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15508160
作者:冯学荣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冯学荣,生于广东,居于香港。一个痴迷于从故纸堆中探寻历史真相的民间学者,其文字散见于中国内地各类报刊。著有《历史其实很雷人》(团结出版社,2012年4月)、《从甲午到七七:日本为什么侵华》(香港中华书局,2013年1月),获得不小的反响。即将出版的其他历史类著作有《原来如此:同治以来150年中国底本》《从共和到内战:民国初生十七年》。作者是“新浪文化名博”,也是网易微博百万级关注量的知名网友。

书籍目录

第一部由刀兵相见到中日“亲善”
第一章甲午战争?
倒幕废藩定国策开疆辟土?
东学党蜂起中日兵刃见?
横生枝节法德俄干涉还辽?
第二章日俄战争?
联俄制日攻守同盟修铁路?
日俄宿敌大打出手在东北?
攫“权益”日本转守为攻?
第三章中日“亲善”?
第二部不平等条约惹的祸
第四章“二十一条”?
德国强索山东权益?
施故伎日本出兵青岛?
折冲樽俎二十一条去其七?
条约起纠纷反日浪潮涌?
第五章西原借款?
第六章苏俄与日本?
第七章上海工潮?
第八章蒋介石北伐?
第九章济南惨案?
第十章东北易帜?
东北王兵败命丧皇姑屯?
少帅易帜东北归一统?
第三部“满洲国”的孕育
第十一章田中奏折?
第十二章经济危机?
第十三章“满蒙悬案”?
第十四章中村事件?
租地风波酿排华惨剧?
捕杀日谍起祸端?
第十五章“九一八事变”?
侵略的学理?
关东军暴走?
日本国文武各自为政?
第十六章“一?二八抗战”?
第四部帝国军人骑劫帝国
第十七章犬养毅之死?
第十八章华北自治?
第十九章文武之争?
第二十章“二二六兵变”?
第五部走上不归路
第二十一章“七七事变”?
中国驻屯的因由?
失败的不扩大处理?
第二十二章反日运动?
仇日种种?
通州事件?
第二十三章大山事件?
附录
马关条约?
田中奏折?

作者简介

关于抗日战争前日本对中国步步紧逼的历史,一般较少涉及。本书利用大量中、日两国的珍贵史料,分析了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40余年间,中日战争的起因,期间发生的各次战事,以及各种政治上的变化。
到底日本军阀是否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全部领土作为征服世界的踏脚石?他们有没有一个灭亡中国的全盘方略?《田中奏折》又到底是不是真的?作者从第一手资料出发,从历史细节上首次披露了这40多年间,中日双方交恶的经过,澄清了诸如“日本灭亡中国蓄谋已久”“日本为了吞并全中国领土而侵略中国”等等坊间长期因袭的定见,深入、完整、客观地剖析了日本为何要维护诸如满铁等“满蒙权益”,日本军人与文人政府的血腥角力,进而走上全面侵华的因由和过程,以及中国几十年来反日浪潮背后错综复杂的势力。


 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读过冯学荣的《原来如此》,感觉非常好,所以买了这本书来看。本书虽然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但总体看没什么新意。作者好像是日本人的辩护律师,表面上讲道理、客观公正,但对日本有利的地方大书特书,对中国有利的地方一笔带过。要知道中日开战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一步步的军国主义侵略。鸦片战争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一样大面积的侵略中国本土。日本蕞尔小国,自从明治维新有了点实力,就不断蚕食中国,比西方列强胃口大百倍。甚至很多时候,西方列强都看不惯日本的蛮横贪婪,西方列强还帮助中国维护权益。虽然中国的反抗有些幼稚鲁莽,但中国绝不是过错一方。中国的反抗是正义的、合理的。作者要么收了日本人的辩护费,要么是对中国有着极度的厌恶。被骂做汉奸也不是空穴来风。
  •     前段时间看了微博推荐,有一本叫做《日本为什么侵华》的书,说日本侵华史有不尽不实之处,这引起了我的兴趣。读的过程中,果然有新鲜的史料呈现,让历史的面目更加丰满生动。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与以前也有些不同了。我的读书笔记结合书中内容,主要谈一些与从前固有的认识不同的东西。(一)日本有没有征服中国的野心首先,关于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之前我们总是局限在一种说法里面,就是日本人有征服世界的野心,最著名的论断就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样的想法实在有辱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其实,日本并不是完全没有认识到这种想法太夸张。这种荒唐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所谓的“田中奏折”。这个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当中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其历史真实性其实是有待考察的,这是其一。