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20
ISBN:9787513310567
作者:郝誉翔
页数:271页

章节摘录

消失的屋顶我出生在寅时。子丑寅卯。凌晨三点到五点。如今的我,不知为何也经常在这个时刻醒来,忽然间就睡意全无。我躺在枕上,睁开双眼,望着灰蒙蒙天光从窗帘的缝隙依稀流入,流到我的指尖。就在这一个光明与黑暗交相渗透的暧昧时刻,四周悄然无声,生存这一件事却变得非常不可靠起来。我果真还活着吗?而此刻躺在此处的躯体又归属于谁?魔幻的光影扑朔迷离,从天空中一点一滴筛漏而下,但接下来究竟会是白天呢?还是黑夜?我努力想要让自己再次地睡去,却发现时间变得漫长到格外难捱,床头的闹钟传来分针与秒针规律竞走的滴答声响,是的,漫长的就像生与死的距离一样,而我正悬浮在这两端的正中央,微微颤栗的绳索宛如一道电流穿过我的心脏,莫名的悲哀倏忽淹没了我。或者应该说,是生命本身的重量震慑了我,它压住了我,就在这个众人皆睡而我独醒的时刻,压得我如此之深之沉,让我宁可自己就从来没有降临到这个人世间过。于是我又仿佛看见了四十年前的那一个早上,同样是在寅时,三点到五点,季节是秋末,空气清洁冰冷,为所有的事物抹上了一股不真实的蓝光。落叶无声铺满一条大街,街上却悄无行人,而医院就坐落在街的尽头,在一天之中,再也没有一个时候比这更加安静的了,夜里送来急诊的病人早就被安置妥当,躺在床上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沉沉地入睡,而值班的医生和护士在忙了一整夜后,也全都累到趴在桌上小寐,负责接生的主治医师才刚从家中温暖的被窝爬出来,在赶往医院的半路上,但我却已经迫不及待要探出头来了。我的母亲发抖着,打开她细瘦的双腿,痛苦哀号了一整夜后,她的声音变得沙哑又凄厉,仿佛是在为自己,也为这个不懂事的、固执非要来到这世上不可的小生命而哭。她阻止不了,只能不停地哭。就在这一刹那,我的父亲却推开护士,他卷起袖子,弯下腰,伸出一双手,决定亲自迎接我的到来。我的父亲是一位退伍的军医,山东平度人。一九四九年,他以流亡学生的身份跟随烟台联中来到了台湾。那是一支由将近万名师生组成的浩大队伍,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从青岛一路搭火车蜿蜒南下,走走停停,经过了湖南、上海、杭州、广州,然后改搭轮船渡过黑水沟,来到了澎湖的渔翁岛。渔翁岛是一座贫瘠又荒凉的小岛,光秃秃的地表,终年被东北季风无情地吹刮。