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5028069X
作者:[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
页数:424页

内容概要

罗伯特·C·艾伦(Robert C. Allen),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美国大众娱乐与流行文化史,著有关于美国广播电视史的《话说肥皂剧》,关于美国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大众戏院的《令人不快的愉悦:杂耍表演与美国文化》。他开设有美国影视媒体史,全球化与民族身 份,美国家庭社会变迁,社会与文化历史比较等课程。
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马里兰大学美国广播与电影图书馆(世界五大广播图书馆之一)资深学者、荣休教授,曾在马里兰大学教授传播学,为《村声》杂志撰稿,出版了十余本关于美国媒体经济学与历史学的著作,如《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史》、《声音的到来》等,大量著作已被翻译为八种语言。
李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外国电影和电影理论研究,著有《当代美国独立电影的类型化转向》、《当代欧美名片评析》(合著)和Lights! Camera! Kai Shi!——In Depth Interviews with China’s New Generation of Movie Directors(合著)等。

书籍目录

作者序
第一部分 阅读、研究和撰写电影史
第一章 作为历史的电影史
第二章 研究电影史
第三章 阅读电影史
第二部分 传统的电影史研究方法
第四章 美学电影史
第五章 技术电影史
第六章 经济电影史
第七章 社会电影史
第三部分 做电影史
第八章 撰写电影史
第九章 重新整合电影史
第十章 选读指导
交响与争鸣:重构中国电影史学
上篇 观念与方法
下篇 实践
译编后记
跋(代)  电影研究的“历史转向”:理论与方法 by孙绍谊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历史就是阐释,
新的观点来自新的视角与方法
...................
※编辑推荐※
☆少数探讨电影史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 本书甫出,便受到欧美电影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热烈欢迎,它恰好符合当代西方理论潮流的发展方向。
☆案例丰富有趣 本书介绍了许多有趣的案例,如:美国首次保存影片的努力是为了电影艺术吗?鲍特是叙事性剪辑风格的“祖父”吗?爱迪生在电影技术发明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好莱坞为什么要投资德国导演拍摄“高级艺术片”?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案例,读者能深刻理解到运用不同观念方法所能得出的丰富结论,开辟出的新的电影史研究视野。
☆特别增加“史学与争鸣:重构中国电影史学”部分 译者特别为最新版增加了八十余页附录,将国内的电影史研究状况以及“重构中国电影史学”面临的方法论问题作出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文章曾发表于《当代电影》,是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最新思考,并且,作者都是中国电影史学界的名家。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有的文章更直接引用了这本书。
...................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实在论的哲学高度,全面考察以往的电影史研究方法,清晰梳理美学、经济、技术、社会诸种生成机制,彻底更新了电影史学的问题框架和研究范式。同时,作者例举多种视野独特的个案研究,作为理论的实践,使读者能够以全新的视点认识电影的历史。
新版本特别增加了五十余幅插图以及国内重要学者对“重构中国电影史学”的最新思考,这些探讨的前沿性、指导性以及对未来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1958年,安德烈•巴赞的文集《电影是什么》第一卷问世时,他在序言中写道:“这一书名并不意味着许诺给读者现成的答案,它只是作者在全书中对自己的设问。”当巴赞在其睿智而优雅的行文中不断追问“电影是什么”时,或多或少已经涉及到“史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苦苦求索电影为何物时,必然会不由自主地导向电影的演进和发展,这就形成了比电影本身更加宽广的电影史。市面上的电影史书籍名目繁多,比如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夫妇包罗万象的厚达974页的《世界电影史》,又如佐藤忠男论述日本民族电影发展的国别史书《日本电影史》,或是说像理查德•纽珀特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史》那样专门论述一场电影运动的兴衰史。这些电影史著作的迷人之处,并不仅仅在于讲述了那些影片诞生背后的传奇故事,还在于它讲述故事的方法。而罗伯特•C•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的绝妙价值就在于,它详细地阐述了讲述故事(电影史)的方法,这从该书的副标题可以窥见。在《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作者在阐释过阅读、研究和撰写电影史的意义和价值之后,详细地介绍了研究电影史的传统方法,其中包括了美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四种主要的方法。由于研究者的目的各有不同,因此每一部电影史著作的写作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无论如何作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结合美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来阐述电影史,因为唯有如此才不会误入歧途。