其二,就算这个奏折是真的,但是奏折也只是大臣呈递给天皇的意见书,并没有拍板成为政策,所以他只是一家之言,只能算是田中的个人意见。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如果它是假的,那么它倒没辜负作者的苦心,这个“田中奏折”一见报,立刻掀起了中国的反日浪潮。其实日本图谋中国并非为了实现征服世界梦想。十九世纪末的日本,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强。经过资本主义化后,日本国家经济虽然有所振兴,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而艰难,老百姓——特别是农村的老百姓——仍然非常贫穷。士兵大多来自农村,他们非常能够体会国家面临的困难,所以军队对于开展对外战争以改善国家的状况有很高的呼声,这种呼声随着军方在日后的政治斗争中胜出,逐渐成为日本的国家政策,但是这个上升的过程还是挺漫长的,不是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征服世界”。日本当年相中中国其实最起初的原因除了中国本身的资源外,也是因为另外两个国家:俄国和朝鲜。俄国和日本结下梁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俄国是曾经欺负过日本的列强中最霸道的一个。日本认为俄国占了自己的“北方四岛”(俄称为“南千岛群岛”),俄国就是不肯给日本(至今仍在争议中)。“北方四岛”不仅仅是领土问题更有国防问题,俄国可以利用“北方四岛”随时向日本发起进攻,这让日本对于北方的国防一直忧心忡忡。此外,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俄国就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在日本的治外法权,对日本主权构成了极大的侵犯。后来又发生了三国干涉还辽,硬生生地把日本到了嘴边的肥肉给抠了出来,日本当然不愿意,这不仅是现实利益的丧失,更代表了未来可能发生的威胁和对立,所以日本更把俄国看成是眼中钉。所以,日本一直垂涎东北是为了应对俄国,它看中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地理位置,可以作为防范俄国的重要战略基地,同时这两个地方的资源和广袤的土地也可以作为缓解其国内经济压力、人口压力的救命草。另一个国家朝鲜。朝鲜是出了名的国防实力差,日本三下两下就殖民了,成了殖民地之后,日本严防死守,极怕这煮熟的鸭子飞了,所以也非常重视朝鲜的“国防”。而对于朝鲜来说,要想防止俄国入侵,中国东北就显得格外重要。不难发现,日本的侵略动作都是围绕着东北展开的,甚至可以说日本在入侵东北的时候或许都没想过要征服整个中国,他只是抱着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步步发展,像其他列强一样,想从中国分一杯羹。后来日本侵华行为的步步加深,看似能够印证“征服中国论”,但其实原因非常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在各种势力角力的过程中,中日双方的冲突不断升级,为了“控制事态”,保障既得利益,日本逐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力度,但这种行为却让冲突进一步升级,以至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历史当中基本没有涉及过的一个原因——日本国内的政治状况对日本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日本国内的政治斗争中,温和派政治家要么下野、要么被杀,国家权力被激进的军国主义者掌握,温和的政治路线遭到否决,政权渐渐落入军队手中。军国主义者选择了对中国采取武力侵略。战争是疯狂地绞肉机,其发展根本不受控制,随着战争的发展,中日两国都被拖进战争的泥淖,使得战火燃遍整个中国。(二)北洋政府的努力袁世凯,一提这个名字马上想到的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复辟帝制”。这些词句容易把袁世凯打造成一个心里只有私利、没有国家民族大义的窃国贼,但是这种脸谱化的形象,在真实的历史重视几乎不存在的。我读到的史料有袁世凯曾经发布秘密谕令,是关于“二十一条”的。“日(日本)思拓地殖民……实逼处此,岌岌可危……苍赤何辜,言之流涕……如允其一,国将不国,牛马奴隶,万劫不复……乃日人利用我国乱党,各处滋扰……来日方长……日以亡国灭种四字悬诸心目……凡百职司,其密志之。此喻。”至少,我们应该看出,袁世凯不是傻瓜,不是不知道民族大义。当时,中国很多政治力量在角逐,一方面是政治理念不同,也就是面对同样的问题,解决办法不一样;另一方面是权力斗争,就是说同样的问题,由谁来解决。这二者的差异,并不能代表问题不再是问题。无论是北洋政府的袁世凯、段祺瑞、曹锟,还是后来的张作霖、张学良、蒋介石、毛泽东,他们都看到了国家的危难,他们真正的差别是怎样解决国家的危难以及在解决国家危难的时候,怎样看待自己的利益。