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数术与政治

出版日期:2015-12-1
ISBN:9787301266510
作者:陈侃理
页数:334页

内容概要

陈侃理,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秦汉魏晋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出土文献。

书籍目录

序 论/1
第一章 溯源/9
第一节 感应与天谴:灾异论的思想渊源/9
一、道德之天的产生/10
二、灾异的观测与记录/11
三、《左传》《国语》所见的灾异观/13
四、诸子时代的天人关系思想/18
第二节 占验与救禳:灾异论数术传统的形成/26
一、从物占到灾异占/26
二、灾异救禳/34
第二章 汉儒的灾异论创说/39
第一节 范式的建立:董仲舒/40
一、《公羊》新义/40
二、始推阴阳/48
三、以灾异论政/56
四、何以论成败/64
第二节 体系的构建:《洪范五行传》 /68
一、《洪范五行传》的作者/69
二、数术逻辑与灾异体系/74
三、预言与祈禳/78
第三节 规模的扩充:京房与《易》阴阳/83
一、《易》阴阳的学术背景/83
二、以卦气说灾异/88
三、京房的立场与追求/99
第三章 灾异论传统的构建与延续/103
第一节 刘向、刘歆的灾异论集成/103
一、说灾异者蜂起/104
二、刘向时代的政争与灾异论说/111
三、刘向灾异论集成中的学理与实用/117
四、刘歆的回应/125
第二节 《五行志》《天文志》与灾异论的儒学传统/132
一、从行事到历史:《五行志》的创立/132
二、从占验吉凶到回溯休咎:《天文志》对星占学的改造/136
三、经史之间:灾异编纂传统的延续/140
第三节 灾异的官方记录与数术传统/147
一、灾异官方记录的传统/148
二、数术占验书的官方修纂和使用/154
附录 谶纬与灾异论/162
一、从张衡《禁绝图谶疏》看谶纬灾异论的占验技术/164
二、谶纬与儒家灾异论/168
三、出儒入数/169
第四章 灾异政治文化的基本问题/175
第一节 预言与回溯:灾异论的模式/175
一、两种灾异观念和解说模式/175
二、儒家灾异论中的“预言” /180
三、由“史”入儒/184
第二节 罪己与问责:灾异咎责与汉唐间的政治变革/189
一、从移祸到罪己:汉文帝的灾异应对及其意义/189
二、改制运动:问责三公的缘起/193
三、汉魏革命:灾异免三公制度的建立与终结/200
四、君臣合谋:魏晋隋唐的咎责分担/205
第三节 天行有常与休咎之变:日食灾异中的学术和政治/210
一、日食推步与经学中灾异论述的变化/211
二、历数与政教/220
三、关于日食祥瑞的争论/229
四、日食救护礼仪的变化/243
第五章 灾异政治文化的转变/259
第一节 质疑灾异论/260
一、“天人不相与”:新观念的产生与演进/260
二、走出汉学:宋儒的质疑/264
三、“内圣”:荆公新说/268
第二节 转变的条件/271
一、儒学与数术的疏离/271
二、儒家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君臣关系的转变/277
第三节 灾异论的否定之否定与新的政治文化/283
一、从“正理”到“天理”/284
二、转变后的灾异政治文化/292
第四节 道统、治统与“神道设教”的主客转换/297
一、“神道设教”在灾异论影响下的变化/297
二、“道”“势”合一与“神道设教”的再倒转/301
结 语/305
参考文献/311
后 记/329

作者简介

古代中国,“灾异”往往被认为是上天对人事的预兆或谴告,具有特殊的政治含义。本书追溯灾异理论的思想和技术渊源,探究儒学灾异论的内容、形成过程及其与数术和政治的关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学术“学理”和“实用”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灾异论的“学理取向”导致丧失立场的技术化,消解“天”的权威,最终自我否定;而“实用取向”同样会偏离儒家之“道”,为权力所左右。灾异的政治文化史,折射出中国古代学术面对集权政治的尴尬处境。


