通常是孩子生病或者受伤这样难过的时刻才能提醒我们拥有健康已经弥足珍贵,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忘了初衷。我们养孩子究竟是为了自己和孩子,还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明白自己并非万能。几乎每个新手父母都会犯“见贤思齐”的毛病:孩子生病了,都怪我没有照顾好;孩子受伤了,都怪我没有看护好;孩子成绩不好,都怪我没及时辅导;孩子走上歪路,都怪我没教育好……本书为我们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并非万能,有些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我们做的再多再好也不足以扭转事态,因为并非是或者全是我们的过错。明白这一点并非让你推卸责任,而恰恰是让你明确责任才能更好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找到理解自己的同伴。没有生育过的人才会简单粗暴的把熊孩子的作为都归为父母教养不力,才会指责母亲当众哺乳而不去诘问公共设施的不完善,才会居高临下的教育别人应该怎么带娃……无需给他们解释太多,我们要做的是找同伴疏解自己的心情,帮我们解决棘手的养娃难题。本书在结构上有两个很有建设性的安排,其一是有作者的女儿参与,当身为作者的母亲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女儿的看法也写进来让读者知晓。这是一种很奇妙的阅读体验,每每看到女儿的观点时,我会想到我还未满三十岁,除了是一岁小娃的妈妈,我自己违逆父母也不过是不久前的事。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轮回往复的状态,我们现如今苦恼的教养难题,往往调转个立场想想就恍然大悟了。其二是作者在每章结尾都有针对性提出一些问题供读者解答自省,留作业的形式让问题和建议更简明、更直观,也让读者能更好的梳理重点。因为喜爱本书,所以也想提一些不成熟的个人意见供作者和译者参考。1、问题家长分类章里,自以为是型和控制型有明显的交叉重叠之处,是同一类型的多面表现。2、最后一章中涉及宗教问题较多,于我国国情不太契合,是否可以考虑修改删减。3、译文不太流畅,多处出现指代不明、表意不清的情况,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明白某句话的意思,熟悉英文句式结构的话会更好理解,这说明译者没有完全按照中文习惯翻译。

适度的亲密关系

适度的亲密关系读《因为爱,所以节制》/by烟波浩渺1980本书是讲“大”孩子(初中、高中阶段的)的出现问题该如何来回应和修复亲子关系。以前读过的书都是说教育从很小的娃娃抓起,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人可能已经错过或者忽视幼龄孩子的教育问题,等到孩子长大各种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了。这时候该怎么办,家长该如何做好当下的孩子教育问题和修正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战国策》里有个成语故事“亡羊补牢”,全句是“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相信很多人不用白话解释也懂得这句古文的含义。只要肯补救从来也不会晚,可以防止日后继续受损失。这个故事放在我们亲子关系上一样适用。孩子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和补救,不然后果真的是自负,后悔药也没得吃。作者布伦达•加里森在开篇就遇到一个难题:她的女儿凯蒂•加里森高中时就要搬出家自己租房子住,这让作者夫妇两人真是伤透了脑筋,然而各种劝说无力,最后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作者会有“我们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就是不听我们的。”感慨和疑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只能向家长和孩子亲密关系来寻求答案!相信这种感慨不只是作者自己一个人感受,也是很多人的感受。深爱孩子但是孩子不肯听大人意见。叛逆、抗争在大龄的孩子身上已经开始凸显,家长又摸不着头脑,到底怎么更好沟通才能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这本《因为爱,所以节制》就是一个启发,作者布伦达•加里森用亲身研究和众多家长案例分析如果把握好与孩子亲密关系,给有此疑问的读者一个很好的启发和建议。作者的女儿凯蒂在每篇文章后发表作为孩子观点,当读过这本书后,会发现孩子想法真是与大人不同,往往大人还不自知。虽然她是孩子但是她的想法代表一部分孩子的想法,有目的、有思考,孩子那么大的年纪强制性管教已经无效,不然稳定心神,从善如流的关注孩子,还不能过度关注,这就是本书的主题,有度、有节制关爱孩子成长,才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书中用很多有代表性的案例展现,一些大人看来很有问题的孩子表现。作者在研究亲密关系的时候也与家长交谈,追溯问题根源,思考解决方案,这是所有想改变自己的父母愿意看到的内容,然而没有什么天赐神药,只能用家长坚持和愿意修复亲子关系的决心,才能“长治久安”。在一本童话书中看到这样一段描写:人们给“喊狼来了的孩子”建立雕像,上面写着“虽然他犯错可是有人爱他”。这就是本书另一种解释,不是吗?2016年1月4日星期一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读《因为爱,所以节制:如何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文/斯索以“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 。”这是冰心译纪伯伦诗集《先知》中的《论孩子》,讲述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纪伯伦在诗中告诉我们,爱是有节制的,父母之于孩子的爱,不是包办,亦不是代替。任何人都不能以“养育”的名义将“爱”的盛筵一手操办,“如果把孩子的生活当作我们自己的生活来处理……只会拉大他们和我们之间的距离”。这正是布伦达•加里森、凯蒂•加里森母女俩在《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里所特别强调的。全书以双重视角写成,母女双方无时无刻不在“对话”,在彼此的呼应中,亲子关系中的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又逐步得到解决,现实的难题和心理的困惑同呈现于一本书中,让读者能够以全知的视角来审视布伦达及其周边家庭所发生的一切。这一写法的最大好处,在于营造了一种真实的情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事情发生的具体场景,每一个问题在发生后都有所呼应,且很及时;它也让阅读此书的父母或子女有机会站在另一个角度——即在角色转换中实现“换位”——去体味父母或子女在“对话”中真实的内心活动。每一位读者在阅读时,都会不停地接受这种“转换”,让自己得以看清母女双方的出发点,和应该(选择)走的路径。在子女的成长中,亲子关系的紧张不可避免,任何矛盾和对抗都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父母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似乎很难,但过分担忧、全盘控制、消极攻击、无端指责,显然不是父母们应有的态度。布伦达十分看重亲子关系的和谐,并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来促成这种关系的建立,认为“没有了与孩子的融洽关系,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没有了影响力,没有了帮助孩子的途径,也没有办法引领他们走向成长”。这是她在经历诸多“困境”后悟出的心得。她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处理得法,父母与子女的“芥蒂”完全可以消除,问题的深入解决反而有利于父母对子女甚至自我的了解,明智的父母应当尽量避免矛盾的升级和关系的恶化。然而,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毋庸置疑的,要让他们“放下”这份深厚的爱,极其艰难。可任何成长都需要空间,父母能够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同样是爱的表现,只是投射在心里带来的感受有所不同罢了。父母应超越这层感受的局限,斟酌自己的行为,把握好爱的尺度。孩子向你伸出双手是源于内心的信任,对爱的近乎深层的“依赖”,而非寻求一种禁锢,每个人都渴望在外面的世界走一趟,他们也不例外,这是人的天性使然。父母所要做的,是用爱为孩子铺一条通向远方的跑道,而非仅仅为躲避风雨建一座密不透风的小屋。“因为爱,所以节制。”本书反复强调的,只有这一个普通的道理,所呈现的也是多数父母都曾遇到的问题,但它依然能够以生活的真实性打动着我们,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软肋,看到了大手拉小手前行的人生路上,一方主张温暖与保护、一方渴望赞许与鼓励的微妙关系。与夫妻之爱不同,父母与子女之爱下,任何一双手最终都要松开。远去并不代表离开,彼此的牵绊也始终都在,父母必须明白这一点。如果爱而没有节制,乃至发展为一种占有,便也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剥夺。正如纪伯伦在诗中所言,父母与孩子是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生命轨迹,并发展出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来。因此,爱不能仅仅局限于爱,“父母”这一角色需要在更为丰富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和定位。“无论孩子做出怎样的决定,不管是游遍半个世界去传教还是贩卖毒品,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隔离我们与他们的那堵墙上的一抔土,要么是连接我们与他们的那座桥上的一块砖。”这是布伦达希望向父母们传递的一点。而无论做出什么选择,你所要向孩子展示的,是“无论发生什么,你永远都爱他们”,毕竟,爱意味着恰到好处的呵护,并非等于无处不在的捆绑。2015.12.12于北京•既往居■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和文章署名。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