关于“二十一条”,有几点是教科书中没有说清楚的。首先,袁世凯并没有签订“二十一条”。“二十一条”的内容的确是灭亡中国的,只要是中国人都不能接受,针对日本的要求,北洋政府其实一直在与他们斡旋。在谈判中,“二十一条” 里最具侵略性的五号条款已经被否掉了。后来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是《关于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和《关于山东之条约》两个条约,当初“二十一条”中最触痛国人的第五号条款的七条内容全部都没能实现。关于山东问题,在《关于山东之条约》中,确实签订了有损中国国家利益的条款,而且,巴黎和会上列强之所以置中国的请求于不顾,也是因为这个条约。他们的论调是说,签了条约,就必须遵守,不管它是不是平等的。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国内也爆发了五四运动。后来举行的九国会议,经历了几番折腾后,终于在七年之后(1922年)废止了1915年的《关于山东之条约》,又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日本归还了山东,就此山东的主权终于得以收回。这七年的折腾,都是北洋政府为国家民族做出的贡献。(三)张作霖的生与死张作霖在当时的中国政坛应当属于亲日的派系,但是,张作霖在国民中的风评却比较好,因为张作霖的亲日,大家都看得出来是完全功利性的。对于张作霖的作为,我觉得东北大学的校长王化一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他说:“张作霖在利用日本人支持的时候,他所答应日本的种种要求,事后多半是不履行的。张作霖还是知道:卖国,是人民所不能饶恕的。”在郭松龄兵变的时候,张作霖向日本人求援,许下了商租权、居住自由权等一大堆特权,结果等到兵变被平息之后张作霖突然得了失忆症,对从前许下的承诺只字不提。只说将自己的伍佰万元私人存款赠送给白川义则(时任关东军司令)。后来他对自己人说“我给日本人送钱,感谢他们。但是如果日本找我要国家主权,那我就无法做主。”而且,作为与日本人亲密合作的亲日派将领,张作霖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反日的言论,比如在东北讲武学堂北京分校的开学典礼上,张作霖直言要学生好好学本领,将来和日本人打仗。日本在中国扶植亲日势力,是希望这个人能够成为代理人,代表自己的在华利益,能够听自己指挥。但是,张作霖不仅不听日本人的指挥,他在一再的利用日本人来壮大自己的同时,不肯兑现许给日本人的承诺。比如之前日本与中国签订的条约里面有规定禁止修与南满铁路平行的铁路,以实现垄断,但是张作霖居然引进美国的资金修铁路,完全无视日本的利益。张作霖的这种行为,让日本很多纸上的利益始终得不到落实(日本称之为“满蒙悬案”)日本被耍了几次以后,表示很愤怒,日方越来越觉得张作霖不再适合作代言人。但是,张作霖不是溥仪,他是手上有兵有枪有炮的军阀,所以,日本人就想出了暗杀这一招来解决他。当然,这种粗暴的解决办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军队。之后我们会细细讲,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产生了非常奇怪的国家制度,那就是军政二分,政府是不能指挥军队的,要知道这种国家体制是非常可怕的。这也是后续日本侵华的一系列动作的主要动因之一。就皇姑屯事件来说,策划这起事件的主谋应该就是关东军中的河本大作、秦真次、土肥原贤二、村冈长太郎这帮人。这些人早就不满张作霖的言而无信的流氓行径,并且在日本少壮派的军界人士当中,一直存在着激进的右翼思想,迫不及待地想要用武力来解决所谓“满蒙悬案”。对于皇姑屯事件,日本人为什么杀张作霖已经很清楚了,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不听话。但是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就是关于日本人杀张作霖的时机。日本人杀张作霖的直接诱因是蒋介石北伐。在北伐战争中,蒋介石军队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一路从广东打到了华北。在日本人眼里,有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在,蒋介石的北伐军根本是一支极具威胁性的“赤化”军队,和北部的苏联(老冤家啊)遥相呼应。1928年,北伐军打到了华北,蒋介石就要和张作霖正面接触了。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应该是什么立场呢?首先,日本是肯定不希望蒋介石赢的。如上面所说,在日本眼中最可怕的国防威胁是来自苏俄,而蒋介石在他们眼中是一只“赤化”的军队。一旦蒋介石取得胜利,那么将会对日本形成合围之势,到时候丢掉的就不仅仅是中国的东北华北,更有可能丢掉朝鲜,甚至威胁到日本本土。那么在这个时候,日本人更是需要张作霖为他们抵挡住蒋介石,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时候选择杀他呢?