这一群学生想再转往台湾念书,却被当时的澎湖总司令就地强制编成军队,打算遣返回大陆的战场,而当下如果有不肯服从的,就被冠上匪谍的名义,拉出去枪毙,要不就是在夜里凭空消失,据说是睡到半夜,就被从床上莫名拖起,用布袋套头捆绑,无声无息地投入了茫茫的大海。这是战后台湾第一桩白色恐怖事件。我的父亲也被编了兵,在澎湖的烈日下每天拿枪操练,直到有一天,他趁着被派去马公采买伙食的机会,悄悄地从船上跳下来,头也不回地跑了。在澎湖的炎阳照耀下,石板街道滚烫得发出刺眼光芒,他跑去找舅爷。舅爷是警察,奇怪的是,不知是被穷困所迫还是别无出路,平度人当警察的似乎特别多,也随国民党政府来到了澎湖,正驻扎在马公。舅爷帮父亲弄到一张身份证。证件的主人恰好和父亲同姓,也是一路从山东逃亡到这儿的外省人,却不幸得到急病死了,孤家寡人一个,便随地草草埋葬掉,而我父亲顶替了他的证件,从此以后,便以这个人的身份继续活了下去。在身份证上,除了姓氏仍然没有改变,代表他还不能忘本之外,其余登录的资料全都不是他的,所以一直到父亲过世时,我们都还不知道他真正的年龄。而他也始终不肯讲,就怕自己会显得老。拿着这一张顶替来的身份证,父亲搭船去到台湾,本来想考大学,却错过了时间,只剩下国防医专还在招生,他稀里糊涂地跑去报考,就在战时一切皆为速成的训练之下,两年后,他就穿上了白色的海军制服,成为一名军医。当我出生时,他早以左营海军上尉的身份退伍,改在高雄的建功街上开了一间小儿科诊所。就在一个分不清楚究竟是白日、或是黑夜的凌晨,在高雄的铁路医院,父亲从母亲的身上迎接了一个新的生命。但我猜想,在那一刻他心中并没有太大的喜悦,因为他已经爱上了自己诊所的护士,一个正值青春年纪的原住民女孩,来自于台湾东部的好山好水,有着一双灵活清亮的大眼,头发绑成一条粗黑的长辫,垂在她丰满的胸脯前。父亲早就暗自有了和母亲离婚的念头,而这件事情在我诞生的几个月之后,终于成真。从此,他便从我的生命中遁走,沿着另外一条铁轨通向我再也无法介入的人生,而他越走越远,越走越远,铁轨不断向地平线唰唰地延伸过去,分歧、交叉又复涣散开来,直到在天边消失成一个我再也无法辨识的,陌生的小小黑点。这个时候我的母亲躺在产台上,生产过程的漫长痛苦,让她虚脱到开不了口,全身上下冷汗涔涔。她偏过脸来,漠然地看了我一眼,也没有太大的喜悦。后来她还告诉我,就在那一刻她的心都凉了,因为我又是一个女孩。这是母亲的第四胎,前面三个全是女儿,她或许寄望如果我是一个男孩,可以让父亲回心转意也说不定。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不确定的恐慌感,要远远大过于对一个新生命的期盼。这已经是我母亲的第二段婚姻了。她清楚地明白,自己再也承受不了又一次的失败……