家长必修课

《因为爱,所以节制》是一本帮助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解决问题的书,或解燃眉之急,或引父母反思,消除那些已发生的矛盾,掐灭那些尚在萌芽状态的。家中幼童尚处在人生第一个逆反期,家长已觉头痛无比,这本书中的数个青少年的案例更让人感觉惶恐,无法接受依偎在怀中的这个小家伙将来可能会变成那么一副油盐不进,猫嫌狗厌的现实。《因为爱,所以节制》是给儿童家长们的预防针,是给青少年家长们的强心针,也是给那些始终“长不大”的孩子的家长们的退烧针。刚开始看《因为爱,所以节制》的时候,以为它是一本告诫父母不要将自身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的书,读完整本,发现我只理解对了一半,本书另一半的功能在于缓解疏导父母过于焦虑或内疚的情绪。因为爱,所以节制,不仅是对于父母权利使用上的节制,也是对于父母之爱滥用的节制。作者布伦达·加里森认为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应该是亲密包容平等的,父母的理想不能强行分配给孩子,孩子成长中的错误和弯路也不能全让家长来买单。作为更加成熟的家长,应该坚持自己的底线,捍卫自己的生活,这样听起来似乎和无条件的爱有所背离,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导向。本书作者和许多知名的育儿专家或家庭关系专家的基础观点一致,例如著名的西尔斯医生家族、性别学科领域先驱古里安等,他们都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抛开一切表象,追根溯源,最本质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亲密关系,如果没有亲密关系做基础,一切教育、引导方法都是惘然。不同之处在于《因为爱,所以节制》剖析的是青少年的问题,这就相当于这本书中的问题,儿童的家长将要在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会遇到,这恰好从另一面强调了从新生儿起就建立起的亲密关系是多么的重要,将影响今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家庭关系。书中有几个章节是分析不同类型的家庭、家长型,服务性、甩手型……每种类型还配有漫画,活灵活现,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分析家长自身成长环境及投射在亲子关系上的影子,达到让家长意识到自身教育方法的问题所在,通过反思及练习,改变引导方式,让家庭关系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另一些章节,比如三、五、七、八这样的内容,和我们通常所读的育儿书籍不太一样,它让家长意识到,孩子这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中所遭遇的挫折并不都是由于家长的教养问题造成的,家长无须为每一个错误背上沉重的包袱——若不能清醒的认识这一点,很容易会陷入到——痛苦、自责、内疚,对孩子发力更猛,逼迫孩子远离轨迹,于是更加痛苦内疚——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因此,设立家庭底线,是对孩子和父母的保护,也是对家族其它成员的保护。关于父母责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弄清楚慈母败儿的真实寓意,该爱的时候不要吝啬去爱,始终用正确的方式去爱,才是孩子成长中需要的。后续故事中,作者和我们分享了书中这些作为案例的孩子们现今的情况,有些让家长欣慰,有些依旧心酸。不管如何,通过这本不算太厚的成长课,家长们该明白自己所能做的和所不能做的。文/团团花哚 2015.12.30

发乎情,止乎智

刚刚接手六年级,孩子正是初现叛逆的年纪。初冬的早上六点半不到便接到小G妈妈的电话“老师,小G因为我让他多穿衣服和我怄气,褂子里只套了个薄衫,我把毛衣放门卫室了,麻烦你让孩子穿上,他害怕老师你说了他一定肯穿”。虽是一件小事,联系小G的平常表现,做事认真却也较真,学习专心却不能长时间保持,身为小组组长,他们组的值日做的最好同时也因独断被组员告状次数最多的组长;靠着争强好胜的意气学习,成绩倒也不错。虽已是冬季,最高17度的气温也不是很低,所以我去门卫室拿了衣服放到我办公室的橱柜里并没有去给小G。通风一晚的教室早读时候还有些凉气所以小G把手缩到袖子里攥着书读,之后室内室外温度都在升高,小G一派很是潇洒的样子,体育课后班上其他孩子都忙着脱衣服散热,他高傲的拉开拉链炫耀他穿的少,不用脱,多省事。下午四点放学,教室里虽然暖和,室外太阳落下,开始降温了,整完路队我带小G到办公室。“小G,冷不冷?”“还行,不怎么冷。”“早上为什么不多穿件衣服啊?”“我想穿蓝色的那件,妈妈非说红色的厚穿着才不冷。”“妈妈是关心你,怕你受凉啊。”“可是我我喜欢红色,穿红色的不像男子汉,还有我妈非逼我吃煮鸡蛋,我喜欢吃和西红柿一块炒的鸡蛋……”“那你有没有把这些告诉妈妈呢?”“妈妈不会听的,她什么是对的”。“你不说怎么知道妈妈不听呢,妈妈认为已经替你考虑周到了所以认为自己是对的,煮鸡蛋是最有营养的鸡蛋吃法,衣服首先考虑保暖其次才考虑好看啊”,不知道小G是否真的听懂了我的话,毛衣倒是痛快的穿上了(自然是红色的)。记忆中类似的场景也常常出现在我的童年中,我喜欢长发可我妈说扎头发太费时间频繁的押我去理发店,大学离开我妈的掌控以后我立即畜起了长发,但我因为不会绕发带披头散发了一段时间待到苦练多日才得以实现“马尾梦”;做小商人的我妈价值观倾向于拜金,所以因为公公婆婆收入稳定而长时间反对我的婚姻,直至儿子出生,见面的时间她都忙于伺候外孙才停止对我的絮叨……以前听说美国孩子十八周岁之后就会搬离父母,所以一直以为西方家庭教育是绝对宽松的,甚至可以肆意妄为而父母绝对不干涉的……原来这一切都是我因“光环效应”而主观美化假想的而已, 《因为爱,所以节制》中,也罗列了无数因为父母管的太多而让子女“不堪重负”的嘛!为人母的作者面对女儿时和身边的我妈、我姨、我婶没差别啊,也是会抓狂的嘛!我想正是因为这些相似而又真实的情感共鸣,所以这本书让读者读起来很受用也很实用。“对家人,无论伴侣还是孩子,表达感情时,都应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下”这个观念真是醍醐灌顶,我们这些“识几个字”的新父母,面对孩子时候努力克制着能理智点了,在与孩子有关的问题上和伴侣和家人的沟通时常常脱口而出忘了理智了。《因为爱,所以节制》在内容编排上也是极为有条理的,开头就告诉我们哪几章是举例,哪几章是实践措施,对于初读育儿书籍不得要领的父母很是方便。开头就把后面涉及的案例主人公情况精炼的罗列出来,对我这种名字盲的人来说简直是贴心,后面读到哪个案例只需往前一翻,拿笔一抄,第二遍读的时候就完全可以忽视姓名了,脑海中也会瞬间自动显现班里孩子、身边表弟表妹的类似小状况。

把权力和爱关进牢笼

本文微信版如果我们用水壶往杯子里倒水,我们既不会不对准杯口去倒,也不会在杯子已经满了后继续倒下去。可是我们对待孩子,却既不那么有方向性,也不那么适度了。我们常常把自己盲目的巨大的爱砸向孩子,却在产生问题后百般不解——为什么我那么爱你,你就是不听我的话!你就是不爱学习!你就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答案是,因为你不够节制,因为你多多少少的在把孩子的人生,当成自己的人生来过。推荐给大家一本书——《因为爱,所以节制》。相对于前一段时间看得育儿书,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便是更加贴近我们自己,本书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的经历,和她在与孩子相处中的心得和经验,读了之后觉得,原来在育儿的路上都一样,专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所以也没有什么好紧张的,只要学会调整和面对就好。关于育儿,我们需要一些书教我们避免问题,同样也需要一些书来教我们,万一产生问题了怎么办,《因为爱,所以节制》就是这样一本教我们怎么面对问题和补救的书。个人觉得《因为爱,所以节制》可以和《西尔斯橙色亲子课》还有《西尔斯健康育儿百科》当成阶段书,《西尔斯健康育儿百科》是宝宝没出生前或者刚出生时,妈妈看下健康育儿的注意事项,心里有个知识储备。《西尔斯橙色亲子课》和《西尔斯亲密育儿练习手册》是宝宝出生后的亲密育儿教育指南,按照亲密育儿的理论和西尔斯夫妇的方式,基本上宝宝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宝宝长大了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就读《因为爱所以节制》来调整和补救吧。本书不同于其他育儿书的另外一点就是,本书是做减法的,减掉焦虑、减掉偏见、减掉不恰当的干涉、减掉满溢出来的爱……当我们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和孩子的成长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会有一些长者和专家告诉我们,你要这样做,你要那样做。可是有时候问题的症结恰恰是,我们做的太多了。这时候需要有个人来敲醒你,告诉你:“如果我们把子女的生活当成自己的来处理,那样只会拉大他们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成了他们的一个问题,他们还要花费精力应付我们”、 “不要追根寻底”、 “不要让你的好奇心和爱管闲事的个性成为摩擦的根源”……最后说一点,本书比较符合中国家长特点呢,或者说所有的家长都是一样的?看看书中列举的问题家长类型吧说实话,厚妈真的在其中几项中找到点自己的影子呢,不多说了,我去仔细研读,认真改正了,小伙伴们共勉!$$$$$$$$$$$$$$$$$$$$$$$$$$$$$$$$$$$$$$$$$$$$$$$$$$$$$$$$这里有最良心的绘本评论和推荐这里有最实用的书单和最受欢迎的原创故事这里也有好玩的亲子游戏和唐诗课这里是绘本妈妈,一位尝试着让育儿快乐起来的妈妈一个渴望和你一起成长的平台公众号ID:huibenmm