如果合关东军与奉军之力来抵挡蒋介石不是更有力吗?难道日本人是想借张作霖的死夺过他的兵权,借机控制东北,自己抵抗蒋介石吗?我能想到的也只有这种可能性了。后来日本策反张学良手下的将领,通过九一八事变轻轻松松占领了东北全境,似乎也达到了目的。在这本书里面并没有介绍为什么选择这个契机。我有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推测。第一,我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张作霖与蒋介石秘密和谈,这一点,如果是真的话,那么日本杀张作霖的理由就非常充分了。在日本最忌讳的苏俄的问题上,不容有任何妥协,这是关系到日本国防安全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第二,日本在面临蒋介石的北伐军队的时候,最迫切的是保住东北。只有保住了东北,才能保住日本主要的在华利益。一来蒋介石的部队的架势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了,如果不采取有力的阻击的话,很快北伐军就会打进东北,东北正面临全面“赤化”的危险。而在这个时候,张作霖和关东军军方发生了战略上的分歧。关东军想让奉军撤出京津,全力固守东北,但是张作霖不想把京津拱手让给蒋介石。要知道,此时张作霖主持的北洋政府在国际上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一旦退出京津,政权的合法性就无从谈起了。就在这个时候,慌乱的日本给张作霖下了语气强硬的“最后通牒”,让他限期撤出京津、回防东北。日本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让张作霖非常生气,他直接把日本的话给顶了回去,意思就是“老子的事你少管”。基于张作霖之前的种种不守信用,再加上这次不听话。面对如此敏感的问题,张作霖让日本的在华利益处于巨大的威胁之下而毫不顾忌,日本在这个时候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个人是难以控制的,与其被他牵着鼻子走,不如化被动为主动。这种说法如果成立的话,也就是说,张作霖在应对北伐军的时候的态度,是把之前日本集聚的怒火给点燃了,在彻底激怒了关东军后遭此横祸。日本是否把这次事件当做了一个契机,借除掉张作霖来扶植新的代理人?虽说后来日本的确是这样做的,但在炸死张作霖的当时,是否考虑得这么长远很难说。从史料来看,扶植溥仪应该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1931年,皇姑屯事件三年后)才开始策划的。皇姑屯事件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张作霖实在太不听话。(四)南京事件与济南惨案——论战争的残酷性谈“战争的残酷性”实在是浪费口舌的事情,战争的残酷性不用经历,只需要看看数据就可以知道。日本军人在中国战场上的暴行可谓罄竹难书。作为侵略的一方,无论从公理上,还是法律上来说,都不值得同情——但这仅仅是就一个国家而言,就生命的个体来说,战争不是个体的错误,它同样吞噬日本人的生命。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最受诟病的,是日本军队对中国平民发动的一系列的屠杀行为。屠杀平民、战俘的行为,虽然被公认为是无耻的罪行,但纵观战争史,这样的行径却并不鲜见。究其原因,还是战争的残酷性导致的。战争太过血腥残酷,无数的生命在瞬间消逝,这种生命的逝去,甚至来不及引起什么悲痛,就像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一样,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战争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甚至不是兵者诡道。战争是血淋淋的杀戮,是子弹穿膛而过的撕裂与灼热,是刺刀扎进肉体的疼痛,是绝望、是幻灭、是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是活着的人不断制造死亡。当一个个体参与到战争中的时候,战争就是屠杀,只不过它是看似有秩序、有方法的屠杀罢了。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人面临的是对人性的极其严酷的挑战。我曾经读过日本士兵东史郎在侵华战争期间写的日记。他怀揣着玉碎报国之志踏上征程,随部队开赴中国。但是在他的日记中,只有大段大段无聊的行军,偶尔与中国部队遭遇,也是极其无聊的互相放枪,并没有我们想象中、或者是在战争电影中那种浴血奋战的感觉。在战场上,人是麻木的。当然东史郎日记极具史料价值,因为东史郎在日记中如实记述了他当时亲眼所见的日本人用炸弹和汽油虐杀中国平民、强奸中国妇女的行径。但是最让我震惊的是,他在日记中叙述这些事时,口吻极为平淡。后来,晚年的东史郎曾经回忆说,在当时的环境中,没有人觉得战争是罪行,所有的反思都是时过境迁之后才有的。在战场上,军人所处的是一种非人的环境,战争让死亡如影随形,所以日本军人更加不会把中国人当人看。