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遇见佛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14312126
作者:弘一大师
页数:263页

内容概要

俗名李叔同,中国近代文化名人、著名高僧。李叔同先生是个凡事必认真的人(夏丏尊语),一生三变,由“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成为人师表之音乐教师,再变为“戒律精严之头陀”。三种身份皆臻至化境,普通人难以企及。
弘一大师对于近代佛法正脉的保存以及延续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为后人可以更真实的亲近正法提供了便利。
大师在表达自己弘律的志向时写到:“南山律学,已八百年湮没无传,何幸遗编犹存东土;晋水僧园,有十余众承习不绝,能令正法再住世间。”其捍卫祖国宗教文化遗产的决心表露无余。

书籍目录

第一辑身心灵化
断食日志:虎跑寺闭关二十天 / 002
西湖出家:还是赶紧剃度的好 / 018
十年梦影:僧人不被当人看了 / 022
弘一启事:闭门谢客修习静养 / 030
第二辑唤起佛性
初发心者:起心动念自净其意 / 032
三归大意:善神佑护自求多福 / 034
礼敬三宝:佛不茹血何必用杀 / 040
常随佛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044
源流宗派:佛入灭后根分十脉 / 048
佛法要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054
十种误会:佛法正见非想当然 / 058
第三辑 悲行深运
改过自新:三大步骤与十项注意 / 068
痛断恶习:律宗九条戒对症下药 / 076
过午不食:日中之时须准确勘定 / 080
三种修持:因果、菩提以及净土 / 083
深省吾身:光阴易逝不堪多应酬 / 089
人生最后:弥留之际的安心秘诀 / 092
忆苦思甜:佛陀是怎么熬过来的 / 099
告年轻人:德薄福浅何苦不爱惜 / 104
第四辑 智能高蹈
法凭器传:普劝发心印经造像 / 110
慈心柔软:修德修福先戒杀心 / 131
净土关隘:唯求自利不能往生 / 136
续佛慧命:高树律幢广传世间 / 140
律宗之难:二十年来刚刚入门 / 156
心经大意:智慧不虚通达彼岸 / 161
苦乐对览:娑婆极乐两种世界 / 170
高僧楷模:印光法师四种盛德 / 172
第五辑 慈心感怀
北征泪墨:樽前殇断怅望山河 / 178
华严集联:割裂经文开权通变 / 185
图赞地藏:东海菩萨垂迹九华 / 188
义疏撷录:最优版小本弥陀经 / 199
草案遗嘱:命终前后一切从简 / 201
墓道题记:唐朝韩 没写艳诗 / 203
第六辑 慧眼清淡
印光文钞:其文其德日月当空 / 208
护生题赞:意在导俗不尚文词 / 210
悲智之间:凡夫离菩萨有多远 / 212
若风画空:书法佛法异曲同工 / 216
悟彻禅机:由儒入释的李卓吾 / 218
无上医王:念佛安心增强免疫 / 219
灵岩二老:印光与真达的功德 / 222
艺事惟新:题与漳州印友共勉 / 223
三即是一:马东涵三异图题偈 / 224
红菊花赞:殉教流血高矗晚节 / 225
辞世二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 228
诗如镜像:字里行间显大光明 / 229
梦幻空花:绘画与赏画的要诀 / 232
书法妙义:无有能所本不可得 / 233
石刻华严:深心随喜功德难思 / 236
第七辑 故友追忆
子恺怀师:法味隽永言说不尽 / 238
印象弘一:清癯如鹤语似银铃 / 248
大师一生: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 252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弘一大师出家之后对于佛教、佛学等有切实体会的文章。从中可以略窥大师对于佛教、佛学的真知灼见。仔细品读李叔同的文字,你会惊叹于大师的超前以及人类生命境界进步的缓慢。他对世界、生命的思考和体悟,在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如沐春风。
当人类普遍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从佛陀的角度看也正是末法时代。《楞严经》里说:“后五百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在“邪师说法”的“末法时代”,作为真材实料的善知识,李叔同存在的意义日益凸显。究竟佛教、佛学是怎样的,是不是迷信?是不是高深莫测?关于佛教、佛学的基本问题和疑惑,李叔同没有故弄玄虚,而是非常“老实”地给出了他切身的体会和认识。