前言

自序:追忆逝水空间书早已完成了好久,才终于下定决心要写这篇序文。说来有趣,其实我经常写序的,但都是为了别人而写,为那些台湾或是陌生的外国作家写长篇大论的导读,久而久之,只把它当成一项功课在做,但轮到自己的书时,我却是百般的不情愿了,更不愿找别人去写。写序是件苦差事,我可不想给朋友添麻烦,而现在流行名家推荐,一本书的书腰上挂了好多名字,叮叮当当的,都快分不清作者究竟是谁?我也不爱做这种事。我宁可自己的书以干净朴素的面目见人,安静地躺在书店角落里,只等待有心的人前来打开。然而到了这本书,我的心情却仿佛有些两样了。分明已经写出十二多万字,却还有许多话没交代清楚似的,于是这篇序,便是非写不可的了,并且在心中辗转翻腾了许久。夜里我躺到床上,话语便源源不绝自暗中涌出,如丝缠绕,如茧自缚,又如河水泛滥没入窗来,而我以棉被蒙住脸,心却沉落到比黑夜还静、还深。这究竟要教我从何说起呢?就从为什么写这本书开始吧。说起来,倒是绕了好大一圈。这些年,我学术研究的主题是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的文学与生命旅程。我花费许多时间去制作文人如鲁迅、茅盾、沈从文、丁玲等人的生平年表:他们在哪一年出生?故乡在哪儿?父母是谁?家中排行老几?几岁离家?上哪儿求学?哪儿工作?又为何总是四处奔波,惶惶不知所以,而套句鲁迅的话来说,便是“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些不安的灵魂究竟为何而来?又要因何而去?我跟随他们的脚步,在近一世纪前的中国地图上流浪迁徙,一一标志他们曾经落脚的城市,走过的街道,居住的空间,推敲这些人物彼此的相互关系。而我发现,他们竟然宛如弹珠似的,偶尔在某个瞬间发生了巧妙的碰撞,又会在下一刻弹跳开来,但却从来都不曾真正地分手远离。他们总是被一股看不见的、亦无从抗拒的命运万有引力所牵引。那引力如同涟漪一般越扩越大,直到把原先不相干的人、事、物全都渐次漩入了它的黑洞:那一神秘而发光的小宇宙,在我脑海中不停歇地环绕运行。正当埋首于这件看似枯燥、但我却深为之着迷的学术工作时,有一天,我注视着电脑荧幕,望见上面投影出来的朦胧脸孔,这才忽然想起了我自己,还有我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们。我的外祖父母来自于澎湖,我的父亲来自于山东,他们一是在三○年代中叶,一是在一九四九年,先后去到台湾高雄,彼此相隔的时间也才不过十余年而已,严格说来,都是这座小岛上的新移民,但他们并未就此在一个定点上安居过。流浪,是我家族血液中与生俱来的基因,他们携家带眷,在岛上由南走到北,而我的成长岁月,也仿佛是在一座座公寓的水泥盒子中穿梭度过。公寓,是我踏入城市空间的第一步,也是我认识台北的起点,一如二○年代的沈从文,他从迢远的湘西入京,第一部小说便命名为《公寓中》,而二十世纪都市的现代性也于此间摩挲成形。我仔细地在北京地图上,核对校出沈从文公寓的位置,然而却把自己曾居住过的地方全抛诸脑后。相较之下,我对于我的家人是多么冷漠和吝啬啊,我从来没有为他们做过生平年表,也从未去追踪他们移居的脚印,更不要说上图书馆查资料,检索他们留下来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了。我对于沈从文的认识,竟要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祖父,而我屈指一算却赫然发现,他们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只是我家族的逝水年华,如今早已不可追忆。我不禁哑然了。于是我决定把写了八万字的论文搁到一旁,而开始了这本书。我的家中既没有显赫的先祖,没有开枝散叶的亲族,更没有家传的日记或族谱,我只能依循不可靠的记忆,独自钻进那一条混沌又黯淡的时间隧道,而这一路,脸上披满了拂之不去的蛛网灰烬,其艰辛的程度,竟比起写论文还要更多几分。但这条路既然已经走了,就不容许再回头,我仿佛化身成为好莱坞电影中穿梭时空的英雄,一心只想要把凝固在时光另一头的亲人们,拯救出来带回到此时此刻。但可怕的是,当我真正开始书写之后,我才惊觉,原来在时光的另一头,根本就没有任何人需要我拯救,他们早就默默地离开,各自求生去了,而蹲坐在隧道终点黑暗无光深处的,其实只剩下我自己一人而已。是的,只有我自己。一个从高雄初来乍到台北的、六岁的小女孩,她孤零零地蹲在暗中,抱住双腿埋着脸,她被困在城市的公寓与公寓之间,困在阳明山脚与淡水河蜿蜒的边缘,她走不出去。就在这本书中,我终于和久违多年的她再次重逢,心中忽然大恸,因为我知道,除了以文字再伴她走一遭之外,我什么也不能做。我能够救得了别人,但救不了从前的自己。她早就如同化石,烙印在我的骨血之中,又如细小的针,没入肌肤深处,肉眼无法看见,亦无从起出,但只要不经意地轻轻一碰,就会锥心地痛。于是有了此书,我以文字召唤那徘徊于逝水空间之中的、孤独的灵魂。写到结尾,我几乎是不忍心画下最后一个句点了。因为这一回,我把自己掏得很深很深,我早已下定决心,当书写完毕之时,就是永远的告别,而自今以后,那六岁的小女孩又将沉回于黑暗之中,再也不要接受任何人的呼唤,有如亡魂终于得到了安息,从此落入冥府……