前段时间热映的一部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反应台湾原住民抗日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如果概括成“台湾原住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话,似乎欠妥。因为这个故事的开始是日本对原住民的欺压,但是故事的高潮不是原住民的反抗,而是原住民对日本人的屠杀——区别在于杀的对象。原住民对日本人展开的屠杀是不分对象的,男女老少格杀勿论。日本在台湾的侨民中,当然有日本军人,但是也有手无寸铁的普通日本移居者,对儿童、妇女原住民也没有放过。在近代漫长的中日交恶史中,大陆地区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最著名的两件事情,一件是南京事件,二是通州事件。南京事件不是日军发动的南京大屠杀,而是中国军队对外国侨民展开的屠杀。时间是1927年3月23日,北伐军杀进南京城,对南京的外国人展开了打、砸、抢、烧、杀,当时被杀死的包括英国人、意大利人、美国人、日本人和法国人。英美两国的战舰立即炮轰南京城进行了报复,但是日本方面一直没有,这让日本民众非常不满,认为日本政府外交软弱,无力保护侨民。日本一名姓荒木的海军军官,因愧对侨民而剖腹自杀。两个月后,北伐军即将打到山东,日本陆军大臣白川义则在日本内阁会议上提议出兵山东、保护侨民。日本部队浩浩荡荡开进山东,但是当时蒋介石却并没有打山东,既然山东不打仗,日本人也就没什么理由继续留下去,于是九月就撤回了本土。次年4月,北伐军再次逼近山东,日本又以相同的名义开进山东。到五月一日北伐军杀进济南城,日本军人同时展开了对中国人的杀戮。我一直不明白,北伐军打奉军,日本人为什么要杀中国平民,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可能这种慌慌张张、不讲逻辑的混乱场面就是战争的本来面目。可笑可气的是,当时蒋介石还曾下令北伐军不许与日本发生冲突,以免引发两国战事。但是日本军方并没有停止军事行为。一些北伐军士兵就这样眼睁睁看着日本人的屠刀砍向自己而丝毫未予反抗。当然也有一些北伐军士兵违抗了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予以还击。在对峙中,有十三名日本鸦片贩子被击毙,这件事引起了日本极大不满,认为是又一起屠杀侨民事件。日本驻济南领事馆武官酒井隆拍了一封电报给朝日新闻,但是死亡人数从13变成了300,消息一出,日本举国震惊,“膺惩暴支”的声音此起彼伏。在济南城内,与日军交涉的特派员蔡公时被日军残忍杀害,至此,济南城内的日军已经是肆无忌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济南惨案的发生,是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势力煽动的结果,酒井隆之流为了让冲突升级,不惜制造假新闻来挑起战争。事后,朝日新闻的记者得知事情真相后,前往中国致歉,在路上遭到暗杀。1937年7月23日,正是中日双方因为“七七事变”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在中原,亲日的缓冲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手下的通州保安队第一总队发生哗变。原因是军营遭到日军炮轰,其实只是在交战地带意外发生的炮弹陨落爆炸事件,日方代表又是道歉又是慰问,但是通州保安队压根不吃这套。他们袭击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长官公署,抓捕了殷汝耕(后逃跑)。随后保安队展开了对日本侨民的大屠杀,无论男女老幼,见到日本人就杀。共有235名日本侨民被杀。史称“通州事件”。战争中,军队杀害平民是不可饶恕的罪行,我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任何一方无论其战争立场如何,都应恪守这个底线。侵略者杀害被侵略国家的平民,无疑是可耻的罪行,但站在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正义的战争参与者可以屠杀平民吗?我认为即使是抵抗的一方,也应当是针对军队进行战争,而不应该杀害对方的侨民。一码归一码,用枪炮对抗枪炮,是保家卫国,用枪炮对准手无寸铁的人,就是犯罪。奈何,战争是可怕的绞肉机,参与其中常常身不由己,历史也不容回头。逝者已矣,来者应铭记历史的教训,奈何,历史的悲剧总是不断重演,以史为鉴者少矣。战争的残酷性在于生命不受到丝毫尊重,杀戮如此随意,毫无章法。其实有时候我也会恍惚,在战争中,正义这个词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让人觉得荒诞可笑。(五)内因:日本的国家体制在《日本为什么侵华》这本书当中,谈到日本的政治制度对侵华战争的影响,这是我从不知晓的。反思我们自己的历史教育,不得不说,历史教育往往是政治教育,而非真正的解读历史、了解真相。历史教育往往不强调历史的复杂性,不解读人性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却强调立场,急于判断是非善恶。在生活中,是非善恶尚不能泾渭分明,历史自然也不能。