 转身遇见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大学毕业游的时候,我们班去了厦门。那个秋风微凉的清晨,我站在弘一大师的纪念馆前,望着一室素雅,耳畔似乎轻轻响起悠扬的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心底滋生无限不舍,毕业季的怅惘,那一刻将我侵噬。大师作的词,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心中回荡,歌里是青春校园的珍贵回忆。  对弘一大师的敬慕,便是从这首歌开始的。回校后,我在图书馆查找有关他的资料,穿越历史的长河,这位才华横溢、际遇离奇的大师,似乎一步一步向我走来,青衫马褂,面容慈悲。这一次,收到《转身遇到佛》,我更觉得是冥冥中的缘分。该书主要收录了弘一大师出家之后对于佛教、佛学等有切实体会的文章,从中可以窥见他超然的智慧,让读者得以汲取佛家思想的养分。  书中的第三辑“悲行深运”,收录了弘一大师1933年在泉州承天寺的演讲。其中他提到了自己必须养成的两个习惯:“一、食碗所剩饭粒。所谓施主一粒米,恩重大如山也。二、坐时注意威仪。不宜左右互相翘架,更不宜耸立或直伸。”在《德薄福浅何苦不爱惜》中,大师劝诫年轻佛徒注意四点:“一是惜福,二是习劳,三是持戒,四是自尊。”读起来犹如长辈与我们话家常,贴心且细致。在弘一大师心中,佛法并不是高高在上,故作姿态,而应该切实自度度人,从最基本的自我完善开始做起。所以,他将世人眼中高深莫测的佛家智慧融入人世间的寻常生活里,教导我们关注自身的一举一动,以最平凡的方式修行。弘一大师悲天悯人,他的情怀深沉温厚,在一粥一饭里,在一草一木间。  大师一生命运跌宕起伏,许多人称他为“浊世中的翩翩佳公子”。他出身官宦富商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以他出家前在社会上的声誉,本可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眼睁睁看着民众流离失所,深感痛心,发愿改善“世道人心”。他潜心研究佛学,推己及人,反哺众生。书中所收录的笔记和演讲中,我们得以走近大师的佛学世界,感受他风轻云淡的高洁人格。他也用尽毕生的时间践行自己的诺言,在写给友人的告别诗里,他说:“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我想,大师圆寂的那一刻,心底应是无比平静。他在人世间留下了芬芳的智慧果实,滋养普罗大众。  尽管今时今日的我们处于和平年代,处处提倡“梦想”和“幸福”,与弘一大师所处的乱世迥然不同,但这本书依然值得一读。其中的佛学智慧闪闪发光,能够洗涤在都市中浮躁的心灵。  《转身遇见佛》——谢谢,让我遇见你。  
  •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除却“长亭外,古道边”,这首小诗大约是李叔同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清着墨迹,抄在纸端,深觉意蕴悠长。《转身遇见佛》一书中介绍此诗缘起,系1943年中秋过后,先生自感病势已重,于是书此与友人告别。半个世纪后再来翻阅,恍然惊觉先生是在写自己清平一生。之于友人,他赠淡然如水的情谊。之于人生,他觉未来可期,前路犹适。甚至病重至此,他仍能看见“一派桃花明月,一片诗礼江山”。这本书是先生生前文章、演讲的一个集子,副题为“弘一大师修心录”,大约可以窥探他从俗世之内,到红尘之外的心境变迁。如丰子恺所说:“我们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问题而做和尚。他只是‘有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先生自述出家远因是一日躲避名人演讲,夏丏尊打趣:“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既为修心录,这本书记载的便是先生出家之后的所思所想。我原以为佛家便是无欲无求、上善若水,岂料读完此书,所受启示绝不仅仅在于追求心境的平和、于人于己于世事的善意。先生在书中说“人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判断要正确。等时机一到,便奋起直追努力去做。不要有顾虑,不要有希求,心愿特别真切,用力特别真挚诚恳,自然成就卓越。”可见先生对波涛人生的感悟、对青年的训诫也堪称深厚且情深。如今世事嘈杂,人间多污浊,相比于父辈们寡淡而又平静的成长经历,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着更多的诱惑、更多的选择,也因而产生了更多的慌乱、更多的迷失、更多的言不由衷与身不由己。读读先生和他留下的精神瑰宝,未必会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但也许能从乱世中找到安静的一隅,以应对涛涛世事无处不在的追索。鄙人才疏学浅,唯有借范仲淹赞誉严子陵的诗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向他致敬。他必不希求俗世的赞誉,而更愿望世人严谨修身、挚诚修心。诚如书中所说“怀念他,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自己:道不远人,莫失莫忘。”