失去了与孩子的亲密关系,父母就失去了一切

朋友有位美国合伙人,闲来无事吐槽说:“为孩子上学,准备搬家到教育资源更好的地段去,但是各种事情好烦啊唉唉……”想来应该和我们买学区房是一样的烦恼。在读《因为爱,所以节制》之前,我听朋友讲起这件事,以为他碰到的是一个美国家长当中的异类。因为,我一直有个天真且坚定的错觉,以为西方文化下的父母普遍更懂得对子女放手,互不插手彼此生活。万万没想到,在对孩子操心过头这一点上,原来普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可见美剧英剧反应的生活也不可尽信)。如果你把这本书中,妈妈布伦达和女儿凯蒂的名字,替换成比如妈妈刘女士和女儿笑笑,这就立刻成了我们身边的、甚至我们自己的故事。我表弟对我说,他回忆起小时候的寒暑假,全都是待在家里写没完没了的作业,看他妈妈,也就是我舅妈买的各种参考书。我舅妈是特别典型的一类妈妈,我在读到书里对比型和控制型家长时,脑子里代入的就是她的形象,实在是太生动了。我最常听到她对我表弟说的一句话是:“你还出去玩?!你看人家×××这回考了第×名,你看看你!”最常听到她对别的长辈说的话是:“我儿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你们都是怎么教育的啊,让你孩子有空来我家辅导辅导他吧!我为他的学习真是操碎了心……”而往往此时我表弟就在一旁,脸上的表情我真不忍心多看一眼。是不是有很多人被戳中了心脏,觉得看到了自己妈妈的影子?最近,表弟刚刚在我舅妈的逼迫之下和女朋友分了手,辞了工作从帝都回到家乡,领着不到帝都三分之一的工资,每周末去和舅妈认为合适的姑娘相亲……表弟若是稍有反抗,舅妈便会气得身体出现各种状况,吓得表弟只好乖乖就范。实在郁闷的时候,就到我家去找我妈妈,也就是他的姑姑,狠狠诉一番苦。我至今也不明白,我爸妈的教育哲学是从哪里学来的。我爸是个“没正形儿”的水瓶男,家里的搞笑担当。我带着小朋友来家里玩,他堵在门口要求人家买门票这种事是干过的;我初中时看日剧、追流行歌星,他也是凑过热闹的。我妈是纠结星人天秤女,我拿不定主意去问她意见,她会和我一起分析每种选择的利弊,但当我要求她帮我选择时,她总会一脸无奈地说:“我也选不出来啊,你自己做决定吧……”小到买什么东西,大到读什么专业、去哪里工作,莫不如是。于是,我现在所有的生活选择,都是由着自己性子来决定的。我做着我喜欢的工作,按照我向往的生活方式生活(包括选择丁克),无所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否,至少我活得高兴。我不是来炫父母的,只是想拿这两种极端相反的例子作对比,因为这种对比实在是太过鲜明了。我家常年是亲戚家兄弟姐妹们的“心灵鸡汤店”。刚才提到的无可奈何的表弟,还有和自己父母沟通不畅的哥哥、姐姐、妹妹,都喜欢找我妈妈来倾诉委屈或商量事情。有时我会设想,如果我是他们的父母,知道了自己孩子在遇到事情时,宁愿去找一位开明温柔的姑姑去说,也不愿和自己多提半句,那心里该有多么难过!我记得有一年生日,妈妈给我发的祝福短信里说:“在外面碰到什么事,一定要和我说。无论什么时候,妈妈都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在读到《因为爱,所以节制》的副书名“如何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时,想到的就是我妈妈发给我的这条信息。我妈不是能言善辩的那一挂,这条信息算是她辞藻最华丽、最肉麻的一次表达了。我听她和亲戚家的兄弟姐妹们聊天时,也并没有金句频出、鸡汤横飞。想来,我那些兄弟姐妹们,一定是感受到了我妈对他们真正的关心,才会有了我前面提到的那样鲜明的态度对比。所以,在看到作者在书里说这句话时,我无比同意:“做父母的必须真诚,实实在在地关爱孩子,而不要想着怎么搞定他们……如果只能对孩子做一件事,那就是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亲爱的孩子,我们都爱你。”

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修行课程

喜欢小孩,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宝宝。宝宝的到来能带给你许多欢乐、让你体会父母的不易,宝宝可爱无比,给人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等等。拥有一名宝宝,实在是人生中一件美好的事情。害怕养育一个孩子,因为养育一名生命的责任太重大了。宝宝出生的那一刻,他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不被人左右。他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生活,婴儿时期还比较好,因为父母可以看住他们。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大进入青春期,他们会叛逆会和你对着干,伤父母的心令父母提心吊胆,你还不能抛弃他们不管。孕育一个生命,就要对他负责,但这个生命多数不在父母的“控制”范围内,令人担忧无奈。所以,为人父母是一场维持一生的学习。婴儿期要学习育儿,从小塑造宝宝的性格打好基础;青春期要学会与叛逆的孩子沟通相处,帮助她们顺利安全成长;成年期要与他们平等相处帮助他们处理工作人际等难题。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小孩,但你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吗?《因为爱,所以节制》是一本讲述如何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的书籍,我们爱孩子,但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来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生活。因为爱孩子,所以父母要对自己的爱有所节制,要尊重谅解孩子。有节制的爱,才是最好的爱。作者的大女儿凯蒂,与父母关系紧张、针锋相对,刚成年还在读高中,就要求搬出去自己住;交往的朋友也都是问题少年,还提议要和男友马克一起住!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一定头疼无比。要么严厉呵斥女儿坚决禁止这种行为,要么忍下愤怒与女儿谈心讲道理依从女儿。前者的后果是在本就不好的关系上雪上加霜,女儿十八岁有了独立权利自己搬出去,彻底断绝与父母的关系;后者是保持了与女儿的联系把担忧焦虑留给了自己。作者选择后一种处理方式,他们帮女儿寻找住处、赠送家具,凭着理智的爱与不懈沟通,与女儿的关系得到改善。“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就是不听我们的。”这是一个矛盾的难题。现在科技那么发达、知识那么完善,为什么就没有一本有万能作用的养儿育儿手册,一本书解决所有的问题。那是因为人的个体是独特的、思考是多样的,面对孩子的叛逆不听话,父母要见招拆招,把自己的爱转成具体的特定的有效模式来表达和引导。父母不要用自己的爱去爱孩子,而是站在孩子角度来表达爱。“如果我们把子女的生活当成我们的生活来处理,那样只会拉大他们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成了他们的一个问题,他们还要花费精力应付我们”,“无论孩子做出怎样的决定,不管是游遍半个世界去传教还是去贩卖毒品,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隔离我们与他们的那堵墙上的一抔土,要么是连接我们与他们那座桥上的一块砖”,作者在书里再次肯定和强调这一点,父母不要自己认为对的、喜好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去禁锢控制孩子的一切,而是要尊重、引导他们的发展和成长。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的是亲密关系,而不是竖起一道冰冷拒绝沟通的墙。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成为孩子需要的父母,建立彼此亲密的关系,有效节制的表达爱。

优化自己,陪孩子成长

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是父母先优化自己在我们还是很小的时候,棱角深刻而明显,越长大包容性越强。在明白的事物上越多对未来的自己要求更苛刻,然而对自己的孩子却不会有相对应的教育跟要求。例如:在一些爱好兴趣发展上,不会处于他所想象培养的状态去要求。自我爱好即好,这才是最主要的状态。《因为爱,所以节制》,在这点上有很多强调,不要因为爱,就自己来处理孩子的生活。这种看似亲密的关系,日后也会让孩子与你的距离渐行渐远。让ta感受你对ta的爱作为农村成长的90后,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成长,经历过典型的留守儿童期。在小时候我经常听有的亲戚说我的父母一点都不喜欢我,喜欢后来生的弟弟。有的会说我家里负担大,父母都不愿意甘心在农村,要去外地闯事业。总之在印象中没有任何值得对父母的爱,以至于后来我都搞不清楚到底何为爱,还好随着年龄长大见识更多,自己也在外漂泊中,总能理解父母那些年出来工作也是很受罪,到现在不但撑起整个家,还为我们这个家做了很多基础。而越长大越是需要了解自己的爱该如何消化,如何去对他人展现,尤其是即将为人妻为人母的身份转变。亲子类的书总是会有很多侧重点,这本书侧重于对子女思想跟性格爱好沟通。作为父母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书中列举的:服务型、甩手型、揪辫子型、担忧型、对比绝望型、控制型、指责型……面对这些是否有自己的影子。努力改变,更多优化自己,陪孩子成长!