很多事情的发生,的确是人性善恶作祟,但是历史环境的变化,原因何其复杂,不能用一刀切的思维来对待历史问题,这叫历史唯物主义。说到日本侵华,一方面要讲中国,一方面要谈日本,我们之前谈了太多中国,国仇家恨之类之类,但也不能不提这场战争的另一方参与者。作为仇家的子孙,要用客观的眼光看日本是很难的,我们只是尽量去除情绪化的东西,从史实的角度上分析日本为什么侵华。日本侵华的原因,除了之前谈过的国防和经济外,还有一个在侵华战争中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的因素,那就是日本的政治制度。虽然日本明治维新后经济发展迅猛,但是因为改革的不彻底性,日本的政治制度设计当中,出现了军队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受政府的指挥的现象。政府只能通过财政预算节制军队,但无权对军队下命令。起初对于弱小的日本来说,这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模式的确帮助了其军队的发展和战斗力增强的。但是这种政治制度存在着巨大的隐患。这种隐患在漫长的日本侵华过程中逐步升级,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日本国家内部,就对中国的外交态度的问题,意见并不是一致,一直存在巨大分歧的两派力量,在明里暗里进行着不为中国人所知的较量。以犬养毅、芳泽谦吉、币原喜重郎为代表的温和派和日本军方少壮势力为代表的激进派,始终在进行着博弈。日本驻华的军队,以关东军为典型代表,一直或明或暗地与日本政府对着干,经常擅自行动,贯彻了日本军部的强硬作风;有时候甚至背着军部私自制造冲突,发出各种挑衅。温和派曾经一度占了上风,但是由于日本存在军政分家的问题,这种优势很快就被疯狂的战争机器毁掉了。到三十年代早期,一直执掌日本政权的,还是温和派的政治家,他们对于军方的作为非常不满,反复重申让军队克制,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日本政客是站在正义一方的,只是说,日本政府与军方针对“以怎样的形式侵略中国”抱有不同的意见。日本政府,尤其是温和派的政治家认为,强硬的军事打击和频频挑起战事不能让日本的在华利益得到长远的保护,反而激化两国矛盾。这种观点让日本在早期的侵华过程中一直搞所谓的“中日亲善”,吸纳留学生、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当然在此过程中,日本也通过修铁路、挖矿产和林产等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以支持其国内经济的发展。奇怪的是,后来日本似乎突然间翻脸,其实这种所谓的“翻脸”正是日本内部双方力量消长的表现。温和派希望通过“中日亲善”来细水长流地攫取利益,但是“亲善”过程中,中国反日浪潮从未停息,这让日本军部非常不满,军方急于迅速征服中国,使得“满蒙悬案”(与中国签订后始终未得以履行的不平等条约)中的利益得以实现。就这样,军方受不了政府的拖拉和软弱,政府也讨厌军部鲁莽蛮干的作风。在《九国公约》签订后,日本被国际社会限制军备,日本军队的地位江河日下,所以军队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发酵。著名的“九一八事变”,其实是军队“先斩后奏”的结果。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发生过一个“中村事件”。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叫中村的日本间谍,被张学良部擒获,并秘密处决了。但是处决得不够秘密,被日本得知了,日本就不依不饶,说中国军队残害在中国旅游(带着军事地图和测绘仪器)的日本侨民。于是,双方就开始掰扯这个事情(谈判)。中日的外交代表这边谈着,关东军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花谷正等也没闲着,秘密策划炸毁柳条湖路段的南满铁路,并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这就是著名的柳条湖事件。他们通知了南满铁路的独立守备队,说中国军队很快就要袭击他们了,于是独立守备队就稀里糊涂地被关东军当枪使。双方一起杀进中国军营、炮轰了沈阳城。当时,日本有官员劝说板垣征四郎罢手,但是在场的花谷正听到这种劝告,说“谁干涉我们,我们就杀死谁!” 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日本军政双方分歧很大;二、军队不听政府的,对政府的态度十分嚣张。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以一万兵力横扫东北,首先是因为蒋介石和张学良采取了不抵抗的策略。他们一是希望效仿华盛顿会议,通过国联来解决这个问题;二是由于国家没有做好全面抗战的准备,要防止事态扩大化。另外,关东军迅速占领东北全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学良手下的几位猛将,早已经被日本策反,所以张学良号称22万大军,其实没有这么多,日本1万兵力,也没有这么少。