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在风中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309120426
作者:王磊光
页数:249页

内容概要

王磊光,湖北人,文化研究方向在读博士。作品见诸《青年文学》《青春》《文学界》《天涯》等数十种刊物,并被多种报刊杂志及地方选本转载。2015年春,《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文在多家媒体流传,引起广泛关注。

书籍目录

呼喊,在风中(自序)
近“年”情更怯
为什么我们越读书越困窘
我们将无路可退
别了,家乡的板栗
表哥的亲事
母亲的初夏
父亲的信
孤独无依的人
二父住院记
一个人的生存
一位乡村教师的命运
城市鱼:她们背着婚姻漂流
一个乡镇公务员的自白
我们成了故乡的过客
“我一辈子的苦都在这里受了”
放蜂人
单身老汉的爱情故事
圣山垴的守望者
无声的乡村
乡村动物记
活着活着就走了
无力自卫的乡村
饮水史
渔事
大雾山上桐花祭
山乡杂记一
山乡杂记二
水库的黄昏
为了什么去农村
从梁漱溟的困境看今日的乡村动员
第一代农民工,故乡拿什么迎接你
老人农业有效率吗
寻找乡贤——关于城乡关系的随想
在今天,谁来赡养乡村老人?
附录一:写给家乡的诗
打要
父亲的生日
还乡
静默
墓地
熟了呀,稻谷
附录二:L县见闻王晓明
编后记

作者简介

《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它毕竟向我们展示了处于大别山区偏僻一隅的农村的“生动图景”,倘能借此引起更多人对当下农村问题,尤其是如何打赢脱贫致富攻坚战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幸莫大焉!在阿富汗贫民营,一个士兵对伟大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说:我们大声呼喊向你寻求帮助,但风把我们的话吹走了。我写下这我写下这本书,也许同样是对着风呼喊吧。帮助,但风把我们的话吹走了。“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我很庆幸我有
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都在那里。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


 呼喊在风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为土地而书写——评《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 周锋利读完磊光兄的新著《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我与磊光是同乡,两家相距数百米,他在书中所记录的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那些人和事,于我都是熟悉的。我们的经历大致相似,都是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从农村走向城市。因此,他的所思所想、苦闷忧愤,于我也是心有戚戚焉。磊光在自序中说:“我与他们,到底是不同的。他们绝大部分人习惯于眼睛朝上看,但我,要注目于脚下的泥土。”“他们”既包括那些出身于城市,且一直享有较好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的人,也包括那些离开农村后就逐渐遗忘故乡的人。城市生活不易,多数农家子弟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仍在为个人的前途、小家的幸福奔波忙碌,可能较少顾及远在家乡的父老乡亲。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磊光则不同,他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虽然自己在物质上并不宽裕,用他的话说——“越读书越困窘”,但他对那些弱势群体——孤独无依的老人、老无所养的民办教师、漂流的“城市鱼”,充满了同情,并为他们呼喊。他的平民视角和乡土情怀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弥足珍贵。磊光的文章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家乡亲友的真挚情感。在重读父亲的书信时,在姑爷的葬礼上,他忍不住嚎啕大哭。在第一次发现父母的白发时,他默默地流了一场眼泪。他的哭泣,既有对亲人深沉的爱,也有对民生之多艰的哀。他写表哥的亲事,写二父的住院,写在武汉打工的四叔,写已经去世的二哥,写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写他们的善良淳朴乃至老实巴交,笔端流淌着感情,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都是平凡的农民,一辈子辛苦劳作、默默无闻,他们想象不到自己的故事有一天会被写在书上。他们也是磊光最亲的人、最熟悉的人,他们的故事早已融入磊光的血脉,我手写我心,唯有真情最动人。磊光说,我的内心是黑暗的。他眼中的乡村是“满眼的破碎与凋零”。我理解他的想法,但不完全赞同。我眼中的故乡,既不是鲁迅先生笔下“萧索的荒村”,当然也不是武陵人奇遇的世外桃源。在现代化的宏大叙事面前,乡村的衰落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宿命。农村农业人口的减少、自然村落的不断消失,这些每天都在发生。磊光所描述的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物质主义的盛行、乡村文化的衰败,也是农村真实的写照。然而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到底是变好还是变坏?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我自己的体验,必须承认,近十几年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绝大部分不用为温饱发愁。在我的老家,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由于大部分青壮年都在外打工,这些年耕地面积是在减少,过去光秃秃的山坡又重新披上了绿装。以前作为经济作物的桐树,现在变成了观赏植物——不少人在每年4月桐花开放的季节慕名而来。时代总在变化,这变化的过程也许伴随阵痛,但我愿意相信未来。磊光的这本书题名为“返乡笔记”,除了一些口述实录之外,更多的文章在我看来接近于散文。《母亲的初夏》、《乡村动物记》、《无声的乡村》以及回忆祖母的那些文字,让我想起了《呼兰河传》。萧红的这部自传体小说,风格接近于散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写祖父的那些文字,那是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磊光在书中多次提到他的祖母,祖母讲的那些故事成为他最早的文学启蒙。磊光曾说过:“我希望有一天能将自己的笔墨伸展到家乡的深处,让自己的心魂贴近家乡的秘史。”他正在一步步朝着这个目标前行。高密东北乡成就了莫言,谁能说我们的故乡就不能成就磊光呢?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2016年7月1日读毕,这本书是作者对生他养他的家乡的观察和记录,个人更喜欢他的观察和记录的白描,不大喜欢他的评论和分析。此书引起我的反思有:(1)作者对板栗等农作物市场的分析,主要是基于政治经济学,而不是需求定律,这容易发生误导,使农民一直陷在一个错误的市场中。(2)作者认为农村的问题是资本主义逻辑造成的,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农村是不是存在资本主义,这个解释有点牵强。(3)社会调查作者最好退居幕后,让调查对象表演展示真实世界,过多的加入调查者的感情,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     这个词条竟然是我建的,2333333
  •     文中的L县是湖北大别山区的罗田县,也是湖北的贫困县之一。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作者对我们父辈那代人的描写,他们从食不果腹奋斗到现在的小康生活,其中的曲折艰难,读之潸然泪下。然而那一代人,现在面临着严峻的城市化压力和健康问题。作者文字间体现出的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善良让人肃然起敬,最后几章对农村现状的理论分析也值得细读,感谢那些一直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人!
  •     作者对自己所从属的农村血脉饱含着真挚情感。如果你也出生农村,这本书的许多地方很可能会让你泪水奔涌。许多细节是那些外在的研究者无法穿透的,而作者却可以随手拎来。这本书对于了解农村,对于撤换掉那种高高在上的目光以便真正贴近一方贫瘠的土地,会提供一个参照、一个启迪、一个动能。如果有不够的地方,那就是有时由于情感太强烈,阻碍了理性的判断。这的确是两难,情感力量与理性力理矛盾的两难。那么多矫情干燥的文字也有一大把人打上五星。而给这样一本有生命尽管有缺陷的文字打上五星,难道不是义不容辞的吗?特别是在众人转身漠视它的时候。风中的呼喊,也许还没有被吹散。你听到它的声音了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