无论发生什么,亲爱的孩子,我们都爱你

作为一个4岁宝贝的妈妈,现在读这本书似乎有点早,这本书里分享的多是那些10几岁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事。10几岁,叛逆、执拗。布伦达列举了13个家庭的13个“问题”孩子的故事,从孩子的角度、父母的角度、夫妻关系角度去帮助读者了解“如何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1、勇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2、当孩子做了你不能接受的事情时,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有多重要?两三年以后还会如此重要吗?”3、你是什么型的父母?服务型?甩手型?揪辫子型?担忧型?对比绝望型?控制型?指责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好几种的特征,在我们认为孩子有问题时,可不可以先停下十秒,不要发泄情绪?4、做最好的自己和忘我:离开孩子时,不要过分地焦虑、愧疚或者后悔;与孩子相处时,把自己变成孩子。不要评论孩子,要引导和帮助,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5、交给时间: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交给时间。生活中总有很多事情是不能靠逻辑而是靠时间解决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是阳光、雨露和时间给予了它成长的空间。6、爱你的家庭、孩子和伴侣,人生既结伴前行,就不要相爱相杀啊!想不开,想不通时找个相同经历和可以接受你观点的人去倾诉,或者找专业人士帮助。不要一个人死抗哦~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生活当成自己的生活来处理

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把孩子的生活当作我们自己的生活来处理,那样只会拉大他们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成了他们的一个问题,他们还要花时间应对我们。“从自身的成长经历来说,我对这个体会谈不上深刻。因为自小在农村长大,父母对我完全是放养的,我没接受过任何学前教育就上了小学,记得刚开始连拼音a都不会写,急得直哭,妈妈也帮不上忙,因为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还记得大四那年准备找工作,跟父母聊过一次,他们也是一副无奈的神情,至于后来的考研、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也没有得到过什么指导和帮助,更谈不上什么约束和控制。与很多有相同经历的朋友聊起过,七八十年代的寻常百姓家的教育大都如此。可偏偏是我们这些从”自由教育“走出来的人,在教育自己的子女的问题上却大多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就拿我周围生活的圈子来说,很多人(也包括我)周末两天都围绕着孩子的各种“班”跑,少则两三个,多则七八个,搞得孩子疲惫厌倦,整天无精打采的样子。有一次,我家闺女跟我说了一句话,她说“爸爸,你知道怎么才能更聪明、学习更好吧?”看她的表情,我知道她是有答案的,就故意说“不知道啊”,她说,“就是少报班啊”。听了之后,我跟媳妇都一阵心酸。后来,看到了一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书中有几句话直接戳中了我们这些八零后父母的痛处:“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害怕””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加倍奉献给自己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的需要。”最近看完了《因为爱,所以节制》,觉得这本书更具实操性,对家有叛逆期孩子或者即将进入叛逆期孩子的家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警醒。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就提前步入叛逆期?为什么我们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就是不听我们的?所有的问题都在于两个字,“距离”,说白了就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为什么会有“距离”?,就是因为我们把孩子的生活当成了自己的生活,各种以爱为名的帮助、安排,逐渐变成了教训和控制,慢慢的,我们就成了孩子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亲子关系自然就出问题了。这本书多次强调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因为“没有了与孩子的融洽关系,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影响力,没有了帮助孩子的途径,也没有办法引领他们走向成长。”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父母与他们保持亲密关系相对容易,因为他们对父母会有天生的依赖。但随着孩子年龄渐长,情况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之后,他们就愿意更多地听取同龄人的意见,而不是父母师长的建议。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把孩子的生活当成自己的生活来处理,那矛盾和冲突就在所难免了。这就是大家常说的“青春叛逆期”。作者本人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自小就喜欢挑战父母权威的大女儿凯蒂,实在不能忍受与父母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在高中毕业那年,提出要搬出去单独居住。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她为什么要在无力负担自己生活的情况下,独自搬到离家只有十分钟车程去住呢?我们怎么可能同意!”但凯蒂的行为不断让人惊讶,“星期六马克和他的朋友们会来帮我搬家”,马克是凯蒂当时的男朋友,是个喜欢惹麻烦的不良少年。而且,凯蒂还提出将父母为她准备的大学预备金拿出来支付她现在的生活费,直到她找到一份全职工作。那作者是如何处理的呢?“我很感激,那个时候我冷静了下来 因为盛怒之下说出的错话,必然会严重削弱我对女儿生活的影响力。我认识到,生活永远不可能像过去一样了,女儿出走之后不会祈求我们的祝福,也不会寻求父我们的建议,她只是来通知一声,并不在乎我们帮不帮她。”她和丈夫决定帮助女儿,不仅从家里找出了很多生活用品,还帮着女儿搬家。虽然最后没能阻止凯蒂搬去了,但阻止了一场严重冲突,凯蒂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了。最后,凯蒂依然与父母的个性大不相同,在很多问题上达不成一致,但却与父母之间保持着健康、坦诚的亲密关系。她后来按照原定的计划读完了大学 ,也没有与“坏孩子”马克继续在一起。“因为盛怒之下说出的错话,必然会严重削弱我对女儿生活的影响力。” 看到这儿,我突然懂得了书名的意义所在。很幸运,在自己的孩子步入青春期之前读到了这本书,希望自己能像这本书的书名期望的那样,因为心中有爱,多一些对自己的“节制”,少一些对孩子的“控制”,从而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

我爱你,但你仍是你。

刚结婚没多久,因为项目关系认识一位大姐,相处很融洽。有次聊到关于孩子养育的事情,她以过来人的语气说,其实最需要注意的就三个阶段:一岁前,这一年需要精心照料,关系到孩子以后的身体健康;3-4岁,大概是刚上幼儿园的年纪,这是他第一次进入群体生活,需要注意培养他与人相处的能力,并教会他遵守规则;然后就是青春期叛逆阶段,那是TA重塑性格和自我的重要时期,需要重点引导。至于其他时候,可以不怎么要操心啦,当然咯,要选择一个好的周围环境,包括居住的小区,关系好的朋友,幼儿园,学校。。。说这些的时候,她家儿子已经上大三,作为交换生去了英国,谈了位金发碧眼的女朋友。那时的我,其实还在坚持丁克,完全没考虑养小孩的事。但无疑这是我对养育最早的认识,在有了小孩以后,也一直记着。我的叛逆期在11岁时提前到来,此后三年,和父母的关系处于最糟糕的状态,写过威胁的信,闹过离家出走,有近两年的时间完全不跟妈妈说话。。。再去想当时的自己,闹腾得如此厉害,最渴望的不过是父母的关注。再后来,家里条件渐渐有所改观,父母似乎想把对我和大弟的亏欠弥补在小弟身上,于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也导致我们姐弟仨与父母的关系一直是很紧张且无奈的一种状态。若是按照书中作者总结的类型来区分,父母在对待我大弟时是甩手型父母,对待我小弟时又成为了服务型。他们是爱我们的,这个无可质疑,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表达这份爱,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跟我们沟通。有了小屁孩后,最害怕的是父母与我之间的关系,在我与他之间再重现,或许我更害怕的是他长成我这样子吧。“我们向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尤其是当他们的态度和行为都在推开我们的时候。既要给孩子成熟的空间让他们做真正的自己,同时还有培养与孩子之间健康融洽的关系,要做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确实是很困难的。”《因为爱,所以节制》试图在告诉我们如何去把握两者间的平衡。首先是尊重和理解,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产品。作者总结的控制型父母是很好的反例,把父母的期望和意愿强给孩子,试图去控制而不是影响孩子的未来。然后是沟通,是建立融洽关系的重要前期。这大概也是我们兄妹和父母间的最大障碍,在小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完全不了解彼此的需要,隔阂和矛盾日益逐渐积累,却谁也迈不出走进对方的哪一步。可是要怎样才能打开心扉呢?作者提到的一点给我触动很深:放下你的愧疚。我的爸爸和妈妈也常常会对我表现出愧疚的心情,其实我能理解他们的难处,这份愧疚最终成为我无法逃脱的压力只想要逃离。我希望在以后对待我的孩子时更坦然,尽我所能为他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也会明确地告诉他哪些是我做不到的;在他需要做出选择时,我会给予意见,但也要告诉他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我希望我们之间能彼此依赖、信任。最重要的是爱。我爱你 ,但你仍是你自己,不会去要求你长成我期待的样子;我爱你,会是你的永远的后盾,不会因为任何情况改变。养育,是抚养和教育,对父母而言,始终是复杂的事情,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事情。我想,大姐说的青春叛逆期,如果能翻翻《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大概不会那么难以应对。