譬如如果不去综合考虑战后意大利的技术(黑市购买生胶片,不正常观看工作样片就直接冲洗制作)、经济(有限的经济支持)和社会等背景,我们在理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倾向时不免会产生某些误解和偏差。事实上,《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一书第九章中的《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一文便是一篇涵盖了美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的电影史研究绝佳范例。当然,本书中部分纷繁芜杂的理论概念不免令人心烦,但有耐心的人却能发现许多别样的乐趣。譬如,尽管你不会对如何进行美学电影史的书写感兴趣,但作者用美国传奇电影大师茂瑙的例子来论证美学电影史写作的过程令人着迷,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位导演的魅力和影响力,像“茂瑙和福克斯的策略”这样颇具意义的论题在类似《世界电影史》这样的鸿篇巨著中可能也只是略有提及。此外,在后浪出版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中编者又重新加入八十余页附录,将国内的电影史研究状况以及“重构中国电影史学”面临的方法论问题作出了详细的介绍,这也是本书物超所值的部分。于我个人而言,本书的第十章《选读指导》也是一份价值十足的指南,当然其中包含了一种让人颇感遗憾的价值,那就是许多在电影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英语著作比如莫莉•哈斯克尔的《从崇敬到强奸:电影中是如何对待女人的》(1974)、威尔•赖特的《六响枪和社会:结构主义方法的西部片研究》(1975)等都没有中文版。不过,能看到本书的中文版,并且一版再版,也让人颇感欣慰了。
  •     自己看过电影史的书籍不多,但对这本印象尤为深刻,它虽不像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的《世界电影史》那样出名,但却有自己的特点,本书基本涉及了关于电影史的方方面面的内容,甚至连如何撰写电影史都有介绍,更为关键的是,它同以往的电影史编年结构或是国别史结构不同,作者从美学、技术、经济、社会四个维度出发,对世界电影史做了新的梳理,并在每一个维度的介绍中进行了个案研究,这样对电影史的大洗牌给了我们新的认识与启示,电影史的学习与研究不仅仅可以从其创作角度或是美学角度出发,也可以将其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社会语境、产业发展中去。在最新修订版本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译者李迅加入了国内学者共同编纂的“重构中国电影史学”这一特辑,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在《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编写体系的基础之上对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撰写思路和美好愿景。作者从美学、技术、经济、社会介绍了世界电影史的发展再版后新加入的板块,国内电影研究学者对重构中国电影史的一些想笔者将从再版新加入的“重构中国电影史学”特辑出发,简要谈谈《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对重构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影响。正如书中众学者提到的那样,中国电影史的相关书籍大多只停留在电影艺术创作历史的研究方面,电影工、商业观察维度相对空缺。与此同时,国内大多电影史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层面,鲜有微观介入,每每有新书出版,作者更多的是仅仅在以往电影史研究基础之上进行更新,但编写角度与观念意识相对落后,没有新的更有说服力的切入口,所有的思考在教条化的模式中完全溃败。电影史著作的编写更多的是对大量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客观地呈现在学者与读者面前,但中国早期电影的大量流失以及多年来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多时候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不能够明确陈列事实,正如书中电影学者饶曙光在《关于深化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断想》中提到的在过去的电影史著作中对中国早期电影“鸳鸯蝴蝶”派电影的纯负面评价有失公允。他说:如果从电影市场电影工业的角度看,“鸳鸯蝴蝶”派为中国电影建构了传奇化的叙事结构和模式,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最大群体的电影观众,从而使得中国电影工业得以发展,其贡献不容低估。特殊的历史情境让我们不能正确面对好多电影的出现,单一维度的评价与介绍将接受者封闭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如何避免机械化地去断然评价一部作品,这确实是重构中国电影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写喜欢学者陈墨的这一大段连续的提问,犀利有力度!在“特辑”中同样让人关注的还有《与电影史对话——“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工程”》这篇介绍,“口述工程”这一项目的提出将电影史编写的重心落在了“个人”身上,以个人的视角、个人生命体验、私人生活经验,甚至个人情感的细节来构建电影史,以往着重介绍的大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只作为外部环境。这样的出发点尽管会让电影史的呈现趋向于主观表现,但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中依旧能筛取出更为鲜活丰富的电影事件,电影人物,有时换个角度去研究问题与事件带来的新鲜感与兴奋感会更能促进项目的研究,跳出以往的意识限定去寻找新的思路与途径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口述电影史这项工程任重而道远啊~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更为关注一本书的具体内容与所传递的思想,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可能更关注一本书的结构体系以及它所呈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既能够使读者了解到不同维度下世界电影史的发展概况同时还很好地启示了电影研究学者在重构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思路,这可能也是这部经典电影史著作再版的意义所在吧。