名人推荐

温泉洗得去她的忧伤么?这是郝誉翔最诚恳动人的作品。——王德威这是一部令人伤心欲绝的寻父记。时间一如渐行渐远的无情父亲,是那样破碎又那样真实,那样悲恸又那样虚幻。——陈芳明以细腻深刻的笔,剖析自身成长的生命史,透过小说家的叙事,写出一个女性的生命经验,以及家庭、土地的细密纹理。感性之中兼具知性思维,叙事之外又融抒情意境,为当代散文书写开拓了一条新的叙事路径,晴光与暗影交织,动人十分。——向阳

媒体关注与评论

温泉洗得去她的忧伤么?这是郝誉翔最诚恳动人的作品。    ——王德威    这是一部令人伤心欲绝的寻父记。时间一如渐行渐远的无情父亲,是那样破碎又那样真实,那样悲恸又那样虚幻。    ——陈芳明    以细腻深刻的笔,剖析自身成长的生命史,透过小说家的叙事,写出一个女性的生命经验,以及家庭、土地的细密纹理。感性之中兼具知性思维,叙事之外又融抒情意境,为当代散文书写开拓了一条新的叙事路径,晴光与暗影交织,动人十分。    ——向阳

内容概要

郝誉翔,1969年生于台北,祖籍山东平度。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任东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为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著有小说集《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初恋安妮》《逆旅》《洗》,散文集《一瞬之梦:我的中国纪行》《衣柜里的秘密旅行》,电影剧本《松鼠自杀事件》以及多部学术论著。曾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时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华航旅行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书籍目录

自序:追忆逝水空间
第一部 黎明
序曲:消失的屋顶
黎明从台北升起
袒护堕落
梦的衣裳
在公寓中
最坏的时光
青春的北淡线
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
黑暗中,于是就有了光……
第二部 晚祷
父亲的手提箱
夏日夜晚•尖叫
公寓里的女人
旅途上

编辑推荐

《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是台湾文坛才女郝誉翔的自传体散文新作,以平和舒缓的形式诚恳逼视内心,书写最私密的成长经验、最诚恳的人生告白。在毫不隐讳地反刍家族悲情、过往哀伤的同时,亦是对生命的重整和告别,感伤而张力十足,获得第三十六届金鼎奖,得到诗人杨牧、评论家王德威、学者陈芳明、作家向阳一致赞誉和联合推荐。

作者简介

《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内容简介:郝誉翔是台湾都市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多部小说、散文、剧本、学术论著,并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时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是郝誉翔的自传体散文新作,以平和舒缓的形式追忆父母离异后随母亲颠沛流离、不断迁徙的成长经历,是一部忧伤哀婉的“寻父记”,亦是自身最诚恳最私密的人生告白。在毫不隐讳地反刍家族悲情、过往哀伤的同时,是对生命的重整和告别,感伤而张力十足,具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往事如水汩汩地流淌,流成了文字之河,引领我进行一趟生命中时间最久、旅途最长的旅行。
在我还没学会走路时,父亲就在我的生命中缺席。他总是在追,也在逃,从来不曾停留在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里。
外来者。流浪汉。逃亡之人。履历不明。
我背负着父亲的姓氏,像背负着一桩桩不可洗涤的原罪,成为把别人的故事和岁月驮负在背上的苦行僧、老灵魂。我张开手,试图抓住流水一般的时光,它们却如稀薄云烟在指间飘逝,堕入虚空。
只有泉水无言,把历史尘封的记忆和情感,一一地洗入我脚下的黑色土壤之中……