无论什么情况下,你都得让孩子知道你爱他

其实我没有资格来评价这本书,因为到目前为止,我没养过一个孩子。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几句。我总觉得我爸不爱我,这是最让我伤心的事情。因为我觉得别人的爸爸好爱自己的孩子。我爸其实也挺伤心,因为我跟他不亲,我拒绝过他无数次,当他想跟我聊天时,我总是背过身,或者沉默着,假装看书。我也不想接他电话,尽管他在那头已经急得不行了。其实,在朋友圈里,我挺好接近的。如果有人愿意跟我聊天,我从不会拒绝。而见过我爸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忠厚老实,有求必应。连我老公都说,你爸其实对你挺好的。但是我还是看着我爸不顺眼。在我眼里,我不喜欢我爸。在我爸眼里,我是个白眼狼。有时我也会想,大概我爸是爱我的。因为他确实为我做了很多,没有他养我,我几乎是不可能活到现在的。但为什么我总觉得他不喜欢我呢?我奶过生日,我爸希望我给她买个蛋糕,说实话我奶其实一点都不喜欢我。所以,我觉得我为什么要给她买蛋糕呢?但是我爸觉得我必须去。我很难过。但是我不去买蛋糕,我爸难过。处于青春期的我还是违拗期的小孩,你越逼迫我越不干。不管是声嘶力竭还是摆出父亲的威严,我都不去。我爸进一步向我妈施威,我妈恳求我去买蛋糕,几乎眼泪都快下来。这招对我出奇得管用,我屈服了,但却非常恨我爸。我妈跟我爸关系一向不好,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妈总在我面前说我爸的各种不好。所以,我很同情我妈,我爸知道我这个软肋,所以每次当他对我无计可施的时候,就通过我妈来让我低头。我极其讨厌这种方式,所以我恨我爸。又由于我妈的放大说辞,使我的仇恨加剧。当我仇恨时,我几乎忘记了我爸为我做的一切:供我上学,管理我的吃喝拉撒所产生的一切费用。每年带我去看中医,给身体做严格的检测。但做这一切时,我总觉得他是有目的的。让我吃中药,是为了让我身体好,考试拿高分。给我请画画老师,是为了让我高考时考艺术类容易上线。每天早上给我吃鸡蛋、牛奶、米粉,更是为了让我变聪明考高分。所以,每次我想感激他时,我又说不出口,因为我觉得自己是工具,是他炫耀的工具,就像那块被迫买的蛋糕,只是他孝顺的表现。丽杰姐姐曾说过,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让他舒服。这句话用在小时的我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我爸让我不舒服,所以我曾经长期叛逆,让他也不舒服。在外人眼里,我爸真的是爱我的。但是我真的一点也感觉不到。这是这个世界最悲哀的事情。叔叔阿姨不爱,爷爷奶奶不爱,都会让人难过;但是如果爸妈不爱你,你是最难过的。因为他们是最应该爱你的。因为你是从他们身上掉下来的肉。你是他们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纪念品。每当我看到那句:父母其实都是爱孩子的,我都无比难过,几乎眼泪都快掉下来。每恨一分,就难过一分。比难过更让人难过的,就是纠结:你不知道到底该继续恨他,还是假装爱他,给他买营养品,陪他聊天。但是假装是件多么难过的事啊!一个人如果对身边的人也假装,那该活得多憋屈!更何况,但凡你假一点点,身边的人都能看出来。所以,看到书中的那句:无论什么情况下,你都得让孩子知道你爱他。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这个世界有很多悲欢离合,其实都源于爱。很多伤害也源于爱。小孩的见识,永远不可能理解超出他世界观的事情。他不可能猜测出你为什么让他做这件事,他只晓得你让他不舒服了。当这种不舒服逐渐增多,就会变成恨。其实,大人的见识也没多长,当他对孩子施威时,他要求的只是结果——让孩子听自己的。他哪里会料到孩子心里的不乐意。一个懵懂的小孩碰到一个不懂教育方式的父母,这是多么糟心的亲子关系。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磨难,但最难过去的莫过于糟糕的亲子关系所带来的伤害。因为这种伤害包含爱,也有恨,更多的是纠结。等到纠结得自己无法呼吸,看到他们的白发,实在不忍心,就会宽恕他们。可是,时光已经走了。留下的只是空落落的自己。无人理解超龄儿童的烦恼。

记得要说我爱你

与不同性格的人朝夕相处,对我来说已经是个难题了。如果恰巧这个人是你的亲生女儿呢?人生没有固定的赛道,即使父母把障碍清除得再干净,孩子依然可能偏离路线。不要心存侥幸,说不定这种事情就会发生在你身上。其实我和母亲就是性格迥异的两个人。虽然童年记忆中的母亲温柔慈祥,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冲突越发明显。母亲明明是个外向强势的人,书中介绍的9中类型中,控制型、对比型、指责型、自以为是型、揪辫子型就足以勾勒出她的轮廓了。而我作为她的女儿,自然是个胆小懦弱的。每当我鼓足勇气提出我的不满,她不是一副不屑的样子,就是威胁我以后什么都不管了。之后得空还要向她的母亲哭诉,说我嫌她这嫌她那,让我在姥姥家一干人面前落下个不孝顺的名声。即使我现在自己做了母亲,也仍没搞明白她的心理。当然,如果我和母亲合著一本书,她大概也会惊讶我这些想法吧。其实不是我没表达,只是她从来都不愿听罢了。即使这样,我和母亲这种母强子弱的组合也算是五好家庭了。遇上母强子强或母弱子强的组合,注定每天都要上演闹剧。这让我想起刚结婚的时候,周末早上我和老公经常会赖在床上看英国真人秀节目《超级保姆》。节目中的孩子永远那么让人头疼,翻天覆地,真的让人觉得生活已经没法继续下去了。《因为爱》这本书中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抽烟酗酒、吸毒贩毒、离家出走、同性恋……倒让我们这些幸福美满的家庭显得另类了。对于这种混乱结果的出现,作者认为孩子出问题不是因为父母不够好,而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心灵的沟通(P68)。而我认为,亲密关系固然重要,但父母一定可以做得更好。这里说的“好”即因材施教,而不是家长认为的好。如果家长以自己心中的法则制定一套“好”方法,众多孩子中势必有一两个会不服管。本书主要谈论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而这些孩子的早期教育质量如何无从得知。青春期孩子的性格逐渐定型,重塑或修正绝非易事。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妈妈而言,可做的事依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做的足够好。本书的英文名是Love No Matter What: When Your Kids Make Decisions You Don’t Agree With,意在注重亲子关系和爱的表达。中文翻译为《因为爱,所以节制》,感觉过于狭隘且偏离了主旨。爱不仅是节制,更是尊重、信任、宽容、理解、坦诚……这不仅体现在亲子关系上,更适用于夫妻、朋友和任何人。遵循爱的法则,感情深厚的夫妻也更易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受西方文化影响,国内教育界也开始注重培养爱的表达。上幼儿园的女儿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甜腻腻地说上一句“妈妈,我最爱你啦!”然后亲亲我的脸颊,大人似的帮我掖掖被角。我倚在床头,多么享受表达爱的过程——不羞涩,不慌张,一句云淡风轻的“我也爱你”,直到她离开我的那一天。

写封信,给孩子,给自己

儿子:首先你要知道,你劳资本来是不准备生你的,也早跟你老娘商量好了要丁克到底的。只是意外来的太突然(这个意外可不是协和医院的王姐),当我看完这本《因为爱,所以节制》的时候,我改变注意了。当初我不想要你的原因除了是不想让你出来耽误我跟你娘的二人世界之外,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没有信心,我担心把你生出来后,你给我各种惹祸各种叛逆各种跟我对着干,我生你有毛用啊,不如回家养狗遛鸟搂媳妇。而现在,我本着与天斗其乐无穷,不如与孩斗更无穷的雄心壮志,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玩玩。当你从第一声啼哭到两岁的这段时间里,表面上我是你劳资,但实际上你是我祖宗。任你刁蛮任性疯打疯闹,我都不怪你,就算你咬我、打我、掐我各种虐待我,我也绝不还手,也不会哭给你看。你哭了,我会哄你,你尿了,我伺候你更衣,你晚上不睡觉,我陪你熬夜,你饿了,我带你去找你娘,你吃左边,我吃右边。三岁到五岁的时候,你的大脑开始发育了吧,小胳膊小腿慢慢长起来了。我要在让你感受到什么是父爱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什么是规矩,什么是疼爱你,什么是溺爱你,什么是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什么是灭绝人性的熊孩子。六岁到十岁,你应该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开始疯狂的从各种地方吸取营养和知识。我应该会做一个诚实的劳资,尽我所能的回答一切你所好奇的东西。我应该会给你一个比较和谐的家庭环境,毕竟我那么那么的爱你老娘,而她恰巧也是。我应该会带你去学街舞、架子鼓、钢琴、吉他、围棋、滑冰、散打、乒乓等等各种兴趣班,然后让你自己抓阄挑选,当然,我也会剧透给你哪个技能最方便你以后给我找儿媳妇。我应该会陪着你去游乐园或者家长会,前者会让你耍的比较开心,希望后者你可以让我也开心。而如果你要问你是从哪里来这种人生哲理,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告诉你,也许会亲自示范给你看吧,毕竟我是一个诚实的劳资。十一岁到十五岁,不知道经过早期的培养,你是否已经开始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你对这个世界开始有自己的理解和探索方式,跟你同学朋友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交流方法,对人生的意义和梦想有一个朦胧的方向,对金钱的使用有一个进退有序的度,对自我的认识开始有一个小小的雏形,想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穿衣打扮发型动作等等到处都要留有属于你自己的风格。我会尽量控制自己不去过多的控制你的正常行为,但你的生活应该还在我的控制之中,你的翅膀还不够硬,它们才刚刚开始形成,没办法带你装逼带你飞,带你翱翔到天黑。我知道我该放绳子了,虽然对于我这种天生控制欲很强的人不太容易做到,但我会努力的,毕竟在你成长的这十几年中,你劳资也没闲着,我也在慢慢的成长中学会舍和得,拿和放。你是自以为是的风筝,我只能是那根若即若离的线。另外你也到了初恋的年纪,我会挑一个夜黑风高你老娘也不在家的时候,好好的跟你聊一聊关于女人这个话题,顺便帮你出个馊主意,写个内涵的小情书什么的。当然,也许你们那个时代会有更方便快捷的泡妞方式。但我总认为,只有手写的情书才对的起初恋的纯情。如果被我发现你电脑里的黄片片,我不会复制的,我只会剪切,让你知道我知道了你不想让我知道的东西。如果你能够跟我坦诚相待的话,也许我还可以把我目前硬盘里珍贵的42个G传授于你。心情好的话,我甚至会跟你讲一讲当年你劳资每次梦遗总害怕被人发现所以就直接把内裤扔掉导致被你劳资的劳资说成是吃内裤的孩子的梗,也会以此言传身教的告诉你,梦遗不可怕,无知和逃避才可怕。十六岁到十八岁,你该上高中了,即使学校是咱们自己家开的,即使我成了你们学校开大门的大爷,我也要让你住校。虽然我也知道你在学校宿舍里有可能认识一些不良少年,毁掉你的学业和前途,那我也不要把你牢牢圈在家里,毁掉你的青春和友谊。我会带着你打游戏刷副本,但不能够允许你连夜在网吧通宵。我会偶尔跟你在家小酌两杯,尽量敞开心扉的聊聊天,但不能够允许你跟朋友喝多了在外面闹事,进了局子里我是不会捞你的,你一定要经过劳改和教育,要让你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背后是要付出什么的代价,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会让你的医生老娘跟你普及一下吸烟的危害,但你一定要吸的话,我也没办法,只希望你能够保持在家里、女生、孕妇等公共场合下不要吸烟的基本素质。如果你有了女朋友,我希望你能够拿出个男子汉气势跟我们说一声,而不要如同懦夫一样躲躲闪闪的隐瞒起来,我们不一定很支持,但你老娘也许可以给你上一堂专业的医学生理课和必要的性教育,而我则会传授于你我的毕生绝学:单手带套和二指解扣。十八岁之后,我就不想在管你了。就让我做个书中所说的那种安静的甩手型父母吧。我知道在咱天朝这个大环境里,十八岁就大撒把的放手实在是存在太多安全隐患,也对你有点不负责任。但通过读这本关于爱关于节制的书,我突然明白了责任的另一种含义:我们平日里口口声声的那种责任往往是对自己而言,似乎我把你生下来,就意味着我要负责把你养好,无论是吃喝拉撒还是衣食住用行,都要安排的妥妥当当的,这就是责任。但站在一个生命的对立面上,这完全都是我个人的责任,甚至可以说是我自己一厢情愿的责任啊。你的路,你的生活,你的生命,是独立于我之外的个体,我只不过是强制把我的责任安插在你的生命里,并以此为借口来干预你的生活。我完成了我的责任,却也毁了你的人生。所以,你要明白,真正的责任,对我而言,就是要尊重你的人性,并把责任这副扁担交托于你。放手,才是责任的传承。PS:写在最后,请所有已经为人父母的你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想一想:当你在给自己的子女安排一条路的时候,你是否能够保证他在这条路上就可以衣食无忧幸福快乐的走到最后。

