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中国人的底线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50225312
作者:王蒙
页数:281页

内容概要

王蒙,1934年10月生于北京,河北南皮人,著名作家。16岁入党,19岁发表处女作《青春万岁》。22岁发表《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后因该小说而被错划为右派。历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1989年辞去文化部部长之职,专心创作。

作者简介

本书为作家王蒙最新作品,有对国家顶层设计的看法,有对年轻人的谆谆告诫,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王蒙虽写自己的生活感触和人生领悟,但每句话都是对当下的一种介入。从个人反应社会,从社会发现问题。以高屋建瓴的思想谈论人生哲学,处世之道,社会问题,文思矫健,逻辑缜密,自然随和,不事雕琢,既可让作者心灵从容,也可让读者充满领悟。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小说本是俗世的,但王蒙的第一篇小说却更像诗歌像号角。所以,每当道起王蒙,我的首要印象就是——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这是十九岁的王蒙,《青春万岁》满纸流淌的是诗情和梦想,在青春的旗帜下中恣意奔跑的王蒙。在青春的年纪里的无所顾忌、热情如火。随之,踏入社会后的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林震”的疑惑、迷茫、质问,则是一个身处理想和俗世冲撞中的王蒙。“我不知道为什么,来了区委会以后发现了许多许多缺点,过去我想象的党的领导机关不是这样!”林震这个名字,“震”了他进入的组织部,更“震”了王蒙自己的命运。仅仅间隔三年时间,从才华横溢的有为青年被错划成右派,长达十几年的下放和改造,平反后又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中国现当代作家群中,在出世入世、谷底巅峰之间转换得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王蒙算是一个特例。因为之前读过王蒙的夫人崔瑞芳女士所著的《我的先生王蒙》,对王蒙夫妇在新疆伊犁劳动改造,一家五口共住八平米土房的坎坷经历更是印象深刻。从浪漫的高空跌入俗世的低谷,又从低谷直达高峰,我看王蒙,看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我更愿意将之视为一种现象。这个现象,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一生的印证——从不羁的青年踏入烟火尘世的中年,又从坎坷走向淡然通达的老年,从王蒙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和触到各个阶段的自己,并因之共鸣。作为现象来研读他,更是因为他以及他身后的一个群体,在中国固有的文人传统下,所谓“致仕”、入世的文人如何自处,如何反观自身和社会,如何定位和明确身份的问题。这样一种角色的文人,怎样调和理想主义与现实之间的分裂,怎样转换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角色。之前有着相似身份的龙应台的文章中就多次呈现出这样的矛盾。揣着这样的好奇,我读了王蒙最新的散文集《守住中国人的底线》。全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防御价值歧义的陷阱”、“守住人生的底线”、“我的处世哲学”、“时间的困惑与记忆”。前两章比较宏观和根本,第三章与作者个人的生活较为贴近,第四章则是作者游历俄罗斯和日本的体悟。离开了小说惯用的叙事风格,王蒙的散文显得“点点”很多,“条条”很多,显得说教很多。如果一定要寻到他的幽默生动,我认为在《夫妻关系与国际形势》和《我的喝酒》两篇文章中体现得相对充分。《夫妻关系与国际形势》从国外一份报纸上关于改善夫妻关系的建议切入,貌似批评对方的琐碎,但笔锋一转,将中国人惯用的招式抛出,由之作者联想到中国学者的讲演,历来从地大物博改革开放讲起,到了自己专业上倒没剩什么词;联想到中国文学批评家的高屋建瓴、挥斥遒劲,却少有做扎实的“笨”工作;联想到中国的名言、美国人的找零钱;联想到国内惯用的做报告的格式,最有趣的是对农民讲的所谓大好形势。《我的喝酒》是王蒙在新疆下放期间喝酒的经历,文中说到的喝酒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像猴子,第二阶段像孔雀,第三阶段像老虎,第四阶段像猪。对比生活中所见的酒后百态,着实让人忍俊不禁!也许仍是写小说出身的惯性,王蒙的散文一从生活上讲话,就“湿乎乎”的,如上述两篇文字。而一到说理和论证,就有些“干巴巴”的。但书中的某些观点仍让我有所触动。王蒙反复强调对于价值判断的思考。“你不应该为了不可能实现的狂想,而麻烦自己与旁人。”