  •     考察二十世纪新史学发展历程,各个原本局限于学科内的“专门史”都趋向于与主流史学相融合,这是由新史学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等特点所决定的。可以说,破除学科壁垒,书写“整体历史”,早已成为历史学发展的趋势,电影史也不例外。传统电影史的书写不仅仅是“电影编年史”,笔者认为其类似于历史文献学,更准确地说是“电影目录学”,即按时间、类型、作者、和国别等顺序把电影分门别类加以评介,与传统“经史子集”的目录分类并无本质区别。几种经典的中外电影史都属于此类。这种书写方式本身无可指摘,但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资料整理方面,可谓是邓广铭先生所说的史学“钥匙”之一。《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则对突破“电影目录学”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提出了“经济电影史”、“社会电影史”等新的研究范式,开始将电影史置于大的历史环境中,使原本较为孤立的电影史学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产生互动,无疑将电影史学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也是本书印行三十年多来都备受推崇的原因所在,前人的赞誉在此无需赘述。本书的“选读指导”部分也极具价值,为希望以新型范式书写电影史的学人指点了可行的方向,也对我们中国电影史学界影响深远。受世界史学发展潮流影响,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几代学人将西方新史学理论引入中国,把历史研究领域从传统的政治史扩大到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历史学也被改造为察见一切社会民生事务的现代化学科。后浪出版公司此次重印本书,也以9篇文章所组成的特辑形式,反映了中国电影史学人在史学革新方向的努力,肯定了对西方所确立的新型研究范式的认同。当然,若是将这些成果注明发表时间并以此顺序排列,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出中国电影史学界的理论进步。作为读者,我们期待一本运用全新范式的中国电影史能够早日问世,这既需要电影史学界继续把传统的“电影目录学”做好,也需要主流史学界助力,把电影史学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相结合,将电影史研究纳入“影像史学”、“形象史学”的范式当中,使电影和历史互为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汪潮光先生所著《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便是这方面的一个进步,但同类型作品显然远远不够。所以时至今日,《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依然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在梳理西方的电影史书写历程方面。在此要为后浪推出该书的新版点赞。相信伴随新史学的发展趋势,中国电影史也会逐渐变化出全新的样貌。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太旧了
  •     不得不说 新修版的后半部关于中国电影史学的文章真是狗尾续貂之作
  •     难得的非编年体电影史,而是作为历史的电影史书本。严谨而质疑的态度贯穿始终,就史论史而非就事论史。
  •     石老师推荐入门读物,由此写的论文
  •     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
  •     美学电影史,技术电影史,经济电影史,社会电影史。 重构中国电影史那部分空话太多。
  •     对于如何学习电影史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参考
  •     2016年九月。挺好。好莱坞好可怕。
  •     Ray Kurzweil
  •     理性的荣光!
  •     专业水平有限,加之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翻译原因,相比另外几本电影入门教材看起来略吃力。但学术的严谨性和思想的启蒙性是极好的,最后编辑加上的重构电影史学特辑什么鬼。
  •     很失望。如果本科的时候能读就好了,做研究再看根本就不适合。内容近乎科普列举,而且极其,极其不严谨,索引脚注看得要气死了。
  •     “世上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电影史研究方法,不存在只要采取‘正确’的观点去写作,所有电影史中的‘事实’便会真相大白的‘超历史’”…“同样,我们试图说明,阅读电影史就是一种判断行为,它要求读者的主动介入”。果然阅读文化艺术类书籍最好还是选择国外的著作,国内的作者们太受政治束缚开口马克思闭口唯一正确唯一科学什么的。。
  •     本书从实在论的哲学高度,全面考察以往的电影史研究方法,清晰梳理美学、经济、技术、社会诸种生成机制,彻底更新了电影史学的问题框架和研究范式。同时,作者例举多种视野独特的个案研究,作为理论的实践,使读者能够以全新的视点认识电影的历史。
  •     主要是电影史的理论,还是喜欢读美学史哇,后一段中国电影史真的画蛇添足了。
  •     特别好呢,负责任地说。为了写《日出》那篇电影史作业和论文,可是很认真读了这书的,李迅老师的翻译也是么么哒没的说好极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