你是哪一种家长?你如何看待孩子正在疏远你?

你是哪一种家长?你如何看待孩子正在疏远你?1、自以为是型家长:认为事情只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认可的,也就是对的,另外一种就是错误的。唯我独尊的心态导致了父母完全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从而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孩子慢慢长大,从开始的不会自己思考,到学会要求自主,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当然要负全部的责任,不过,渐渐,孩子长大了,家长一定要记住,孩子终究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所以要学会负责,要学习判断,学习独立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长要善于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当然,家长要把心态放低,放轻松,允许孩子幼稚和不成熟,更要和孩子商量和讨论,不要包办代替,替孩子拿主意。)2、服务型家长,这种家长最擅长的就是讨好孩子,无底线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甚至不等孩子提出,就通过猜测来判断孩子需要什么,主动提供给孩子。这种家长有一种假设,只要对孩子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亲近自己。其实,却暗示了孩子,不需要付出,就轻松通过这样不合理的亲子关系,不断获得,这样使得家长的付出和孩子的获得变得理所当然,从而影响了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类家长是善良的,也是自我的,更是天真的。他们的一个逻辑就是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这样的一个观点其实是一厢情愿,到后来培养的是孩子对于亲情,对于关爱的理所当然,麻木不仁。这类家长不能说,心里没有孩子,不过,似乎过于天真了。还是要善于和孩子切割,渐渐让孩子懂得自己所要做的,负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同时,不要猜测孩子,而要和孩子多交流,培养一种良好的沟通倾听的模式。使得孩子知道,感恩您的关爱。)3、甩手型家长,这一种家长,往往以已经说过,发现孩子不听自己的话,疏远自己,不好相处作为借口,就扔下孩子。他们的口头禅就是,“他不听我的,有什么办法?”表面来看,和孩子一起,其实,心不和孩子在一起。(这类家长在生活中很多。低估教育的复杂性,孩子成长的曲折等等,或许是这类家长容易出现不耐烦的行为的主要原因吧。当然,不能完全责备这样的家长,很多情况下,适当甩手也是需要的。)4、揪辫子型家长,“哪壶不开提哪壶”,这种家长就像随时都可能引爆的炸弹。无论什么话题展开亲子对话,他们总是能够拐到有争议的话题上面。爱唠叨,喜欢责骂,从而关闭了孩子的信息交流通道,使得父母对孩子越来越不了解,从而步入一种恶性循环。(或许是为了孩子更好成长,防止孩子的骄傲,所以父母往往喜欢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或者揪住孩子的缺点。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很有意思,教育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教育的本质是成长,是发展孩子的特长和自信。这是根本的。善于鼓励孩子,善于和孩子协商,讨论,给孩子切实的建议,这样的家长或许能够比较受欢迎吧。)5、担忧型家长,这类家长总是一副沮丧的样子,面对孩子作出的每一个决定总是设想无数个糟糕的结果,从而失去了勇气直接与孩子沟通,更不敢去处理亲子之间的问题,他们担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导致孩子的彻底叛逆。(为什么沮丧和担心呢?或许是因为家长自己的原因,当然,也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如人意,还有就是错误的教育观点,追求完美的错误观点,片面追求成绩的原因等等,所以导致了孩子考试的屡战屡败,家长的灰头土脸等等。所以,还是要淡定,家长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幸福的本源,真正的幸福,就是孩子内心的淡定,他能够应对生活,有一技之长,有健康的人格,就是合理的为人处世,有健康阳光的心态。这就足够了。当然,多多交流,和其他的家长、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师等等,建立一个援助系统,这也是一种必须和智慧吧。)6、对比绝望型,简单粗暴地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对比,使得孩子的自尊心屡屡受挫。把孩子的不足暴露无遗。(建议这样的家长多对比自己和其他家长,反思自己的不足。对比,用做研究,或许比较好,用作心理分析,自我分析,也是比较有效果的。佐藤学、杜威等等学者都指出,人是通过和他人建立关系,而不是直接发现自我的。不过,发现自我,这是每一个人毕生要为之探索的事业,不能够包办代替。粗暴对比,只能使得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当然,你也会失去孩子的亲密。)7、控制型家长,全面渗透孩子的各个生活领域,从大到小,都要在家长的掌控之中。(学会适当逐步放手,懂得孩子终究要远离父母。所以,要建立一些原则和底线。当然,也要让孩子承担突破底线的后果。)8、指责型家长,利用孩子的善良和对父母的爱,让孩子背负负疚的包袱,以为自己是父母一切问题的根源。孩子的问题应由孩子自己承担,而父母的问题也应该由父母自己的承担。(要善于和孩子切割,要有自己的生活。建设共同生活的时候,既又照顾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照顾对方的感受。记住,有容乃大。)9消极攻击型家长,因为自身的不足,或者错误的观念,这类家长往往不会坦诚、直接和孩子交流。而且还使用迁怒的方式,比如明明孩子乱丢垃圾,却迁怒于孩子的父亲。这样导致了孩子的模仿。(不迁怒,这是一种自我修养的能力。善于自我调节,这也是一种心理调适的技术。所以,消极攻击型的家长需要做的学习自我调节。)