  •     ——读《转身遇见佛》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是我最喜欢的句子,言辞素朴,不事雕琢,大道天成。老子说,上善若水,因其性喜低,固万事周全。其实水之性也低,其德也高,虽然育化万物,但不显本位,深藏其身。弘一大师之谓君子之交,实则亦人之交。上上之交重心灵,下等之交重物质。若以上交为水,则下交为珠玉,看似下交贵,实则是被色相所迷。盖因无珠玉则尚可存其身,无水则必渴死。所以,君子之交,实则是心灵之甘泉也。更进一步,信仰即水。耶稣在十字架上说:I am thirsty(我渴了),他为众生的心灵苦渴发出呼叫。      人为表象所迷,需要智者指点迷津。然而大多数人是自满的,他们的心灵是一口装满东西的杯子,容不下任何外来的东西,哪怕是一缕光芒。这样的执念,即便是佛在其眼前,他也是看不见的。正所谓,咫尺千里。若是心无执念,则千里亦咫尺也。      弘一大师是属于众生的,首先是有凡人属性的,他生有慧根,赋其文字般若。问余何适,廓尔忘言,便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异曲同工。前进一步,则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之句,像是一个回环。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圆融。这个圆融,是从“苦境”入“乐境”,这二种心灵的状态,众生皆有。“苦境”和“乐境”会促进人的思考,上升到最高境界就是“了悟”,佛家说它无悲无喜,我鲁钝之极,尚未得之。我只能浅浅的谈“苦境”之于“乐境”的升华,它犹如思想的闪电,刹那永恒。人的精神寄存在肉体上,便不能免于各种痛苦,是老子所说的,吾有大患,唯吾有身。身体本身的痛苦转化到意识层次,心灵内化的痛苦与之交织在一起,使人若处火宅。无论是修身至高者,还是处身低者,都不能绝对的消除内在的困扰。与快乐相比,痛苦留下的痕迹更加深刻,因为痛苦能够把人的思绪集中在一个点上,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普通人的痛苦思绪从细微到巨大,再消于无形,看似不留痕迹,其实在心灵中深处种下了毒。而有慧根的人,则会把这种思考更进一步,进而达到乐境。这种乐境是一刹那间什么都通透了,好像连风都是暖的,像心被什么剥开了,有一种物理性的感觉。乔伊斯在《一个艺术家的画像》里写道,他内心空洞一个人在林子里走,忽然看见水里露出一个女孩子,他的心一瞬间有了敞亮的神圣的感觉,知道他所追求的是什么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不是空的,这是有内容的画图。懂了这点,才能真实的去体味“悲欣交集”的最后遗言。   心灵的清澈,时如登万山之巅,历历如画,悉在心间,此空境也;然身所处,也不可轻蔑,空之所倚有赖色身。由色入空,才算有了根基,宛若莲之出于泥。弘一大师之历红尘,出自富家,翩然之浊世佳公子,尔后东游扶桑,走革新社会之路,后终发现欲变世道,根在人心。遂慧剑断尘缘,奔向除贼之路,正是梵音如潮,劈开十丈尘焰。      《转身遇见佛》之书名,大概是编辑所加吧,然其中的文字,皆出于弘一大师。我辈乏智,然也对弘一大师有些浅薄的了解。何谓修佛?其在觉行圆满也。弘一大师之人生路,从其早先东渡日本开始,到后来落发为僧,实则是一条一以贯之的道路。修佛之本身,并不重形式。在尘亦修,出尘亦修。弘一大师是个认真的人,他重兴南山律宗,便在这个“认真”上,“认”者,见我之心,“真”者,向佛之心。两个字归于一处,便是以我心为佛心。      在这本书里,弘一大师用非常平实的语言教人们接近“佛性”,没有术语,没有玄虚,都是很明白,很敞亮的话。他说了自己早期怎么接触佛,记录怎么断食,言辞恳切,好像是在对着人们言说。他说李卓吾是由儒入释,彻悟禅机。其实,无论是儒也罢,释也罢,道也罢,终极是一致的。佛家讲万法归一,又说法本无法,皆是在说方法不是重点。追求不灭,则道有其一。      万山归来,此去如谜。红尘历劫,不着一缕。潮音如雷,翩然云鹤。其来也,如明珠蔚霞光;其去也,如明月归中天。不论是风流佳公子,还是律宗上师,都是他,亦非他。且看斯时斯世,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e429d30101sp0c.html
  •     弘一法师的话已经接近白话,还带翻译,凑篇幅么?
  •     一个普通人向律宗大师的转变
  •     简单的介绍,跟想象的不太一样。
  •     如果想辟谷,这是一本很好的借鉴参考。文字很优美,比较耐读。
  •     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 ! 发慈悲心 发大惭愧心 !
  •     一口气读了两小时,有所受益
  •     似乎在炒《说佛》的冷饭,感触并不深
  •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指出此生为女子乃是遭到惩罚和报应。吼吼!
  •     1. 民国的演讲录居然还给译文,而且都是直译,总有种凑字数&智商被侮辱的感觉; 2. 第一部分很多就是起居注,说实话有些累赘(告诉我还是凑字数) 3. 弘一法师中兴南山律宗,但想研究律宗的千万别买这本 4. 导俗…唉…
  •     什么是爱?爱是慈悲.
  •     初闻书名就莫名喜欢,好像这句话在脑海中出现过无数次。
  •     弘一大师给人一种阅尽世事之后遁入空门的平实旷达的感觉
  •     一念痴迷,佛是众生;一年解脱,众生是佛。在众生与佛之间,亦有如我般摸索着靠近的人,总可以等待“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自我圆满。
  •     弘一法师的断食日记、出家缘由、各地演讲等,内容真是深入浅出令我这种俗人受益匪浅。只是这个书名和封面,差强人意。
  •     浮躁时读,颇能静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