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死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9863440741
作者:卡繆(Albert Camus)
页数:208页

内容概要

卡繆(Albert Camus)
菸不離手、笑看人世、洞悉人性、擁抱荒謬的性格大師
一九一三年生於北非阿爾及利亞,一九六○年於法國車禍驟逝。
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沙特並稱為二十世紀法國文壇雙璧。
文學上為存在主義大師,哲學上提出荒謬論,政治上曾先後投入共產主義與無政府主義陣營。

本書《快樂的死》完成於卡繆二十四歲那年,1971年卡繆逝世後由Gallimard出版社發行。卡繆另著有小說《異鄉人》(L'Etranger)、《鼠疫》(La Peste)、《墮落》(La Chute)、《快樂的死》(La Mort heureuse)、《第一人》(Le premier homme);短篇小說集《放逐與王國》(L'exil et le royaume);文集《非此非彼》(L'Envers et l'endroit)、《婚禮》(Noces)、《夏日》(L'Ete)、《薛西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反叛者》(L'Homme revolte)、《札記》(Carnets);劇作《卡利古拉》(Caligula)、《修女安魂曲》(Requiem pour une nonne)、《誤會》(Le Malentendu)、《戒嚴》(L'Etat de siege)、《正義之士》(Les Justes)、《附魔者》(Les Possedes)等。
相關著作
《異鄉人(青年版書衣)》
譯者簡介
梁若瑜
東吳大學心理系畢業。以翻譯為職,以文字為樂。譯有《那隻見過上帝的狗》、《韃靼荒漠》、《綠色企業力》、《管他的,就去做吧!》、《艾可說故事》、《沙的孩子》、《某夜,月未升…》、《做你自己》、《被切除的人生》、《沙灘上的兩個小腳印》、《他方之夢》、《找死專賣店》、《海裡有鱷魚》、《耐心之石》、《然後呢…》、《機械心》等。
聯絡信箱:escadore@gmail.com

作者简介

一個人要怎麼活,才能快樂的死?
《異鄉人》創作原型 卡繆二十歲的生死學
《異鄉人》作者 存在主義大師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首部小說經典問世
「我確信人沒有錢不可能快樂。就是這樣。我不喜歡方便行事,也不喜歡多愁善感。我喜歡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呢,我發現某些精英份子,他們有一種精神上的自命清高,以為金錢不是快樂所必要的。那樣很蠢,那不是真的,而且某種程度上,那樣是懦弱的。」
在一樁精心設計的謀殺案之後,梅爾索獲得了人人羨慕的財富,過著財富與時間都有充分餘裕的生活。然而,梅爾索仍然不幸福。
不滿足的他,企圖尋找人生下一個快樂的來源。在一生中,一個人如何感覺自我的滿足、生命的喜悅?因為穩定的情感關係、激情的性愛,抑或個人不受拘束的自由?
一九三八年,卡繆擱置自己的第一本小說《快樂的死》,開始撰寫《異鄉人》。本書直至他逝世後才出版。這本處女作小說富含對大自然栩栩如生的描述和對既有常規的批判省思。主角梅爾索一心追求快樂,哪怕必須以犯罪做為代價。卡繆本身艱困而充滿熱情的青春時期孕育了本書主角的經歷;他的抉擇和省思,也預告了卡繆日後的其他小說和論述。