爱的分寸

爱的分寸我们经常会听到友人善意的提醒“要注意分寸”,是啊,这个度的问题很难把握,多了不行,少了也不好。于是我们经常会纠结于某件事的做或者不做,多做或者少做一些。在爱的付出上,对于恋人或配偶之间,似乎只有更多没有最多的追求,成人的理性和担当已经理解爱与付出;但对于孩子的爱来说,分寸则显得相对重要,少了是虐待,多了则成溺爱。孩子是我们爱情的结晶、血脉的延续,更是我们生命的奇迹。情理上说,父母对孩子的爱,再多也显得不够,但这种分寸应该是建立在有节制的理性和有包容的耐性之上。教和养还是有区别的,养自然是顺应孩子的需求(物质和精神),提供必要的给养;教则是习惯的形成和性格的砥砺,让孩子明白规则,懂得道理。自然知道我们给父母的爱太少,所以告诫我们对父母的爱要多一些;自然知道我们会溺爱孩子,所以告诫我们要节制。既然爱孩子是为了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养分,那么“因为爱,所以节制”的主题还是理性的。无论如何,首先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这是所有亲子关系的前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告诉我们,保持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养成之爱。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与孩子共同协商假期计划,面临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和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商量,甚至意见不一的时候依然能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坚持自己的底线让孩子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时保持平和,这就是父母之爱的基础: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所以,当孩子依然不高兴但已经去开始做“任务”时,他内心应该有一个比较自信的想法:爸妈的爱是存在的,虽然他们不同意我的想法。孩子是另一个你,但不是你,所以你得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当他们的想法和你不统一的时候,父母的理性应该表现出来:不是刻意地去施加自己的权威,更不是随意地去附和孩子的想法,而是冷静地想一想孩子的想法是否可行?如果你是孩子你也会这么想么?如果你不同意,那么理由何在?你有更好的选择方案么?如果真的明白孩子的想法,也许父母们就不会匆忙地下结论,着急地下命令。健康的界限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与成熟。我们在日常的育儿聊天中,经常会说孩子做了什么怎么样,但很少会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倒推一下当时的场景,评鉴一下我们的作为,并为下一次的亲子互动做铺垫。《因为爱,所以节制》书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女儿凯蒂的想法和妈妈布伦达的教育理论相映成趣,但让父母更为警醒的是:事实上,在你每次和孩子的冲突上,最主要的原因是你并没有明白孩子的想法。2016年,孩子快7岁了,托他的福,看了不少的育儿书籍,也总结了不少的育儿观点,陪着家人与孩子共同度过了幸福的时光,试着总结一下育儿的观点:要想教养,学会倾听,懂得理解,获得信任,取得认同。遇事不急,心平气和,察言观色,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循循诱导,鼓励为主,引导识路。反躬自省,察己不足,完善自己,言传身教,循序渐进,不断更新,共同成长。2016-1-4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爱你”

孩子应该怎么与父母相处,或者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它关乎到父母的想法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不能忽略孩子的想法的问题。然而,这样的一个问题缠绕着父母的时间更多,比孩子要多得多。但是,有些父母从自己是孩子开始遇到这些个问题,一直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依然没有没有想清楚到底该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幸运的话,有些人度过了难关,并且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享受时光的幸福;而有些则没有那么幸运,孩子变得不认识自己,而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曾经有一个如此的孩子。究其根源,并非父母不爱他们的孩子,也不是孩子讨厌父母,而是他们相爱,却没有表达出来。这是其一。而更多的时候,是父母有着一种自我中心的想法,认为孩子的未来在自己的手中已经被规划好,而孩子则是跟着自己走就是了。这是其二。这似乎是很明显的两个问题,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发现了问题却不知道怎么来解决,它就像一道数学题,明明知道是一道二元一次方程,但是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家长们或许听过许多家教的方法,似乎掌握了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却总不能把这样的问题解决,终究是因为知道其命门,却不知道如何开启。《因为爱,所以节制》是一本分享孩子与父母想法的一本书,它与许多表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书籍不一样,这本书增加了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作者的孩子的想法。如是的亲子关系的书籍容易站在家长的角度来审视彼此的关系状况,但是如此容易因为角度问题产生盲区。而当将孩子的观点放进来的时候,倒是把角度补充完整了。孩子的想法往往比家长的想法较为简单,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小,所需要的东西或者所考虑的东西并不周全,而是希望父母表达对自己的爱,让自己感受到爱,并且在被爱的同时得到尊重。在这本书中,作者倒是将许多章节拿来分析问题,同时也在看到问题的同时建议遭遇同样的问题的父母,也在自省。这是一本难得亲自书籍,因为让一个自认为是强者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时刻记住:让你的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爱你”。

成为远远的一个友好的人

《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一回,意味着青春王国的破灭。王夫人成立专案小组,意味着她与宝玉各生活在一座岛上。王夫人并不认同晴雯生得美,反而,她把这种美当成了邪恶,意味着她从来活在自己的岁月中。晴雯如何与儿子深情地道别,王夫人当然不知道,王夫人也不知道何谓洁净的感情,意味着她更不知自己的儿子心上“住”的是什么?作为母亲,王夫人根本不了解宝玉,反而,还葬送了他的美好青春。父母应当怎样与孩子相处?父母应当怎样把爱分享给孩子?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多年来自己一意孤行,不顾父母感受。而今,与他们重拾温情。对待这个问题,自然也有一点理解。互相照顾,不为难孩子,放下长久的恐惧和期待,长久的善良,还是就是不黏黏糊糊,这也是《因为爱,所以节制》一书中所提到的“距离”。近些年独子多,各个家庭更多的还是娇惯与纵容,都想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孩子,都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都不舍得看见孩子一天一个新模样。太爱对方,而不放手这是免不了的。在太多的主观面前,父母可以接受的,还是自己一贯坚持的理念。而这本书并没有被人们的可接受度所干扰,它仍是把正确、直观的理念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甚是可贵。《因为爱,所以节制》主要针对的便是青春期的孩子,有生机且有针对性的文字,翻上两页便可知晓。“如果,孩子未来不是你期望看到的样子,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他的问题。”作为家长,你首先要意识到,你是不是一直以来为孩子而活呢?可是,孩子并没有为你而活呀!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你要允许他这样活,但也要用一种对孩子有益的方法来和他相处。书中诸如此类的句子犹如山中的清泉,汩汩而涌,有声有思考。因此整本书的节奏,言可传,意会难,要想接受书中的理念更难,除非,你先把自己那长期以自我为焦点的模式关闭。这样,你才更容易听得进去别人所说的话。从亲子角度来说,此书可取之处极多。比如,生活靠繁琐之事连接而起,孩子就是其中之一。处在亲子教育这一环节,如果你仍旧把心放在别处,而非全身心的投身于真正重要的地方-------帮助我们的孩子,那么你的麻烦会越来越多的。同时,这本书把家长容易忽略的问题提了出来,并且逐步给出解决方法。比如,孩子在成长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疏远你,但如果你仅仅是通过猜测和满足孩子的需求来缓解关系。这钟方法并没有解决孩子疏远你这个问题。但如果你在孩子的态度和行为都在推开你的时候,仍旧亲近他们,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去。那么,问题自然而然地会慢慢解决掉。现在不少人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殊不知,他们说的只是自己的,如果不照顾到别人的感受,说太多也是空话。这本书则不然,它实际上是一个“讲课记”,作者是老师,我们是学生。作者用口语化讲授自己的心得,越普通越好,越能让大伙听得懂越好。我觉得,这本书最重要的一点,是落到了实处,所以才能撑得起理念和评论。时间会承认一切,即使你成为远远的友好的人,待时间松弛下来,爱还是爱,有温度有质感。孩子呢,会记得你的好,会记得来看你。而此时,他完全已经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这不正是你所期待的吗?

给你的翅膀,站在我的肩上去飞吧

这是关于处理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与父母之间问题的书。其实我也会想孩子青春期怎么办?如果早恋了怎么办?有幸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看到这本书。每一章后面都有思考和讨论,针对父母的思考题,让家长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和家长的心理。而那句:"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爱你"直戳泪点。也许你一直教导孩子善良、宽容勇敢,但万一孩子做了什么不道德的选择或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的时候,你怎么办?从孩子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家长日常漫画生动形象,很有教育意义。一般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类型都包括了,家长也能从这些漫画中直观的看出自己属于哪种不合格的家长。我就对上了好几个,惭愧。我家的孩子就处在第二个叛逆期,偶尔倔强的要命,气的让人发疯。但如果到了青春期,还是这个势头的话,我估计我要崩溃了。看到书中的父母,感同身受。自己最爱的孩子出现了种种令人担忧的状况,怎么能袖手旁观?怎么能控制住不伸手援救或者横加干涉?但是,且慢,爱,还要有所节制。这本书就给家长们点醒了大脑中那根固执的脑神经。诚然,没有了和孩子的融洽关系,你们的亲子关系能走多远?肯定要出问题的。没了融洽的亲子关系,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影响力,没有了威信和尊严,你在孩子面前就一文不值。这样的例子我们也见得太多了,无论是媒体上还是身边,都时有发生。或是溺爱成性,或是水火不容,结局都是可悲的。但究其根源,往往都是因为爱的太深,没有了节制,不懂得守住底线,才会失去全部江山。这本书从浓浓的母爱亲情写开去,探讨为什么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应。开篇就给了我们一个吃惊的开场白。18岁的女儿要独自搬出去住,而且还有个男朋友。在国外开放的社会父母都难以接受,要是在国内,父母简直要疯掉了。只有这时候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是否稍微有点晚呢?当然,会有所弥补,但为什么不能在这一切可怕的事情发生之前就杜绝呢?多从自身找原因吧,给孩子适当的自由,所谓物极必反。但给孩子爱和尊重的同时,也不能没有底线,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儿孙自有儿孙福。放宽心,让孩子偶尔吃点亏,也不是什么坏事。多一些经历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有帮助的。当然对于违背道德和法律的时候,还是不能纵容,要松弛有度。这个度的掌握就很有学问了。我要多读几遍书,多总结,才能遇事不慌,有备无患。看得出这本书的编辑还是很用心的,无论是封面还是字体,还是一些小细节都经过仔细斟酌的。每章节后面的问题和讨论都独具匠心。字体颜色稍微轻了一下,再深一点就更好了。书中这段话我觉得很好:“我们生活的目的不是把孩子推到我们所期盼的生活面前,那不是我们该做的事情。我们的期望是,在现实生活中与孩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希望以此为孩子走向真正的自我扫清道路,让他们听从自我的引导,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我们往往总是想要替代孩子来走他们的艰辛路,只给他们坦途,这是在害孩子。良好的夫妻关系有助于更好的解决叛逆孩子所面临的问题。给孩子空间的同时不要忘了给爱人空间。才能更好的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找到解决之道。 爱,没错,但不能爱的让孩子失去自我;爱,很美,但也不能让自己失去自我。正因为爱,才更应该节制,永远记住,盛怒之下,更要节制,告诉别人,更是告诫自己。