 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呵呵”了一下,有二:1、又是“忧伤”;2、作者在自序中说不喜欢名家推荐,但是腰封上又是“叮叮当当”的一串名字。不过看完自序又引得我继续看下来,同样有二:1、文辞清淡不乏细致,映上封面的淡绿色很有点“通感”的感觉;2、八点档元素的家族史。(--!好吧,“八卦”是女人的公因式。)我觉得,这一定是个爱看电影的妹子。(--!好吧,只有这种不着调的称呼我才觉得亲近。)她能用轻声细语的言辞洇晕开一个一个镜头感十足的画面,来讲一个以“颠沛”为主题的故事,她说“说不出理由”地喜欢特吕弗,那便是被他的错总交杂的小宇宙吸引了去吧,她讲故事也是在当导演哪。有一个地方,我印象尤为深刻,也尤为喜欢。当她想要交待一下自己并未曾亲见的上一辈的情杀事件时(P25,最后一段),你能感觉到,她像是在描绘一个电影的场景。声音,无声的欢乐节奏、噗通的心跳声、嗤嗤的血管破裂声、气球爆裂声、皮鞋声;颜色,红气球、白色衬衣、红色血泊;动态,心跳,血管爆裂,气球铺天盖地地飘来又爆裂,皮鞋来到眼前。具有张力的音效、视觉冲击的色彩,这都太像是电影片段了,“就仿佛有无数的红气球铺天盖地地朝他飘来”这又带上一些实验电影的感觉。对我来说,映入眼里的是线性排列的文字,但是流入大脑就汇成了立体的画面,看这一段实在是种过瘾的体验。大概,她把听来的故事先在自己大脑里电影化,再讲给别人听吧。除却语言叙述上的惊喜,这其实是个实在够压抑的故事,封面上“异乡人、外来客”六个字似乎一直缠绕在这一家人身上。作者那段阴暗公寓闭塞角落里的童年记忆像是发了霉一样,我感觉这更是因为“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在这段孤单的成长史中,父亲鬼魅一般偶尔出现又不声不响地消失,这更加放大了父亲在这里的影响。想来父亲真是将“颠沛”二字诠释了个透彻,一路从大陆颠沛到台湾,最后连名字都不是自己的,从这一个女人颠沛到另一个女人,最后却在一间出租屋里选择自杀。他来来去去地在找什么?我猜,排遣漂泊旅途的孤独感吧,像是房子之于母亲,像是学业之于“我”,像是年轻姑娘之于父亲,像是各种所求之物之于YMS以及其他排不上的字母的女人们,但这些又怎么能是长久可靠的呢。这让我想到,某次实习期间有一次外出,回公司的时候出租车被吭哧吭哧地堵在立交桥上,看着前方艳名远播的“大裤衩”我想,最后我将什么都剩不下吧,所有的时间、热情都投给了这个堵得不能再堵的“心脏”,我在这熠熠生辉的帝都是要做什么呢?所以,在他们有空停歇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想,我这一路是在做什么,就像是河内街头的老白人,“奇怪自己怎么会走到人生的这一步”。温泉洗去的忧伤,应该是独行路途上的风尘吧,但路途一直向前,风尘一直不断。让人觉得感动的是,最后“我”凭着父亲死前的一张登机牌,逆流而上,寻找父亲的最后一夜。这是最近的距离也是最远的距离,近,是你能看其所看,闻其所闻;远,是即便你能感到自己与他并肩站立却仍不能感其所感。可我又觉得,这糟糕的一段路上,是父亲最能充盈“我”心间的时刻,甚至比他陪伴“我”时更能感受他的存在,尽管感受得迷惑又痛苦。所幸最后,我们算是互相谅解了吧,尽管明知这一段父女之路上颠沛坎坷,可“我”仍愿意在他的手上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不需要彼此间分分毫毫都了解得很清楚,只要一想起你便减少一些人生来路上的疑惑与孤独,摸掉一些尘埃再上路,这大概便是父亲了。
  •     我一直以为人是走不出自己童年的,因此,郝誉翔的漂亮让我震惊不已。我以为是书商特意挑了一张长得不错的来招揽读者,特地百度搜索下,发现每个年龄段的郝誉翔都美得令人称叹。我的震惊并非出于难得的美貌,而是童年这般逼仄压抑、文字如此阴暗哀伤的她,为何看来却具从容婉约的气质?不应该是浑身散出阵阵寒意吗?好久没有看过写压抑可以写得这么华丽的文字了。郝誉翔似乎深谙光影之道,尤其上部的童年往事,一笔一划描出孤单寂寞的图景,森森然极具画面感,忍不住怜惜叹惋。下部的寻父之旅,则凸显了背负父亲印记挣脱不能又牵挂不下的纠缠。她的父亲是个渣男,鉴定完毕。永远在不同的女人的港湾里游乐,却不曾停歇下步伐安稳余生,伤害了太多真情实意的姑娘。她的母亲在婚姻失败的刺激下,钻在金钱的泥淖里不能自拔。在书里,看不到几段父母给予她的温暖。