 快樂的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這部小說是卡繆在24歲左右時所寫的。書中充滿了對思想、人生、世界的徬徨游移與思索,似乎也呼應著青年卡繆當時的心境。主角是一位四肢健壯,但患有隱疾的年輕人梅爾索,他和母親兩人相依為命,以貧困的狀態住在破敗骯髒的小公寓裡,母親過世後,原本朋友就不多的他更顯得寂寞孤獨;而為了養活自己,他做著一份機械式的基礎文書工作,工作之餘,他有如行屍走肉般,冷眼旁觀地游離於所處的小城市中。雖然他此時渴望著經濟與時間等方面的「自由」,但他平時卻無力(或不願)享受僅存的閒暇,更喪失追求「快樂」的意志;而在愛情方面,他有一位「情人」,互相滿足著兩人各自的虛榮心,而在情人的介紹下,梅爾索結識了一位雙腳截肢的男人,他獨居著但生活無虞,時常在閱讀且充滿智慧,雖然殘疾但仍帶著些對人世的熱情:「你聽著,並好好看看我。我需要別人幫忙我如廁,完事後還要幫我清洗和拭淨。更糟的是,我得花錢請人做這件事。即使如此,我對人生深具信心,絕不會做出任何舉動來縮短它。我願接受更嚴重的事,譬如盲或啞,只求我肚子裡還能感受到這股隱晦而熾熱的烈火,它即是我,即是生氣盎然的我。我一心只想感謝人生容許我得以繼續燃燒。」在初次見面時,他也曾對著了無生氣的主角說:「梅爾索,你很窮。這有一半說明了你為何如此憤世。至於另一半,是因為你居然荒謬地同意自己貧窮。」與他談話了幾回後,梅爾索似乎從中得到了一些省思。後來,他「意外」地得到一大筆錢,辭去了那份他厭煩的工作,也因此得到了許多層面的「自由」,但他卻仍舊感到彷徨,仿佛自己的人生中,仍缺了什麼重要的東西,也快樂不起來,便藉著長途旅行,想找尋那些自身所缺乏的一塊。在此過程中,則摻雜了許多哲學性的思辨。歷經幾波的「自我放逐」後,有一次,他的朋友問:「梅爾索,你快樂嗎?」他則帶著微笑答到:「那是不必要的 …… 錯就錯在誤以為人必須選擇、必須做想做的事,以為快樂是有條件的。可是呢,唯一重要的,只有追求快樂的意志,一種永遠放在心上的強烈意識。」……「我在意的,是具有一定品質的快樂。唯有當快樂與和它相反的事物呈現激烈對立衝突時,我才能夠嘗到快樂的滋味。」-再節錄一些談及「快樂」的段落:「我之所以快樂,是因為我於心不安。我需要出走,爭取這份孤獨,讓我得以在內心面對該面對的,認清哪部分是陽光,哪部分是淚水……是呀,我擁有凡人的快樂。」「快樂的生活並不能更長或更短。當下的快樂就是快樂,僅此而已。死也不能阻礙什麼,它只是快樂的一場意外。」而梅爾索在臨死前,回顧自身過往時思索出:「他現在知道自己是哪一個人了:由人創造命運的這項抉擇,他是在神智清楚下,憑著勇氣完成的。這便是他活著和死去的快樂。」-書中關於「愛情」的部分,也有一些個人有感的片段(分別是主角對不同女生說的):「凱特琳,妳內心擁有許多東西,尤其是最高貴的那個,即快樂感。別只期盼男人給妳人生。有太多女人就是錯在這一點。要指望自己。」「人生若曾有過偉大的愛情,有過心痛的一往情深,仍是好事一樁。在我們被沒來由的絕望給壓得喘不過氣時,這至少能充當一種慰藉。」-一開始讀的時候,還不太能適應這本小說的風格,後來則漸入佳境,比較能理解其中的對話和思辨。但如果能先讀過更多卡繆的傳記、札記或小說,應該更能體會書中的內涵。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感觉描写比局外人更好
  •     你好,表象。。。你要写的这么真实还让人怎么虚伪地活下去
  •     没看完,果断放弃了。唯独喜欢布拉格一段,有股酸菜味。
  •     等了很久才寄到。读起来像是小时候看的名著那种风格,戏剧感十足,好像作者炫耀写作技巧胜过故事的讲述,不过这种书本来重点就不在故事上,在于读者。
  •     日子最終總會接上日子,因為從大海到山丘,只能經由天空這麼一條路;日子好的時候要信任人生,這樣能逼它也好好回應 // 我們這個年紀,沒有相愛這回事,要到後來,又老又無力了,才可能相愛。在我們這個年紀,我們只是自以為相愛,僅此而已吧。
  •     是早期实验性作品,不知道是原文本身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感觉语词太冗杂,估计是原文自带的;反正要说的也就这些。生命消逝、欲望静止,当知烦恼即涅槃,一切都是一样的。
  •     覺得很難懂,不打星。梅索爾在追尋快樂的時候,應該就無法快樂了吧!
  •     并不喜欢这样的论调,同样是在人生历程中看到了虚无,然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就比《快乐的死》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相比之下这本书在我感觉仅仅是在作。 文字很有特色,对于环境的描写细致入微,有时间应该会去看看加缪粉奉为经典的《局外人》。
  •     那些语词开出的日常奇迹
  •     加缪的杂文风格和小说差太远,小说完全犯了所有人物都用作者语气讲话的错误,万幸作者讲话水平还行,不至于沦为一代宗师台词那种程度。译者中文修养有限,要不就是太不认真
  •     书中一个观点,很有趣,那就是金钱买时间。金钱的确无法买到过去的时间,却可以买到未来的。当生存资本得到满足时候,人就不必为如何活下去而操劳,而是能去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
  •     一讲和三个女大学生的友爱就觉哪门子青春文学的矫情,除此以外都看得进去,只是似乎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让人明白。所谓的“精心设计”其实是老头自己找死,梅尔索很爱观察自然风光,读完想:这个人还真是很僵硬很不快乐啊。有些细节可见于《局外人》。翻译有台腔。
  •     伤口的余热还散发着他唾液的味道,血肉喷溅,他回去了过往的快乐,他在窗口看到了什么,在我昏昏混混的眼睛里,我体味到了他的视觉,在我杀死他的一瞬间,他便与我长存,现在我要去哪我也不知,我不想在昏迷中死去,于是梦里他离开了我们的永恒,把我归还给沉默旋转的世界。
  •     卡繆當時只有二十四歲,就寫出了人生如何走到終局時的狀況,何等的天才
  •     8 camus写的人都跟我有某种微妙的共同性,非常喜欢!
  •     只能说,24岁的加缪写成这样,真的是天才!
  •     读起来挺吃力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