 儒学、数术与政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陈侃理先生近日出版了《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一书,此书是由其博士论文略微修改而来。正如作者后记所言,因毕业之后研究方向转为出土文献研究,所以此书出版之时也没能进一步加以修改,正如作者上课时所言,是“改不动了”。此书出版时日不久,笔者也是在第一时间内入手,通读了差不多两遍,总觉得有些东西不吐不快,所以也就提笔,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要梳理一下本书的结构和大致内容。本书第一章是对灾异文化的溯源,主要概述了灾异的思想渊源和术数传统。灾异是天人相与的产物,即天变要与人事相关相应,而不是单纯的记异。所以在周以前天并不具备这种相与的能力和条件,是随着周人建立道德之天之后,天人之间才有了道德的联系,并由此逐步发展分化出了天人相与与天人相分两种截然不同的灾异观,且在春秋战国之时同时存在。而且作者尤其提出,儒家学派的“神道设教”的灾异思想,是以孔子一些天人之间的言行与态度为基础,在战国之时经由孔门后学的加工正式形成的。而这种天人之间的“神道设教”的思想就成为了后世儒家灾异论的思想基础。同时这种思想中所包含的政治和灾异之间的关系,也成了本书各章所讨论的主要线索。此外,本章也对先秦的术数传统有所论述。第二章以及第三章前半部分是论述汉儒的灾异论的创始和发展。主要讨论的是从董仲舒的公羊新义、夏侯始昌的洪范五行传到京房的易阴阳,再到刘向歆父子对洪范五行传的阐发和改造的整个汉儒灾异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汉儒的灾异学说与政治的互动。此章中作者以汉儒灾异论的代表人物为主线,对儒学和灾异的互动,灾异论在学理性和实用性之间的摇摆波动,以及灾异化了的儒学如何进入政治等问题做了精彩的论述。而上述这些讨论,其实也就是对第一章“神道设教”观念的具体化,而此章所主要讨论的灾异、儒学与政治的互动问题,也是此后各章论述的基本框架。此外,第三章后半部分也对灾异的史学传统和官方记录进行了基本的阐述,将东汉以后灾异理论和灾异记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第四和第五章作者则将第三章中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放到更长的时间段去进行思考,即是对整个中国古代灾异与政治、灾异与术数、灾异与儒学之间关系的思考。作者首先论述了术数灾异传统的发展,并且认为在接下来历史的轨迹中,术数传统不断被儒学给驯服,所以术数灾异逐步没落,回溯式灾异渐成主流。而正因为回溯式灾异的发展,灾异与政治开始联系。从汉代的灾异免三公到唐代的“宰臣引咎—皇帝罪己”,灾异与政治的联系也日益紧密。然而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自然规律不断被揭示,灾异存在的基础受到动摇,魏晋以后经学家都基本在“天行有常”的基础上以“神道设教”的观念来看待灾异,到了唐代初期更是出现强烈的天人相分的思想。但是,因为古代天文观测技术不足,彻底的天人相分不可能单纯由观测技术而得,所以必须配合“历数”来对“天道”的进行完整的解释。可到了宋代,随着佛道思想的流行,天人相分说影响不断扩大,而且在宇宙论上,灾异论的基础——道德之天也被动摇,并在王安石手中达到极致,天人感应被彻底否定。但随之而来的是君权难以得到制约、个人内心道德难以得到外在约束等一系列问题。故二程在对其进行反思和扭转,发明天理观,重新强调天人感应,但固定事应的汉唐灾异观却也被同样的否定了。宋代以后,尽管灾异的政治文化虽然一直存在,但其对于皇权的约束力却不断下降。最后,当清代皇帝开始以“收道入势”的方法成功塑造出他们自己的圣王形象时,灾异也就彻底变成了君主手中的玩物。“神道设教”的主客体至此也彻底倒转,太阿倒持,臣子开始被君主的灾异论说给加以制约。而与政治相关的灾异论也至此走向了尾声。这本书在“神道设教”这条线索的把握下,清晰的论述了整个中国古代灾异与政治互动的过程,虽然作者对于灾异论说的阐释和灾异与政治的关系的观察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却给我们看待古代的灾异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从现代史学建立开始,灾异论就一直被定义为迷信和落后的东西,甚至是数千年来阻碍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所在,而这种在近现代民族危机极其严重以及反传统思潮高涨的情况下出现的结论,却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研究者,甚至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一度成为了大部分研究者的共识。近年来,随着对这种思潮的反思,已经有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简单片面近乎“史评”的研究出现。但这些有关研究也基本局限在某一个断代之中(如孙英刚的《神文时代》),并未见到打破断代,通贯的来进行把握的著作。