很多地方(比如吉林),日本是兵不血刃就占领了的。而张学良就这样将东北拱手相让,自己率部撤到了华北。就九一八事变而言,日本国内并非一片叫好声。日本时任首相犬养毅就对关东军的做法非常不满,曾经公开指责关东军的鲁莽行为会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并且有传闻说犬养毅曾暗示中国军队,面对日本军方的挑衅要予以还击,甚至主张“把东北还给中国”、“不承认满洲国”等等,他的言行让日本军队非常不满。于是,在1932年5月15日,日本一伙激进军人闯入首相犬养毅的官邸,将其枪杀。有点搞笑的是,犬养毅临终的遗言竟然是“把那凶手叫过来,我要和他辩论!”犬养毅至死都没明白,在日本激进的军国主义者眼中,只有暴力,没有道理,所以根本无从辩论。要知道,刺杀犬养毅事件不是军队推翻政府的军事政变,而是军队对异己的残杀与恐吓,这是赤裸裸的恐怖行为。在日本侵华的过程中,很多历史事件的制造都是日本军部甚至是关东军单方面策划的,这些行动根本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认可,甚至遭到了日本政府的强烈反对。但是由于日本奇特的政治制度,日本政府面对军方也是束手无策。军方不仅仅对外实施武力侵略,对文官政府也是横眉冷对,剑拔弩张。自犬养毅被刺杀之后,文官集团彻底怕了军部的恐怖手段,军部更加肆无忌惮,逐步渗透和控制了政府机构,使得整个国家成为了可怕的战争机器。日本军队如脱缰野马,残酷地、血腥地、毫无节制地展开屠戮,给中国甚至全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作者很奇怪地认定大家都不知道他说的那些“常识”,然后又根据自己“研究”所获得的所谓“成果”来揣测大家反感日本的原因是因为被人有意识地误导!!好奇怪的逻辑!作者描述的史实,多是常识,中学历史课本上讲得明明白白。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认识这些事情,作者似乎有了自己开创性的逻辑:可以因为理解他人的行为而忽视由此造成的客观恶果。历史到底该怎么读?读史是需要有立场的——从古至今,由中到外,都不能免吧?!放弃立场,读史能读出个什么来?历史虚无主义罢啦。
  •     史料佐证,只是略微少了些。语言润色一般。
  •     客观中立,值得一读
  •     很条理地梳理了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的中日交恶史。
  •     很不错!
  •     对中日两国从甲午战争到抗战间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做了详细分析,所有孤立的事件最后串成了一条线。写得非常好!对思考现在的中日关系也很有帮助。
  •     我的天哪这书的分数让我对豆瓣的认识刷新了。
  •     题目本身是个好问题,作者试着不带被洗脑的教育偏见探讨,不错
  •     对这段历史有了比较清晰的脉络。
  •     这书里面虽说是尽量避免个人观点,通读下来无疑是事与愿违的
  •     作者将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的中日关系史理顺得十分清楚,尤其注重日本对华政策的条约(含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军阀与日本的订约)背景。在叙述和议论中,作者做到站在中立者的角度,不偏不倚。既有叙述日本对中国人的蛮横屠杀,也有讲述中国人对日本侨民的粗暴残杀行为。
  •     史实的记录较为详尽,如果对当时的历史感兴趣,可以看看。
  •     终于明白了日本侵华的背景。但是为什么兵力相差悬殊的日军能把国军打得节节败退呢?
  •     我读过冯学荣的《原来如此》,感觉非常好,所以买了这本书来看。真相只有一个,本书不容错过。
  •     有看过港版的么?有什么不一样?
  •     浅
  •     如果再介绍近几年的日本学者的研究就更好了。
  •     一般般,泛泛而谈,不够深刻
  •     从甲午到全面抗争。简单明了,入门读物。
  •     以陈列史料为主,分析水平一般,观点其实没啥新意,文笔也一般。后悔买实体书。
  •     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中日之间有太多的不真实情况,历史事实在民族感情、阶级史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被刻意的掩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反思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历史之上,否则就是无病呻吟。
  •     梳理了从甲午海战到七七事变的中日交恶史。作者引用了很多的史料,我认为在史料基础上做出的部分推断,还是非常的有道理,符合人性。不管这本书的资料是否正确,推断是否合理,这是一本注重细节的历史书,不管这本书是否说的是历史事实,起码是走在求真路上的历史。
  •     丧心病狂的作者,已经放弃了底线,日本人给侵华洗地的不少,作者就认定日本人的史料就客观?无耻文人!!