“你没有可能以个人信奉的超高标准来规范旁人、命令旁人、指责旁人。”“你将有可能面对和承认大量的出于非此即彼、亦此亦彼的中间状态、灰色状态的大众和选择,以一种相对比较平衡和冷静、全面和通情达理的心态来处理面临的一切挑战。”“用不着有你没我,也不必傲视与自己非属同类的从而并无可比性的种群。”对于高调论者架高自己的后果的预言——“你只好逐步降低了调门,显出了说大话不腰疼的不负责任的狡猾与走向疲软的窘态?”尽管不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好吧,抛开他的行文和语气,单说这些观点还是站得住脚的。与前文一脉相承的《无可选择的选择》,不仅因为文章名字与我之前写过的一篇书评特别相近,而且由于论述的是魏晋文人的形态,让我投入了更多关注。文中所言“中国政治的感情性、气魄性和道德性与不确定性”、“中国文艺的政治性、政策性、尖锐性”,对于中国特有的政治与文艺的关系一针见血,政治像文艺,所以感性。而文艺像了政治,所以高调。特别是对于文人处境的关照——“既然‘君’像天一样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覆盖,我们也就无权站着说话不腰疼地要求东方朔、枚皋、司马相如等摆脱君王统治,实现独立人格与自我价值。”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他没有把文人放在超脱的位置来打量,而是将之回归烟火的尘世、放在常人的空间中透视,尤其是在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下来进行分析,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和真实性。王蒙在文中引用了罗宗强的观点,“以自己为高洁是可以的,以世俗为污浊则不可”。王蒙认为“人各有志、人各有境”,作为“一个比较正派、比较善意的人,入世或者出世,都会正派与善良一些。而一个褊狭峻急或者虚伪刚愎的人,出仕则是酷吏,初始则为伪君子,皆不足为训。”从这样的整体的生存态势来考量中国文人的入世出世,我认为是比较客观和可信的。综观这样的思维方式与论证角度,在我看来,应当是现下王蒙的核心价值观念。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的剖析,均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层面、从多样性的角度,就人论人就事论事。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唯一的判断准则来要求所有的人和事。如同他在后文中的阐释,“你的大道太高明了、太超常了,则大道若伪,大道若巧,大道若故弄玄虚。”慢慢读来,尽管还是会遗憾《青春万岁》的浪漫不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锐气不再,但是对阅尽千帆的王蒙,道出如此感悟,自有内在的和客观的合理性。合上书本,看重“宽和”和“多样”的王蒙站在眼前。在这个基础之上,也略略察觉了王蒙在文人和官员双重身份之下的行走轨迹和内在驱动。作为一个个例,对他的思想和情感的关注所能揭示的是一个个体的模式还是某个群体的态势,我更期待大家的高见。说到此节,忽然想起王小波——对一切高调的、狂热的、绝对的事物的本能的远离。但无论怎样,王蒙和他都坚持了身处俗世中的那一点点狷狂。如此的相通,是两人秉性使然,还是文人抑或人的殊途同归,这又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我得好好琢磨琢磨。
  •     在生活中,从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最近这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触动着每个国人敏感的神经。诸如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避孕药鱼、香精茶、翻新米、甲醇酒、硫酸粉等等。这些危害百姓健康的食品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几乎涉及所有中国老百姓日常吃到的!试问下:在中国,吃什么才能是安全的?笔者认为答案几乎为零!国人早已练就百毒不侵的身板子。质问:中国人的底线在哪里?看到了《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这本书,当信仰开始瓦解,道德渐入膏肓,人性逐步溃烂,著名作家王蒙就是要告诉你我们的底线在哪里?《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这本书是王蒙先生最新的散文集,不同以往,作者以大师的高度,百姓的视角,知识分子的情怀,指点迷津,让读者看清自己,让自己认知他人。对社会热点的独到见解,对国策民生的深刻剖析,以及对国民性的重新发现和力透纸背的解读,既可让作者心灵从容,也可让读者充满领悟。书中有对国家顶层设计的看法,有对年轻人的谆谆告诫,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王蒙虽写自己的生活感触和人生领悟,但每句话都是对当下的一种介入。