她说,“我才是永远的局外人,真正的无家可归者。”附,书本官方介绍:《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是郝誉翔的自传体散文新作,以平和舒缓的形式追忆父母离异后随母亲颠沛流离、不断迁徙的成长经历,是一部忧伤哀婉的“寻父记”,亦是自身最诚恳最私密的人生告白。在毫不隐讳地反刍家族悲情、过往哀伤的同时,是对生命的重整和告别,感伤而张力十足,具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     多少语言和往事都在微笑中消融我们走进夜海去打捞遗失的繁星——顾城《诗情》我常想,有没有一个词语,可以形容生命,让时间和空间不再苍凉而漫长。有没有一个词语,可以形容岁月,让过去和未来不再一片迷茫。两千年前,尚未被人奉为素王至圣的孔子,于川上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此一语定案,道尽古人今人同样的迷茫、寂寞,和无穷无尽的感伤。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郝誉翔在自序中坦陈,这本自传性质浓厚的散文集是在“追忆逝水空间”。她以纾缓却深沉的笔调,充满感情却又冷静客观地追忆整个家庭的陈年往事。以一场诚恳的倾诉,进行一场深沉的自赎。与一般的散文集不同,《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以散文为载体,开创性地运用了小说的笔法和技巧,叙述了一个连贯完整的成长故事。上下两部的十数篇散文既可独立成篇,连缀在一起,又可看作郝誉翔前半生的经历回溯。它是回忆录,是成长史,也是一部细腻的心灵独白。坦白讲,阅读本书的经验并不愉快,因为贯穿全书的情感都是如此压抑,它带来的情感体验如此滞重。作者运用大量形容词,对自我、对家庭、对亲人、对成长环境的细枝末节不厌其烦地反复描摹,而这些被作者描绘得细致入微的记忆碎片却多半是颓败残破的。——从出生开始,作者想象中的自己,是在母亲痛苦哀号了整夜之后,从她细瘦的双腿间无可奈何地来到这个世上,她这不讨喜的女儿身注定无法替母亲留下想留的人。我佩服作者的勇气,也为她的毅力和忍耐力叹服——很少有人能把自己掘开给人看,毫不避讳,无所遮掩地直视家族往事,隐秘内心。因为语言原是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一切人事一旦诉诸语言、成于文字,必然会经过或有意或无意的粉饰加工。作者在上部中,用了大量篇幅描述童年时光。无论是在台南,台北,乡下,城郊,时间总是冗长凝滞的。残缺的家庭,贫瘠的成长环境,暗沉逼仄的公寓,倒楼,租屋,跟会,轧票,母亲阴郁的神情,以及父亲模糊不清的面影……读这些细节详尽的描述时,我不禁惊讶于一个孩子的记忆力。她如何能从这些混沌的童年记忆里找到一个头绪,理出一个脉络,逐渐拼贴完整的往日经历,再如此逼肖地落墨纸上,还原成一个她来说,几乎毫无愉悦可言的灰暗空间。 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呢?自苦到如此地步,又何必?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如果说,母亲长驻于作者的“逝水空间”里,那么关于父亲的记忆则是流光。他点缀在作者儿时的记忆里,倏忽而来又倏忽而去。然而即使是这样,他也对作者的成长影响弥深。其实这个父亲的形象并不高大,他在不断流浪,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女人身旁流浪到另一个女人身旁,他一生都在寻找,或许是在寻找安全感,或许是在寻找成就感,或者是在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或者只是习惯了流浪,为了寻找而寻找。但是毋庸置疑,这场穷尽了父亲一生的流浪,也是为了逃避。和书中的所有人物一样,他们都在尽力逃避孤独。家庭关系是如此奇妙。血缘为我们与亲人制造了与生俱来的天然羁绊,我们与他们朝夕相对唇齿相依,更渴望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灵上都能与之达成刻骨的理解和交融,可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渴望,往往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深切得多。