所以,对于这本书的价值,如果从学术史的角度去进行理解,那么其意义无疑是相当重大的。而除开上述所言外,笔者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便是以“神道设教”的视角对灾异进行考察。“神道设教”一语出自《周易》,其大致意思就是借鬼神来施行儒家教化,而并不是真的相信于此,书中对此也有相应的解释。而就笔者看来,全书最为主要的考察内容便是儒家灾异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而这个关系从作者的思考来看,最为主要的着力点便是悬鬼神以行教化的“神道设教”,所以作者的论述从汉儒创说开始,以至于到清代灾异文化走向终结,其中所贯穿的就是“神道设教”之意,而至于并不存在儒家思想价值的谶纬(当然,书中第三章有附录讨论谶纬和灾异论的关系,但也基本是就儒家思想立场进行讨论),以及与政治关系不大的民间灾异日占,则全然不在考虑之列。而且,作者提出,孔子的灾异观实质就是这种天人之间的“神道设教”式的思想,那么如果依据此说,儒家的各派后学,实质上与夫子之道皆是“一以贯之”,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那么,如果由此再深推,则之前学界许多学人将原始儒家与后世儒家截然两分的判断,甚至认为孔子的认识论更加符合的现代科学的论说(如何炳棣先生)恐怕就无法站的住脚了。也就是说,由此我们可以对整个儒家学说的发展史,进行重新的评估和判断。而数千年所存在的灾异论说,在这种“神道设教”视角的关照下,也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此外,作者在许多点的论述上也有很多精辟的论断,比如作者在论述时儒家灾异论如能够扩大影响并且正式进入政治时,提出了三个前提条件:灾异理论自身的完善,儒学权威的提升和扩张,汉朝的由盛转衰。只有这三个条件满足,灾异论才可能从少数儒家学者提倡和学说正式进入到帝国的政治之中。前人在论述灾异论如何进入政治时,曾有过无数的讨论,但大体来说,都只考虑到了儒家的权威不断树立这么一个方面,却极少考虑到另外两个方面,而将儒家灾异论的进入条件得以如此清晰和条理的展示,确是以前学者未见的。再比如,作者对绥和改制以及灾异免三公这个秦汉研究的“老问题”的看法也让人眼前一新,作者认为灾异免三公制度的对立,是将“私”的三公给公共化,让其具有了“政府”的性质,并且作者尤其精辟的指出,灾异免三公打破了天子对天赏天罚的垄断,而且同时他们又非天子,可以罢退,那么灾异免三公这种制度就不仅是对于皇权的一种约束,也符合选贤任能的标准,而后来出现的弊端是实际因为外戚专政的原因在实际操作中造成的,并非制度本意。在有关灾异免三公的传统论述当中,传统的观点是将此种现象当成是皇权对借士人所提的灾异之手来反制士人的权术手段。但在作者的论述中,通过将制度设计本意与实际运用中的弊端分离的做法,使得我们对灾异免三公制度又有了一个全新的看法。笔者认为,在上述这些精辟论段背后,一定是作者对于史料的精熟以及对古人立场的同情,前者或许可以凭训练获得,而后者则更多的需要靠个人的思考力,若按照罗志田先生的说法,则是“史家的想象力”。我们在阅读史料的时候,必须要通过想象,去思考文字背后古人的世界,这样才可能对古人之所以为此有一个较为贴切的了解和认识。而这,也正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而作者此处的这些论断,或可当之此语而无愧。陈侃理先生此书,实际上是以专题史的方法,来突破断代的限制,以构成一部比较完整的专题研究。而这种专题史的研究方法,在史学研究精细化乃至碎片化的今天,能够形成一部通贯且有足够学术意义的研究著作,已是极其难得事情。(就笔者目力所及,也好像只有北大的学者有类似这样的专著和研究问世,如阎步克先生的《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和辛德勇先生有关版刻史研究,但亦不多见)。但是,这样的研究需要极强的材料驾驭能力和目录学功底,同时也会因为需要驾驭时代过长,自身知识的一些缺陷,不得不大量的借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此外,如果作者论述能力不够精熟的话,对于这样长时段的架构,就难免会有系统性上问题,而陈侃理先生此书也有着这些让人遗憾的地方。首先全书的安排虽然并非以断代为主,但实际的描述来说,又确实是以断代来安排的,第一章写先秦,二、三章写两汉,四、五章从汉以至于清。但就在这断代的安排中,又有许多突兀和重复的地方。比如第三章后半部分所论述的灾异论的史学转变与历代的官方灾异记载,实在有些突兀之感。因为前所论述皆是灾异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与政治的互动。但这里突然笔锋一变,单单论述一个灾异在历代史学《五行志》和《天文志》记载的变化,并且在随后章节中也没有对此 有一个相关的讨论。而在此节之后的对历代灾异记录的描述更是让人有种摸不着头脑之感,且不说先秦两汉的灾异记录部分有重复前章之嫌,就是在后面章节的论述中,也不见与此节有明显关系的内容,若是作为整本书的知识背景来说,完全可以放入附录当中。而且此节大量的抄用传世史料,其发覆之处亦少,甚至对于一个受过较专业制度史和史料训练的学者,这些东西根本就无需赘言,所以此节的出现,恐有些多余。而第四章和第五章,也有同样的问题。