从个人反应社会,从社会发现问题。以高屋建瓴的思想谈论人生哲学,处世之道,社会问题,文思矫健,逻辑缜密,自然随和,不事雕琢。看到《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这本书的名字,就想起了那些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带着困惑的心情阅读此书,读后心情豁然开朗:原来如此。在《中国在世界上不会永远是“他者”》一文中,先生指出:小说和电影对于“他者”的形象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小说和电影毕竟不一定可靠。为取悦西方受众而过分地编造,虽然可能取得市场上的成功,从艺术良心与艺术质量的角度来看,这不是很可取的。至于具体作品,还是要做整体评价,我前面提到过的张与贝的电影,从整体上看都是优秀的成功的。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东方不再神秘,依靠神秘来吸引受众,将不可能长期成功。我们(华人)与欧美人互为主体与他者,在以往许多代中国人的眼里,中国人才是主体,而欧美人正是他者异类。中国人也有过许多对欧美人、对“洋鬼子”的荒谬的描绘,许多外国人在中国的形象也并不佳妙。这需要一个过程来增进相互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学会更文明也更聪明地共处于一个多元的世界。随着亚洲的崛起,随着中国的进步,我个人并不为中国人的形象问题而感到担忧。中国人在开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好东西,发展与壮大了自己,这也增加了中国文化的自信,树立了中国与中国人的日益良好的形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获得了新的可能。中国在世界上不会永远是“他者”。我们也从不认为具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的中国是“他者”。这里需要的是交流。文化交流将对各方有益。友谊离不开正确的理解。《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这本书涉猎内容诸多且杂,需要慢慢阅读、理解、消化。《守住中国人的底线》是一本好书。
  •     至今认为王蒙的最高作品是《尴尬风流》,没有之一。也正是《尴尬风流》引起我阅读王蒙的兴趣,然后把他的早期与成熟期作品看了一遍。然而,当我这次带着好奇与审视的目光来看这本王蒙的新书时,却发现这本新书与其说是他对道德哲学的感悟,不如说是他这辈子最大的一次掉书袋,而且是带着官味的掉书袋。姑且不论某些书袋掉的合适与否,单看全篇大量排比句,多个同义词铺陈罗列,我只觉得自己在看《人民日报》社论板块,亦或是某个政府机关单位的公文报告。当然,王蒙毕竟岁数大了,眼界也宽广了,所以书中谈论的东西很多,想的也很透彻,引用的书籍文章典故中有许多新颖且值得称道的部分,但是,文笔的味道早已不如年轻时那样令人痛快。如今既没有冷幽默,又没有少年意气的王蒙,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政治的巨大酱缸里染透了的干瘪黄瓜,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光有粗纤维在口腔中摩擦牙齿,失却了以往的那种清脆味道。书中有很多话语看似在针对中国道德现状进行批判,但是轻弱的力度与指东打西飘忽不定的谈论方式,颇有将中庸之道玩得炉火纯青的感觉。我实在难以想象昔日颇为偏爱的王蒙今后会变成官方的喉舌还是公文的归纳总结器,更难以想象中国有太多文人像王蒙那样在染缸里慢慢缩水,变成毫无棱角的软塌塌的酸腐文人,张口闭口官味浓厚,写出来的文章更是与八股无异。当然,王蒙也并非全然无看头,毕竟他的底子还在,此书当做议论文杂文阅读比起市面上流行的一些同类书籍也要强很多。本书第三章开始,王蒙在部分篇章中将事件与人生哲理结合,还是能依稀看出当年的风采。英雄迟暮,壮心不已,我为王蒙在文中的官味表示遗憾,同时也希望其他文人的作品不会受到官味的影像,毕竟掉书袋尚可救治,那股浓厚的官味却是无药可医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还是很不错的,分析的也很好。值得一看,能够让人思考。
  •     没有想象中的好
  •     还行吧,一个老人的絮叨和叮嘱而已。 后面一半在讲回忆,还挺有意思的。 书名嘛,有点标题党的感觉
  •     标题党。老爸随手给看的书。大道理一堆没处给人说,就出书了。不过比听爸妈唠叨清净得多
  •     王蒙的文字读起来顺畅有气势,但不虚浮,是内心的谆谆教导,是认真坦诚的期望。
  •     第一次读王蒙的作品,论点很鲜明。生于解放前,阅历丰富,论点鲜明,然而论述逻辑线条匮乏,感觉什么都想说,却没有说透,如果能够更有针对性就更好了。文字中透露出一种沧桑。
  •     充满了看似正确的废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