  •     昨晚、今晚,两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
  •     客观的历史,千人千面,也来看一下这个吧,作者的治学态度还是挺严谨不错的。
  •     昨天一气翻了大半本,冯在史料收集鉴别上有钩沉稽古发微抉隐的味道,述而不作的风格很合我胃口——能时刻保持在自身的学术维度内而非动辄跨界定论批判的治学,令人顿生雨后草木清新之感。
  •     冯先生开了好头,下面的文章还需要更多有志者来作。
  •     其实,他的微博我时常看
  •     虽然很多历史的疑云依旧不得其解,但是更丰富的史料至少能够让故事不再那么片面。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够复杂,够真实。现实的生活就是这么复杂,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是本好书,让我获得了很多新知。过两天写一篇详尽的读书报告。
  •     就部分史实而言,对中学教科书上的历史,是一种细节上的补充。但作者或是执着于还原历史的真相,而放弃了原则,或是迂腐得相信了日方的善意。通篇读来,不过是铺陈史料:因为中方确实杀了1个日本人,所以,日军大肆烧杀奸掠数以百计的中国人作为报复。那作者就觉得:要是不杀那个日本人,也许日军就不会大肆屠杀,而只是温和的奴役,真是幼稚的可笑!
  •     书里的内容和他称呼自己汉奸这点很相称。
  •     一名台湾朋友跟我说要是没有日本,东北就是俄国的领土了,应该感谢日本,并推荐了我这本书。我明白为什么有台湾人说 我阿嬷是自愿的 这种话了。原来我们这也有媚日史观。
  •     有点意思哈。
  •     思路不错 可惜论证引证不足。
  •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表面上对关东军的“不满”,只是应付日本政府的文章,而暗地里却是另一套。陆军尽管实现不知情,但在事变发生之后,是支持关东军的行动的。
  •     很有自己见解的一本书。
  •     对于历史,我们缺少了解,缺少敬畏
  •     耳目一新
  •     记得中学的时候,最讨厌学习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因为全都是屈辱,全都是条约。 本书的作者就从最让人反感的条约入手,一点点阐释日美俄三国间针对对华利益的角逐。 按历史与地理的角度,本书阐述的日本侵华起初并不是军国意志的问题,而是为了预防俄国的觊觎,等于说把中国东北作为自己的天然屏障,同时还可以以东北的各种矿藏与广大地域解决本国的物质地理的匮乏。但是当时这么想的不只是日本,还有虎视眈眈的俄国,于是日本就以帮大清朝打跑了俄国为理由,心安理得的占领了东北,而后,本国的军国主义爆发,终不可收拾,走上了全面侵华的不归路。 总之,还是当时的大清国积贫积弱,挨打不可避免。
  •     翻了一翻,有些东西还是讲的不透,不全。估计也有苦衷。当然,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读来会很有收获的。
  •     这本书很好的提醒我们真的要居安思危,日本人扩张的野心从400年前开始膨胀,这期间从来没有断过。落后就要挨打,这道理最适用于国家,其次是公司,再是个人。
  •     历史就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个事件,作者做到了
  •     浅尝辄止
  •     虽然后半段感觉有点主观,还是很值得一读的,尤其这种分析流的文字在国内更显珍贵。官方的历史在细节上这里改一改、那里忽略一点,历史就完全成了另外的样子,不仅是遗憾更是无操守。
  •     历史的一些细节很有趣,比如常凯申在1934年讲话中还要收复朝鲜。中日在1937年的全面开战是必然的,从甲午战争后中日两国就互相敌视,甚至写入教材中。
  •     有讲述当时日本国内政治格局,具体的人物事件以及如何演变为彻底的军国主义。中国的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演进,具体的人物事件环境小细节记录得非常祥尽。以及苏联国际对两国的影响。国民党军和日本军都没有准备制造卢沟桥事件,被一种其他中国的抗日激进分子给挑拨起来了,有意思!
  •     史料丰富新鲜,读明白了很多问题。感觉行文太罗嗦,尤其是引文中大量的省略号让人不堪忍受
  •     1、历史的细节很有意思 2、历史是必然 也有很多偶然 3、很多阴谋, 大众容易被忽悠 古今中外,所以遇事表太激动 4、大背景下的日本国内情况值得了解 5、对近代中日之间的关系、战争认识只来自于中学教科书的推荐一读 6、文笔太TM差了
  •     很重要的一个议题,却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本书条分缕析,很有启发,不过不算是严肃的学术著作。
  •     不管冯如何的客观公正,那时积弱的中国被日本步步紧逼的感觉让人压抑的慌,落后就挨打的感觉很憋屈啊。但作者的很多观点非常新颖,值得一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