比如第四章第一节在对灾异论的模式在进行论述的时候,又重新对第一章说到过的灾异的起源和第二章的灾异论的建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重复。而到第五章,又对第四章最后一部分对于天人相分还是相与的思潮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复。虽然说,这里提到的这些重复,其在不同章节,论述的角度和重点都有不同,但这样的情况,却也给读者在理解整本书的系统的时候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所以,在笔者看来,此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前半部分逻辑性较强,也较成体系。其后的第三章后半部分和第四章、第五章都有一定程度的逻辑不明、体例不备、体系混乱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本书的价值。此外,从内容上来说,本书也有一些欠缺。首先,在一些细节的论断上,也有课推敲和可商榷的地方。比如对于周人道德之天商人是否也早已经存在,以及回溯式灾异论起源于何时其实学界也有不少不同的讨论。再比如,作者对二程“天理观”产生的论说是否过于考虑政治因素,甚至上文所提的灾异论兴起的三个前提是否也有着以后世观前世“事后诸葛亮”的问题等,其实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再则,本书对于民间的灾异占卜几乎一字未提,对于谶纬也所论甚少。虽然理由我已如前所说,但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民间的占卜传统也同样可以以各种形式进入精英的藏书当中,并且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世界,最终影响到儒家灾异论,所以如果要全面考察灾异问题,民间的占卜其实不应弃置不论。而且,因为作者对民间占卜信仰的忽视,也就直接造成了作者对于大量的出土材料的忽视,因为目前出土的有关灾异日占的材料大部分都是民间系统的,并且数千年来,其基本状况几乎没有改变。但无论如何,这些材料都是应该进行应有考察的。最后,本书所论的几乎完全就局限在儒家灾异中,对一些非儒家的谶纬和灾异论说(比如佛、道的谶纬)基本没有提及,然而这种非儒家的谶纬和灾异论说对当时儒家的灾异论同样是可能有着极大的影响的。上述所言,皆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因为笔者个人对这本书是有着相当的期待的,毕竟在此之前,中国学界少有有关灾异的通史。也正因为此,笔者在阅读此书之前,甚至就曾设想通过这一本书把自己这些年来对灾异的那笔“糊涂账”给尽可能全部理清。于是乎,笔者对于此书就难免有些挑剔。不过,幸运的是,作者在毕业之后,其研究重心如上所言又恰恰是转向了出土文献的研究。笔者设想,以作者这样的年纪,再能在出土文献中浸淫十余年,到时候再对这本书进行修订或重写,或许也就真能满足我这么一个懒人希望靠一本书来理清那笔“糊涂账”的愿景了。但如果这个愿望真的能得以实现,纵使十余年后再等十余年,恐怕也是值得的。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新意不见多少
  •     #内容梗概# 史官奏称天象凶险,有灾异。A. 儒家背景史官:根据过去N年类似情况的记载,一定是因为皇上昨天踢了宫里的猫,上天因皇上道德败坏而降罚,请皇上赶快罪己、策免三公!B. 数术背景史官:根据《洪范五行传》,一定是上天预示皇上今天要挨宫里的猫挠,请皇帝赶快启动禳除仪式,让丞相代受此祸!#次日丞相掾奏称:丞相为狸所伤,告病一天# #皇帝暗呼:好险好险# #猫:怪我咯#
  •     年轻有为啊
  •     学到了不少知识,嗯~
  •     对中国古代灾异论的发展线索和灾异政治文化的两种取向梳理得比较清楚。
  •     与陈苏镇不同的是他主要关注的是灾异理论的架构与形成,对政治的关怀反而较少。
  •     不错,看到了儒家和阴阳家的关系。君臣道合,天人相分,天理和正理。神道设教,
  •     作者似乎不懂经学。。第四章很好。。董仲舒也讲得不错。但是谶纬和术数究竟神蟆关系看了还是不知道。另外关于汉家神性这一问题,作者没下功夫。
  •     D691/336 本文系作者扎实的博士论文,但似乎过于中规中矩。题目如此有趣,但阅读起来趣味不大,啃下来很艰难。不知是著作的结构所致,还是行文风格所致。=-=
  •     读的是他论文,早上看公众号里的后记。里面说没怎么修改论文的框架。
  •     虽然部分章节时间线过长显得凌乱,对于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思考的。
  •     对灾异与政治的关系论述很精辟
  •     有些地方……看不懂啊…………【回头攒攒干粮再看】
  •     完全不懂,不敢评价,以后涉及到律历和瑞异大概还要再读一读
  •     作者博论
  •     董仲舒一节与第四章比较出彩,历史梳理很清楚,笔法也较为节制,但总觉着差了那么一点儿意思
  •     凑合
  •     内容对于门外汉的我还是太艰涩了。折服于作者强大的理论建构和归纳整合的能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