童年的记忆和感受往往会伴随甚至影响我们的一生。父位的缺席和对父爱的渴望,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情感脉络。在本书的下部,为了拼贴完整的父亲形象,作者沿着父亲的情感足迹,进行了一场漫长的追索。一个又一个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女人,是父亲不同的驿站,父亲坚强又脆弱,自私又善良,行行重行行的孤独形象随着作者对往事的步步进逼,逐渐变得丰满起来。故事的最后,作者在荒僻神秘的越南山村终于与父亲重逢。而这姗姗来迟的重逢,却已是悠悠生死别经年。在真实与幻梦之间,她终于与父亲达成了刻骨的理解和原谅。终于。其实本书所写的,是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主题。终其一书,作者“以文字召唤那徘徊于逝水空间之中的、孤独的灵魂”,既是为了告别,也是为了新生。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在作者的个人成长经验中寻索体味着普适性的情感暗合,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关于父亲、母亲、家庭和血缘的情感共鸣。毕其书,掩其卷,我怀疑氤氲的温泉能否洗得去深埋在血脉中的忧伤?那些逝水流蚀过的伤口,慢慢凝了痂,结了疤,沉潜在皮肤之下、血液之中,任何微小的碰触都能让痛楚再次喷涌而出。所幸,在书的结尾,作者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异域山村找到了久违的父亲。而在书的扉页,她充满感情地写,女儿的出现,为本书的写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彼时之苦,此时之乐。彼人之苦,此人之乐。引用笛安《怀念小龙女》中的结尾:“所有的繁华都是哀荣,所有的思念都是挽歌,所有的回眸都是永诀,所有的珍惜都是祭奠。我亲爱的朋友们,但愿吉祥如意,但愿吉祥如意。”祝福作者,但愿,吉祥如意。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不能再多了,我已经忍受不了这种写作的方式了,但是我非常能理解那种没有源头,居无定所的生存状态,只剩唏嘘。
  •     文字之河 漫淌过悠悠时光 所有的悲伤 在日出前终结 PS:看的是台版,但这版的封面看起来更有味道~
  •     异乡人,旁观者,寻父记,追忆陈杂
  •     那年你在北投,我在北京
  •     这8.6的评价是怎么来的啊。。。这是我读到过的最喜欢用“竟”的作者了,叙述太絮叨、怨气太深重。。。所以,人一定要过幸福的童年。
  •     才女的文字张力太足 不适合心情不好的时候看 像雾气弥漫的盛夏傍晚 躁动不安
  •     不得不感叹文字的力量,保护她颠沛孤单的童年,捍卫她缺乏关爱的心灵,让她成长为独立坚强优秀的女人,用她的文字继续散播这股力量。
  •     文笔好,有功力,也流畅,难得的佳作。
  •     有点沉重。
  •     这样有传奇性的家族史用随笔来写实在太浪费了,她父母和大姐都有很多可以写的故事,作者自己的生活倒相形逊色了。前半段写了太多青春期的创痛和感悟,不算出色,后半描绘父亲与几位越南大陆新娘的离奇情史就好看许多。期待读她的《逆旅》。24
  •     文笔敲中我心
  •     我的父亲我的罪。
  •     千百个人,千百种人生,在追寻自己的理想的时候亦是认识自己与世界的时候。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以旁观者的身份阅读此书,有时幸福确实需要对比。
  •     文笔很不错 故事也很感人 值得看
  •     在书店看到的,翻了翻觉得很不错,就在网上买了。文字很亲切,读起来感受颇多。千百个人,千百种人生,冷暖自知。
  •     台湾,让我有了更具体的画面
  •     读完了!企鹅年度好书榜首暂定o(* ̄▽ ̄*)o 郝誉翔人美书也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