无论怎么样,我们都爱你

前段时间在微信看过一篇文章《为什么美国孩子个个自信》,当时看了非常有感触。大致上说美国的小孩,不管学习好坏,长相俊丑,高矮胖瘦,个个都趾高气扬、活灵活现,谁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是个人物。总结这些孩子为什么如此自信,那就是因为父母无条件的爱使孩子自信,尊重使孩子自信,赞赏使孩子自信,信任是孩子自信。他不代表全部,只能说美国的孩子相对要比中国的孩子自信一些。难道我们不爱孩子吗?难道我们不想让孩子优秀吗?我们也深爱着我们的孩子,我们也希望和他们有更好的亲子关系,我们也希望他们能更优秀,只要是美国家长的期望,我们也有同样的期望值。但是为什么我们有时期望越多,收获越少;付出越多,得到越少。我们自己时常焦虑,去希望孩子能坦然面对一切;我们很长时间不读书不学习,却希望孩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听孩子把自己的内心所需表达出来,却希望孩子一切如我们一样,乖乖地顺从大人的旨意,打着“一切都是为你好”的口号来限制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时常对生活埋怨,下班带着情绪回家,还希望孩子能像一个非常理智的人那样来对待生活遇到的难题。我们也深深地爱着孩子,但是为什么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却对自己的这些消极倦怠生活的方式视而不见,也不去认真反思,因为我们的眼一切以孩子为主。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当父母,只会让我们和孩子之间跨越越来越宽、不可逾越的代沟。我们要如何当好父母?我们要怎样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中,如果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在《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里,你都能找到答案。这是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布伦达.加里森教育孩子的心得,也是写给父母们的学习成长课。她用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和身边的特殊家庭作为背景,给我们一一展示在成长中发生的事故,也告诉我们出现了问题应该如何应对才是最好的办法。有的孩子不作主张就不上学了,有的孩子上大学时就和男友同居,有的孩子上学时开始旷课、吸毒,有的孩子是同性恋者,有的孩子屡进监狱……看了这些实例,我们是不是应该庆幸我们的孩子没有出现他们天塌地陷的状况。就这些来比较,你是不是又认为你成了甄嬛一般幸运,万千宠爱集你一身。是的,我们的处境肯定比这些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更不能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并且一定要记得向孩子展示: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永远都最爱你!此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前五章主要帮助父母分析现在的处境及其背后的原因,后四章则帮助父母和孩子们建议起健康的亲密关系。每一章节后面都提出了思考与讨论,这样便于我们从中找寻一下自己有没有什么过失和不当之处。第四章中是什么让孩子疏远了你让我认清了各种类型的家长,对照了一下,我属于指责型、对比型、自以为是型、揪辫子型的家长,虽然不是太严重,但是有这方面的倾向,虽然不是总是,但是也有偶尔的现象。所以我很庆幸在女儿还没有到青春期时就读过这本书。女儿现在还小,我和她的亲子关系沟通得应该算是不错的,她每天放学回家会给我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情,遇到困惑时我也会给一些见解,出去手牵着手一起逛街,经常来点幽默的话语,偶尔再加点肢体的搞笑动作,所以我们一家不管在内在外都算是公认的民主家庭。但是我知道,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亲子关系要想一直保持这么良好,那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需要和她慢慢架立一座桥,更多地考虑她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让她来顺从我意。想想我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纯属放养式的,因为父母忙于农活,再加上大字不识,也没闲心来管我们。不过他们无形中一直为我和姐姐做着榜样,所以我们的成长也算是顺利的,所以我也希望女儿的成长简单、顺利、健康、快乐。现在的社会太复杂,孩子们的接触面广,也应该算是比较有个性,比较有思想的一代,所以我们也是时刻关注着他们的成长,总想给予更多的爱,让他们更优秀。但是有时事与愿违。不是我们的爱不够多,而是我们爱得太泛滥,爱的方法不对,所以你才会和孩子有代沟,亲子关系不融洽,也不能帮扶他们你健康的成长。所谓节制,是指在理性的指导下,对利益、欲望、情感等进行控制、调节,使之合理、得当。一个懂节制、能节制的人,必然是一个自觉遵纪守法、有教养、、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因为我们爱孩子,所以必须先学会节制,才能做孩子的父母,作孩子的引路人。我们在和孩子并肩行进的途中,我们要学着适应新的现实,用一种不鼓励、不纵容孩子的罪恶,但却能包容孩子的方式表明我们对他们的爱。一起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各种五味杂陈的难题,最终和孩子成为很好的朋友、兄弟或者姐妹,这也是一种最好的亲子关系。学会节制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难度,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心并且用心,这些问题那都不是问题。最喜欢布伦达.加里森说的一段话:如果只能对孩子做一件事,那就是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亲爱的孩子,我们都爱你。”在做好父母的这条路上没有尽头,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意想不到的难题,但是我也会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会和女儿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无论将来女儿在青春期遇到再大的困惑,我都会尽我的全力帮扶她。我会让她明白无论她做谁,无论她优秀与否,无论她成功与否,我只知道她是我的女儿,一生的至爱。亲爱的孩子,无论怎么样,我们都爱你,永远爱你!

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文/暖暖蓝田因为工作的关系,会接触到一些行为偏差、性格极端的孩子,其实在学校的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让家长老师头疼不已毫无办法的孩子。通过调查了解,绝大多数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或者一位“问题父母”。比如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小学前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乡村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拥有脾气暴躁的父母的孩子。这些孩子成为问题孩子的概率比较高,为了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家长的我们真的得好好学习,与孩子建立起和谐的亲密关系。没有与孩子的融洽关系,做父母的将一无所有,因为丧失了孩子的信任,没有了帮助孩子的途径,没有办法引导孩子快乐成长。《因为爱,所以节制》的作者是一位有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写的这本书正是教我们如何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作为父母,我们真的应该谨记以下几点。放下我们的完美主义。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要求自己的孩子各方面完美甚至因此对自己的孩子吹毛求疵呢?孩子是成长的个体,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不可避免地会犯错犯迷糊,遇到这样的情况,做父母的当然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怒不可遏,而应当安静下来,耐心地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以及孩子心理的真实想法。成熟的父母应当允许孩子犯错并能冷静地对待孩子的错误,要知道家长的不理智的反应可能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给孩子留下永恒的心理阴影甚至毁了孩子的人生。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让很多父母乐此不疲的行为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看,隔壁小明这次考试又考了100分,你呢?”“张阿姨家的女儿成绩好,又会跳舞弹钢琴,还会帮她妈妈做家务,你呢?”如果换个角度,当你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爸爸,小明的爸爸每天开着奔驰送他上学,为什么你不买奔驰?”“妈妈,婷婷的妈妈又漂亮又会做各种各样美味的食品,要是你也这样就好了。”作为父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和别人比较,无原则的比较是无聊并且毫无意义的,不仅会损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还会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使孩子对父母心生厌恶。在孩子心中存储爱。作者的女儿凯蒂和两个朋友去餐厅吃饭,邻桌的一家人正在给一个小朋友庆祝生日,凯蒂看到觉得很平常,而她的两个朋友却对那个孩子羡慕不已。因为凯蒂的父母在她心中填满了关爱和美好的回忆,每年都会召集亲朋好友,准备美食,拍照为她庆祝生日。而她的两个朋友从来没有过生日派对。做父母的,无论多忙,一定要多陪陪孩子。陪孩子一起读绘本,陪孩子一起去野外踏青,去动物园参观,去游乐场嬉戏,去旅游。所有的这些点点滴滴的亲子时光,都是存储在孩子心中的爱,这些爱将帮助孩子自信阳光勇敢。记得去年读《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书上提到希拉里对女儿说的话:“我第一次做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这是一句让我怦然心动的话,因为它提醒我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任何时候,父母都不应该用强权对待孩子约束孩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如果希望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就一定要尊重孩子。愿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彼此关照,共同成长。书评为原创,任何形式转载需经本人授权方可,请豆邮或扣扣联系1766097661@qq.com


 因为爱,所以节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